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恩施名字的由來50字

恩施名字的由來50字

發布時間:2021-05-20 19:36:06

㈠ 誰知道恩施的來歷為什麼叫恩施

恩施位於湖北省西南部,西北與重慶市交界,南和南偏北與湖南省接壤,東鄰宜昌,東被角連神龍架林區。區境南北長260公里,東西寬220公里。據清同治年《恩施縣志·地理志》和《施南府志·地理志》等書記載,恩施上古時期為?君國地,春秋為巴子國,戰國屬楚巫郡,秦屬黔中郡,漢屬南郡,三國屬吳,晉屬建平郡的沙渠縣,後周為施州清江郡,隋義寧初為施州清江縣,唐屬江南道,宋、元屬清江縣。清朝前,其隸屬名稱迭易無常。恩施之稱始源於施王屯(又名蠻王寨,現恩施市舞陽辦事處紅廟居委會瓦店子處),據《恩施縣志》載:「東晉末,桓無子誕竄蠻中,自稱施王,築城臨施水,號施王,子孫襲王至後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他地置施州,乃施王屯餘地。」此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到了元朝,建立了土司制度,在今宣恩縣城關駐有一大土司,恩施市亦歸所轄。因土司居於施王屯的南面,故得名「施南土司」。從此,歷史上就有了「施南」之稱。據同治《恩施縣志》:「明設施州衛,雍正六年稱施縣,雍正七年改稱恩施……」恩施之意,即雍正皇帝恩賜於施縣之名,故名恩施。從元至清出四百餘年皆系土司制。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設置施南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民國四年設荊南道,十五年改為施鶴道,十六年設鄂西行政區。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後,建立了人民政府,沿用「恩施」之名至今。

㈡ 漢字的來歷簡介50字

漢字,史書上記載的漢字是由黃帝史官倉頡創造的。但事實上,漢字是從甲骨文發展而來的,是勞動人民通過勞動探索而創造出來的一個獨立於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漢族文字。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漢字起源於仰韶文化時期,大約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開始進入字元積累階段,商代初期形成相當規模的文字體系

㈢ 湖北名字的由來

Hubei Province
湖北省位於中國的中部,長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為鄰。介於北緯29°05′~33°20′,東經108°21′~116°07′。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94%,居全國第16位。截止2000年11月,全省人口6027.82萬人。全省設有武漢、黃石、十堰、荊州、宜昌、襄樊、鄂州、荊門、孝感、黃岡、咸寧、隨州12個省轄市,仙桃、天門、潛江3個省直管市,1個恩施自治州和1個神農架林區;市轄區(縣級)35個,市轄縣(市)63個,其中22個縣級市,39個縣,2個自治縣。省會城市為武漢市。

湖北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縣屈家嶺文化遺址發掘證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製作和水稻種植;戰國時,今荊州市江陵區紀南城為楚郢都遺址,亦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國曾建都於此達411年。春秋戰國時大冶已有采銅冶煉。秦漢時,由於湖北接近黃河中下游地區,江陵和襄陽發展成為經濟和軍事重鎮。南北朝時中國經濟中心開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遷,加速兩湖地區的開發。唐代湖北地區稻、麥、麻、茶和蠶絲等農作物有較大發展。江陵成為中國南方經濟中心。宋代江漢平原廣泛挽堤圍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漢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故元明時流行「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唐宋時,武漢即以商業著稱,江夏城(今武漢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並列為南宋三大都會。明中後期,漢江下游和舉水、倒水下游地區引種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已躍居經濟作物首位,手工紡織業迅速發展,武漢成為長江、漢江沿岸和兩湖地區農副產品的大集散地,漢口發展成為中國四大商業名鎮之一。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勢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漢口、宜昌、沙市辟為商埠,開辦工廠,在漢口等地建立制茶、煙草等加工工業。1904年京漢鐵路和1918年粵漢鐵路武昌至長沙段通車後,武漢成為華中最大水陸交通樞紐,內地最大港口。同時建立近代工業,有漢陽兵工廠、漢陽鐵廠(漢冶萍公司),武昌紡、織、絲、麻四局等,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舉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湖北人民為了自由和解放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北伐戰爭、黃麻起義、湘鄂贛邊區革命根據地以及將軍縣——紅安在中國革命史上都寫下了壯麗的篇章。

1947年後,劉鄧大軍南下,相繼在鄂北、豫南一帶建立江漢、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6日,武漢解放。

㈣ 介紹一個關於地名的來歷50字急!!!!!

武漢火爐之成因

為什麼夏天的武漢 給人的感覺十分難熬?這是因為武漢地區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大,白天太陽暴曬,水汽大量蒸發,空氣濕度增大,團團熱氣像一個巨大的罩子將整個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減慢,室內氣溫持續不降;另一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漿,悶熱難耐,號稱「火爐」。

集家嘴的由來

據《漢口叢談》載: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從鍾祥出發, 經此赴北京繼承皇位,因此後人把皇帝經過 的這個渡口稱為「接駕嘴」,後來因這里碼頭多作轉運糧食之用,改稱 「集家嘴」。

卓刀泉的傳說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 也」,於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廣埠屯的由來

明太祖時:要求諸王護衛軍屯田護衛;明成祖 時更是要求發展農業生產。楚王積極響 應,他 命令駐扎在東門外交通孔道口的護衛軍置屯耕戍。明太祖時賜給諸王的倉庫名稱都以廣字開 頭,楚王的倉庫 名廣埠,因而護衛軍屯墾之地就稱為廣埠屯。

蘭陵路的由來

現今蘭陵路一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俄租界,戰後收回時將帶有俄國色彩的街道統一改名。曾以任兩湖巡檢使兼湖北督軍和省長的蕭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為當地所仰望之 意)定名。蕭姓的郡望為浙江蘭陵,故稱蘭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武漢何以又稱"江城"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中雲:「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所謂江城,乃指武昌,後沿稱武漢為江城。

"六渡橋"的民間傳說

傳說現六渡橋一帶為水窪之地,一老人的獨生兒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橋,募到六斗米,並帶動其他人捐錢捐物,很快修好了橋,故名「六斗橋」,即為現今的六渡橋。 

是誰稱漢口為東方芝加哥

20世紀初,日本駐武漢領事小野幸吉在所著《漢口》一書中稱:「漢口今為清國要港之第二,……使視察者艷稱為東洋芝加哥」。1918年美國《豎琴》雜志刊載了一篇署名為魏爾·瓦 爾特的文章《中國的芝加哥》。該文寫道:「漢口在全國商品市場上所處的地位,可與芝加哥在美國的地位媲美」。

滄海的變遷.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昌: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漢口:南北朝時期,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鴉片戰爭後漢口開埠通商,發展更趨快速。

漢陽: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㈤ 恩施方言來歷

1、恩施位於湖北省西南部,西北與重慶市交界,南和南偏北與湖南省接壤,東鄰宜昌,東被角連神龍架林區。區境南北長260公里,東西寬220公里。
2、據清同治年《恩施縣志·地理志》和《施南府志·地理志》等書記載,恩施上古時期為君國地,春秋為巴子國,戰國屬楚巫郡,秦屬黔中郡,漢屬南郡,三國屬吳,晉屬建平郡的沙渠縣,後周為施州清江郡,隋義寧初為施州清江縣,唐屬江南道,宋、元屬清江縣。
3、清朝前,其隸屬名稱迭易無常。恩施之稱始源於施王屯(又名蠻王寨,現恩施市舞陽辦事處紅廟居委會瓦店子處),據《恩施縣志》載:「東晉末,桓無子誕竄蠻中,自稱施王,築城臨施水,號施王,子孫襲王至後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他地置施州,乃施王屯餘地。」此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
4、到了元朝,建立了土司制度,在今宣恩縣城關駐有一大土司,恩施市亦歸所轄。因土司居於施王屯的南面,故得名「施南土司」。從此,歷史上就有了「施南」之稱。據同治《恩施縣志》:「明設施州衛,雍正六年稱施縣,雍正七年改稱恩施……」恩施之意,即雍正皇帝恩賜於施縣之名,故名恩施。從元至清出四百餘年皆系土司制。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設置施南府。
5、民國初廢府存縣,民國四年設荊南道,十五年改為施鶴道,十六年設鄂西行政區。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後,建立了人民政府,沿用「恩施」之名至今。
6、恩施(土家)方言的由來:土家族方言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的歸屬尚未確定。文字資料很少,由於與漢族雜居後,漢族語言逐漸成為各民族間共同的交際工具。現在除少數地方外,土家族語言已逐漸消失。

㈥ 恩施名字的由來50多字

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屬地域,春秋時屬巴國;戰國屬楚國的巫郡;秦朝屬黔中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漢代北部屬南郡(治所在今荊州),南部的來鳳、宣恩以及咸豐的南部屬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沅陵)。

三國先屬蜀,後屬吳建平郡、武陵郡;兩晉與南北朝宋、齊屬建平郡(治所在今重慶巫山)。南北朝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今恩施地區的土著人向鄒兄弟歸附朝廷,因此設施州,今恩施地區始有「施」字之名。

以後各個時代,施州曾改過庸州、清江郡等,但絕大多數時間為施州,直至明朝改施州衛,清朝改施南府。

清朝設施南府,其名來源於元代始設的施南土司。

元朝以前,中原朝廷對今恩施地區的統治主要為羈縻制度,即「以土官治土民」,封贈少數民族地區首領官爵以統治本族人民的辦法,歷史上稱之為「羈縻府州、羈縻衛所」制度。

宋代,施州改屬四川省夔州路(治所在今四川奉節),在今恩施南部設立了一些羈縻州縣。如定州(鶴峰縣南部並跨入湖南境內)、富州(今來鳳一帶)、順州(宣恩沙道溝一帶)、保順州(宣恩縣李家河一帶)、高州(宣恩縣高羅一帶)、懿州(咸豐縣境)、龍渠縣(利川市忠路一帶)。

元代統治中國後,鑒於宋代的羈縻制度是一種鬆散的統治,每到王朝衰微時,不聽其控制,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乃改宋代的羈縻制度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對土司的建制、職銜、職責、升降、進貢、征調等,都做了規定。

其時在今恩施境內共設10多個土司:施南宣慰司(改土歸流時治所在今宣恩縣城,早期治所地有爭議)、湖南鎮邊宣慰司(即以後的忠峒土司,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溝一帶)、湖南鎮邊毛嶺峒宣慰司(即以後的鎮南土司,治所在今宣恩沙道溝、李家河一帶)、散毛誓崖軍民宣撫司(今來鳳境內)。

師壁宣撫司(今來鳳境內)、高羅宣撫司(今宣恩境內)、安定宣撫司(轄今鶴峰、桑植、慈利三縣毗鄰地區)、懷德宣撫司(遺址待考)、忠孝軍民安撫司(今利川元堡一帶)。

盤順安撫司(來鳳卯洞土司的前身)、龍潭安撫司(今咸豐龍潭一帶)、木冊安撫司(今宣恩板栗園)。施南土司是級別最高的三個宣慰司(從三品)之一,其名稱源於其治所在施州之南。

清朝建立,初期仍襲明制,今恩施地區的行政名稱仍為施州衛。雍正六年(1728年)撤施州衛改施縣,次年改恩施縣,取皇帝恩澤施地之義。

1735年設立施南府,恩施縣為附郭首縣,即施南府署所在地。中華民國成立,廢施南府,所屬6縣直屬省府。以後在今恩施地區先後設荊南道、荊宜道、荊鶴道、施鶴道,仍為6縣之治。民國十五年(1926年),將宜昌府屬鶴峰州改縣劃入,為7縣之治。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改設鄂西行政區,始有「鄂西」行政區域名。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為湖北省第十行政區,其時將宜昌府屬巴東縣劃入,為8縣之治。以後又改為鄂西第七行政督察區。這一階段,恩施縣均為附郭首縣,未以其為府、道、行政區機構名稱。

(6)恩施名字的由來50字擴展閱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6日恩施縣城解放,設置湖北省恩施行政區,置專員公署,轄陸續解放的7縣,仍為原來的8縣之治。1955年改稱恩施專員公署。

1968年改稱恩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稱恩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恩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沿用至今。「恩施」兩字,與今恩施州,與恩施人民難舍難分,就「施」來說,已有1400多年的時間,就「恩」來說,也有280多年時間。

㈦ 誰能給我說說恩施舞陽壩的歷史,以及名字的來由。

我只能把我知道的告訴你。以前的舞陽壩算是郊區。也就是城外。聽老一輩的人說、舞陽壩以前是亂葬崗。埋的都是些死的不明不白的人和作惡的人。 名字的由來我就不知道了。 抱歉。

㈧ 恩施鳳凰山名字的來歷

不知道是不是ES的那個

鳳凰山,東晉時稱龍山,歷史悠久並見諸史籍。據《晉書》及《十六國春秋輯補》記載:「晉咸康七年(公元341年),燕王慕容光以柳城之北,龍山之西,所謂福德之地也,使陽裕、康柱等,可營制規模,築龍城,構宮室宗廟,改柳城為龍城縣」。 第二年,即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慕容鮮將都城由棘城(今義縣)遷移到龍城。自此,朝陽古城便翻開了三燕故都近百年的歷史。

作為龍山, 其悠久的歷史便也由這時發端並逐步走向輝煌。據《晉書.載記第九》記載:「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夏四月,一黑龍一白龍見於龍山,光新率群僚觀之,去龍二百餘步,祭之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歷代帝王均自命為真龍天子,龍山上出現黑白二龍頗合燕王心意,「光大悅,還宮殿,赦其境內,號新宮曰和龍宮,立龍翔佛寺於山上」。龍翔佛寺,是鳳凰山歷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宇,也是迄今為止東北地區最早見諸史籍的佛教寺院。從此,佛教在這里廣為流傳,至遼代,鳳凰山已成為影響很大的一處佛教聖地。龍翔佛寺的興建,開始了鳳凰山乃至朝陽佛教文化的歷史。75年後,即北燕馮跋太平廿一年(公元420年),朝陽的佛教高僧釋曇無竭(又名法勇)率同志沙門僧猛、曇朗等25人赴天竺取經,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西行求法僧人之一,早於唐玄奘207年。

至隋朝,龍山之名益盛。椐《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九隋記三》記載:「文帝十六年(公元596年)又詔北鎮於營州龍山立祠」。

唐朝290年間,佛教在整個朝陽地區傳播,塔寺建築也向其它形勝之地發展,鳳凰山步入了第一個興盛期後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

北宋時期的遼代,鳳凰山再度興旺。上寺之凌霄塔、中寺之摩雲塔、北溝之大寶塔均是遼時構建,同期還興建了華嚴寺、天慶寺、倒座觀音油及觀音堂。誠可謂大興土木,盛極一時。此時的鳳凰山,又叫和龍山,名字源於黑白二龍的傳說。

到了清初,龍山改稱鳳凰山。關於鳳凰山名字的由來,一般有三種說法:

一說因山形而得名。據《塔子溝紀略》記載:「山頂有小塔一座,小塔左右有兩高峰,建塔這峰其形少伏。數十里之外,望其左右兩峰,如鳳兩翼,中峰微伏,有塔聳起,如鳳昂首者然,故名鳳凰山」。《承德府志》也有類似觀點:「鳳凰山在縣屬土默特右翼東南二十里,群峰連亘,周九十餘里,山椒一塔聳峙,諸峰抱之,如翠鳳昂首張翼形,故名」。

一說源於朝陽洞。清順治八年春,時人偶然發現了卧佛洞,「洞口向西南,面寬兩丈,進深一丈二尺,高一丈二尺,......洞本元名,因其向陽,遂名朝陽洞」(《塔子溝紀略》)。清代詩人許植椿《游鳳凰山》詩中即稱「千年石洞號朝陽,因起山名是鳳凰」。這是根據《詩經.大雅.生民之什.卷阿》中「鳳鳴朝陽」之意而得名。

第三種說法是基於政治因素。清至乾隆,天下大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龍,自古便是帝王君主的象徵,因而從維護封建統治這一根本利益出發,乾隆不可能容忍塞外有「龍」,更何況龍山早有盛名,此地又曾是三燕故都。因此,龍山改鳳凰山,龍城變朝陽,既吻合「城東一帶高山,諸峰連亘,山形如青鳳昂首對城長鳴」之說,又去掉了清王朝心理上的忌諱,倒也算是兩全其美。

清初到清中,鳳凰山的寺宇建築及佛事活動達到了鼎盛。雲接寺、延壽寺等均建於這一時期。到了清末,鳳凰山屢遭天災人禍,十年文革更是雪上加霜,使得本已遺存不多的古建築群及佛像幾乎破壞殆盡,其中作為古城朝陽一大象徵的凌霄塔也毀於人為點燃的炸葯之下。

然而,有著1650多年歷史的鳳凰山,畢竟以她曾有的輝煌和絢麗,永遠載入了史冊,成為大遼西魅力永存的名山勝地。

㈨ 恩施的民間傳說

1、施南城東的天池嶺下,有一口蓮花池,四周有五座山峰看守著。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是一片荒蕪焦土,很少人煙的地方。

有一年,東鄉有個叫譚順山的獵戶,和父親一起出山賣獸皮。剛剛走到天池嶺,忽然狂風大作,譚順山一下子被卷到了空中。後來他睜眼一看,自己躺在了一個松軟的土堆上。這時候已是半夜,四周黑蒙蒙的,譚順山又飢又渴。

他使勁爬起來,猛然看見遠處有一點亮光,金黃金黃格外耀眼。他跑去一看,卻見前面橫著一口大塘,那金光是從水裡面發出來的,把四周的山都照得有點亮了。一時間,水中突然升起了一朵大蓮花,撲鼻的香味不斷從水面飄來,四周原來光禿禿的山上,慢慢長起一片樹林。過了一陣,天漸漸亮了。

譚順山又驚又喜,趕忙回頭找父親。找到父親後,把昨夜看到的奇事講了一遍。父親忙說:「這是神蓮呀!」 他們回到山裡,趕忙把遇到神蓮的事告訴了鄉親們,大家邀伙結伴去看神蓮。後來,他們覺得這個地方有靈氣,乾脆和一些鄉親把家搬到了天池嶺下,人們辛勤勞動,使這一帶變成了五穀豐登的魚米之鄉。

這事傳到了施南府的於老爺耳里,這老爺心想:「把這神蓮弄來獻給皇上,定能得個高官。」他趕忙派幾個下人,化裝成幾個老百姓的樣子溜達到天池嶺,乘夜深人靜的時候把蓮花偷偷地采走了。

鄉親們不見了神蓮,都非常著急,四周查訪下落,於老爺生怕露了馬腳,於是栽贓譚順山父子,把他們捆起來投到了塘中 ……

以後,神蓮的下落,七說八不一,有的說神蓮化作了一團大火,燒死了於老爺就騰雲飛上了天;有的說,神蓮又飛回了天池嶺,化成了五座山峰,保護著大水塘。

居住在大水塘邊上的人們,為了紀念神蓮就給自己的山寨取名為「蓮花池」。周圍的五座山峰就世世代代地守護著這個神池。此後,這一帶地方又變成了五穀豐登的魚米之鄉。

2、梭布埡下面是一個山青水秀的魚米之鄉。土家兒女世世代代在這里耕種勞作,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這里就是今天的大塊村。

很久很久以前,山下太陽河裡住著一條千年魚怪。它聽說大塊村是個好地方,這里的肉好吃,酒好喝,姑娘也長得特別標致,就變成一個秀才到大塊村來看個究竟。山民們擺席設宴地接待了它。茶餘酒後,秀才眉飛色舞地給山民們講了不少寨子外面的奇聞趣事,山民們聽得津津有味,還特意留秀才多住些日子。

這秀才成天在山寨上下東游西盪,特別注意人家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婦。一天晚上,它便化成一陳腥風,擄走白天看上的土家妹子,搶到山洞裡供它玩弄,玩弄夠了便一口吞下支。寨子里天天丟失婦女,弄得人們驚慌失措,大人哭,小娃兒叫,十分凄慘。 哭聲震動了仙女岩。

原來,這仙女岩是鹽水女神肉身變化而成的。女神見魚怪攏得子孫不得安寧,便心生一計,把自己變成一個十分標致的幺妹子,又在淹水淌中間的岩石中變了一座房子住下。白天對著鏡子梳妝打扮,嘴裡唱著甜美的山歌,引得魚怪如痴如狂,心焦火燎。

一天晚上,魚怪趁著夜色,化成一陣腥風直撲幺妹子的住處,想擄走幺妹子供自己玩樂。那想到鹽水女神早有準備,奮起一掌把魚怪把落在水中,現了原形,在水中拚死奔命。鹽水女神正待作法打死這個怪物時,又轉念一想,何不把它留下來,給世上的惡人作個教訓。

於是用手指在淹水淌東南西北岩壁上戳出向個洞,淹水淌里的水紛紛從洞內流走了。魚怪無水游動不得,陷在淹水淌里不能動彈。久而久之,便活活乾死了。住在這里的人無不感謝仙女岩上的仙女為老百姓除了一害。

(9)恩施名字的由來50字擴展閱讀

恩施的風俗文化

1、女兒會

被譽為「土家情人節」,是與封建包辦婚姻相對立的一種戀愛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節日盛會。其主要特徵是以歌為媒,自主擇偶。

2、月半節

又稱「鬼節」、「亡人節」,時間為農歷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其主要活動是祭祖,祭祖時燒紙錢,表示對已故親人的哀悼。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的女兒。

3、祝米

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會對小生命的出世舉行熱烈慶典,俗稱「整祝米酒」。時間定於「洗三」那天,或定於滿月之際。無論地位貴賤,嬰兒的外祖母在這天都將享受到上等貴客的殊榮。

4、哭嫁

土家族女兒出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韻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對封建禮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種反叛,後來,逐漸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態。

㈩ 恩施名稱由來

中國少數民族介紹:土 家 族

族名 「土家」在當地漢語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人口及分布 截止1990年人口為570.422萬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區和四川省東部地區,與漢、苗等族雜居。

歷史由來 土家族的先民與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淵源關系。但其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鳥蠻的一部;另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後)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史籍中將湘鄂西一帶土家族稱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誌中開始用「土家」名稱。

語言文字 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本民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宗教文化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擺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體舞,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方面的70多個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樸素、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史詩、山歌最為著名。

習俗及社會 跳「擺手舞」是他們很盛行的活動。是與祭祀祖先、乞求豐收相聯系的。不論什麼盛大的聚會,都要跳的。「擺手」選陰歷單日開始,持續的天數也是單數。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參加的人數有上萬人。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准。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

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方面,刺綉、編織比較有名,土花鋪蓋尤為著名。

歷史上封建領主經濟從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發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間「改土歸流」時,逐漸過渡到地主經濟。新中國成立前社會經濟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了社會改革,與苗族聯合建立了2個自治州。

[民族簡介]

土家族,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 0 0 0 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

[宗教習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後」。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稱為「廩君」。廩君率領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後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隻木雕的白虎。結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徵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惡鎮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土家族的天文歷法

土家人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氣象、水利、農學、生物學、醫葯學知識,並用這些知識指導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產與生活。

閱讀全文

與恩施名字的由來5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