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代的各种称呼都是怎样的呢
1、家严(家君、家尊):旧时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2、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由严父慈母而来。
清 胡寿颐 《小螺庵病榻忆语跋》:“女史亡矣! 张姥 犹时为予述往时携女史钗钿求家慈修饰,家慈恒乐为之劳。”
3、膝下:古代儿女与父母通信时用的敬辞,书面语。
《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4、伯仲叔季:古时兄弟间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最末为季。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穆后 及 大子寿 早夭即世, 单 刘 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5、千金: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有金贵之意。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而且又小,那里知道这个?”
6、拙荆(山荆、荆室):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荆钗布裙为贫寒人家妇女而穿,故以此代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嫁女》:“遂有妇人出拜,年可四十馀。翁曰:‘此拙荆。’公揖之。”
❷ 请问:论述唐代文学的风貌
http://www.guoxue.com/jrxz/WXS/Xws2-11.htm
❸ 盛唐时期时代风貌的什么急!!
银器
silver ware
以白银为原料制成的器皿、首饰、摆件等金属工艺品。有的全部以银制成;有的以木、瓷等为胎,外面包银;有的在银器上镶嵌珠玉;还有的为铜胎镀银。
沿革 中国银的使用始于器物的装饰。战国时期就有在铜器上镶嵌、装饰金银的金银错工艺。汉代称银为白金,除用作器物装饰外,也有少量银器,如碗、碟以及银印等。十六国时已有用银制的餐具。唐代是中国银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国有银作56处,主要产地有陕(今河南陕县)、宣(今安徽宣城)、润(今江苏镇江)、饶(今江西鄱阳)、衢(今浙江衢县)、信(今江西上饶)等州。当时银器生产分官作与行作两种。前者属官营的作坊院,后者为金银行业的工匠作坊。银器品种繁多,有碗、盘、杯、碟、盆、盒、壶、瓶、锅、匜以及熏炉、熏球等。唐代银器,形体丰盈,气势博大,纹饰繁密,富丽堂皇,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风貌,多为王公贵族们所享用,其中许多银器是地方的贡品。不少银器设计颇为巧妙。如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庄出土的一件唐代银熏球,球体两半有铰链相连,开合自如;球内有一盛香料的小金碗,用套环与球体相连,不论球体如何转动,小碗始终保持平稳,碗内香料不致翻倒,技艺精湛。宋代,银器业也很发达,银器形体比唐代的小巧,胎体轻薄,纹饰风格趋向写实,并出现錾刻诗文等题材。元代,瓷器广泛使用,使银器生产逐渐衰落,但宫廷中仍有不少银器。元代朱碧山是著名的文人兼金银工艺家,他制作的虾杯、蟹杯、龙槎杯等均为传世精品。明代,北京的银丝镶嵌已有较高水平。清代,宫廷有大量的银餐具和银炊具。康熙六十一年(1722),广东向清廷贡奉的银器有茶壶、烛剪、墨汁罐、匣、文具、耳挖等物,其中匣和文具来自欧洲。道光年间(1821~1850),御膳房的金银用具多达3000余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银器生产,主要产地有北京、成都、上海、天津等。
品种和工艺 银器品种很多,工艺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银器有首饰、胸针、头饰、服饰、餐具、茶具、酒具、烟具、文具、灯具、罐、盒、盘、瓶,以及壁饰、摆件等。工艺技法有铸、锻、刻、镂、焊、编织、堆垒、镶嵌等。花丝以北京、四川成都为最著名,其中四川成都的银丝制品不用模具,全凭艺人用手将细如发的银丝运用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等工艺,制作出各种造型的器物,花色品种多达400多个。上海和天津的银器是将熔融的银料碾轧成片后,用手工锤制成型,再将接缝及附件(如碗底、杯把、壶嘴等)进行焊接,然后通过錾刻、镂空、堆焊、镶嵌、垒丝等工艺,在器物表面加工出各种装饰纹样,最后进行打光或镀银;也有的以素亮为主,只打光不加纹饰。80年代还出现了铜胎镀银的餐具。中国藏族和蒙古族使用银器较多。藏族的银器主要包括餐具、酒具、盘、盆、罐,以及酥油灯、净水壶、护身符、银塔、银帽等。蒙古族的银器主要有洗手壶、奶壶、碗、筷、罐等。此外,银首饰是许多少数民族妇女所喜爱的饰品。
❹ 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1、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2、时事、政治、边疆、市井、民间的欢乐与痛苦、征夫思妇的哀怨与忧伤是唐诗最可见的题材。
3、自然景物与生活感受的诗意结合,是唐代山水诗的突出特点。
4、最能表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
5、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的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写,构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
6、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理意胜。
7、唐诗一个方面的重要风貌特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与唐人在将丰富的生活体验化为精神产品时超胜于其它时代的诗类。
8、唐代文人中庶族地主阶层的思想观念的新特征。
拓展资料: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参考资料:唐诗 (唐朝诗歌通称)_网络
❺ 唐代文学风貌及历史地位
唐代的文学风貌基本以唐诗为主,唐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唐诗的风格也是风格迥异,尽显风采,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❻ 杜甫草堂名字的来历
杜甫草堂由杜甫自称得来。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今日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文物价值
2008年6月30日,四川省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授牌仪式在成都举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等五家文博单位同获此殊荣。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
景点概况
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成都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诗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都曾经寓居蜀地诗人陆游、黄庭坚陪祀。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曾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工部祠后有近代1997年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杜甫草堂还有一处位于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在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位于原梵安寺古建筑群第三重大雄宝殿的“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馆内的基本陈列《诗圣著千秋》,荣获了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
草堂大廨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两壁悬挂有一幅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见墨迹为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
诗史堂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的手法来刻画的杜甫塑像。
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少陵草堂碑亭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此景点是我馆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
花径
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
梅园
梅园,位于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处私家花园,也是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的。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梅园就在眼前了。此时,你站在月洞门外,便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的呼应,而月洞门则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处的取裁下,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难怪许多游人以此为背景,留下自己的倩影。
雅堂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 2002年正式开放。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浣花祠
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修建。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如今所见的浣花祠。
茅屋
杜甫草堂博物馆依据
茅屋
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
唐代遗址
唐代遗址陈列馆位于草堂东北面。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而且为这块圣地增添了新的光彩。
万佛楼
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它复
万佛楼
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旅游新亮点。
❼ 唐代的社会风貌
唐代的妇女生活习俗最有代表性和独具特色,她们与其它朝代尤其是后世妇女相比受到封建礼教束缚较少,生活开放自由,因而精神面貌也比较开朗、奔放、活泼、勇敢这是唐代妇女的特色,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以其特有的开放著称于古代,封建礼教在那个时代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酷。
其次,李唐源于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非常频繁,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很深,使唐代形成了特有的“闺门失礼”
礼教不兴的状况。也正是因为唐朝的社会风气、妇女的地位的特殊性,促使这个时代出现
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武则天。其称帝后又推行了一系列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使得妇女地位有所上升,
更进一步助长了唐代妇女生活特色的形成。唐代宫廷妇女参政之事屡屡出现,尤其是唐朝前期,不仅后妃参政,公主、女官也纷纷干预政事。在人际交往中,唐代妇女与异性接触,交游不拘礼法,比较自由随便。
后妃、女官、公主可与外官交往,民间妇女甚至官宦人家的妇眷也不大回避男宾,普通女子更可随意与异性交往。
《琵琶行》便记叙了一商妇夜晚与一群陌生男子同席交谈,共饮并弹奏琵琶之事。唐代上层家庭的女子都较有文化修养,还特别注重歌舞、音乐方面的修养,并从事骑马、射箭、逐猎之类的体育活动,爱情婚姻较自由
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
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
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
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
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
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
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
有的。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
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
但这只是唐文学繁荣的客观条件。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
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它的艺术特质得到
了充分的认识,它已经朝着独立成科的道路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它逐步与学
术分离,淡化它的政教之用的功利目的,自觉地追求审美。自内容言,重个人情
怀的抒发,无论是表现玄理还是抒情,都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发展到极端时,
甚至由抒情走向娱乐。自形式言,辞采声律之美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创作
过程的体认,包括对于想象、灵感、言意、形神的感知与把握,都已经有了惊人
的进展。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诗歌的声律
形式已具雏形,将要影响我国千馀年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已经呼之欲出。表现领
域的扩大和表现技巧的丰富,促进了文章体裁(文类)的变化与扩展。原有的多
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规范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文体不断出现。仅刘勰《文心
雕龙》论及的文体就有81种,虽然其中包含有大量应用文体,并不属于文学的
范围,但文学体裁的多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
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作好了一切准备。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人迎
来了一个诗的辉煌时代,吸取了骈文的成就,摒弃了它的弱点,进行了文体文风
改革。从文学发展自身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就没有唐文学的繁荣。
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诗的发展最早,在
唐文学中也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当诗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散文开始了它的文体
文风改革。就文体文风改革的规模和影响说,前此还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它
相比。小说也开始走向繁荣。而当散文、小说、诗相继进入低潮时,诗的另一种
体式——词,又登上文坛,焕发光彩。终有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
时期。
唐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上。
《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
《全唐诗》收作者二千二百馀人,据不完全统计,唐人小说今天可以找到
的还有二百二三十种。唐代出现的杰出诗人数量之多,为我国诗歌史上所仅见。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唐诗的发展存在着
不同的段落。最初的90年左右,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就表现领域说,
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
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
开朗明丽的境界;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唐人做了两个工作,一是
把四声二元化,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
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
—律诗。到了开元十五年前后,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兴象,还是声律形式,都
已经为唐诗繁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继之而来的便是开元、天宝盛世唐诗的全面繁荣。这个时期,
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
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
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晶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当然最重
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
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后人对此期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
括的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正当唐诗发展到它的高峰的时候,唐代社会也从它繁荣的顶峰走向动乱与衰
败。天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部分诗人开始写生民疾苦。天宝十四载(755)
冬,安禄山反于范阳,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席卷北方半个中国,
经百馀年积累起来的社会繁荣毁于一旦。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
岭,这一社会大变动,也引起了文学的变化。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那种
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意味已逐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消退。
代表这一时期的最伟大的诗人,就是诗圣杜甫。他直面这场历经八年的大战乱,
以动地的歌吟,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血泪。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
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从题材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诗了。这可以说是唐
诗发展中的一种转变。此后大历诗人出来,因社会的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
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待到贞元元和年间,士人渴望中兴,与政治
改革同时,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的风气。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韩愈、孟
郊、李贺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化、炼字的影响,更加怪变,怪怪奇奇,甚
至以丑为美,形成韩、孟诗派。白居易、元稹,还有张籍、王建,则从乐府民歌
吸取养料,把诗写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诗派。这些中唐诗人在盛唐诗那样高
的水平上,在盛极难继的局面中,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一片
诗歌的新天地。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也趋
向细腻。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在这一片诗的退
潮中,杜牧、李商隐突起,聚显光芒。特别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灵心、细腻丰富
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
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❽ 阅读唐诗三百首找一找其中有哪些是描写唐朝社会风貌的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用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
杜诗中著名的“三吏”、“三别”,全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哀王孙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鸟,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宫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郊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嫠同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❾ 唐代的社会风貌是怎样的
我这么跟你说吧,在唐朝,杀一个下县的县令是不犯超纲的。
也就是说,某地死了个下县县令,皇帝不管也不问。
❿ 唐诗三百首那些描写唐朝社会风貌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用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
杜诗中著名的“三吏”、“三别”,全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哀王孙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鸟,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宫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郊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嫠同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