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一下青島
地理位置
青島地處山東半島南部,位於東經119°30'—121°,北緯35°35'—37°09',東南瀕臨黃海,西北連接陸地,背倚奇峰嶗山,環抱「內海」膠州灣,天然造就青島三面臨海,綿亘伸展的濱海丘陵地貌。全市總面積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1102平方公里,所轄膠州、即墨、平度、膠南、萊西5市9552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陷,其中,山地約占總面積的15.5%,丘陵佔25.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全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入基岩砂礫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山脈
全市大體有3個山系。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從嶗頂向北綿延到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內諸山及萊西部分山峰均屬之)。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 、飯橛山(海拔595.1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貯水山(海拔80.6米)等。
河流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條,均為季風區雨源型,多為獨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33條。按照水系分為大沽河、北膠萊河及沿海諸河三大水系。
海域
青島市大陸海岸線長730.64公里,加上所屬海島的岸線,全市海岸線總長862.64公里。現有海島69個,總面積為21.1平方公里,岸線總長132公里。這些海島絕大多數距離大陸不超過20公里,最遠的千里岩島,距陸地約64公里。在這69個海島中,只有10個海島有固定居民。
潮汐
青島屬正規半日潮港,每個太陰日(24時48分)有2次高潮和2次低潮。潮差為1.9-3.5米,大潮差發生於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後2-3天。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出0.5米。
氣候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蒸發強;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極端高氣溫37.4℃(1997年7月27日),極端低氣溫-16.4℃(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1℃;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2℃。
歷史狀況
歷史沿革
青島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6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生存和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東岳石文化。東周時為齊國管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三次巡視琅琊台。漢代漢武帝曾在不其山「祀神人於交門宮」。北魏時青島嶗山已有宏大的法海寺建築。興起於唐宋的道院、道庵遍布嶗山。清朝末年,青島已發展成為繁華鎮市。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青島淪為德國殖民地。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1938年日本再次佔領青島。1945年青島被國民黨政府接收,成為美國的海軍基地。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
名稱由來
青島,最早以地名見諸文獻是在明代。明萬曆年間,即墨縣令許鋌在《地方事宜議》中稱:「本縣東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即青島)、曰福(即大福島)......」當時青島、大福島等均屬即墨縣轄。這里「島之可人居者」,不是指前海中無人居住的「小青島」,而是指陸地村鎮的稱謂,一直沿用到清代。1897年德佔青島後,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因范圍包括膠州灣一帶,整個租借地稱「膠澳」。民間俗稱「大青府」。1899年,德皇令租借地的市區稱為青島。1929年全區域稱青島市。
人口與民族
1999年底,青島戶籍人口702.97萬人,其中市區人口231.94萬人。
中國56個民族中,有39個民族成員在青島居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9790人,其中回、滿、朝鮮族最多。
青島居民
青島是一座移民城市。除少數原始居民外,史載明永樂年間,青島地區設置軍事衛所,開辟港口,引大批雲南移民遷居到此。德國和日本先後佔領青島後,築港口、修鐵路、建工廠,致大批農工商人湧入,移民多來自山東中部。1937年戰亂時期,又有大批周邊地區和江蘇、江西、東北等地移民湧入,市區人口由1922年的20萬人增至1949年的70餘萬人。
行政區劃
1944年市區行政區劃作重大調整。調整前的區級建制為:市南區、市北區、台東區、四方區、滄口區、嶗山區、黃島區;調整後為: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嶗山區、城陽區、黃島區。1998年後轄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城陽、黃島7個區和膠州、即墨、平度、膠南、萊西5個縣級市。
旅遊概況
青島旅遊業興起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伴隨青島的日益開放得以迅速發展。目前全市擁有旅行社134家,星級飯店38家,涉外定點飯店81家。1998年接待海外旅遊者2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10230萬美元;接待國內旅客1013萬人次,回攏貨幣60億元人民幣。旅遊業已成為全市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1998年青島成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市花市樹
青島的市花為月季、耐冬,市樹為雪松。
2. 青島伏龍山神秘房子
2007-01-30 08:50:50
大中小
伏龍山是個什麼東西,我在青島住了二十幾年後終於沒弄清楚。以前老是在大連路的大上坡上看見一個漂亮的大房子,可是青島漂亮的房子太多,根本也沒有想過那究竟是個什麼。可是有一天,疑問越來越重的時候,也發現它總是在我的視線里,我卻根本找不到它。
到上搜「青島伏龍山」,只查到了了幾個連接,有關神秘大房子的字眼更是稀少。有曰「山上無一戶住宅,唯山頂平闊處有一長方形建築物,平頂,約二百平方米,旁有水泥台階通向平頂,門窗則砌封得嚴實,不知為何用途而建築……曾請教過多位老人乃至文史專家,均不得其解。」大概可以肯定,它並非新中國的產物。而今它已重新修復,做了一個巨傘裝美麗的屋頂。曾經在無意中到過跟前,發現好像公主屋一樣的大房子沒有入口,只在與山石相接的地方有可能會出於,而出入口則在一堵牆後。牆後是青島市氣象局和人工干預天氣委員會的所在。「青島伏龍山」,已經作為消失的山頭不存在於地理上,只作為地名出現在旅遊交通圖上。我想,這個地名也不符合青島地名的起名特徵,大概還有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隱晦含義。
全國的海平面基準點,那個精緻的小房子和裡面精緻的儀器一樣中西合璧。不論在什麼方向,也沒有辦法拍攝到一張原來老氣象台那花崗岩的全貌。雖然只是一座小小的山頭,可門口「軍事重地、閑人止步」的字樣還是不怒自威的阻止著善良的我們。
小到只有三張方桌的餃子鋪,老闆對你隨意出入後廚房也視而不見,只在你詢問的時候,拿水台上的安利給你當洗手液用。這是一種什麼生活,可以淡定到讓隨意看到的人都羨慕。
根本不在大連路上的大連路批發市場里攢動著大爺大媽們。我很想知道東面那個總飄出冬暖夏涼的潮濕青草味的防空洞是通往哪裡。我也想知道16中操場台階中那個終日封鎖著的防盜門里,隱藏著一個什麼樣的地下?我為甚至沒有向里張望一眼而後悔不已。
3. 青島伏龍山路41號屬於哪個學區
應該是萊蕪一路小學。
青島萊蕪一路小學2008年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招生范圍:
小學入學年齡為六周歲。凡2001年9月1日至2002年8月31日以前出生,有本市常住戶口的適齡兒童,符合入學條件,均可登記報名。具體路段:伏龍路、齊東路、萊蕪一路、萊蕪二路、伏龍山路、吳縣一路、吳縣二路、信號山路、信號山支路、蘇州路、龍山路1-10號、江蘇路雙號18-44號,單號27-91號、興安路、興安支路。
4. 青島的簡介來一份
青島概況
青島政務網
歷史沿革
青島地區昔稱膠澳。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翌年,調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部移駐膠澳。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強占膠澳,並強迫清政府於1898年3月6日簽訂《膠澳租界條約》,膠澳淪為殖民地,山東也劃入德國的勢力范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國侵佔膠澳,進行軍事殖民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人民為收回青島進行英勇斗爭。1919年,由於青島主權問題,引發著名的「五四」運動,迫使日本於1922年2月4日同中國政府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同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膠澳,開為商埠,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政府。其行政區域與德膠澳租界地相同。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在美國支持下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青島解放後,改為山東省省轄市。1981年,被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為全國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國務院正式批准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賦予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4年2月,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行政區劃
建國以來,青島市行政區劃變動較大。1949年底為市南區、市北區、台西區、台東區、四滄區、李村區、浮山區。1951年6月,膠州專區的嶗山辦事處劃歸青島市領導,改稱嶗山郊區辦事處;8月,撤銷四滄區、浮山區,設立四方區、滄口區。1953年6月,嶗山郊區辦事處更名為嶗山郊區人民政府。1958年底,昌濰專區的膠縣、膠南縣及萊陽專區的即墨縣劃歸青島市。1961年5月,即墨、膠南、膠縣劃出;10月,以原嶗山郊區的行政區域設立嶗山縣,歸青島市。1962年12月,台西區撤銷,其轄區分別並入市南區、市北區。1978年11月,煙台地區的即墨縣,昌濰地區的膠縣、膠南縣又劃歸青島市;新設立青島市黃島區,其轄區包括由膠南縣劃出的黃島、薛家島、辛安3個公社。1983年8月,煙台地區的萊西縣、濰坊地區的平度縣劃歸青島市。1987年4月,撤銷膠縣,設立膠州市(縣級);1988年11月,撤銷嶗山縣,設立嶗山區;1989年7月,撤銷平度縣和即墨縣,設立平度市(縣級)和即墨市(縣級);1990年12月,撤銷膠南縣和萊西縣,設立膠南市(縣級)和萊西市(縣級)。1994年上半年,市區行政區劃作重大調整,在市轄區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將台東區、市北區及四方區吳家村街道、錯埠嶺街道整建制合並,設立新的市北區;將嶗山區作大的調整,一部分設立新嶗山區,一部分設立城陽區,一部分與滄口區合並設立李滄區。2012年11月,國務院作出《關於同意山東省調整青島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山東省政府發出《關於調整青島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決定對青島部分行政區劃實施調整:撤銷青島市市北區、四方區,設立新的青島市市北區,以原市北區、四方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市北區的行政區域;撤銷青島市黃島區、縣級膠南市,設立新的青島市黃島區,以原青島市黃島區、縣級膠南市的行政區域為新的黃島區的行政區域。調整後,青島市轄6個市轄區(市南、市北、李滄、嶗山、黃島、城陽),代管4個縣級市(即墨、膠州、平度、萊西)。
地理位置及面積
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南部,位於東經119°30′~121°00′、北緯35°35′~37°09′,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全市總面積為11282平方千米.其中,市區(市南、市北、李滄、嶗山、黃島、城陽等六區)為3293平方千米,即墨、膠州、平度、萊西等四市為7989平方千米。
人口簡況
截至2014年底,全市常住人口為904.62萬人,比上年增長0.92%。
截至2013年底,全市常住人口為896.4萬人,比上年(下同)增長1.1%。其中,市區為481.4萬人,增長1.8%。
截至2012年底,青島市有少數民族52個,少數民族人口76696人。其中,朝鮮族40015人,滿族13511人,回族5986人,蒙古族4466人,維吾爾族2401人,苗族1860人,彝族1498人,壯族1379人,土家族1258人,其他43個少數民族人口4322人。
自然環境
地質地貌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佔全市總面積(下同)的15.5%,丘陵佔2.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全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層發育充分,在本市出露十分廣泛。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和嶗山式花崗岩為主。市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本區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山 脈
全市大體有3個山系。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從嶗頂向西、北綿延至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內諸山及萊西部分山峰均屬之)。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鐵橛山(海拔595.1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貯水山(海拔80.6米)等。
河 流
概 況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條,均為季風區雨源型,多為獨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較大河流33條,按照水系分為大沽河、北膠萊河以及沿海諸河流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 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膠萊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招遠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島,經萊西、平度、即墨、膠州和城陽,至膠州南碼頭村入海。幹流全長179.9千米,流域面積6131.3平方千米(含南膠萊河流域1500平方千米),是膠東半島最大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61億立方米。該河20世紀70年代前,徑流季節性較強,夏季洪水暴漲,常年有水;之後,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斷流。
北膠萊河水系 包括主流北膠萊河及諸支流,在青島境內的主要支流有澤河、龍王河、現河和白沙河,總流域面積1914.0平方千米。北膠萊河發源於平度市萬家鎮姚家村分水嶺北麓,沿平度市與昌邑市邊界北去,於平度市新河鎮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萊州灣。幹流全長100千米,流域面積3978.6平方千米。該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5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4千克/立方米。
沿海諸河系 指獨流入海的河流,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戈庄河、白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海域與潮汐
海岸線、海灣 全市海域面積約1.22萬平方千米,其中領海基線以內海域面積8405平方千米;海岸線(含所屬海島岸線)總長為816.98千米,其中大陸岸線710.9千米,大陸岸線佔山東省岸線的1/4強。海岸線曲折,岬灣相間,面積大於0.5平方千米的海灣,自北而南分布著丁字灣、栲栳灣、鹽水灣(又稱橫門灣)、嶗山灣(又稱北灣)、小島灣、王哥庄灣、青山灣、腰島灣、太清宮口、流清河灣、嶗山口、沙子口灣、麥島灣、浮山灣、太平灣、匯泉灣、前海灣(又稱棧橋灣)、膠州灣、唐島灣、靈山灣、利根灣和古鎮口、齋堂灣、董家口灣、沐官島灣等;膠州灣內又有海西灣(包括小叉灣、薛家島灣)、黃島前灣、紅島灣、女姑口、滄口灣等49個海灣。
海 島 青島市原有海島70個。1987年,把齋堂前島和齋堂後島以人工堤連接為齋堂島,千里岩劃歸海陽市;2006年,通過衛星遙感圖像分析與實地踏勘,確認3個未正式報告的海島(石島礁、大橋島、小橋島),而黃島和團島已失去海島屬性,不再列為海島。青島市現有海島69個。其中,水島、驢島、小青島、小麥島、團島鼻島、牛島和吉島是人工陸連島,只有62個島四面環海。69個海島總面積為13.82平方千米,岸線總長度為106.08千米。海島的面積大部分較小,只有田橫島和靈山島的面積大於l平方千米,其餘各島面積都在0.6平方千米以下。在69個海島中,只有10個海島有固定居民。
潮 汐 青島屬正規半日潮港,每個太陰日(24小時48分)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平均潮差為2.8米左右,大潮差發生於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後2~3天。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出0.5米。中國以青島驗潮站觀測的平均潮位作為「黃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在青島觀象山國家水準原點下72.289米。中國自1957年起,大陸國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為零點起算。
氣 候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蒸發強;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據1898年以來100餘年氣象資料查考,市區年平均氣溫12.7℃,極端高氣溫38.9℃(2002年7月15日),極端低氣溫-16.9℃(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3℃;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日最高氣溫高於30℃的日數,年平均為11.4天;日最低氣溫低於-5℃的日數,年平均為22天。降水量年平均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別佔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年降水量最多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變率為62%。年平均降雪日數只有10天。年平均氣壓為1008.6毫巴。年平均風速為5.2米/秒,以南東風為主導風向。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7月份最高,為89%;12月份最低,為68%。青島海霧多、頻,年平均濃霧51.3天、輕霧108.2天。
土 壤
概 況 按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類系統,青島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鹽土等5個土類。
棕 壤 面積49.37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59.8%。是全市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壤類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土壤發育程度受地形部位影響,由高到低依次分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等3個土屬。棕壤性土因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層薄、侵蝕重、肥力低,多為林、牧業用;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島市主要糧食經濟作物種植土壤。
砂姜黑土 面積17.69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21.42%。主要分布在萊西南部、平度西南部、即墨西北部、膠州北部淺平窪地上。該類土壤土層深厚,土質偏粘,表土輕壤至重壤,物理性狀較差,水氣熱狀況不夠協調,速效養分低。
潮 土 面積14.49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17.55%。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五沽河、膠萊河下游的沿河平地。因距河道遠近不同,土壤質地、土體構型差異較大。近海地帶常受海鹽影響形成鹽化潮土,土壤肥力和利用方向差異較大。
褐 土 面積6333.33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0.77%。零星分布在平度、萊西、膠南的石灰岩殘丘中上部。
鹽 土 面積3666.67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0.44%。分布在各濱海低地和濱海灘地。
自然資源
2012年底,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4.08萬公頃,下降0.9%;森林覆蓋率38.6%,增長0.8個百分點;沿海灘塗約375平方千米,30米等深線以內的海域面積約9165平方千米。
青島海區港灣眾多,岸線曲折,灘塗廣闊,水質肥沃,是多種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場所,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開發利用潛力。膠州灣、嶗山灣及丁字灣口水域營養鹽含量高,補充源充足,異樣菌量比大陸架區或大洋區高出數倍乃至數千倍,水中有機物含量較高。尤其是膠州灣一帶泥沙底質岸段,是發展貝類、藻類養殖的優良海區。該海區的浮游生物、底棲生物、經濟無脊椎動物、潮間帶藻類等資源也很豐富。
青島地區植物種類豐富繁茂,是同緯度地區植物種類最多、組成植被建群種最多的地區。有植物資源種類152科654屬1237種與變種(不含溫室栽培種及花卉栽培類型)。原生木本植物區系共有66科136屬332種,分別佔山東省木本植物區系科、屬、種總數的93%、84%和80.2%。
青島地區在脊椎動物地理分布區劃上屬古北界華北區黃淮平原亞區。由於受暖溫帶海洋季風影響,氣候溫暖潮濕,植被生長良好,適宜動物棲息繁衍,但大型野生獸類較少。現代青島地區野生脊椎動物以小型動物為多見,已沒有大型猛獸或大型草食獸。哺乳類動物有松鼠科、倉鼠科、鼠科、兔科、犬科、鼬科、蝙蝠科、蝟科等;兩棲類有蛙科、蟾蜍科、盤舌蟾科、姬蛙科等;爬行類有蜥蜴科、游蛇科、蝰科、烏龜、鱉等。屬於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66種,其中一類保護動物有52種。特殊動物有白沙河產的仙胎魚。區內野生無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大致可歸納為森林昆蟲和農業昆蟲。馴養動物主要有牛、馬、羊、豬、狗等家畜和雞、鴨、鵝等家禽。
青島地區鳥類資源豐富。青島市鳥類保護環志十餘年來共採集標本2000餘號,有19目58科159屬355種,佔全國鳥類1200種的29.6%,佔山東省鳥類406種的87.4%,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珍禽11種、二級保護鳥55種。青島地區鳥類主要有游禽、涉禽、陸禽、猛禽、攀禽及鳴禽六大類。
青島地區礦藏多為非金屬礦。截至2007年底,已發現各類礦產(含亞礦種)66種,佔全省已發現礦種的44%。其中,有探明儲量(資源量)的礦產50種,佔全省已探明儲量礦產的64.1%;未探明儲量的礦產16種。已探明或查明各類礦產地730處。其中,大中型礦床39處,小型礦床129處,礦點562處。優勢礦產資源有石墨、飾材花崗岩、飾材大理石、礦泉水、透輝岩、金、滑石、沸石岩。潛在優勢礦產資源有重晶石、白雲岩、膨潤土、鉀長石、石英岩、珍珠石、瑩石、地熱。石墨、金、透輝岩主要分布在平度市和萊西市;飾材花崗岩主要分布在嶗山區、平度市、黃島區;飾材大理石主要分布在平度市;礦泉水在青島市轄區內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城陽區、嶗山區及市內三區和即墨市;滑石主要分布在平度市;沸石岩、珍珠岩、膨潤土主要分布在萊西市、膠州市、即墨市和城陽區;重晶石、瑩石主要分布在膠州市、即墨市、平度市和黃島區;地熱主要分布在即墨市。青島市石墨和石材礦保有資源儲量居山東省首位,滑石、透輝石礦居全省第二位,沸石、礦泉水等儲量也居前列。除鈾、釷、地熱、天然鹵水、建築用砂、磚瓦用粘土外,礦產資源保有儲量潛在總值達270億元。
青島的風能資源豐富。據測定有效風能密度為240.3瓦/平方米,有效風能年平均時間達6485小時。光能資源也較好,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2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50.7小時,日照百分率達58%。
5. 青島的自然地理環境是什麼
地質地貌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15.5%、丘陵佔25.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全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層發育充分,在本市出露十分廣泛。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和嶗山式花崗岩為主。市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本區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山脈全市大體有3個山系。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從嶗頂向西、北綿延至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內諸山及萊西部分山峰均屬之)。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鐵橛山(海拔595.1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貯水山(海拔80.6米)等。
河流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條,均為季風區雨源型,多為獨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較大河流33條,按照水系分為大沽河、北膠萊河以及沿海諸河流三大水系。
大沽河水系包括主流及其支流,主要支流有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和南膠萊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招遠市阜山,由北向南流入青島,經萊西、平度、即墨、膠州和城陽,至膠州南碼頭村入海。幹流全長179.9公里,流域面積6131.3平方公里(含南膠萊河流域1500平方公里),是膠東半島最大水系。大沽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61億立方米。該河20世紀70年代前,徑流季節性較強,夏季洪水暴漲,常年有水;70年代後期,除汛期外,中、下游已斷流。
北膠萊河水系包括主流北膠萊河及諸支流,在青島境內的主要支流有澤河、龍王河、現河和白沙河,總流域面積1914.0平方公里。北膠萊河發源於平度市萬家鎮姚家村分水嶺北麓,沿平度市與昌邑市邊界北去,於平度市新河鎮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萊州灣。幹流全長100公里,流域面積3978.6平方公里。該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5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4公斤/立方米。
沿海諸河系指獨流入海的河流,較大者有白沙河、墨水河、王戈庄河、白馬河、吉利河、周疃河、洋河等。
海域全市海岸線(含所屬海島岸線)總長為862.64公里,其中大陸岸線730.64公里,佔山東省岸線的1/4強。海岸線曲折,岬灣相間,面積大於0.5平方公里的海灣,自北而南分布著丁字灣、栲栳灣、鹽水灣(又稱橫門灣)、嶗山灣(又稱北灣)、小島灣、王哥庄灣、青山灣、腰島灣、太清宮口、流清河灣、嶗山口、沙子口灣、麥島灣、浮山灣、太平灣、匯泉灣、前海灣(又稱棧橋灣)、膠州灣、唐島灣、靈山灣、利根灣和古鎮口、齋堂灣、董家口灣、沐官島灣等;膠州灣內又有海西灣(包括小叉灣、薛家島灣)、黃島前灣、陰島灣、女姑口、滄口灣等32個海灣。
青島市原有海島70個。1987年,把齋堂前島和齋堂後島以人工連接為齋堂島。現有海島69個。其中,小青島、小麥島、團島、團島鼻、黃島和吉島是人工陸連島,只有63個島四面環海。69個海島總面積為21.2平方公里,岸線總長132公里。這些海島絕大多數距離大陸不超過20公里,最遠的千里岩島,距陸約64公里。在這69個海島中,只有10個海島有固定居民。
潮汐青島屬正規半日潮港,每個太陰日(24時48分)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潮差為1.9~3.5米,大潮差發生於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後2~3天。8月份潮位比1月份潮位一般高出0.5米。青島驗潮站1950~1956年觀測的平均潮位被命名為「黃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在青島觀象山國家水準原點下72.289米。中國自1957年起,大陸國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為零點起算。
氣候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蒸發強;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據1898年以來百餘年氣象資料查考,市區年平均氣溫12.7℃,極端高氣溫38.9℃(2002年7月15日),極端低氣溫-16.9℃(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3℃;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日最高氣溫高於30℃的日數,年平均為11.4天;日最低氣溫低於-5℃的日數,年平均為22天。降水量年平均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別佔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年降水量最多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變率為62%。年平均降雪日數只有10天。年平均氣壓為1008.6毫巴。年平均風速為5.2米/秒,以南東風為主導風向。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7月份最高,為89%;12月份最低,為68%。青島海霧多、頻,年平均濃霧51.3天、輕霧108.2天。
土壤按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類系統,青島市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鹽土等5個土類。
棕壤面積49.37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59.8%,是全市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壤類型,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及山前平原,土壤發育程度受地形部位影響,由高到低依次分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等3個土屬,棕壤性土因地形部位高、坡度大、土層薄、侵蝕重、肥力低,多為林、牧業用。棕壤和潮棕壤是青島市主要糧食經濟作物種植土壤。
砂姜黑土面積17.69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21.42%。主要分布在萊西南部、平度西南部、即墨西北部、膠州北部淺平窪地上。該類土壤土層深厚,土質偏粘,表土輕壤至重壤,物理性狀較差,水氣熱狀況不夠協調,速效養分低。
潮土面積14.49萬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17.55%。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五沽河、膠萊河下游的沿河平地。因距河道遠近不同,土壤質地、土體構型差異較大。近海地帶常受海鹽影響形成鹽化潮土,土壤肥力和利用方向差異較大。
褐土面積6333.33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0.77%。零星分布在平度、萊西、膠南的石灰岩殘丘中上部。
鹽土面積3666.67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0.44%,分布在各濱海低地和濱海灘地。
6. 青島歷史簡介
新石器時代,青島是東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區之一,遺留了豐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商周時期,青島是中國海鹽的發祥地,位列中國「四大古鹽區」和「五大古港」。
春秋戰國時期,青島建立了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內)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遺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五巡天下,三登琅琊(青島黃島區境內)。據記載,中國最早的一次涉洋遠航——徐福東渡朝鮮、日本,就是從琅琊起航的。
漢武帝少年時代在不其(城陽區境內)做過膠東王,是中國有記載的到青島地域巡遊次數最多的皇帝。
唐宋時期,青島作為銜接南北航運的「中轉站」,成為中國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宋時專門在板橋鎮(膠州市境內)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元朝,為方便海運漕糧,開鑿了中國唯一的海運河——縱貫山東半島的膠萊運河。
明清時期,青島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屬山東萊州府境內。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侵佔青島,青島淪為殖民地。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民國八年(1919年),中國以收回青島主權為導火索,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水嶺。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國北洋政府收回青島,辟為商埠。
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管青島,仍為特別市。
1949年6月2日,青島成為華北地區最後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屬山東省轄市。
(6)青島伏龍山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青島地質特徵
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岩層發育充分,在青島市出露十分廣泛。
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和嶗山式花崗岩為主。市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地形地貌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占青島市總面積(下同)的15.5%,丘陵佔2.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
青島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青島市大體有3個山系。
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從嶗頂向西、北綿延至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內諸山及萊西部分山峰均屬之)。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鐵橛山(海拔595.1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
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北嶺山(海拔116.4米)、嘉定山(海拔112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貯水山(海拔80.6米)等。
7. 從伏龍山青島市氣象局到城陽黑龍江中路28號天泰運動公園有多少公里
公交線路:25路快線 → 地鐵2號線 → 371路,全程約31.0公里
1、從青島市氣象局步行約650米,到達齊東路站
2、乘坐25路快線,經過3站, 到達芝泉路站(也可乘坐225路、25路)
3、步行約210米,到達芝泉路站
4、乘坐地鐵2號線,經過17站, 到達李村公園站
5、步行約110米,到達李村公園站
6、乘坐371路,經過10站, 到達天泰城站
7、步行約300米,到達黑龍江中路28號
8. 青島神話故事
這樣就好像有問題🤨?這個時候就這樣說的了?這么
9. 青島信號山的介紹
信號山位於觀象山東南、青島山西南,海拔98米,面積6.3公頃。信號山是市區較高的一座山,其山額處3幢紅色蘑菇樓宛如3支熊熊燃燒的火炬,聳立於青松、綠樹叢中,格外醒目。此山原名大石頭山,因山上多花崗岩巨石而得名。青島港建成後,山上建有信旗台,專為輪船及帆船入港時傳遞信號,故得名「信號山」,又稱「掛旗山」。還因這座山位於龍山、伏龍山、龍華、龍口、龍江五條帶有龍字路口之間,所以也叫五龍山。它前臨大海,背依市區,是觀賞前海景區和市區風貌的最佳觀景點之一。
10. 青島市南區伏龍山7號6號樓一單元
應該打電話給江蘇路派出所,編個理由問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