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茶館里的人物名字都有什麼含義

茶館里的人物名字都有什麼含義

發布時間:2021-05-21 12:26:53

㈠ 茶館主人公及人名 主要內容

話劇《茶館》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此劇以茶館作為社會縮影,透過半個世紀的世事變化,由70多個角色演出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層面。
【作者】老舍
【演出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劇情梗概】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辟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里擺上了留聲機。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拚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編輯本段]【主要人物形象解讀】

人的精神危機是時代文化危機的一部分。《茶館》對舊社會民眾精神危機的刻畫,主要是藉助劇中三個關鍵人物——王利發、秦仲義和常四爺來完成的。
「裕泰大茶館」的掌櫃王利發貫穿全劇。他父親死得早,二十多歲就獨立應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頂要緊」,所以按著老輩兒留下來的老辦法,以為「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岔子」。他每天滿臉堆笑逢迎來自官僚權貴、外國勢力、惡霸、地痞、特務、警察多方面的敲詐滋擾,他心地不壞,卻因為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著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常勸茶客們「莫談國事」。世間兵荒馬亂,城區別的大茶館都破產歇業了,他還苦撐著,時不時第想出些個小招數,抵擋街頭商業全走背字兒的潮流,晚年,眼瞅著茶館撐不下去了,他不嫌丟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國民黨黨棍創辦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館,特務們也來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來的金條換老命,流氓們開辦新式妓院,在當局慫恿下要霸佔他的鋪面……王利發一籌莫展,走到了人生盡頭,這才明白,幾十年來的小心謹慎苦撐苦熬,全算白饒,面對死的誘惑,他到底喊出了從來沒敢喊出口的話:「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王利發的這點兒心理危機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生活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身份地位稍稍高於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發,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後結局這樣凄涼,生活在那個世道下面的貧苦市民,就更沒指望了。王利發走到人生最後一站喊出來的幾句話,也正是縈繞在社會底層小人物們心頭的一致的困惑和憤懣。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第1幕登場的時候,只有二十幾歲,戊戌變法失敗後國勢衰落,他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創建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當局不但沒有接著好好辦廠,還把機器當成碎銅爛鐵給賣掉了。眼看著工廠的廢墟,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結論比王利發的還慘:「……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秦仲義有過比王利發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變革中國現實,可是,他的人生也沒能逃脫世道的鉗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給他留下一丁點兒施展的空間。何況,他自視高人一頭,跟大眾無法溝通感情。他在黑暗歲月里單挑獨鬥了一輩子,終於慘敗下來,也是必然的。
常四爺,在《茶館》這出戲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這跟他特定的身份、經歷——由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有相當的關系。滿族出身的作家老舍,畢生寫了許多帶有滿人性格特徵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頭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氣壯地寫了一個正派、淳樸、剛直、勤懇的滿族人!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寫出旗人下層的確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寫出滿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三是要反映出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並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直到晚清時節八旗將士的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打清朝末年他還吃著錢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飯」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一個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兒」,看到鼻煙壺也從外洋進口,他心疼「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尤其是感覺到了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他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當局的偵探以他說這話為理由要逮捕他,他據實相告:「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還是沒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獄就趕上了義和團運動,為護衛國權,他跟洋人刀槍相對地打了幾仗。後來大清國到底亡了,他也並不意外,認准了這是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他一生保持著滿族人耿忠、倔強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在民國初期到處排斥滿人的時候,就像松二爺說的:「誰願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哪怕是靠擔筐販菜、挎籃子賣花生米,照樣活得腰板挺直。那麼,像常四爺這么一條硬漢子,是不是能有好一點的命運呢,不是,他也照樣逃不掉人生悲劇。七十多了,他還是一貧如洗,這才弄清楚:「我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他預感到,這么下去,「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他「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常四爺,一個多麼希望依靠奮斗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膽怯、懶惰,而是來自他的落伍了的觀念,屬於舊時代也屬於滿族傳統的人生觀,叫他總以為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的精神,就可以在鋪天蓋地的社會黑暗間闖開一條生路,這樣天真的願望根本沒法實現,邪惡社會永遠張著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著貧寒的個體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橫再不肯屈服也罷。常四爺的失敗,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就這一點說來,他與終於跌進厄運的王利發、秦仲義,是殊途同歸。

㈡ 茶館人物賞析

一、王利發  

這是一個貫穿全劇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館的掌櫃,在第一幕里,他正值年富力強,剛從父親手裡繼承了經營茶館的生意,也繼承了父親的處世哲學——「我按著我父親遺留下來的老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 

他精明,干練、謹小慎微、委曲求全、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1)唐鐵嘴是吸食鴉片並以算命看相混飯吃的二流子,雖然經常賒欠茶錢,但王利發還是不斷送茶給他,為的是不讓他打攪茶館的安寧和清靜。刻畫了一個老實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2)他喚二德子為「德爺」,他說「哥兒們,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話好說。德爺,您後邊坐!」典型的息事寧人,為茶館的秩序著想,為討好他的主顧著想,為著大家的「太平」著想。

他知道馬五爺是誰,他對大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折射出了他為了茶館「費盡心機」,他明白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麼人面前說什麼話。至此,一個活靈活現的精明能幹而又世故圓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經躍然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對大兵、警察、特務,他說「您聖明」「你多給美言幾句,我感恩不盡!」一副買賣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姿態,表現了他的圓滑世故。 

(3)對難民、李三等人他說「別耽誤功夫!」「咱們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對難民態度強硬、冷漠。對李三雖同情,卻有限度,表現他自私。 

老舍並沒有採用濃重強烈的筆觸,突兀變化的戲劇性情節來塑造王利發。相反,他透過一些日常生活中看來得瑣碎的活動,一層層的、細致入微的揭示了王利發的思想性格、風貌神態和內心情感,是這一人物形象產生了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王利發

王利發,一個處在社會底層的小市民,一個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的老實本分的生意人,在那個動亂的時代里,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竭力地維護著祖宗留下來的老字型大小茶館,竭力維護著自己的飯碗,他沒有過多要求,只想有口飯吃,只想能把茶館開下去。

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又遭到了多少的阻力!我們單從第一幕,就看出他對每個人的不同的態度,雖然態度不同,但是,有相同的因素在裡面,這些相同的因素便是他性格的寫照。

他安分守己,他謹言慎行,他勤勞本分,他對權貴也要卑躬屈膝,對自己的主顧不會得罪,他懂得陪笑臉,懂得和稀泥。處世圓滑,心思縝密,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對社會上每一種人的心理都揣測拿捏得相當准確。

他還有一顆向善的心,他雖然不能幫助窮苦人,但卻對難民有著同情,他是無奈的,是機靈的,也是悲哀的。在這樣一個亂世,他這樣一個人,想要力挽狂瀾,也是辦不到的。

他具有他時代的局限性,他的眼光很短淺,看不到太遠太高深的事物,他是平民,他是普通人,他是千萬可憐的遭難的平民百姓中的一位。

三、常四爺  

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八旗將士的多數人堅守的愛國情操。  雖曾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反正打不起來!要真打的話,早到城外頭去啦;到茶館來干嗎?」

多麼尖銳犀利的言語,一針見血,他也有著洞明的眼睛,但這雙眼睛卻害了自己,因為他看到了太多不平的事情太多黑暗的事情,而他對這些都不能視而不見,只因為他正直他率真,才導致了他的悲劇命運。 

他瞧不上「吃洋飯」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一個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兒」,看到鼻煙壺也從外洋進口,他心疼「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對國家的衰敗痛心疾首,而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白銀大量外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社會現實。 

他是一個正直的旗人,關注國家和民族命運,他雖然也有其局限性,不知道如何拯救民族和國家,但是他卻是愛著大清,愛著祖國,和那些吃飯不幹事的官差恰恰形成鮮明對比。「要抖威風,跟洋人干去,洋人厲害!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尊家吃著官餉,可沒見您去沖鋒打仗!」

這是他對二德子說的話。幾句犀利的言詞,便亮明了自己的立場,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他說出了別人不敢說的話,他愛國,他恨洋人,他十分憤恨這些「窩里反」的傢伙,於是他會招惹禍端,差點導致和二德子拳腳相加。

而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馬五爺出面相勸,制止了斗毆的發生。在得知馬五爺的身份後,他說:「哼,我就不佩服這吃洋飯的!」  常四爺對人販子劉麻子說的「鄉下怎麼會弄得賣兒賣女」,這一句,又道出了社會的一個黑暗面。

可以說,常四爺的每句話都直指時弊,眼光非常敏銳,但這種敏銳,是由於他懷有一顆愛國的心,他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待這個腐敗的世道,自然是越看越痛心,而由於他的性格使然,他也不得不一一脫口而出。

之後他又對劉麻子說:「劉爺,您可真有個狠勁兒,給拉攏這路事!」這是對劉麻子這類社會渣子的憤恨和不齒。最後兩次常四爺和劉麻子的對話則是因了一塊洋表,常四爺再次發出感慨,感嘆國家的衰落。

常四爺和劉麻子的幾次對話,充分展示了他愛清朝愛國家的心聲,也表現了他對這個黑暗社會的憤恨不滿,但他的那種骨氣,那種敢作敢為,以及那種耿直的性格,使人物形象趨近豐滿。 

常四爺與秦仲義因一對母女討飯而發生沖突,常四爺並不能理解秦仲義的那種高談闊論,也並不能夠苟同他的觀點,他們之間矛盾的所在是對這個社會認識的上的矛盾。

秦仲義和常四爺都是愛國的,但是秦仲義卻自負自傲,認為憑借他的實力,搞實業就能夠讓國家富強,故而對常四爺施給難民的小恩小惠不屑一顧甚至是鄙夷的態度,認為只有自己這樣的人才能夠創立一番事業,他說道「完不完,並不在乎有人給窮人們一碗面吃沒有。」

而常四爺根本不把秦仲義放在眼裡,認為他是一個只會瞎鬧的所謂的「實業家」,而骨子裡卻連同情窮人的心都沒有,所以他看到了這種種的社會現實,他看不到光明,他並不認為自己能夠拯救這個國家,他沒有秦仲義的那種不自量力,他知道一切的努力都是以卵擊石。

他不能力挽狂瀾,他只能眼看著大清國衰敗下去,於是他痛徹心肺地說了一句「大清國要完」,他說這句話,並不是詛咒大清國,更不是盼著它完,正如他後面自己所言,他是愛大清國,怕大清國完。

但正是這樣一句肆無忌憚的言語,卻遭到了逮捕,也正應了他那句「要完」的言語,像這樣連言論自由都沒有的國家,又怎麼能夠不完!

我們由此看到,常四爺是一個清醒的愛國人士,他不盲目,不自負,他是一個普通的旗人,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一個正直的敢於說真話辦實事的老百姓,是一個充滿同情心的人。        

他感覺到了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常四 爺被宋恩子吳祥子兩個走狗抓走,在走之前,他說了這樣幾句話「我,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多麼真誠的話!他又以自己是旗人來證明自己是愛大清的。

他在這一幕中說的最後一句台詞是「甭鎖,我跑不了!」一個敢作敢為的硬漢子形象已經展現出來,他是當時社會少有的有骨氣的中國人的代表!      

四、秦仲義

第1幕登場的時候,只有二十幾歲,戊戌變法失敗後國勢衰落,他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創建工廠,想實業救國。

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當局不但沒有接著好好辦廠,還把機器當成碎銅爛鐵給賣掉了。

最後,他無奈地說:「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他立志變革中國現實,可是,他的人生也沒能逃脫世道的鉗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給他留下一丁點兒施展的空間。

他也有愛國之心,並固執而驕傲地認為自己能夠救國救民,但是他自視高人一頭,跟大眾無法溝通感情。他在黑暗歲月里單挑獨鬥了一輩子,終於慘敗下來,也是必然的。

五、黃胖子

黃胖子,劇本說明是「流氓頭子」,其特點是有社會勢力,專門為發生沖突的不同社會群體「說和」,化解矛盾。但是「官廳管不了的我管,官廳要管的我就不便管啦」。可見是統治者的社會補充,並非真為老百姓說話。

因此,這里所說的流氓頭子可不是一般的欺男霸女、打打殺殺的地痞流氓,而應該是幫會頭目。清末民初,中國的幫會盛行,南方的洪幫、水上的青幫、西南的哥老會都是,而北方包括北京以「在理會」盛行。在理會本為清民間秘密組織之一。

相傳為明末遺民楊來如在山東即墨創立,為白蓮教支派。一說其創始人為河北滄縣尹靈。自稱"融合三教為一體"。在教者戒飲酒﹑吸煙﹑貪嗔﹑妄語﹑忤逆,並密授反清復明宗旨。流行於山東﹑東北一帶。清政府曾明令取締。後為反動勢力所利用。

一說理門之發起,理論上源於宋明理學,主張節欲,反對煙酒,禁煙禁酒是理門的主要特色。理門的創始人是羊來如,為明末清初傳奇人物,羊來如本名楊澤,崇禎16年中進士,時值李自成攻陷北京,楊澤隱於山中49年,創理門,加入者稱為「在理兒」。

楊81歲下山傳道,傳弟子多人,理門教義主要有四:戒煙酒、勵忠孝、尚仁義、重義禮。理教有許多較為通俗的歌曲。

如勸誡鴉片歌:一心貪戀鴉片煙,二八佳人去半邊,三餐茶飯不想吃,四季衣衫穿不全,五更天明難起早,六親斷絕苦黃連,七情六慾需節制,八方一律要戒煙,九九歸一煙戒絕,十分安樂是神仙。

㈢ 關於《茶館》中的人物形象

王利發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他從父親手裡繼承了裕泰茶館,也繼承了他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

在黑暗的舊中國,盡管王利發善於應酬,善於經營,不斷改良,卻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得十分含蓄。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世的小商人,最終仍然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

常四爺

常四爺是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對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的監獄。出獄後參加義和團,以後又憑力氣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有正義感。

他不諱言他的不滿,對抓過他的特務仍然很強硬,對正在發愁的王利發則雪中送炭。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也窮困潦倒,絕望地喊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這個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國人,反映出舊中國人民的反抗情緒。

松二爺

松二爺也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游手好閑,整日喝茶玩鳥。清亡後,「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他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

他寧願自己挨餓,也不讓鳥兒餓著,一提到鳥就有了精神,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3)茶館里的人物名字都有什麼含義擴展閱讀:

作者老舍塑造人物形象有其獨特的方式。著重刻畫時代的、階級的、職業的和氣質的特點以及地方色彩,作出各種社會典型的藝術概括,通過浮雕般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反映出不同的社會面貌。

如秦二爺是民族資本家,他出場時少年得志,對實業救國充滿信心,但顯示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年幼無知。秦二爺轟趕飢民的惡劣態度,暴露了他和貧民格格不入的本性。經過幾十年風雨,他只剩下對現實和自我痛苦而盲目的詛咒。秦二爺的悲劇是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性格和命運的縮影。

㈣ 茶館中所有人物的分析

1、王利發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他從父親手裡繼承了裕泰茶館,也繼承了他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

在黑暗的舊中國,盡管王利發善於應酬,善於經營,不斷改良,卻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得十分含蓄。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世的小商人,最終仍然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

2、常四爺

常四爺是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對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的監獄。出獄後參加義和團,以後又憑力氣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

他不諱言他的不滿,對抓過他的特務仍然很強硬,對正在發愁的王利發則雪中送炭。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也窮困潦倒,絕望地喊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這個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國人,反映出舊中國人民的反抗情緒。

3、松二爺

松二爺也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游手好閑,整日喝茶玩鳥。清亡後,「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他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

他寧願自己挨餓,也不讓鳥兒餓著,一提到鳥就有了精神,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4、秦仲義

秦仲義是裕泰茶館的房東,是維新運動後出現在政治舞台上的新生民族資本家。他年輕時血氣方剛,態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於同有權有勢的龐太監作斗爭。他有一個自認為很遠大的理想,就是「實業救國」。

他天真地認為,可以用經濟競爭的手段,把國家經濟命脈掌握在中國人手裡,就能戰勝洋人,救國救民。但他慘淡經營了幾十年的「實業」卻被國民黨政府沒收了,心如死灰的他,到老年卻悟出了這樣一個荒唐的「道理」:「有錢呀,就應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

在這一人物身上,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既有斗爭性又有軟弱性,既有幹事業的狂熱一面,又有在挫折面前軟弱灰心一面的特點。

(4)茶館里的人物名字都有什麼含義擴展閱讀:

《茶館》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一新式一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

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

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人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系。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

㈤ 茶館人物分析

老舍運用他獨特的審美觀和視角將舊中國三個時期、五十多年的歷史濃縮的反映在這一小小茶館里,當然貫穿主線的就是茶館老闆王利發。我們目睹了他的一生,從青年到中年直至暮年,隨著時代的輪換,時間的推移,對他的感情也逐漸的發生變化。

最初反感他的自私和冷漠,但是在第三幕,看著他緊緊追隨時代步伐改良茶館,日日為茶館奔波卻仍舊使祖宗的老字型大小日漸沒落,他落寞的身影和那些大兵的貪婪狡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人物在時代里的遭遇往往能反映整個時代的悲劇命運,試想,連這樣聰明圓滑隨機應變的王利發,可以稱得上個有產階級的人物都擺脫不了貧困受辱的命運,那麼普通人的生活更加可想而知了。

王利發這個人物,老舍對他的開場介紹是這樣的:精明、有些自私,但是心眼不壞。這應該算是個很誠懇的評價。子承父業,能在亂世中延續老茶館的生命,這就對茶館老闆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假設一下,如果沒有王利發的圓滑,而換了常四爺的「鐵桿倔強」,在第一個大轉折時期,老裕泰就會被那些投機的卑鄙分子「吃掉」。正是因為王利發的圓滑之處,「不談國事」、「多說好話」、對窮人視而不見、毫無同情心才得使老裕泰又度過了風雨飄搖的五十多年。他會變通,頭腦靈活,會投機取巧,見機行事,改良茶館建造公寓,因為學生有錢,到什麼時候都要上學……

這些都不能怪王利發,天下有太多的窮人,太多的不平,一個小小的王利發,他只是個開茶館的,只是小市民安分守幾的代表,他的自私具有普世性,因為整個社會的戰亂動盪不是一個普通人所能左右的,能在如此環境下明哲保身已屬不易,況且他還要養一大家子人,要延續茶館的生命,承載祖傳的家業。

一個人一生的責任和使命有很多,他要成就一些必然就要舍棄另一些。就像《玫瑰門》里的司猗紋,她一輩子要強,一輩子顯示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她要給人製造精明干練的形象,所以她不惜去犧牲一切,她失去了作為外婆的慈愛,少了作為母親的溫柔,甚至故意「作秀」主動上交財產為自己贏得「社會的地位」和「尊重」。

與王利發相比,司猗紋的命運更多了幾分悲劇。盡管兩個人物的時代不同,在時代這個洪流里,他們孱弱、無力,但是他們卻忍耐、抗爭。一棵白楊,一隻玫瑰,卻比一般人擁有更長久的生命和持久的韌性。

老舍在《茶館》里表現的大多數人都醜陋不堪,但是我想他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揭露和批判魯迅筆下的「國民劣根性」,而是為了彰顯亂世之下的真情和淳樸。我國大多數本土的作家都有對我們自己國家、國民的深厚感情,這一點在老舍先生這個「老北京」作家身上體現的尤為突出。

自古有「無商不奸」的說法,對商人存在明顯的偏見,也是老舍用王利發這個形象改變了我們的觀念和認同感。從某種方面來講,王利發也是個正義的化身。他告誡劉麻子不做傷天害理的事,他對唐鐵嘴說「我不光耍嘴皮子,我心放得正!」,他收留了曾經從茶館被賣出去的康順子母子,盡管當時自己家裡都已經捉襟見肘,這些細節都是老舍有意要表現王利發善良、真實的一面所作的鋪墊。

在我們目所能及、耳所能聞的范圍內,通常都會有這樣一種體會,一個人做了很多壞事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很容易就被他做的一件好事所取代,縱然王利發有些自私自利,但是原則上他並沒有做過一件超過道德底線的事情,那麼我們對他的印象就更加容易向好的方面轉變。更多的為他淳樸、真誠的一面所打動。

當國家面臨危難,那些有能力為國家、為人民出力獻策的人都躲避起來吃齋念佛,諸如崔久峰之輩,只為自己活得安寧,不缺衣少食,落得個自由隨意,卻不顧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而王利發卻心懷國家,縱然他不懂得戰亂紛爭的原因,也不清楚形勢的變化,但是他卻著急企盼戰爭平息、國家安寧,要「死馬當活馬醫」。

固然那些大人物在歷史轉折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但是他們也同樣容易丟掉信心、失去力量,不顧全局。在國家危機的時刻,正是像王利發這樣普普通通的人民堅定信念、懷抱希望,凝聚成的巨大的力量,才能夠讓國家、民族有力量、有勇氣去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也讓我們看到了勝利和希望的曙光。此情此境,一個王利發就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

(5)茶館里的人物名字都有什麼含義擴展閱讀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獲》雜志創刊號。1958年6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

劇本中出場的人物近50人,除茶館老闆之外,有吃皇糧的旗人、辦實業的資本家、清官里的太監、信奉洋教的教士、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眾多但性格鮮明,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作品通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淡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劇作在國內外多次演出,贏得了較高的評價,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

㈥ 《茶館》的主要人物及其最後的命運

《茶館》主要人物及結局:

1、王利發,裕泰茶館的掌櫃,他從父親手裡繼承了裕泰茶館和他的處世哲學,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

只可惜盡管王利發善於應酬,善於經營,卻始終無法抵禦黑暗的舊中國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最後他安頓好家人,與多年結交的友人相互道別之後,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然後懸梁自盡——安然了結了一生。

2、常四爺,他是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對洋人更加痛恨。開始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的監獄。出獄後參加義和團,以後又憑力氣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

最後常四爺眼看著老朋友們一個個地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頭」,他的希望徹底破滅了。他悲憤地喊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

3、松二爺,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游手好閑,整日喝茶玩鳥。清亡後,「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他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他寧願自己挨餓,也不讓鳥兒餓著,一提到鳥就有了精神,最後終於餓死。

4、秦仲義,裕泰茶館的房東,是維新運動後出現的新生民族資本家。他年輕時血氣方剛,態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於同有權有勢的龐太監作斗爭。他有一個自認遠大的理想,就是「實業救國」。

秦仲義天真地以為用經濟競爭的手段就能戰勝洋人,救國救民。但經過幾十年的「實業」卻被國民黨政府沒收了,徹底破產。

晚年心如死灰的秦仲義到老年卻悟出一個荒唐的「道理」:「有錢就應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千萬不能幹好事!」

(6)茶館里的人物名字都有什麼含義擴展閱讀:

《茶館》是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這些都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

劇本中出場的人物近50人,人物眾多但性格鮮明,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

本劇通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淡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劇作在國內外多次演出,贏得了較高的評價,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

㈦ <茶館>中的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形象的作用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他從父親手裡繼承了裕泰茶館,也繼承了他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在黑暗的舊中國,盡管王利發善於應酬,善於經營,不斷改良,卻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得十分含蓄。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世的小商人,最終仍然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
常四爺是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對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抓起來,出獄後參加義和團,以後又憑力氣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他不諱言他的不滿,對抓過他的特務仍然很強硬,對正在發愁的王利發則雪中送炭。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也窮困潦倒,絕望地喊出:「我愛咱們的中國呀,可是誰愛我呢?」這個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國人,反映出舊中國人民的反抗情緒。
松二爺也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游手好閑,整日喝茶玩鳥。清亡後,「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他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他寧願自己挨餓,也不讓鳥兒餓著,一提到鳥就有了精神,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崔久峰:「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者—「中國非亡國不可」的失敗主義者 。
吳祥子、宋恩子:順風倒的姦邪小人,靠坑害別人鑽營偷生。
劉麻子、唐鐵嘴等:一群地痞無賴。一個說媒拉纖、拐賣人口,一個是麻農相士,算命騙人。這樣一類人物形象,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畸形和病態。

㈧ 《茶館》里的人物性格特點

人的精神危機是時代文化危機的一部分。《茶館》對舊社會民眾精神危機的刻畫,主要是藉助劇中三個關鍵人物——王利發、秦仲義和常四爺來完成的。
「裕泰大茶館」的掌櫃王利發貫穿全劇。他父親死得早,二十多歲就獨立應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頂要緊」,所以按著老輩兒留下來的老辦法,以為「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岔子」。他每天滿臉堆笑逢迎來自官僚權貴、外國勢力、惡霸、地痞、特務、警察多方面的敲詐滋擾,他心地不壞,卻因為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著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常勸茶客們「莫談國事」。世間兵荒馬亂,城區別的大茶館都破產歇業了,他還苦撐著,時不時第想出些個小招數,抵擋街頭商業全走背字兒的潮流,晚年,眼瞅著茶館撐不下去了,他不嫌丟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國民黨黨棍創辦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館,特務們也來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來的金條換老命,流氓們開辦新式妓院,在當局慫恿下要霸佔他的鋪面……王利發一籌莫展,走到了人生盡頭,這才明白,幾十年來的小心謹慎苦撐苦熬,全算白饒,面對死的誘惑,他到底喊出了從來沒敢喊出口的話:「人總得活著吧?我變盡了方法,不過是為了活下去!是呀,該賄賂的,我就遞包袱。我可沒作過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王利發的這點兒心理危機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生活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身份地位稍稍高於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發,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後結局這樣凄涼,生活在那個世道下面的貧苦市民,就更沒指望了。王利發走到人生最後一站喊出來的幾句話,也正是縈繞在社會底層小人物們心頭的一致的困惑和憤懣。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第1幕登場的時候,只有二十幾歲,戊戌變法失敗後國勢衰落,他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創建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當局不但沒有接著好好辦廠,還把機器當成碎銅爛鐵給賣掉了。眼看著工廠的廢墟,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結論比王利發的還慘:「……應當勸告大家,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秦仲義有過比王利發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變革中國現實,可是,他的人生也沒能逃脫世道的鉗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給他留下一丁點兒施展的空間。何況,他自視高人一頭,跟大眾無法溝通感情。他在黑暗歲月里單挑獨鬥了一輩子,終於慘敗下來,也是必然的。
常四爺,在《茶館》這出戲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個形象,這跟他特定的身份、經歷——由老北京旗人中間走出來的自食其力者——有相當的關系。滿族出身的作家老舍,畢生寫了許多帶有滿人性格特徵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頭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氣壯地寫了一個正派、淳樸、剛直、勤懇的滿族人!作者寫常四爺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寫出旗人下層的確有一批忠肝義膽的愛國者,二是要寫出滿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三是要反映出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並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窩囊廢」。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直到晚清時節八旗將士的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打清朝末年他還吃著錢糧、坐得起茶館的時候,就很瞧不上「吃洋教」的馬五爺,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國人「一個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兒」,看到鼻煙壺也從外洋進口,他心疼「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尤其是感覺到了國不國民不民的慘狀,他能沖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當局的偵探以他說這話為理由要逮捕他,他據實相告:「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還是沒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獄就趕上了義和團運動,為護衛國權,他跟洋人刀槍相對地打了幾仗。後來大清國到底亡了,他也並不意外,認准了這是歷史的懲罰:「該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說句公道話!」他一生保持著滿族人耿忠、倔強的脾氣,不向惡人低頭,不向命運讓步,在民國初期到處排斥滿人的時候,就像松二爺說的:「誰願意瞪著眼挨餓呢!可是,誰又要咱們旗人呢!」哪怕是靠擔筐販菜、挎籃子賣花生米,照樣活得腰板挺直。那麼,像常四爺這么一條硬漢子,是不是能有好一點的命運呢,不是,他也照樣逃不掉人生悲劇。七十多了,他還是一貧如洗,這才弄清楚:「我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他預感到,這么下去,「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他「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常四爺,一個多麼希望依靠奮斗來換取國家和個人好前途的中國人,他的悲劇不是來自膽怯、懶惰,而是來自他的落伍了的觀念,屬於舊時代也屬於滿族傳統的人生觀,叫他總以為憑著一身正氣和不服輸的精神,就可以在鋪天蓋地的社會黑暗間闖開一條生路,這樣天真的願望根本沒法實現,邪惡社會永遠張著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著貧寒的個體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橫再不肯屈服也罷。常四爺的失敗,除了社會的責任之外,也因為他的人生哲學已然不合時宜。就這一點說來,他與終於跌進厄運的王利發、秦仲義,是殊途同歸。
《茶館》作品剛發表,就有劇評家批評過:「這個戲……對舊時代的某些舊人卻有過多的低回憑吊之情。」這部作品融入了老舍相當程度的「低回憑吊之情」,應當說是事實,問題是,這種情感是否就是多餘的或者不健康的呢?劇作家「憑吊」了不為丑惡時代所容的優秀文化,「憑吊」了苦苦掙扎而終於落敗的善良人物,我們只要尊重歷史,是不難體會老舍對這些憑吊對象的價值認定的。優秀的民族傳統被惡劣文化環境無情地剿殺,當然是需要憑吊和鳴不平的;即便是像王利發、秦仲義、常四爺這類舊人物,他們體現的我們民族的善良、質朴、奮發、隱忍、剛強、正直
參考資料:(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㈨ 老舍《茶館》人物分類及性格特點。急用!!!

1.王利發
這是一個貫穿全劇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館的掌櫃,在第一幕時,正值年富力強,剛從父親手裡繼承了經營茶館的生意,也繼承了父親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精明、干練、謹小慎微、委曲求全、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們在看第二幕中他對巡警的敲詐巧於應付,對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傾聽他的牢騷,盡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時地說些逢迎的話。作為商人,王利發具有膽小怕事和自私的特點。比如課文中他對李三的苦處、康順子的處境和難民的哀告雖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舊中國的黑暗現實面前,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的王利發盡管善於經營、善於改良,也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的卻十分含蓄,比如當唐鐵嘴說「感謝這個年月」的時候,他說:「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這句話蘊含了他的愁苦和憤恨。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事的小商人,最終也沒有逃脫自己破產的命運,當茶館被人霸佔後,他懸梁自盡。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的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這一形象的意義在於,他揭露了舊制度的吃人本質,反映了舊時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爺
常四爺是旗人,在清朝時能吃官家錢糧。但他對腐敗的清政府不滿,對帝國主義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說一句「大清國要完」就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監獄。出獄後曾參加義和團,後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倔強、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樂於助人。課文中他對抓過他的特務們不服軟。當王利發正愁要關城門了,還沒買菜時,是他送來了鹹菜和雞,第三幕中他還為松二爺化緣買棺材。但最後自己也窮困潦倒,揀來別人撒剩的紙錢,作為對自己將來的祭奠。他絕望地喊道:「我愛咱們的中國呀,可誰愛我呢?」這個形象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緒。
3.松二爺
他是旗人,膽小而懶散。清朝滅亡前過著游手好閑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鳥。民國時期「鐵桿莊稼」的待遇沒有了,但又不願自食其力,仍舊留戀過去的生活,寧願自己挨餓,也要喂鳥。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4.劉麻子
靠說媒拉纖,拐賣人口掙錢的地痞無賴。第一幕中他用十兩銀子買來康順子,又以二百兩銀子賣給太監龐總管。課文中他又同兩位逃兵談生意,還沒談成就被當做逃兵槍斃了。這個人物形象表現了當時社會的病態和畸形。

㈩ 老舍《茶館》的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王利發、常四爺、松二爺、秦仲義。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常四爺是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對洋人更加痛恨。松二爺也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秦仲義是裕泰茶館的房東,是維新運動後出現在政治舞台上的新生民族資本家。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獲》雜志創刊號。1958年6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

(10)茶館里的人物名字都有什麼含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劇本》雜志上發表了題為《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的文章,說明了《茶館》是怎麼寫的:「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出戲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

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里,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這樣,我就決定了去寫《茶館》。」

作品賞析

《茶館》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一新式一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

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

閱讀全文

與茶館里的人物名字都有什麼含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