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觀世音的來歷
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大約是魏晉時期,觀音菩薩是隨著魏晉時期凈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凈土宗的信仰是稱名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凈土即西方極樂世界,隨著人們的對佛教的信仰越來越強烈,觀世音就在這個時期出現的,這就是觀世音的來歷。
這是因為不同的地方對佛像的要求不同導致的。如:中國民眾接受印度的佛菩薩卻又並非全部照搬,而是意造為中國菩薩。隨著佛教中國化的發展,印度的觀音形象逐漸發生重大變化。
這個變化就是,觀音入主中國初期,觀音還是以「偉丈夫」男菩薩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國早期觀音造像,例如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的木雕,觀音都是以男子漢形象出現,鼻下唇上尊繪胡須。後來,特別是唐宋以後,觀音完全變為女菩薩,而且是非常秀美嫵媚的女菩薩。
(1)觀世音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觀世音的象徵及意義:
1、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
2、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
B. 為什麼叫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
凈空法師---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
下面介紹,「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淺說,則觀世人稱念彼菩薩之名而垂救度,故名觀世音」。觀世音這個名號著重在教化眾生,觀自在這個名號著重在自己修行,著重在自利,觀世音著重在利他,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自利利他都功德圓滿。底下一句說,「遍觀法界眾生隨其機緣,而自在拔苦與樂,故名觀自在」。這是菩薩的德號,教育,重要的教育,我們從經典裡面深深的體會到、深深的認識到,世出世間還有比這個教育更重要的嗎?找不到!佛是我們的老師,菩薩是我們的學長,菩薩是跟佛學,沒畢業,但是他的年級比我們高。等覺菩薩是最高的,我們現在初學才一年級,他是五十一年級,比我高太多,但是他還是我們學長,他沒畢業,他畢業就成佛了。所以我們跟菩薩的關系要搞清楚,跟阿羅漢的關系要搞清楚,都是同學,先後同學,年級比我們高一些。
「進言之,如法藏之《心經略疏》曰:於事理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立此名(觀自在)。又觀機往救,自在無失,故以為名(觀世音)。前釋就智,後釋就悲」。這是《心經略疏》解釋菩薩的名號。於事是事相,理是理體,理事無礙的境界。觀達自在,這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入這個境界才稱為觀自在菩薩。又觀機往救,這就是跟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菩薩就來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只要真誠心去感,菩薩肯定有應。關鍵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清凈心,清凈心就是沒有雜念。當然人遇到大災難的時候,肯定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就是不善業感召。不善業有過去造的,有現前造的,過去、現前都可以懺悔。如果沒有懺悔,求觀音菩薩來救你,觀音菩薩沒有法子來;你真正懺悔,後不再造,有求必應,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過去造的罪業懺悔,感應特別明顯,現前所造重大的罪業,真正懺悔也行,這個自古至今都有這個例子,所以菩薩真正慈悲。我們中國諺語所謂的浪子回頭金不換,再惡的事情,五逆十惡,就怕你不肯回頭,回頭是岸,回頭就有救。
C. 觀世音菩薩的真實來歷是怎麼樣的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過去生中曾為轉輪王無諍念,他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他出家在寶藏佛前發願說,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即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寶藏佛即為他授記並命名觀世音。
(3)觀世音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中國多用觀世音來稱這位大菩薩,主要是因為《法華經普門品》的盛行,我國通行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普門品的盛行,最早是五胡亂華時代的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害了一場大病,正在群醫束手,百葯罔效之際,來自印度的曇無讖,勸他誠誦普門品。
沮渠蒙遜遵照指示去做,真的使他不葯而愈。因此國主在國內廣弘普門品。《普門品》宣說,如果眾生在受苦之時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就能讓其得到解脫。
D. 觀世音別稱都有什麼什麼來歷。
觀世音菩薩亦稱「圓通大士」或「圓通尊」。
南海大士:南海菩薩、補陀大士、慈航大士、守護神;自古以來,信仰中以為觀世音菩薩居住於「南海補陀洛迦」山上,故名「南海大士」、「南海菩薩」或「補陀大士」;又依據古經典觀世音菩薩常常從補陀洛迦山上往南海下看,救援海上危難,此海上危難乃人生之譬喻,因此因緣,故稱「慈航大士」,又航海者及漁夫歸仰之,咸尊崇其為海上的「守護神」。(
E. 觀音菩薩的來歷
「觀世音菩薩」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出自《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在早期的佛經中,多直接自梵語「Avalokiteśvara」音譯為「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低濕伐邏」。
竺法護和尚譯為「光世音菩薩」,南北朝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譯為「觀世音菩薩」。
唐代玄奘法師等譯師們則譯為「觀自在菩薩」。「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今日的《般若心經》。
傳統上以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本名當中有個「世」字,為了避諱,故當時將「觀世音菩薩」改稱為「觀音菩薩」,但其實「觀音菩薩」只是「觀世音菩薩」的簡稱。
(5)觀世音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觀音菩薩的影響:
大乘佛教佛經稱某些菩薩在遠古已成佛,他們以大慈悲心,為度眾生示現菩薩形象,倒駕慈航、再回入娑婆,重入世間教化救苦。
觀世音菩薩即是其中之一,他的過去佛號是正法明如來。
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大乘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
觀世音菩薩是民間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台灣民眾常將之繪制於家堂神畫「觀音漆」上,與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
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
使之離苦得樂,故人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贊譽。
F. 觀音大士的觀音大士名字的由來
觀音,全稱「觀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 Vara的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觀音聲」等,別稱救世菩薩、蓮花手菩薩、圓通大士等。「觀世音」意思就是,世間一切遇難眾生只要一心稱念該菩薩名號,菩薩就會及時觀其音聲而前來相救。《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眾生遇到種種災難苦惱,只要發聲呼救,觀世音菩薩就尋聲解救。聲音不用聽而是去「觀」,此屬於佛家所說的「六根互用」。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及其功能。「根」為「能生」之義,如眼根能識色,耳根能聽音,鼻根能嗅香,舌根能嘗味,身根有所觸等。一般凡人,各根各司其職。但佛家神通妙用,六根卻可以互用,即六根中任何一根都能替代其他諸根的作用。釋迦牟尼佛在六根互用上就達到了極高極圓滿的境界。《涅盤經》稱:「如來一根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知法,一根現爾,余根亦然。」觀音菩薩也同樣具有這種神通,即以目觀塵世苦難眾生的呼救聲,而前往解救。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拯救一切苦難眾生,故全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因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大悲」,沿用至今。「觀音」又名「觀自在」,見唐玄奘所譯《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的含義,一是表示具有大智慧,能夠完全「自在」地洞察世界,達到事理無礙的境界;二是表示大慈悲,觀音菩薩能夠應機赴感、尋聲救苦,從心所欲,無所不能,了無障礙。在民間,將菩薩和眾生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以「觀世音」(或「觀音」)菩薩最為流行。
G. 觀音菩薩的名字
觀音,全稱「觀世音」,是梵文Avalokites' Vara的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觀音聲」等,別稱救世菩薩、蓮花手菩薩、圓通大士等。「觀世音」意思就是,世間一切遇難眾生只要一心稱念該菩薩名號,菩薩就會及時觀其音聲而前來相救。《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眾生遇到種種災難苦惱,只要發聲呼救,觀世音菩薩就尋聲解救。聲音不用聽而是去「觀」,此屬於佛家所說的「六根互用」。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及其功能。「根」為「能生」之義,如眼根能識色,耳根能聽音,鼻根能嗅香,舌根能嘗味,身根有所觸等。一般凡人,各根各司其職。但佛家神通妙用,六根卻可以互用,即六根中任何一根都能替代其他諸根的作用。釋迦牟尼佛在六根互用上就達到了極高極圓滿的境界。《涅槃經》稱:「如來一根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知法,一根現爾,余根亦然。」觀音菩薩也同樣具有這種神通,即以目觀塵世苦難眾生的呼救聲,而前往解救。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拯救一切苦難眾生,故全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因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大悲」,沿用至今。「觀音」又名「觀自在」,見唐玄奘所譯《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的含義,一是表示具有大智慧,能夠完全「自在」地洞察世界,達到事理無礙的境界;二是表示大慈悲,觀音菩薩能夠應機赴感、尋聲救苦,從心所欲,無所不能,了無障礙。在民間,將菩薩和眾生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以「觀世音」(或「觀音」)菩薩最為流行。 <br><br>觀世音的由來<br>觀世音菩薩是佛教聖眾體系中的一位菩薩,是一位印度菩薩。關於觀音菩薩的身世,在佛經中多有記述,並非像《紅樓夢》所說那樣「雖善無征」,不可稽考。<br>印度佛典所載的觀音有好幾種,身世各異。記載觀音身世資料最多的首推《悲華經》,據此經所說,觀音為遠古刪提嵐國轉輪聖王無諍念的太子,名叫不眴。長大後和父王一起隨寶藏如來出家修行,後來,父王被授記為阿彌陀佛,不眴太子即被授記為「觀世音」菩薩,國王第二子名尼摩,被授記為「大勢至」菩薩。父子三人合稱「西方三聖」。按此說,觀音菩薩為阿彌陀佛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