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鼓山的名字由來

鼓山的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5-19 05:46:53

❶ 簡要說明福州西禪寺和鼓山湧泉寺的由來

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巍峨而壯觀。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鍾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古寺距榕城中心約1.5公里,原為王霸仙人修道的場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宋代《三山志》記載:梁時有王霸在怡山修道,隋末廢圮,唐觀察使李景溫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130餘年歷史了。步入大坊前,石埕廣闊,佛殿齋堂在松林和荔枝樹掩映下,自顯園林藝術和佛地風韻。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觀音閣以及客堂、禪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築36座,佔地7.7公頃。放生地的九曲橋有似江南園林格局。在拱橋上觀賞景緻,塔影湖光,紅梅翠竹,與數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樹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園」遺址,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遠閣,是歷代名家應邀啖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韻事,其中清代朱彝尊、吳震、查慎行等《詠荔》聯吟和黃莘田的「荔支風點佛龕燈」傳世,廣布佳話。30年代作家郁達夫的《西禪啖荔》,以「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名句,轟動一時。西禪寺荔枝詩會,形成禪地的獨特文化氛圍,馳名遠近。

湧泉寺居閩剎之冠,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處,面臨香爐峰,背枕白雲峰。相傳因寺前有羅漢泉湧出地面而得名。相傳湧泉寺所在地原是一個深水龍潭,有毒龍占據,時常出來危害百姓。唐建中四年(783年),太守裴胄請靈嶠禪師入山來誦華嚴經降龍,並在龍潭邊建一個小寺,名為華嚴台,不久後荒廢。至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大興土木,填潭建寺,並到閩侯雪峰寺邀請神晏法師來湧泉寺住持,取名"國師館"。宋咸平二年(999年)正式賜額"白雲峰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賜名"湧泉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欽筆御頒"湧泉寺"泥金匾額。

湧泉寺分別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兩度毀於大火,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幾次修建後,於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湧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三大殿堂為主體、依著山勢層層上升、構成完整的古代建築組群。

❷ 鼓山的第二個亭子叫什麼名字

「閩山第一亭」是根據朱熹題書「閩山第一」四個字作為橫額的,這個亭子不是上面所說的神

晏法師修建的上山第一亭,現在這個亭在山麓的廨xiè(可是按照當地人的讀音為xi通「下」 )
院前面。
過廨院,就是「東際橋」,橋上蓋亭,叫「東際亭」,過這個亭,才是真正登山道的開始,現
在這個亭被圍在索道站內。
過東際亭,登階93級,到「仰止亭」。這個亭久廢待修。乾隆時的福州太守李拔曾題有《仰止
題》一詩:雲霄有路重重,今古幾人景從?不到上頭不住,山前遙見雲封。
再上216級,為「洗心台」,旁有巨岩如人心,其下泉聲潺潺,意為人在此洗凈心腸,去除邪
念,方可登臨佛家聖境。
又上157級,即「石門亭」,俗稱「頭亭」。據說旁邊才是已廢的「聽濤觀瀑亭」原址;又有
人說「石門亭」就是「聽濤觀瀑亭」。現在看到這個亭的匾額上就寫著「聽濤觀瀑亭」。在此如遇
風雨大作,可聽到松濤陣陣,觀賞到亭右側的岩瀑飛流,因而名之。此即為鎮蛇
第一亭。
由石門亭拾階而上,登257級,就到了「乘雲亭」,俗稱「水雲亭」,初名「梯雲」,因旁有
泉,所以又叫「靈泉」。繼續上行,沿路有石刻,如:王用文的「乘雲」、黃廷勛的「仰濤」、高鵲橋的「小鼓」,此亭即為鎮蛇第二亭。
再上422級,到「合珪亭」,因旁邊有兩石如合珪(古代官員上朝時手持的器物),故名,又
因登山到此已至半山,所以又稱「半山亭」。此即為鎮蛇第三亭。
從半山亭上行147級,路旁有一岩石,上刻「路通仙苑」,從這里的小徑北上,可達著的「十
八洞景」。(「十八洞景」還可以從另外的路徑進去)
再上行284級,有岩刻「桃岩洞口」,由此小路東去,可到桃岩洞、桃岩精舍等處。
再上91級就是「茶亭」,又叫「圓通庵」,可惜原址已經被風雨侵蝕,早已廢棄,現在在舊址
右邊建有「觀音亭」。舊亭址旁有福州人耳熟能詳的「欲罷不能」(清乾隆壬午福州太守李拔)的題字,還有「宜勉力」(清光緒辛卯周寶臣)的題字,都意在勉勵人們已經到此了,就要繼續努力攀登,不可放棄。此即為鎮蛇第四亭。
過茶亭,繼續登階328級,達「松關亭」(現在旁邊有服務部、餐廳等),亭旁兩側各有新修石徑,分別通往「八仙岩」 、「葛仙居」等「十八洞景」景點。
松關亭後,秦如篪chī的一筆「虎」,寫得很活,以至成真。傳說,每當夜深人靜之時,此虎便
會活了,常常出來傷害周圍的百姓和牲畜。群眾追之,至此竟現出一「虎」字,群眾乃知此「虎」活轉了,為了防止虎再傷人,於是在字的旁邊,圍築石牆以圈之,自此,此虎不再傷人了。這個傳說大概是為了說明這個字寫得活罷了。
從此處至更衣亭前,還有戴定邦的一筆「龍」、一筆「虎」,更是虎踞龍盤,躍然於石上。林
可桐刻錄文天祥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的手書,很有氣勢。光緒丁酉卧雲法師的口書(即把筆含於口中書寫)的「靜氣養神」,如鋼刀細鑿,力透石背,非常難得。
從服務部前行幾十步,就是第五亭:「更衣亭」,亦稱「王審知更衣亭」 ,此亭原稱「觀化亭」。亭名改稱,此中還有一段傳說:

唐末王審知與其兄王潮奉唐末朝廷之命入閩,王潮因不適應此中潮濕氣候與水土,不到兩年就
死了,埋在惠安到泉州之間的「土山」。王審知續位,大力開發閩地,為閩地百姓做了大量好事,
被五代的梁朝廷任命為「開閩王」。梁開平年間,閩王大興土木,填潭造寺,到閩侯雪峰寺,請來
神晏法師到鼓山住持。

但是王審知因公務繁忙,自從寺廟建好以後,許久都不得空上山朝拜。一晚辦公至深夜,他踱
步至署衙前(即今十九中旁的「慶成寺」),抬首望見長庚星旁,大約於現在鼓山第五亭附近,有
閃光數丈,上燭霄漢,其跡似覺頗近,有一個極亮的夜明珠熠熠閃光,連續幾個晚上都是如此。閩
王頗覺奇怪,派校尉循跡偵之。校尉返回復命,曰:「東門外鼓山,人跡罕至之處,有僧閉目枯坐
樹上,不食不喝,遠近無知之者,口中自念偈語。」閩王頓悟,曰:「此為善知識者,奉佛命提醒
我,勿怠慢了念佛之事矣,我當往見之。」於是第二日速速備辦了香花、水果、香燭之類,前往參
拜。攀至現在的第五亭處,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倚石小憩,起而於此亭內更衣,准備入寺拜謁佛
祖。後來閩王及眾香客上山,都於此亭內更衣,然後入寺,以示對佛祖尊敬。

為了紀念閩王開發閩地及建造湧泉寺的功德,後人遂將此亭改名為「更衣亭」。清代的楊慶琛
還有對聯記載此事:開門曾仰前王節,入寺還更此地衣。

今日登山,在此更衣仍然有意義,因為高處不勝寒,每升高百米,溫度大約降低一度,登山者
不但要換掉汗濕的衣裳,而且還要添衣,此處就成為更衣的好去處。

此處有清乾隆福州知府李拔的「毋息半途」,
說的是登山不可半途而廢,
學習也不可停滯不前;
有咸豐元年林秉淳所書「眼底浮雲」;同治

guǐ
亥年林可桐、楊豹所書的「新路須平」;還有清代
道光丙午秋楊慶琛的題詠:「石鼓名山法席開,更衣亭外見樓台。一聲鍾罄碧雲寨,人自萬松深處
來」;有形如和尚,安詳面壁的「佛」字摩崖石刻等等。

過松灣,下石階
80
級,穿公路,迎面就是「石鼓名山」大牌坊了。

穿過牌坊,不遠就到了「山門亭」和「駐錫亭」。山門亭石柱上有中國百對名聯之一:「凈地
何須掃,空門不用關」。

細觀此地,此聯充分利用了這里的地理特點,又利用雙關的手法,巧妙撰寫的一副對聯,真是
恰如其分,令人叫絕。

跨過山門,進入甬道,一會兒可以看見右邊一道粉牆月門上的橫匾上,題寫著「蘭花圃」,為
朱德委員長的親筆手書。朱德委員長游鼓山時,佇立此地,細觀一會兒,突然指著一棵大樟樹上說:
那裡有一棵蘭花。因此人們才發現鼓山原來也有蘭花,於是將之命名為「鼓山蘭」,並且繼續擴大
培養之

❸ 金湖名字的由來

金湖風景名勝區,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山脈南端泰寧縣境內,是金溪新湖的簡稱。名勝區總面積136.5平方公里,現有景點180多處,分為南會、城西、金湖、弋口、壩區等景觀區。金溪是閩江上游富屯溪一大支流,迂迴穿行於閩西北萬山叢中。1980年夏,金溪蘆庵興建池潭水電站,金溪水被堵截後,上游形成一個全長60餘公里、湖面26平方公里的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金溪新湖。湖周原是千姿百態、千岩萬壑的丹霞地貌,高峽出平湖後更顯得鍾靈毓秀。湖面浩瀚坦盪,碧波瀲灧。湖中綠島羅列,湖畔峰岩競秀,洞壑幽深。金湖融湖光山色於一體,流泉飛瀑、山環水繞,襯以翠綠蓊鬱的浩浩林海,鑲以久負盛名的古剎、府第、山寨等人文景觀,形成「碧水丹山、人文相映,絢麗多姿,幽秀奇絕」的獨具一格的風景。

十里金湖浩浩瀚瀚,水天一色,湖中島綠水也綠,湖岸丹岩千奇百怪,北岸雙乳峰生機勃勃;東岸金龜入海、雄柱峰等活靈活現;南岸「妙齡女郎」仰卧湖間;西岸虎頭寨幽谷迷津,景象萬千。湖中大赤壁巍然聳立,明人說:「黃州赤壁,浪得名爾!」,該赤壁倒映如畫,與黃州赤壁相比又是一種風韻。大赤壁為大山中裂一隙,兩邊懸崖,猶如神工一斧劈就,石色赤紅如霞,氣勢浩然。大赤壁右有一小湖,湖水漫漫,冬春時節有大群鴛鴦來此,故名「鴛鴦湖」;入口處一懸岩如慈祥老人,人稱「月老石」。湖中懸崖如一對情人,名「情侶峰」,崖邊有塊小石如娃娃,構成一幸福的「三口之家」。

金湖勝景多不勝數,已發現的180多處名勝古跡,盡置於碧水丹山之中。其中有16處被稱為「金湖十六佳」——水天一線、幽谷問津、盤斜雲徑、梵宇獨支、金貓浴日、虎踞雄寨、鴛鴦情綿、尚書府第、水漈懸瀑、醴泉清風、劍峰夕照、赤壁映輝、珠灑花澗、十里平湖、天台靈境、擎天一柱;前八景又稱為「金湖八絕」。

1.水天一線

此景為懸崖峭壁間開裂出的一條高百餘米、寬不足兩米、長半公里左右的狹窄水道,只容小船擦壁緩行駛入,稱水上一線天。仰望懸岩頂端雙壁拱合,僅留一縫,上有藍天一線;下視水中一脈開光。岩壁上有蘭花、翠竹、古藤等點綴其間,煞是好看。

2.幽谷問津

這是一條彎彎二十四曲、長達2公里的水上峭壁窄縫。劃船左曲右彎至水上二線天,此處一峰突兀,水道兩分;俯視水中,天亦分為兩線。谷中老樹古藤倒掛水面,棕櫚修竹成林。在此游覽清幽雅絕,凡塵頓清。

3.盤斜雲徑

登曲徑而上,但見一峰高聳入雲,中間呈斜曲面切開,沿此微裂的岩隙俯身貼壁摸索著往上攀登,又有「岩隙天梯」之稱。

4.梵宇獨支

甘露岩隱於形似神仙的鍾山、鼓山中間。岩中依坎坎岩石順勢架造甘露寺,始築於南宋初年。該寺重檐歇山式,重樓疊閣,木質結構,建造多處且奇特,僅靠一大木柱支撐,殿閣倚勢呈「品」字形,且不假片瓦,凌空而起,氣勢雄偉,酷似山西懸空寺。

5.金貓浴日

「金貓」昂首倦伏於十里平湖畔貓兒山巔,從湖中望去,它正豎起「雙耳」虎視東方,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旭日東升時,金貓倒影湖中,沐浴於燦爛陽光、粼粼碧波之中,構成一幅絕妙的「金貓浴日」圖畫。

6.虎踞雄寨

虎頭岩酷似雄踞湖畔、俯視滄波的老虎,形勢險要。相傳宋元年間即有人於此佔山築寨,有巾幗寨主統寨的傳說。附近有仙女池、石臼、古井、水牢等古跡。

7.鴛鴦情綿

鴛鴦湖為金湖的一部分。遊船拐進鴛鴦湖時,即見湖口立一巨岩,形似手牽紅線的月下老人,湖內的情侶峰更酷似一對情侶帶一稚子親密無間地依偎在一起。每年冬春之際,常有大批鴛鴦結伴棲居於此。

8.尚書府第

穿過泰寧尚書坊,沿具有明代風格的尚書巷東行,隨路進入以條石鋪砌的府第甬道,北為儀仗廳,「大司馬」額匾高懸;府第並列五幢,一字排列,幢間以雕花門樓相隔;每幢門樓分別懸「四世一品」、「柱國少保」等匾。府第主體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尚書府第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❹ 福州各個路段,大橋名字的由來

先學習福州地理解放大橋:紀念福州解放;閩江大橋:最早建在閩江上;金山大橋:與金山連接;鼓山大橋:與鼓山連接;前橫大橋:與前橫路連接;尤溪洲、鰲峰洲、橘園洲、三縣洲、洪山橋、淮安、青州大橋等與地名有關;

❺ 福州鼓山名字由來

中國所有鼓山都來源於河北武安市和峰峰礦區之間的鼓山。魏晉南北朝時期,它是鄴城的依靠和屏障,佛教聖地,國師稠禪大師住錫之地。

❻ 響堂山名字由來

東魏、北齊時期,皇家貴族分別在山上建鑿了南北兩座寺院,初名為滏山石窟和鼓山石窟寺。明代以後統稱為響堂寺,近代則均稱為響堂山石窟,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❼ 福州景點的故事,急!

鼓山的傳說(六則)

向龍借地建湧泉寺
傳說很久以前,鼓山原叫做「白雲峰」,曲徑通幽,綠蔭如蓋,溪澗繞山,土地肥沃。山上住著不少人家.男耕女織,日子過得安閑自在。誰知有一年夏天的一個響午,天空忽然烏雲密布,一剎時傾盆大雨劈頭蓋腦而下,只聽霹靂一聲,雲層中竄出一條惡龍,張牙舞爪闖進山上靈源深洞里去了。一會兒,雨止天晴,白雲山又恢復了常態。但山上的人受了一場虛驚,不免擔驚受怕,上山耕種,多數結伴同行,不敢大意。果然,不出人們所料,從此禍害接踵而來,躲在靈源深洞的惡龍,經常出來殘害生靈。開頭吃牲畜,牲畜吃光了就吃人,弄得山裡人家無法生活下去.紛紛出外逃生。惡龍吃不到人,就毀莊稼,啃樹木,把整座林深草茂的白雲峰糟蹋得不成樣子,山上光禿禿的只剩下各種各樣的奇岩怪石了。白雲峰的石頭說也奇怪,他們一見惡龍出來,便大小岩石齊鳴,好比戰鼓一樣咚咚地響徹天穹。惡龍聽到鼓聲.不敢出洞。人們見惡龍不敢出來作孽,逐漸又回到白雲峰重建家園。莊稼種下剛一個季節,正要開鐮收割,一個晌午,.惡龍又出來吃人了。這時,村上有一對青年夫婦,平時除了耕織.還練就一身好武藝,他們見惡龍到來,起了保護鄉親,男的揮動日月寶刀,女的手持鴛鴦寶劍,朝著惡龍猛撲過去。刀光飛閃,殺得惡龍左翻右滾。鄉親們也拿來鋤頭助戰,惡龍見勢不妙,便張開血盆大口.從大鼻孔里噴出兩道毒氣。一時滿山遍野烏煙滾滾,人們都中毒倒斃。就在這時,那位揮劍的女子生下一個男孩。惡龍餓得慌,正要撲吃嬰兒,突然天外傳來一聲斷喝:「毒龍休得作孽!」惡龍抬頭一看,原來是南海觀音,連忙抖兩下尾巴,化作一陣白煙又逃進了靈源洞。觀音要趕赴蟠桃會,無暇停留,只好抱著小孩匆匆走了。這個小孩在南海長到十歲,觀音把他送到雪峰寺里,不覺二十三年過去了,小孩皈依法門,法號「神晏和尚」,當了雪峰寺住持。
神晏來到白雲峰,到處盡是荒山禿嶺,一陣風過,山上岩石咚咚作響。所以白雲峰後來被人改稱為「鼓山」。這里山禿石頑,只見白雲,不見綠蔭,在此建廟,諸多不便。但神晏不好違拗觀音的囑咐,只好在這里著手動工。房子剛剛建起,山上就涌來泉水,建了年把時間.連房基也沒建成。神晏好生苦惱,便念了經向土地公間明究竟。土地公說:「這里靈源洞藏著一條妖龍,佔地為王,興妖作怪,作惡多端,殘害百姓,不會讓你在這里修蓋廟宇的。」神晏和尚得知這情由之後,決心為民除害,便和惡龍展開了一場惡斗。雙方劍來杖往,飛沙走石,打了三百多回合,不分勝負。神晏心想,既然武力制服不了它,應該轉向鬥智。他虛晃一杖,跳出圈外,喝道:「惡龍住手,你不肯讓地,也不勉強,能否暫借一用呢?」惡龍此時打得有些招架不住,聽和尚說暫借一用,便收劍問道:「要借多久?」神晏說:「只借一夜。三更借地,五更便還。」惡龍心想,只借兩更天,無關緊要,便一口答應了。可是惡龍不放心,趕緊又補充說:「和尚言出。可守信用?」神晏答道「出家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惡龍聽了說.「那我去睡!」和尚說:「盡管去睡,聽到打五更,你一醒來.我就還地。」惡龍果然呼嚕呼嚕地睡去了。
等那妖龍睡了,神晏和尚馬上咬人動工建廟.交代打更的小和尚說,在這里只准打三更,不準打四更、五更。就這樣,那條妖龍一直睡在那裡。一年之後,寺廟建好了。神晏招納各地和尚上鼓山寺院居住。每日照常誦經拜佛,和尚打更都只打到三更為止,四更時就起床做功課,永遠沒有打五更的,妖龍沒有聽到五更鼓,連續睡了好幾年不醒。從此,不再有山洪為患了。
一天.福州的個大官來到鼓山游覽,聽到傳說,有意跟神晏為難,他命令廟里的和尚打五更鼓。小和尚不敢違命,只好打了五更。更聲剛響,惡龍便腥過來了。它見此地己被人佔用,蓋了寺廟,認為神晏和尚不講信用,立刻噴吐龍泉,要把這里的廟宇全沖走。可是神晏經過這幾年的修行,法術己更加高明了。惡龍向他要地,他馬上搬一箱佛經塞住龍口,龍口就吐不出水了。妖龍大怒.向神晏猛撲過來。神晏一個禪杖便把妖龍活活打死了。而那個大官,卻被最先噴出的龍泉水沖下山溝里去了。從那時起,鼓山這座大寺廟,便命名為「湧泉寺」。惡龍被除,地方清凈,鼓山依舊一派好風光。所以,湧泉寺大門的石柱上,刻著這樣一副對聯:「真東冶無雙福地,水生功德,看泉水滾滾,禪心早徹毒龍潭;」「是西來不二法門,輪轉聲音,聽天外逢逢,梵唱遠通靈鷲嶺。」
王審知和神晏和尚
唐末王審知開疆福建。唐亡,梁太祖封王審知為閩王。
有一天,王審知巡遊馬江,望見鼓山山巔上霞光閃閃,瑞氣騰騰。他想:這山上定有寶物,不然,哪來的霞光瑞氣呢?他決心前往探究一番,便轎也不坐,馬也不騎,抄起袍褂徑直望鼓山方向跑去。跑呀跑呀,跑得滿頭大汗,將近霞光升起的地方時.一塊大石頭擋住去路。王審知急於要看那山上的寶物,便抽出腰間青鋒寶劍,用力往大石頭砍去,只聽得「咣當」一聲,大石被劈成兩半,開出一道門來。王審知從這座門走過去.這座門後來就叫「石門」,岩石上刻有「仁知石門」四個大字。到現在還看得到哩!
王審知走過石門,霞光就在眼前,瑞氣萬丈,使王審知一時睜不開眼來。過了片刻.定神一看.原來不是什麼寶物,而是一個老和尚盤坐在一塊岩石上修煉。王審知大失所望.便把一腔怒火發在和尚身上,連聲喝問和尚是什麼人,高踞石上做什麼。他連問三聲,這和尚理也不理,仍然閉目修煉。王審知更加惱火,便亮出自已開疆閩王的身份,並說:「寸土屬王,你既然這樣無禮,目無國主,就不該坐在我的領土上面。」這個和尚聽到王審知「寸土屬王」四個字,便慢慢離開那塊石頭升到半空中,一動不動地坐在雲端上。這時閩王看傻了眼,才知道這和尚是個高僧,連忙伏身下拜賠罪,並表示願拜長老為師,敬請重臨凡土,仍坐在原來寶座上,受弟子大禮參拜。和尚一聽,又慢慢地從半空中落下來坐在原位,這塊石頭就是現在的「國師岩」了。
原來這和尚就是神晏方丈。他落座之後,扶起閩王,接受他為徒弟。王審知請求神晏師傅給他講經。他全神貫注地傾聽,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問個究竟,師徒倆有問有答,十分契合。剛談到興頭上,卻常被靈源洞嘩嘩響的泉水聲打斷,這次神晏方丈突然大喝一聲:「呔!」靈源洞的泉水馬上停止流動,轉向別的地方流去了。所以這個地方便被人稱為「喝水岩」。
頑石點頭
鼓山喝水岩下面大石壁上,刻有一位盤坐講經的和尚,旁邊還題有「頑石點頭」四個大字。這和尚就是達摩祖師。
相傳,達摩祖師原是印度的大和尚,自幼出家,專攻佛經。他長得貌賽潘安,十分漂亮。他來到中國傳經,剛踏上東土.經過一座木橋,迎面走來一個懷抱嬰兒的婦女,從達摩身旁走過,誰知剛打一個照面,這婦義便被達摩的美貌迷住了,傻傻地呆在那裡.忘了懷中的孩子.一鬆手.孩子掉進河裡淹死了。達摩見到這個情況,嚇了一跳,知道這個婦女是被他的外貌迷住了,心想我來中國傳經,好事未做竟先害死一條性命,真是罪過。於是他便念動真言,自行毀容,霎時間臉上長起了無數疙瘩,非常難看。俗語說得好,事情做過了頭便難辦。達摩雖然佛經講得十分透徹,可是沒人來聽。為什麼?因為人們一看見他的面貌都嚇跑了。後來,達摩來到鼓山講經,同樣也沒有人來聽。他不灰心,虔誠傳經,便搬來許多石頭當聽眾,執著地向石頭講解佛法,講得天上的雲兒不飄走,鳥兒停止了鳴叫。這時,連山上的松濤也不響了.只見一塊塊頑石頻頻點頭,好像十分「領會」哩!
天風海濤亭詩會
鼓山屴崱峰(俗稱絕頂峰),是福州最高的山峰,也是觀看日出的好地方。登峰遠眺,煙波飄渺,茫茫東海,盡收眼底。歷代騷人墨客題詠很多。宋代理學家朱熹書寫的「天風海濤亭」就是取意於著名詩人趙汝愚「天風直送海濤來」的名句。
傳說,明代有一個狀元名叫龔明卿,很想在天風海濤亭上留詩傳千古。有一天,他邀請福州文人學士來「天風海濤亭」舉行賽詩會,以天風海濤為題,限香交卷。詩會開始了,許多人抓耳撓腮,搜索枯腸,遲遲不能交卷,龔明卿早已寫就,暗暗得意,以為自己的詩句一定能夠奪魁。正在他自我陶醉的時候,一個看牛小孩趕著牛拈從亭邊過去,咀里喊著:「這里白雲太美了,沾了我一身。」一個青年詩人聽了靈機一動,奮筆疾書了一首五律,第一個交卷。當龔明卿讀到:「眼中滄海小,衣上白雲多」時,不覺臉上發紅,嘆為妙句.自愧不如。合座的人,也都交口贊服。後來,這兩句詩便刻在天風海聲亭的柱子上作對聯,一直傳到現在。這個青年詩人是誰呢?原來是龔明卿的未婚女婿林世璧。
八仙聚會
八仙中的藍采和,常年跋涉高山深洞採集百草,濟世除病。這一天,他來到鼓山,在芳草滿地的山徑上邊走邊找,邊找邊采,籃中奇葯百草越采越多,他非常高興,連采了好幾天,競忘了回去。這件事,讓神晏和尚知道了,連忙跑去同藍采和見面,恭請他到湧泉寺傳授醫道,藍采和便毫無保留地把醫術傳給他。神晏學得了這一套醫術,感恩不盡,正要上前施禮叩謝時,藍采和卻化作一陣清風不見了。藍采和走了,大岩石上留下一個巨大的腳印,這就是現今「仙人巨跡」的由來。
藍采和回到天上仙霞洞,把鼓山說得比仙境還美三分,比天堂還好幾成。眾仙聽得入神,約定八月十五晚上齊集鼓山賞月。
轉眼中秋節到了,八仙雅興十足,雲集鼓山十八洞前,都被這里的山光水色迷住了。韓湘子第一個吹起了笛子,悠揚的樂曲隨著雲兒繚繞在月亮旁邊。漢鍾離敲起檀板為何仙姑伴奏。呂洞賓激動得跳起九連環劍舞。曹國舅坐在岩石上哼古曲,怡然自得。張果老倒騎著小驢兒在洞前躑躅躂躂,呵呵大笑。李鐵拐高興得把葫蘆里的美酒全喝光了……
八仙中秋鼓山賞月,給「八仙岩」留下了美麗的傳說。清代詩人魏傑曾就這一傳說寫了這樣的詩句:
石門不鎖自高堅,
九曲盤旋住八仙,
開辟丹梯七層磴,
此身直上洞中天。
劉海釣金蟾
劉海原是湧泉寺的一個小和尚,年幼心純,秉性正直。師傅對他說:「佛家莫見財就貪,見色就痴,見屈就怨。應該修心養性,不貪非分之財,看見美女不動心,受了委屈不發怒。」他出門化緣,在市鎮上看見美麗的姑娘,本能地想多看兩眼,一想起師傅的教誨,便把姑娘當作老虎避之,街坊小孩有時圍著奚落欺侮他,本來氣得想哭甚至想動手還擊,可是一想到師傅的教誨便克制自己,一動不動地閉著眼睛任人欺侮,他有時出去化緣,得到比較多的錢,想留下一點買點心充飢,一想到師傅的教誨,便半分也不敢私留,募到多少就全部上交。劉海把師傅講的佛經,都視為金科玉律,一概遵命,不敢違反,十分虔誠。
有一天黃昏時分,劉海正在茅廁解手,見師傅從外面突然走進來,他不便招呼,把頭垂下,一動不動。師傅不知道劉海在這里,一面數著錢,一面自言自語地說:「今天募到十元錢,我私下留了四元,連昨天、前天留下的,只三天時間就有了十元。如此下去.不到幾年我便可還俗回家,當個大員外,討幾個小老婆,且樂得下半世快活,還當這個清苦的傻和尚干什麼!」劉海聽了師傅這番話,不禁失聲喊道:「哎呀師傅!」劉海的喊聲,使師傅大吃一驚,手裡的錢掉落茅坑裡了。師傅的私心暴露了.心裡一陣不好受,悔恨交集,染成重病,不久便嗚呼哀哉。師傅死後,劉海每回上廁所都看到茅坑裡有一隻蟾蜍在那裡跳來跳去,啯啯大叫。劉海覺得奇怪,轉想師傅因為貪財致死,他的骯臟靈魂可能還在茅坑裡找那失手掉落的金錢哩!所以,第二夭,他串起一弔銅錢,放下茅坑去釣師傅的「魂」,那蟾蜍果然緊緊抱著銅錢被釣了上來。劉海想,這蟾蜍就是師傅的化身,死了還要在臭茅坑裡找錢,變成蟾蜍,還是見錢死抱不放。所以,劉海鄙視地將金蟾用力摔到東海中去。這便是「劉海台」與「金蟾洞」的傳說故事。
張傳興搜集整理
(選自《烏塔與白塔》,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
【評點】
鼓山座落於福州東郊。據說,有一岩石似鼓,值風而大作,岩洞中可聽到鼓聲,因此得名為「鼓山」。它是佛教勝地.又是避署尋幽的好去處。歷代文人學士、達官顯宦,常在此處吟詩填詞,留題岩壁,許多摩崖題刻成為傳說的依據。
這里所選的六則傳說,描繪了鼓山的千姿百態和自然人化的傳奇性色彩。這些傳說,通過尋找鬼斧神工造化的風物來源,有的對鼓山岩石奇特形狀的遐想,追求它的真締;有的把怪異的岩洞、奇峰人格化,作了幻想性解釋,有的成為仙界足跡所到的好地方,有的從人間講到佛界、仙界。更有趣的是釋、道諸神,情趣相投,共處歡歌,翩翩起舞。這些傳說,構思之巧,順理成章,使人讀後興趣盎然。《王審知和神晏和尚》一則是在真人真事基礎上進行加工的。據歷史記載:五代時,閩王王審知建鼓山湧泉寺,曾請神晏和尚主持。後來湧泉寺兒經修葺,至今保留著明代佛教建築的風格。然而傳說生發開去,既有一定的歷史根據,又非本來面目,達到借史揚物的目的。

❽ 福州的歷史以及福州名稱的來源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僅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近現代名人燦若繁星,舉不勝舉。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全國各城市的前茅。
福州名勝古跡眾多,旖旎多姿的自然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互相融合、交相輝映。至今許多文物名勝古跡仍完好無損。據普查統計,已發現古遺址、古建築、古墓群等各類文物點4497處。其中有新石器時代遺址81處;商周遺址67處;宋至清代木構古建築2040處。唐至清代的古塔、經幢64座,古橋354座。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保護單位54處。著名的文物有:建於1000年前的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華林寺,立於1000年前的,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峫王德政碑」,距今1200多年,被稱為書法藝術「世寶」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閩候縣曇石村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遺址等。
福州臨江吻海,閩江橫貫城區,年均徑流量600多億立方米,海洋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水產魚類620多種,是全國三大海水養殖基地之一。海岸線長達1137公里,有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天然良港10多處。福州與台灣島一水相連,東澳港至台灣新竹僅70海里。馬尾港距香港488海里,距上海433海里,是溝通中國與亞太地區的海上樞紐。歷代到海外謀生創業者眾多,如今已有250多萬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歸僑、僑眷和港澳眷屬近百萬人,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福州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全年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1700-1980小時,相對濕度77%。年平均氣溫為19.6℃,最時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10.5℃,最熱時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6.8℃,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農作物一年三熟,四季瓜果飄香,四時蔬菜紛呈。福州山地佔80%,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福州是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也是一座獨具特色的旅遊城市。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特色凸顯,左旗(旗山)、右鼓(鼓山)、北蓮(蓮花峰)南虎(五虎山)拱衛,盆地面積1440平方公里。閩江橫陳,吉祥山、煙台山、高蓋山、五虎山逐案抬升,烏石山、於山分列左右。白塔、烏塔各置東西,晉安河、白馬河如蛟龍出水,以屏山為珠,呈「雙龍戲珠」之勢。福州的第一勝景鼓山,國家級重點佛教寺院西禪寺早已蜚聲海內外。市區的西湖公園、左海公園、森林公園、溫泉公園、鱷魚公園各具特色,景色千姿百態。郊縣平潭海壇度假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還有省級風景名勝福清石竹山、連江青芝山、永泰青雲山、閩候十八重溪等等。這些名山秀水風景如畫,與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相映生輝,吸引著無數中外旅遊觀光者。
福州民間工藝久負盛名,傳統的工藝品脫胎漆器、角梳、紙傘被稱為「福州三寶」。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壽山石雕和200多年歷史的脫胎漆器名揚中外,與軟木畫被稱為「榕城三絕」。還有歷史悠久的閩劇和評話,古典十番、福州尺唱等傳統藝術。而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名菜「佛跳牆」名揚海內外。魚丸、太平燕、鼎邊糊、線面等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福州還是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分布在方圓約9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這在國內外大中城市中也是罕見的。
福州為何稱「都」呢?原來,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受封為閩王,建立閩國。因首都定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
此外,福州在我國歷史上還曾兩次被作為臨時首都。一次是宋代末年,即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了當時南宋政權的國都臨安(今杭州),恭帝趙顯及太後均被元兵俘虜,其兄趙昰於五月一日在福州登基,稱端宗皇帝。當時的福州成為臨時首都,改年號為「景炎」。但是,還不到半年時間,元兵又從浙江向福州進軍,十月攻破邵武城,經南平而下,於十一月逼近福州。當時閩府尹王剛中開城門投降,端宗皇帝從海路逃往廣東。
第二次福州被臨時定都的是在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被奉監國,於是在福州稱帝,改紀元為「隆武」,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時改福建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為皇帝行宮,並封一批文武官員要職,猶如京城規范。其中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受封為「平虜侯」,鄭成功賜為國姓(朱)。但不久,鄭芝龍叛變降清,形勢逆轉。仙霞嶺重關百里無一兵把守,隆武皇帝見勢不妙,決定離開臨時首都福州,經南平轉閩西。第二年,清兵攻入閩北建寧縣,並直驅南平,朱聿鍵皇帝倉卒逃往長汀,這年八月(1646年)他與愛妃曾氏皆被俘而死。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以來它有十二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天興府」、「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等。
「閩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荀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晉安」: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入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鳳城」:晉代地理學生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擴大范圍。他在《遷城記》中說,福州「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於是福州被人視為「鳳城」,如今福州許多地名還都帶「鳳」,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池書院」等。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聳立著一座「鳳鳴三山」的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入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長樂」: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昰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天興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石牌坊,上書「左海流芳」四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輩出。林則徐紀念館的大門左邊上書「左海偉人」,原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社長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筆名發表文章。
「閩州」與「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過「泉州」,但時間很短,到了唐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把「泉州」這個名稱移給了現在閩南的泉州,直到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閩州」為「福州」。
「閩海」:辛亥革命後,廢除舊府建置,改福州為「閩海道」,於是出現了「閩海」之別稱,它包括福州話流行的長樂、福清、閩清、永泰、連江、古田、屏南、羅源、閩侯、平漂等十個縣市,故在海外有「閩海十邑」之稱。
福州民間長期以來流傳「三山現,三山藏,三山看不見」的民謠。其中「三山現」指屏山、於山、烏山。這三山呈三足鼎峙於今八一七路的中軸線上,十分顯目,所以稱「現」。 而「三山藏」與「三山看不見」則向無定論,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根據清代林楓《榕城考古略》載:羅山、芝山、丁戊山為「三山藏」;靈山、鍾山、玉尺山為「看不見」;二說是根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載,以羅山、冶山、玉尺山為「三山藏」,以龍山、芝山、鍾山為「看不見」。不論哪種說法,其「藏」與「看不見」的三山,均系「三山現」(屏山、於山、烏山)的支脈,有的如崗阜,有的似山坡,隨著歷代道路的拓寬與民屋建築的稠密,這些小山或被削平,或被遮擋,以致變成「藏」與「看不見」了。現將它們的遺址介紹如下:
羅山,在今南門協和醫院後的一座小山崗。
冶山,在今鼓屏路省衛生廳後的小山。
玉尺山,又名閩山,在今光祿坊省高級法院圍牆內。
龍山,又稱靈山,在今鼓樓七星井巷內。
福州至今還保存了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和「朱紫坊」街區了。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胸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塔巷、宮巷、吉庇巷。在這居民區內,坊雹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龐大規模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佔地40公頃,人口約1.4萬人,現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冶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桂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衣錦坊
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寧時,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閩山保福寺遺址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蒼,因西能楊橋而改名。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你謝鑾恩。冰心小時候新加坡在這里住過,好居《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唐代崇文館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無毀,滅炬而過。」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明代侍郎薩琦亦居此巷。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宮巷
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中亭街
這是一條富有傳奇色彩的商業古街。
這老福州人的心目中,中亭街就像一種商業象徵,時刻都在牽動著榕城關注的目光。
「擠得就像中亭街」——福州人至今仍流傳的這句口頭禪,形象地道出了這條古街的千載繁華和其特有的商賈氣息。
當城市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讓中亭街的商業地位漸漸為榕城人所淡忘的時候,世紀之交的一項浩大工程,再度讓這條古街成為榕城百姓矚目的焦點。
緣於宋代的中亭街是福州商業史的驕傲。當已經衰敗、破舊的中亭街即將揩去千年歲月風塵的時候, 我們不禁要為福州改造中亭街的浩大工程而歡呼。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面對殘酷無比的市場競爭,我們不禁又為中亭街能否復興千載繁華而憂思。我們知道,中亭街的再度輝煌,僅有歷史的沉澱和恢宏的建築是遠遠不夠的。她同樣需要准確的商業定位並歷經變幻莫測的商場洗禮。 畢竟,中亭街首先是商業街而不是觀光街。它的氣派和恢宏,並不一定與客流量成正比。
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狼煙四起的榕城商界,再也不是靠某種地利或環境就能創造商業神話的時代。更何況,現在不少福州人還有購精品、名品到鼓樓的消費習慣——位處台江區的福州亞細亞購物廣場的沉淪,曾經讓福州不少商人發出「台江開不了高檔商業城」的感嘆。
大手筆的中亭街能否從此扭轉「乾坤」,一雪台江商界的「不白之冤」?

❾ 求關於鼓山風景的典故

湧泉寺西有獅子峰,形如獅子,沿獅子峰西下行數里,即到達摩洞 洞內有一尊2米左右的達摩面壁坐像 洞外一巨石,石壁如斧削,上刻清朝道光年間詩人魏傑,根據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間傳說,整理編寫成的18景,這就是鼓山十八景:達摩面壁 南極升天 仙猿守峽 古鶴巢雲 仙人巨跡 福壽全圖 蟠桃滿塢 玉筍成林 蟻蜓渡潮 漁燈普照 獅子戲球 金蟾出洞 伏虎馱經 神龍聽法 鎧甲卸岩 慈航架壑 八仙岩洞 千佛梵宮 這18洞景經過風化瓦解 歲月淘洗現在有的景點已看不到了,但大部分景點仍然惟妙惟肖,連同那美妙的神話傳說,讓遊客感覺到大自然的無比神奇

鎮虎岩 相傳清朝時,方圓數十里的鼓山,常有幾只大虎,經常下山殘害生靈,山下百姓,追趕大虎 每追到此處,大虎都奇跡般地消失,大家認為這巨岩下可能是個虎穴,於是請來了湧泉寺的法師來此誦經降虎,在鎮虎岩邊刻上 南無增福壽佛 ,用佛法來鎮虎,還在十八景西面建了一個伏虎祠,從此鼓山再無虎患

仙人巨跡 一塊巨岩平展如台,岩上"羅漢台"三個大字特別醒目 相傳羅漢化身的靈嶠禪師,曾在此與八仙中的藍采和會面,請他傳授醫道 藍采和將自己精湛的醫術毫無保留地傳給了靈嶠禪師後,化成一陣清風飄走了,卻在羅漢台上留下了三個巨大的腳印,稱為"仙人巨跡" 羅漢台上往南這3塊巨岩,形狀如三艘船,盪漾在林海碧波之中
慈航駕壑 傳說觀世音聽了八仙們對鼓山的介紹後,親自光臨鼓山,也被這里的美景迷住了 真是 風光優美這般好,怎令慈航不掩留 觀世音在飽覽了鼓山的勝景之後,返回南海 轉眼間,一年一度的蟠桃盛會又將來臨,觀音向王母提議放在鼓山舉行,王母喜極 於是,觀音撥了3艘船,滿載各路神仙,駕著祥雲,飛向鼓山 後來這3艘船就留在了鼓山, 慈航駕壑 由此而來的

佛窟 在羅漢台上方的 佛窟 ,為清代鼓山湧泉寺主持道霈 1614 1702年 所題的摩崖題刻,道霈大師曾於清康熙七年 1668年 著寫了一部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 ,共有120卷,分裝48冊,木刻雕版達二千多塊 1928年弘一法師來福建時,曾將它印了幾十套分別贈送給日本的各個寺院,日本人民稱道鼓山是 庋藏佛典古版之寶窟 在左邊這一塊岩壁上,刻著55個佛名,連同羅漢台下斷壁上刻著的33個佛名成為88個佛號,這些均為道霈法師的手跡 此處有一窟清泉如鏡,終年不涸不溢,潔凈不染

八仙岩洞 八仙岩洞的傳說始於元代,相傳鐵拐李首先得道成仙後,度漢鍾離,漢度呂洞賓,二人又共度韓湘子和曹國舅,而張果老 藍采和 何仙姑則是分別得道後共成八仙,經藍采和的大力推薦,八仙們曾來到這里歡聚,一起共渡八月十五中秋之夜

金蟾出洞 劉海台和金蟾洞,分別在石道的左右兩邊,右下方的金贍洞洞頂岩形如蟾蜍行將出洞,岩底平白一片,猶如蟾腹,伏在坡旁草叢中,躍躍欲出

蟠桃滿島 金蟾洞東南向,有數塊巨大的岩石,錯落而成,就好象幾個蟠桃堆放在一起,周圍也有很多岩石酷似蟠桃,因此,這里叫蟠桃林,旁邊還有一岩石洞,上刻有 曼倩岩 3個字 傳說:當年曼倩曾是王母娘娘蟠桃園里忠實的看守官 但他終究擋不住仙桃的誘惑,在離任時斗膽偷了幾個蟠桃,溜下人間,來到鼓山,被這里的景色迷住了,就把蟠桃種在了鼓山,曼倩怕王母娘娘知道後怪罪,也就留在了鼓山 經過多年的經心栽培,這里到處布滿了仙桃 後來,這事被天兵知道後稟報王母娘娘,王母娘娘親臨鼓山,要把曼倩帶回天庭問罪,曼倩寧死不回 王母娘娘盛怒之下,把曼倩和這里的蟠桃都點化成石
古鶴巢雲 法華岩洞,它由兩個互通的岩洞組成,洞內刻有清代魏傑的題詞: 且憩 洞前的這一塊小平地,相傳過去常有白鶴盤旋,停棲,故名 古鶴巢雲

福壽全圖 法華岩洞右邊的亭子,叫法華亭 據傳,站在此亭俯瞰榕城,道路 農田 河流 湖泊縱橫交錯,天然勾勒出福壽全圖,點劃不誤,令人叫絕 現在,隨著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已經看不到這幅 福壽全圖 了

伏虎馱經 伏虎洞頂岩石伸出,酷似虎首,藏牙縮爪,遠看如一隻被降服歸依之虎,背上馱著一塊平石,如馱著佛法經書,故取名 伏虎馱經 伏虎祠祀奉伏虎禪師,並將每年的二月二十九日定為伏虎禪師的誕日,在此前後三日都舉行祭祀活動,紀念伏虎禪師誕辰
岩壑俱飛 蓮花岩有巨岩如獨木沖天,摩崖題刻"岩壑俱飛"四個大字,形象地描繪了這里的景色

鎧甲壑岩 路旁有一奇岩怪石,其石表面有很多規則的小裂痕,形如古代將軍鎧甲上的鱗片,岩石上刻有"卸甲"二字,故稱"卸甲岩"
玉筍成林 站在 卸甲岩 上,向東仰望,可見到對面雲霧環繞,玉筍峰上露出了許多大小尖峰 岩石聳列,猶如雨後春筍,出土成竹,這是這里最為特別的景觀,古人譽為"玉筍成林"之景

❿ 福州歷史上都有哪些別稱

寶塔錨地

選自《日本相冊》

拍攝時間:20世紀30-40年代

拍攝地點:馬尾

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歷代以來它有十三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閩都等。

萬壽橋

拍攝者:島崎役治等(日)

拍攝時間:20世紀20-30年代

拍攝地點:福州

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苟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2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2

晉安

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人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飛虹橋

選自《日本相冊》

拍攝時間:20世紀30-40年代

拍攝地點:西湖

3

鳳城

晉代地理學家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並作《遷城記》,文中對福州的地形作了這樣的描述:「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氣勢盤肇,遇兵不亂,遇荒不掠,逢災不染,其甲子滿。」其言下之意,把福州比作「鳳城」,而鳳鳥則是吉祥之象徵,因此說福州是個福祥之城,如今福州還有許多帶「鳳」的地名: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院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地書院等。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橋南環島還聳立著一座「三鳳齊鳴」的仿古銅色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4

三山

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於山圈人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鼓山名勝

拍攝者:島崎役治等(日)

拍攝時間:20世紀20年代

拍攝地點:鼓山

5

長樂

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6

榕城

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7

福安

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g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古城區

拍攝者:島崎役治等(日)

拍攝時間:20世紀20-30年代

拍攝地點:於山

8

天興府

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潭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9

左海

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石牌坊,上書「左海流芳」四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輩出。林則徐紀念館的大門左邊上書「左海偉人」,原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社長鄧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筆名發表文章。

湧泉寺

拍攝者:島崎役治等(日)

拍攝時間:20世紀20年代

拍攝地點:鼓山

10

泉州

唐代初年福州曾叫過「泉州」,但時間很短。

11

閩州

唐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把泉州這個名稱移給了現在閩南的泉州,直到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閩州為福州。

鶴齡英華書院

拍攝者:西德尼戴維甘博(美)

拍攝時間:1918年

拍攝地點:福州

12

閩海

辛亥革命後,廢除舊府建置,改福州為「閩海道」,於是出現了閩海之別稱,它包括福州話流行的長樂、福清、閩清、永泰、連江、古田、屏南、羅源、閩侯、平潭等十個縣市,故在海外有「閩海十邑」之稱。

13

閩都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王審知隨兄王潮從王緒起兵南下入閩,於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後於梁太祖三年(909年)受封為閩王,建立閩國。因首都定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閩都」之稱。

商業街

拍攝者:西德尼戴維甘博(美)

拍攝時間:1918年

拍攝地點:福州

閱讀全文

與鼓山的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