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恐龍」名稱的由來
恐龍(dinosaur)一詞來自希臘語,意謂『恐怖的蜥蜴』(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學者以希
臘文的dino(恐怖的)和saur(蜥蜴)命名)。
因此,由它的名字看來使人們深信恐龍是一種巨大又恐怖的動物。當初發現恐龍的化石時
,是一種巨大的恐龍化石,所以取了「恐龍」這個名詞;後來又陸續地發現小巧且溫馴的
類別,但就沒有再改名稱,仍取之為「恐龍」。
Ⅱ 恐龍的名字是怎樣來的
創立「恐龍」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1804-1892)。他是一位傑出的古生物學家,有關中生代爬行動物方面的知識達到了相當淵博的程度,在當時無人能與其匹敵。
1841年歐文對英國的古爬行動物化石做了總結性的研究,他獨具慧眼地發現其中的禽龍,巨齒龍和林龍相當特別。這些動物不僅體形巨大,而且肢體和腳爪有些像大象一樣的厚皮哺乳動物,也就是說腿呈呈柱狀,由軀干兩側直接向下方伸出。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情形不同。其它爬行動物的四肢是先向軀干兩側延伸一段距離後,再向下,運行時腹部貼著地面,一副匍匐前進的樣子。禽龍等動物的柱狀肢體因位於軀干之下,便支撐軀體離開了地面,能自如地在陸地上行走,奔跑,甚至跳躍。因此,歐文感到很有必要給這類新識別出的古生物類型取一個名字,以便與其它類似動物相區別。他把希臘字Dinos和Sauros組合起來,於是「恐怖的蜥蜴」一詞便隨之誕生了,我國科學家則把它簡捷地翻譯為「恐龍」。
Ⅲ 「恐龍」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最初人們對這些恐龍的化石並沒一個統一的稱呼,叫起來也相當的不方便,直到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查里德·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專門起了一個名字——「dinosaur」。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動物)。從此,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系,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就有一個統一的名稱——「恐怖的蜥蜴」。用我們漢語的概括下來,就是「恐龍」。
以當時歐文爵士的概念來講,「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則不是)。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化石並不算多。而自從1989年南極洲也發現了恐龍後,全世界七大洲就都有了恐龍的遺跡。迄今為止世界上被發現的恐龍至少有650至700多種(生物學上的物種)。後來,中國、日本等一項有龍的傳說的國家把它譯為恐龍,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蛇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說起恐龍,就不得不提起一個故事,那就是普洛特-加龍省的故事。哈士爾特德,一位里丁大學的研究人員,根據一部歷史小說《米爾根先生的妻子》中發現的線索,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宣布他終於發現了如下的研究結果:1677年,一個叫普洛特-加龍省的英國人編寫了一本關於牛津郡的自然歷史書。在這本書里,普洛特-加龍省描述了一件發現於卡羅維拉教區的一個採石場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並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插圖,指出這個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屬於一種比它們還大的人類尚未發現的巨形動物的。
雖然在當時普洛特-加龍省並不知道這塊化石是恐龍的,更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系起來,但是他用文字記載和用插圖描繪的這塊標本已經被後來的古生物學家鑒定是一種叫做巨齒龍(現名斑龍)的恐龍的大腿骨,而這塊化石的發現又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禽龍早了將近145年。所以,哈士爾特德研究員認為,普洛特-加龍省應該是有記錄以來第一個發現並記錄恐龍化石的人。
Ⅳ 恐龍名字是怎樣來的
最初人們對這些恐龍的化石並沒一個統一的稱呼,叫起來也相當的不方便,直到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查里德·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專門起了一個名字——「dinosaur」。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動物)。從此,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系,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就有一個統一的名稱——「恐怖的蜥蜴」。用我們漢語的概括下來,就是「恐龍」。
以當時歐文爵士的概念來講,「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則不是)。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化石並不算多。而自從1989年南極洲也發現了恐龍後,全世界七大洲就都有了恐龍的遺跡。迄今為止世界上被發現的恐龍至少有650至700多種(生物學上的物種)。後來,中國、日本等一項有龍的傳說的國家把它譯為恐龍,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蛇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說起恐龍,就不得不提起一個故事,那就是普洛特-加龍省的故事。哈士爾特德,一位里丁大學的研究人員,根據一部歷史小說《米爾根先生的妻子》中發現的線索,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宣布他終於發現了如下的研究結果:1677年,一個叫普洛特-加龍省的英國人編寫了一本關於牛津郡的自然歷史書。在這本書里,普洛特-加龍省描述了一件發現於卡羅維拉教區的一個採石場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並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插圖,指出這個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屬於一種比它們還大的人類尚未發現的巨形動物的。
雖然在當時普洛特-加龍省並不知道這塊化石是恐龍的,更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系起來,但是他用文字記載和用插圖描繪的這塊標本已經被後來的古生物學家鑒定是一種叫做巨齒龍(現名斑龍)的恐龍的大腿骨,而這塊化石的發現又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禽龍早了將近145年。所以,哈士爾特德研究員認為,普洛特-加龍省應該是有記錄以來第一個發現並記錄恐龍化石的人。
Ⅳ 恐龍名字的來由
創立「恐龍」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1804-1892)。他是一位傑出的古生物學家,有關中生代爬行動物方面的知識達到了相當淵博的程度,在當時無人能與其匹敵。
1841年歐文對英國的古爬行動物化石做了總結性的研究,他獨具慧眼地發現其中的禽龍,巨齒龍和林龍相當特別。
這些動物不僅體形巨大,而且肢體和腳爪有些像大象一樣的厚皮哺乳動物,也就是說腿呈呈柱狀,由軀干兩側直接向下方伸出。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情形不同。其它爬行動物的四肢是先向軀干兩側延伸一段距離後,再向下,運行時腹部貼著地面,一副匍匐前進的樣子。禽龍等動物的柱狀肢體因位於軀干之下,便支撐軀體離開了地面,能自如地在陸地上行走,奔跑,甚至跳躍。因此,歐文感到很有必要給這類新識別出的古生物類型取一個名字,以便與其它類似動物相區別。他把希臘字Dinos和Sauros組合起來,於是「恐怖的蜥蜴」一詞便隨之誕生了,我國科學家則把它簡捷地翻譯為「恐龍」。
Ⅵ 各種恐龍名字的由來
恐龍的由來:
曼特爾的發現邁出了人類科學地研究恐龍、認識恐龍的第一步。後來,禽龍化石在英國、比利時等地大量發現,證實了曼特爾的正確鑒定。隨後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他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時,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這些遠古動物化石,往往個體巨大、奇形怪狀,著實令人恐怖。隨著這些令人恐怖而類似於蜥蜴的遠古動物化石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它們的種類積累得越來越多,許多博物學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它們在動物分類學上應該自成一體。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創造了一個名稱,這個拉丁文由兩個詞根組成,前面的詞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後面的詞根意思就是「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系,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中國人則既有想像力又有概括力,把這個拉丁名翻譯成了「恐龍」。
Ⅶ 恐龍的起源是什麼
溯其源,恐龍的名稱,是英國地質學家歐文於1842年首先叫起來的,外文念作「塔愛納素」,意為「可怕的蜥蜴」。後來,日本、中國等學者把它譯為「恐龍」。中文的恐龍一詞,源自日本的翻譯「恐龍(恐竜)」,最初由中國地質學家章鴻釗提出,原因是這些國家一向有關於「龍」的傳說,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蛇、晰蜴等就素有小龍、石龍子類的別稱。斑龍是最早被正式命名的恐龍,也是「恐龍」一詞出現的開端。後來恐龍一名便為人們所承認,並沿用至今。
Ⅷ 恐龍這個名字是怎麼命名的
「恐龍」一詞是生物學家對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的翻譯,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該詞傳到我國時,我國把它簡捷地翻譯為「恐龍」。
創立「恐怖的蜥蜴」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1804-1892)。
1841年,歐文對英國的古爬行動物化石做了總結性的研究,他獨具慧眼地發現其中的禽龍、巨齒龍和林龍相當特別。這些動物不僅體形巨大,而且肢體和腳爪有些像大象一樣的厚皮哺乳動物,也就是說腿呈柱狀,由軀干兩側直接向下方伸出。
這與其他爬行動物的情形不同。其他爬行動物的四肢是先向軀干兩側延伸一段距離後,再向下,行動時腹部貼著地面,一副匍匐前進的樣子。禽龍等動物的柱狀肢體因位於軀干之下,便支撐軀體離開了地面,能自如地在陸地上行走、奔跑,甚至跳躍。
因此,歐文感到很有必要給這類新識別出的古生物取一個名字,以便與其他類似動物相區別。於是,他把希臘字Dinos和Sauros組合起來,「恐怖的蜥蜴」一詞便誕生了,我國把它簡捷地翻譯為「恐龍」。
Ⅸ 恐龍名字的來歷
恐龍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動物)。恐龍(不包含鳥類)是群生存於陸地上的主龍類爬行動物,四肢直立於身體之下,而非往兩旁撐開,它們出現於晚三疊紀卡尼階,各種恐龍快速地演化出不同的特化特徵,並發展出不同的體型大小,占據著不同的生態位,並持續生存到晚白堊紀馬斯特里赫特階。[1]
有許多型態的爬行動物與恐龍生存在同一時期,例如:魚龍目、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盤龍目,許多大眾媒體常將它們也歸類於恐龍,但它們在科學分類上並不屬於恐龍。魚龍類、滄龍類、蛇頸龍類都是海生爬行動物,並不生存於陸地上,也不屬於主龍類;翼龍類屬於主龍類,是在三疊紀時期與恐龍分開演化,但並非陸棲動物:盤龍類生存於二疊紀,親緣關系較接近於哺乳類。
恐龍是中生代的優勢陸棲脊椎動物,尤其是在侏羅紀與白堊紀。在恐龍占優勢的侏羅紀與白堊紀期間,幾乎所有身長超過1米的陸地動物皆為恐龍,同時代的其他動物因此受到體型發展與生態位上的限制。舉哺乳類為例,它們的體型多接近現代的嚙齒動物,不超過貓的大小,食性為肉食性,以小型動物為生。生存在白堊紀的三椎齒獸目(Triconodonta)的巨型爬獸(Repenomamus giganticus)是個少數例外,巨型爬獸體重12到14公斤,已知會以幼年鸚鵡嘴龍等小型恐龍為食。
恐龍家族極為龐大、多樣性。截止到2006年的學術研究,已確定有超過500個屬;根據估計,化石記錄中曾出現的屬總數約為1850個,當中有75%已被發現化石。一個早期的研究推測恐龍有將近3,400個屬,但大部分無法在化石記錄中保存下來。截至2008年9月17日為止,恐龍記有1,047個種。恐龍有草食性動物,也有肉食性、雜食性動物。有些恐龍以雙足行走,或四足行走,或如砂龍和禽龍可以在雙足和四足間自由轉換。許多恐龍的身上具有鱗甲,或是頭部長有角或頭冠。盡管恐龍以其巨大體型而著稱,但許多恐龍的體型只有人類大小,甚至更小。目前已在全球各大洲發現恐龍化石,包含南極洲在內。無論體型大小,恐龍對陸地生活的適應性堪稱卓越,但它們無法佔據海生以及飛行動物的生態位。
名稱由來
實際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古生物學家曼特爾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這是一群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查理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動物)。對於當時的歐文來說,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則不是)。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並不多。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後,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跡。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至800多個屬(古生物學上的種屬,不完全同於現代動物的分類方式)。 後來,中國、日本等國的學者把它譯為恐龍,原因是這些國家一向有關於龍的傳說,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蛇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Ⅹ 恐龍名稱的來歷(50字)
「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古希臘語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
......
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直到曼特爾夫婦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了這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因此,隨後發現的新類型的恐龍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名稱全都和蜥蜴有關,例如「像鯨魚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時,由於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這些遠古動物化石,往往個體巨大、奇形怪狀,著實令人恐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