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知道盛氏的由來
盛(Shè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盛國即是其中之一。盛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山東泰安南面華豐一帶。春秋時期,盛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公元前686年為齊國所滅。亡國後的盛國公族為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來,2000多年來的盛姓中國人,也是最為光榮的黃帝姬姓的後裔。
2、出自祖名為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孫有一支以他的名為姓,姓奭。到西漢元帝時,由於元帝名劉奭,百姓必須避諱,奭姓人改為盛姓。又如如《姓譜》上記載說:「北海太守奭偉,避元帝諱,改姓盛」;《後漢書西 羌傳》也指出:「東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為盛氏。
得姓始祖:召公奭。盛氏始祖為周朝燕國的召公奭。奭因被封於召(今陝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召公幫助周武王滅商有功,又被封於燕。召公奭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名為姓,成為奭姓。到了西漢元帝時,因避元帝諱(元帝名劉奭),就改奭氏為盛氏。盛氏後人尊召公奭為盛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盛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時期的盛國;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歷史上,盛姓先後在汝南(治今河南上蔡)、梁國(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等地形成望族,出現了許多名重一時的人物。其中,東漢時的廷尉盛吉、唐初的葛國公盛彥師、元代的詩人盛彧、明代的畫家盛林、清代的實業家盛宣懷等,都是盛姓的傑出代表。我國盛姓的始祖,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系出姬姓,召公奭支孫封於盛為燕附庸姓奭氏,後避漢元帝諱,改以國為氏,這一點,有充分的資料可資說明。關於盛姓的來源,以及他們跟周朝王室的深密淵源,歷來姓氏學者的看法是一致的,譬如《姓考》上說:「周穆王時盛國之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更詳細指出:「周同姓國也,為齊所滅。穆天子傳,盛姬之國也。公羊傳,成降於齊師,成者盛也,諱滅同姓,故言盛之,有司徒盛吉,汝南、梁國。」從上面的文獻,盛氏的來龍去脈,便一目瞭然了。同時依照《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記載的:「望出汝南、梁國」,則該稿是唐代的作品,可見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之時,這一支姬姓後裔主要是活躍於我國北方的河南和四川一帶。不過在更早的東漢時期盛氏人士的活動范圍已不僅限於河南、四川兩地,當時我國南方的雲南地方,也已經有了他們的蹤跡,當時跟名臣司馬相如有過一段淵源的盛覽,根據史載是葉榆人,也就是現在雲南省大理縣的人士。盛覽是以問作賦之法於司馬相如而在歷史上留名。據說,他本來很自負,有一次向司馬相如請教之後,竟然終身不復敢言作賦。盛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盛姓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居住,如北京,河北之景縣、尚義,山東之平邑、東平,湖北之監利,安徽之涇縣,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雲南之隴川等地。盛性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二百七十位。盛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居第一百五十九位。尤以湖南、浙江兩省多此姓,兩省盛姓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37%。
三、歷史名人
盛 吉:字君達,東漢會稽郡人。官廷尉,每至冬節,囚犯當斷,妻夜秉燭,吉持冊筆。夫妻相向垂泣而決斷。視事二十年,天下稱有恩無怨。
盛 度:字公量。宋朝餘杭人。奉使陝西,因覽疆域,參質漢書故地,繪為西域圖以獻,真宗稱其博學。盛度一生好學,居家外出,手不釋卷,善於作文,曾奉沼編續《通典》、《文苑英華》。著有《愚谷》、《銀台》、《中書》、《樞中諸集》等書。以疾致仕,卒溢文肅。
盛 懋:字子昭,元代後期著名畫家,生卒年不詳,嘉興武塘(今浙江省嘉興)人,此地人傑地靈,振妙一時,當時吳鎮的墨竹、岳彥高的草書、章文茂的文筆以及盛懋的山水,被人們譽為「武塘四絕」。傳世作品有《秋林高士圖》、《秋江待渡圖》、《松陰高士圖》、《松石圖》等。其父盛洪(字文裕)於宋元初為職業畫家,其侄盛著在明初被召入內廷。
盛彥師:唐朝虞城人。少仕俠,隋未李密有功封葛國公,授武衛將軍。平王世充,徐園朗反,詔為安撫大使,戰敗被執。園朗令作書招其弟舉虞城叛,彥師不從,園朗壯而置之,後得還。以他罪誅。
盛宣懷:字杏蓀,號愚齋,江蘇常州人,1870年入李鴻章幕府。他在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個大型民用航運業輪船招商局後,主持創辦的企業、學校有:中國第一家電信企業天津電報局、第一家內河航運公司山東內河小火輪航運公司、國內第一條南北干線蘆漢鐵路、第一家國人自辦的中國通商銀行、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第一個理工科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以及湖北煤鐵開采總局、華盛紡織總廠和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等。他通過辦洋務大事而成為全國首富,有人估稱他的財產達白銀2000萬兩。並逐步達到做高官目的,曾先後任天津海關道、大常寺少卿、會辦商務大臣、郵傳部尚書等職。由於他擔任高官,他的社會活動在內部不得不受制於清廷,在外部不得不受制於列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環境使他蒙上了多重歷史色彩。他首倡「東南互保」,企圖穩定長江流域不受義和團運動影響,又曾因推行鐵路國有政策,激起四川保路風潮,成為辛亥革命導火線,並因此被清廷革職「永不敘用」。曾出走日本,後病逝於上海。
盛延棋:字白沙,江蘇省儀徵人。清宣統二年(1910年)考入南洋水師學堂,後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策動下關海軍起義。民國2年(1913年)在煙台參與海軍討袁起義密謀,事泄未遂。民國4年冬,在上海參加中華革命黨人發動之奪取肇和軍艦,炮擊江南製造局之反袁起義。民國5年5月,孫中山自日本回國,在滬謁孫中山。被以索晌為名鬧事之魯藉水兵伐擊,蹈海殉義。年29歲,民國13年12月,大元師帥令追贈為海軍中將。1985年江蘇省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盛世才:字晉庸,原名振甲,字德三。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他從不甘屈就國民黨軍參謀部作戰科長轉而進入新疆圖謀升遷,經幾年施展權謀,攝取了新疆最高統治權,獨裁專斷,稱霸新疆達十二年之久。
盛中國:小提琴演奏家。出生在音樂家庭中,自幼受中外音樂的熏陶和嚴格的藝術訓練。五歲開始學琴,七歲第一次公開演奏,九歲時武漢人民廣播電台錄制了他的獨奏節目,向全國廣播。1954年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60年赴蘇聯留學。1962年參加國際小提琴比賽獲獎。回國後,曾同中央樂團交響樂隊等合作,成功地演奏了中外著名小提琴協奏曲並去澳大利亞等國演出。演奏曲目較廣泛,對作品的理解和處理有獨到之處;演奏風格熱情而奔放,既粗獷又細膩,充滿了藝術的感染力。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漢上蔡縣地,元、明、清為汝寧府治,現在河南省汝南縣。據《姓考》記載:「周穆王時盛國之後」。望出汝甫,梁國。
梁國郡:漢高帝置梁國,南朝宋改為梁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廣陵郡:漢有廣陵國,後改稱郡,治廣陵,故城在今江蘇省江都東北。晉初徙治淮陰,在今江蘇省淮陰東南。
『貳』 盛字的由來
《午集中》《皿字部》·盛 《唐韻》氏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說文》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書·泰誓》犧牲粢盛。《傳》黍稷曰粢,在器曰盛。《周禮·天官》甸師掌帥其屬,耕耨王藉,以共齍盛。《注》謂黍稷稻粱之屬,可盛簠簋者。又器名。《左傳·哀十三年》旨酒一盛。《注》一器也。《禮·喪大記》食粥於盛不盥。《注》謂今時杯杅也。又《廣韻》受也。《詩·召南》於以盛之,維筐及筥。《古今注》城者,盛也,所以盛受民物也。又成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白盛。《注》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又盛服,嚴飾也。《左傳·宣二年》宣子盛服將朝。《注》盛,音成。本或作成。又防堤也。《爾雅·釋山》山如防者盛。《疏》盛,讀如粢盛之盛,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也。又山名。《前漢·郊祀志》日主祠盛山。《注》在東萊不夜縣。《注》盛,音成。又國名。《公羊傳·隱五年》秋衛師入盛。《注》盛,音成。《左傳》作郕。又《唐韻》丞政切《集韻》《韻會》《正韻》時正切,成去聲。《博雅》多也。《廣韻》長也。《增韻》大也。茂也。《易·系辭》日新之謂盛德。《禮·月令》生氣方盛,陽氣發泄。《中庸》官盛任使。《史記·循吏傳》世俗盛美。《呂氏春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又極也。《莊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又猶嘉也。《張衡·東京賦》盛夏後之致美,爰敬恭於神明。又受物曰盛。《前漢·東方朔傳》壷者,所以盛也。《師古注》葉音去聲。又地名。《前漢·武帝紀》南巡狩至於盛唐。《魏書·神元帝紀》魏始祖遷於定襄之盛樂。又姓。《後漢·西羌傳》北海太守盛苞,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一曰周穆王時盛國之後。《穆天子傳》姬姓也。盛柏之子也。天子賜之。上姬之長,是曰盛門。《注》盛,國名,盛姬,王同姓也。
『叄』 盛盛小名的由來 作文
弟弟盛盛出生之前,我們給他起了個暫用名Panga,這是一種魚,旺旺比較喜歡吃的一種魚。另外弟弟的預產期在三月初,應該是雙魚座的,所以Panga就成了弟弟的第一個小名。
弟弟出生以後,有了正式的中文名字盛盛,但是沒什麼人叫。因為他是牛年生的,再加上在媽媽肚子里堅決不肯低頭,最後讓媽媽挨了一刀,刨腹產,所以媽媽給他起了個小名牛頭。小牛頭的名字伴隨弟弟到四五個月的時候,因為越長越胖,媽媽抱他越來越費勁,就該口叫他小肥豬。更多時候我們全家人都叫他弟弟。
哥哥旺旺也有個小名叫狗狗,因為他是狗年生的,有時媽媽也會很親昵地叫他狗蛋。有一天出去吃完飯後,旺盛爸抱著弟弟去開車,媽媽和旺旺在等爸爸開車來。旺旺突然說他叫狗蛋,第一次這么說,一般都說自己叫Clément。媽媽問他,那弟弟叫什麼名字,弟弟叫狗屁。媽媽笑了個前仰後合。
旺旺一直都很嫉妒弟弟,媽媽叫弟弟小肥豬,他說弟弟是小肥豬,那他就是大肥豬,看來他連弟弟的小名都嫉妒。
雖然很多時候帶兩個孩子很累,但是旺旺的童言稚語和盛盛的笑聲帶給爸爸媽媽很多歡樂。
『肆』 有人知道「盛」姓的由來嗎
1、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郕同盛。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郕國即是其中之一。郕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河南范縣、山東寧陽縣一帶。春秋時期,郕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公元前686年為齊國所滅。亡國後的郕國公族為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來,兩多年來的盛姓人,是黃帝姬姓的後裔。 2、出自祖名為氏,以?#93;(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93;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93;,其子孫有一支以他的名為姓,姓?#93;。到西漢元帝時,由於元帝名劉?#93;,百姓必須避諱,?#93;姓人改為盛姓。又如如《姓譜》上記載說:「北海太守?#93;偉,避元帝諱,改姓盛」;《後漢書西 羌傳》也指出:「東海盛包,其先姓?#93;,避元帝諱改姓盛」。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洲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為盛氏。 得姓始祖:召公?#93;。盛氏始祖為周朝燕國的召公?#93;。?#93;因被封於召(今陝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召公幫助周武王滅商有功,又被封於燕。召公?#93;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名為姓,成為?#93;姓。到了西漢元帝時,因避元帝諱(元帝名劉?#93;),就改?#93;氏為盛氏。盛氏後人尊召公?#93;為盛姓始祖。
『伍』 盛字都有什麼意思想用於起名字
盛,意為興盛、繁盛、盛大隆重,如桃花盛開、盛宴。也有強烈、旺盛、的意思,如年輕氣盛。表示盛行,如盛傳。也表示程度深、用力大,如盛贊。另作姓。
基本字義
1. 興旺:興~。繁~。旺~。~世。~衰。茂~。全~時期。
2. 熾烈:年輕氣~。~怒。~氣凌人。
3. 豐富,華美:~產。~宴。~裝。
4. 熱烈,規模大:~大。~況。~典。~舉。
5. 廣泛,程度深:~傳(chuán)。~行(xíng )。~贊。~名。~夏。
6. 深厚:~意。
7. 姓。
詳細字義
〈形〉
1. (形聲。從皿,成聲。( chéng)本義:盛在祭器中的黍稷)
2. 旺盛;興盛 [flourishing; prosperous]
唐虞之際,於斯為盛。——《論語·泰伯》
國家之盛。——韓愈《送孟東野序》
物盛則衰。——《史記·蔡澤列傳》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3. 又如:盛古(指遠古興盛時代);盛族(名門望族);盛氣(氣勢旺盛);盛陽(旺盛的陽氣)
4. 茂盛 [exuberant;luxuriant;thick]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2] 。——唐·白居易《游大林寺》
5. 又如:盛茂(茂盛)
6. 豐盛 [rich]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論語》
俯祭品類之盛。——王羲之《蘭亭集序》
7. 盛大;隆重 [grand;magnificent]
官盛任使。——《禮記·中庸》。疏:「謂官之盛大。」
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又以平蓮妖功晉秩(袁可立)少司馬,榮寵甚盛。——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8. 又如:盛作(猶大作);盛烈(盛大的功業);盛樂(盛大的樂曲);盛禮(盛大的禮儀)
9. 眾,多;極充足 [abundant;plentiful]盛,多也。——《廣雅》
民以殷盛,國以富強。——李斯《諫逐客書》
10. 又如:盛多(眾多)
11. 大,高,顯赫 [celebrated]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唐· 韓愈《師說》
12. 美好 [fine]
早有許多盛妝麗服之姬妾丫鬟迎著。——《紅樓夢》第三回
13. 又如:盛心(深厚美好的情意);盛軌(美好的典範);盛則(美好的法則);盛美(美善;稱美);盛藻(華美的辭藻)
14. 范圍廣大;廣泛 [popular;widespread]
唐人尚未盛為之。—— 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趙亦盛設兵以待 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5. 又如:盛行;盛傳。
〈副〉
1. 極力;表程度深 [greatly]
今又盛寒,馬無稿草。——《資治通鑒》
毛帥盛自詡滿浦昌城之捷,用兵不滿千,不遺一矢,伏炮機發,使□自踐藉,人馬騰踏死者四、五萬。公(袁可立)心疑之。——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已而簡子至,求狼弗得,盛怒。—— 馬中錫《中山狼傳》
2. 又如:盛酌(盛情款待);盛言(極力申說);盛推(極力推許);盛道(極力稱說);盛誇(極力誇大) 〈名〉
1. 極點;頂點 [zenith]
堯者,聖人之盛也。——王安石《九變而賞罰可言》
2. 姓
〈動〉
1. 贊美 [praise]
盛夏後之致美。——張衡《東京賦》
2. 又如:盛口(交口稱譽);盛尊(尊貴至極);盛介(盛價。對別人的尊稱);盛使(對對方辦事人員的敬稱);盛從(稱對方仆從的客套話)
3. 撫育 [foster]
周公盛養成王。——《書·大傳·金縢》
4. 又如:盛養(培育)
5. 另見 chéng
『陸』 盛這個姓的來歷
盛姓
開放分類: 百家姓、姓氏
一、姓氏源流
盛(Shè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盛國即是其中之一。盛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山東泰安南面華豐一帶。春秋時期,盛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公元前686年為齊國所滅。亡國後的盛國公族為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來,2000多年來的盛姓中國人,也是最為光榮的黃帝姬姓的後裔。
2、出自祖名為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孫有一支以他的名為姓,姓奭。到西漢元帝時,由於元帝名劉奭,百姓必須避諱,奭姓人改為盛姓。又如如《姓譜》上記載說:「北海太守奭偉,避元帝諱,改姓盛」;《後漢書西 羌傳》也指出:「東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洲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為盛氏。
得姓始祖:召公奭。盛氏始祖為周朝燕國的召公奭。奭因被封於召(今陝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召公幫助周武王滅商有功,又被封於燕。召公奭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名為姓,成為奭姓。到了西漢元帝時,因避元帝諱(元帝名劉奭),就改奭氏為盛氏。盛氏後人尊召公奭為盛姓始祖。
『柒』 「盛」這個字用來取名字好嗎象徵著什麼,有什麼含義
盛,意為興盛、繁盛、盛大隆重,如桃花盛開、盛宴。也有強烈、旺盛、的意思,如年輕氣盛。表示盛行,如盛傳。也表示程度深、用力大,如盛贊。另作姓。基本字義 1. 興旺:興~。繁~。旺
『捌』 盛姓由來
盛(Shèng)姓,中國姓氏之一。源出有三:出自姬姓,出自組名為氏,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歷史名人有盛吉、盛度、盛宣懷、盛治華等。
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五位,人口約八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54%左右。
『玖』 盛字的來歷
盛,甲骨文,與現在的字形已基本一樣。
『拾』 姓氏"盛"的來歷
盛(Shè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考》載,周滅商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國家,盛國即是其中之一。盛國始封於周穆王時,其地在今山東泰安南面華豐一帶。春秋時期,盛國不斷受到魯、齊、衛等強大鄰國的侵擾,終在公元前686年為齊國所滅。亡國後的盛國公族為紀念故國,遂以國名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來,2000多年來的盛姓中國人,也是最為光榮的黃帝姬姓的後裔。
2、出自祖名為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孫有一支以他的名為姓,姓奭。到西漢元帝時,由於元帝名劉奭,百姓必須避諱,奭姓人改為盛姓。又如如《姓譜》上記載說:「北海太守奭偉,避元帝諱,改姓盛」;《後漢書西 羌傳》也指出:「東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清代滿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漢姓為盛氏。
得姓始祖:召公奭。盛氏始祖為周朝燕國的召公奭。奭因被封於召(今陝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稱為召公或召伯。召公幫助周武王滅商有功,又被封於燕。召公奭的後代就以祖上的名為姓,成為奭姓。到了西漢元帝時,因避元帝諱(元帝名劉奭),就改奭氏為盛氏。盛氏後人尊召公奭為盛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盛姓的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時期的盛國;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於西漢末年。歷史上,盛姓先後在汝南(治今河南上蔡)、梁國(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等地形成望族,出現了許多名重一時的人物。其中,東漢時的廷尉盛吉、唐初的葛國公盛彥師、元代的詩人盛彧、明代的畫家盛林、清代的實業家盛宣懷等,都是盛姓的傑出代表。我國盛姓的始祖,根據後世學者的考證,系出姬姓,召公奭支孫封於盛為燕附庸姓奭氏,後避漢元帝諱,改以國為氏,這一點,有充分的資料可資說明。關於盛姓的來源,以及他們跟周朝王室的深密淵源,歷來姓氏學者的看法是一致的,譬如《姓考》上說:「周穆王時盛國之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更詳細指出:「周同姓國也,為齊所滅。穆天子傳,盛姬之國也。公羊傳,成降於齊師,成者盛也,諱滅同姓,故言盛之,有司徒盛吉,汝南、梁國。」從上面的文獻,盛氏的來龍去脈,便一目瞭然了。同時依照《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記載的:「望出汝南、梁國」,則該稿是唐代的作品,可見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之時,這一支姬姓後裔主要是活躍於我國北方的河南和四川一帶。不過在更早的東漢時期盛氏人士的活動范圍已不僅限於河南、四川兩地,當時我國南方的雲南地方,也已經有了他們的蹤跡,當時跟名臣司馬相如有過一段淵源的盛覽,根據史載是葉榆人,也就是現在雲南省大理縣的人士。盛覽是以問作賦之法於司馬相如而在歷史上留名。據說,他本來很自負,有一次向司馬相如請教之後,竟然終身不復敢言作賦。盛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盛姓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居住,如北京,河北之景縣、尚義,山東之平邑、東平,湖北之監利,安徽之涇縣,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雲南之隴川等地。盛性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二百七十位。盛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7%,居第一百五十九位。尤以湖南、浙江兩省多此姓,兩省盛姓約佔全國盛姓人口的37%。
三、歷史名人
盛吉:字君達,東漢會稽郡人。官廷尉,每至冬節,囚犯當斷,妻夜秉燭,吉持冊筆。夫妻相向垂泣而決斷。視事二十年,天下稱有恩無怨。
盛度:字公量。宋朝餘杭人。奉使陝西,因覽疆域,參質漢書故地,繪為西域圖以獻,真宗稱其博學。盛度一生好學,居家外出,手不釋卷,善於作文,曾奉沼編續《通典》、《文苑英華》。著有《愚谷》、《銀台》、《中書》、《樞中諸集》等書。以疾致仕,卒溢文肅。
盛懋:字子昭,元代後期著名畫家,生卒年不詳,嘉興武塘(今浙江省嘉興)人,此地人傑地靈,振妙一時,當時吳鎮的墨竹、岳彥高的草書、章文茂的文筆以及盛懋的山水,被人們譽為「武塘四絕」。傳世作品有《秋林高士圖》、《秋江待渡圖》、《松陰高士圖》、《松石圖》等。其父盛洪(字文裕)於宋元初為職業畫家,其侄盛著在明初被召入內廷。
盛彥師:唐朝虞城人。少仕俠,隋未李密有功封葛國公,授武衛將軍。平王世充,徐園朗反,詔為安撫大使,戰敗被執。園朗令作書招其弟舉虞城叛,彥師不從,園朗壯而置之,後得還。以他罪誅。
盛宣懷:字杏蓀,號愚齋,江蘇常州人,1870年入李鴻章幕府。他在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個大型民用航運業輪船招商局後,主持創辦的企業、學校有:中國第一家電信企業天津電報局、第一家內河航運公司山東內河小火輪航運公司、國內第一條南北干線蘆漢鐵路、第一家國人自辦的中國通商銀行、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第一個理工科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以及湖北煤鐵開采總局、華盛紡織總廠和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等。他通過辦洋務大事而成為全國首富,有人估稱他的財產達白銀2000萬兩。並逐步達到做高官目的,曾先後任天津海關道、大常寺少卿、會辦商務大臣、郵傳部尚書等職。由於他擔任高官,他的社會活動在內部不得不受制於清廷,在外部不得不受制於列強,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環境使他蒙上了多重歷史色彩。他首倡「東南互保」,企圖穩定長江流域不受義和團運動影響,又曾因推行鐵路國有政策,激起四川保路風潮,成為辛亥革命導火線,並因此被清廷革職「永不敘用」。曾出走日本,後病逝於上海。
盛延棋:字白沙,江蘇省儀徵人。清宣統二年(1910年)考入南洋水師學堂,後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策動下關海軍起義。民國2年(1913年)在煙台參與海軍討袁起義密謀,事泄未遂。民國4年冬,在上海參加中華革命黨人發動之奪取肇和軍艦,炮擊江南製造局之反袁起義。民國5年5月,孫中山自日本回國,在滬謁孫中山。被以索晌為名鬧事之魯藉水兵伐擊,蹈海殉義。年29歲,民國13年12月,大元師帥令追贈為海軍中將。1985年江蘇省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盛世才:字晉庸,原名振甲,字德三。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他從不甘屈就國民黨軍參謀部作戰科長轉而進入新疆圖謀升遷,經幾年施展權謀,攝取了新疆最高統治權,獨裁專斷,稱霸新疆達十二年之久。
盛中國:小提琴演奏家。出生在音樂家庭中,自幼受中外音樂的熏陶和嚴格的藝術訓練。五歲開始學琴,七歲第一次公開演奏,九歲時武漢人民廣播電台錄制了他的獨奏節目,向全國廣播。1954年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60年赴蘇聯留學。1962年參加國際小提琴比賽獲獎。回國後,曾同中央樂團交響樂隊等合作,成功地演奏了中外著名小提琴協奏曲並去澳大利亞等國演出。演奏曲目較廣泛,對作品的理解和處理有獨到之處;演奏風格熱情而奔放,既粗獷又細膩,充滿了藝術的感染力。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漢上蔡縣地,元、明、清為汝寧府治,現在河南省汝南縣。據《姓考》記載:「周穆王時盛國之後」。望出汝甫,梁國。
梁國郡:漢高帝置梁國,南朝宋改為梁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廣陵郡:漢有廣陵國,後改稱郡,治廣陵,故城在今江蘇省江都東北。晉初徙治淮陰,在今江蘇省淮陰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