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位烏魯木齊的親知道烏魯木齊新市區中營工派出所在哪裡因為要辦一些手續,是在木材廠附近嗎求大神指
北京南路454號中核大廈附近
實在不行就近找派出所或者民警問一下
2. 烏魯木齊有幾個火車站
烏魯木齊有三個火車站,分別是:烏魯木齊南站、烏魯木齊站、烏魯木齊火車西站。
1、烏魯木齊火車西站,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是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一等站,建於1962年。截止2016年6月,CIPS部分設備投入使用。現辦理客貨運業務,車站及其上下行區間均為電氣化區段。車站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站前街456號。
(2)烏魯木齊中營工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截止2017年8月12日,烏魯木齊站開通滿一年,累計開行列車18977趟次,累計運送旅客663.9萬人次。烏魯木齊站設有「絲路明珠」服務站,為老幼病殘孕等重點旅客提供輪椅、擔架、小葯箱、工具箱、信紙、針線等便民服務。同時,「絲路明珠」服務台為旅客提供微查詢、微預約服務。
作為中國新疆首府及全疆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烏魯木齊站所在的高鐵片區不但服務於新疆與其他各省的往來交通,更是服務於中國與中亞、西亞國際商貿交流的重要載體,有利於推進烏魯木齊面向中西亞金融商貿中心建設,加快地區一體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烏魯木齊火車西站
網路-烏魯不齊站
網路-烏魯不齊南站
3. 討論八旗問題
鑲藍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藍旗人。
正藍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閃電河流貫領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3整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正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紅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紅旗人。
鑲黃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達到下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後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鈉無王,都歸皇帝所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康熙的愛臣,乾清門一等侍衛納蘭性德就是正黃旗人。
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是84個整佐領,兵丁2.6萬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白旗
位置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末捻代皇後婉容是正白旗人。
4. 陳元光的人物生平
陳元光,唐朝前期河東人,明嘉靖年間《龍溪縣志·之三·祠祀一》:「威惠廟。城北門外祀唐將軍陳公元光,河東人,父政以諸衛將軍戍閩出為嶺南行軍總管,平廣寇,以左郎將領州事,後戰歿於陣,漳人至今思之。廟初建漳浦縣,建炎四年始建今所,宋守章大任記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廟食於漳,歷年數百祭皿未嘗一日平也。」
一,唐林寶纂的《元和姓纂》陳氏條記:「諸郡陳氏,……右鷹揚將軍陳元光……河東人。」《元和姓纂》是一部皇命官書,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權威性。唐顯慶二年(657年)農歷二月十六日生,幼年時博覽經書,貫通子史。長博通經史,自著兵法、射法服習之。年十三,領鄉薦第一。 二,《宋會要輯稿》卷一二三七札二之一一四二:「陳元光父政, 母吐萬氏……」 三,清朝初年編修的匯集唐代詩歌的總集,全書共九百卷的《全唐詩》記載: 陳元光在歌頌其祖母——太母吐萬氏之詩中有「華表謠池冥,清漳玉樹枝」 之句。 詩中所指的清漳水源於河東道 太原府,主流域在河東道上黨郡涉縣(今在河北), 在涉縣境內64公里,自西北流向東南,且為山溪性河流,下游為平原。福建雲霄當地河流的特點與清漳水完全相似。吐萬氏是河東道上黨郡涉縣人。 「玉樹」是一種槐樹的別稱。唐劉餗撰《隋唐嘉話》雲:「雲陽縣界多漢離宮故地,有樹似槐而葉細,土人謂之玉樹。楊子雲甘泉賦中有「玉樹蔥蔥」句,雲陽縣即今陝西淳化縣,位於長安西北不遠,是秦、漢甘泉宮故地。《三輔黃圖·漢宮》雲:「甘泉谷北岸有槐樹,今謂玉樹,根干盤峙,三二百年木也。」陳政出身於清漳河畔,河東也是我國槐樹的主要產地,陳元光是這一帶人氏,熟知當地土人對槐樹之稱呼。
父陳政為唐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奉唐高宗命令進戍綏安(今福建雲霄),陳元光以鷹揚將軍隨父戍閩,唐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反,唐高宗下詔命陳政為總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3600名,將士自副將許天正以下123員,從其號令,前往七閩百粵交界,綏安縣地方,相視山源,開屯建堡,靖寇患病炎方,奠皇恩於絕域」。
儀鳳二年(677年)四月,陳政歿於雲霄住所,享壽六十二歲,謚忠肅。陳元光時年二十一,襲職任佐郎將,代領其眾。會廣冠陳謙連結洞蠻苗自成、雷萬興等進攻潮陽,陷之。永隆二年(681),盜起,攻南海邊邑,循州司馬高王定,受命專政,檄元光潛師入潮。沿山倍道襲寇壘,俘獲以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
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上表請於泉(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唐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治南安縣(福建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間增置一州變原來的七閩為八閩,並委派地方官吏,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於是因地為名在漳江旁建漳州,有漳浦、懷恩二縣。並且朝廷令陳元光進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兼刺史之職,自別駕以下,得自辟置。
建置漳州以後,陳元光「乃率眾闢地置屯,招來流亡,營農積粟,通商惠工,奏立行台於四境,時巡邏焉」。從這時起,「從距泉興,南逾潮惠、西抵汀贛,東接諸島嶼,方數千里,無烽火之驚,號稱樂土。」(見《雲霄縣志·名宦》)
陳政早年曾隨唐軍出征臨汾、上黨(今山西長治市)等郡,對當地清漳河印象頗為深刻。當他入閩後,屯兵中營西林(今雲霄縣境內)江邊時,便借舊喻新以激勵士氣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遂名西林溪為「漳江」。西林傍江而立,陳元光建州時又為州治,便命州名為漳州。 在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率軍南下攻打漳州時曾路過豐州(駐地今福州)莆田縣南部。這樣史實的記述,在宋代的《仙溪志》(今莆田市仙游縣)中,有陳政與陳元光家族在當地居住的史料。 這一史料證明:陳政父子應為唐朝初期派駐泉州(包括泉州所轄的莆田)的駐軍首領,他們來自北方,陳政父子應來自北方,因此,其部隊的核心應為北方人。現存最早的光州固始縣志——明嘉靖《固始縣志》,以及後來的清乾隆《重修固始縣志》卻又隻字不提陳元光及其先人。漳州自明嘉靖以後,數歷重大兵災:一是明萬曆年間,倭寇亂閩沿海;二是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清,漳州是主戰場之一;三是太平軍四次入閩,占據漳州,舊族譜和歷史資料損失慘重。明嘉靖《龍溪縣志·卷之三·祠祀》一記載:「威惠廟。城北門外祀唐將軍陳公元光,河東人,父政以諸衛將軍戍閩出為嶺南行軍總管,平廣寇,創漳州,以左郎將領州事,後戰歿於陣,漳人至今思之。廟初建漳浦縣,建炎四年始建今所,宋守章大任記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廟食於漳,歷年數百祭皿未嘗一日平也。」明嘉靖《龍溪縣志》大量引用宋代資料,其可靠性是很高的,明嘉靖官修《固始縣志》和清乾隆官修《重修固始縣志》中的記、傳、表都沒有隻字記述陳元光和他上下代的關系。 明《龍溪縣志·地理志》還明確記載唐朝鮮卑人恭容韋到過漳州,並在蔡公嶺(是九龍江北溪東岸)賦詩:「閩越曾為塞,將軍舊置營,我歌胡感概,西北望神京。」在明代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其後裔在修纂族譜時,是不可能承認胡人祖先作為一世祖的,相反地只可能精心改選擇漢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作為始祖。這樣來也就使族譜記載的宋以前的歷史人物的真實性就很差了,所以明代修史索性不予記載。唐朝永淳二年(683年)陳元光上奉《請建州縣表》,至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獲准於泉潮間增置一州,如請設治所於雲霄屯營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設漳浦、懷恩兩縣,漳浦的名字由來是因為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家族曾定居在莆田縣南部,幾十年後又遷徙到漳州,古代人非常重視曾經定居的地方,比如上面的改原綏安溪名為故鄉漳江,所以各取曾經定居的地方——莆田縣的「莆」字(「莆」字的繁體字在古代有時寫作蒲字)的諧音「浦」和再次遷徙的地方漳州的「漳」字,組成「漳浦」一詞;還有設立的漳州最早的幾個縣之一雲霄縣的莆美鎮,有莆田的「莆」字諧音「浦」,和陳元光部隊的駐地火田鎮非常近,還有浦南鎮的「莆」字諧音「浦」,懷著崇高的敬仰之情,深情緬懷先賢的偉績和功德。
垂拱四年(688年),陳元光上《請置吏表》,以其知人善任,深受部眾擁戴。是年,祖母魏氏卒,享壽九十有三。次年,葬魏媽於雲霄半徑仙人山之麓。元光以支孫承重,結廬墓左,守制三年。當時漳人稱其為半徑將軍。 陳將軍久牧茲土,既有綏靖之功,又重文治,特於州治設員專司文學,後復設立書院。
從明代以前的史志記載來看,陳元光為河東人;陳元光的部下,在宋代的《仙溪志》中,我們找到了陳政與陳元光在當地居住的史料。這一史料證明:陳政父子應為唐朝派駐福建的駐軍首領,他們來自北方,因此,其部隊的核心應為北方人。陳元光入漳作戰,且招且戰,其部下應有不少當地土著。陳元光與蠻僚的矛盾,應當看作是定居農業民眾與游動不定的蠻僚之間的矛盾,唐代的漳州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尚有不可計數的蠻僚生活於漳州山區。陳元光率領定居農業人口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定居農業民眾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帶,而蠻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對唐代漳州的開發程度,不可估計過高。實際上,直到北宋時期,漳州還是屬於落後的地區。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頭一個高潮,而其具有全國大影響,則是在明代。 景雲二年(711年)十一月初五,值粵東流寇陳誠復起於潮,十一月初五潛抵岳山。陳元光將軍於出巡途中聞警,率輕騎討之,因步兵後至,為賊將蘭奉高所刃,竟以身殉。同時赴難者,尚有營將馬仁等。陳將軍終年五十五歲,百姓哀號,相與制服哭之。權葬於雲霄之大峙原(原墓遺址猶存)。事聞於朝,隨於次年,即先天元年(712年)詔增秩豹韜衛鎮軍賜謚,並於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為其建立祠廟。
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於李澳川(即今漳浦縣城),詔立廟於治所之西建廟,名「陳將軍祠」,俗稱西廟,並追封為潁川侯,賜樂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
乾元二年(759年)漳州府治又從漳浦縣李澳川遷到龍溪縣古縣城桂林村(古縣、半林),陳元光之孫漳州刺史陳酆為祭祀之便又在龍溪古縣城再修一座「陳將軍祠」, 二十七年後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府治又再遷往龍溪縣永寧鄉唐化里(現在的漳州城),因龍溪古縣城「陳將軍祠」在漳州城南後來稱「南廟」,南廟毀於南明永曆六年(1652年)。
迨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遷龍溪(今薌城區),為祭祀之便,乃移陳將軍墓葬於州治之北九龍里松洲之高坡山,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繼於州治之城北又修一廟,俗稱北廟,春秋饗祀。自唐以來,除於州治所在地為其立廟崇奉外,歷代又續有封贈。如五代封廣濟王;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封忠應侯;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追封開漳主聖王;紹興十六年(1146年)又封靈著王;明初封昭烈侯。
以此,漳民咸尊陳元光將軍為開漳聖王。
5. 將軍山為什麼建陳元光父子像
元光(657—711),字廷炬,號龍湖,唐朝光州固始人(今河南省固始縣)。其父陳政為唐朝前期河東人(今山西)。長博通經史,尤耽黃石公素書及太公 韜略。自著兵法、射法服習之。年十三,領鄉薦第一。總章二年(669),領兵入福建南部,父 卒、代領其眾。會廣冠陳謙連結洞蠻苗自成、雷萬興等進攻潮陽,陷之。永隆二年(681), 盜起,攻南海邊邑,循州司馬高王定,受命專政,檄元光潛師入潮。沿山倍道襲寇壘,俘獲 以萬計,嶺表悉平。還軍於漳,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垂拱二年(686),上疏請建一州泉(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唐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治南安縣(福建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間,以控嶺表,委刺史領其事。詔從之。進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仍 世守刺史。自別駕以下,得自辟置。後為藍奉高刃傷而卒,時景雲二年(711)十一月。百姓 哀號,相與制服哭之。權葬於綏安溪之大峙原。事聞,詔贈豹韜衛鎮軍。開元四年(716), 徙州李澳川,詔立廟,賜樂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貞元二年(786)復徙州 治龍溪,敕有司改葬於州北九龍里松洲之高坡山,春秋響祀。明封昭烈侯。唐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開漳立州。他厲行法治、重視墾荒、興修水利,對創建、開發漳州(唐代中期天寶年間稱為漳浦郡)做出了卓越貢獻,為百姓所稱頌崇拜,並逐步形成民間信仰文化。千百年來,閩南和台灣以及海內外漳籍同胞緬懷陳元光的豐功偉績,尊稱他為「開漳王」。 陳元光雕塑
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生平事跡,千餘年來總是與漳州開發史連在一起,而且被漳屬民間所尊崇,其影響遠及台灣和海外。 陳元光,生於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祖父陳犢,字克耕,為唐開國元勛。祖母魏敬,字玉珏。父陳政,字一民,以功累升為戎衛左郎將,歸德將軍。母司空氏,字意兒。陳元光將軍自幼聰穎好學,少時並好騎射,終成文武全才。 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詔命歸德將軍陳政進朝儀大夫,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和部分當地人自豐州莆田縣南下。是年,陳元光十三歲,領光州鄉薦第一,旋即隨父母戍閩。遇阻,退守九龍山,以兵少請援。咸享元年(670年),陳政之二兄敏、敷奉詔領府兵五十八姓增援,沿大運河南下,經江浙入閩。母魏氏隨同萬里長征。其子敏、敷及孫元敞、元揚均道卒。賴魏氏繼續提兵抵閩南。援軍一到,聲威大振。經休整後,即循九龍山古道向南推進。府兵以鎮撫兼施,終於次年突破薄葵關,越過盤陀嶺。政即率軍進駐綏安故縣雲霄營地。陳政早年曾隨唐太宗李世民出征臨汾、上黨(今山西長治市)等郡,對當地清漳河印象頗為深刻。當他入閩後,屯兵中營西林(今雲霄縣境內)江邊時,便借舊喻新以激勵士氣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遂名西林溪為「漳江」。西林傍江而立,陳元光建州時又為州治,便命州名為漳州。 在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由光州固始率軍南下攻打漳州時曾住在豐州莆田縣南部。這樣史實的記述,在宋代的仙溪志(今莆田市仙游縣)中,有陳政與陳元光在當地居住的史料。這一史料證明:陳政父子應為唐朝初期派駐泉州(包括泉州所轄的莆田)的駐軍首領,他們來自北方,陳政父子應來自北方,因此,其部隊的核心應為北方人。唐朝永淳二年(683年)陳元光上奉《請建州縣表》,至垂拱二年(686年)十 陳元光
二月初九日獲准於泉(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潮間增置一州,如請設治所於雲霄屯營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設漳浦、懷恩兩縣,漳浦的名字由來是因為唐朝初期陳政陳元光家族曾定居的莆田縣南部,幾十年後又遷徙到漳州,古代人非常重視曾經定居的地方,比如上面的於是改原綏安溪名為故鄉漳江所以故各取曾經定居的地方-取莆田縣的「莆」字(「莆」字的繁體字在古代有時寫作:蒲字)的諧音「浦」和再次遷徙的地方漳州的「漳」字,組成「漳浦」一詞;還有設立的漳州最早的幾個縣之一雲霄縣的莆美鎮,有莆田的「莆」字諧音「浦」,和陳元光部隊的駐地火田鎮非常近,還有浦南鎮的「莆」字諧音「浦」(每年十一月初五,閩南隆冬時節這一天,來自海內外的陳氏後裔、來自海內外的陳氏後裔、漳籍同胞均集於薌城浦南鎮石鼓山開漳聖王陳元光陵園,懷著崇高的敬仰之情,深情緬懷先賢的偉績和功德。 陳政將軍鎮閩幾十年,披荊斬棘。儀鳳二年(677年)四月,歿於雲霄住所,享壽六十二歲,謚忠肅。陳元光時年二十一,襲職任佐郎將,代領父眾。陳元光入漳作戰,且招且戰,其部下應有不少當地土著。他任職時適廣東崖山流寇陳謙聯結諸「蠻」,攻陷潮陽,守將告急。陳元光即率兵討平之。翌年,母司空氏相繼辭世,乃就戍地奉敕合葬考妣於雲霄山之麓。因葬唐歸德將軍於此,其後此山遂改稱將軍山。永隆二年(681年),群盜復起南海邊郡。陳元光再次提兵入粵,日與循州司馬高王定配合,突襲敵壘,又獲全勝。元光在平亂時採用威惠並濟、區別對待措施。至此,嶺表悉平,還軍於漳江流域之屯營地。繼而立行台於四境,時加巡邏,方數千里無桴鼓之驚。事聞,進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陳元光時年二十五。 永淳二年(683年)陳元光上奉《請建州縣表》,有謂:「其本則在創州縣,其要則在舉庠序」,以期長治久安。至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獲准於泉潮間增置一州,如請設治所於雲霄屯營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設漳浦、懷恩兩縣。陳元光入漳作戰,且招且戰,其部下應有不少當地土著。陳元光與蠻僚的矛盾,應當看作是定居農業民眾與游動不定的蠻僚之間的矛盾,唐代的漳州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尚有不可計數的蠻僚生活於漳州山區。陳元光率領定居農業人口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定居農業民眾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帶,而蠻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對唐代漳州的開發程度,不可估計過高。實際上,直到北宋時期,漳州還是屬於落後的地區。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則是在明代才有的。第一,出生地不一定是籍貫地,第二,無論是曾鎮府、丁儒,還是陳政、陳元光,都不是來自光州固始。只是因為王審知獨優固始人,故曾鎮府、丁儒、陳元光的後裔才自稱來自光州固始。以後更相沿襲,遂為其族譜與某些地方史志所採用」。福建人喜冒充籍光州固始的現象「雖經有識者如鄭樵、方大琮等的揭露抨擊,仍相沿不替,且越演越烈,明末以降,連唐初就在閩南建立了赫赫功業的陳元光及其一部分部將的後裔,也不能免這個改祖籍的習俗,將祖籍改為固始」;「固始現象」有著很深的社會原因,那就是「唐朝後面的五代閩國有一大批將士來自光州固始,在社會上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優勢地位,所以自五代以降,先有一部分來自江淮的移民為了沾王審知家族桑梓的光,將祖籍地改為固始,後來並非來自江淮的漢族移民也冒稱固始人 。流風所被,最後連閩粵土著後裔也編造或改竄族譜,將祖宗偽托為固始人」。現存最早的光州固始縣志——明嘉靖《固始縣志》,以及後來的清乾隆《重修固始縣志》卻又隻字不提陳元光及其先人。 現存的《潁川陳氏開漳族譜》言陳元光之父陳政「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之浮光山」,又言陳政兄長陳敷、陳敏曾率軍校五十八姓入閩。而比這更早的《白石丁氏古譜》卻又言陳氏入閩後「乃募眾民,得五十八姓,徙雲霄地,聽自墾田,共為聲援」。 縱觀以上諸說,揭陽說有唐人張鷲的《朝野僉載》記有「嶺南首領陳元光設客」事。張鷲的生活年代與陳元光相近,且到過嶺南。)為佐證,比較可信。陳政父子作為廣州都督府的將領,長期受命戍閩,也符合情理(其時今漳州地區隸廣州都督府)。河東說源於中國唐代譜牒姓氏之學的專著《元和姓纂》卷三所說的「右鷹楊將軍陳元光,河東人」。光州固始說雖為明末清初以後的閩豫方誌所取,但這些地方誌都很晚出現,實難令人確信。詔令陳元光兼任刺史。其時年甫三十。隨而開村落,並設立「唐化里」,興農重教,通商惠工。從此變荒榛為樂土,使原來之大片流移地逐步改觀。垂拱四年(688年),陳元光上《請置吏表》,以其知人善任,深受部眾擁戴。是年,祖母魏氏卒,享壽九十有三。次年,葬魏媽於雲霄半徑仙人山之麓。元光以支孫承重,結廬墓左,守制三年。當時漳人稱其為半徑將軍。 陳將軍久牧茲土,既有綏靖之功,又重文治,特於州治設員專司文學,後復設立書院。且於政務之餘,躬自倡行詩教,著詩賦多首,現存五十三首,有《龍湖集》傳世。其影響所及,實為本省區成為東南海濱鄒魯之濫觴。 景雲二年(711年),值粵東流寇陳誠復起於潮,十一月初五潛抵岳山。陳元光將軍於出巡途中聞警,率輕騎討之,因步兵後至,為賊將所刃,竟以身殉。同時赴難者,尚有營將馬仁等。陳將軍終年五十五歲,權葬於雲霄之大峙原(原墓遺址猶存)。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於李澳川(即今漳浦縣城)。迨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遷龍溪(今薌城區),為祭祀之便,乃移陳將軍墓葬於州治之北,經迄於今。 回顧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其間平定閩粵,創辟州縣,倡興庠序,屯墾安民,堪稱四大歷史功績;終因保衛社稷,為國捐軀。百姓哀之。事聞於朝,隨於次年,即先天元年(712年)詔增秩賜謚,並於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為其建立祠廟。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於李澳州之後,復有詔重新於治所之西建廟,名「陳將軍祠」,俗稱西 陳元光
廟,並追封為潁川侯。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遷龍溪,復於州治之松州建廟。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繼於州治之城北又修一廟,俗稱北廟。從上列三地立廟之先後,即可知州治遷徙之沿革。自唐以來,除於州治所在地為其立廟崇奉外,歷代又續有封贈。如五代封廣濟王;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封忠應侯;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追封開漳主聖王;紹興十六年(1146年)又封靈著王;明初封昭烈侯。以此,漳民咸尊陳元光將軍為開漳聖王。可見此一尊稱由來已久,唐府兵將士遺裔亦由此地陸續播遷海內外各地。故除漳屬各縣城鄉外,海內外各地亦多有祀奉開漳聖王之廟宇,更見其影響之深遠。 溯自唐總章初年,以歸德將軍陳政為開漳先驅以來,經其子元光為之奠定基業,繼由其孫王向 、曾孫酆、玄孫謨蟬聯刺史。雖其一家為戍閩而犧牲者先後共達六人,然自陳政將軍以下,五代相繼,領袖一州,率眾啟土,遺愛萬民。惜唐史略而無傳,而勛業幸憑口碑猶得以永垂後世
6. 烏魯木齊市屬幾線城市
烏魯木齊市屬三線城市。
烏魯木齊,通稱烏市,舊稱迪化,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面向中亞西亞的國際商貿中心。截至2019年,全市下轄7個區、1個縣,總面積14216.3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43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55.2萬人,城鎮人口261.57萬人,城鎮化率74.61%。
(6)烏魯木齊中營工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烏魯木齊地處中國西北地區、新疆中部、亞歐大陸中心、天山山脈中段北麓、准噶爾盆地南緣,毗鄰中亞各國,是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
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大城市,有「亞心之都」的稱呼,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中國西部橋頭堡和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並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是世界上最內陸、距離海洋和海岸線最遠的大型城市(2500千米)。
7. 烏魯木齊古稱什麼名字
烏魯木齊古稱(舊稱,自1763 - 1954年)迪化(迪化府、迪化城),解放後1954月2月改為烏魯木齊(簡稱 烏市)。
烏魯木齊建制沿革:
烏魯木齊是一座發祥於新石器時代亞洲之心的歷史文化名城,一座始於西漢時期亞歐商貿文化交流的門戶城市。
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
戰國時屬古車師人的活動范圍。
東漢時期,為車師六國的一部分。
西漢時期,烏魯木齊及周邊地區分布著十餘個游牧部落,史稱「十三國之地」,西域都護府曾派兵屯田。
三國時期,車師後國在今烏魯木齊南郊(現烏拉泊水庫一帶)建淤賴城,為烏魯木齊第一城。
後經晉、隋兩朝開辟絲綢之路新北道,烏魯木齊處於新北道要沖之地。
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設置庭州,轄4縣,今烏魯木齊為輪台縣。現烏魯木齊市東南郊烏拉泊水庫南側的古城遺址,即為當時輪台縣。
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朝政府在距現市區以南10公里處設置輪台城,隸屬庭州(治所在今吉木薩爾)。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膾炙人口的詩句。
從663年開始,唐朝政府派軍至烏魯木齊河畔屯墾。
702年,在庭州設北庭都護府,輪台駐軍增加。據《新唐書·吐蕃傳》記載:「輪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輪台生活過3年的邊塞詩人岑參,寫過「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台北」的詩句。
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輪台設置「靜塞軍」,駐守這一戰略要地。此後,當中原王朝統治衰弱時,地方政權更迭頻仍,烏魯木齊屢經戰火,給各族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
1755年(乾隆二十年),烏魯木齊開始大規模開發。烏魯木齊築土駐軍,清政府鼓勵屯墾,減輕糧賦,烏魯木齊農業、商業、手工業一度有較快的發展,成為「繁華富庶,甲於關外」的地方。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叛亂,在現烏魯木齊九家灣一帶築壘屯兵,並將此地定名為「烏魯木齊」。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為適應人口增長、屯墾及商業貿易的需要,清軍先於在今南門外修築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為烏魯木齊城池的雛形。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又將舊土城向北擴展,達到周長五里四分。竣工時,乾隆帝將擴展後的城池命名為「迪化」。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在迪化城西另築新城鞏寧城(即老滿城),駐滿營官兵。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烏魯木齊同知改為迪化州知州,改烏魯木齊參贊大臣為烏魯木齊都統,陝甘總督奏准將馬里坤道移駐迪化州鞏寧城。於是鞏寧城也就成為當時清王朝在烏魯木齊的軍政統治中心。
1864年(同治三年),鞏寧城毀於戰火。
1880年(光緒六年),在迪化城東築「新滿城」,原迪化城由民商居住,俗稱「漢城」。
1884年(光緒十年),新疆設置行省,以迪化為省會。從此迪化成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隸州為迪化府,增設迪化縣為附郭首縣。
民國2年(1913年),將鎮迪道尹改為觀察使,並同時撤銷迪化府,保留迪化縣。
民國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員會。
民國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設市並成立市政府;同時將市區劃分為一、二、三、四、五區,迪化縣隸屬迪化專員公署,轄6個鄉,2個牧區及達坂城鎮。區以下設保甲組織。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劃分建立7個區,54個街公所。在郊區建立農民協會,並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成立3個鄉,至此,城鄉各級人民政府初步建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復使用原名烏魯木齊。
1999年8月10日,國務院批准將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更名為南泉區。
2002年3月9日,國務院批准調整烏魯木齊市南泉區行政區劃:
(1)將烏魯木齊市天山區的烏拉泊街道和烏魯木齊縣的達坂城鎮、東溝鄉、西溝鄉、阿克蘇鄉、柴窩堡鄉歸烏魯木齊市南泉區管轄。
(2)南泉區更名為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區政府駐地由魚爾溝遷至達坂城鎮。
2007年8月1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並入烏魯木齊市,撤銷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設立烏魯木齊市米東區。行政區劃調整後,烏魯木齊市行政區域面積由10900.77平方公里增至14216.3平方公里,米東區行政區域為原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的行政區域,面積3407.42平方公里;烏魯木齊市米東區與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區福海縣、五家渠市行政區域界線走向仍按原米泉市行政區域界線保持不變。
參考:http://ke..com/subview/2154/13631370.htm
8. 新疆烏魯木齊南湖六中旁邊有一所大專院校叫什麼名字什麼性質的學校詳細
你可能說的是這個學校南湖六中,實驗學校等都是南湖集團放下學校:
新疆南湖旅遊經貿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授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直屬自治區教委進行學歷教育的高等院校。為適應西部大開發,《學院》立足新疆面向全國,積極探索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路子,集科研、教學、產業於一體,擁有一批高素質的教育教學管理隊伍和先進的試驗生產設備,目前開設有日、俄、德阿拉伯語導游,涉外飯店、經營管理等專業。其中阿拉伯語言專業的開設填補了新疆高等院校亞歐語言的一個空白。
地址:新疆烏魯木齊克拉瑪依東路46號
電話:0991-4643436
郵編:830063
還有一個約200米左右:新疆科技學校
地址:烏魯木齊長青五巷157號
電話:(0991)6171600
新疆科技學校是直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領導的一所全日制綜合性的中等職業學校。學校自1993年建校以來,至今已走過了15年的辦學歷程。近年來,學校積極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決定》的文件精神,結合新疆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致力於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中等職業技術人才。在注重學歷教育的同時,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開設了人力資源管理、文秘、幼兒管理、旅遊酒店管理、裝潢美術與廣告設計、石油化工、實用俄語、電工技術、焊接技術、汽車商務與美容、計算機應用技術、市場營銷、物流管理、營養健康與保健、實用漢語等20個專業,現有在校學生 3000餘人,擁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各類專業教126人。
9. 烏魯木齊的歷史
三國,車師後國在今烏魯木齊南郊(現烏拉泊水庫一帶)建淤賴城,為烏魯木齊第一城。
晉朝、隋朝,開辟絲綢之路新北道,烏魯木齊處於新北道要沖之地。
唐朝,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設置庭州,轄4縣,今烏魯木齊為輪台縣。現烏魯木齊市東南郊烏拉泊水庫南側的古城遺址,即為當時輪台縣。
元朝,北疆成為漠西蒙古諸部游牧區之一,烏魯木齊周圍原為西蒙古和碩特部游牧區(明清之際,該部一部分留駐當地,一部分隨固始汗去青藏高原,一部分和土爾扈特部去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等地)。
清朝前期由西蒙古之一準噶爾汗國統治,後被平定。乾隆時期高官的往來文書就是稱烏魯木齊。
1884年(光緒十年),新疆設置行省,以迪化為省會。從此迪化成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隸州為迪化府,增設迪化縣為附郭首縣。
民國2年(1913年),將鎮迪道尹改為觀察使,並同時撤銷迪化府,保留迪化縣。
民國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員會。
民國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設市並成立市政府;同時將市區劃分為一、二、三、四、五區,迪化縣隸屬迪化專員公署,轄6個鄉,2個牧區及達坂城鎮。區以下設保甲組織。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劃分建立7個區,54個街公所。在郊區建立農民協會,並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成立3個鄉,至此,城鄉各級人民政府初步建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復使用原名烏魯木齊。
1999年8月10日,國務院批准將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更名為南泉區。
2002年3月9日,國務院批准調整烏魯木齊市南泉區行政區劃:將烏魯木齊市天山區的烏拉泊街道和烏魯木齊縣的達坂城鎮、東溝鄉、西溝鄉、阿克蘇鄉、柴窩堡鄉歸烏魯木齊市南泉區管轄。南泉區更名為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區政府駐地由魚爾溝遷至達坂城鎮。
2007年8月1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並入烏魯木齊市,撤銷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設立烏魯木齊市米東區。
行政區劃調整後,烏魯木齊市行政區域面積由10900.77平方公里增至14216.3平方公里,米東區行政區域為原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的行政區域,面積3407.42平方公里。
(9)烏魯木齊中營工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歷史上烏魯木齊就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鎮,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是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薈萃之地,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特質,其特點是開放、熱情、豪爽和奮進,是中亞地區最具活力的城市。
作為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伊斯蘭文化體系、歐美文化體系的匯集之地,十幾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廣融博匯,造就了具有世界性的燦爛輝煌的文化。
維吾爾音樂之母——十二木卡姆、蒙古民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像世界上其他英雄史詩一樣,在東方文化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