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商朝皇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比如武丁
这个说起来就复杂了
笼统的讲,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商纣(帝辛)
这些都是【以日为名】,当然汤,是大家给(天乙)的尊号,纣,是周武王给帝辛的贬称。『谥法的形成是在周代』
至于【以日为名】是生日、死日、祭日、祭祀顺序。。。这就众说纷纭了
参看《殷商史》胡厚宣
⑵ 商朝皇帝姓什么
首先,商朝是王制,天下为私。帝制始于秦始皇。
其次,古代男人没姓,只有氏,姓是出生地母系部落的标签。
商朝武丁七十来个老婆没一个进商都与君王同居,她们各自有领地,史学家却当做是封地。
后人将殷作为商朝的姓是合理的,因为商都已成为一个部落,以地名为姓未尝不可。
所谓子某、子某某,实际就是商王走婚留在母系部落的儿子,子指儿子而非姓。
这些儿子只有一个能继承王位,其余的君子只有自强才能不息。
商人往往在钟鼎铜器上多铸族徽铭文,这就是当时的姓氏标志。
目前我国考古出土中已发现的殷商族铭,有六百多个。
⑶ 商朝所有皇帝的名字及详细资料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所有商朝皇帝如下:
商汤(?-约前1588年),子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商朝的创建者,前1617-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国王。今人多称商汤,又称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领。
太丁,商朝太子,是商高祖的儿子,未即位。他也是商朝的一名国君。承袭其父武乙,他杀掉了周朝领袖季历,使商朝和周族反目成仇。
外丙,商代天子,生卒年不详,汤第二子,因汤长子太丁病殁,其子年幼,才由外丙继承。在位仅3年便得病而亡。
仲壬,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君王。在位时期商朝兴盛。死后由之子太甲继位,伊尹辅政。
太甲,生卒年不详,为汤嫡长孙,太丁子,叔仲壬病死后继位,共在位23年,病死,葬于历。
沃丁亦称羌丁,姓子名绚,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君王。在位期间,辅政功臣伊尹去世。沃丁死后,弟太庚继位。
商宣王(太庚)子辩,在位25年,太庚,又作大庚,误称小庚。他死后由子小甲(一说为太庚之弟)继位。谥号宣王。小甲,姓子名高,是中国商朝的第7位君王。小甲在位时,商代以毫为都,小甲死后,弟雍己继立,商朝始衰。谥号敬王。
商元王(雍己)子密前1487年—前1476年己,商王小甲死后即位,荒废政事,商朝开始衰落。
太戊,姓子名密。商第9位国王。汤五世孙,太甲孙,与祖乙、太甲并称为三示(三个有贡献的国君)。
仲丁,姓子名庄,商朝国王,在位15年,病死,葬于狄泉。
河亶甲,姓子名整,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河亶甲在位9年病死,后葬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
商穆王(祖乙)子滕前1388年—前1370年在位19年,中国商朝第十四任国王。河亶甲病死后继位,在位19年,病死。
商悼王(阳甲)子和,前1320年—前1314年,在位7年,阳甲在位时曾西征丹山戎。阳甲时期商朝再度衰落。自中丁时期起,王位继承开始混乱,引致诸侯不来朝。
盘庚,甲骨文做般庚姓子,名旬,生卒年不详。祖丁子,阳甲弟。阳甲死后继位。商代第20位国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搬迁到殷(今安阳)。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病死,葬于殷(今安阳小屯村)。
⑷ 商朝皇帝在位时间及名字
商太祖(商汤) 子天乙 (前?---前1589年)商代王(太乙) (前1588年---前1588年) 1年商哀王(外丙) 子胜 (前1588年---前1587年) 2年商懿王(仲壬) 子庸 (前1586年---前1583年) 4年商太宗(太甲) 子至 (前1582年---前1571年) 12年商昭王(沃丁) 子绚 (前1570年---前1542年) 29年商宣王(太庚) 子辩 (前1541年---前1517年) 25年商敬王(小甲) 子高 (前1516年---前1500年) 17年商元王(雍己) 子密 (
⑸ 商代帝王为什么喜欢用干支命名
相传,古代有十个太阳,它们的名字分别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天有一个太阳照临人间,十一顺称为一旬。这十个太阳的名字(日名)就是“十干”,也叫“天干”。夏商时代的王室和贵族阶级崇拜太阳神,自视为太阳神的后裔。帝王即位,宣称是太阳光照人间,君临一切,主宰沉浮。用日名取作帝王名,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夏史中的帝王以十干为名的还有孔甲、胤甲、履癸。履癸即夏桀。商王全系日名,从大乙(汤)到帝辛(纣)三十一王均以十干取名。“商家生子以日为名”,这是古代学者比较一致的见解。商朝以十干记日,以十日一旬作为记时的主要单元。商王出生的这一天,被视为十干中在这一天值日的太阳降临人间,如果是在甲日生的,就取以甲名,乙日生取以乙名。但如果又有一个甲日生的商王出世,就认为这是太阳甲再次光临人间,为了加以区别,就在日名前面加上“大(太)”,“中(仲)”、“少(小)”等字。 徐中舒《殷商民族及殷王世系》中则引述古籍考证称:“《白虎通》云殷人以生日为名。《古史考》云夏殷之礼“死称庙主,皆以帝名配之”。我认为生日为名可靠些。例如,受辛死于甲子日史有明文,他不以甲为名,就说明受辛称辛是不以死日为名的。同时,要是以死日为名,岂不是在人死以前的几十年时没有人称他这个名字?死后哪个又晓得这就是他呢?这不合于命名的意义。以生日为名,就完全免除了这种不合事理的情况之产生。” 郭沫若《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曾提到命名是死日而非生日。但罗振玉在《殷文存·序》中说:“考殷人以日为名。日名之制,亦沿用于周初。”并指出商代到周初期,贵族死后以十天干(也即甲、乙、丙、丁等等)加考、父、匕、母等亲称,称呼本族死去先人。从而区分了帝王称号和祖先称号的不同。商代帝王称号并不带“考、父、匕、母”等名,故而更可能是以生日命名
⑹ 为什么商朝皇帝都是以天干命名的
因为商朝是神权与王权结合,他们极度信神,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占卜,甚至重大的事情要根据占卜 的结果来决定。商朝这种信天信神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王名的命名。
⑺ 商朝皇帝叫什么
商汤(?-约前1588年),子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商朝的创建者,前1617-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国王。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领。
商汤原是商部落的首领。商族是黄帝族的后裔,始祖契,曾辅佐大禹治水,封于商地,故名商族。相传有娀氏女子简狄在河边洗澡,看见一只黑色的大鸟下了一个蛋,她出于好奇,便把蛋吞下肚去,结果便未婚而孕,生下了契。这个传说说明商是鸟图腾的部落,也说明当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人类知母不知父,男人纵情之后丝毫不用考虑家庭拖累,也不会负任何社会责任,堪称是男人纵情的黄金时期。自契到商汤,共十四代,期间,商族经过了八次迁徙,到汤时才建都于亳。
商汤是一位胸怀大志的部落首领,他当然不会满足于现状,早就有了统一天下的愿望。而夏桀的残暴不仁正好给他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各诸侯国陆续与夏王朝离心离德,天下实际已经是四分五裂,这更给商汤提供了实现其政治抱负、发挥其政治才能的舞台。
⑻ 商朝历代君王的名号基本是以天干定为什麼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而这些庙号、谥号在历史书籍及书报上是常见的。
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了。
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
那么,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呢?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们都叫他“崇祯”,“崇祯”就是他的年号。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光绪等。
总之,只要我们在读书看报时对于我国朝代、古代帝王称号留心注意,分清它们的历史异同,掌握它们的规律,那么正确地区别和掌握它们是不困难的
⑼ 商朝帝王的名字第一个字由什么确定,还有天干到底是死的时间还是登基的时间
当时的习俗而已。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起名的习俗,而且通过一个人的名字通常能看出他的出生年代。比如商朝流行天干地支,春秋战国流行名字之前加个“不”字(吕不韦、申不害等),三国魏晋时流行单字名(诸葛“亮”、张“飞”),南北朝时流行“僧”字(王僧孺),唐朝流行数字(李十一,张十八),建国后流行国庆、国荣等字(张国荣)。商朝流行天干地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商朝的浓重宗教气氛,王室对天地的崇拜用在了姓名里。
⑽ 商朝帝王的称呼都是天干命名的,比如武丁、太乙、盘庚;那么这些名字究竟是帝王本身的名字还是帝号
这个说起来就复杂了
笼统的讲,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商纣(帝辛)
这些都是【以日为名】,当然汤,是大家给(天乙)的尊号,纣,是周武王给帝辛的贬称。『谥法的形成是在周代』
至于【以日为名】是生日、死日、祭日、祭祀顺序。。。这就众说纷纭了
举个例子吧,关于纣王的称法,要说明一下,他姓子,名字叫受。也就是说,他刚出生时所起的名字叫做子受。后来子受当了商朝国王,有了帝辛这个名字,帝辛是用于祭祀的名字(祭名),是商朝特有的帝号,而纣是谥号,按《谥法》:“残义损善曰纣。”
梳理一下也就是:
姓:子
名:受
祭名:帝辛
庙号:无
谥号:纣王
商朝时候国王的称呼很多,我再举一个例子你就能明白啦。比如建立商朝的那位成汤兄,他的庙号是高祖乙(一说是太祖,但是他前之商国作为诸侯已经存在了,前面有一个庙号是高祖的叫王亥,而他那个没有即位的儿子太丁也被追尊了庙号为太祖),谥号是太武王,《史记》中记载的祭名为汤、成汤,甲骨文中记载的祭名为唐、大乙,而他真正的名字叫履。也就是说,我们最直接的称呼他应该是子履。
对照着整理一下就是:
姓:子
名:履
祭名:汤、成汤(见于《史记》等)或唐、大乙(见于甲骨文)
庙号:高祖乙或太祖
谥号:太武王
这下能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