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市密雲縣古代叫什麼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置漁陽郡、漁陽縣,為密雲地區建縣之始。
西漢時期密雲地區分屬漁陽郡之漁陽、獷平、厗奚3縣。王莽建新朝,改漁陽郡為通潞郡,改漁陽縣為得漁縣,獷平縣為平獷縣,厗奚縣為敦德縣。東漢復稱漁陽郡和漁陽縣、獷平縣、厗奚縣。漁陽郡郡址一度徙治於潞,後又遷回原址。
三國為魏地,建置未變。西晉初,郡、縣俱廢,密雲地區屬幽州燕國。後復設漁陽郡、漁陽縣,密雲地區屬之。十六國時期,密雲地區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仍為漁陽郡漁陽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漁陽郡徙治於雍奴,漁陽縣仍舊。
東魏元象元年(538),安州及所屬之密雲郡、安樂郡、廣陽郡以及所屬之8縣(密雲、要陽、白檀、安市、土垠、燕樂、方城、廣興(大興))寄治幽州北界漁陽縣境內。其中密雲縣為北魏皇始二年(397)置,縣治原址在今豐寧縣大閣鎮東北南關村。縣南15公里余有高山,常年雲霧繚繞,名密雲山,即今之雲霧山。縣名來自山名。
北齊廢漁陽縣入密雲;廢廣陽郡,將大興、方城二縣並入燕樂縣;廢密雲郡,將要陽、白檀二縣並入密雲縣;又廢土垠入安市。密雲地區為安州安樂郡之密雲、燕樂、安市三縣分轄。北周改安州為玄州(元州),廢安市入密雲。密雲地區為玄州安樂郡之密雲、燕樂二縣地。
⑵ 密雲水庫的由來
密雲水庫的由來:
1951年開始著手密雲水庫的規劃和勘測工作。1956年7月,北京水利勘測設計院在《海河流域水能規劃要點》中將修建密雲水庫列為治理海河的首批工程,並於1957年11月提出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問修建密雲水庫的具體規劃。
1958年6月26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臨密雲勘察並確定了潮、白河主壩壩址。6月底,國務院作出了於1958年修建密雲水庫的決定。
1974年。密雲水庫蓄水水位達到了153米,是自水庫建成後水位最高的一年。庫區「壓寶地」(157.5米以下)大部分被淹,庫邊一部分村莊房屋進水,生產生活出現了困難。因此,密雲縣決定將一部分村莊再次遷移到水庫南部定居。從1974年到1976年,共有13個村近4000人遷往水庫南部的十里堡、西田各庄。
1982年起,密雲水庫停止向津冀供水,專門保障北京市民的生活用水。從那時起,它就有了京城「大水盆」的美譽,源源不斷向城區輸水。
水庫最高水位水面面積達到188平方公里,水面137000畝,水深40米至60米,分白河,潮河、內湖三個庫區,最大庫容量為43.75億立方米,相當於67個十三陵水庫或150個昆明湖。環湖公路110公里。
形態描述:密雲水庫形似等邊三角狀;洪水位158.5m時,相應水面面積183.6平方千米、庫容41.9億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57.5米,相應水面面積l79.33平方千米、庫容40.08億立方米,汛限水位147.0米,相應水面面積137.54平方千米,庫容為23.38億立方米,死水位126.0米,水面面積46.154平方千米,庫容4.37億立方米。
密雲水庫有2大支流,一條支流是白河,起源於河北省沽源縣,經赤城縣,延慶縣,懷柔區,流入密雲水庫;潮河起源於河北省豐寧縣, 經灤平縣,自古北口入密雲水庫。
⑶ 秦朝時,密雲名字的由來
密雲歷史悠久,約10萬年前,已有人類活動,據燕落寨出土文物考證,在6000年以前,密雲就有人類聚居成村了.又根據轉山會夏家店等多處地下文化遺址考證,當
⑷ 領教明清時代北京密雲的地名
密雲歷史悠久,距今約10萬年前,已有人類活動,據燕落寨出土文物考證,在6000年以前,密雲就有人類聚居成村了。又根據轉山會夏家店等多處地下文化遺址考證,當時密雲已進入奴隸制社會,為商湯領地。西周和春秋時,密雲屬燕國,燕昭王設五郡,密雲為漁陽郡。秦始皇二十二年,設漁陽縣,這是密雲地區行政建制最早的記載。秦二世末年陳勝、吳廣戍守漁陽,就是戍守現在的密雲。王莽建新朝,改漁陽縣為得漁縣。東漢時期又改為漁陽縣。三國時期密雲為魏地。曹操戰烏桓,即在密雲。西晉初,郡、縣俱廢。密雲屬幽州燕國,後又設漁陽郡、漁陽縣。北魏皇始二年(公元379年)設置密雲縣。原址在現今的河北豐寧大閣鎮南關村。因縣城南15公里處有高山,常年雲霧繚繞,名為密雲山,這就是密雲志所載密雲得名的由來。
隋開皇16年,在舊玄州處設檀州。大業三年改檀州為安樂郡。乾元元年又改密雲為檀州。後晉天福元年,割幽州16州給契丹。檀州為16州之一,密雲為遼地。北宋宣和五年,改檀州為橫山郡,寶和七年改橫山為檀州。金太守廢檀州,密雲為中都路順州。元朝時,密雲為大都路檀州地,以後又復設密雲縣。
明洪武元年,檀州並入密雲。抗倭名將戚繼光從浙江調入密雲,駐防石匣古北口一帶。戚繼光在古北口,重修了金山嶺、古北口、司馬台長城,並在城樓上修了指揮機關。因此,這一段長城,敵樓密布,敵樓樓頂形式多樣。指揮所處,玉石欄桿,旌旗招展,樓上修樓,甚為壯觀。
戚繼光還常游覽白龍潭,並提詩留念,詩曰:「紫極龍飛翼北春,石潭猶自守鮫人。風雲氣薄河山迥,閶闔情開日月新。三輔看天常五色,萬年卜世屬中宸。同游不少攀鱗志,獨有波臣愧此身。」
明代,在密雲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相傳,明萬曆皇帝三歲登基,由楊勃抱著上朝。楊想篡位,抱萬曆捏其睾丸,想致萬曆於死地。萬曆卻是銅蛋子,不但不疼,反而發笑,楊勃只好另擇辦法。於是在密雲修了新城,在現在城內的賓陽地方修了宮殿,秘密造了九龍冠,因為時機不成熟,拖了十幾年。萬曆成年,親臨朝政,想起楊勃想置自己於死地的作為把楊勃滿門抄斬,拆了賓陽宮殿。密雲小南門叫做「迎勛門」,據傳做城門的老木工,痛恨楊勃,把一顆虎頭釘倒安城門上,因此破了風水,那顆虎頭釘被稱為「倒吊一隻虎」,是密雲新八景之一。
清初,密雲歸昌平州管轄。
1914年歸京北地方,1928年又歸河北省。
1933年密雲歸冀東自治政府。
1933年以後,日軍佔領密雲,歸河北省冀東道。
1940年,中國共產黨建立薊平密聯合縣,密雲歸冀東十三署。又建豐、灤、密聯合縣,密雲歸平北專署。
1947年密雲分東西兩縣。潮河東為密雲縣,潮河西為乙化縣。
1949年8月,密雲、乙化兩縣合並,稱密雲縣,歸河北通縣專署。
1958年4月密雲劃歸河北承德專署。
1958年10月,密雲劃歸北京市至今。
密雲歷史上,建制多變,縣域變遷頻繁,其境域面積大致相當於密雲全境及懷柔的東部和北部。漁陽郡在今天的統軍庄村南,因位於漁水之陽而得名。
檀州和密雲郡,東魏元象年間設於南提攜庄,即今河南寨的提轄庄,唐元壽2年檀州遷至現今的縣城。
⑸ 北京各個區縣名字的來歷
北京市共有18 個區縣,現在的區域劃分和名稱大多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幾經調整後而確定的。談及各區縣名稱的由來,多有掌故。
四個城區的名稱是以各自所處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東城區: 位於明清時北京內城的東半部,大部分地區在東直門以內,1958年設區時得名「東城區」;
西城區: 位於內城的西半部,大部分地區在西直門以內,1958年設區時得名「西城區」;
崇文區: 位於外城的東半部,在崇文門之外,1952年設區時得名「崇文區」;
宣武區: 位於外城的西半部,在宣武門之外,1952年設區時得名「宣武區」。
四個城近郊區的得名各有掌故。
海淀區: 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已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澤之地,並有人定居,被稱為「海店」或「海淀」,「淀」是指水聚積之處。以後這一帶逐漸形成集鎮,故名「海淀鎮」,1952年設區時因鎮而得名。
朝陽區: 解放初期叫東郊區,1958年改名為朝陽區,其得名源於地處朝陽門外之東。
豐台區: 在金朝時就出現別墅群,名曰「遠風台」。明朝時此處已出現村落,名曰「風台村」。另說金代都城有豐宜門,門外設拜郊台,豐台之名即取自豐宜門之「豐」,拜郊台之「台」,清朝稱「豐台鎮」,1952年設區時因鎮名而得。
石景山區: 因境內有一座海拔171.7米的石景山,1952年設區時因山而得名。 十個遠郊區縣原屬河北省,從1956年至1958年劃歸北京市,1960年開始重新定名,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除密雲、延慶兩縣外,其他八個「縣」逐步改為「區」。
通州區: 在金代時設州,是運河北端的終點,取「運河漕運通暢周濟」之意,漕運不能堵塞,所以叫通州。
順義區: 因隋朝文帝開皇年間突厥率領八部歸附(順從),朝廷將其安置之地命名為「順州」。另有一說是順義的「順」是根據地理形勢(地貌)而得名的,順義縣城「地位高亢」,像一座磨盤,四周為平坦的田地,磨盤之上亦為平坦的田地,「四去皆然,順以此得名」。
平谷區: 因其地形三面環山,中間是平原而得名。自漢高祖十二年便已建立平谷縣,是北京區縣中最古老的名稱之一。
懷柔區: 出自《詩經·周頌·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意思是招來安撫。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設立懷柔縣。
房山區: 在金定都後,於大房(防)山建陵寢,後置「萬寧縣」,再後以奉祀先陵,改「奉先縣」。元世祖年間以境內的大房山(也稱房山)改奉先縣為房山縣。
門頭溝區: 原名京西礦區,1958年設區時,因圈門至風口鞍這條溝叫門頭溝,故因溝得名。
大興區: 在金代設大興府,意思是宏大而興盛。元忽必烈把大興府的治所遷到今天的東城區大興胡同。清時北京城以中軸線為界,東城及東郊屬大興縣。
昌平區: 於西漢時在此設昌平縣,名稱來自漢代的昌平侯,為昌盛平安之意。據《昌平山水記》所記:「漢齊悼惠王子印以昌平侯立為膠西王,縣名始見於此。」說明昌平的地名來自漢代貴族的封爵。
延慶縣: 早在戰國時期就設立了縣,名「居庸」。元仁宗年間更名為龍慶州,明永樂年間設隆慶州,明穆宗朱載垕登基後改年號隆慶,由於避諱而改名為延慶州,民國年間改為延慶縣。
密雲縣: 於春秋時在此建漁陽郡,東魏時因臨近密雲山(今河北省豐寧縣境內的雲霧山),得名「密雲郡」,以後曾被稱為「檀州」、「密雲縣」等。
⑹ 密雲白龍潭地名來歷
白龍潭的白龍傳說
白龍潭地處南北兩山的峽谷地帶,古稱石盆谷,又稱龍潭溝。水從二十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上跌下來,有三潭三瀑之美景,稱為三潭瀉玉。水從山崖上沿著兩個水溜子(水溝)旋轉而下,沖入一潭,在一潭中打了幾個圈後再跌入二潭。白龍潭通常指頭潭,頭潭為瓮形,深三丈有餘。二潭也有三丈深,往西是沙灘。水漫過沙灘,流入三潭。潭邊的山崖有一棵平頂松樹,斜斜的伸出來,正遮在白龍潭上,像給龍邸撐了一把傘。潭南側山下有一巨石,上有康有為親書鐫刻「神氣風庭」,瀑布兩側八字石上是乾隆御筆:飛聖境,則靈潭。後來這些都在修水庫時炸掉了。二潭下潭沿也炸下六、七尺深,三潭保持原樣。
傳說中白龍潭封潭開潭非常靈驗:封潭指沙子把潭填滿。上游的河裡,不知道哪裡來那麼多沙子,象沙米一樣,流進潭裡,直到把三潭填滿,大約四五天時間。以後再發多麼大的水,沙子也沖不走了。而開潭正相反。些許下點雨,上游流下清凌凌的水,沙子在潭裡,象有人用棍子攪,隨著水旋轉著,流出去了,潭裡只留下乾乾凈凈的水。開潭比封潭快,只需兩、三天。據說封潭開潭是對潭的保護。馮軍、奉軍打仗的時候,每當馮軍佔領時,就封潭。馮軍一走,就開潭。日本來時封潭,日本投降時開潭,中間沒開過潭。
每年的三月三附近,上游流下水來,之後的某一天,一聲巨響,大塊大塊的冰從潭裡被掀出來,動靜很大。傳說是白龍在東海休息了一冬,帶足了一年的雨水回來了。所以廟會就選在三月三。但封潭開潭並不是指這事。
白龍潭,距密雲經古北口至承德的古御道十餘華里,自漢室以「應龍能致雲雨」之說,就被崇拜和建設,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經過從元代至明清幾百年間的建設,白龍潭古建林立,香火旺盛,以龍泉寺和五龍祠為中心,已具有相當的規模。最輝煌年代應為清朝康乾時期,傳說有四殿十八亭台及大戲樓等,因地制宜、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龍潭溝谷中。
在其鼎盛時期,乾隆帝從派官祭龍、為民祈雨到親臨祭潭,進而形成了每年二、八月祭龍的皇家典制;乾隆帝賜曹天印半朝鑾駕使其每年六月十五辦會代為祭壇。參考康熙帝在密雲與村民交談,避暑山莊選址,不毀農家田宅;並參考乾隆帝《罪己詔》中檢討一生出巡擾民,內心不安。白龍潭皇家文化的主要特徵,可以概括為四個字:敬龍親民。
安定必農本,盛世必親民,明君與民樂,這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基本規律。
而在當地的傳說中白龍潭封潭開潭非常靈驗:封潭指沙子把潭填滿。上游的河裡,不知道哪裡來那麼多沙子,象沙米一樣,流進潭裡,直到把三潭填滿,大約四五天時間。以後再發多麼大的水,沙子也沖不走了。而開潭正相反。些許下點雨,上游流下清凌凌的水,沙子在潭裡,象有人用棍子攪,隨著水旋轉著,流出去了,潭裡只留下乾乾凈凈的水。開潭比封潭快,只需兩、三天。據說封潭開潭是對潭的保護。馮軍、奉軍打仗的時候,每當馮軍佔領時,就封潭。馮軍一走,就開潭。日本來時封潭,日本投降時開潭,中間沒開過潭。這也說明了白龍潭的靈驗。
每年的三月三附近,上游流下水來,之後的某一天,一聲巨響,大塊大塊的冰從潭裡被掀出來,動靜很大。傳說是白龍在東海休息了一冬,帶足了一年的雨水回來了。所以廟會就選在三月三。
而圍繞白龍潭的傳說都是從白龍的傳說開始,關於白龍的身世來歷,民間有四種說法。
·不明說。不言白龍出處,只說白龍為一白衣俊男出現在當地。
·北海說。白龍原住北京的北海,明朝時因皇帝朱棣派劉伯溫在北京建都,不便於在北京居住,遂出北京東行,溯潮河、清水河而上,來至白龍潭。
·龍宮說。此說白龍與黑龍同為龍子,黑龍年長為兄,白龍為弟。奉父東海龍王之命,到燕山利民。行至密雲地界,黑龍北入雲蒙山居黑龍潭,白龍進霧靈山安身於白龍潭,哥倆各鎮一方。
·沙場說。有老人說白龍是從白龍溝向南過梁二里左右的龍堂子來的,原因是這兒的地方好。
關於白龍的形象,各說比較統一,均為白衣英俊小伙。只是在傳說之外有人說五龍祠里的白龍形象為微笑著的白衣慈愛長者。這兩種說法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和願望,一方面,人們希望白龍用青春的活力打敗和鎮住惡勢力;另一方面,人們希望白龍有長者之風,寬仁厚待百姓。
白龍的性格方面主要有三點:
1、聰明,美好事物的主角大都應該是聰明的。
2、頑皮,當地百姓很多說白龍是一個孩子氣很重的年輕人,比如打工時和掌櫃的頂嘴,這反映了生活中有時會制約能人的現象;又比如幹活不願意讓別人看見,這也反映了生活中一類人的現象。
3、正義,白龍代表了人們的希望,性格中的正義是人們必然要賦與他的。白龍是當地人民心中的正義化身。
白龍的事跡主要有行雲布雨、白黑二龍爭潭、懲罰作惡者與不敬潭者、到天庭開會回來治王八(下雨不收雨、爭紗帽)、接收禮品有選擇等等。
1、行雲布雨是白龍為當地做的主要善舉,與黑龍比較,白龍在南黑龍在北,有百姓說從南邊來雲下的是和風細雨,而從北面來的是粗風惡雨。農耕文化在這點上表現得最充分,先民們直接把自然現象人格化,以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這也似乎能夠解釋為什麼在地質地貌地形較為相近的情況下,先民將南龍潭分配予白龍居,且設祠以求而祭,將北龍潭指派給黑龍住,只扔了幾個字在那,算作標記。
2、龍爭潭作為白龍的主要事跡在各說中都有,事跡主幹均為當地人助以饅頭和石頭幫白龍戰勝黑龍;只在爭戰的起由、助者相助的原因和身份以及黑龍戰敗後的去向等各點上略有不同。白龍是農民意志的直接反映,白龍是農民英雄的化身;白龍就出現在當地人具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卻還不能完全自由駕馭自然的時代。
·懲罰不敬神者,白龍是當地人求福祀順的主要神明,對他不恭敬就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在凡人無力解決的情況下,只能托神出鬼沒明來處理。如說王八寒磣,回家路上被龍抓了後背;又如撿了脖子上帶刀口的死王八,回家後雹打等。換個角度想,人、人民是不容侮辱的。
·龍住在白龍潭裡,人們送禮自然就要送到潭裡。當地習俗,將所送之禮投入白龍潭三個潭中的頭潭;白龍對禮品滿意就收下,如不滿意禮品就順著旋轉的潭水進入二潭。民諺雲:「一潭龍二潭龜,三潭王八堆成堆」。二潭三潭的居住者按次序選擇完畢後,剩餘被淘汰的禮品便隨流遠去。這說明人們在對神的敬畏心情中願意自己也要求別人將好的禮品送給對百姓有大益處的人。
·白龍從天庭回來懲治下屬的事跡有二說。大義滅親說講王八們下了雨不收,造成災害,白龍回來後,怒而盡殺之,脖子上帶刀口血印的王八橫;另說白龍潭山上有紗帽石並有帽翅左右各一,象徵著白龍的官位,白龍去開會,王八、龜、螳螂、猴子等為爭紗帽(大概是臨時管理權)打得不可開交,白龍回來後,用神力將它們定在原地,使其各具原形,永世為石。這兩說中白龍下屬所犯過失,一類屬於瀆職,一類屬於統治階級下層內訌,都是百姓所厭惡的,百姓別無它法,只好通過白龍出氣。
從上述傳說中可以看出,白龍是古老中華民族幾千年農耕及民俗文化在當地(即太師屯地區及密雲)的產物,是人們在自己的能力還不能確信時對大自然某種程度折服的表現,是人們由於生產力和文化程度的低下所造成的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低程度理解的代碼;白龍來自人,白龍的形象來自生活,當地人又把他反作用於人和生活;他是人們混沌黑暗生活中的一盞希望明燈,他是幫助人民驅邪鎮惡的一柄正義利劍,他是制約社會成員行為規范的一把量尺;無論傳說中的白龍來自何方,也不管他是長或幼,他已堅實地紮根於當地文化之中,他已長遠地盤踞於百姓內心深處。如果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那麼就可以說作為當地文化結晶的白龍便是白龍潭人民的魂。
http://www.longtan.com/yjcs.htm
⑺ 北京市密雲縣名字的來歷,要500字以上,快呀!!!!!!有誰知道呀!!
密雲上空滿是彌漫的雲彩,飄來飄去的,太陽光線在雲彩的遮蔽下如同一個個的柱子,隨風移動著。在城裡很難看到如此的光景。正是由於滿是雲彩所以此地就稱之為「密雲」。(猜的)
神話傳說中記述雲彩往往是神仙的駕乘之物,一朵雲彩從頭上飛過,可能就是某個神仙正好路過,孫悟空就是駕了一個跟斗雲。我對這種說話一直十分認同,即使現在也如此。我所見過的雲彩大多都是從山中出現的,特別是剛剛雨過,你若站在大山前仰望,多半能看到雲從山中冉冉而起,或者圍著山腰不動,像是等待著什麼。你可注意了,這山中可能有神仙居住哦。
神仙不是住在天堂而是在山上,你看看這個「仙」字,是「人」在「山」。所以作為仙人的駕乘之物的雲,必然也是從山中來,復歸於山中。雲從山中來,這個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但是雲復歸於山,卻很少有人或者根本沒人見過。知道為啥不?天機不可泄漏。
⑻ 密雲縣名勝古跡名字來歷
密雲縣地處北京市東北部燕山山脈腳下,歷史悠久,既是全國農業生態試點縣,又是全國綠化先進縣,國家生態縣,被譽為「北京山水大觀,首都郊野公園」,是華北通往東北、內蒙古的重要門戶,故有「京師鎖鑰」之稱。
密雲縣位於北京市東北部,屬燕山山地與華北平原交接地,東、北、西三面群山環繞、峰巒起伏,巍峨的古長城綿延在崇山峻嶺之上;中部是碧波盪漾的密雲水庫,西南是洪積沖積平原,總地形為三面環山,中部低緩,西南開口的簸箕形。
密雲縣民俗旅遊依託旅遊資源或旅遊景區,以古石城堡、古村落,古居民遺產為根基,以民俗文化特色為內涵,住民俗戶,以貼窗花、放鞭炮、睡火炕和吃玉米餅子、小米粥、攤煎餅、垮燉魚等地方特色飲食為享受,密雲的民俗村吸引了大量京城遊客紛至沓來。葡萄架,葫蘆藤點綴農家小院歡聲笑語,密雲的民俗旅遊紅紅火火。
為進一步發揮密雲民俗旅遊的優勢,帶動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密雲縣政府為民俗旅遊創造寬松的經營環境,幫助各主要民俗村策劃「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院」等一系列農家樂活動。石城、新城子、太師屯、溪翁庄、古北口一批旅遊鄉鎮民俗村、民俗戶發展迅速。隨著郊區民俗旅遊發展,競爭的加劇,密雲縣的民俗村、民俗戶不斷轉變經營觀念,在廣泛推廣果樹種植和動物養殖業的基礎上,各民俗戶正在改善傳統的衛生間、淋浴室、廚房和客房等接待條件,農民們安裝了電話、卡拉OK,印製了名片,部分民俗戶還將接待條件發布到網站上,除了傳統的民俗活動,大部分民俗戶開始組織遊客進行採摘、垂釣、燒烤、篝火等活動,增加了遊客的參與性,同時也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