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南覃氏
姓氏名称: 覃
拼音: qin[二声]
序号: 0439
覃姓当代分布
覃氏人口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创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不断与其他姓氏融合,分布到五湖四海。根据各省、市、县地方志有关资料及各地覃氏家谱记载,覃姓定居地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福建、海南、江西、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台湾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汉、壮、土家、布依、毛南、仫佬、仡佬、苗、瑶、侗、傣、水、京等13个民族。定居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缅甸、英、美、法、德、荷兰、瑞士、新西兰、加拿大、巴西、哥斯达黎加等21个国家。关于覃氏人口,难以进行精确统计。根据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年出版的《中国覃氏通书》记载,全国约有人口900万。根据1997年征集到的资料统计,覃氏人口有900多万。
介绍文件
覃姓起源
覃姓起源
“覃”读音考
由于各种典籍和辞书,大多数都把“覃”说成是来源于“谭”读“谭”或“浔”,这就给人们以误导,早在公元前21—16世纪的夏朝,就已经出现了覃部落——覃怀氏——覃氏了。比齐桓公灭谭国的·公元前 684年要早1000年左右。覃氏中确有从谭国的后裔中改来的,这仅是覃氏宗族中的一个分支,不是全部。它是其中一个来源,而不是惟一的源头,更不是最早的源头。
民国十一年(1929年)撰写,1983、1984、1989年三次修改的《四川大足覃氏家史》中说:“覃字早已出现于《诗经》、《书经》,诗云……‘葛之覃兮’、‘覃公为私’,书曰:‘覃怀底绩。’这些古老书籍,皆有所载,是早期字也,非谭去言而为覃焉。有的谱牒皆言姓谭而去言从覃者,讹矣,予以更之。”1947年《广西通志稿》氏族卷载:“来宾县覃氏丁四千八百强,罩读如寻,西粤皆然。在汉时读寻音,望出岭南。……覃氏族姓颇繁,乡音绝不读覃为谭。”
四川省巴县石龙覃氏支族谱记载:“巴县石龙支族乃上古皇覃氏后裔。”四川省达县覃家坝火车站支族谱记载,其支族是上古十三族皇覃氏后裔。广西修仁县(现属荔浦县境)覃氏祖宗神位上写有“皇覃氏历代宗亲之位”。湖南省石门《覃氏族谱》说:“覃氏的祖先,考稽上有皇覃氏。”皇覃氏是继因覃部落、覃怀地而得覃姓之后的又一命姓,就产生的时间来说,覃怀氏要早于皇覃氏,因为覃怀氏因地名、部落名命氏,这属自然命氏。
湖南省《石门县志》记载,覃为古有竺氏后裔,于周穆王时分居覃地为民,遂以国为姓。当地的覃氏族谱记录有《覃氏源流世系歌》:“覃氏鼻祖墨胎初,孤竹君后是有竹。”据湖南省张家界市覃氏族谱,覃氏是有竹氏的后裔。这两地族谱所记载的历史上覃氏是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的后裔,可以看作是覃氏发展过程中命姓的演变,是覃氏部落分支的命姓。其中以孤竹命名的覃部落到周中期,分为三支迁徙,一支到达山东章丘、历城一带;一支向今河北省内丘县西北17里的有孤山,河北省房山县有孤山,这可能与孤竹北迁时曾居留过有关;另一支向南、西南方向发展,迁入湖南西部和贵州一带(即古夜郎国)。
覃氏和谭氏关系密切,《辞海》、《姓氏辞典》、《万姓统谱》、《百家姓探秘》等有关工具书和姓氏研究的书籍,都说覃本姓谭,是因为避难,把言字边去掉,改为覃。谭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章丘(一说故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公元前684年为齐国所灭。传说谭国国君逃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子孙以国为姓,是为谭氏。周武王灭商后,除随同伐纣的诸侯外,殷商所封诸侯一概废除,削为平民,为防止殷商遗民叛逃,武张遣送他们到今河南洛阳地筑城,称为东郡。这时候,孤竹国也被灭亡,孤竹氏覃民从河北卢龙被驱到洛阳和殷商遗民一起筑城,沦为工奴。后又到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为周穆王建筑祗宫,这是公元前1001年的事。祗宫建成后,穆王为偿工奴的劳绩,把他们分配到各附庸国为民,有竹氏的覃民被分配到谭国(今山东省境内)为民,有竹氏又得姓谭氏。到春秋时期周庄王十四年(前683年),周被齐国所灭,有竹氏谭姓国民又迁徙他地。求神问卜的结果是:早往西行,谨记勿言;日落西方,及早回家。预示迁徙的方向是西方,而且西、早二字相叠起来是覃字,正是谭字去言边,也包含着“谨记勿言”的意思。而且日落西方,及早回家是暗示要等齐桓公死了,要及时早早回到谭城老家来。这一段传奇,在湘、鄂、桂一带覃氏族谱中都有记载,而且世代相传。后来有竹氏的谭姓国民扶老携幼经过数千里跋涉,于齐桓公灭谭后的次年(前 682年)秋天,陆续到达了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境),按照“谨记勿言”,把谭字的言旁去掉,恢复覃氏。
覃姓的起源
覃姓是一个有多种读音的姓氏,不同的读音代表着不同的覃字在读为tan时,所代表的姓氏血统与谭姓相同,相传其姓氏本来也就是由“谭”字去掉偏旁而来的。汉代时,谭姓人中有人与名将韩信关系密切,后来韩信因故被杀,他怕受牵连,便携家人逃往外地,改姓为覃,他的后代在后来也相沿以覃为姓。历史上,这支覃姓人以齐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为郡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和关陇地区。
覃字读为xun时,主要是指居住在长江以南原古代蛮族或巴蜀区的覃姓人。早在汉代时,澧中、平川、赐州等地的蛮族中都有覃姓,蜀郡也有覃姓。至南朝梁时,出自这一支派的覃姓人还出了一位名为覃元先的名人,官至东宁州刺史。直到清代,居住在今四川一带的覃姓人仍把自己的姓氏读为xun。
覃字读为qin时,主要指生活在今广西一带的覃姓人。相传,他们姓氏的读音原为tan,与表示品尝之意的“啖”字同音,后讹为qin,遂相沿成习。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出自这一支派的覃姓人大约有50万,而广西也因此是全国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根据大多数覃(qin)氏族谱记载,覃姓始祖在河南省沁阳一带。四川省大足县《覃氏家史》说,他们的始祖可追溯到春秋一个叫覃怀的地方。湖南省石门覃氏族谱说,覃氏是有竹氏的后代,周穆王时因功得封于陕西覃地及覃怀地,以地为姓。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覃氏源流》记载,皇覃氏根基于覃怀。广西上林、马山、容县、宾阳等县《覃氏源流》说,覃姓,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的覃怀古国,其位置在今之河南省沁阳、武陟一带。
沁阳市位于今河南省西北部沁河冲积平原区,太行山南麓,东经112。26'至 113。02'与北纬34。59'至35。18'之间,东邻博爱,西接济源,南毗温、孟二县,北界山西晋城。沁阳历史久远。夏为覃怀首邑,属冀州;商代属京畿;纣时封鄂侯于邗,其地为邗国。秦汉称河内郡,明清设怀庆府。历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1989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沁阳为“历史文化名城”。武陟县古时属沁阳县。历代修的《沁阳县志·建置》中都有沁阳在夏代为覃怀地的记载。1989年沁阳撤县改市,1993年5月出版的《沁阳市志》记载“沁阳历史久远,夏代,地处覃怀地”。《武陟县志·建置》中也记载,该县“夏,称覃怀”,在“姓氏录”中,也记载有覃姓居民。沁阳一带自古就流传一句话:“覃怀古郡,河溯名邦”,意思是说,沁阳既是历史悠久的古郡,又是名邦。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覃氏部落,夏代称覃怀地。这里位于黄河以北、沁河以南的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经济相对发达,所生产的地黄、山药、菊花、牛膝,称为“四大怀药”,历史上曾列为贡品,至今仍闻名于世。这里历代外出经商的人较多,出门的生意人喜欢在肩上背一个肩袋(当地称为肩褡),袋上写有“覃怀人×××”字样,表明自己是覃怀地人,并以此为骄傲。这种现象,解放前随处可见,今天在一些地方,仍有这一习俗。
覃怀地因覃部落而得名,覃氏因覃部落和覃怀地而得姓。而传说中,覃姓的始祖是伯益。伯益又叫伯翳,也叫大费,传说他能驯服鸟兽成为家禽家畜,开创了人类饲养家禽家畜的历史;他还协助大禹治水,把九州的洪水疏导入大海,所以他深得禹的信任,被赐给嬴姓。
介绍文件
覃姓迁徙史
覃姓迁徙史
概述
覃氏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频繁迁徙,总的流向和趋势可概括为:北南东西,即自北向南,先东后西。根据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谱记载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黄河流域的几次迁徙之外,还有八次较大的迁徙。从覃怀地到会稽郡覃怀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挥部”,也是治黄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从冀州出发巡视,冀州治理工作从壶口开始,然后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怀的治理由于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带领覃怀人随禹到浚县安营扎寨,治理黄河,后又跟随禹到各地治水。现在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乡席营村,还聚居着800多人的覃氏后裔。大任山明代古碑上,还刻着覃氏先祖“席营村覃滚”的名字。接着大禹带领大家继续治理黄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兖州(今山东省境内),再到徐州 (今江苏省境内),到安徽涂山,经过疏导,引黄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后到达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并在会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怀人在内的民众辗转从北到南,到达会稽。为了纪念祖先伯益,覃怀人把会稽作为覃氏的堂号。至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下南、水源、洛阳、温平等乡,河池市的冲蒙屯等覃氏支系都以“会稽郡”作为覃氏堂号。
从湖南武陵南迁
覃儿健是目前所见历史记载的第一位覃氏历史人物。据《后汉书·西蛮西南夷传》、《湖南通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等记载,覃儿健(前4年一80年),武陵(今湖南省张家界市)人,祖籍雍(今陕西),望出关中。其父受封武威镇夷将军,于汉平帝三年(3年),领兵助武陵太守征剿有功,驻守沣水流域溇中、充中及零阳等地,当时正值王莽推行新政,他组织民众合力抵抗新政,被推举为精夫(即统帅)。覃儿健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学文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长大成人后得到大家的信任。父亲去世后,覃儿健继而成为领导当地民众的统帅,威镇武陵地区。 汉章帝建初三年 (78年),武陵溇中地区民众拥覃儿健反抗官府增加税赋,先后攻下零阳、作唐(今湖南省安乡县境内)等地。次年,汉王朝调荆州 (今湖北省境)等七郡及汝南颍州 (今河南省境)的囚徒5000多人前来征剿,覃儿健战死,民众失去主帅,溃不成军,纷纷逃往深山野谷。覃儿健后裔为逃避官军搜索,免遭灭族之祸,大举南迁,进入今广西北部的九万大山, 分居于今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及阳朔、永福、鹿寨、柳州、宜州等市、县;现在这些地方覃姓人口较多,与覃儿健后裔的南迁有很大关系。民国《宜山县志》中就有有关覃儿健的记载。
覃万传从陕西入川
覃万传 三国时人,祖籍陕西南郑,曾任蜀汉胖舸郡太守马忠的总兵。蜀汉建兴三年(225年)随诸葛亮南征有功,经马忠推荐受封武陵君,镇抚五溪(五溪为雄溪、满溪、西溪、抚溪、辰溪),即今黔东、鄂南、湘西交界一带。三国时魏景元四年 (263年),魏伐蜀汉,汉后主降魏,万传无法返祖籍,落籍五溪。其后人一部分自贵州思南、镇远、榕江等地南下广西,现在贵州东部各县(自治县)及广西融安、融水、环江、宜州等各县(自治县、市)的覃氏,有的是覃万传宗支的后裔;另一部分留居原地,成为湖南武陵地区覃氏的主力。湖南溆浦县覃行璋、祁阳县覃季以及邵阳、武罔等县覃氏中,也有覃万传的后裔。
覃元先入桂
覃元先(生卒年不详) 南北朝南梁时东宁州(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刺史。关于他的籍贯有两种说法。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说是“南海人”。台湾《覃考》说是陕西南郑人,生于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原名覃彦。该书还评论道:“覃元先,《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有其传说,内容充满了传奇色彩,也有些是穿凿附会的几乎神话,现据人、时、地三因素,从史书中吸取其片断资料,予以联串叙述,使其完整与真实。”这里我们把上述两书的记载采取诸说并存的办法,转述如下,供后人研究。
《中国人名大辞典》说,元先“善骑射,多力,齐末反者四起,元先募兵卫乡里。……武帝召见,谓曰,公当立勋业,书彝常,奈何无名字,元先遂改今名,拜东宁州刺史,累著战功,加云麾将军,侯景反,元先与萧云讨伐,擒斩贼将,所向无前。卒于军”。台湾《覃考》说,武帝召见问名时,元先因名“彦”字和萧衍的“衍”字近音,怕犯讳而不说,后来皇帝给他起名“元先”,元先就高兴地接受了。元先任刺史后,回陕西老家带领覃家子弟兵随武帝作战,英勇果敢,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大败东魏于钟离(今安徽省五河县),武帝加封云麾将军称号。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反,武帝任命覃元先偕同萧云率师征讨。覃家军过关斩将,使侯景受挫。次年(549年),侯景攻陷梁国都城,武帝死,元先失去支柱,率军回东宁。这时已年过七十,加上在战斗中负过伤,不久去世。元先去世后,其后人纷纷散居罗城周围各县,北至融安、融水,中部至柳城、柳州、来宾、象州,南至平南、桂平、贵港,甚至广东的南海、肇庆、茂名、信宜、化州、罗定等地,都有覃氏后裔居住。据湖北省利川市覃氏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在清朝后期随太平天国起义部队征战到达南京,再随翼王石达开征战到四川,石达开死后,又由四川东下落籍利川县 (今湖北省利川市),历时100多年,发展到100余户。根据《太平天国史》十五《列传》记载:覃炳贤,广西永安(今蒙山县)人,随太平军征战南京,又随石达开逃难到四川,达开死后,由川东而下,落籍湖北利川县(今利川市)。还存覃炳贤的后裔,其先祖是覃元先。
唐代覃汝先驻镇施州
根据湖南《石门县志》、《覃氏族谱》,覃汝先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台湾《覃考》说,中国覃氏于十六国混乱以及南北朝南梁(302—564)灭亡后,即从关中有褒、南郑、汉中一带,迁到四川的瞿塘关(今重庆市境),历经200年,族人散居夔州 (今重庆市奉节县)、开州(今四川省开县)、归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施州(今湖北省恩施市)等地域,繁衍发展,再次成为巨族。在唐代开元年间(713—741)的一次政治剧变中,覃氏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
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但其晚年之时,由于宠幸杨贵妃,沉迷子女色,旷废朝政,大权旁落在奸诈的外戚杨国忠手里,导致安禄山造反,京都长安陷落,唐明皇被迫西逃成都,到扶风县马嵬坡时,杨国忠被乱兵杀死,杨贵妃亦被迫以三尺白绫吊死于梨花树下。在皇上落难之时,覃汝先半路护驾勤王。奏书中说:草民覃汝先,四川逵州人氏,得悉皇上蒙尘,便率领家丁及地方众兵千余人,兼程北上护驾。唐皇闻奏,喜出望外,即封汝先为行军总管及左仆射,护驾西行。平定安禄山之乱后,又加封覃汝先光禄大夫,住镇施州 (今湖北省恩施市),安抚十八蛮,准许世代承袭。覃汝先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享年89岁。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长子襄尧袭职,从第一代传袭到第十二代。汝先生伯坚、伯圭二子,伯圭后代子孙兴旺,主力居湖南省的石门、慈利、大庸、桑植、桃源、常德、邵阳等县、市;一支居湖北省长乐、长阳、鹤峰、宜昌、枝江、松滋、公安、天门等县市;另一支在广西融安、融水、柳州、来宾等县市,人口达百万以上。汝先后裔传到十二世覃友仁时,覃友仁袭任“施州行军总管”,迁驻添平。覃汝先的第三十八代孙覃添顺被明太祖敕封为“武德将军”,准其子世袭,统辖湘西渫水淡水流域。添顺六世裔孙覃善教奉命远征岭南修仁(今广西荔浦县境),以官为籍,定居繁衍。
从山东白马县迁邕州
今广西南宁市郊区,邕宁、武鸣、上林、马山、宾阳、横县、宜州、环江、河池,云南省文山、广南、马关等县、自治县、市的覃氏族谱都有记载说自己的先祖在宋代来自“山东白马县”,为此,解放前后,有不少人先后到山东省寻根,但都找不到白马县。山东白马县到底在哪里呢?这些族谱为什么都写上自己的先祖来自山东白马县呢?本书作者之一覃芝馨利用主编《南宁市郊区志》的机会,到山东、河南两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根据调查走访和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指的是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带,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互相涵盖,互相包含,约相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皖北等地区。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及其县治所在地,从秦汉到唐代的史书、地理著作上都有详细的记载。白马县建于秦朝,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代1500年之久,一直到明朝末期才改称滑县,其位置在今河南省滑县,县治在今滑县县城东10公里的白马墙村,经考古发现有古代的城墙和各种文物。古白马县在今河南省而不在山东省——这就是许多人到山东省却找不到白马县的原因。
白马县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覃氏先祖南迁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但以宋代较为集中,这与军事行动有关。在北宋年间,朝廷对广西有几次大的用兵,一次是皇祜年间(1053年前后),宋朝派狄青等率数万兵马南征侬智高,打败侬智高后,在邕州一带屯兵4000余人,驻在水陆交通沿线,后来其中许多人落籍成为当地居民,有不少为覃氏。据1998年底统计,仅南宁市郊区就有覃氏4615人,占郊区人口的1.3%,按姓氏人口排第19位。这些讲平话的汉人,大多数家谱上都写有宋代跟随狄青南征留下来的。再是宋熙宁年间 (1069—1077),宋朝廷派大将郭逵率兵讨伐交趾乾德叛乱,平息后留下部将戍边。此外,从北宋到南宋期间,因北方战乱和黄河多次决口,特别是随着北宋的灭亡,王朝向南迁移,皇族和官员及大批民众来到南方,其中岭南地区是重要的移民迁徙地之一。当然,这些移民中,不一定人人来自白马县,也有来自中原、华中其他地区的,但随军行动大都经过白马县,所以都作了这样的记载,正如黄河中下游一带群众,问起祖籍也都说是来自山西洪洞一样。这就是许多覃氏族谱上都写着先祖来自“山东白马县”的原因。
宋代,覃氏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其中覃庆元三代进士,在朝野产生了一定影响。
覃庆元 融州 (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景德进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 (1006—1010)被封为御史中丞。为人稳健,遇事敢于发表意见,举朝服其公正。其儿子覃光佃,宋开宝五年(972年)进士,任监察御史。他不怕高官权贵,对腐败和失职的朝廷官员,都如实呈报皇帝严办,被人称为“真御史”。当时北方经常发生战事,他曾三次上书力主抵抗,后升知雁州,对沿边将士贪功及失职者都惩之以法。后晋升都总管兼劝农史,甚得皇帝信任,升为银青光禄大夫。覃光佃的儿子覃昌,宋庆历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退休后闭门讲学,教人读经书,著有文集。
覃三耀入桂留戍东兰民国23年(1934年)出版的广西《上林县志》中的“民族志”记载:覃三耀(又名覃怀满,亦作山耀、三孝),生于元至J帧二年 (1331年),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为起义军首领覃景山之子。覃景山去世后,三耀继承父志,高举义旗,继续聚众起义,称“天下兵马大元帅”,带了一支覃家军随明将廖永忠征南,明洪武元年(1368年),白海路经福州、潮州,再取东莞、梧州、浔州、邕州、宾阳,后移宜州德胜司入东兰。由于韦天珍、覃怀满平乱有功,明朝廷授韦天珍为东兰州世袭知州,覃怀满为世袭武官,留戍东兰州,落籍于都彝哨(今广西东兰县大同乡那雅村)。韦氏土司实行军政合一的封建领主世袭制,土司除了直接占有和经营部分土地外,按哨封给韦氏宗族和覃、黄、龙等姓官兵。这支覃家军又分出一支继续进军西藏,为明朝统一边疆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落籍盐井(今西藏自治区盐井县)。据四川省大足县的人说,近邻四川省的西藏自治区边境还有覃氏居民。覃怀满在东兰生真贤(维昭)、真圣(维真)、真仁(维彦)三子,后裔繁衍黔、滇、桂20多个县及越南同登、谅山、高平等地,人数有上百万。
1990年出版的河南省《浚县志》记载,该县100人至1000人的姓氏有覃、毛、程、友、齐、霍、侥等。1993年出版的河南省《武陟县志》记载该县的姓氏有……简、覃、靖、蒯、蒿、福、熊、雏、裴、谭……等414个。浚县屯子乡席营村《覃氏族谱》记载,明代初年,覃家子弟兵随反对元朝的起义军南征,南方平定后,又北上。一同征战的还有席姓和张姓的兵,打到大名后,回故土落籍, 因为席姓先到,所以当地就叫席营村 (距前文所述的古白马县白马坡10多公里),朝廷将300亩耕地,另3亩4分坟场地赏给覃大义等有功人员,世代免纳粮,这个待遇,到解放前还为历代政府所承认。
明代,覃氏中出现不少人才,其中较著名者有覃应元,字德芳,四川云阳县人,明嘉靖进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属及群众,平息匪乱,整肃地方治安,政绩突出,升任四川副使。覃达,湖南石门人,曾任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万户官, 明洪武年间 (1368—1398)被征调到四川征剿,奋勇杀敌立功。丧于四川省大溪坪。
迁移海外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中也有一些覃氏居民。海外覃氏主要是从广西、广东地区出境的。他们迁居海外的原因很多,其主要者或为贫困所迫,或逃避政治迫害、民族压迫,或因不愿称臣于新朝,或遭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拐骗掳掠等。这些华侨漂洋过海留居海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大量出走并留居海外的则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广西华侨人口仅次于广东、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广西又是覃氏聚居最多的省区,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海外覃氏,以祖籍为广西者居多。以容县为例,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人口59万,其中覃氏3万,占5%强。1979年出版的台湾《广西文献》第3期说,马来西亚有广西籍华侨华人50万,其中容县籍20万,在容县籍华侨中,覃氏约2000人。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覃姓字辈
覃姓字辈
覃氏家族在明朝以前已有派行,但未盛行,明末各支族才先后确定统一派行,流传至今。一般是请族内德高望重之长者排行序,逐代按序取其中一字为行,一直排到末字,周而复始,也有重排序。班辈字文字精炼,内涵丰富,寓意深奥。内容主要是歌宗颂祖,教育后代,启迪子孙,训导族人,激励向上,预示未来,字数不等,目前见到最长的班辈字有100个,一般为二三十个,最少也有十个字。
湘西覃氏公定统一派行(100字):
良尚宗光祚,家声庆远长。
文章遵正大,基业照荣昌。
定邦勋名在,承先盛绩扬。
万传敦本序,佑启自联芳。
忠厚前谟显,诗书宜训详。
攀桂才高举,培兰庭满香。
崇儒昭谦让,造育多熹康。
逢原创凉史,饧粒振三纲。
为孝垂能守,居临循五常。
支源流泽久,百代若同堂。
河南浚县屯子乡席营村覃氏行辈十六字:
继宪增祥,维念显扬,
建
2. 古代著名的商铺有哪些最好是大家都熟悉的。或者电视剧里的也行 被采纳的加分哦
邵芝岩笔庄、胡庆余堂、边福茂鞋店、六必居、颐香斋等。
1、邵芝岩笔庄
创建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慈溪人邵芝严在杭开了一家名为“粲花宝”的笔店,后以店主名为店名,店址在官巷口附近,自设制笔墨工场,制作的毛笔以“尖、齐、园、健”四绝为特色,深得历代艺苑儒林称著,清时列为贡品。
为杭州富有书卷气息和专业特色的百年老店。笔庄精制的芝兰图牌毛笔以书写挥洒自如、得心应手而多次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笔庄自产自销的毛禾笔主要有羊毫、狼毫、紫毫和兼毫四大类。
此外,还供应各种名贵和实用的砚台、宣纸、徽墨、笔架等文房四宝。1956年公私合营,邵芝岩与石爱文笔庄合并,后又并入隆泰昌文具店。改革开放后邵芝岩笔庄重新恢复。
2、胡庆余堂
“江南药王”胡庆余堂,系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于公元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创建,地处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清河坊,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晚清工商型古建筑群,系徽派建筑风格之典范。
整个建筑形制宛如一只仙鹤,栖居于吴山脚下,寓示“长寿”。恢宏的建筑,辉煌的大厅,精湛的雕刻,以及它特立独行的经营格局至今风貌犹存。
一百四十多年过去了,胡庆余堂国药号始终秉承“戒欺”祖训、“真不二价”的经营方针,已成为保护、继承、发展、传播祖国五千年中药文化精萃的重要场所,是杭州人文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边福茂鞋店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开设于杭州长庆巷五老巷口。创建人边春豪,诸暨人,擅长制鞋手艺,其子边启昌随父习艺,善于理财,后继承父业。宣统三年(1911)迁太平坊(中山中路)营业。
边福茂制鞋选料认真,注重质量,造型轻巧,帮面挺括。民国十年(1921年)在羊坝头设分店,经营皮鞋,21年在上海设分店。杭州俗称“头顶天,脚踏边”,指的是“天章”的帽子,“边福茂”的鞋子。
解放后,毛泽东、周恩来、谭震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梅兰芳、盖叫天等艺苑名流,均曾在该店定制布鞋。
随着时代的变迁,皮鞋等已代替布鞋成为主流,边福茂除经营具有传统特色的布鞋外,还经营其它鞋类。
4、六必居
六必居酱园店设在北京,相传创自明朝中叶。挂在六必居店内的金字大匾,相传是明朝大学士严嵩题写。
六必居原是山西临汾西杜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开办的小店铺,专卖柴米油盐。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七件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赵氏兄弟的小店铺,因为不卖茶,就起名六必居。
5、颐香斋
颐香斋食品店创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创始人葛景山,苏州人,青年时在苏州一家南货店学手艺,后辗转来杭谋生,在清泰街义井巷口摆摊,现做现卖定胜糕。
后经一位李姓老主顾的帮助,将义井巷口的一开间门面转让给葛氏开店,取名颐香斋。开店时,前店后坊。传统糕点有条头糕、方糕、绿豆糕、麻酥糕、椒桃片、小清沙与苏式月饼等。
糕点配方注重“三重”,重色,色深不焦,香味浓郁;重油,油而不腻,入品酥松;重糖,甜味适品,绵软柔糯,其中潮糕和月饼最负盛名。
1937年12月杭州沦陷,颐香斋遭受地痞恶棍和日军的抢劫,损失惨重。1951年,葛氏因无力经营,将颐香斋盘给上海同业许炳华。文革期间,企业改名为“东风”,1980年才恢复老字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六必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胡庆余堂国药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邵芝岩笔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颐香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边福茂鞋店
3. 求古代女子的姓名
赵姓 钱姓 孙姓 李姓 周姓 吴姓 郑姓 王姓 冯姓 陈姓 褚姓 卫姓
蒋姓 沈姓 韩姓 杨姓 朱姓 秦姓 尤姓 许姓 何姓 吕姓 施姓 张姓
孔姓 曹姓 严姓 华姓 金姓 魏姓 陶姓 姜姓 戚姓 谢姓 邹姓 喻姓
柏姓 水姓 窦姓 章姓 云姓 苏姓 潘姓 葛姓 奚姓 范姓 彭姓 郎姓
鲁姓 韦姓 昌姓 马姓 苗姓 凤姓 花姓 方姓 俞姓 任姓 袁姓 柳姓
酆姓 鲍姓 史姓 唐姓 费姓 廉姓 岑姓 薛姓 雷姓 贺姓 倪姓 汤姓
滕姓 殷姓 罗姓 毕姓 郝姓 邬姓 安姓 常姓 乐姓 于姓 时姓 傅姓
皮姓 卞姓 齐姓 康姓 伍姓 余姓 元姓 卜姓 顾姓 孟姓 平姓 黄姓
和姓 穆姓 萧姓 尹姓 姚姓 邵姓 湛姓 汪姓 祁姓 毛姓 禹姓 狄姓
米姓 贝姓 明姓 臧姓 计姓 伏姓 成姓 戴姓 谈姓 宋姓 茅姓 庞姓
熊姓 纪姓 舒姓 屈姓 项姓 祝姓 董姓 梁姓 杜姓 阮姓 蓝姓 闵姓
席姓 季姓 麻姓 强姓 贾姓 路姓 娄姓 危姓 江姓 童姓 颜姓 郭姓
梅姓 盛姓 林姓 刁姓 锺姓 徐姓 邱姓 骆姓 高姓 夏姓 蔡姓 田姓
樊姓 胡姓 凌姓 霍姓 虞姓 万姓 支姓 柯姓 昝姓 管姓 卢姓 莫姓
经姓 房姓 裘姓 缪姓 干姓 解姓 应姓 宗姓 丁姓 宣姓 贲姓 邓姓
郁姓 单姓 杭姓 洪姓 包姓 诸姓 左姓 石姓 崔姓 吉姓 钮姓 龚姓
程姓 嵇姓 邢姓 滑姓 裴姓 陆姓 荣姓 翁姓 荀姓 羊姓 於姓 惠姓
甄姓 麴姓 家姓 封姓 芮姓 羿姓 储姓 靳姓 汲姓 邴姓 糜姓 松姓
井姓 段姓 富姓 巫姓 乌姓 焦姓 巴姓 弓姓 牧姓 隗姓 山姓 谷姓
车姓 侯姓 宓姓 蓬姓 全姓 郗姓 班姓 仰姓 秋姓 仲姓 伊姓 宫姓
宁姓 仇姓 栾姓 暴姓 甘姓 钭姓 历姓 戎姓 祖姓 武姓 符姓 刘姓
景姓 詹姓 束姓 龙姓 叶姓 幸姓 司姓 韶姓 郜姓 黎姓 蓟姓 溥姓
印姓 宿姓 白姓 怀姓 蒲姓 邰姓 从姓 鄂姓 索姓 咸姓 籍姓 赖姓
卓姓 蔺姓 屠姓 蒙姓 池姓 乔姓 阳姓 胥姓 能姓 苍姓 双姓 闻姓
莘姓 党姓 翟姓 谭姓 贡姓 劳姓 逄姓 姬姓 申姓 扶姓 堵姓 冉姓
宰姓 郦姓 雍姓 却姓 璩姓 桑姓 桂姓 濮姓 牛姓 寿姓 通姓 边姓
扈姓 燕姓 冀姓 僪姓 浦姓 尚姓 农姓 温姓 别姓 庄姓 晏姓 柴姓
瞿姓 阎姓 充姓 慕姓 连姓 茹姓 习姓 宦姓 艾姓 鱼姓 容姓 向姓
古姓 易姓 慎姓 戈姓 廖姓 庾姓 终姓 暨姓 居姓 衡姓 步姓 都姓
耿姓 满姓 弘姓 匡姓 国姓 文姓 寇姓 广姓 禄姓 阙姓 东姓 欧姓
殳姓 沃姓 利姓 蔚姓 越姓 夔姓 隆姓 师姓 巩姓 厍姓 聂姓 晁姓
勾姓 敖姓 融姓 冷姓 訾姓 辛姓 阚姓 那姓 简姓 饶姓 空姓 曾姓
毋姓 沙姓 乜姓 养姓 鞠姓 须姓 丰姓 巢姓 关姓 蒯姓 相姓 查姓
后姓 荆姓 红姓 游姓 竺姓 权姓 逮姓 盍姓 益姓 桓姓 公姓 丛姓
岳姓 召姓 有姓 舜姓 赏姓 伯姓 佴姓 佘姓 牟姓 商姓 鄢姓 汝姓
法姓 闫姓 楚姓 晋姓 盖姓 逯姓 库姓 郏姓 逢姓 阴姓 薄姓 厉姓
稽姓 铁姓 万俟姓 司马姓 上官姓 欧阳姓 夏侯姓 诸葛姓 闻人姓 东方姓 赫连姓 皇甫姓
尉迟姓 公羊姓 澹台姓 公冶姓 宗政姓 濮阳姓 淳于姓 单于姓 太叔姓 申屠姓 公孙姓 仲孙姓
轩辕姓 令狐姓 钟离姓 宇文姓 长孙姓 慕容姓 司徒姓 司空姓 南宫姓 西门姓 东门姓 左丘姓
梁丘姓 呼延姓 南门姓 东郭姓 百里姓 谷梁姓 宰父姓 夹谷姓 拓跋姓 壤驷姓 乐正姓 漆雕姓
公西姓 巫马姓 端木姓 颛孙姓 子车姓 司寇姓 亓官姓 鲜于姓 锺离姓 闾丘姓 公良姓
=-=以上都是ME去找到的。。应该94这些了巴
4. 竺姓 宝宝名字大全,姓竺的取什么名字好
乐轩
心乐:欢乐之心;心里快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取名确实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须根据姓氏配合将要用的字,根据时代特征,取其字的理、意、、象、音等,看是否是命主所需,配合命主姓氏将其合理搭配,使之大气、顺耳能寄寓某种深意,姓与名浑然一体。
让孩子美好的人生,从一个诗意优雅的名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