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起名大全 > 砖雕起名

砖雕起名

发布时间:2021-05-17 01:45:57

⑴ 谁建造了十二石斋和汾江草庐

梁九图也是梁蔼如的侄子,他是梁玉成最小的儿子,到他长大时,梁玉成已是驰誉远近的医家,著有《良方类钞》20多卷。梁九图从小生活在富裕和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庭里,可谓耳濡目染。

在梁氏叔侄中,以梁九图名气最大。他小时候就是佛山远近闻名的神童了。梁九图自幼聪明过人,喜爱读书,他10岁就能做诗,曾因著有《粤台饯别图》和《祁相国隽藻韵》等诗词,而声誉鹊起。

梁九图博学多才,曾任刑部司狱,后因腿有疾病而辞官。他性情高旷,淡于功名,而醉心于读书作诗、绘画写字和游山玩水。

回乡后,他在松桂里一带,购得清初诗人程可则的蕺山草堂故址,兴建了他在松桂里最早的私家园林“紫藤馆”。他与清代著名诗人张维屏、黄培芳、吴炳南和岑征交情深厚,经常聚会于此唱酬。

在道光年间,梁九图在游览衡山湘水,南归之时,船过广东清远,他发现有12块奇石:

其色纯黄,巨者高二尺许,小者也为径尺,其状有若峰峦者、有若陂塘者、有若溪涧瀑布者、有若峻坂峭壁者、有若岩壑磴道者……

黄蜡石原本产于真腊国,就是后来的柬埔寨,清代极其罕见。当梁九图确认了这12块色泽蜡黄,纹络嶙峋,晶莹剔透,润滑如脂的石头为纯黄蜡石后,他惊喜若狂,赶紧将石头转船运返佛山,并用七星岩石盘贮水盛之,将其罗列在紫藤馆前,而闻名远扬。

其中,最大一座名叫“千多窿”,高三尺多,最窄也有两尺宽,梁九图视若性命,他不仅因而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十二石山斋”,甚至自己也取名为“十二石山人”,而这12块黄蜡石,也因此成为梁园众多奇石中的珍品。

他自题七绝诗《自题十二石斋》一首以记其盛:

衡岳归来兴未阑,壶中蓄石当烟鬟。

登高腰脚输人健,不看真山看假山。

自此,人们就称他这个私家园林为“十二石斋”。后来,梁九图收藏的奇石越来越多,于是就专门建造了秋爽轩皱云斋,以陈列从各地搜集而来的奇石,如黄蜡石、灵璧石、彩陶石、木化石和太湖石等。其中以“瘦、皱、漏、透”著称的太湖石最为出名。

黄蜡石由于其质、色、形颇佳,为奇石收藏者所爱。九图与九华及九华之子思溥尤爱黄蜡石,相互唱酬,留下了“垂老兄弟同癖石,忘形叔侄互裁诗”的佳话。

此外,在道光年间,梁九图还在松桂里建有另一处私家园林“汾江草庐”,为词人雅集之觞咏地。骚人墨客一起“诗酒唱酬,提倡风雅”,称梁九图为“汾江先生”。

汾江草庐位于群星草堂旁,园林内的群体建筑有韵挢、个轩、畅意湖、湖心石、石舫、笠亭等,都绕湖池而建,布局分散。但其构思布局与群星草堂不同,气魄恢宏,表现出另一种格调的造园手法。

在汾江草庐园林群体前,建有一座设计精巧的小石拱桥,是连接群星草堂和汾江草庐的一条通道。此桥因集中了桥四周景物的韵味:远处的书韵,堂中的琴韵,鼎中的茶韵,檐下的铎韵和流水的泉韵等,而称“韵桥”。

相传,在韵桥不远处曾经建有一座私塾,上课的时候远远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在桥上弹琴有绕梁三日的琴音,琴旁放着正在沸腾的茶水,茶韵萦绕,下雨天有雨打屋檐的点点雨声,桥下流水潺潺。种种韵味集中在了此桥上。

个轩就是竹轩,是汾江草庐群体的入口。“个”字取“竹“之意,轩旁植竹丛,表现出主人追求清雅的意境。主人为啥起名为“个轩”,而不起名为“竹轩”呢?

据说,梁九图是受了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诗句“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影响,袁枚说月光映照下的竹子的影子很像一个个“个”字。此外,他还受到江苏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也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金句的感染。

由竹节、松木扎成的柴扉,两旁竹篱笆上生满爬山虎,现出一派乡土气息,体现主人追求远离尘嚣,贴近自然的心态。个轩翠竹成荫,环境静幽,让人心旷神怡。梁九图自己也因此而颇为得意地赋诗一首:

缚柴作门,列柳成岸。

两溪夹路,一水画堤。

由此可见,在院内,行水松堤上,可以赏竹、观荷、看柳,体现了主人刻意营造的水乡田园风韵。以竹为架的松竹寮,松皮覆顶,极有自然之趣。

汾江草庐园内的水石运用可谓是别出心裁:既有一般的叠石置景,又有独石成景;既有潺潺流水,又有一泓湖水,碧水中,成群的金鱼、锦鲤时浮时沉,湖面涟漪连绵,这静中有动的景观,令人赞叹。

在畅意湖上,一块形态奇特,高约近7米,重逾l4吨的石块屹立于湖中,此石名叫“湖心石”,又名“湖心英石”。湖心石周围,白鹅、鸳鸯戏水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之意境毕现。

湖心石极具山峰之势,石质清秀,褶皱相连,循岸而望,则每个角度所视都会有所变化,每面皆似一幅立体的画,如衡山九面,面面不同,人们形容其“形同云立,纹比波摇”,因而有“春峰”之称。

传说,这块湖心石是梁九图当年游历到江西九江扶庐峰时发现的。当时,这块石头没在土中数尺,梁九图雇了30多人,凿了6天,巨石才露出全貌。后来,他募集了50人,才抬到山下,最后用船运到佛山。

在畅意湖岸边,距离石旁不远处,建有一座造型优美的小轩,称之为“石舫”,长约七八米,为观赏湖心石而设。船前龟蛇两石,合称玄武,寓意长寿吉祥。

石舫有如紫洞艇,浪接花津,路逼蓊坞。亭西有韵桥,若彩虹高悬明镜之上。桥北有芭蕉数丛,设有石几案,若在芭蕉下谈诗论画,怡情养性,犹如进入世外桃源,宠辱皆忘。

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梁九图是的社会名士、慈善家和诗人。梁九图的诗作瑰丽中别见清奇之气,很能体现个性。他著有《十二石斋诗集》、《岭表诗作》、《紫藤馆文存》、《汾江随笔》、《佛山志馀》和《岭南琐记》等刊刻传世。

除了诗文,梁九图善丹青和书法,是画兰花的高手。他画的《墨兰》两幅和《墨兰立轴》以及书画作品10多幅均被后来各大博物馆珍藏。

他的作品在民间一直深受欢迎,当时人们哪怕只得到他一小幅字画,都视作璧玉一样珍藏起来。

梁九图一人独创梁氏两组名园,被誉为“石痴”。也因他是位创作颇丰的文苑才子,而且建有大型园林“汾江草庐”,人们都尊他为“汾江先生”。

自1796年始建,至1850年前后,佛山梁园通过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和梁九图叔侄两代人,历时50余年的屡次建造而臻于完善。

建成后的佛山梁园,包括十二石斋、汾江草庐、群星草堂和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其主体位于佛山松风路先锋古道,其他则位于松风路西贤里及升平路松桂里,人们总称其为佛山梁园。

在清代,佛山梁园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和番禺的余荫山房合称“广东四大名园”,为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其名气远播北京和江南。在岭南四大名园中,梁园的石景因千姿百态、独树一帜而最为人称道。

梁园的造园特色以水、石、庭、花木与各色建筑巧妙组合而成,追求淡雅自然的诗画意境,在岭南园林中独树一帜。

梁园的石文化,一石成景,是其他园林没有的。梁九图因“登山输人健”,故购得十二块黄蜡石,“壶中蓄石当烟鬓,不看真山看假山”。

十二书斋、群星草堂和寒香馆的主人,尤爱以天然的奇峰异石用于庭园造景。利用不同的组合,在岭南特有的各种庭园,如平庭、山庭、水庭、石庭和水石庭中不断加以变化,体现出主人高超的造园艺术。

广东气候多雨潮湿,为了达到经久耐用的目的,住宅建筑的前厅、梁、柱、门楣以及窗框上都会使用石材,它既可以在雨季起到防水的作用,也可以防火。特别是可以防止到白蚁的蛀蚀。大量的石材被使用到建筑上,甚至园林中的铺地材料,构成了岭南园林的又一特色。

我国古人对奇石的喜爱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古人认为,奇石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它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妙在自然天成。奇石如同无言的诗词,立体的图画,无声的乐曲。

相传,古人很早以前就开始将石头应用于园林的装饰艺术之中,以石来点缀环境,并且根据产地把奇石分成了不同种类,如江苏太湖石,安徽灵璧石,广东英德石等,都是叠石造景的上等材料。

梁园奇石达400多块,有“积石比书多”的美誉。其中,群星草堂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石庭”。它讲究一石成形、独石成景,在岭南私园中独树一帜。梁园的主人通过对独石、孤石的整理,突显个体特性,在壶中天地中表达了对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格的追求。

梁园的山都不是“叠”出来的,而是与整个造园质朴的风格是相统一的,不求恢宏的气势而求石的神态韵味,以小代大,表现山川之奇。

以石代山取代“叠山”的方法,摒弃了石块的积压堆砌,省却了石头纹理及形状的比照磨合,可以更灵活自由地表达不同思想情感。

梁园比较注重意境,在布局方面,整个梁园是三位一体。梁园多个群体均由住宅、祠堂、园林有机结合,形成不同时空的多个园林、住宅、祠堂组合体,如松桂林的十二石斋、寒香馆、群星草堂。

梁园园林建筑品种齐全,富于地方特色,亭、台、轩、阁、庐、堂、馆等在梁园样样具备。各色建筑博采众长,注重表现岭南水乡民间工艺的特点,灰塑、砖雕、木雕、石雕一应俱全。

除了采用传统的手法外,主人还将西方装饰运用到传统园林中,如群星草堂的船厅采用满洲窗和菱形石步级都是主人独创。

此外,梁园还珍藏的许多历代书家法名帖。秀水、奇石、名帖堪称梁园“三宝”。

⑵ 四合院名字是怎么来的

四合院
四 合 院(courtyard house)
(si he yuan)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四 合 院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院内,有用石板铺设地面的,也有用砖铺地的,还有用鹅卵石铺地的,不尽相同。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铺设的,无论是怎样铺,院内总要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建筑上已经有很多变化。农村中,大都从原有的四合院基础上发生大的演变。这就是,扩大正房的房间数,因为正房——北房采光好。因而,在盖房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北边的空间、地面,这就使院落成为不规则形,以北房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个方或长方形院落。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接,可避风雨。

北京的胡同一般是东西走向的,主要以走人为主,胡同北边的四合院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南边的四合院门一般开在院子的西边角。四合院是北京地区典型的民居形式。
一般的四合院都有二进院落,大型的有三四进院落和花院,二进院落一般是在东西厢房之间建一道隔墙,外宅一般是工作人员居住的,内外宅之间一般建豪华的垂花门,垂花门内有影壁,只在有重大活动时才打开,旧时说的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既指此门,家中的男仆一般也不得进此门。街门比较简单,街门一般建在院子的左边。大型四合院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

老北京人讲究较多,如院门前不能种槐树,因以前槐树上会掉下来一种虫子,俗名吊死鬼,担心过路人说“这儿怎么这么多吊死鬼啊”,因桑树与“丧”同音,四合院边也不种桑树。北京人大都爱在院子中种夹竹桃。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 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1、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2、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通。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墁地,青石作阶。
3、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门枕、连槛、门槛、门簪、大边、抹头、穿带、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门钉、门联等等,四合院的大门??就由这些零部件组成。
大门一般是油黑大门,可加红油黑字的对联。进了大门还有垂花门、月亮门等等。垂花门是四合院内最华丽的装饰门,称"垂花"是因此门外檐用牌楼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门外是客厅、门房、车房马号等"外宅",门内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内宅"。
没有垂花门则可用月亮门分隔内外宅。垂花门油漆得十分漂亮,檐口椽头椽子油成蓝绿色,望木油成红色,圆椽头油成蓝白黑相套如晕圈之宝珠图案,方椽头则是蓝底子金万字绞或菱花图案。前檐正面中心锦纹、花卉、博古等等,两边倒垂的垂莲柱头根据所雕花纹更是油漆得五彩缤纷。
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窗户和槛墙都嵌在上槛(无下槛)及左右抱柱中间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丽纸或者玻璃纸,自内视外则明,自外视内则暗,既防止寒气内侵,又能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夏季糊窗用纱或冷布,这是京南各县用木同织出的窗纱,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风透气,解除室内暑热。冷布外面加幅纸,白天卷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称"卷窗"。有的人家则采用 上支下摘的窗户。
北京冬季和春季风沙较多,居民住宅多用门帘。一般人家,冬季要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要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贫苦人家则可用稻草帘或破毡帘。门帘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装夹板的目的是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风掀起。后来,门帘被风门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帘,凉快透亮而实用。
四合院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北京糊顶棚是一门技术,四合院内,由顶棚到墙壁、窗帘、窗户全部用白纸裱糊,称之"四白到底"。普通人家几年裱一次,有钱人家则是"一年四易"。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内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一个陷入地下的煤炉,炉中生火。土炕内空,火进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热,人睡热炕上,顿觉暖融融的。烧炕用煤多产自北京西山,有生煤和煤末的区别,煤末与黄土摇与煤球,供烧炕或做饭使用。
室内取暖多用火炉,火炉以质地可分为泥、铁、铜三种,泥炉以北京出产的锅盔木制造,透热力极强,轻而易搬,富贵之家常常备有几个炉子。一般人家常用炕??前炉火做饭煮菜,不另烧火灶,所谓"锅台连着炉",生活起居很难分开。炉子可将火封住,因此常常是经年不熄,以备不时之需。如果熄灭,则以干柴、木炭燃之,家庭主妇每天早晨起床就将炉子提至屋外(为防煤气中毒)生火,成为北京一景。
四合院内生活用水的排泄多采用渗坑的形式,俗称"渗井"、"渗沟"。四合院内一般不设厕所,厕所多设于胡同之中,称"官茅房"。
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
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四合院一般是一户一住,但也有多户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况,多为贫困人家,称为"大杂院"。大杂院的温馨是许多老北京居民无法忘记的。

老北京的四合院院门

施善葆

院门,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习惯叫它“街门”。在世间一切都急剧变化的今天,已很难以这些街门来判断院主人的等级了。流连于绿树掩映中的街巷,那众多的旧式街门已经成为无声的历史,默默中带给你无边的联想和启迪,就像一位世纪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向你诉说着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众多的院门中,大致可以分出这样两类,即屋宇式门和随墙式门。前者有门洞,门占一间屋;后者没门洞,只在墙上开门。细说起来,屋宇式大门又分成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如意门等;随墙门有小门楼、车门等。
咱先说这王府大门。以往对住宅的称谓,《大清会典》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的住所称王府。至于那些不是凤子龙孙的达官显贵,尽管有封爵,或有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头衔,他们的住所也不能称“府”,只能称“宅”或“第”。在产权上,“府”和“王府”都是皇产,一旦撤掉爵位,就要相应地撤府,以备将来再分他人,“宅第”则一般都是私产。
就王府大门来说,亲王府五间,郡王府三间,都是坐北朝南,门前有门罩(设有门窗和墙的房子),过道高出地面。府门东西各有一间角门,均叫阿司门,供人们出入。清代方睿师的《蕉轩随录》中说:“外官衙署正门左右各有一门,谓之东角门、西角门,下官参谒,均由角门入也。”角门的设置,使大门可以平日关闭,视时视事而开,是为礼仪方面的需要而设的。府门外有石狮、灯柱、拴马桩和辖禾木(古人称行马)等设施。与府门相对的为影壁。如果两座阿司门是东西相对,让人通行的,其中必有一四方大院,因此府门前有石狮一对,故又称此为“狮子院”。凡此格局者,其府门对面则非影壁,而是一排平房,旧为兵丁所住,或回事处等的所在。
王府大门的间数、装饰、色彩等等都是按制度规定而建的。“亲王府为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减亲王之二”,贝勒府就是正门三间,启门一了。王府大门屋顶用筒瓦、大脊、设吻兽,垂脊上设仙人走兽,山墙上做排水沟滴,大门漆红色,梁枋施彩画。
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采桑子》中,记述了一座王府大门的面貌:“拐进镜儿胡同,巨大的红漆大门就闯进了眼帘。大门紧闭着,台阶很高,有上马石。因为长期无人走动,阶前已长出了细草,上马石也被土埋了大半截。大门对面的八字砖雕影壁,早已是残旧不堪……这是朴萨克多罗亲王的府第。”
相比之下,《红楼梦》的描写更具体,第三回里有文:“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都不开,只有东西两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按照文中关于大石狮子的描写,这座大门应算是清代亲王府第的格局。但这样的王府,门前应有一“狮子院”,而狮子不可能放在临街的地方,临街的该是东、西角门。像清代的郑王府、礼王府、定王府等,府第的石狮子都在角门内。
有人问,现如今的张自忠路人民大学,也就是原先的和亲王府,大门前的石狮子为什么临街呢?那是因为原来这里并没有马路,是后来开通的。
说完王府大门,再来说说广亮大门。“广亮”,顾名思义,应该是比较宽敞、豁亮的意思,这是相对旁边的小门楼等较矮的院门而言的。
“广亮”的原音是“广梁”,说的是屋顶的大梁很宽广。既然如此,院门还能小吗?显然,只有官高爵显的人物,或民国以后的军阀商贾们才有可能建造。为了显眼,大门的这一间要比两边的房屋大一些,有自己的山墙,戗檐上施以砖雕花饰,屋顶加高,墀头墙突出。广亮,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装饰上:上有数对门簪,下有精致的石鼓门枕,墙面的砖雕,木头上的彩画也无不考究。大门内外有影壁、屏门,设台阶,一般比地面高出三五寸。大门两边的内墙上一般抹灰涂白,周边加线脚。讲究的用竹条或铁棍做骨架,再用水泥沙子堆塑出浮雕花样来。也有的在上面画壁画,再有的是磨砖对缝、平整光洁的所谓“硬心”装饰。
广亮大门的屋顶一般不吊顶,后来为了整齐也有加的。屋脊有两边斜伸的“清水脊”,也有“元宝脊”。广亮大门的门,立在房屋进深的一半处,一半甚至更多的使用面积留在了门外。民国后为了治安的考虑,有的在门外加了一层铁栅栏。广亮大门与王府大门一样,门外也有上马石、拴马桩或拴马石等。
金柱大门所说的“金柱”,就是檐柱以内的柱子。金柱大门,就是将门框安在金柱上的大门。在规模上,金柱大门显然比广亮大门要小,门也窄,有的只有半开间。其他方面如大门的构造、屋顶、雕饰等,均与广亮大门同。其门洞仅约一步进深,大门道的檐柱上有些装饰,整体上显得比广亮大门轻巧。
与金柱大门相比,蛮子门最大特点是比金柱大门更往外推了一些,几乎就在前檐柱的位置上。其他方面与金柱大门、广亮大门差不多。蛮子门的出现,是因为房主的官品不高,至少不能建广亮大门,索性院门外前推到屋檐下头,属于南方来京的官员或居民喜欢的式样。“蛮子”是当时北京人对两广及南方偏远地区人员的不尊重的称谓。
《大都》一书中提到过这类街门:“终于,他回到椿树胡同揿着自己家门的电铃了,墙边儿的几棵高树,透着嫩青的芽枝,让风不住地吹荡。里面噔噔地有人跑着,啪的一声,门上的乳白圆电灯亮了。那人开了闩,从门隙张望了一下,开了门。他跨进大院来,发现前面门洞那边没有客人的车马了,电灯也没有开亮。”
这段描述表明,门洞里能停车,自然是因为大门往外推了,这正是金柱大门的特征。而能照到外面的乳白圆电灯,肯定就在外推的门上头。这里所描写的,门洞内停车并非妄语。京剧艺术家王瑶卿的故居,也就是现在的宣武区培英胡同20号的门道内,因为宽敞,就曾是存放洋车的地方。王瑶卿、王凤卿兄弟二人的交通工具就是它们。 在老北京,如意门的数量最多,因为这是一般民居用的。由于数量大,所以如意门的形式也多,可繁可简。在等级严格的封建社会,有钱无官的人家,建小门不甘心,要建大门。于是,建成广亮大门的规模,而门却不大。这样一来,既显得与众不同,但又未越制。另外,在门楣上大加雕饰,屋顶上出挑,山墙上有完整的镂花装饰。最高级的用博古、九世同居、狮子绣球、荣华富贵的纹样,中等的用荣华富贵、番草、人物等,而且一般都做成桥或栏杆的样子,显得雍容华贵,又不犯制。
最简单的如意门,只用瓦组成线纹、"五花象眼"等透空的花纹。这种大门的门扇减小,只用两扇门簪,石枕为石墩,而非石鼓,开启灵活。
到了民国年间,原有的皇族显贵开始败落,所用宅院陆续出卖。购买这些住宅的新富们为了遮掩,就在原广亮大门的基础上,在门道内砌墙,门道封在大门口内。这种由广亮大门改成的如意门不少。这样的大门,往往在山柱上留下原来装门的槽口痕迹,甚至原有的门不拆,又在外檐下再加一道如意门。
随墙门也叫墙垣门,其特点是无门洞,顺墙开,只占半间或大半间宽度,院门较窄。
小门楼是随墙门中最常见的一种。在风格上仍追求屋宇的效果。它有两堵极短的山墙,有屋顶,上做正脊,两头翘起,檐上装饰着花草砖。所以说,尽管这种形式的院门等级最低,但普通人家也会尽可能地装饰一番。特别是那墙垣式门楼,与房屋无异。用瓦片砌成的串串铜钱式样,更显得新颖别致。《四世同堂》中祁家住的就是这种小门楼,即花墙子门楼。
栅栏门也是随墙门的一种,俗称菱角门,一般用于大宅门的马号。两根木柱支着横木,上边用一种菱角形的木构件向外出挑,承托着屋顶,门扇是直棂栅栏门。
《大都》一书中,对这种栅栏门的描写曾有几处,这里选有代表性的引述如下:"从米市大街朝西一拐弯,进了胡同,这就到了。墙外种着四五棵槐树,两树之间留着间隔。树身外面用粗砖像矮墙似的砌高起来围着它们,砖块当间砌的时候留着透亮的空隙,砖垣上面平圆顶抹了几层光滑硬实的洋灰……铃铛还没住声,忽然大门自动地打开了,马车骨碌碌地奔进门内一条狭长的泥径来。这两边都是房屋的砖墙……前面是一块空敞的泥地院子,除了西北角的几间屋子,这院子少见的空旷。玉英带着静山、金妈都下了马车,跨上了四五级台阶,迎面紧掩住的是四扇绿漆油饰的屏门,当中漆了四块斜正方形的红方块儿,油着四个饱满的黑字。"这一段描述了自进栅栏门到进院的场面,主要是停车场和马号。
这种情景,在八道湾11号院门前,也曾出现过。那时的这里,并不像今天这样只是一个红砖垒起来的低矮门楼,相反,是一座大栅栏门,临街还有一堵院墙。院内的空地有半亩大,专用于停车,能停好几辆骡车呢。空场北面斜对着的才是朱红的正式大门,还有门洞。据说清末民初时,这种带栅栏门和停车场的大户很多,尤其是王府大门外的空场左右的辕门,也有用栅栏门的。圆明园式门是清末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圆明园式门为代表的洋式院门,也出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之中。
圆明园式门的产生,源于皇帝在圆明园中建西洋楼,帝王的爱好也引起了王公贵胄的兴趣,纷纷在自己的宅园中建洋式门楼。如恭王府花园东侧大门的门楼,就是圆明园式门楼中的代表。这种门在西洋式立柱之上的女儿墙表面做中、西式花饰,或为西洋式花草或为中式文物古董,中西合璧,很有时代特色。
东城交道口南东棉花胡同15号即有一座砖雕拱门。高4米多,宽2米多,从金刚墙以上均为砖雕,上刻花卉及走兽,顶部有朝天栏杆,栏板上雕有松竹梅岁寒三友,拱门外两侧雕有多宝阁,阁内雕着暗八仙等图案。整个拱门的砖雕,布局严谨,凹凸得当,做工精细,很是罕见。
另外,老北京宅院还有其他形式门。过去南城一带的胡同里,有些住宅的临街后山墙和其一侧的院门外,还筑一道木板墙,木板墙上再开一个门,叫板子门儿。木板墙和后山墙之间的空隙,设置厕所和放水桶、垃圾筐等碍眼的东西。住在板子门里的住户,大多是独门院的富裕人家,有人进出时随手关门,较好地起到了防御作用。
有些民居四合院临街,于是就把临街一面的房屋改成了铺面的房屋做买卖,后面的院子或住家作为加工厂。北京人称这样的房子为铺面房。这种铺面房的门往往就是院门,同时还开有旁门或后门。这也是四合院之门的一种特殊形式。

⑶ 以传说为取名密云的景点作文

秘有趣的传说。很多人知道潮白河畔的冶仙塔,却不知冶山塔下面还有一个洞叫“鲶鱼洞”,洞中有深潭,传说这里是关押鲶鱼精的地方。

冶仙塔位于密云县城东北4公里的冶山上,原有一座普济寺,寺塔称冶仙塔,又叫“冶塔仙灯”。是密云外八景之一。冶仙塔初建于辽代重熙八年(1039)。塔高约8米,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分上、下两层,每层各有一拱形券门,门洞朝南,周围有砖雕假窗和砖雕花饰。塔基、塔身、塔顶全部为砖雕仿木结构。相传高僧季小唐在塔内修炼之时,夜晚塔顶处常有串串红灯照耀,所以称冶仙塔为“冶塔仙灯”。
密云县城东北面的山上,有座砖塔,叫“冶仙塔”。塔尖上有盏灯,一到晚上,红光闪耀,很远就能看到。据说,这盏灯是仙人纪晓塘所挂。塔的下面有个深不见底的山洞,洞口有个铁锁链,只要一拽它,洞里就发出哗哗的响声,人们都说铁链锁着鲇鱼姥姥。
密云古城依山傍水,更兼土地肥沃,所以年年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可是有一年,白河里来了一条鲇鱼精,经常兴风作浪,冲毁两岸良田。有时候它还会变作女人,到村里去祸害人。人们都叫它“鲇鱼姥姥”。
这一年的年三十晚上,村里的光棍汉(刘栋)正在家中闷头包饺子,忽然传来阵阵敲门声,刘栋刚把门打开,一个年轻媳妇进了院子,说是回娘家的,天晚了,想借住一宿。女人边说边进了屋,而且毫不客气地坐在了炕沿上。刘栋是个忠厚诚实的庄稼人,立刻就想到:自己家没有女人,留一个年轻媳妇住在家里不合适,万一毁了人家名誉那可不是件闹着玩的事。于是,刘栋便婉言劝她到别家去安歇,没想到那女人眼一眨,轻轻叹了口气,泪水就流了下来。刘栋哪见过这阵势,忙道:“那你就住吧,我到草棚睡去。”那女人听说,当时就不哭了,抄起面杖就擀起了饺子皮儿来,边擀边和刘栋搭讪起来,女人红着眼圈告诉刘栋,说她过门不到一年,丈夫就死了,婆婆欺负她,整天非打即骂,还不给饭吃,自己实在活不下去了,这才逃出家门。末了,那女人瞟着刘栋道:“您的心眼真好,我要是能找到像您这样的男人就享福了!”就是一个木头人,听了这句话也得动心。刘栋听了,脸一红,没敢搭碴儿。那女人又往前凑了凑,娇声道:“大哥也没有家世,您要是不嫌弃,我就留下给您烧火做饭吧。”刘栋心想,连个三媒六证都没有,名声多不好啊!那女人好象听到了刘栋心理话,忙道:“大哥您甭担心,明早我就回家,商量好了再来。”就这样,第二天女人真的起早走了。过了三天,也是傍晚时分,女人领着三个人回来了。进门就说爹娘如何满意,打发三位家亲前来主婚等等,说得刘栋喜上眉梢。可是,他哪里知道,这女子便是白河里祸害人的鲇鱼姥姥。

⑷ 高中低分三个档次如何命名中国风

中国风既然分了高地,那就得根据他所包含的中国元素了评定了,从高到低的说:
1.中国风建筑
中式建筑采用的工艺一般为,手工木艺、木雕、砖雕、彩绘等。造型优美,风格多变,实在是世界独有的风格。但随着老手艺人的离世,很多传承都已失传。
2.中国的戏曲
在19世纪是,戏曲大师梅派梅兰芳就已在世界各地巡演,把中国的戏曲传到世界各地,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它也能够作为我们中国风的一个很出彩的亮点。
3.中国风的服饰
顾名思义就是汉服。汉服是中国最传统的服饰了,虽然在生活中不方便,但它还是很受年轻人的喜欢。它设计的靓丽,美丽,凸显身材,散发着中国独有的气息。

⑸ 为什么佛教信徒遍城乡

契丹族最初信仰萨满教,后来受汉人影响,也开始信奉佛教和道教。至迟在耶律阿保机建国前,佛教已经传入契丹。阿保机及耶律德光两代,连年南侵,攻陷城邑,俘其人民。而在这些被俘的汉人中,就有不少僧尼和佛教徒。阿保机知道,佛教可以稳定他的统治。所以,他在上京建立佛寺以安置中原来的僧尼,从而也使被掳掠来的大量汉人的佛教信仰有所归依,不再思恋故土。太宗以后,历代契丹皇帝也都热衷于提倡佛教。圣宗以后,辽代进入全盛时期。辽宋“澶渊之盟”之后,两国由兵戎相见的战争敌对状态转入和平共处时期,辽代社会也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此后,承平日久,群方无事,皇帝贵族,纵酒作乐,无有虚日。佞佛之风更日见其盛。到兴宗、道宗两朝,对佛教的笃信程度较前朝更甚,尤其是道宗朝,统治者对佛教简直达到如痴如狂的程度。自皇帝至亲王、贵族,皆拜名僧为师,这些名僧多被赐以三公、三师等称号,甚至还请他们到皇宫内殿开坛说法。

沈阳无垢净光舍利塔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全国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佛寺遍布各地。由于僧尼可以免服差役,所以逃入寺院、要求出家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一日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即使这样,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因而出现了大量私度、滥度僧尼的现象,朝廷禁而不止。

沈阳塔湾舍利塔地宫四大天王壁画

辽代沈州地区的佛教发展情况,文献记载不多,但从考古资料来看,佛教之盛,佛教徒之多,与全国各地毫无二致。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修塔寺辽代在各地修建了大量的佛寺,当年沈州一定也有许多寺院,寺名保存下来的只有弘妙寺、崇寿寺等少数几个,大部分都遗失了。辽代还喜欢在庙里修塔,由于佛寺一般都是木构建筑,很难保留到今天,而佛塔多是用青砖砌筑,流传到现在的数量比较多。

仅就目前所知,在沈州城周围的辽塔就有:沈阳塔湾舍利塔(建于1044 年);小北门外崇寿寺塔(建于1107年,20世纪50年代拆除); 卓望山辽塔(建于1045年),浑南莫子山;沈阳城南白塔堡塔(建筑年代不详,毁于日俄战争)。这些佛塔都建于辽代中后期,这个时期是辽代佛教发展的极盛期。至今保存完好的只有塔湾舍利塔。这是座典型的八角十三层密檐砖塔。塔的基座分为两层,上层为须弥座,束腰中间每面都有一石雕伏兽。须弥座上部有砖雕两层,上承高大的塔身。塔身每面正中各辟一拱券式佛龛,龛内各塑莲座和坐佛一尊,龛两旁侧立二胁侍,上加宝盖、飞天。上部正中嵌有佛名砖,正南宝生佛,西南等观佛,正西平等佛,西北惠华佛,正北大慈佛,东北普济佛,正东慈悲佛,东南阿閦佛。塔身之上是十三层密檐,再上为塔刹。整个塔的造型端庄秀美,砖雕细腻生动,反映了辽代的建筑工艺水平。

1985年,文物部门在维修该塔时,在塔的地宫中发现一件石函,盖作覆斗式。整个石函除底面外,各面都刻有汉字铭文,共五千余字,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辽代沈州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辽滨塔出土砖雕菩萨像

由石函铭文,我们得知,这座塔名叫无垢净光舍利佛塔,塔内葬佛舍利一千五百四十六颗,下葬时间在重熙十三年(1044年) 四月十五日。建塔的愿望是:“奉为太后、皇帝、皇后,诸王、公主千秋,文武百官恒居禄位,州尊太师(此指耶律庶几) 福寿延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辽代中后期建塔惯用的祈祝词。其建塔缘由是:“邑人李弘遂等百余人,见武家庄东埚上,地维爽凯,平坦如镜,以此,众邑人请到前僧政沙门云秀为功德主,转请到僧法直为塔院主,共同发愿造无垢净光舍利佛塔一所。如有信心,请挂芳号。”除此之外,其余都是题名。也就是施财参加建塔的各界人士的名录,共计有一千余人,包括官员、僧人、城乡民众。官员从沈州昭德军节度使耶律庶几到中下级官吏;还有外地官吏和已退休的官吏。民众从乡贡进士到一般城乡男女百姓;僧众从高僧到普通僧人。有的施地,有的舍财。可见,修塔在当时的沈州是一件大事,参与的人众多,盛况空前,影响很大。

造经幢石造经幢始于唐,盛于辽,这可能与陀罗尼的信仰,特别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的信仰有关。据说这种陀罗尼能为人消灾增福:

如果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的经幢上面的灰尘沾到身上,或它的影子覆罩在身上,或看到这种经幢,五逆十恶这样的罪都可以消灭,能够升天;如果每天诵读一遍,那更会福德无限了。临终时,十方圣众,会打着华盖来迎接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很快就完成无上菩提的修行。

这种简便易行的修行方式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所以,唐代以来,各地多立此陀罗尼经幢,称为尊胜幢。当然,也有刻其他陀罗尼的。这些经幢被安放在通衢路口、寺庙、墓地等地方,所以,各地出土很多。

沈阳故宫的“大十面”就是一座尊胜幢。这种经幢一般都作八角形,由天盖、幢身、幢座三部分组成,幢身为八面柱体,有四个宽面和四个窄面。主要刻梵文音译佛顶尊胜陀罗尼,有的前面有启请文,后面有记,记述立幢时间、立幢人以及为何立幢等内容。现存沈阳故宫的石经幢上的文字多已磨损不清,立幢年月等内容已不存,所以长期以来把它误作唐代所立,其实是辽代晚期的经幢。这座石经幢最初发现于东华门外,当时有可能是立于沈州十字路口上的。

千人邑等佛教组织盛行所谓千人邑,又称千人社,是为了某项佛教活动而临时组成的民间佛教组织。这些活动包括建塔、建庙等大的佛教修建活动,也包括请某经或讲诵某经等佛事活动。这类组织的宗旨是“结一千人之社,合一千人之心,春不妨耕,秋不废获,立其信,导其教。无贫富后先,无贵贱老少,施有定例,纳有常期,贮于库司,补兹寺缺。”实际上,千人邑是资助佛教活动的一种民间组织,参加者多是佛教信徒,也有僧尼。千人邑是泛称,不一定以千人为限,可多可少,每个邑社都有邑首或邑长。辽代这种邑社在各地十分普遍,在辽代沈州也有许多这种组织。如小北门外崇寿寺白塔地宫出土的石函,铭文中就记载,在1107年修建崇寿寺钟鼓楼和生天塔时,就成立有“生天塔邑”和“钟楼邑”。在塔湾舍利塔地宫出土的石函上,有“上生邑”,可能是为请高僧讲解上生经而组成的邑社。另外,新城子区石佛寺七星山上辽代舍利塔,在修建时,也组成了“建塔邑”,此事也记载于地宫出土的石函上。

塔湾塔出土瓷净瓶

柳条湖辽张宁墓出土石经幢

佛教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辽代出家十分普遍,据出土辽代墓志等碑刻记载,无论契丹贵族还是汉族官吏,许多家庭都有子女出家。至于平民百姓,生活贫困,将子女送到庙里出家的可能更多。

另外,在辽代,人们起名时,往往喜欢起一些与佛教有关的名字,这种情况见于汉族,也见于契丹族,而且各阶层都有。在无垢净光舍利塔石函题名中,与佛教有关的名字很多,如:佛家奴、慈哥、佛女、吉祥奴、定光女、罗汉奴、文殊奴、沙弥、普贤奴、僧家奴、观音奴、和尚奴等,可见佛教的影响。另外,还有许多冠以姓氏的“×家奴”,可能也与佛教有关。

佛教对葬俗的影响也很大。1980年11月,在沈阳市北柳条湖发现一座辽代墓葬。砖砌墓室,平面呈梯形,在墓室的中间放置一石棺,石棺内盛放骨灰。奇特的是,在石棺盖上立置一小型石经幢,与盖榫卯相接。经幢八面有七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一面刻有“清宁二年丙申岁九月小庚辰朔二十九日乙时葬,前随驾马步军都孔目官张宁男文质葬讫”等文字。这是张文质为其父张宁所立。张宁一名又见于塔湾舍利塔石函铭文,官职为“军衙巡官”,与此张宁很可能是同一人。这种尊胜幢有立于墓前或封土上的,像这种立于石棺盖上,还是第一次见到。可见,这位沈州下级军官张宁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另外,在沈河区广宜街、令闻街、山东堡等地都发现过辽代晚期火葬石棺墓。而汉族实行火葬,显然是受佛教影响的结果。

⑹ 朱家角有什么好玩的

大上海的后花园--朱家角

苍苍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之滨,有块四十七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古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恰似淀山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朱家角。 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三十六座石桥古风犹存, 名胜古迹比比皆是。

朱家角历史渊源流长,据史料记载,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由于贯 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 又称珠溪。清嘉庆年间编撰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名为镇名,俗称角里。朱家角以 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贾云集,往来不绝,曾以布业著称江南 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 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

朱家角,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园之精,酒之醇,花之香,让人心旷神怡、 留连忘返……

古镇历史

苍苍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之滨,有块47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颗明珠,如今这颗璀璨明珠又在“金色玉带”——318国道的依托下,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朱家角,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四大文化名镇之一。
朱家角地处江、浙、沪二省一市交通要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靠虹桥国际机场,北连昆山,南接嘉兴,西通平望,淀山湖下游、黄金水道漕港河穿镇而过。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在玩腻了一个个雷同价高的人造景观后,人们莫不惊讶于上海市郊还有一块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观,在这里可以寻找一种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无怪乎一位同济大学的名教授在考察朱家角后,不觉赞叹:“朱家角有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上海一宝,也是国家的瑰宝”。台湾著名已故作家三毛,到此曾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恋,为清淳幽静,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视察了古镇朱家角后,不禁欣然命笔,写下了“全国历史名镇朱家角”几个大字。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这里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许多影视导演慧眼相中,而纷至沓来,把水乡古镇的婀娜风姿,一次次地搬上银幕、电视,有时会出现几部影视同时开拍的盛况,朱家角一时成了海内外影视竞相拍摄的热点,被人誉为“沪郊的好莱坞”。

名镇朱家角历史渊源流长,1958年大炼钢铁时,镇人为了找铁,曾奇迹般地把镇北大淀湖车干,在湖底,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被证明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1959年,又在淀山湖中捞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纺轮、印纹陶片等,这些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的遗物,足以证明数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了。

1930年,镇上出版的《骊珠报》上刊载过一段“镇东祥凝浜发掘出东吴大将军甘宁之墓”一事,更能证明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朱家角就已形成村落集市了。据史料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由于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这样描述:“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虽与高阳里,冠盖
里媲美可也”。从中可领略到200年前朱家角之繁荣及人情风貌。

朱家角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贾云集,往来不绝,曾以标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时有诗曰:“鱼米庄行闹六时,南桥人避小巡司,两泾(朱泾、枫泾)不及珠街阁,看尽图经总未知”。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泅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民国期间,米业鼎盛,所产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独占鳌头,远销京城海外,每逢稻谷登场,最高峰达二、三万石(1500—2250吨),日收油菜籽600吨,所产“朱家角菜油”行销百里以外,远近闻名,还有工业、手工业、钱庄典当、金融业、碾米厂、发电厂,均开全县之首,起步早,发展快,时北大街、大新街,沿街两侧,大小商号,鳞次栉比,全镇坐商有千户之多,夜市闹如白昼。逢年过节,更有外地商贩前来赶集,酒肆茶楼几乎日夜营业,大商小贩走街串巷,点心小吃通宵达旦,其时粜稻谷的农船,成千上百涌来,漕港河为之阻塞。

名镇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风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显现出江南水乡之特色,山名叫淀山,山虽不高,名气极大,为浙西天目余脉,此山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赏。

湖,即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积达62平方公里,湖东区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区,有11个杭州西湖面积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区芦苇轻摇,惊起野鸭水鸟,顿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名镇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镇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如果说九百岁的水镇周庄小巧精致、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镇朱家角则具气势磅礴、大家闺秀的风采。首先朱家角古镇面积达1.5平方公里,为周庄面积的三倍多,家大,自然游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将朱家角分成两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两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岗岩石的街面,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及众多的历史遗迹。

一桥,当推沪上第一石拱放生桥,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大石桥,气势磅礴。站在桥顶,看七月廿七摇快船,是再好莫属,而其他三十几座古石桥之壮美也并不逊于周庄,论构筑和工艺,朱家角中和桥和西栅桥较周庄双桥更坚,而那些特色桥更是周庄无法比拟的。三步之遥的“高低桥”,“微缩景观”的课植桥,“咭咯”作响的戚家桥,“纪念国耻”的永丰桥……。

一街,那是沪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经沧桑,还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线天”独特构筑,令人啧啧称奇。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称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红灯笼高挂,成为江南古镇最热闹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镇所望尘莫及的。

一寺,是报国寺,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内缅甸白玉雕成的释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赠送的第一尊白玉观音及千年古银杏,称为报国寺“三宝”。

一庙,是城隍庙,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青瓦黄墙,飞龙翘角,吉祥葫芦,花格落地长窗,呈现古意盎然、香烟袅绕、肃穆壮丽的景象。其中“斗拱戏台”、“木刻横梁”及“中堂画轴”(现已废)被称为城隍庙“三宝”,十分罕见。

一厅,是席氏厅堂,集江南豪门大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特别“墙门砖雕”堪称一绝,其图案优美,雕花之精细,技法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一馆,即是“王昶纪念馆”,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进士、刑部右侍郎,称为“吴中七子”的王昶的腊人腊像、诗字画、碑刻、织布机、老式床等近百件实物展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晶位极高。

二园,是课植园和珠溪园,一个古老,一个现代;一个庞大,一个精巧,相映成趣。课植园是一处庄园式园林建筑,占地96亩,园由马文卿建于1912年,乃寓“一边课读,一边耕植”以应园名,园内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园中亭台楼阁,廊坊桥树,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体,构思精巧,在私人园林建筑中实为罕见。而珠溪园,则建于1956年,占地70余亩,小巧玲珑,景色优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园,各具特色,还辟有儿童乐园、餐厅、茶室、商店,为休息、进食、购物、游玩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三湾,即:三阳湾、轿子湾、弥陀湾。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为到了路尽头,直角拐弯,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产生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这种在老街上出现奇特拐弯的景观,是其他古镇难得一见的,非朱家角不能见到。

二十六弄,实际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条,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网络式棋盘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闻遐迩,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镇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趣味无穷,寻古探幽,领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游”越来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们的青睐,是一项颇有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处女地。

名镇朱家角迷人之处还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河埠、缆石、茶馆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风水宝地,历来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土谔、报业巨头席子佩、画僧语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筑多。历史上许多富贵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园造宅,全镇古宅建筑有四、五百处之多,风火墙、石库门、墙门人家随处可见。“三泖渔庄”、“王昶故居”、“福履绥祉”,还有席氏厅堂、陆氏世家、陈莲舫故居、仲家厅堂等数十处,还有无数沿街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黛瓦粉墙,明清风格组成一幅明清水墨画卷。

三是河埠、缆石、茶馆多。朱家角是水的故乡,水多桥多,河埠多,紧挨在一起的缆船石,也不计其数,那造型各异的水桥,那千姿百态的缆船石,布满全镇的大河小巷,这些江南水镇特有的景观,细细欣赏观察,不觉令人兴趣盎然,耐人寻味,简直是历史、文物、建筑、风情、艺术等内容构成的综合体。有凸出石驳岸的“两面河滩”,有凹进石驳岸的“单面河滩”,更有“人从前门进,河滩从屋后出”的“隐身河埠”。而那些镶嵌在水巷石驳上的花岗石浮雕缆船石更是琳琅满目,趣味无穷,有的雕成牛角,有的凿成宝剑,有的刻成怪兽,面目狰狞,有的琢成如意,呈现吉祥、古朴的美,这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雕刻艺术将古镇点缀得更具风韵。古镇茶馆,大多集中在放生桥、北大街一带,不下十几爿之多,有豪华型新辟的“放生桥茶楼”,有年代久远古老的“俱乐部茶楼”,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楼”,也有排门板门面、几张桌子几条长凳,简易廉价的农家茶馆,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馆开到游船”上的“游船茶馆”,分为两层,舱内顶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还备有电视、扑克、象棋、干湿点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桥、看水景、听流水,煞是优哉悠哉,不亦乐乎。

名镇朱家角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园之精,不临其境,难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桥,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体现“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老街古桥

◎北大街 又称“一线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全长两里多路,其东起放生桥,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十,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明清建筑精华所在。这里,旧式民宅鳞次栉比......

◎井亭街 临街面水是密密稠稠的民居宅第,一式灰瓦叠叠、白墙片片,布局紧凑而典雅。她不属于朱家角的繁华街道,但因为民居集聚,所以以前也有多处店铺,销售南、北干货, 日用杂货等生活用品......
◎慈门街 是百年老店涵大隆酱园的后院,内有文昌阁、九碑廊、龙泉地等。现为集商业、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商贸城......
◎角里古弄 石板老街、黛瓦民宅、深巷幽弄一无不展现朱家角典型的江南民居风貌。全镇九条老街,假依着漕港条条支流,构成宛如一把张开的大折扇。那临水而建、密密稠稠的民居宅第,一式灰瓦叠叠......

◎放生桥 横跨于镇东首漕港河上。5孔石拱,全长 70.8米,宽5.8米,高7.4米,是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桥,称为”沪上第一桥”。古时24里长漕港河仅此一座大桥......
◎泰安桥(何家桥) 俗称何家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单孔拱形石桥,位于漕港河口的名刹圆津禅院门前。高且陡,是全镇最陡的一座石拱桥,桥堍竖立旗竿石两块,系悬路灯所用......
◎平安桥(戚家桥) 位于大新街口,建于明代,系砖、石、木混合结构,旧时这里称平安里,故名平安桥。桥身及桥基为花岗石条,两旁扶手用青砖砌就,中间扶手栏杆是二根原木,不加任何修饰,自然朴素......
◎福星桥(西栅桥) 建于清雍正二年(1774年),在镇的西市梢,古时水乡市梢大多没有木栅,为安全每到晚上关闭栅门,禁止外来船只通行,所以这里为湖楷港西栅口,故称西栅桥,亦称西石桥.......
◎永丰桥(咏风桥) 咏风桥横跨江面,连接东、西湖街,建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又名咏丰桥,建桥时,当地居民指望永远丰衣足食,故起名咏丰桥。咏风桥桥基用砖砌成,桥面用石条铺成砖石结构的石板桥......
◎廊桥(惠民桥) 惠民桥座落在名街--北大街桥梓弯处,横跨市河之上,东堍是商业中心北大街,西堍漕河街(亦称庙前街)。这是古镇唯一的木结构桥,也是最独特的木桥......

旅游服务

古镇内 讲解费半天:80元/团(30人以内),全天120元/团(30人以内)
区外周边景区 讲解费半天:120元/团(30人以内),全天200元/团(30人以内)
英文讲解员
古镇内 讲解费半天:120元/团,全天:200元/团(30人以内)

太详细了写不下~~
http://www.zhujiajiao.com/homepage.asp 这个是朱家角的网站 很详细的
参考资料:http://www.zhujiajiao.com/homepage.asp

⑺ 徽州砖雕的起源

徽州砖雕由明代徽州窑匠鲍四首创。相传鲍四跟父辈学会了烧窑活计,砖瓦生意虽好,但烧砖要花去不少时间和人力,赚不了几个钱。他看那些徽商会做生意的往往都富了回来,大把大把的钱钿往外掏,眼馋得很,便买了砖窑到淮安去做生意。鲍四几年生意一做,赚了无数的钱财,竟成了徽州首富。
他非常得意,就处处表现自己有钱,在淮安修了鲍四庙,塑了自己的全身像,又揭榜要造一条鲍四街,说自己钱财无数。这时一个手抱长颈瓶,瓶插杨柳枝的中年妇女,来到鲍四面前一个嵇首说:“鲍老板,你别吹牛,世上只有技艺无尽头,哪有什么钱财无限。”
鲍四听了涨红了脸,说:“你会什么技艺!”中年妇女说:“我会做莲花”鲍四不信,凭借自已钱多,提出要打赌,自己一步放一个元宝,对方得跟着放一朵莲花,一决输赢。那妇人满口答应,向前走一步,用手往地上一指,地上便现出一朵莲花,鲍四便跟在后面放上一只元宝。这样一步一放,半里路下来,那妇人的莲花还有,但鲍四的元宝没有。鲍四只好认输,淮安人使用地上的元宝在那放莲花的路面上盖了街房,起名叫“莲花街”。鲍四一下身无分文,只得砸了庙 中的自身像,凑了点盘缠,回到徽卅,只得又重操旧业——烧窑。有人告诉他那以莲花赌元宝的妇女是观世音,鲍四领悟,“钱财有限,技艺无穷”是神仙教诲,从此一心归门烧砖,由于对莲花印象太深,便烧起莲花砖,渐渐又在砖上刻了花木、虫鱼、人物、楼阁。三年后,鲍四技艺逐渐娴熟,收了几个门人一心研究砖雕。其时,一些徽商发财致富后,纷纷回故乡大兴土木,修词堂,建宅第,往往不惜重金。秀丽精美、清新淡雅的砖雕被广泛应用。从此徽州砖雕发展起来,名扬全国。

⑻ [有分,急,在线等]给“砖雕”调查小组起名!

XXX(主办单位名称)砖雕纹饰 特别调研小组

⑼ 我有一个卖瓦和砖雕的门市想设计起名

门市店 砖瓦店

阅读全文

与砖雕起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怎么改马的名字好听 浏览:355
谢梓汐名字打分 浏览:793
最好听的陈字开头的名字 浏览:879
不错的英文名字男孩 浏览: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浏览:372
大众名字男孩 浏览:628
杨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吗 浏览:862
吕子开头三个字的名字 浏览:311
黄乐琪的名字五行属性 浏览:132
园区起名 浏览:767
水配什么名字好听 浏览:406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名字大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428
跟妆工作室名字英文 浏览:537
叶艳华名字如何打分 浏览:198
赵姓绍字辈男孩名字鼠年 浏览:751
姓李字五行属什么名字好 浏览:150
测试你在古代叫什么名字游戏 浏览: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宝宝大名 浏览:420
两个字好听的名字女生带陌字 浏览:99
五行喜火缺水怎么起名字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