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積水潭新街口,那個塔叫什麼名字
北京積水潭新街口
㈡ 北京什剎海的由來。
什剎海由來於魏嘉平二年(250年)征北將軍劉靖駐守薊城時,命軍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開車箱渠、導高梁河水灌溉的工程。
13世紀,蒙古滅金在的宮殿毀於大火,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什剎海是元大都規劃設計的最基本的依據之一。
中葉什剎海水面稻田增加而湖面銳減,在德勝橋東南,開挖一條直通下游水面的渠道岔河),與後海隔開,積水潭水由岔河直流到前海,南經西壓閘入皇城,同時向西北,過銀錠橋倒流入後海,形成「銀錠觀山水倒流」的景觀。
(2)積水潭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景點介紹
1、鍾鼓樓
鍾鼓樓每到定更的時候是「先擊鼓,後敲鍾」;二更到五更的時候則「只撞鍾不擊鼓」;到了亮更時是「先擊鼓後敲鍾」。擊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鍾也是一樣。
2、關岳廟
關岳廟在西城區鼓樓西大街149號。這里原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賢親王廟。醇賢親王廟於光緒十七年修建,至光緒二十五年建成。廟坐北朝南,分三進院落,其中中院又有東西跨院
3、匯通祠
匯通祠位於德勝門西大街甲60號。明永樂年間由姚廣孝建,名法華寺,又名鎮水觀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賜名匯通祠。祠建在什剎海西海的一個小土山上,四面環水,北為水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什剎海
㈢ 北京東南的亦庄,這個地名的來源是和古代停屍地的義庄有關聯嘛
沒有關聯。北京東南的亦庄是具體的地名,亦庄叫法來源於清末,明清時期此處是皇家圍獵的地方,現在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古代停屍的義庄是泛指,非具體地名,二者沒有關聯性。
北京亦庄名字來歷:古體中的「亦」字從「大」,所以,「亦」字還有「大」的意思,通「奕」。用在地名上稱「亦庄」,當取其「大」的一義為妥,「亦庄」就是「大庄」,隱含著興旺發展的美意。
義庄,是農業社會的產物,一個大民族之中,有的窮,有的富,富有的拿出錢來辦義庄,義庄之中包括學校、公田、祠堂等等設施。而在城市之中,被稱為義庄的場所,又另外有一個十分專門的用途:寄放棺柩。
(3)積水潭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亦庄變遷史
明清南苑在永定門門外20里。北起大紅門,南至南大紅門,西起西紅門,東至馬駒橋西;西北至鎮國寺,東北至小紅門,西南至海子角,東南至大回城,是一區不甚規則的長方形皇家苑囿,周垣約120里。
歷史上這里正當永定河盧溝橋以下的改道泛濫區,遺留下許多舊河道與水泊,泉眼也很多,原是一區草木茂盛、水泊廣布、鳥獸眾多荒場地。元代稱為下馬飛放泊,是皇帝常去打獵的地方。明永樂間,加以整治,修建牆垣,圈為禁地,於其內繁育禽獸,尤多麋鹿(四不像),專供皇家圍獵。
因在京城之南,故名「南苑」;又相對於皇城內的西海子而別稱「南海子」。清代繼承明舊,進一步整治經營南苑,修行宮,建廟宇,磚牆,辟角門,增置海戶加強管理,使南苑不僅作為一區皇家獵場,而且成為練兵習武和檢閱八旗軍旅的大教場。
苑內的土地例禁開墾。到清末光緒年間,清政府內憂外患,國庫空虛,財力拮據。為緩解國難當頭的窘困,不得不弛禁南苑,允許將苑內土地招佃屯墾。南苑開放後,許多太監、官僚、軍閥、巨商等如群狼爭食,紛紛搶占苑內的地土,建立私家莊園。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民國年間。
於是,苑內的村莊才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亦庄便是其中的一個。因為南苑是明清的皇家苑囿,清末民國間在這里佔地建立庄園的人又多是有錢有勢、讀書識字的人,所以他們都為自家的庄園起個典雅的名字,如怡樂庄、忠興庄、合順庄、萬聚庄、保善庄等等。
在亦庄附近也有廣德庄、天恩庄、富源庄、仁義堂等。從這種情況看來,亦庄的得名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稱「亦庄」要比稱「大庄」文雅得多。
義庄演變史
在歷史文獻上,最早有記載的義庄是北宋范仲淹在蘇州所致置,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義庄的內容,在漸漸縮窄,到了近代,幾乎只以祠堂為主。而在城市之中,被稱為義庄的場所,又另外有一個十分專門的用途:寄放棺柩。
所以,可以簡單地說,義庄是存放棺材的地方。當然,棺材不會是空的,棺材中都有屍體,大都是一時還未曾找得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鄉,家人准備運回本土去安葬,或是窮得無以為殮,只好暫時寄放在義庄之中
早年華人從中國內地遷移到香港,或到海外工作維持生活,都希望自己去世後能夠安葬在家鄉故土。在後人准備充足移送先人到下葬墓地前的一段時間,義庄就提供靈柩或骨殖暫時統一擺放的場所。
當中也有特別例子,例如個別遺體未有異地家屬安排後事,或親人貧窮到無以為殮的情況,只能先移送到義庄,再作打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亦庄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庄
㈣ 北京積水潭有哪些歷史
積水潭失去港口地位後,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優美的水資源環境,吸引了眾多官宦權貴環湖修園建第,不同宗教也建造寺廟庵觀,文人墨客、商賈庶民,紛至沓來,縱游其間,或修禊、或雅集、或閑賞,成為京城著名民俗風情薈萃之地。
積水潭的名稱也發生了眾多變化,除原有的積水潭、海子等名稱外,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西湖、北海子、西涯、北湖、蓮花池、凈業寺湖、後湖、什剎海等。
隨之,貴戚紛紛在此擇地營建私邸宅園,又成了名園薈萃之地,周圍的風景園林逐漸興盛起來。
最初以凈業湖畔最為集中,不少幫助朱棣奪取江山的有功之臣都將宅園別墅建在這一帶。據清初的《日下舊聞考》中記載,有蓮花社、蝦萊亭、漫園、定園、鏡園、定國徐公別業、劉茂才園、湜園、楊園等,都是明朝達官顯貴的花園。
定國徐公就是徐達,被尊為太師,太師圃之名由此而來。它位於德勝橋西,進門處即一座寬敞的大堂,堂後沿曲折小徑行進可達一片小湖,周圍樹木成蔭,錯雜如織。
在小湖的北面,則有一寬闊的水榭,後擁全湖,院內種植垂柳,"裊裊拂地",堂左右兩側是書室,西部築起了高台,是環湖宅園中最佳遠眺處。
劉百川別墅,有堂三楹,南面正對的就是一片湖水,湖光如鏡,故又名鏡園,園後沿著蜿蜒的小路往下走,可通到湖邊。路的盡頭是一個水邊平台,坐在這里,"望山色遙青可鑒"。
所建的寺廟則有鎮水觀音庵、什剎海寺、凈業寺、宏善寺、佑聖寺、小龍華寺、廣化寺、壽明寺、真武廟、廣福觀、普濟寺等。
什剎海原為寺名,在後海西岸段家胡同內,為明僧編融所建,後世多有重修,因而又名什剎海庵、什剎海廟、十岔廟,後來將這片區域稱為"什剎海"就是源於這座寺廟。
凈業寺建於1558年,凈業寺地處幽靜,南臨水岸,樹木成蔭,"去水止尺許,其東有軒,坐蔭高柳,荷香襲人",頗有江南雲水之勝,尤為盛夏消暑的佳境,明清有很多遊人到這里游覽,留下了大量的吟詠凈業寺的佳句。
與前朝的漕運碼頭相比,明朝的什剎海少了些喧囂浮華,多了些文化積淀,沿岸鱗次櫛比的祠寺廟堂和花園別墅,奠定了這一區域澹泊寧靜的文化氛圍。
㈤ 有誰知道北京回龍觀地名的來歷嗎
關於回龍觀的歷史
回龍觀的名稱確實來自於皇帝自十三陵返回,在此休息的史實,但確實和任何的廟,觀都無關。也許附近有這樣或那樣的廟,或者道觀,但確實和回龍觀沒有任何聯系。
回龍觀,這三個字沒有任何改變,只是大家給念白了。觀,是第一聲,就是觀望,眺望的意思。皇帝自十三陵回來,中途在此休息,遠觀京城,故取名「回(回來路上)龍(皇帝)觀(觀望)」。前段時間有人說過,本地人說這三個字的時候,觀字用的是第一聲,就是這個原因。
要考證回龍觀名字的來歷,就不能忽略附近的村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二撥子」「三撥子」,「四撥子」甚至「六撥子」的來歷?皇帝是要坐轎的,從十三陵到德勝門,抬驕的共分六撥人,每到一個地方就換一撥,村名,自然就來了。
我不確切知道「霍營」的來歷,但當地人說「霍」這個字時,同樣也是用的一聲。我懷疑是「火」字,或是「火器營」的簡稱,或是當年造飯的「伙夫營」的簡稱。未曾考究,不能妄言。
談古論今回龍觀
眾所周知回龍觀小區已漸漸成為北京乃至全國最大的經濟適用住宅小區,但各位可知這塊土地的過去。
回龍觀這個地名源於當地的一個村莊-回龍觀村。這個名字可追述到明代,源自明代皇帝十三陵謁陵。相傳此地舊有一處道觀,名為玄福觀,是皇帝謁陵後回京途中小歇之處。久而久之,此觀便被叫作回龍觀,現道觀遺址已無處可尋。現在人們常誤認為回龍觀村南的一座廟宇舊址就是回龍觀舊址,其實不然。在村北也有一處相等規模的廟宇舊址,兩處廟宇只是回龍觀村的古廟,俗稱南廟、和北廟。與玄福觀無任何關系。在舊時附近的村莊都有廟宇,而且多為兩座分南北。現在,城鐵回龍觀站東面鐵路北面有一棵受保護的老槐樹,那就是原來此地村莊北店村南廟的遺物,那時樹上還掛有一尊清代的鐵鍾。有北店就有南店,南店原址就是現在的「寬HOUSE」。南北店又合稱黃土店,因此地盛產黃土。明代皇帝出行謁陵凈水潑街黃土墊道的黃土多采自此地。現兩處村莊已消失,移至北店嘉園和龍鄉小區、南店新村。
但回龍觀小區沒有建設前此地區的核心地帶並不是現在的回龍觀村。而是現在的北郊農場機關所在地。就是現回龍觀飯店北面那片空地。那是北郊農場機關(現龍冠大廈)的原址。原三層辦公樓現已被拆除,准備在此處建商品住宅樓。北郊農場最早稱為中越友好人民公社,中越關系緊張後改稱中日友好人民公社。後取消公社改農場,管轄北至沙河,南至西三旗,東至東三旗,西至回龍觀范圍內的所有鄉鎮及其農副業。
現回龍觀小區正處在此核心地帶的東面。那時這里除了農場機關的幾排青磚平房外基本上全是農田,另有三合庄(現風雅園),周庄(現雲趣園),北店(現龍騰園),梁庄(現矩陣小區)這幾個村莊。這里最早的住宅區就是現在的北郊農場家屬院,那好幾排平房已有三十餘年歷史了。後農場機關大樓建成,成為此地最早的樓房,雖然只是三層的紅磚樓但也是當時此地最高的建築。這已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了。後過了幾年,北郊農場開始建設第一幢宿舍樓,此地開始有了高層住宅了。此樓就是現農場家屬院一號樓,已有二十年歷史。後又陸續建設了二至六號樓,此地開始有了成規模的住宅樓群。
北京開始實施住宅改革及出現房地產熱後農場決定將下屬企業北郊化工廠搬遷,廠地進行住宅樓建設,這就是現在的龍華園小區。同時修建十里長街,連接回龍觀和霍營,為以後開發回龍觀東部做准備。現在的回龍觀小區主幹道回龍觀東大街就是在十里長街基礎上修建的,這條路也是此地僅存的幾條道路舊址之一。後華遠房地產買下農場家屬院西面至現八達嶺高速這塊土地建設住宅小區,這就是現在的慧華苑。
北京市政府實施經濟適用房建設後,天鴻集團看中了回龍觀這塊風水寶地,開始投資開發建設回龍觀文化居住小區。從那時起此地變成了北京最大的建築工地。經過幾年的建設,小區一期、二期 乃至現在的六期的建成使此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農田已是高樓林立,阡陌縱橫已是柏油四通 四面八方的人匯聚此地,開始了新的生活。
再望此地,感慨萬分,回龍觀已從村莊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