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是汕頭潮陽棉城的,我下個星期日要去爬東山(記住,不是走樓梯)我應該注意哪些措施具體看問題補充...
我一直喜歡登山 希望把我們登山俱樂部的一些小常識告訴你 能幫助你
登山要注意保暖 多帶點食物和水.會很累得,記住要帶一套雨衣(一次性的即可),手機充好電..帶夠這些東西就好了,畢竟你們是娛樂為主. 祝你們玩的愉快,下面是我們俱樂部的一些常識。經供參考.
山間地形的基本知識:
山野徒步不同於城市裡的柏油道路之處,在於有非常多的上上下下凹凸不平的步道。即使是針對無經驗者而設計的較完整路線,象深圳梧桐山的泰山澗台階線路。有時候仍會遇到凹凸不平的石頭路,或到處橫生長的樹根和滾來滾去的石頭;一不注意就容易失去平衡,導致閃腰或跌倒。而且長時間上下行陡坡,一旦按照在城市裡的大馬路走路的步伐時,就會變得上氣不接下氣,甚至會累到無法繼續行程。
山野徒步,要有不同於一般城市街道的獨特走法。在此,我們就依山野線路徒步所表現出的主要特點與代表地形來說明它的各種各樣的徒步走法。
首先,對不同的坡度與定義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坡度:大於2度形成坡度
緩坡(gentle)坡度小於30度
中登坡度(moderate)坡度在30-45度之間
陡坡(steep)坡度在45-60度之間
非常陡峭(extremely steep)坡度在60-80度之間
直壁(vertical)坡度在80-90度之間
仰角(overhanging)90度以上
行進技巧 :
步行方法、步伐及節奏
1、移動重心一條線
山野的登山徒步步伐要採用不同於城市平整柏油路面的步法行走,通常柏油路面行走雙腳是自然沿水平方向擺動提出去的。但山路的高低起伏凹凸不平,有時候甚至還有滾動的石頭,很不好走。
登山徒步時,最重要的就是「步行姿勢」與「步伐」,首先說明的是步行姿勢。頭、腰、腳要保持在同一條重力線上,並經常把這條線當作是身體的軸心來移動著走。
方法:將一隻腳膝蓋抬起、另一隻腳著地取得平衡,此時肩膀不要用力,步行的重心要從後腳轉為前腳時,要將頭部與腰部重心移向前,前腳膝蓋不要往前突出,再向前踏出後腳,重新製造一個重心。這樣頭、腰、腳重心不斷移動交替行走的方法就是正確的步行姿勢。
步伐:不論山路的上行或下行,最基本的就是步伐要小。這樣的徒步方法,即使不看眼前的狀況也能以同樣的步伐往前走,除了容易保持平衡外,也可減輕疲勞。
2、小步伐,慢慢走。
戶外運動與其他體育運動比較,有一個主要特點就是運動時間長而且運動過程中要背負上個人的生活食用品,如果長時間走在很多上下坡的山路,就像大步快速走在城市街上一樣,馬上就會喘不過氣來。建議新手不妨以平常步行的一半速度,採用小步法,悠閑散步般的慢慢地往上爬著走。
徒步行走不單是腿部運動,而是種全身運動。可以通過擺臂來平衡身體、調整步伐,控制節奏。
上坡道就已經覺得累的初學者,大多數是只用下半身的腿部肌肉力量硬爬上山,而上半身的肌肉則呈現膠著完全沒有參與運動。相對地,登山老手為了讓手腕、背部、腹部肌肉、肩膀等全身的肌肉活動,會將必要的力量分散於每一步。初入門者只要徒步過程中大方地擺動手臂走,全身肌肉就會得到很好的參與活動。
登山初學者一般通常犯的常見錯誤的就是拖著腳走或用逛街的步伐登山。這種方式走山路,因為身體較難取得平衡,很容易踢到東西而跌倒。此外,因為身體為了行走中困難取得平衡,要用多餘的肌肉撐住,反而更容易覺得疲累。為了避免這種狀況,請各位要確實地抬起腳,小步伐,一步步踩穩慢慢往前走。
3、全腳掌,穩踏步。
最好的行走速度是走而不喘,盡量用個人中等負荷心跳脈搏次數行走,中等負荷運動強度心跳=(180-年齡)X60-70%。背部肩沉背挺,全腳掌觸地,踏穩腳步再移動重心,盡量保持勻速。
很多山友登山徒步經常會大腿或者小腿肚肌肉抽筋,就是登山徒步腳掌踏出沒有選擇全腳掌著地,或者選擇全腳掌著地了但剛好踏在凹凸不平的面上,沒有選擇好踏點,比如腳掌踏在一個小石頭上,這樣一移動重心,感覺不對勁,至少要花多四倍的力量來重新平衡身體重心,通常在無謂花掉這些「浪費」的力氣平衡身體過程中,是導致腳抽筋的原因之一。所以請盡量選擇有土的地面及穩定踏點的地方走。
4、上坡外八字,下行重後腳。
遇到較斜的上坡道時,最重要的是腳要采外八字步走,亦即腳尖向外打開走。我們不妨將腳實際放在陡坡(見上面坡度的定義)上試試看就很容易得知,若直接將整個腳踩在上斜坡時,腳尖因為是在比腳後跟還高的位置,所以腳踝急激彎曲而無法勻整協調穩定。相反地,如果對著斜面打開腳尖,把腳往橫著踩,腳尖與腳踝變成幾乎同一個高度,因而腳踝會變得輕松且容易擺動。
請謹慎下坡,即使是緩坡,下坡時也可能會有跌倒的危險,所以一定要一步一步用小碎步確實走才行。下雨過後的路面特別濕滑,更容易滑到,更需要小心。步伐要比上坡時小一些,如果小步走,就算腳不小心滑了一下也能馬上恢復平衡,防止跌倒。
山地下行時,身體重心切莫注於下行的前腳。如何下行把全身重量集中注於前腳,也就是用一蹦一蹦的樣子走下去,這樣會造成前腳負擔很大,也是造成膝蓋疼痛的原因之一。而且很容易導致身體精疲力盡不能繼續行程。所以請記得在腳往下坡踩的瞬間,將腳踝及膝蓋充分彎曲,發揮緩沖作用來著地,重心在後腳。
5、高台地,切莫跳。
下行比膝蓋略高的台階地。徒步線路上,時而可見同膝蓋高或比膝蓋略高的台階地,或是斜坡上露出很大的高度落差坡度等。下行這種落差很高的台階地形時,嚴禁突然往下彈跳,切切!!!跳著下,不僅會滑倒、扭傷腳踝、還會有挫傷或骨折的危險性。正確的下行步法是利用邊上樹根類的植物緊緊抓住,穩住身體重心把腳順利往下掂著地,或者坐在地上慢慢滑下去著地。
行進與休息
1、行前熱身要做足,起步放慢宜緩行。
每次活動前,必須主動花5-10分鍾做伸拉熱身運動。這是科學的鍛煉方法所必須的。
行前花少少時間做准備運動,讓肺部預先有效吸收氧氣,增加肌肉血液循環,使心臟有一個運動的適應過程,這樣可以把身體調整成為適合登山徒步的運動狀態。還可以預防很多特發狀況及受傷。
剛開始登山徒步,不要逞強趕速度。步行山路要花很長的時間,是一種路程較遠的運動。有的人急於上山頂,所以開始就急於快速趕路象跑步一樣,用這種方式的人,休息次數多,後半段路程不僅速度減緩,有的甚至已累到走不動。
剛開始起步,速度稍微放慢點,讓身體有一個適應過程,通常剛開始的30分鍾內,都要給隊伍一個休息調整時間,隊員可以利用這個休息調整時間調整鞋帶、背包、衣物的減增等。
2、行進時間有規律,疲勞現前要休息。
登山徒步的休息方法,分小休息與長休息。無論小休息與大休息,這樣一種登山重復休息模式,目的都只有一個:防止疲勞,讓身體獲得充分休息,恢復精神更利於行走。
通常登上徒步大多采步行四十至五十分鍾、休息十至十五分鍾的方式;建議初學者采步行二十至二十五分鍾、休息三至五分鍾的小休息模式。這種方法在長時間步行時可以讓人覺得不容易累。當然,另外也是要考慮隊員的身體狀況及後續行程來隨機應變,靈活分配休息時間。即使走不到十五、六分鍾,看到景觀不錯的地方或是想歇口氣時停下來休息也可以的。
最好的休息方法是「會累之前要休息」。為更舒適、安全地走遠路程,減少疲勞的感覺,把體力保存到最後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休息次數如果太過頻繁及冗長,不知什麼時候才會到達目的地,這樣反而更累。所以為了掌握自己行走的節湊與休息的步調,請認真明細記錄下自己步行時間的紀錄,掌握個人的行走節湊。
通常登山徒步過程中的小休息,以3-5分鍾內比較適宜,以站著休息為止,調整節湊與呼吸,可以就著這個時間補充下行動糧及水分。還可以等下其他的隊員。
長時間的休息,可以卸下背包,站立調整呼吸回復正常後再坐下休息。休息時要盡量放鬆身體,讓身體充分休息。怎麼舒服就怎麼坐,哪怕是躺倒下休息也不妨。找一個樹木殘枝、岩石上的地方,以最輕松舒服的姿態坐在上面休息。如果姿勢不正確,不僅無法充分休息,一旦氣溫下降,容易發生腳抽筋等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如果找不到適當地點休息,坐在背包上也無妨。背包的背面朝上擺在穩定的地方,讓腰的位置變高才能坐得更舒服。休息時要避免肌肉受涼,肌肉受涼特別是休息點選擇在面向冷風的山脊時,也一樣容易導致肌肉抽筋。
休息中可以做的事林林總總,例如用餐、補充水分、做伸展運動、確認路線、衣服的加減等等。建議休息採取主動休息的方法,主動做伸展運動,伸拉步行中常使用到的小腿肚、大腿、背部等部位的肌肉群。就算是花十至十五秒的時間做也一樣對預防疲勞很有幫助。
小組的隊形及分工
通常戶外團隊活動,都有一名正領隊,2名以上付領隊。隊伍前面的由一名付領隊開路,隊伍後面由一名付領隊收隊,正領隊於其他付領隊穿插在隊伍中間保持一個合適的呼應距離。所有隊員最快不能超過前面領隊,所有隊員最後不要落後於後隊領隊。
前面領隊,除了要經常注意步行速度外,若發現隊員跟不上來,就要減速慢行。遇到前方有大岩石難以步行時,要尋找迂迴的路線,所以他也是擔任探路的人。通常副領隊要由與領隊實力相當的人擔任。
而整團中最沒體力的人,基本上要走在前面第二個。因為團隊的步行速度要配合體力最弱的人。為了避免前面的人滑倒或石頭掉下來時被連累,隊員之間最好保持2-3米左右的距離。
另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為了不讓成員走得七零八亂,從開始走到終點為止,全隊要整齊行動。不論是幾個人組成的團體,大家的步行速度、休息時間、用餐時間都不一樣;有的人想一路觀察植物;有的人想趕快爬上山頂悠閑地欣賞風景。切記!在山中嚴禁獨自擅自行動!!
如果個別行動,往往容易在途中迷路而與隊友難以會合,不僅帶給隊友麻煩,嚴重者甚至遭到山難。事實上,團體成員分散也是造成很多戶外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有隊友累了而走得較慢,大家要配合他的步調慢慢走,一起休息。要是有人意外受傷,不要丟下他一人,一定要有人陪伴或對外求助,而派出對外求助的隊員也盡可能以2人以上行動。
後隊領隊,通常是整個隊伍力行走能力最強的隊員,因為他要按照整個團隊的行走節湊來協調行走。後隊領隊不能讓任何一名隊員落後在你的後面 !
㈡ 汕頭市潮陽區棉城鎮同學聚會,人數30以上,求方案。
以我這么多年參加同學聚會的經驗來說,,同學聚會是最沒有意義的事,特別是大型的同學聚會,所以,建議取消了聚會計劃
㈢ 潮陽的歷史起源!
春秋戰國時,地屬嶺南百越。秦屬南海郡地。漢屬南海郡揭陽縣地。西晉為揭陽縣地。
東晉隆安元年(397)(註:一說義熙九年即413年)置潮陽縣。因處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陽」,時屬晉王朝的義安郡。
南北朝(420~589)宋、齊時,屬義安郡。後郡州幾度更易,至隋開皇十一年(591),潮陽縣仍屬義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潮陽縣並入海陽縣,屬潮州。先天元年(712)復置潮陽縣,縣治於臨崑山(也稱孤山或公孤山,今銅盂、和平兩鎮交界之小北山南麓)。開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屬江南道(翌年改屬嶺南道),潮陽縣屬之。天寶元年(742),又改州為郡,潮州改名潮陽郡,領潮陽、海陽、程鄉3縣。乾元元年(758),潮陽郡復稱潮州。郡、州幾度更易,潮陽都為其屬縣。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定遷潮陽縣治於新興鄉棉陽(今潮陽市區,舊稱棉城鎮)。
南宋紹興二年(1132)再度並入海陽縣,十年復置潮陽縣。元代屬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為潮州府。嘉靖四年(1525),潮陽縣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頭、惠來3都置惠來縣。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烏、氵戎水、黃坑3都置普寧縣。萬曆九年(1581),洋烏、氵戎水兩都復歸潮陽縣。
清代,潮陽仍屬潮州府,建制一直無變。但其隸屬名稱,從廣南東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備道,其間時有變動。
民國元年(1912)初,潮陽縣直屬廣東省都督府。民國3年屬巡按使署潮循道。民國9年直屬廣東省。民國14年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善後處(民國17年改為東江行政公署)。民國21年屬廣東省東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第五行政區改為第六行政區,潮陽縣屬之。民國38年4月,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時期,潮陽縣境域略有變動。民國22年(1933)8月析兩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牆圍、圓山仔、金甌、風吹、仙斗、龜山灣、三順、流汾水、後棚、秋風嶺、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埡、林招18個鄉(村),成立南山移墾委員會(縣級)。民國24年10月,改稱南山管理局(縣級),址設於兩英圩。
1949年10月20日縣城解放;22日,潮陽縣全境解放,成立潮陽縣人民政府,設於一區(附城)。12月,屬潮汕臨時專員公署。
1950年2月,屬潮汕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月,南山管理局撤銷,兩英一帶鄉村復歸潮陽縣,增設為第十區。6月,劃普寧縣的石橋頭西鄉、貴玉鄉、南安鄉和軍埠村歸潮陽縣。10月屬潮汕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屬粵東辦事處(粵東辦事處成立於1951年7月),同年12月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3月,屬汕頭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58年5月,潮陽縣大長隴(保留汕柄村)及石船鄉的碗仔等9個村和陳店鄉的石港村劃歸普寧縣;達濠鎮、河浦、珠園鄉劃歸汕頭市。是年9月,潮陽縣雷嶺鄉的蔗尾等14村劃歸惠來縣。12月,因惠來縣與普寧縣合並,原屬惠來的東紅人民公社(轄田心、仙庵、周田、靖海等)劃歸潮陽縣。
1961年3月,惠來復縣,田心、靖海、周田、仙庵4個人民公社劃歸惠來縣;惠來縣的雷嶺人民公社,汕頭市的達濠、河浦人民公社劃歸潮陽縣。
1967年3月,屬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3月,屬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達濠人民公社再度劃歸汕頭市,惠來縣的田心人民公社復歸潮陽縣。
1980年1月,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7月13日(國務院12月22日批准),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並,市領導縣的體制,潮陽縣隸汕頭市人民政府。
1993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潮陽縣,按原行政區域設立潮陽市(縣級),由省直轄,汕頭市代管。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河浦鎮劃歸汕頭市。
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撤銷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以原潮陽市文光、城南、金浦、棉北4個街道,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灶浦、金玉、谷饒、貴嶼、銅盂等10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以原潮陽市峽山、井都、沙隴、成田、田心、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臚崗、紅場、雷嶺12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南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峽山鎮。
㈣ 有誰知道潮陽英歌舞的由來么
有英歌的地區是:潮陽,普寧,陸豐。
英歌舞的分類有很多種方法,一般的是以英歌舞蹈節奏的板式來劃分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
按舞蹈節奏來劃分的話,英歌舞主要有三大家族,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慢板英歌節奏比較慢,帶有古典宮廷式的特色,典型的就有海門鎮的湖邊英歌隊,還有棉城的平東、鳳東、鳳上、鳳南、鳳北、大南英歌隊。中板的話它的鑼鼓敲擊法就簡單一點,體現「力」和「勢」的藝術美,比較瀟灑,典型的就是金浦的排字英歌隊。快板的話就是比其他兩種的節奏更加疾速,更加勇猛,鼓點緊湊,陣勢的開合啊,動作的起伏啊,氣氛比較熱烈。
在這三大類中,快板英歌有著獨特的槌法運用,一般分為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兩種。
表演英歌的隊員的裝扮,是按梁山好漢的形象來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別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領頭的舞槌人一般來說,左隊頭槌是秦明或者是掛黑須的李逵,右隊是楊志或者是掛紅須的關勝,二槌是林沖,三槌是魯智深、武松。
潮陽比較出名的是後溪英歌隊,去過很多地方參加演出。還有西岐英歌隊,古帥英歌隊等等。。。
㈤ 棉城有幾個地方配眼鏡,叫什麼名字
棉城好多眼鏡店的-。-,到處都有,我的眼鏡是在東門奧馬配的
㈥ 廣東潮陽董姓的來源
源出弘農
董姓,是中國古老姓氏之一。漢、唐時代的弘農郡(即今天陝西華陰縣東南一帶),已有董姓族群聚居。
兩晉年間,隨著中原仕民的逐漸遷徙,中原文化逐漸向東南沿海地區傳播,古稱「蠻荒」的閩粵地區得以逐漸開發。漢文化和越文化逐漸同化、融合,得以新的發展。南遷的中原董姓,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為開發南方作出了貢獻。
後晉入潮
隨著閩江流域經濟的繁榮和閩南晉江流域的初步開發,閩中、閩南、粵東的聯系日漸密切。東晉後期,始有遷居閩中、閩南的董姓仕民進入粵東,選址、定居於澄海南峙山北麓一帶,依山傍海,創祖開基,逐漸形成村落。遂以姓名村,稱「董坑」。
唐貞觀(627—650)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至唐代中期,南方沿海出現了很多商貿興旺的集市。
商賈雲集
地處大南山北麓的峽山,商業日趨繁盛。各種南方特產,由陸路、水路貨運至潮汕乃至國內各地。時有世居海隅的澄海董姓,頗具商業意識,不願老死蓬蒿,始遷至峽山、和平一帶,開基創祖,蔚成大族。
一千多年來,潮陽董姓柯枝蔓延,桐葉繁茂。據統計,潮陽現有董姓約10000人,分布於棉城、峽山、貴嶼、司馬浦、和平、西臚、仙城、谷饒等地。汕頭市區約1500人。揭陽、揭東約3000人。蕃衍內地各地約5000人,旅居港澳台地區及海外約5000人。
人文薈萃
明世宗嘉靖42年(1563年),王室詔諭澄海設立縣治,時嘉靖帝曾題賜「澄海初開」。當時,董姓人家已先後從南峙山麓遷居至平原地帶,散居各鄉、村、鎮。隨著澄海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董姓或從工,或從商,或從農,或入仕途,舟車船楫,繁衍眾多,蔚成族系。
榮獲「全國文化先進市」稱號的澄海,自古人文薈萃,文化、藝術事業昌盛,文化人才輩出,成果累累。潮汕董姓的發源地———南峙山麓,更是潮汕文化淵源較早的地域之一。至今,澄海有董姓約10000人,分布25個鎮(街道)百餘個管理區(居委會)。其中,尤以城區、蓮上、蓮下、上華及東里、樟林等處人數為眾。
作為潮汕早期入潮之一的董姓,得中原文化、潮汕文化之神韻,出現了頗多活躍在民間的藝人、人才及傳人、世家。
1957年,澄海籍的著名潮汕大鑼鼓演奏家董峻,隨中國代表團出訪蘇聯首都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董峻演奏了《拋網捕魚》、《畫眉跳架》等著名潮汕鑼鼓曲目,把古老的潮汕文化藝術推向世界,褒贊如潮,為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的潮汕文化獲得了殊榮。
㈦ 潮陽鱟粿的名稱由來
關於鱟粿由來的傳說有很多,大多是說潮汕地區以前盛產鱟這種水生動物,於是以鱟為食材做成潮汕特色的粿品,就是所謂的鱟粿。而民間最廣為流傳的一個版本是說鱟粿是潮陽一位媳婦為孝敬無牙的婆婆而創制出來的。但在這個傳說中,主角姓名和發生的年代與地點均語焉不詳,這說明要麼是年代久遠要麼是牽強附會。另外有些老人家認為鱟粿的最原始形態應該是淋上鱟醬的粿品,據說傳統鱟粿的做法是將磨成漿的冷糜(稀飯)、薯粉、新鮮鱟卵和鱟肉製成的鱟汁攪勻後注入桃形粿模,蒸熟後脫模即成。因為是為無牙老人創制的,吃時最忌猛火炸酥,只需浸於文火溫油中熱透即可,撈起後再淋上自製的鱟醬。在現代,鱟醬已經無法製作了,因此多改用醬油或沙茶醬。
而有30年做粿經驗的店老闆則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版本,據他說,以前的鱟粿是因為以前物資匱乏,殺了鱟後,覺得藍色的鱟血不可浪費,於是便將之加入了冷糜、薯粉等漿水原料中一起製成了粿品,嘗試之後發現品有了一種特殊的鮮味,於是就成為了鱟粿,「以前的鱟粿裡面是沒有餡料的,是後來食材豐富了,大家才根據自己的口味往裡面加蝦、肉、蛋等各種餡料。再後來,鱟稀少了,人們不再用鱟血添入製作粿皮,也就演變成現在的鱟粿。」
㈧ 汕頭市潮陽區東山公園的由來誰知道
位於韓江大橋之濱,范圍包括大壁角、小壁角、龍厝山等7個山頭及尖山湖區域,總面積46.9公頃(704畝).1991年10月,地方政府集資200萬元始拓展修建之,在原有地形、山石、水體、叢林的基礎上,因山就勢,隨勢造景,大力修亭建閣,廣植花木,使各分區主題突出,終成一完整觀賞游覽區.至1992年1月止,已建園門及管理處各一座,辟5米寬的主幹國路2000米,造思賢亭、望江亭、丹荔亭等7座.余部也正在按計劃分期分批進行之中。
㈨ 汕頭潮陽"棉城"名字的由來
棉城,潮陽的縣城,種植了很多的木棉樹,一到春天,到處都是紅色的木棉花,,,所以叫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