1. 重慶奉節古名叫什麼
古名叫做魚復、巴郡,巴東郡、魚復縣、永安縣。
歷史沿革:
奉節古稱魚復,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秦於巴國之地置巴郡,魚復縣隨巴郡同置。東漢建武元年(25年)。公孫述據蜀稱帝,在瞿塘峽側山頭築白帝城。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夷陵之戰後敗退白帝城,改魚復為永安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恢復魚復縣名。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魚復為人復。清康熙年間,採取輕徭薄賦、免其編審、永不加賦等措施招民墾荒,外省貧民紛紛遷移入川,奉節人口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至嘉慶元年(1796年),奉節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這就是奉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而現今大多數奉節人溯祖尋源都是外省移民的後代。
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寧縣(今巫溪縣)並入奉節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設置大寧縣。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奉節縣人民響應辛亥革命,宣布獨立。
民國24年(1935年),川政統一,四川實行行政督察區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區署設在奉節,後改設在萬縣。1949年12月3日,奉節和平解放。12月19日,成立奉節縣人民政府。
(1)奉節縣奉節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8月18日,奉節縣幅員面積4098平方公里,轄29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管委會,314個村,76個社區。即永安街道辦事處、魚復街道辦事處、夔門街道辦事處,西部新區管委會,興隆鎮、吐祥鎮、竹園鎮、公平鎮、草堂鎮、新民鎮。
甲高鎮、朱衣鎮、康樂鎮、白帝鎮、汾河鎮、大樹鎮、羊市鎮、永樂鎮、青龍鎮、安坪鎮、五馬鎮、石崗鄉、青蓮鎮、馮坪鄉、鶴峰鄉、岩灣鄉、紅土鄉、平安鄉、康坪鄉、雲霧土家族鄉、龍橋土家族鄉、長安土家族鄉、太和土家族鄉。縣城所在地永安街道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2. 奉節地名的變化和由來
奉節古稱魚復,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秦於巴國之地置巴郡,魚復縣隨巴郡同置。東漢建武元年(25年),公孫述據蜀稱帝,在瞿塘峽側山頭築白帝城。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夷陵之戰後敗退白帝城,改魚復為永安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恢復魚復縣名。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魚復為人復。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為尊崇諸葛亮奉劉備「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改人復為奉節。明末清初,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多次轉戰夔州,張獻忠死後,起義軍余部組成「夔東十三家」,與清軍大戰於川東。戰亂延續多年,人民迭遭兵焚、飢饉、病疫,出現「村不見一舍,路不見一人」的荒涼景象。清康熙年間,採取輕徭薄賦、免其編審、永不加賦等措施招民墾荒,外省貧民紛紛遷移入川,奉節人口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至嘉慶元年(1796年),奉節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這就是奉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而現今大多數奉節人溯祖尋源都是外省移民的後代。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寧縣(今巫溪縣)並入奉節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設置大寧縣。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初六,奉節縣人民響應辛亥革命,宣布獨立。民國24年(1935年),川政統一,四川實行行政督察區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區署設在奉節,後改設在萬縣。1949年12月3日,奉節和平解放,12月19日成立奉節縣人民政府。1950年起奉節屬四川省萬縣專區,1968年屬萬縣地區,1992年屬萬縣市。1997年3月隨萬縣市隸重慶市,後直屬重慶市。
3. 重慶市奉節縣地名中的故事
奉節縣青龍鎮。 鎮上 四周都是山。其中鎮上背後有龍白娘子山,上面有顆龍樹。龍樹下面是懸崖任何 龍樹旁邊有個龍洞。。。傳說裡面有奇珍異寶,什麼都有 。傳說的很邪乎。。。我記得有次我們還在讀小學的時候,,那顆樹居然無緣無故的自燃起來了。。最後不知道怎麼回事 那顆樹沒有被燒斷 也沒壞。。。一點事都沒。太奇怪了。。。小時候 精彩跑去這個山上去玩。但是 沒人敢進洞裡面。
4. 「奉節」這個詞的由來
奉節歷史悠久,是一個文明古縣,歷代為路、府、州、郡治地。夏、商時為荊、梁二州之域,周置魚腹縣,屬巴郡。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孫述築白帝城。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敗歸白帝城,改魚腹為永安縣。唐貞觀23年,因旌表蜀丞相諸葛亮奉昭烈皇帝劉備「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改名奉節縣。
5. 奉節縣的歷史沿革
奉節,先秦時期,屬荊梁之域。春秋時為庸國地,後屬巴國。戰國時屬楚國。周安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77年),楚肅王於瞿塘峽口築關以拒蜀國。《漢書》記載:魚復縣有江關。《華陽國志》記載:巴楚相攻伐,故置江關、陽關(位於今重慶市涪陵區)。
秦代,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屬巴郡魚復縣。
西漢末年,公孫述使部將田戎出江關,拔巫、夷道、夷陵,據荊門、虎牙。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大破田戎於荊門,率諸軍長驅入江關。東漢末,置固陵郡,又改為巴東郡。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久攻雒未下,諸葛亮與張飛、趙雲自荊州將兵溯流,克巴東郡,至江州。
三國時期,蜀漢章武二年(222年),改為永安縣。章武三年(223年),劉備兵敗夷陵,退屯白帝城。其後吳將全琮來襲,不能克。終蜀漢之世,恆以白帝城為重鎮。魏景曜六年(263年),魏滅蜀,遂使王濬守巴郡,謀以襲吳。
西晉,咸寧五年(279年),王濬帥樓船之師,東下白帝,遂克丹陽、西陵。太康元年(280年),恢復魚復縣名。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西討李勢。義熙九年(413年),劉裕使朱齡石平譙縱,皆由白帝城而朔江而上。
南北朝時期,劉宋泰始五年(469年),置三巴校尉,以防三峽蠻暴亂,兼領巴東、建平、巴西、梓潼諸郡。蕭齊兼置巴州,蕭梁置信州,皆治白帝城。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魚復縣為人復縣。後周置信州總管府。
隋朝,開皇八年(588年),隋文帝伐陳,分遣楊素出永安,下三峽。大業初年(605年),復名巴東郡。
唐朝,武德初年(618年),仍曰信州。武德二年(619年),避唐高祖外祖父獨孤信名諱,改名夔州,置總管府,不久改為都督府。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李靖軍出夔州平定蕭銑地方割據勢力。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為尊崇諸葛亮奉劉備「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改人復縣為奉節縣。天寶初,曰雲安郡,統峽中五郡軍事。乾元初復故。
五代時,前蜀王建初置鎮江軍治此,兼領忠、萬二州,以據荊南。既而移治忠州。梁乾化四年(914年),仍治夔州。後唐天成三年(928年),升為寧江軍節度。後蜀因之,仍治夔州。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伐後蜀,分遣劉光義等由歸州進克夔州,盡平峽中地,置夔州路治此。南宋後,並置都督府於此。
元曰夔州路。明初,明國珍據蜀,固守瞿塘,湯和、廖永忠百計攻之乃下。明洪武四年(1371年),仍曰夔州。洪武九年(1376年),夔州改隸重慶衛。洪武十四年(1381年),升為夔州府。
明末清初,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多次轉戰夔州,張獻忠死後,起義軍余部組成「夔東十三家」,與清軍大戰於川東。戰亂延續多年,人民迭遭兵焚、飢饉、病疫,出現「村不見一舍,路不見一人」的荒涼景象。清康熙年間,採取輕徭薄賦、免其編審、永不加賦等措施招民墾荒,外省貧民紛紛遷移入川,奉節人口得以恢復和發展。至嘉慶元年(1796年),奉節增添男女共118854丁口。這就是奉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康熙六年(1667年),裁大寧縣並入奉節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設置大寧縣。
民國24年(1935年),川政統一,四川實行行政督察區制,原定第九行政督察區署設在奉節,後改設在萬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起奉節屬四川省萬縣專區;1968年屬萬縣地區;1992年屬萬縣市;1997年3月隨萬縣市隸重慶市,後直屬重慶市。
6. 奉節為什麼叫詩城
奉節被譽為「詩城」,是因為從唐代開始,很多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范成大、王十朋、陸游、 楊慎、張問陶、郭沫若等在這里寫下了許多優秀詩篇,同時奉節也出現了不少本地詩人,傅作楫、張伯翔等人的詩集到現在都讓人津津樂道、廣為流傳。
7. 奉節的城市名是怎麼來的
奉節歷代為路、府、州、郡治地。以古九州而言,奉節地跨荊、梁二州之域;周初,是巴國的屬國——夔子國屬地。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滅夔,乃為楚屬庸國之魚邑。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間(前314年),改名魚復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公孫述據蜀稱帝,在瞿塘峽側山頭築白帝城。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敗歸白帝城,改魚復縣為永安縣。從公元314——公元222年間,相繼屬巴郡、固陵郡、巴東郡。西晉太康元年(280),復名魚復縣。西魏廢帝三年(544),改名人復縣,隋開皇年間稱民復縣,以後直至唐貞觀年間,仍名人復縣。其間交替屬巴東郡、永安郡、信州、夔州。唐貞觀二十三年(649),為尊崇諸葛亮奉劉備「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改名奉節縣。
(傳說)
四川省奉節縣原來叫魚復縣,為什麼改名為奉節縣了呢?這得從劉備的墓說起。傳說劉備的墓就在當時的魚復縣的縣城底下,諸葛亮怕有人盜挖劉備的墓穴,把墳墓的進口給掩埋了起來,和一般的地面沒什麼兩樣,誰也沒法知道了。但是有一年,卻被一個縣官給知道了,這個人叫許友,是一個怕死的貪官。
一天晚上,許友酒足飯飽,獨自琢磨起來:白帝城自古就是劉備託孤的重鎮。即是西漢公孫述稱帝的都成,又是三國劉備託孤的地方,說不定地下就埋著寶物,要是我許友能弄到手,後半輩子肯定就吃喝不愁了。
許友總想著奪到寶物,便經常溜著一雙賊眼,到四下去尋找相關的線索。這一天,他被廳堂上的一塊石板給吸引住了,因為這塊石板平滑光亮,有些不尋常。許友環顧四下無人,就拿來了鋤鎬,把石頭翹起來查看,這一看便是大吃一驚。原來石頭下面是個大洞,黑洞洞的深不見底,一條長長的甬道石階伸向裡面。許友不覺得大喜,心想:這裡面說不定就是金銀庫呢,這下發財了。
許友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一天夜裡,他提著一盞燈籠下去探查。只見這地道很深很長,七拐八拐,走了好久都沒有到頭。走著走著,忽然吹來了一陣涼風,燈籠一下子就滅了。他害怕的手腳發抖,打了幾個寒戰。但是他 畢竟愛財如命,仍然壯著膽子向裡面走去。。。。。。
忽然,他發現前面透出了一點燈光,忽明忽暗的。許友走近一看,那是一間空曠的地下室,靠著牆壁有個神龕,神龕下面有個萬年燈,一口大缸盛著燈油,油都快點幹了。許友心中涼了半截,他再仔細看看那盞萬年燈,覺得燈柱黃橙橙的好像是黃金,走上前去仔細端詳,果然是黃金的。心想:這可是好東西,為了不白跑一趟,他就伸手去拿燈。
說也奇怪,當許友伸手去拿的時候,只見燈下放著一張字條,拿來一看,上面清清楚楚的寫著:友不像友,無怨尋仇,打開此墓,罰你上油。——諸葛亮
許友一看,嚇得渾身發抖,忙跪下磕頭:「請丞相大人饒恕,請丞相大人饒恕。」轉身連滾帶爬的跑出了密道。
許友嚇得魂不附體,回到家中一病不起,請來好多大夫都沒有治好。他自己琢磨,一定是觸犯了丞相,闖下這彌天大禍,於是取出自密道中拿來的字條仔細斟酌起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嚇糊塗了,沒有按丞相要求的給萬年燈上油。於是便乖乖的給那口大缸上油。
油缸很大,許友賣完了自己所有的家產,還賣了老婆的首飾去買油,才把那口大缸給盛滿了。這樣,許友的病就好了。
從此以後,許友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他怕丟臉,也不敢把這件事讓別人知道。但是這件事傷了老婆的心,她抱怨丈夫不長眼睛,偷到劉備頭上,弄得傾家盪產。今天抱怨,明天抱怨,無意中把這件事就給泄露了出去,消息很快就傳開了,直到現在奉節縣人們都知道許友被罰上油的事。
由於有許友這件事的教訓,以後這里做官的縣太爺都不敢胡作非為,貪贓枉法了。人們為了提醒縣官要奉公守法,節儉愛民,便把魚復縣改名為奉節縣了。
8. 重慶奉節被外人稱為什麼
奉節縣因瞿塘峽地處川東門戶,故又別稱「夔門」,也稱「詩城」。
奉節是一座歷史悠久、軍事地位顯要、文化積淀深厚、民風淳樸古雅的文明古城。商周之際曾為魚國,後稱魚邑,自戰國中期(約公元前314年)正式置縣,迄今已有2325年縣治歷史。歷史上其縣名先後為魚復、永安、人復、奉節。據史料記載: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原信州為夔州,此為史用夔州名之始,其時奉節縣名為人復。至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又改人復縣為奉節縣(取意諸葛亮奉公守節,忠貞不二,以勉勵後人),此為史用奉節縣名之始,治今白帝山下,被稱為萬戶城,而後遷於魚腹和老縣城,歷史上奉節縣城所在地亦多有變更,先後為瀼西、白帝城復又瀼東。瀼西即今被三峽工程庫區蓄水175米水位淹沒的老縣城。在此前後,盡管夔州所轄范圍曾有所變遷,但其治所均在奉節,故奉節也就成了夔州的代稱、別稱,從古至今,民間口語一直沿用此稱謂。
奉節,夔門雄峙,瞿塘幽深,環山皆秀,勝跡處處。墨客騷人至此,無不游目騁懷,「吐納珠玉之聲」。陳子昂、王維、李白、杜甫、孟郊、白居易、劉禹錫、李賀、蘇軾、蘇轍、王十朋、范成大、陸游、楊慎、沈慶、王士禎、張問陶等歷代著名詩人,先後留下眾多優美的詩章。特別是「詩聖」杜甫,在流寓奉節的兩年多時間里,寫詩430餘首,占其全集的七分之二。劉禹錫在夔,於巴渝民歌的基礎上開「竹枝詞」新風。近代以來,也有不少文人高士及革命英傑留下佳作。奉節當今人士,亦多承風騷,作品不少。家喻戶曉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的就是奉節。故奉節有「詩城」美譽。
9. 奉節縣的介紹
奉節縣位於長江三峽庫區腹心,是重慶市的東大門。1歷史上奉節被稱為「控帶二川,限隔五溪,據荊楚之上游,為巴蜀之喉吭」、「西南四道之咽喉,吳楚萬里之襟帶」。奉節縣東鄰巫山縣,南界湖北省恩施市,西連雲陽縣,北接巫溪縣。至2014年,常住人口77.39萬人;轄32個街道鄉鎮,幅員面積4087平方公里。奉節縣旅遊資源以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主,主要有夔門、白帝城、天坑地縫、龍橋河、夔州古象化石、黃金洞、古懸棺、長龍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