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個名字有孤獨,黑暗,野心的含義(最好三四個字)
比如,寂黑雄
⑵ 關於野心的詩句有哪些
1、少時陳力希公侯,許國不復為身謀。——柳宗元《冉溪》
譯:從小就發奮圖強希望建功立業,以身許國從未想過謀取個人幸福。
2、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繆氏子《賦新月》
譯:人們不要小看它只像彎彎的眉毛,等到十五夜,它會團圓完滿,光照天下。
3、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陸游《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後》
譯:胸中自有軍事謀略,想要試煉一番卻沒有門路,空懷豪情。
4、恥涉太行險,羞營覆車粟。天命有定端,守分絕所欲。——李白《空城雀》
譯:以涉太行險為恥,羞於相隨著覆車粟而飛往食之。天命自有定數,安守著自己的職分,不得不屢屢斷絕自己這小小的慾望。
5、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游帝都。——李泌《長歌行》
譯:蒼天覆蓋著我,大地承載著我,天地生養了我是有意還是無意?否則怎麼會有人辟穀追求成仙,有人追求利祿游戲帝都。
6、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譯: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已成了白發人!
7、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譯:為國建功留青史,未老滿頭霜星星。家山松竹蒼然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歸程。
8、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陸游《病起書懷》
譯:雖然職位低微卻從未敢忘記憂慮國事,但若想實現統一理想,只有死後才能蓋棺定論。
9、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辛棄疾《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譯:我年輕的時候帶著一萬多的士兵、精銳的騎兵們渡過長江時。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備著箭袋,而我們漢人的軍隊一大早向敵人射去名叫金僕姑的箭。
10、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高適《薊中作》
譯:身臨沙場爭戰之處,常為胡虜的反復侵擾而憂傷。
⑶ 有野心、能量、驕傲、創作力這樣的一個名字
你的姓,加上范圍很大很廣,很積極的字眼
比如,如果我姓***
你可以取:競天,子豪,傑,振剛,武燁等等等等……
總之,下諧音的字眼少一些,都是具有積極向上作用的名字
⑷ (稱王稱霸 野心勃勃)裡面是不是藏有詩人的名字
王勃(649~675年),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
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雲「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王 勃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績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於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王勃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他。當時諸王經常斗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了一篇《檄周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認為是使諸王鬧矛盾,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其實王勃此次受打擊,並非真的因《檄周王雞》而觸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後,便去游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一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思革其弊,用光志業」,致力於改革六朝文風,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台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余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經過他與同時代的人的努力,「長風一振,眾蔭自偃,積年綺碎,一朝清廓」,以獨具特色的文風,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葯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葯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麼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總之王勃兩次遭受打擊,都與他的才華超人有關。
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王勃遠行到交趾去看望父親,途中溺水而死,從而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時遇難不幸而死,還是自殺,無從查考,總歸是懷著一腔愁憤離開人世的。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傑之首,在扭轉齊梁余風、開創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後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准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新唐書》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
王勃雖然只活了27個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了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唐高宗
聖泉宴
披襟乘石蹬,列籍俯春泉。
蘭氣熏山酌,松聲韻野弦。
影飄垂葉外,香度落花前。
興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煙。
尋道觀 其觀即昌利觀,張天師居也。
芝應光分野,蓬闕盛規模。
碧壇清桂閾,丹洞肅松樞。
玉芨三山記,金箱五嶽圖。
蒼虯不可得,空望白雲衢。
散關晨度
關山凌旦開,石路無塵埃。
白馬高譚去,青牛真氣來。
重門臨巨壑,連棟想崇隈。
即今揚策度,非是棄繻回。
游梵宇三覺寺
香閣披青磴,雕台控紫岑。
葉齊山徑密,花積野壇深。
蘿幌棲禪影,松門聽梵音。
遽忻陪妙躅,延賞滌煩襟。
別薛華 <英華>作秋日別薛升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律。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重別薛華 一作重別薛升華
明月沉珠浦,鳳飄濯錦川。
樓台臨絕岸,洲渚亘長天。
飄泊成千里,棲遑共百年。
窮途唯有淚,遠望獨潸然。
麻平晚行
百年懷土望,千里倦遊情。
高低尋戌道,遠近聽泉聲。
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
送盧主簿
窮途非所恨,虛室自相依。
城闕居年滿,琴尊俗事稀。
開襟方未已,分袂忽多違。
東岩富松竹,歲暮幸同歸。
餞韋兵曹
征驂臨野次,別袂慘江垂。
川霽浮煙斂,山明落照移。
鷹風凋晚葉,蟬露泣秋枝。
亭皋分遠望,延想間雲涯。
白下驛餞唐少府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仲春郊外
東園垂柳徑,西堰落花津。
物色連三月,風光絕四鄰。
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青。
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
郊興
空園歌獨酌,春日賦閑居。
澤蘭侵小徑,河柳覆長渠。
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
山人不惜醉,唯畏綠尊虛。
郊園即事
煙霞春旦賞,松竹故年心。
斷山疑畫障,縣溜瀉鳴琴。
草遍南亭合,花開北院深。
閑居饒酒賦,隨興欲抽簪。
觀佛跡寺
蓮座神容嚴,松崖聖趾餘。
年長金跡淺,地久石文疏。
頹華臨曲磴。傾影覆前除。
共嗟陵谷遠,俄視化城虛。
山居晚眺贈王道士
金壇疏俗宇,玉洞侶仙群。
花枝棲晚露,峰葉度晴雲。
斜照移山影,回沙擁籀文。
琴尊方待興,竹樹已迎曛。
八仙徑 寺南又有昌利觀,去寺可數里,岩徑窈窕,杖而後進。
奈園欣八正,松岩訪九仙。
援蘿窺霧術,攀林俯雲煙。
岱北鸞驂至,遼西鶴騎旋。
終希脫塵網,連翼下芝田。
春日還郊
閑情兼嘿語,攜杖赴岩泉。
草綠縈新帶,榆青綴古錢。
魚床侵岸水,鳥路入山煙。
還題平子賦,花樹滿春田。
對酒春園作
投簪下山閣,攜酒對河梁。
狹水牽長鏡,高花送斷香。
繁鶯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閱年光。
觀內懷仙
玉架殘書隱,金壇舊跡迷。
牽花尋紫澗,步葉下清溪。
瓊漿猶類乳,石髓尚如泥。
自能成羽冀,何必仰雲梯。
秋日別王長史
別路餘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
上已浮江宴韻得遙字
上已年光促,中川興緒遙。
綠齊山葉滿,紅泄片花銷。
泉聲喧後澗。虹影照前橋。
遽悲春望遠,江路積波潮。
長柳
晨征犯煙磴,夕憩在雲關。
晚風清近壑,新月照澄灣。
郊童樵唱返,津叟釣歌還。
客行無與晤,賴此釋愁顏。
羈游餞別
客心懸隴路,遊子倦江干。
槿豐朝砌靜,條密夜窗寒。
琴聲銷別恨,風景駐離歡。
寧覺山川遠,悠悠旅思難。
銅雀妓二首
金鳳鄰銅雀,漳河望鄴城。
君王無處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紛何就,歌梁儼未傾。
西陵松檟冷,誰見綺羅情。
銅雀妓二首
妾本深宮妓,層城閉九重。
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
錦衾不復襞,羅衣誰再縫。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易陽旱發
飭裝侵曉月,奔策候殘星。
危閣尋丹障,回梁屬翠屏。
雲間迷樹影,霧里失蜂形。
復此驚飆至,空山飛夜螢。
焦岸早行和陸四
侵星違旅館,乘月戒征儔。
復嶂迷晴色,虛岩辨暗流。
猿吟山漏曉,螢散野風秋。
故人渺何際,鄉關雲霧浮。
臨江二首
泛泛東流水,飛飛北上塵。
歸驂將別棹,俱是倦遊人。
去驂嘶別路,歸棹隱寒洲。
江皋木葉下,應想故城秋。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深灣夜宿主人依山帶江
津塗臨巨壑,村宇架危岑。
堰絕灘聲隱,風交樹影深。
江童暮理揖,山女夜調砧。
此時故鄉遠,寧知遊子心。
傷裴錄事喪子
蘭階霜候早,松露夜台深。
魄散珠胎沒,芳銷玉樹沉。
露文晞宿草,煙照慘平林。
芝焚空嘆息,流恨滿厥金。
晚留一作屆鳳州
寶雞辭舊役,仙鳳歷遺墟。
去此近城厥,青山明月初。
羈春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
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
林塘懷友
芳屏畫春草,仙杼織朝霞。
何如山水路,對面即飛花。
山扉夜坐
抱琴開野室,攜酒對情人。
林塘花月下,別似一家春。
春庄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春遊
客念紛無極,春淚倍成行。
今朝花樹下,不覺戀年光。
春園
山泉兩處晚,花柳一園春。
還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林泉獨飲
丘壑經塗賞,花柳遇時春。
相逢今不醉,物色自輕人。
登城春望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靄新。
芳郊花柳遍,何處不宜春。
他鄉敘興
綴葉歸煙晚,乘花落照春。
邊城琴酒處,俱是越鄉人。
夜興
野煙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還將中散興,來偶步兵琴。
早春野望
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
他鄉臨睨極,花柳映邊亭。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冬郊行望
桂密岩花白,梨疏林葉紅。
江皋寒望盡,歸念斷征篷。
始平晚
觀闕長安近,江山蜀路賒。
客行朝復夕,無處是鄉家。
扶風晝屆離京浸遠
帝里金莖去,扶風石柱來。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普安建陰題壁
江漢深無極,梁岷不可攀。
山川雲霧里,遊子幾時還。
九日
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
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
秋江送別二首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寒夜懷友雜體二首
北山煙霧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蒼蒼。
秋深客思紛無已,復值征鴻中夜起。
復閣重樓向浦開,秋風明月度江來。
故人故情懷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見。
蜀中九日 《紀事》作和邵大震,一作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歷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河陽橋代竇郎中佳人答楊中舍
披風聽鳥長河路,臨津織女遙相妒。
判知秋夕帶啼還,那及春朝攜手度。
九日懷封元寂
九月郊原望,平野遍霜威。
蘭氣添新酌,花香染別衣。
九秋良會少,千里敵人稀。
今日龍山外,當憶雁書舊。
雜曲
智瓊神女,來訪文君。
蛾眉始約,羅袖初薰。
歌齊曲韻,舞亂行紛。
若向陽台薦枕,何啻得勝朝雲。
上已浮江宴韻得址字
披觀玉京路,駐賞金台址。
逸興懷九仙,良辰傾四美。
松吟白雲際,佳馥青溪里。
別有江海心,月暮情何已。
春日宴樂游園賦韻得接字
帝里寒光盡,神皋春望浹。
梅郊落晚英,柳甸驚初葉。
流水抽奇弄,崩雲灑芳牒。
清尊湛不空,暫喜平生接。
山亭夜宴
桂宇幽襟積,山亭驚夜永。
森沉野徑寒,肅穆岩扉靜。
竹晦南阿色,荷翻北潭影。
清興殊未闌,林端照初景。
詠風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滕王閣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江南弄
江南弄,巫山連楚夢,行雨行雲幾相送。
瑤軒金谷上春時,玉童仙女無見期。
紫霧香煙渺難托,清風明月遙相思。
遙相思,草徒綠,為聽雙飛鳳凰曲。
落花落
落花落,落花紛漠漠。
綠葉青跗映丹萼,與君裴回上金閣。
影拂妝階玳瑁筵,香飄舞館茱萸幕。
落花飛,燎亂入中帷。
落花春正滿,春人歸不歸。
落花度,氛氳繞高樹。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顧。
綺閣青台靜且閑,羅袂紅巾復往還。
盛年不再得,高枝難重攀。
試復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間。
與君落花院,台上起雙環。
秋夜長
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
遙相望,川無梁,北風受節南雁翔,崇蘭委質時菊芳。
鳴環曳履出長廊,為君秋夜搗衣裳。
纖羅對鳳皇,丹綺雙鴛鴦,調砧亂杵思自傷。
思自傷,征夫萬里戍他鄉。
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泥溪
弭棹凌奔壑,低鞭躡峻岐。
江濤出岸險,峰磴入雲危。
溜急船文亂,岩斜騎影移。
水煙籠翠渚,山照落丹崖。
風生蘋浦葉,露泣竹潭枝。
泛水雖雲美,勞歌誰復知。
秋日仙游觀贈道士 一作駱賓王詩,無首四句
石圖分帝宇,銀牒洞靈宮。
回丹縈岫室,復翠上岩櫳。
霧濃金灶靜,雲暗玉壇空。
野花常捧露,山葉自吟風。
林泉朋月在,詩酒故人同。
余逢石髓。從爾命飛鴻。
出坑游山二首 本作題玄武山道君廟
源水終無路,山阿若有人。
驅羊先動石,走兔欲投巾。
洞晚秋泉冷,岩朝古樹新。
峰斜連鳥翅,磴疊上魚鱗。
化鶴千齡早,元龜六代春。
俘雲今可駕,滄海自成塵。
出坑游山二首
振翮棱霜吹,正月仁天潯。
回鐮凌翠壑,飛軫控青岑。
岩深靈灶沒,澗毀石渠沉。
宮闕雲間近,江山物外臨。
玉壇棲暮夜,珠洞結秋陰。
蕭蕭寓俗影,擾擾望鄉心。
誰意山游好,屢傷人事侵。
別人四首
久客逢餘閏,他鄉別故人。
自然堪下淚,誰忍望征塵。
江上風煙積,山幽雲霧多。
送君南浦外,還望將如何。
桂軺雖不駐,蘭筵幸未開。
林塘風月賞,還待敵人來。
霸華凈天未,霧色籠江際。
客子常畏人,何為久留滯。
贈李十四四首
野客思茅字,山人愛竹林。
琴尊唯待處,風月自相尋。
小徑偏宜草,空庭不厭花。
平生詩與酒,自得會仙家。
亂竹開三徑,飛花滿四鄰。
從來揚子宅,別有尚玄人。
風筵調桂軫,月徑引藤杯。
直當花院里,書齋望曉開。
懷仙並序
客有自幽山來者,起予以林壑之事,而煙霞在焉。思解纓紱、永詠山水。神與
道超,跡為形滯。故書其事焉。
鶴岑有奇徑,麟洲富仙家。
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
常希披塵網,眇然登雲車。
鸞情極霄漢。鳳想疲煙霞。
道存蓬瀛近,意愜朝市賒。
無為坐惆悵,虛此江上華。
忽夢遊仙
仆本江上客,牽跡在方內。
寤寐霄漢間,居然有靈對。
翕爾登霞首,依然躡雲背。
電策驅龍光,煙途儼鸞態。
乘月披金帔,連星解瓊佩。
浮識俄易歸,真游邈難再。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遺海。
流俗非我鄉,何當釋塵昧。
三月曲水宴得煙字
彭澤官初去,河陽賦始傳。
田園歸舊國,詩酒間長筵。
列室窺丹洞,分樓瞰紫煙。
索回亘津渡,出沒控郊邵。
風琴調上客,龍轡儼群仙。
松石偏宜古。藤蘿不記年。
重檐交密樹,復磴擁危泉。
抗石晞南嶺,乘沙眇北川。
傅岩來築處,蹊溪人鈞前。
日斜真趣遠,幽思夢涼蟬。
寒夜思友三首
久別侵懷抱,他鄉變容色。
月下調鳴琴,相思此何極。
雲間征思斷,月下歸愁切。
鴻雁西葡飛,如何故人別。
朝朝翠山下,夜夜蒼江曲。
復此遙相思。清尊湛芳綠。
采蓮曲 樂府作采蓮歸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
秋風起浪鳧雁飛。
桂掉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
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
今已暮,采蓮花。
渠今那必盡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
蓮花復蓮花,花葉何重疊。
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
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
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新物從華滋。
不借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
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
正逢浩盪江上風,又值裴回江上月。
裴回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
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山更幾重。
臨高台
臨高台,高台迢遞絕浮埃。
瑤軒綺構何崔鬼,鸞歌風吹清且哀。
俯瞰長安道,萋萋御溝草。
斜對甘泉路,蒼蒼茂陵樹。
高台四望同,帝鄉佳氣郁蔥蔥。
紫閣丹樓紛照耀,壁房錦殿相玲瓏。
東彌長樂觀,西指未央宮。
赤城映朝日,綠樹搖春風。
旗亭百隧開新市,甲第千甍亮分戚里。
朱輪翠蓋不勝春。疊榭層楹相對起。
復有青樓大道中,綉戶文窗雕綺櫳。
錦衾夜不襞,羅帷晝未空。
歌屏朝掩翠,妝鏡晚窺紅。
為君安寶髻,蛾眉罷花叢。
塵間狹路黯將暮,雲間月色明如素。
鴛鴦池上兩兩飛,鳳凰摟下雙雙度。
物色正如此,佳期那不顧。
銀鞍綉轂盛繁華,可憐今夜宿娼家。
娼家少婦不須顰,東園姚李片時春。
君看舊日高台處,柏梁銅雀生黃塵。
王勃的故事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傑之首,在扭轉齊梁余風、開創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後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學。讓女婿事先准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滕王閣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叫小吏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誰人不會」。吏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公道「此故事也」。吏三報「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閻公沉吟不語。吏又報「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閻公喜,說:「此子視我為知音」。吏再報「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都督聽罷,以手拍幾,說:「此子落筆若有神助,真天才也,當垂不朽!」滿座賓客盡皆失色。《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閻公更衣復出,攜王勃之手,盛酒滿觚,王勃酣醉。閻公大喜,說:「帝子之閣,有子之文,風流千古,使吾等今日雅會,亦得聞於後世。從此洪都風月,江山無價,皆子之力也。吾當厚賞千金。」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新唐書》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
⑸ 文言文 狼子野心 的寓意和有何比喻意義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人不能只看外表和他表面上的行動,可能他心底狠毒,防人之心不可無。
①告訴人們大多數壞人就是壞人,和狼一樣,本性是難以改變的。要警惕像狼一樣陰險狠毒的人。 兇殘者本性難移。(對狼而言) 防人之心不可無。(對人而言)
②我們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看清事物的實質。
③狼總是要吃人的,縱然是「狼子」,縱然是「頗馴」,只要有機會,就會露出它們的本性。那些本性不改的壞人又何嘗不是呢?
⑹ 歷史上最有野心的人+野心成功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 希望對你有幫助【首稱皇帝】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二十六個年頭,終於統一了中國。天下初定,39歲的秦王政第一件急著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一個稱號。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採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通知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像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謚法。謚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象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天子自稱為「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
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藉助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
⑺ 姓何有野心的名字
何有野心,不錯啊,像日本名字!!高端大氣,上檔次!!!哈哈哈哈!!!
⑻ 有霸氣,有野心的名字
霸霸 驚不驚喜,刺不刺激,意不意外,
⑼ 比較有霸氣有野心的名字
男:子默、文軒、明哲、浩軒、浩然、天睿
女:雪薇、雪瑤、月娜、明月、夢琪、雅琴
⑽ 有什麼好聽的女孩兒英文名字寓意是貴族高貴的具有野心的高傲的優雅的意思。
你的要求太高了,這樣的名字到網上找一找,可能會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