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是否真的出自李鸿章之口
“ 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啊! 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由我来吧。”——李鸿章
李鸿章接过庆王手中的笔,颤抖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看上去既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
签完条约,李鸿章一阵剧烈咳嗽,吐血不止。
Ⅱ 请问李鸿章临终诗的名字,还有其中内容是什么意思
名字是《口占七律》,译文如下:
马车前的马还没有离开马鞍(比喻事业没完成),事到眼前才知道免不了一死。几百年来为国家的发展缓慢而悲伤,在几百里之外为民残哀悼。
秋风吹这宝剑,孤城落泪,日落照着旗子和大将坛。外国人对我国的侵略还没有停止,大家不要视若等闲,冷眼旁观啊!
原文: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2)李鸿章名字好听扩展阅读:
李鸿章晚年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清朝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战争状态。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朝廷下诏,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清朝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7月30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
1900年8月15日,清朝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9月29日,李鸿章到达天津。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由于心理压力巨大,李鸿章病倒了,他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住气了。
他们唯恐朝廷再也没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一个耗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开始咳血了,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是: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长短了。
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16]——“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享年79岁。
Ⅲ 李鸿章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在我看来,李鸿章是一位严重被以前的观念所黑化了的一个人。在我心中他就是一个忠君爱国之人。
我记得我看过这样一句话——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这可能也是我们阅历增长之后的体会吧。李鸿章,一位清朝重臣,被骂卖国贼几十年,有一位有志之士曾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可见李鸿章的身上到底背负了多少。
李鸿章二十五岁中了进士是三十年来第一位如此年轻之人,五年时间,官升七品。晚清在与世界对赌国运中,中国国运日趋向下,为了挽救中国,晚清权臣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以一己之力为大清续命。许多学者至今评价,如没有四大名臣,大清恐怕会早亡50年。李鸿章励精图治,给朋友书信中写道:“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在诸多的“中国第一个”,创办者都是李鸿章!至今,他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依然影响着中国,现在招商银行的前身就是晚清轮船招商局的子企业。
但是一己之力永远是有限的,历史也是向前的,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力量而停下脚步,1871年8月,当李鸿章用颤颤巍巍的手签下《中日修好条约》,从那天开始,他的后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签约。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数次讨价还价中,李鸿章放下了全部的尊严,只是为中国省一点银子。大家只看到李鸿章的“卖国”,却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艰难!
自始至终,中堂大人做错了什么呢?他不过只是一个无法改变大局的棋子,只是一个73岁的快要进黄土的老人。虽然他说:“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但是又被逼的不得不出走国外,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轮到中国时,却只有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掌声,也没有人唱国歌。在一片嘲笑声中,年过七旬的中堂大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地唱着家乡小调。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鸿章从来没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断地捍卫尊严。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
1901年,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这年,他78岁,油灯将枯,可是,又被派去和八国联军商讨议和之事。弱国无外交,哪里有商讨一说,不过是签字罢了。是偌大的中国,不派李鸿章去,又能派谁呢?这一年,李鸿章和庆王爱新觉罗·奕欣出席《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庆王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按理说应该他来签字。庆王正准备签字,老人说了一句:“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那年,李鸿章78岁。(在我看到这句话时心情简直不能用复杂来形容,前人最惜羽毛,但中堂大人却让自己的名字放在一个风口浪尖之中)
李鸿章的一生是可悲的,可悲的是背负那么多却还要被辱骂,李鸿章的一生都在和这个国家威武,少年从戎,老年还有一步一步拖着他走。我从不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他只是将自己的所有都给了国家,做了无法选择的决定。
Ⅳ 李鸿章为什么名声不好
李鸿章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这很不好说,因为谈论的对象是一个复杂至极的历史人物,仅仅用“好人”“坏人”来判别,未免显得简单而又幼稚。
但是人们往往习惯复杂的看待一个问题,哪怕它是简单的。
李鸿章到底是好是坏呢?能发出这样的疑问,本身就已经说明了李鸿章的复杂。没有人会问慈禧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这已经成了定论。也很少有人去问孔子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他与爱国或卖国根本谈不上一点关系,孔子基本远离政治是非。
李鸿章太难做了,这个人太难做了。他一生的功过是非、荣誉窝囊都在外交上,都挤在了那张不大的谈判桌上了。而这就是他难做的原因。要知道,无论哪个时代哪个朝代,出现在谈判桌上的官是最难做的,尤其是在战火纷争的时代,往往外交官是最先引起国人不满的。
而李鸿章则更糟糕,他出现在一个积贫积弱,国家被列强分割的大乱时代。可以说李鸿章是一边被列强的坚船利炮逼上谈判桌,一边被晚清拽着鞭子拖上谈判桌的。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两个条约,连小学生都知道是卖国条约,哪位官员还能看不出呢?这下就明了了,谁在上面签字谁就是卖国贼,谁就是汉奸!
李鸿章签了,于是李鸿章成了卖国贼,所以李鸿章是“坏人”。可问题是,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清政府必须要面对列强,总得有人去面对列强的外交官,总得有人去谈判。
所以,总得有人去签字,总得有人背负这千古的骂名。
事实上整个清政府又有几人不该被骂?
当然李鸿章并不完美。他过于相信列强的技术,同时又过于轻视国人的能力,这就让李鸿章显得没有底气,在外交上他不得不处于弱势。他不得不考虑借助某一或某几个列强的能力,去对付眼前的列强,结果却前门拒狼后门引虎,进退两难。
Ⅳ 李鸿章有什么趣事!急用!!!
1 美味名犬
李鸿章 1896 年游历英国时,在老朋友戈登的纪念碑前和墓前敬献了花圈。戈登的妹妹出于礼仪送给李鸿章一只在赛狗会上得过大奖的名犬。过了几天,戈登的妹妹接到李鸿章的感谢信。信上说:夫人赠我爱犬,我十分感激。只是我年纪太大,牙齿不好,不能多吃。但是,为了表达我对夫人的感谢,我还是吃了一点,果然是天下美味。读罢来信,真让这位英国夫人哭笑不得。
2 和我的孙子一般大
1897 年,李鸿章接见法国大使施阿兰。施阿兰的态度傲慢,顿使李鸿章心生不满。见到对方比较年轻,李鸿章便故意问他:“你今年多大了?”施阿兰告诉了他自己的年龄。李鸿章遂笑着说:“你只和我的孙子一般大啊!记得在贵国时,我曾经和你的祖父交谈过呢。”此语一出,弄得施阿兰面有愠色,但又不便发作,真是“哑巴吃黄莲”!
3 让俄使者陪同过年
某年岁末,俄国使者请求拜见李鸿章,李鸿章同意第二天接见。李鸿章手下人说:“明天就是除夕了,难道您不准备过年吗?怎么还有空见俄国人呢?”李鸿章不动声色地说道:“虽然说是过年,我的家人也不在我身边,我一个人怪无聊的。不如明天把俄国人耍笑一番,就当是他们来陪我过年了。对了,明天你们都不用参加,我一个人就够用了。”
4 有冷有热
某次,李鸿章去某外国使馆赴宴。饭后上冰激凌,李鸿章看见冰激凌冒着气,以为是热乎的东西,所以就先用嘴去吹。不料,吃了一口,发现竟是凉冰冰的,禁不住倒吸了一口气。外国人忍不住笑起来。李鸿章装作不在意说,作为答谢对方的盛情,明天要回请大家吃中餐。第二天,外国人来赴宴。吃了一会儿,上来一锅汤。外国人一看,这是凉汤,于是你一口我一口大吃起来。结果都被烫得说不出话来。原来,上面是厚厚的一层油,油下面是滚烫的汤。李鸿章故意这样安排,不过是对吃冰激凌遭嘲讽的报复。
5 “李鸿章杂烩”
一次,李鸿章备宴回请洋人。成套的席面在花厅里摆开,酒过一巡又一巡,菜上一道又一道,吃了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下席。总管对李鸿章附耳低言:“中堂大人,菜吃完了,怎么办?”李鸿章略一思索,说道:“把撤下去的残菜用大盆装着端上来,要加热。”总管满面含笑而去。不一会儿,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残菜端上来了。洋人纷纷下箸,并且都说好吃极了。一洋商问道:“中堂大人,你们中国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把好吃的放在最后!这好吃的菜叫什么名字?”洋人说的是蹩脚汉语,李鸿章虽然听懂了,但一时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字,只好答非所问:“好吃多吃!”谁知这一下歪打正着,汉语的“好吃多吃”与英语的杂烩(hotchpotch)发音相近。此后洋人吃中餐,每宴必点此菜,不过再不是残菜混合,而是各种原材料的精心组合了。因为此菜肇自李鸿章,所以称之为“李鸿章杂烩”。今天,有些饭店,特别是经营安徽菜的饭店,仍然保留着这一道菜。
6 内急
李鸿章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内急,到洗手间一看,人家是用抽水马桶,中堂大人从未见过,不知如何使用,可偏偏急得不行了。
李大人穿的长褂,灵机一动,拉到衣袖里,然后手往上一扬,嗖,砸到天花板上。
这时,一个老外进来了,李大人臊得满面通红,忙拿出一枚金币,小声对老外说:给你一文钱,你千万不要说出去。
不料老外拿出十枚金币,小声对李大人说,我给你10文钱,你告诉我是如何拉上去的?
7 “谬”饮洗手水
1896年,李鸿章以七十高龄出访俄、德、法、英、美诸国。抵达德国,在柏林觐见过德皇以后,李鸿章专程前往汉堡,探看业已退休的俾士麦。
俾士麦,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宰相,协助普鲁士国王通过一系列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世称“铁血宰相”。李鸿章在中国一度权倾朝野,老外恭维他是“东方俾士麦”。
史载,东西两“俾”“彼此闻声相思,一见如旧识”。俾士麦遂举办盛大宴会,款待远方贵客。各国驻德使节应邀而来,宴会大厅成了“模拟联合国”。
俾士麦与李鸿章居中而坐。觥筹交错间,侍者以小银盏盛着,给每人送上白开水———吃过水果以后洗手指用的。李鸿章不知西人习俗,端起小银盏呷了一口。
中堂李大人却又“谬”得如此出彩,把盏呷水姿态之优雅雍容,将“铁血宰相”给镇住了!须知,对于李鸿章的精神风貌,梁启超曾作如此描摹———李鸿章待人接物常带傲慢轻侮之色,俯视一切,与外国人交涉,尤轻侮之!
基于对李鸿章风度的衷心折服,更基于由此衍生的对中国古老文明的真诚敬畏,俾士麦模仿李鸿章的把盏姿态,照样端起小银盏,把用以洗手指的白开水呷了一口。
宰相引领,心照不宣,朱紫满堂,尽皆把盏!
Ⅵ 李鸿章非常有名的两句诗出自哪一首
《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
入都
【其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其二】
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
【其三】
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
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
【其四】
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衫沦落十年人。
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其五】
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其六】
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其七】
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
【其八】
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其九】
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其十】
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Ⅶ 李鸿章这首诗的名字是什么
中国四十年大事记
Ⅷ 人生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你怎么评价李鸿章
说起李鸿章,但凡上过历史课的人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一个卖国求荣的人。之所以说李鸿章是一个卖国求荣的人,主要原因就是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当时签订条约时,李鸿章没有把自己的名字一笔一划写上去,他把李鸿两个字写成了连笔字,如同“肃”,之所以如此,就是他也不想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上,当他签完字回到休息处时,竟然大口吐血卧病不起,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了。
对于李鸿章来说,人生最难写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名字。
Ⅸ 形容李鸿章的诗句
1、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李鸿章
2、 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 ——李鸿章
3、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
4、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 ——李鸿章 《走向共和》
5、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
6、 "我活着都不怕,还怕死吗? ——李鸿章"
7、 出水芙蓉,光华夺目。曾几何时无复当初颜色?苍松翠柏,视似平常,而百年不谢也。 ——李鸿章
8、 人以利聚,“非名利,无以鼓舞俊杰”。 ——李鸿章
9、 谣诼之来本非意料所备,息谤莫若自涤,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 ——李鸿章
10、 平日遇事不能持平,威信无从服众,以至一发难收,柔远二字须看的通透,柔克高明。柔克者,非事事将顺之谓柔也,绕指柔中自有百炼刚在。 ——李鸿章
11、 法待人而后行,事因时为变通,若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 ——李鸿章
12、 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赍志以终,殁身难暝。现值京师初复,銮辂未归,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计,处处可虞。窃念多 难兴邦,殷忧启圣。 优读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计谟,臣在九原,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惟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李鸿章遗嘱 ——李鸿章 《走向共和》
13、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www.SiandiAn.com 闪点情话网) ——李鸿章 《入都》
14、 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李鸿章
15、 机器创造一事,为今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16、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李鸿章
17、 简版: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 完整版的上联: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 下联: 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 靠边,合手即拿。 ——李鸿章
18、 "“世上最难写的字,莫过于自己的名字。王爷,你的路还长着呢,让老臣替你签!” ——李鸿章"
19、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 燕辞故垒更图新; 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李鸿章
20、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李鸿章
Ⅹ 李鸿章他妈叫什么名字
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