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信安鎮名字由來

信安鎮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5-18 09:57:05

『壹』 鎮江名字由來

鎮江是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古城。可見諸史籍記載或文物證明,鎮江最早的地名稱作「宜」。1954年,在丹徒縣大港煙墩山發掘的西周初期宜侯夨墓,得到一件銅器「夨簋」,銘文有一句話「王令虔侯夨曰:繇,侯於宜。」據郭沫若、唐蘭等學者考證,這個「虔侯」原本是虞侯,周良王改封他為宜侯。

到了春秋中葉,鎮江有了「朱方」之名。據《左傳》記載,魯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冬,齊相慶封在貴族政治斗爭中失敗後,舉族「奔吳,吳句余予之朱方,聚其族居之,富於其舊」。這是朱方之名首見諸史籍。後來越滅吳,楚又滅越,於是改朱方為「谷陽」。

秦始皇滅六國後,巡遊天下,到了谷陽,聽信方士之言此地有「王者之氣」,就近調來「勞改營」的三千紅衣囚徒,鑿通京硯山,改谷陽為「丹徒」以污之,看你還出皇帝不!

漢朝時,在丹徒築京口埭,故又有「京口」之稱。三國時代,孫吳曾在此築城,名之「京城」,又稱「鐵瓮」,因為城像一個壇子。嘉禾三年孫權為了勵其與中原曹魏爭霸之志,又改為 「武進」。

東晉初,丹徒縣治始遷京口。當時正當五胡亂華之際,北方人民大量湧入此地,朝廷在此專門安置北方「流民」和「衣冠之族」,京口也就大有名氣,以致劉裕稱之「京口兵可用,酒可飲」。

京口是劉裕的出生地,也是他長期經營並最後禪晉建宋的基地。所以他做了皇帝後予以特殊地位。他的三子義隆於元嘉二十六年下詔書說:「朕違北京,二十餘載;雖雲密邇,瞻塗莫從。」由於京口在首都建業的東北,故稱「北京」,這是知者甚少的異名。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丹徒與延陵兩縣合並而稱「延陵」縣。開皇十五年置「注州」,這是鎮江又一異名。又安史之亂後,注州又是權力很大的鎮海軍節度使的駐地,因此又有「鎮江」的異名。

直到宋政和三年(公元1139年),才正式稱「鎮江」,一直沿用至今,它最確切地標示其地理特徵。

此外,還有「徐陵」、「晉陵」、「蔣州」等異名。

『貳』 安溪的名字的由來

安溪縣地處閩南,置縣逾千年。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安溪被稱為「龍鳳名區」,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中國特種茶類烏龍茶的故鄉,馳名中外極品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福建閩南地區最主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1985年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對外開放縣份。

安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從境內考古發掘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表明,沿藍溪兩岸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辛勤勞作,在夏商時代已經孕育著古代文化,而且積淀相當豐富,其文化的興起和傳播,主要來自中原文化南移。唐朝至五代南唐,河南光州一帶有不少名士墨客避亂前來安溪潛隱定居。南宋抗金名將劉琦去世後謚吳王,葬在參內鄉圓潭村。宋代理學家朱熹,見安溪山水幽奇,曾題詠「清溪八景」。他們對安溪早期文化起著啟迪和傳播的作用。特別是唐末「未有清溪縣,先有寥長官」的廖儼、五代開先縣令詹敦仁率先負起布施教化重任,勸勉誘導後人讀書,對安溪早期文化的開拓、發展,貢獻更大。

行政沿革: 安溪置縣逾千年。周時為閩越地,秦時屬閩中郡,漢初屬會稽郡,三國時屬吳之建安郡,晉代為晉安郡,隋唐時為南安縣地。唐咸通五年(864年)置小溪場。後周顯德二年(955)設清溪縣,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安溪縣。歷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泉州路、泉州府,廈門道(興泉永道)。1949年9月3日解放,屬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地區)、泉州市。現轄24個鄉鎮、460個村。

『叄』 延安各縣名字的來歷

1、寶塔區

原為縣級延安市,因境內有著名的延安寶塔而得名。

秦時設高奴縣,三國至南北朝,境內先後設臨真縣、廣武縣、沃野縣、真川縣和豐林縣。隋時設延安郡,同時在境內設膚施縣。唐代設延州和延安郡,宋升為延安府,明清仍稱延安府,民國改稱延安縣。

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同年設延安市,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稱延安縣。1972年,撤縣設市。1997年,延安撤地設市後,改稱寶塔區。

2、延長縣

唐廣德二年(764)始改為延長縣,取延水長流入黃河之意,改屬延州。

3、延川縣

以縣城腳下河流古名"吐延水"得名

4、子長縣

1942年為紀念民族英雄謝子長,改名為子長縣

5、安塞縣

宋以「安定邊塞」之意設安塞堡,屬綏德軍轄。元初(1252)置安塞縣,縣從堡名

6、志丹縣

史稱保安軍、保安州、保安縣。1936年為紀念民族英雄劉志丹而命名為志丹縣

7、吳起縣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靖邊縣首置吳起鎮。相傳戰國名將吳起曾在此駐兵戍邊,為紀念而命名吳起。1942年設吳起縣,因鎮為名。不久改吳旗縣。2005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吳起縣。

8、甘泉縣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置甘泉縣,因城南有泉,水質甘甜而得名。

9、富縣唐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洛交縣城兼設鄜州,1912年廢鄜州設鄜縣。1940年4月2日解放。1958年並入洛川縣。1961年復設鄜縣。1964年因「鄜」字生僻,改為富縣。

10、洛川縣

漢高祖元年(公元206年)始置鹿縣。後秦姚萇建初八年(公元388年)分鹿縣北部設洛川縣,因洛河水穿境而過故名。

11、宜川縣

宜川歷史悠久,古系雍州之域,西魏大統三年,始置義川縣,至今有近1500年歷史。宋太平天國初,為避太宗匡義名諱,將義川改為宜川。

12、黃龍縣

黃龍縣得名於黃龍山,其山在歷史上,一直被譽為「馮翊屏障」。

13、黃陵縣

1944年改設黃陵縣,因縣北橋山有黃帝陵而得名。

(3)信安鎮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延州和延安之名始見於《隋書》。《地理志》雲:「延安郡,後魏置東夏州,西魏改為延州,置總管府。開皇中,府廢統縣十一,戶五萬三千九百三十九。大業三年(607年),在膚施置延安郡。」

延安古稱膚施、延州,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文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陵寢:黃帝陵所在地,是民族聖地、中國革命聖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全國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城市 。

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是「雙擁運動」發祥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境內有各類文物遺址點8545處,其中革命遺址445處。

『肆』 安平橋名字的來歷

安平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是古代漢族橋梁建築的傑作。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市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伍』 甘岸鎮的名字由來

20世紀中後期,甘岸還不叫甘岸它叫甘露寺。甘露寺位於甘岸老街南半段,廟宇很大,佔地面約四畝。幾百年中國動盪不安,甘露寺毀於戰火之中,只遺留有殘碑半截。因年代久遠,碑文模糊不清,無法辨認。僅有甘露寺三字還能認得出來。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甘岸又糟受毀壞,全街化為灰燼。過後居民建房時發現甘露寺殘碑,碑上僅存甘露兩字。因甘岸歷史上是淮河渡口南岸,人們便把這地方叫甘岸。此地人把甘岸叫為甘岸兒,久之便演化為「甘家堰兒」或叫「缸堰兒」。

『陸』 安樂鎮的名字由來

安樂鎮的由來: 據說,當年劉禪被俘投降魏國後,被分到如今的安樂鎮做起來了他的被俘生活。當時的司馬集團,不是很放心他,因為姜維等的起義,讓魏國的統治岌岌可危,為了探清這位蜀國的後主的心思。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奉命前來這里探望他。
劉禪據說被俘後,縱情歌舞對於外事不理不問。一些蜀國遺臣卻一心想復國,面對這個環境。劉禪不得不裝聾作啞,就在司馬昭來了之後,與劉禪對酒賞樂。正在酒酣之際,司馬昭突然問劉禪,這里的美景與生活和以前的蜀國相比哪個好?劉禪一手持著酒杯,笑著說:「此樂間,不思蜀也!」
隨後,司馬昭回復魏國國主,劉禪的這句話。而後,劉禪就被封為「安樂王」。帶著一些蜀國的遺臣,在安樂長此定居。
後人隨改原地方名為安樂,以紀念這位蜀國最後的君主。

『柒』 東平-這個地名的來歷

東平,古稱東原。「東原底平」是為東平得名之始。

東平縣歷史沿革:
東平,古稱東原。唐虞夏商時期屬徐州。
西周,境內置須句、鄣、宿等諸侯國。春秋,須句屬魯;鄣屬齊;宿屬宋。戰國時,鄣、宿為齊無鹽邑。
秦代,始設須昌縣(治今埠子坡)、無鹽縣(治今無鹽村)、張縣(治今霍庄),屬薛郡。
東平縣
西漢,增置富城、章縣,與無鹽縣先後屬梁國、濟東國、大河郡、東平國(國治無鹽縣宿城)。須昌、壽良二縣時屬東郡。
東漢,須昌、無鹽、壽張、富城、章縣同屬東平國。
三國魏,撤章縣,另四縣沿屬東平國(治遷壽張縣治霍庄)。
西晉,東平國治遷須昌城。東晉,改東平國為東平郡(郡治宿城)。晉代境內四縣沿襲。
南北朝,隸屬未變。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復置。至北齊,富城縣廢制,無鹽並入須昌縣(治遷宿城)。北周,境內須昌、壽張二縣屬魯州。
隋代,壽張縣治壽張集,屬濟北郡。596年(隋開皇十六年),須昌縣遷回原治;就原無鹽縣境置宿城縣(治宿城)。此須昌、宿城二縣屬鄆州(州治鄆城)。
唐代,須昌、宿城縣與壽張縣同屬鄆州(州治遷須昌)。鄆州先後為平盧、天平軍節度使治。627年(唐貞觀元年),宿城並入須昌縣。707年(景龍元年),復置宿城縣。788年(貞元四年),宿城縣改名東平縣,與須昌同附郡郭,此為東平縣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東平縣為天平縣。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縣並入須昌縣。
五代,須昌、壽張縣沿屬鄆州。923年(後唐同光元年),改須昌為須城縣。
宋代,隸屬沿襲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東西路安撫使於鄆州(須城)。1000年(咸平三年),河決鄆州,州城浸沒,遂移州、縣城於五陵山前五里平原處(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
金,1128年(金天會六年,)立劉豫為「大齊」帝,先治大名,後遷須城偽稱東京。並以須城為山東西路首邑。境內須城、壽張縣仍屬東平府(治須城)。
元代,須城、壽張二縣屬東平路,須城為路城。
明代初年,須城為東平府治,壽張沿屬。1370年(明洪武三年),壽張縣分並須城、陽谷縣。1375年(洪武八年),東平府降為州,同年撤須城縣並入東平州,屬濟寧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復置壽張縣於王陵店(今台前縣),始離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東平州改屬兗州府。明代東平州領轄汶上、東阿、平陰、陽谷、壽張5縣。
清代前期,東平州仍屬兗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東平州為直隸州,領轄東阿、平陰、陽谷、壽張4縣。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隸州為散州,沿治東平州城。
1913年,改東平州為東平縣,治所沿襲,屬濟西道(駐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屬山東省政府。1935年,屬省第一實驗區行政長官公署(駐濟寧)。1938年,改屬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39年9月27日,東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先後屬泰西行政委員會和泰西專員公署。1941年6月,屬冀魯豫第一專署。1942年7月,改屬冀魯豫第二專署。
1945年5月,東平解放,屬冀魯豫第八專署。1947年7月,屬冀魯豫第七專署。1948年5月,復屬泰西專署。
1950年5月,屬泰安專署。1958年12月,平陰縣並入東平縣,屬聊城專署。1959年8月,改屬濟南市。同年10月,撤銷東平縣,恢復平陰縣,其縣境大部屬平陰縣。1962年1月1日,恢復東平縣建制,復屬泰安專署。
1985年8月,泰安地區改為泰安市,東平縣沿屬。

『捌』 霸州名字的由來

霸州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得六年,因是益津關口故稱霸州。三國時稱霸城,清雍正六年霸州由直隸州降為散州,民國二年改州為縣,歷經宋、遼、金、元、明、清和民國,已逾千年。

大事記

後周顯得六年,遼應歷九年(959)

四月,周世宗乘舟自滄州督師北伐,遼守將終廷暉投降,收復益津關。五月以益津關置霸州,命韓令坤為霸州督部署,率兵駐守,並詔發民夫,築霸州城。五月,收復淤口關,今霸州信安鎮。

宋在益津關築城,遼命南京(今北京)劉壽高勛、統軍使崔庭勛進兵騷擾。

太平興國五年、遼乾亨二年(980年)

十月,遼景宗至南京(今北京),督師攻宋。

太平興國六年、遼乾亨三年(981年)

以霸州淤口寨為破掠軍。割霸州、文、達3縣屬之。

端拱元年、遼統合六年(988年)

十月,遼敗宋軍於益津關。

端拱二年、遼統合七年(989)年

宋沿拒馬河界內,東南700餘里,特置戍長司巡警。

淳化四年、遼統合十一年(993)

二月,民婦王氏,為反對浩繁的差役和捐稅,以宗教為號召,率眾起義,遼廷震驚,下令鎮壓,王氏被殺方告平息。

宋廷詔六宅使何承矩等,督戍兵丁1.8萬人,屯田、防禦。

淳化五年,遼統和十二年(994年)

州民李在宥,年133歲,遼廷賜錦袍、銀帶,月給羊酒,並免除他一家的徭役。

咸平四年、遼統和十九年(1001年)

十一月,宋兵處淤口關、益津關,遼迎擊,宋兵敗退。

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

十一月,宋遣曹利用赴遼請和,議定以白溝河為界。

景德三年、遼統和二十四年(1006年)

宋改破虜軍為信安軍。

景佑二年、遼清寧三年(1057年)

雄、霸二州大水。

熙寧元年、遼咸雍四年(1068年)

秋,大水淹沒莊稼,沖毀房屋,漂溺災民。

政和三年、遼天慶三年(1113年)

宋徽宗賜霸州名永清郡



天會四年(1126年)

高彪在隨宗望伐宋,破宋於霸州。

大定七年(1167年)

金降信安軍為縣,隸屬於霸州。

貞佑元年(1213年)

元史天澤取霸州、文安、大成20餘城,遼中都戒嚴。

貞佑三年(1215年)

金御史中丞李英,運糧大名以救中都,遇蒙古軍於霸州,大敗。所運量秣盡失。

興定元年(1217年)

夏,元察罕破金監軍瓜爾佳於霸州。

元光元年(1222年)

信安改為鎮安府

蒙古

中統元年(1260年)

以鎮安府為信安鎮,入霸州。

七月,張榮實從世祖難症,多立功,名為水軍萬戶,兼領霸州民戶主水軍將吏。

中統三年(1262年)

三月,調本衛軍2000人,於永清、益津等處,立屯開墾。屯田1310頃65畝。



至元十五年(1278年)

九月,以各省軍人備侍衛者,於霸州、保定、涿州慌閑土地上屯田。

至元十八年(1281年)

調雲南軍人3000名,於涿州、霸州、保定、定興立屯田。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大地震,民死傷甚多。

至正六年(1346年)

平地水深3尺,居民被水淹

至正十九年(1359年)

飛蝗蔽天,落地食禾稼野草俱盡,溝墜盡平,平民大飢,人相食。

至正二十年(1360年)

紅巾軍圍信安。



正德四年(1509年)

劉六(劉寵)劉七(劉辰)在霸州發動農民起義,明廷詔兵部侍郎陸完鎮壓,擊敗起義武裝於霸州。七年,劉六復攻霸州,陷大城,又被陸完擊退。

正德六年(1511年)

春,地震,一夜10餘次。

正德十二年(1517年)

水淹莊稼,民大飢,疫病流行。

嘉靖二年(1523年)

大風晝如夜。

嘉靖十年(1531年)

大水險毀城垣。

嘉靖十五年(1546年)

地震,聲如雷。秋,大水。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雨七晝夜,河水泛濫,沖毀田舍。

萬曆十年(1582年)

大頭瘟疫流行,死者十之四五。

萬曆二十年(1592年)

莊稼受蟲災,葉被吃光,又大水成災。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

大水。

崇禎十五年(1642年)

清兵陷霸州。



順治五年(1648年)

清廷進剿霸州反清武裝。

順治六年(1649年)

水鄉反清武裝蜂起,被鎮壓。

康熙十年(1671年)

春汗,秋澇,免田租。

康熙十一年(1672年)

春水,夏蟲災,免田租。

康熙十三年(1674年)

清王室圈佔本州土地2248頃,稱為「旗地」。佃民向王府交租,不再給國家納糧。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巡撫於成龍奉命開築永定河

雍正三年(1725年)

怡親王尊旨,改永定河入海道,水流通暢,民享樂利。

雍正四年(1726年)

怡親王開挑忙牛河,長200餘里,自此奔突患息,野潦有歸。

雍正七年(1729年)

州判陳起唐捐資修築下六工堤,長40里。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

大水,冬雪深五六尺。

道光二十一年(1840年)

大旱,秋,大雨成災。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淫雨連綿,莊稼受害。

咸豐三年(1853年)

太平軍進抵靜海縣獨流鎮,霸州城戒嚴。

咸豐六年(1856年)

夏旱,蝗蟲為害,秋大水成災。

咸豐七年(1857年)

災民大飢,州發放賑濟,翌年,疫病流行。

同治六年(1867年)

天旱,六月二十七得雨,七月十五日大水。

連續遭災,人民生活極端困苦,時有災民聚眾起義,人稱「馬賊」

同治十年(1871年)

五月淫雨10晝夜,六月淫雨9晝夜, 七月復淫雨8晝夜,平地水深數尺。

八月二十一日卯刻地震。

同治十一年(1872年)

大水,蝗蟲為害。

光緒元年(1875年)

六月永定河決口,水注城南一帶,淤泥1尺許。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五月四日,義和團齊集善來營,怒殺教民數家,棄屍於河。

同日,義和團2000餘人,圍攻高庄村教堂,並將教堂焚毀。

八月十日,官府奉密令圍剿,先後殺害團首10餘人。

二十一日下午德軍侵入州城。

九月法軍進駐桑園村。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玖』 桐城市鄉鎮名稱的由來

周朝置桐國,唐初為同安縣,屬同安郡。去郡縣名稱中的「安」字,改同安郡為盛唐郡(後復為同安郡)、同安縣為桐城縣,此為桐城縣名之始,沿用至今!

新渡鎮 新渡鎮地處安徽省西南部,因古時官設渡口於此,故名新渡。又名新安渡,新安!

青草鎮 青草鎮位於桐城市西南邊陲,地處桐、懷、潛縣(市)交界,舊稱「青草塥」,系古老商貿名鎮,曾有「小安慶」、「小上海」之美稱。故稱青草!

大關鎮 自三國時有古峽雄關之稱,宋、元、明、清時為桐城九鎮之一。始稱「北峽鎮」,清乾隆年間改稱「大關鎮」。

嬉子湖鎮 嬉子湖鎮地處桐城市東南,呈半島狀,三面環水,東鄰菜子湖、白兔湖,西鄰嬉子湖,故為嬉子湖鎮!

羅嶺鎮 以古鎮羅家嶺而得名,清乾隆時至民國初屬大宥鄉,民國31年(1942)改大宥鄉為羅黃鄉,建國初設羅嶺、大王、大王、石橋、華潭、梅鳳、西峰鄉,1956年合並為羅嶺、石橋華潭,1957合並為羅嶺鄉,1958年置羅嶺公社,1960年1月改稱羅嶺管理區,翌年12月重置羅嶺公社,1984 年公社為鄉,1997年撤鄉建鎮,為桐城市管轄,2005年5月28日,歸屬安慶市宜秀區。

孔城鎮 相傳自三國吳將呂蒙屯兵築城於此而得名。

呂亭鎮

〖呂亭〗城東邊的呂亭,古稱張家崗,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曾來此扎營建亭,故改名呂亭。呂蒙任東吳中郎將後,經常率軍轉戰四方,一次他從舒州往安慶進發,過了北峽關,進入張家崗,駐馬四望;北面青山逶迤,氣勢磅礴,南面原野廣袤,一碧萬頃,東接廬江、舒城,西通潛山、安慶,真乃屯兵養馬、布陣作戰的好地方。這一次他因軍務在身,只是嗟嘆一番,也就依依不捨地走了。赤壁之戰,他攆走曹軍以後,又一次來到張家崗,並就地安營紮寨,修建起一座路邊長亭,在長亭下還鑿起一方泉水池。這一亭一池,後來都成為過往行人歇息、解渴的最好場所。人們為了感謝呂大將軍,就將長亭稱作「呂亭」泉池稱作 「呂泉」。100多年後,南北朝期間的宋武帝,也看重這個地方,在此設置了「呂亭左縣」,圍繞四周修起了一道城池。到了明朝,開國不久的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1383),又在這里設了驛站,稱「呂亭驛」。這樣,「呂亭」的名字,就載入地輿,世代相傳了。

這則傳說,敘說的是「呂亭」的由來,這里涉及到真實的古建築,以及有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其人其事是否絕對真實姑且不論,但它所反映的三國至明朝初年這一段呂亭的歷史,到現在人們還把它當作事實,而「呂亭」的名字也延用至今,現在已成了桐城市的名鎮「呂亭鎮」。

『拾』 保定市各個縣名字的由來

徐水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部。1990年人口53.32萬。漢族為主,有回、滿、壯、錫伯、瑤、苗、朝鮮、蒙古、藏等21個少數民族。面積735.8平方千米。西漢置北新成縣。北魏稱新城縣,後又改稱新昌縣。隋開皇十八年(598) 改名遂城縣。宋初置廣信、安肅二軍,宣和七年(1125)改安肅縣。金天會七年(1129)廣信軍立為遂州,安肅縣立為徐州。元至元二年(1265)遂州並入安肅州,後又復置遂州。明洪武元年(1368)遂州降為遂城縣,二年安肅州改為安肅縣,八年遂城縣並入安肅縣。1914年改名徐水縣。1958年容城、安新兩縣及定興縣部分地區並入。1960年12月恢復安新縣。1961、1962年定興、容城恢復原建制。礦產有板岩、高嶺土、石灰石、白雲石、八厘石、硅石等。土特產主要有「劉伶醉」酒、大白菜等。
易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偏西北部。1990年人口15.17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72萬。漢族為主,有滿、回、蒙古、壯、朝鮮、水、布依、苗等少數民族,共2.77萬人。面積2534平方千米,耕地4.28萬公頃。
隋開皇元年(581)置易州,因境內易水得名,十六年設易縣。唐開元二十三年(735)析設五迥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淶水縣並入。遼復析置。金大定六年(1166)析置定興縣 。元初省縣入州,至元三年(1266)復置。明洪武初入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隸州。1913年2月易州降為易縣。1940年7月析置龍華縣。1942年2月與定興、淶水組成定易淶聯合縣。1946年4月12日恢復原建制龍華,定易淶縣撤銷。1958年10月興縣和淶水縣鎮場、白澗、大河南三鎮並入 。1961年5月恢復定興縣。1962年1月恢復淶水縣。
金屬礦有金、鐵等,非金屬礦有磷、膨潤土、石灰石、煤、花崗石、石棉、蛭石等。葯用動物有蟬蛻、全蠍、五靈脂等。葯用植物有苦參、沙參、黃芩、知母、丹參、棗仁、柴胡等。土特產主要有京西大煙葉、易縣水硯、易縣豆腐乾、易縣大柿子。
名勝古跡主要有易州景區、紫荊關景區、清西陵景區、狼牙山景區、洪崖山景區。
滿城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部。屬保定市。1990年人口40.32萬。
漢族為主,有回、蒙古、滿、藏、壯、彝、苗、侗、瑤等19個少數民族。面積718平方千米。西漢置北平縣 。東魏興和二年 (540)析北平縣西北境置永樂縣。北齊北平縣並入永樂縣。唐天寶元年 ( 742 )永樂縣更名滿城縣。宋省入保塞縣。金大定二十八年 (1188)復置滿城縣。礦產有石灰石、粘土、大理石、石板礦等。野生動物有獾、鼬、兔、鷹、鷂、貓頭鷹、蛇、蠍等。野生植物有酸棗、荊條等。土特產主要有雪桃、磨盤柿子、草莓。名勝古跡主要有陵山漢墓、元蔡國公墓、曹仙洞、龍門湖、抱陽山。

閱讀全文

與信安鎮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