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漢市東西湖區「東西湖」這個名稱的來歷
東西湖區地處長江左岸,武漢市的西北近郊,漢江、漢北河及府環河匯合之處。位於北緯30°34′--30°47′,東經113°53′--114°30′之間,是古雲夢澤的一部分。境域自姑嫂樹向西沿張公堤至舵落口接漢江干堤至新溝,再接舊府河堤至辛安渡,東北沿淪河、府河(又名捷涇河)經北涇嘴、黃花澇、大李家墩至戴家山,全境東西長38公里,南北寬22.5公里。總面積499.71平方公里(勘界後的幅員面積)。
全境三面環水,一面緊靠張公堤。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陝西寧強縣的漢江(又名襄河)從新溝鎮入境,流經西南側,在境內全長35.3公里,年平均過境水量557億立方米(湖北省水文總站1984年資料),盛漲時每年由新溝倒灌經辛安渡入湖區。發源於隨州大洪山北麓的府河(又名?水)1959年改道前,其主流向南流至辛安渡後分兩支,一支向東北流,稱淪河,一支向南流仍稱府河,至新溝入漢江轉注長江。?水俗稱縣河,與淪河相會後入捷涇河,經東西湖境由諶家磯入長江。府河改道後流經區境東北側,過境長度38.5公里。經諶家磯流入長江,年平均過境水量為47.1億立方米。起自天門萬家台的漢北河(1969--1970年原天門河下游改道後的一條人工河),流域總面積為6304平方公里,在新溝鎮過境,長7公里,通過新溝閘入漢江。其支流流經漢川民樂閘,經過區境15公里,通過東山頭大閘下泄府河,泄洪量分別是1200m3/s、800m3/s,共2000m3/s。
1957年東西湖圍墾前,長江在五月份高漲時,由諶家磯沿捷涇河倒灌入東西湖,其頂托的范圍可達朱湖和?水的李家窯,倒灌止於十月或十一月。??二水,山洪下注受長江頂托,宣洩不暢,亦停蓄湖區,故每年高水位時除部分丘陵、高地、吳家山(海拔71.1米),柏泉山(海拔67.6米)、睡虎山(海拔56米)及原漢宜公路(現漢渝鐵路)以南至漢江干堤52.8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區以外,其餘446平方公里的地區全是一片汪洋澤國,並與東北部之楊馬湖、朱湖、野豬湖及東部之童家湖連成汪洋一片,面積約達570平方公里。
1958年圍墾工程,在三面圍以大堤,全長94公里(其中新修圍堤53.57公里,加高培40.43公里),改變了原來的地理狀況,形成了獨立的內湖水系。區境內原來較多湖泊和縱橫溝渠,經過多年改造治理,西湖已不復見,東湖大部分老河舊港也已先後改造為精養魚池。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東西湖地區在歷史上是古雲夢澤的一部分,北距黃陂區灄口?龍湖至今有3500多年的商代方國城址--盤龍城近約5公里。南與東晉建興元年(313年)荊州刺史兼江夏太守陶侃,修築在今蔡甸區城頭山作為郡縣治所的臨嶂城僅一河之隔。據三店、柏泉、徑河地區的馬投潭、鑰匙墩、龍王台、余家嘴、曹房墩、下灣、鳳凰嶺、張家墩、塔爾頭、北賽湖等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商、周的文化遺址,發掘數量可觀的文化標本,及陸續挖掘出上自漢、唐,下至宋、元、明的古墓,證明迄今五千年之前就有人群聚居,從事漁獵和耕耘。
據《漢陽縣志》和《夏口縣志》記載,東西湖地區在殷周時(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屬豫州,春秋戰國時屬楚,後期屬安?石陽縣。戰國時秦昭襄王29年(公元前278年)置南郡,東西湖地區屬南郡。西漢時高帝6年(公元前201年)屬江夏郡沙羨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沌陽縣,東漢末復為安?縣,均屬荊州江夏郡,東西湖地區先屬沙羨,後屬沌陽縣。三國時置石陽縣,前屬吳,後入魏,東西湖地區屬石陽縣。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石陽為曲陽縣,復置沌陽縣。懷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沌陽縣遷治臨嶂山(今蔡甸區城頭山),屬江夏郡,東西湖地區屬沌陽縣。南朝宋、齊、梁、陳割據時期,沌陽迭為藩封。廢藩封後,並入後周,縣名依舊。東西湖大部分地區屬之。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沌陽縣屬沔州(後更名為復州)。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沌陽縣改稱漢津縣。據《漢陽縣志》批露隋代漢津即漢津縣,系漢陽縣前身,東西湖地區在轄境內。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因漢津位於漢水北岸,依"山北為陰,水北為陽"的舊例,改漢津為漢陽。此後縣名一直沿用。歷時一千三百餘年。據《漢陽縣志》記載,東西湖大部分地區屬漢陽縣管轄。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漢陽縣屬沔州漢陽郡,縣治郡治州治由蔡甸臨嶂山遷到魯山(今漢陽區龜山西頭南側)。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沔州改稱漢陽郡,仍治漢陽。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沔州。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沔州一度撤廢,建中四年恢復。敬宗寶歷二年(公元826年)廢沔州,漢陽縣改隸鄂州,東西湖大部分地區仍屬漢陽縣。
五代十國時,漢陽縣先後屬吳和南唐,仍隸鄂州。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漢陽縣屬漢陽軍,軍治漢陽城。
宋初,漢陽縣屬荊湖北路漢陽軍。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廢漢陽軍,漢陽縣屬荊湖北路鄂州。哲宗元右元年(公元1086年)復置漢陽軍。元代改漢陽軍為漢陽府,隸屬湖廣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漢陽府,漢陽縣屬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洪武十三年恢復漢陽府,漢陽縣改歸漢陽府管轄,東西湖大部分地區屬之。
光緒廿五年(公元1899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庭,將漢口鎮與漢陽縣分治,改漢口鎮為夏口廳,與縣地位相等,且屬漢陽府,並撥出原漢陽縣所轄漢水以北,北到灄口(今黃陂區),西到?口(今新溝鎮)橫約一百二十餘里,縱約卅里的地方,劃歸夏口廳管轄,准奏後改舊制。東西湖地區南自?口北自巨龍以下屬夏口廳所轄。辛安渡的20多個村灣分屬孝感縣的廣陽鄉。縣河口曾為漢川縣下設區的治所、縣河口、港口、潘家堖、沙湖港等地區屬之。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夏口廳改稱夏口縣,轄區仍舊。據《夏口縣志》記載,是時東西湖一帶屬夏口縣管轄的有三個區,即五區,七區,九區。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漢口改市,原夏口縣所轄之張公堤以西漢水以北的地區,又全部劃歸漢陽縣管轄。東西湖地區又隸屬漢陽縣。
民國廿七年(公元1938年)十月,漢陽、漢川、孝感等縣淪陷,原縣政府流亡。民國廿九年(1940年)恢復縣治,屬偽湖北省政府,是時東西湖地區,除新溝鎮駐有日軍,辛安渡駐有黃衛軍直接統治外,所有鄉村都隸屬於中國共產黨漢(漢川與漢陽),孝(孝感),陂(黃陂)邊區縣委和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偽政府在本地區所設置的區、鄉及保、甲等政權組織,只不過是虛設而已。
民國卅四年(1945年)八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東西湖地區分屬漢陽縣之新溝鄉、安樂鄉、巨泉鄉;孝感縣之辛安渡鄉;漢川縣之縣河鄉(後改為靈河鄉)黃陂縣捷涇鄉管轄。
1949年5月,武漢及周邊地區解放,東西湖地區仍分屬漢陽、漢川、孝感、黃陂管轄。1951年7月,東西湖地區之巨龍崗、柏泉、三店、李家墩、漢水北岸胡家台以下地帶,劃入武漢市三店區公所管轄。1952年7月,武漢市三店區撤消,原地區除李家墩交黃陂外,全部交歸漢陽縣。
1958年3月,經過省和國務院批准,湖北省編制委員會正式行文批准成立武漢市國營農場管理局。9月22日,根據(1958年)鄂農林字第548號電示,武漢市人民委員會作出,關於迅即辦理接交東西湖新擴展區域的決定,將漢陽縣的柏泉、三店、巨龍三個鄉及鴉渡鄉的東風、先鋒、前鋒三個農業社,以及黃陂、孝感、漢川三縣在東西湖農場墾區內的一些土地、農民歸劃市區建制,9月辦妥接交手續。1958年10月,武漢市增設東西湖區行政建制,實行區局合一體制,對外掛兩塊牌子。1959年3月26日,經中央、湖北省委和武漢市委批准,東西湖墾區內和長豐南北垸境內,全部農業生產合作社劃歸東西湖區。計有7個鄉,90個農業合作社,15426戶,66564人,22422個正副勞動力。
從此東西湖全境,東西長38.65公里,南北寬22.6公里,輻員面積499.71平方公里,作為一個單獨建制的行政區隸屬武漢市管轄。
魚類資源:
據調查:圍墾初有短頜、鱭、鰻鱺、沙鰍、黃顙魚、鯰、黃鱔、鱖、烏鱧、刺鰍、青魚、草魚、鰱、鱅、魷、團頭魴、長春鯿、蒙古紅、、銀魚、鯝條、黃尾密鯝、細鱗斜頜鯝、銀魚骨 、花魚骨 、鯉、鯽、後又陸續引進了紅鯽、銀鯽、興國紅鯉、散鱗鏡鯉及莫三比克羅非魚、尼羅羅非魚、福壽魚、團草雜交魚和豐鯉異育銀鯽等41個品種和養殖對象。其中主要經濟魚類是鰱、鱅、草魚、鯉、鯽、鯿等。
本區屬「武、鄂、黃市郊池塘精養湖泊增養區」,位於特大中心城市近郊,有一定的水面資源,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物物資豐富,發展漁業生產的條件十分優越。
⑵ 描寫「馬湖」的作文有哪些
《走近馬湖》- 旅行游記心情隨筆
⑶ 四川18個地級市名稱的來歷
成都的來歷:《蜀王本紀》:「蜀王據有巴、蜀之地,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
自貢市的來歷:自流井和貢井的合稱攀枝花市:1965年2月5日3月20日,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正式成立,4月改稱渡口市。渡口市區內到處生長著高大挺拔的攀枝花樹(攀枝花又稱木棉花、英雄花),開花時嬌艷粗獷,無一片綠葉,氣質卓越,深受市民喜愛。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攀枝花市,成為中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瀘州市:西漢景帝時,趙國丞相蘇嘉因協助削藩有功,位封江陽侯。《水經注》雲:「江陽縣枕帶雙流,據江、洛會也。漢景帝六年,封趙相蘇嘉為侯國。」 漢景帝六年(前151年),這是瀘州有確切歷史紀年的開始,也是瀘州有確切政歷域名的開始。江,指今長江,陽,指長江之北,洛,指今沱江。說明古江陽治地位於長江北岸與沱江交匯處,也即今瀘州城區中心半島。瀘州稱江陽,就源於二千多年前的封侯故地。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從統治需要出發,設置瀘州。段玉裁說:「梁置瀘州,治馬湖江口,以馬湖江即瀘水,故曰『瀘州』也。」馬湖江概指今三峽至金沙江一段長江河道,別稱瀘水。瀘州建置於江陽,從此相沿成名。南朝瀘州管轄范圍,大體相當於今日瀘州市四縣三區和江安、富順及貴州習水、赤水、仁懷、畢節、大方諸縣一帶,是控扼三江兩河(長江、沱江、岷江、永寧河、赤水河),柔治川滇黔結合部的西南會要之地。當時瀘州的管轄重點是長江以南的廣大滇黔地區,確立了以後歷代瀘州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向,即拓殖疆土、化育邊民是主要目的。在歷史上,州,主要設置在漢人與少數民族聚居交錯生活的邊地,兼有軍事彈壓、行政管理、鎮邊防禦、文明教化多重功能,如幽州、涼州。瀘州正好位於西南苗彝族與漢人交錯生活的結合部地區,它的設置符合政歷慣例和統治需要,符合瀘州歷史實際和地緣狀況。梁武帝建置的瀘州,其轄地范圍大體相當於現在省一級行政區。瀘州有此建制歷史距今已有1469年,說明瀘州在歷史上設置獨特,政歷深厚,政功卓有。
⑷ 宿遷駱馬湖的由來
駱馬湖,在明代以前,只是沂水入泗瀦於直河口以東、泗水以北、馬陵山西側的一片窪地上,形成四個互不相連的小湖,屬典型的地殼運動的構造湖。
位居中間的叫大江湖,西北部的叫禺頭湖,東北部的叫埝頭湖,南部的叫駱馬湖,入湖河流集中在西北側,以沂水為主。黃河侵泗奪淮以後,泗水河床逐漸淤高。至明代後期,原入泗水的沂水嚴重受阻,被迫滯瀦於此,致使4個小湖連成一片,統稱駱馬湖。
清朝及其以前,沭水西支曾會沂入駱馬湖。泗水在徐州以北形成南4湖,洪水亦下注駱馬湖,從而使駱馬湖水域逐漸擴大,成為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15至20公里的大型湖泊。從明清到建國初期,駱馬湖還是滯洪的過水湖。
共和國成立後,導沂工程為解決沂沭泗流域的洪水出路,將駱馬湖建成臨時水庫,汛期盛水,汛後種麥。1958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並報國家水利部批准,將駱馬湖改為常年蓄水庫,汛後蓄水興利。
從此,駱馬湖勃發生機,譜寫新的篇章。它成了防禦沂、泗洪水,確保下游數百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屏障,也成了這個地方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資源寶地。
(4)馬湖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駱馬湖,位於江蘇省北部,跨宿遷和新沂二市 ,位於北緯34°~3411′,東徑118.04′~118. 18′之間,又名樂馬湖、洛馬湖、馬樂湖、龍馬湖。湖水面積375平方公里,它似菱形,東岸為丘陵山區,北、西、南岸為堤岸平原,最大寬度20公里,湖底高程18—21米,最大水深5.5米,大小島嶼60多個。
水生植物蘆、藕、菱、蒲等二十多種,盛產鯽魚、銀魚、鰱魚、青蝦、白蝦、螃蟹、河蚌等十多種水產品,被江蘇省定為蘇北水上濕地保護區,又是南水北調的重要中轉站。
⑸ 馬湖具體在哪個地方
馬湖,即馬湖風景區,位於中國四川省涼山州的彝族自治州雷波縣的縣城東北,是全國第三大天然深水湖泊,馬湖周邊群山環繞,湖中還有一個綠樹蔥蔥的小島,因為形狀像一隻烏龜,所以也被稱為金龜島。島上是海龍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彝族僅存的寺殿神像。
涼山位於四川省西南部,連接著金沙江,域內的眾多水流均為長江系,而雷波縣隸屬涼山彝族自治州,在金沙江北岸,這樣的地理環境註定它們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
(5)馬湖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馬湖終年不幹,水位穩定,據歷史記載,遠至漢代馬湖就存在了,當時還曾以馬湖取名此地為馬湖縣。現在的馬湖碧綠微波,可是在之前,它不是這樣,那時它往上是一條古河道,往下為深溝峽谷,由於強烈的地震,導致山谷崩塌,才是今天這樣。
湖的西面有海馬石,據當地傳說是龍馬出現之地,東面有雙海包,像兩個球浮在水面,東北岸上,有一個可以容納千人的龍湖溶洞,溶洞內鍾乳、石筍遍布,還有金龜游水、母豬卧岩、五馬歸槽、寶馬投湖等奇觀十景。
⑹ 金沙江的由來的什麼
納西族民間有個傳說,在幾十萬年前,青海的巴顏喀拉山下,住著一對鄰居,一個性格活潑的年輕姑娘叫金沙江,一個是性情沉靜的白頭老翁玉龍山。
他們時常在一起談談笑笑,好像是爸爸和女兒一樣。玉龍山老翁很愛聽金沙江姑娘唱歌,金沙江姑娘很愛聽玉龍山老翁講故事。有一天,玉龍山老翁說,東海里有一座美麗的水晶宮,水晶宮里住著一位善良、年青、英俊的王子,但沒有找到一個理想的伴侶。有一天,東海王子聽說西方有一位漂亮姑娘,他高興極了,便跳出水晶宮,來到海濱,面向西方幻想那位美麗姑娘會到東海來。可是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除了飛翔的白鷗和潮水擊打海岸的聲音之外,什麼也沒有。他對風說:「風哥哥,請你帶個信給那西方的漂亮姑娘,你就說,東海的王子在日夜想念著她。」風嗚嗚地吹過去了。他日夜期待著姑娘的回信。哪知風早就把這件事忘了!王子每天站在海灘上,眼巴巴地望著西方。最後他病了。金沙江姑娘聽到這里,非常同情這位王子,急急地問:「那怎樣才能醫好王子的病呢?」
玉龍山老翁回答:「只有那位姑娘去,東海王子的病才能好。」金沙江姑娘又問:「那位姑娘到底是誰?她為什麼不去呢?」玉龍山老翁笑眯眯地看著金沙江姑娘天真的臉,說:「喏,就是你這位美麗的金沙江姑娘!他日夜盼望著的就是你。我的好姑娘,你去東海吧,救救那個王子吧!」金沙江姑娘一聽臉羞得通紅,玉龍山老翁哈哈大笑起來。金沙江姑娘想了一下,臉不紅了,她抬起頭,站起來說:「好吧,我就到東海去!」玉龍山老翁嚇了一跳,說:「東海離這里有6000多里,像你這樣年青的姑娘,怎能走這樣遙遠的路呢?」金沙江姑娘說:「我不怕走遠路,我一定要走到東海去!」玉龍山老翁說:「如果你一定要去,我也跟著你去好嗎?」金沙江姑娘很高興,「你肯陪我去,那好極了,可是你年紀這樣大,走起路來一定不快,怎麼能走到東海呢?」
玉龍山老翁呵呵大笑,說:「難道你這小姑娘可以到東海,我老頭兒就不能嗎?不相信就比一比,看誰先到東海!」
於是他們兩個就離開青海,向著東南走下來。開始,誰也不肯讓誰走在自己的前面。但是玉龍山老翁身體魁梧,邁開腳步,一步就是幾十里,不像金沙江姑娘走得那麼慢,所以玉龍山老翁一直走在前面。
玉龍山老翁常常回頭笑著對金沙江姑娘說:「小姑娘,請你快點走吧。」金沙江姑娘低著頭,一聲不響,日夜不停地走。她心裡想:「一定要趕上他!」這樣走了三四十天,他們到了雲南麗江。玉龍山老翁覺得這地方又幽雅又安靜,很合心意,他就向南邊一坐,回頭看看金沙江姑娘還遠得很,他想等她,不料睡著了。他這一睡就要幾十萬年才會蘇醒。他橫躺在麗江白沙街頭,正好攔住金沙江姑娘的去路。
金沙江姑娘遠遠看見玉龍山老翁睡著了,就悄悄地穿過玉龍山老翁曲著一條腿的腿縫里溜了過去。
金沙江姑娘走過四川的東南,穿過武漢,直到江蘇,她看見了東海的王子快樂地迎接她,她也高高興興地投入到東海王子的懷里,永遠不回去了。
金沙江,當地百姓又叫做「金河」,早在戰國時期,《禹貢》中就提到了這條河,並將其稱為黑水,《山海經》中稱之為繩水。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及《漢書?地理志》中將金沙江支流雅礱江以上部分的金沙江稱為淹水。三國時期,金沙江稱為瀘水,諸葛武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指的就是這里。宋代因為河中出現大量淘金人,最終改名為金沙江。
金沙江沿河盛產沙金,明代程登吉在《幼學瓊林》中說:「黃金生於麗水,白銀出自朱提。」其實,金沙江「沙金」采冶歷史久遠。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人在金沙江邊淘金。幾千年來,無數的人到江中取土淘金,因而留下了「金塘灣」、「金塘村」、「金塘鄉」等地名。
金沙江兩岸過去有種民間說法:「漲水漂木,枯水行船,不漲不枯淘沙金。」據說,漲水季節金河裡漂的木頭不是一般的木頭,是金河兩岸山上一種叫「馬桑樹」的優質木材,也就是楠木。木頭一直順江河漂到京城,用來建蓋皇帝的宮殿,因此,被皇帝封為「皇木」。
到了枯水季節,金河裡隔三差五結隊跑著一隻只運銀銅的官船,把金河上游一帶的銀、銅運到皇帝的都城,鑄造銀元和銅錢。
堂狼山區域的巧家境內的金沙江段,系古瀘江水的瀘津區域,彝族始祖希慕遮入住的「邛之鹵」,也就是後來金沙江的主要產金之地,與古朱提山同處於一條盛產金、銀、銅、鉛諸礦的金屬礦帶上,所產的沙金鑄進了周邊區域金工藝產品中,形成了以巧家堂狼山沙金文化為主的古麗水沙金文化!在整個金沙江流域,巧家沙金產量極高,品質極好,因此地方誌《雲南通志》稱,在整個金沙江流域中巧家沙金「為最」。
金沙江河道狹窄、水流湍急,一直以來通航能力都比較差,1740年,為確保京師錢局鑄錢用銅需要,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開鑿金沙江,由清朝大學士首倡,東川府參將、昆明人繆弘受命督修。>繆弘率民夫數萬,耗時數年,金沙江還是無法通航。繆弘失敗後在崖上大刻「安瀾吉水」4字,又題詩一首,作別金沙江:
金江自古不通舟,水急天高一望愁。何日天人開一線,聯檣銜尾往來游。
金沙江發源於青海境內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長江江源水系匯成通天河後,到青海玉樹縣境進入橫斷山區,開始稱為金沙江。
⑺ 雷波縣名由來
從漢武帝建元6 年(公元前135年)在境內設螳螂縣(屬犍為郡)算起,至今已有2139年的歷史。漢末改置潛街縣,三國蜀漢時改為馬湖縣(屬越西郡)。
因縣北有雷番山為名。一說因縣西有池名雷波盪,水澈常青,因夏口雷震波光相激,呼為磨箕,漢譯雷波,以之名縣。一說彝族稱「莫波」澤為雷波。相傳城內有一水池,夏天打雷,電光與波光相激,故名雷波。
⑻ 金沙江名的由來
金沙江(Chin-sha River )是中國長江的上游,亦作Chin-sha Chiang、Jinsha Jiang、Kinsha Kiang。長江江源水系匯成通天河後,到青海玉樹縣境進入橫斷山區,開始稱為金沙江。金沙江流經雲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賓接納岷江為止,全長2,316公里,流域面積34萬平方公里。由於流經山高谷深的橫斷山區,水流湍急,向東南奔騰直下,至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附近突然轉向東北,形成著名的虎跳峽,虎跳峽兩岸山嶺與江面高差達2,500∼3,000公尺,是世界最深峽谷之一。
命名緣由
金沙江是我國第一大河長江的上游,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成書的《禹貢》中將其稱為黑水,隨後的《山海經》中稱之為繩水,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及《漢書·地理志》中將今雅礱江以上部分稱為淹水,而以若水(雅礱江)為幹流。三國時期,稱為瀘水,諸葛武侯「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首次對金沙江水系做了詳細描述,但未能言明金沙江與長江幹流的關系。除此以外,金沙江還有麗水、馬湖江、神川等名稱。沿河盛產沙金,「黃金生於麗水,白銀出自朱提。」宋代因為河中出現大量淘金人而改稱金沙江。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實地考察後提出「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從而確認了金沙江作為長江上源而糾正了自《禹貢》以來「岷山導江」延續兩千年的謬誤。
什麼是沙金呢? 沙金,是產於河流底層或低窪地帶,於是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淘洗出來的黃金。沙金起源於礦山,是由於金礦石露出地面,經過長期風吹雨打,岩石被風化而崩裂,金便脫離礦脈伴隨泥沙順水而下,自然沉澱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層或砂石下面沉積為含金層,從而形成沙金。沙金的特點是:顆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蠶豆,小的似細沙,形狀各異。顏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為赤黃色,八成為淡黃色,七成為青黃色。
⑼ 關馬湖名字由來,寧夏吳忠市關馬湖名字怎麼起的,有什麼寓意
在上世紀20,30年代以前,那一塊都是很大的湖泊,後來添湖造田,所以那個地區所以都叫什麼湖的,比如馬家湖,關馬湖,楊馬湖,名字大概和當時當地大戶人家姓氏定得……
⑽ 5~10個中國的地名名字的歷史由來
1、西藏自治區(藏)
元時稱西藏地區為「烏思藏」。「烏思」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明代設立兩個都指揮使司。清代稱西藏東部為「康」(喀木),中部為「衛」,西部日喀則一帶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國西部,故稱西藏。1965年設立西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藏」字作為簡稱。另一說認為簡稱源於故稱「烏思藏」。
拉薩: 拉薩,藏文意為「聖地」或「佛地」,古稱為「邏娑」。相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為了慶祝此事,決心要好好建 設王都。但當時的吐蕃王都,還是一片荒草沙灘之地。文成公主由於精通天象地氣,善觀五行風水,她觀察拉薩的地形,發現其好像一個仰卧的羅剎女(即母夜 叉),認為選拉薩作為國都實在是對國極為不利。於是公主建議在拉薩外圍建立四個寺廟,以鎮住女魔的四肢。她又算出拉薩中心的卧馬湖是母夜叉的心臟,湖水便 是母夜叉的血液,都應想辦法鎮住。於是,公主根據五行之說,主張用白羊背土填湖。藏王松贊干布聽從了公主的意見,就在卧馬湖動工,填湖造寺,建成了著名的 大昭寺。拉薩原稱「山羊地」,便由此得名。大昭寺建成後,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長安帶來的釋加牟尼佛像供在廟內,從此各地善男信女紛紛前來朝拜。久而久之,這塊神聖的「邏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稱為「拉薩」即「聖地」了。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3、上海(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吅八吅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 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 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 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重慶(渝)
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
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 「渝」。
5、內蒙古自治區(蒙)
蒙古原為部落名,始見於唐代記載。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國。元滅後,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內、外蒙古之稱。晚清以後,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魯特所以盟旗為內蒙古。
取全稱中「蒙」字作為簡稱。
呼和浩特:公元十六世紀,蒙古封吅建主阿拉坦汗率領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地區。1581年,阿拉坦汗與夫人三娘子,大興土木建城,並用青磚修起城牆,把房屋等圍起來,遠遠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蒙語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