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国时期魏蜀吴主要人物的名字,附带一点历史由来。
曹魏(魏国):
曹操魏太祖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又名吉利,生于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卒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市),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史载曹操少时机警聪明,放荡任性讲义气,二十岁举孝廉。公元189年因刺杀董卓未果而逃至己吾县起兵,翌年会同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破何仪、刘辟等人并将汉献帝接到许都,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杀掉吕布、收降张绣、东征刘备之后,与袁绍展开官渡之战,基本平定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出任汉丞相,七月南征刘表,九月征伐刘备,十二月在赤壁之战中失利。建安十六年(公元213年)七月西征马超、韩遂。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三月,汉献帝授予曹操金印玺、红绶带和远游冠,位列诸侯之上。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七月消灭张鲁之后,汉献帝允许曹操封立诸侯,任命三公,行使帝王权利。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五月自立为魏王。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七月西征刘备并于翌年五月退守长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因中风疾而卒于洛阳,时年六十六岁。二月葬于高陵(在河北临彰西北部),谥号武王。
曹仁字子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卒于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仁是曹操的堂弟。曹仁少时喜骑射游猎,后来聚集千余名少年跟随曹操征战。在击败袁术、陶谦,攻打吕布,平定黄巾军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曹仁忠义勇猛而有谋略,曾任别部司马,安西将军、大将军、大司马之职。曹仁卒于黄初四年(公元223年),谥号忠侯。
曹洪字子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年不详,卒年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洪是曹操的堂弟。在讨伐董卓时曾勇救曹操,在征吕布、刘表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先后任鹰扬校尉、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厉锋将军、督护将军之职,封明亭侯。魏文帝继位之后,封曹洪为卫将军、骠骑将军并晋封野王侯、都阳侯。魏明帝继位之后改封乐城侯。曹洪卒于太和六年(公元232年),谥号恭侯。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于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郭嘉初投袁绍。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今山东阳谷县)人。生于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卒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程昱身长八尺,生有美髯,应曹操召用之后初为寿张县令,天子迁都许昌之后出任尚书,济阳太守,后升任振威将军。在曹操平定中原之后,程昱上表辞官、闭门不出。史载程昱性情刚毅暴戾,常与人冲突,其胆识深得曹操信任。魏文帝继位之后欲封程昱为三公,他却死去。卒后谥号肃侯,追赠车骑将军。
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生年不详,卒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征伐孙权回师之后,夏侯渊担任征西护军、护军将军,封博昌亭侯。征马超、平羌族之后任征西将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在与刘备作战中因分兵救助张郃,遭刘备袭击而战死,谥号悯侯。
乐进字文谦,阳平均卫国(今河南清丰)人。生年不详,卒年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乐进身材矮小,为人忠勇。在跟随曹操攻吕布,战马超,击刘备,破袁绍诸战役中败眭固,诛严敬,斩杀淳于琼,因多次立功而先后担任陷阵都尉、讨寇校尉、游击将军、右将军之职,封广昌亭侯。乐进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去世,死后谥号威侯。
于禁字文则,泰山郡钜平县(今山东泰安市西南)人。生年不详,卒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于禁初投鲍信后在兖州投曹操,并经王朗荐为军司马,后升任陷阵都尉。在讨伐袁绍期间先后担任裨将军、偏将军,在夺取朱灵兵权之后升任左将军。于禁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投降关羽,随后被东吴俘获并送回魏国。在后来出使东吴之前,于禁去高陵拜谒曹操墓时看见他投降的壁画,于是因惭愧生病而死。卒后谥号厉侯。
徐晃字公明,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人。生年不详,卒年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徐晃一生做事谨慎细心,初为河东小吏,随杨奉讨敌有功而升任骑都尉,后封为都亭侯。在曹操讨伐杨奉时投降曹操,此后曾任裨将军、偏将军。曹丕继位之后任右将军,封逯乡侯,在上庸打败刘备之后改封阳平侯。徐晃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去世,谥号壮侯。
许褚字仲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市)。生卒年不详。许褚以身材魁梧、力大过人而闻名汝南、淮南一代。在曹操巡视汝南、淮南时,许褚归附曹操并作为身边护卫,担任校尉。在战张绣、马超时,许褚曾经勇救曹操,升任武卫中郎将。魏文帝继位之后改封许褚为万岁亭侯、武卫将军,掌管禁军。魏明帝继位之后加封许褚为牟乡侯。许褚一向谨慎稳重,与曹操、曹丕关系亲密,死后谥号壮侯。
典韦字子满,陈留国己吾县(今河南河睢县)人。生年不详,卒年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典韦身魁力大,曹操军中称颂“帐下壮士一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蹲印I谟朗俣辏ü?156年),卒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又任尚书令,并为曹操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与郭嘉献计活捉吕布。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任中军师,魏国建立之后出任尚书令。荀攸行事周密谨慎,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正始年间追封谥号敬侯。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生于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卒于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初为曹操的文学掾,在征伐张鲁时立有大功。曹丕信任和器重司马懿,封他为河津亭侯,后任丞相长史。曹睿继位时,司马懿出任骠骑大将军,掌重兵镇守西凉,却被蜀国以离间计致使其被罢官。后因魏国屡屡败于蜀国,曹睿只好再次起任司马懿为平西都督。司马懿深通兵法,指挥有度,与蜀国作战期间使诸葛亮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镇压公孙渊并升任太尉。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兵变消灭独揽大权的曹爽。
张郃字俊义,河间国鄚(今河北任丘县)人。生年不详,卒年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东汉末年,张郃应征入韩馥军而讨伐黄巾军,时任军司马。后投袁绍并任校尉,因消灭公孙瓒有功而出任中郎将。官渡之战中,张郃投奔曹操,被任命为偏将军,封都亭侯,后因平定北方立功而升任平狄将军。在破马超、张鲁之后,张郃驻守汉中,任荡寇将军。曹丕继位之后,张郃升任左将军,封都乡侯。张郃通晓应变之术,身为武将却爱护读书人。诸葛亮退守祁山时,张郃与蜀军交战,中箭身亡。谥号壮侯。
钟会字士季,颍川郡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生于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卒于景元五年(公元264年)。魏国太傅钟繇之子。钟会少机敏,博学识,善论辨,精通数般技艺。正始年间,历任秘书郎、尚书、中书侍郎等职,封关内侯。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随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朝廷欲授予太仆,钟会坚辞不受而领司隶校尉,成为司马昭心腹。景元三年(公元262年)任镇西将军,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与邓艾等人攻打蜀国并占领成都。此后钟会结交蜀将,欲谋反魏,被胡烈之子等人趁其不备杀死,时年四十岁。
张辽字文远,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朔县)人。生于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卒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张辽本是东汉聂壹之后,为免遭人忌恨而改姓张。张辽初从丁原为从事,张辽受何进令招兵回来之后,何进已败亡,遂归董卓,又归吕布,任骑都尉。吕布被李傕打败,张辽随吕布逃往徐州,出任鲁国国相,时年二十八岁。曹操消灭吕布时收降张辽,授予中郎将,封关内侯,因张辽屡立战功而升任裨将军。曹操征讨张鲁时,张辽驻守合肥大战孙权,威震逍遥津,曹操升任张辽为征东将军。曹丕继位之后升任张辽为前将军,封晋阳侯。张辽死于江都县,谥号刚侯。
邓艾字士载,义阳郡棘阳(今河南信阳)人。生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卒于景元五年(公元264年)。邓艾初被举为都尉学士,但因口吃仅被任为看守稻田的小吏,并因每遇高山大泽即观测度量、指点如何借地势屯兵扎营而受到时人讥笑。后来因公入朝谒见太尉司马懿,受到赏识而破格录用为尚书郎。当时朝廷欲屯田备战,邓艾经实地考察并著作《济河论》,被司马懿所赞同并全面推行。嘉平元年(公元249年)邓艾因料事精确而与郭淮击溃姜维,升任讨寇将军,封关内侯。后任安西将军,封方城亭侯。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军进攻蜀国,邓艾杀死诸葛瞻等人,攻占成都,升任太尉。后为钟会等人诬告谋反而被押解回京。钟会死后,其部下追回囚车,将邓艾迎回成都。后来田续之子等人在绵竹西部杀死邓艾。
曹睿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卒于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睿是曹丕之子,十五岁封武德侯,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封为齐公,黄初七年(公元226年)立为太子,继位为帝。曹睿在位期间与吴蜀抗衡,但因宗室大臣无栋梁之材,不得不依靠司马氏。并因不体恤民众,留意玩饰而使曹魏政权日趋没落,终被司马氏所篡。曹睿擅长乐府诗,曾经鼓励学术活动。景初三年(公元239年)而卒,年仅三十五岁。谥号明帝。
曹丕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卒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是曹操之子,后被立为太子。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任丞相、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改年号延康元年,同年称帝,改年号黄初年。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加封孙权为吴王。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去世,时年四十岁。曹丕喜好文章学问,自己曾著作文章百余篇,并让儒学者撰集经传千余篇,名曰《皇览》
蜀汉(蜀国):
赵云,蜀国五虎大将第三位。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原为公孙瓒的部下,后归刘备。刘备被曹军打败于当阳长坂坡,赵云六进六出曹操百万军中,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刘备东吴招亲,赵云领军护卫,后拦江截救阿斗,一杆长枪,神出鬼没,浑身是胆,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后拜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岁。 后人有诗赞赵云说: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马超,生于公元一七六年,死于公元二二二年,蜀国五虎大将第四位。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人,出身于凉州豪强家庭。东汉末年随父亲马腾起兵打仗,任偏安将军、封都亭侯。父亲马腾被曹操用计杀害后,领兵为父 报仇。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进攻曹操,与许褚大战于潼关,后被曹操用反间计打败,逃回凉州,又被扬阜等杀败,逃往汉中归附张鲁。后投归刘备,攻取成都时立下大功,拜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乡侯。用一杆长枪,有神威将军的美名,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勇有余,谋不足。后病死。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父姜炯,天水郡功曹,后死于战场,姜维任参军。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夺取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镇守天水的魏将姜维归附蜀汉,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代。从文字上看,古代“羌”、“姜”字形相近,一音之转。《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可证,姜维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干部”之一。 姜维的一生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归附蜀汉后曾先后四次随诸葛亮出师北伐,立下了许多战功。诸葛亮逝世后,他从容镇定,有条不紊地整顿军马安全撤退。费祎死后,他总揽军权,曾先后多次出兵北伐,决心完成前人未竟事业统一天下。直到刘禅投降,西蜀灭亡后,他还想利用钟会复兴蜀汉,可见出他忠于蜀汉的坚定信念。另外,姜维在继承相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方面,也作了许多努力,有一定贡献。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凉州刺史。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变乱,姜维率兵前往平定。随后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大战魏将郭淮、夏侯霸于洮西。这两次出兵,他都注意贯彻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抚了少数民族,调整了民族关系,实现了民族团结的愿望。
魏延,蜀国名将。子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人。关羽攻长沙时,魏延杀主献城,后随刘备入川,一路战功不少。任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随诸葛亮平定南蛮,在陈仓力劈曹魏大将王双,迁升为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争兵权,被诸葛亮生前安排的马岱诛杀。擅用大刀,刀法熟练。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张飞,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巴西大战张飞,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
刘备,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庞统,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庞统其貌不扬,却胸怀韬略,素有大志,他是东汉末年、三国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怪才。庞统平日和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是要好的朋友。庞统和诸葛亮在这些朋友中是出类拔萃的大才。世人称:“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当时只有三十六岁。死后追爵为关内侯。后 《三国演义》的庞统有更多的智谋表现。而史实的庞统则与法正先后为刘备在野战、军事方面的倚重的智囊。陈寿先生比法正为程昱郭嘉,比庞统为荀彧。
马岱,马超堂弟,蜀汉名将。随马超作战多年,归附刘备后作战英勇,随诸葛亮平定南蛮,在七擒孟获时多次立功。诸葛亮见马岱忠勇,临死前授以密计,在魏延造反时一刀诛杀了魏延。
黄忠,蜀国五虎大将最后一位。字汉升,南阳(今河南省南阳)人。最初在刘表属下任中郎将镇守长沙攸县。当曹操南下时,仍忠守长沙。后刘备派关羽攻长沙时,城破被困,降了刘备。刘备平荆南四郡后,随其进取四川,常打先锋,勇冠三军。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取汉中时,黄忠在定军山用计斩曹军大将夏侯渊,大败曹军,被封为征西大将军。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发百中,年岁虽大,却常不服老。刘备为汉中王后,拜忠为后将军,后赐关内侯。220年,黄忠病逝于营寨中,享年七十五岁。
关兴,关羽的亲生儿子。关羽遇害后,随刘备东征伐吴,英勇杀敌。诸葛亮伐魏时,关兴是主要战将,屡建战功。后杀东吴潘璋,夺回关羽的青龙偃月刀
张苞,张飞之子。为替父报仇,随刘备东征伐吴。用丈八蛇矛,打仗勇猛,武艺高强,与关兴是当时蜀军中的优秀将领。随诸葛亮伐魏时,在战事中不慎趺落山中,头部受伤,不久死去。
关平,冀州关家庄关定的儿子。关羽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时收为义子。跟关羽学习武艺,深得关羽刀法,一生伴随关羽。关羽被东吴吕蒙、陆逊用计袭取荆州后败走麦城,关平同往,后与关羽一同被俘,遭孙权杀害。
东吴(吴国):陆逊字伯言。陆逊家族世代为江东大族。陆逊二十一岁时开始在孙权将军府中任职,历任东西曹令史、海昌屯田校尉、定威校尉。陆逊曾经谏议孙权平定山越族的动乱,时拜右都督。东吴攻打关羽时,陆逊设计蒙蔽关羽,并与吕蒙一起消灭关羽,占领南郡,被封为抚边将军,华亭侯。黄武元年(公元222年),陆逊任大都督统兵抵御刘备大军并运用计谋击退刘备。孙权极其信任陆逊,并把印章放在他那里,所有的公文都给陆逊过目并盖章。赤乌七年(公元244年)陆逊出任丞相,翌年去世,谥号昭侯。
周瑜字公瑾,与孙策交好,曾随当时寄身袁术的孙策攻伐江东诸侯,后来孙策派周瑜镇守丹阳。袁术听说周瑜很能干,曾聘周瑜为将军,但是周瑜认为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建安三年,周瑜投奔孙策,任职中郎将。孙策死后,周瑜以中护军之职和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期间力主拒曹并使用若干计谋获得胜利。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采纳。孙权后来采纳周瑜的谏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史料记载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时人好感。周瑜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甘宁少时英武过人,曾啸聚山林二十余年。后归正途并广学诸子之书,先投刘表,因未受重用而投黄祖。在孙权攻伐黄祖时,甘宁归附东吴,并受到孙权厚待。甘宁在东吴期间,以其勇武而在数次战役中立功,官拜折冲将军。甘宁开朗英武而有计略,轻财敬士,军士们都乐于为其效命。甘宁去世之后,孙权非常痛惜。
孙策是孙坚之长子,孙权之兄。孙坚死后,孙策年十余岁便跟随袁术。因英勇善战和善于用人而受到袁术赏识,并得到其父的部属。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消灭刘繇。袁术称帝之后,孙策写信谴责袁术并与其脱离关系,被曹操封为讨逆将军。袁术死后,刘勋拦截住欲投奔孙策的袁术余部。孙策因此设计奇取庐江,刘勋部将全部投降,孙策趁势统一江东。曹操惊异孙策的能力而不得不安抚孙策。官渡之战期间,孙策想偷袭许昌迎接汉献帝,不料被许贡家客袭击而身负重伤,当夜死亡,年仅二十六岁。孙权继位之后封孙策为长沙桓王。
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随姐夫邓当去打仗,因杀死邓当手下一个瞧不起他的官吏而向袁雄自首。孙策认为吕蒙不寻常并授予别部司马。孙权继位之后,曾打算合并军士。吕蒙暗中借贷以整军容,孙权检阅之后十分高兴并给吕蒙增兵。吕蒙参加讨伐丹阳的战役,因功而受平北都督,兼任广德县令。吕蒙曾经谏议周瑜破除围困甘宁的曹仁,并因功而受偏将军。鲁肃死后,吕蒙接替他并设计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吕蒙于四十二岁时死于内殿并嘱咐后人将孙权封赏的财物返还孙权,孙权闻知甚悲。吕蒙少时做事胆大,成年之后勤于学习,是既勇猛又有计略的武将。
鲁肃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早年鲁肃在袁术手下当东城长,后经周瑜的推荐,成为孙权的参谋,很早就为孙权谋划了成就帝业的战略计划,深受孙权器重。赤壁战前,鲁肃在联合刘备、劝说孙权抗曹等方面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在之后协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战后,鲁肃从大局考虑,又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继续巩固孙刘联盟。周瑜去世后,鲁肃接任他的位置,负责处理荆州事务。赤壁之战时,鲁肃力主抗曹,出使联合刘备,并协助诸葛亮、周瑜说服孙权。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周瑜陷害诸葛亮,多次协助诸葛亮脱险。赤壁战后,鲁肃在诸葛亮的设计下,成为保人,将荆州“借”予刘备,此后多次讨要不成,处于两难的境地。
黄盖是吴国著名将领,身高约合现今1.67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能征善战,有谋有勇,擅长使铁鞭,作战极为勇猛,一生立过无数战功。 黄盖喜好学问,好读书。少时家贫,倚靠卖柴维生,生活困苦,所以更加努力读书,希望出人头地。最初任乡间小官,后被推荐为“孝廉”,追随孙坚打天下;孙坚死后,便追随孙策;孙策死后,便追随孙权。赤壁大战时,建议用火攻,配合周瑜,行使苦肉计,并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赤壁大战后不久,黄盖被拜为武锋中郎将。后来,长沙郡益阳遭山贼攻打,孙权加封他为偏将军,前去讨伐。就在这次出征中,黄盖病死。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三国时东吴名将,也是孙氏麾下首席宿将,善使一条铁脊蛇矛,骁勇善战。初从孙坚,为诸侯联盟军中前锋,于汜水关杀死董卓部将胡轸。后孙坚于洛阳皇宫中得国玺,程普述其源流,并劝孙坚收军回江东,观时局以应天命;时为刘表军所袭,两家结怨。不久孙坚跨江击刘表,程普败蔡瑁、杀吕公,表现活跃;然而孙坚亦丧于是役。孙坚死后,程普随孙策、孙权,讨王朗严白虎之流,攻刘繇黄祖之辈,周旋江、淮,咸积功劳。后曹操大军下江南,孙权以程普与周瑜共为左右都督;程普初时甚轻周瑜,后见其才乃服之,更同领军大破曹操。程普又从围魏将曹仁于南郡,与周瑜同掌兵权。后周瑜得病,程普代引军赴合淝为孙权助战,数次保住大军。曹操欲挑起蜀吴战火时,表程普为江夏太守。后程普镇守地方,少有随军征伐。有威姿容貌,好计略,善于应对,其性格好施与,喜敬士大夫。
太史慈(166—207年),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今山东黄县东黄城集)人,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于赤壁之战前病逝,死时才四十一岁。
韩当,字义公,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人,与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因为长于弓箭、骑术,膂力过人,韩当被孙坚赏识,追随他四处征伐周旋,数次冒险犯难,攻陷敌人、擒拿俘虏。勤奋辛苦有功劳[注引《吴书》『以军旅陪隶,分于英豪,故爵位不加』段待译),成为 别部司马。等到孙策东渡长江,韩当追随讨伐扬州的丹阳郡、吴郡、会稽郡,升迁为 先登校尉 ,孙策授兵二千,马五十匹。再追随孙策征伐扬州庐江郡的太守刘勋,在荆州江夏郡的沙羡县击破黄祖,回师讨平了扬州豫章郡的鄱阳县,兼领乐安县长,山越畏惧心服。
韩当,吴国名将。武艺高强,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屡建战功,熟悉水战,勇猛过人。
② 中国有多少人姓邹邹姓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是哪里
当代邹姓的人口400万,为全国第七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邹姓人口由38万增到近370万,增长了近10倍,邹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邹姓人口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邹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38%,其次分布于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重庆、吉林、贵州,七省的邹姓又集中了37%。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邹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以赣、鄂、湘为中心的邹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邹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主要由东南部向北的回迁,南部向西部的迁移。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赣闽、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陕西南端、山东东端、云南东部、广西北部、广东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东部、辽宁南部,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8%,居住了大约65%的邹姓人群。在粤桂南部、台琼、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陕甘宁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苏、山东中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西北,邹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4%—0.42%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8%,居住了大约31%的邹姓人群。
③ 北宋时期的名人,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只要有名你就说,说的最多给分
【文臣武将】
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韩重斌、韩令坤、慕容延剑、符彦卿、王景、王晏、郭从义、李洪信、武行德、杨承信、侯章、折德扆、冯继业、王承美、李继周、孙行友、侯益、孙延广、张从恩、扈彦珂、薛怀让、赵赞、李继勋、药元福、赵晁、郭崇、杨廷璋、宋偓、向拱、王彦超、张永德、王全斌、康延泽、王继涛、赵普、吴廷祚、李崇矩、王仁赡、楚昭辅、李处耘、曹彬、潘美、李超、张美、郭守文、尹崇珂、刘廷让、袁继忠、崔彦进、张廷翰、皇甫继明、张琼、曹翰、杨信、党进、李汉琼、刘遇、李怀忠、米信、田重进、刘廷翰、崔翰、李琼、郭琼、陈承昭、李万超、白重赞、王仁镐、陈思让孙若拙、焦继勋、刘重进、袁彦、祁廷训、张铎、李万全、田景咸、李谷、昝居润、窦贞固、李涛、孙仲容、王易简、赵上交、张锡、张铸、边归谠、刘温叟、刘涛、边光范、刘载、程羽、张昭、窦仪、吕余庆、刘熙古、石熙载、李穆、薛居正、沈伦、卢多逊、宋琪、宋雄、李昉、宗谔、孙昭述等、吕蒙正、张齐贤、贾黄中、钱若水、苏易简、郭贽、李至、辛仲甫、王沔、温仲舒、王化基、张宏、赵昌言、陈恕、魏羽、柴禹锡、张逊、杨守一、赵镕、周莹、王继英、王显、陶谷、扈蒙、王著、王祐、子旭、孙质、杨昭俭、鱼崇谅、张澹、高锡从、颜衎、剧可久、赵逢、苏晓、高防、冯瓒、边珝、王明、许仲宣、杨克让、段思恭、马令琮、杜汉徽、张廷翰、吴虔裕、蔡审廷、周广、张勋、石曦、张藏英、陆万友、杨业、王贵、荆罕儒、曹光实、张晖、司超、李进卿、子延渥、杨美、何继筠、李汉超、子守恩、郭进、牛思进、王赞、张保续、赵玭、卢怀忠、王继勋、丁德裕、张延通、梁迥、史珪、田钦祚、刘福、安守忠、孔守正、谭延美、元达、常思德、尹继伦、薛超、丁罕、赵瑫、刘保勋、滕中正、刘蟠、孔承恭、宋珰、袁廓、樊知古、郭载、张鉴、姚坦、索湘、宋太初、卢之翰、郑文宝、王子舆、刘综、卞衮、许骧、裴庄、马全义、雷德骧、王超、王继忠、傅潜、张昭允附、戴兴、王汉忠、王能、张凝、魏能、陈兴、许均、张进、李重贵、呼延赞、刘用、耿全斌、周仁美、田绍斌、王荣、杨琼、钱守俊、徐兴、王杲、李重诲、白守素、张思钧、李琪、王延、范、吕端、毕士安、寇准、李沆、王旦、向敏中、王钦若、林特附、丁谓、夏竦、陈尧佐、宋庠、陈执中、刘沆、冯拯、贾昌朝、梁适、鲁宗道、薛奎、王曙、蔡齐、杨砺、宋湜、王嗣宗、李昌龄、赵安仁、陈彭年、任中正、周起、程琳、姜遵、范雍、赵稹、任布、高若讷、高琼、范廷召、葛霸、曹利用、张耆、杨崇勋、夏守恩、狄青、张玉、吴育、宋绶、李若谷、王博文、王鬷、李谘、程戡、夏侯峤、盛度、丁度、张观、郑戬、明镐、王尧臣、孙、田况、田锡、王禹偁、张咏、掌禹锡、苏绅、王洙、柳植、聂冠卿、冯元、赵师民、张锡张揆、杨安国、尹洙、孙甫、谢绛、子景温、叶清臣、杨察、韩丕、师颃、张茂直、梁颢、杨徽之、杨澈、吕文仲、王著、吕祐之、孔道辅、鞠咏、刘随、曹修古、郭劝、段少连、彭乘、嵇颖、梅挚、司马池、李及、燕肃、蒋堂、刘夔、马亮、陈希亮、狄棐、子遵度、郎简、孙祖德、张若谷、石扬休、祖士衡、李垂、张洞、李仕衡、杨偕、王沿、杜杞、杨畋、周湛、徐的、姚仲孙、陈太素、马寻、杜曾、边肃、梅询、马元方、薛田、寇瑊、杨日严、李行简、章频、陈琰、李宥、王臻、鱼周询、贾黯、李京、吴鼎臣、附、吕景初、马遵附、吴及、范师道、张昷之、魏瓘、滕宗谅、刘越附、李防、赵湘、唐肃、周渭、梁鼎、范正辞、子讽、刘师道、王济、方偕、曹颖叔、刘元瑜、杨告赵及、杨亿、晁迥、刘筠、薛映、谢泌、朱台符、戚纶、张去华、乐黄目、柴成务、乔维岳、王陟附、张雍、董俨、魏廷式、卢琰、宋抟、凌策、杨覃、陈世卿、上官正、卢斌、周审玉、裴济、李继宣、张旦、张煦、张佶、王延德、常延信、程德玄、王延德、魏震、张质、杨允恭、秦羲、谢德权阎日新、李迪、王曾弟、张知白、杜衍、晏殊、庞籍、孙恭孙、王随、章得象、吕夷简、张士逊、韩琦、曾公亮、陈升之、吴充、王珪、富弼、文彦博、范仲淹、范纯仁、韩亿、韩绛、韩维、韩缜、包拯、吴奎、赵、邵亢、冯京、钱惟演、张方平、王拱辰、欧阳修、蔡襄、吕溱、王素、余靖、彭思永、张存、郑獬、陈襄、钱公辅、孙洙、丰稷、吕诲、刘述、刘琦、钱顗、郑侠、何郯、吴中复、从孙择仁、陈荐、王猎、孙思恭、周孟阳、齐恢、杨绘、刘庠朱京、蔚昭敏、高化、周美、阎守恭、孟元、刘谦、赵振、张忠、范恪、马怀德安俊、石普、张孜、许怀德、李允则、张亢、刘文质、赵滋、刘平、郭遵、任福、王珪、武英、桑怿、耿傅、王仲宝、景泰、王信、蒋偕、张忠、郭恩、张岊、张君平、史方、卢鉴、李渭、王果郭谘、王安石、唐坰附、王安礼、王安国、李清臣、安焘、张璪、蒲宗孟、黄履、蔡挺、王韶、薛向、章楶、常秩、邓绾、李定、蹇周辅、徐铎、王广渊、王子韶、何正臣、陈绎、任颛、李参、郭申锡、傅求、张景宪、窦卞、张瑰、孙瑜、许遵、孙长卿、周沆、李中师、罗拯、马仲甫、王居卿、孙构、张诜、苏寀、马从先、滕元发、李师中、陆诜、赵禼、孙路、游师雄、穆衍、杨佐、李兑、沈立、张掞、张焘、俞充、刘瑾、阎询、葛宫、徐禧、李稷附、高永能、沈起、刘彝、熊本、萧注、陶弼、林广、种世衡、师道、师中、司马光、吕公著、范镇、苏轼、苏辙、吕大防、刘挚、苏颂、王存、孙固、赵瞻、傅尧俞、梁焘、王岩叟、郑雍、孙永、元绛、许将、邓润甫、林希、蒋之奇、陆佃、吴居厚、温益、孙觉、弟览、李常、孔文仲、弟武仲、平仲、李周、鲜于侁、顾临、李之纯、刘安世、邹浩、田昼、王回、曾诞附、陈瓘、任伯雨、陈次升、陈师锡、彭汝砺、吕陶、张庭坚、龚夬、孙谔、孙鼛、吴时、李昭吴师礼、王汉之、黄廉、朱服、张舜民、盛陶章衡、傅楫、沈畸、萧服附、徐勣、张汝明、黄葆光、石公弼、张克公附、毛注洪彦升、郝质、贾逵、窦舜卿、刘昌祚、卢政、燕达、姚兕、杨燧、刘舜卿、苗授、王君万、赵挺之、张商英、刘正夫、何执中、郑居中、张康国、朱谔、刘逵林摅、唐恪、李邦彦、余深、薛昂、吴敏、王安中、王襄、赵野、曹辅、耿南仲、何栗、孙傅、陈过庭、张叔夜、聂昌、张阁、张近、郑仅、宇文昌龄、沈铢、路昌衡、谢文瓘、陆蕴、黄寔、姚祐、楼异、沈积中、李伯宗汪澥、贾易、董敦逸、上官均、来之邵、叶涛、杨畏、崔台符、杨汲、吕嘉问、刘拯、钱遹石豫、左肤附、许敦仁、吴执中、吴材、刘昺、宋乔年、何灌、李熙靖、王云、谭世勣、梅执礼、程振、刘延庆、李纲上、李纲下、宗泽、赵鼎、张浚、朱胜非、吕颐浩、范宗尹、范致虚、吕好问、李光、许翰、许景衡、张悫、张所、陈禾、蒋猷、韩世忠、岳飞、刘锜、吴玠、吴璘、李显忠、杨存中、郭浩、杨政、王德、王彦、魏胜、张宪、杨再兴、牛皋、胡闳休、张俊、张宗颜、刘光世、王渊、解元、曲端、王友直、李宝、成闵、赵密、刘子羽、吕祉、胡世将、郑刚中、白时中、徐处仁、冯澥、王伦、宇文虚中、汤思退、朱倬、王纶、尹穑、王之望、徐俯、沈与求、翟汝文、王庶、辛炳、朱弁、郑望之、张邵、洪皓、张九成、胡铨、廖刚、李迨、赵开、邓肃、李邴、滕康、张守、富直柔、冯康国、常同、张致远、薛徽言、陈渊、魏矼、潘良贵、吕本中、向子諲、陈规、季陵、卢知原、陈桷、李璆、李朴、王庠、王衣、卫肤敏、刘珏、胡舜陟、沈晦、刘一止、胡交修、綦崇礼、章谊、韩肖胄、陈公辅、胡松年、曹勋、李稙、韩公裔、何铸、王次翁、范同、杨愿、楼炤、勾龙如渊、薛弼、罗汝楫、范如圭、吴表臣、王居正、晏敦复、黄龟年、程瑀、张阐、洪拟、赵逵、张焘、黄中、孙道夫、曾几、李弥逊、陈俊卿、虞允文、辛次膺、陈康伯、梁克家、汪澈、叶义问、蒋芾、叶颙、叶衡、葛邲、钱端礼、魏杞、周葵、施师点、萧燧、龚茂良、刘珙、王兰、黄祖舜、王大宝、金安节、王刚中、李彦颖、范成大、黄洽、汪应辰、王十朋、吴芾、陈良翰、杜莘老、周执羔、王希吕、陈良祐、李浩、陈橐、胡沂、唐文若、李焘、尤袤、谢谔、颜师鲁、袁枢、李椿、刘仪凤、张孝祥、李衡、王自中、家愿、张纲、张大经、蔡洸、莫濛、周淙、刘章、沈作宾、周必大、留正、胡晋臣、赵汝愚、彭龟年、黄裳、罗点、黄度、周南附、林大中、陈骙、黄黼、詹体仁、胡纮、何澹、林栗、高文虎、陈自强、郑丙、京镗、谢深甫、许及之、梁汝嘉、楼钥、李大性、任希夷、徐应龙、庄夏、王阮、王质、陆游、方信孺、史浩、王淮、赵雄、权邦彦、程松、陈谦、张岩、徐谊、吴猎、项安世、薛叔似、刘甲、杨辅、刘光祖、余端礼、李璧、丘、倪思、宇文绍节、李蘩、郑王庭秀附、仇悆、高登、娄寅亮、宋汝为、王信、汪大猷、袁燮、吴柔胜、游仲鸿、李祥、王介、宋德之、杨大全、辛弃疾、何异、刘宰、刘龠、柴中行、李孟传、陈敏、张诏、毕再遇、安丙、杨巨源、李好义、赵方、贾涉、扈再兴、孟宗政、张威、汪若海、张运、柳约、李舜臣、孙逢吉、章颖、商飞卿、刘颖、徐邦宪、李宗勉、袁甫、刘黻、王居安、崔与之、洪咨夔、许奕、陈居仁、刘汉弼、杜范、杨简、钱时附、张虙、吕午、吴昌裔、汪纲、陈宓、王霆、高定、张忠恕、唐璘、娄机、沈焕、舒璘附、曹彦约、范应铃、徐经孙、汤璹、蒋重珍、牟子才、朱貔孙、欧阳守道、孟珙、杜杲、子庶、王登、杨掞、张惟孝、陈咸、赵汝谈、赵汝谠、赵希、赵彦呐、赵善湘、赵与欢、赵必愿、史弥远、郑清之、史嵩之、董槐、叶梦鼎、马廷鸾、傅伯成、葛洪、曾三复、黄畴若、袁韶、危稹、程公许、罗必元、王遂、吴渊、余玠、汪立信、向士璧、胡颖、冷应澄、曹叔远、王万马光祖、乔行简、范钟、游似、赵葵、谢方叔、吴潜、程元凤、江万里、王龠、章鉴、陈宜中、文天祥、宣缯、薛极、陈贵谊、曾从龙、郑性之、李鸣复、邹应龙、余天锡、王伯大、郑寀、应亻繇、徐清叟、李曾伯、王野、蔡抗、张磻、杨栋、姚希得、包恢、常挺、陈宗礼、常、家铉翁、李庭芝、林勋、刘才邵、许忻、应孟明、曾三聘、徐侨、度正、程珌、吴泳、徐范、李韶、王迈、史弥巩、陈埙、陆持之、徐鹿卿、赵逢龙、赵汝腾、孙梦观、洪天锡、黄师雍、徐元杰、刘应龙、潘牥、洪芹、赵景纬、冯去非、徐霖、徐宗仁、危昭德、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程氏门人、朱熹、张栻、……
【女性】
花蕊夫人、大周后、小周后、李清照、魏玩、刘娥、李宸妃、慈圣光献皇后、高滔滔、向皇后、李师师、朱淑真、……
【其它】
毕升、沈括、蔡京,童贯,杨戬,梁师成,李彦,王黼,高俅,曾布……
④ 三国时期所有人名字、简介,是尽量多
蜀国
刘备,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张飞,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巴西大战张飞,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庞统,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庞统其貌不扬,却胸怀韬略,素有大志,他是东汉末年、三国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怪才。庞统平日和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是要好的朋友。庞统和诸葛亮在这些朋友中是出类拔萃的大才。世人称:“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当时只有三十六岁。死后追爵为关内侯。
《三国演义》的庞统有更多的智谋表现。而史实的庞统则与法正先后为刘备在野战、军事方面的倚重的智囊。陈寿先生比法正为程昱郭嘉,比庞统为荀彧。
赵云,蜀国五虎大将第三位。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原为公孙瓒的部下,后归刘备。刘备被曹军打败于当阳长坂坡,赵云六进六出曹操百万军中,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刘备东吴招亲,赵云领军护卫,后拦江截救阿斗,一杆长枪,神出鬼没,浑身是胆,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后拜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岁。
马超,生于公元一七六年,死于公元二二二年,蜀国五虎大将第四位。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人,出身于凉州豪强家庭。
东汉末年随父亲马腾起兵打仗,任偏安将军、封都亭侯。父亲马腾被曹操用计杀害后,领兵为父 报仇。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进攻曹操,与许褚大战于潼关,后被曹操用反间计打败,逃回凉州,又被扬阜等杀败,逃往汉中归附张鲁。后投归刘备,攻取成都时立下大功,拜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
⑤ 关于历史朝代问题,谢
东汉末期,出现三国局面,后来隋朝统一天下,隋后是唐,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后来北宋结束这种局面,但北宋和南宋都没有实现大一统,背面和南面的少数民族势力很大。后来元朝统一天下,紧接着就是明清了。清朝不断开疆扩土,到康熙时达到了我国疆土的最大。
⑥ 三国演义中人物20个名和号 急求
1刘备 刘备
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是涿郡的一介平民。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刘虞大量征兵。刘备见军书,念为汉室后裔,却无力挽救汉室,只得哀叹。这时遇到张飞,二人情投意合,到酒馆交谈,遇到关羽,三人在桃园结义,共讨黄巾。220年,曹丕篡夺汉室,建立魏国,刘备随即建立蜀国,同年为报弟仇东征孙权,被陆逊打败,223年在白帝城病死。
2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曹操是陈留两大家族曹氏与夏侯氏的后裔。公元191年, 曹操
他刺杀董卓失败,逃至中牟遇到陈宫。陈宫愿意助其一臂之力,于是 二人在陈留起兵,聚集兄弟族人。曹操陆续统一中原各地,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打败强敌袁绍,北伐并攻破河北,统一北方。211年,击败马超,夺得西北。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传位曹丕。曹丕篡夺汉位,建立魏国,尊父亲曹操为魏武帝。
3孙权 孙权
[2]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第22世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孙权幼年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1年,孙权攻下建安城,统一扬州。208年,孙权与刘备组成孙刘联军,在赤壁共同抗曹,周瑜用火计击败曹操,这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公元230年,孙权派大臣卫温东渡夷洲,开发今日的台湾。 4关羽 关羽(162-220)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良 关羽
(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 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 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 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 “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 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 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5张飞 张飞
[3]张飞(167-221),字益德(《三国演义》、《华阳国志》中字翼德),汉族,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张飞是刘备、关羽的弟弟。公元200年,张飞与两位兄长失散,来到汝南附近的古城,绑了这里的县官,独自做起县令。关羽来投,张飞认为关羽背信弃义,投靠曹操,于是拔刀而去,关羽杀曹将以示忠诚,张飞哭倒在地,向二哥道歉。刘备入川时,张飞也一再表现出自己的智慧。他用计去雒城,义释严颜,智夺瓦口关,假醉退张郃。公元221年,张飞为兄长报仇心切,每日酒醉鞭打士兵,被部下杀死。 6周瑜 周瑜
[4]周瑜(175-210)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省舒城)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7诸葛亮 诸葛亮
[5]诸葛亮(也称诸葛孔明)(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8曹丕(187-226)
187年曹丕诞生。226年卒於许昌。
魏文帝曹丕(187-226),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篡位废汉曹魏尊。公元二二○年至二二六年在位。字子桓,曹操的第二个儿子。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曹操死后继任为魏王,不久便废了汉献帝刘协,自己做了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爱好文学,为当时文坛领袖,现存有流传的诗歌四十多首,后人编辑出版有《魏文帝集》。
9、曹睿
曹睿,字元仲,竞奢华曹睿早丧。他从小就很聪明,深得他父亲曹丕的喜爱。曹睿在位13年,死时年仅36岁。
10、曹奂(246-302)
246年曹奂诞生。258年即皇帝位。265年被废,封陈留王。302年卒於许昌。曹奂(246-302),是三国时魏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公元二六○年至二六五年在位。字景明,魏武帝曹操的孙子。甘露三年(公元二五八年),司马昭杀皇帝曹髦后即皇帝位,在位时,无可奈何成了司马昭的傀儡。咸熙二年(公元二六五年)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取代,被封为陈留王。
11、曹植(192-233)
192年曹植诞生。211年封平原侯。214年改封临淄侯。221年改封鄄城王。
233年忧郁而死。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 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 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1951年,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玛瑙珠、玛瑙泡、青玉璜数件较精外,其他大部为陶 制明器,象车、案、壶、盆、鸡、狗、鹅、鸭之类。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司马懿(179-251)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出身于东汉以来累世
为二千石的豪强家庭,其父司马防官至京兆尹。司马懿早年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辟为文学掾。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为太子,司马懿任太子中庶子,与陈群、吴质、朱铄同列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
主要人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司马懿任丞相府长史,又为督军御史中丞。黄初七年(226年)
曹睿继位,司马懿以顾命大臣迁抚军大将军,统领禁军。又任骠骑大将军,都督荆豫二州军事,坐镇宛城,主持荆州对吴攻战。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曹爽辅政。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夷三族。次年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辅政。公元265年,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13、司马炎(236-290)
晋武帝司马炎,创立晋王朝。公元二六五年至二九○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昭的大儿子。公元二六五年废曹奂自立为皇帝。公元二八○年灭吴后,统一全国。
14、夏侯惇
夏侯惇,字元让,曹魏名将,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他从小就学枪棒,到了十一、二岁时,武艺就已经很强。十四岁时,又拜师习武。有一次,有个人污辱了他的老师,性情刚烈的夏侯惇听说后,随即就把那人杀了,然后逃往外地。性情刚烈,武功高强。一生随曹操征战无数次,杀敌建功,最得曹操欢心,出入和曹操共驾一辆马车,而且可以不经通传,自由进入曹操的卧室。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夏侯惇被封为大将军,数月后病死。
15、夏侯渊
夏侯渊,生年不详,死于公元二一九年,曹魏名将。字妙才,夏侯惇族弟,与曹操本是同族,勇力过人。曹操年少时在家乡犯了案,夏侯渊为他顶罪,曹操又设法把他拯救出来才免于难。为人颇重义气,有一年饥荒,夏侯渊为了养活死去弟弟的孤女,他放弃了自己亲生儿子。曹操起兵之后,夏侯渊一直追随曹操左右。曾随曹操平定庐江雷绪,于潼关攻马超、韩遂,战功较多,封为博昌侯,征西将军。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军攻打汉中,被老将黄忠、法正用计袭杀。
16、夏侯霸
夏侯霸,曹魏大将。司马懿诛杀曹爽全家后,本要斩草除根,杀掉征西将军夏侯玄。叔父夏侯霸得知司马昭的阴谋后,便率本部兵马三千造反,却被郭淮、陈泰领兵杀败。后投附姜维,在与邓艾部将司马望争夺洮阳城时,中埋伏被射杀于吊桥边
17、曹洪
曹洪,字子廉,曹操的堂弟,魏国名将。曹操起兵时与曹仁一起加入。弓马娴熟,武艺精通,成为曹军的中流砥柱。转战各地,表现活跃,曾救过曹操性命。曹丕即位后,历任魏国卫将军、骠骑将军。
18、曹仁
曹仁,曹操堂弟。善用兵,多谋略。曾跟随曹操攻陶谦、吕布、张绣,并多次立功。与周瑜、马超、关羽交战时,失误不多,是曹操手下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军。官拜大将军、大司马、封陈侯。
个人事迹:
有一次出征吴国周瑜时,曹仁的城堡被重重包围。曹仁为了突破重围,在部队中选了三百名敢死队冲剌突围,由部下牛金率领。但可惜寡不敌众,个个吓得脸色大变,为了激励士气,曹仁披上战衣,骑上战马,亲自冲出救走牛金与及部下,守城的陈矫更赞曰:『先生你真是天人呀!』曹操知道曹仁能干,便不断提升他的官职。
19、荀彧(163-212)
163年出生。212年自杀身亡。荀彧,字文若,豫州颍川颍阴县人;荀攸叔父。先为袁绍谋士,后投效曹操,参与军国决策,贡献颇大。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杀身亡,被曹操追赠为敬侯。
荀彧是最早投靠曹操的主要谋士。曹操开始十分信任荀彧,不亚于汉高祖刘邦信任留侯张良。后来荀彧听说曹操有称王之志,才发现曹操不是忠贞的汉臣,他心目中的“明公”不是这个样子。这是荀彧个人的人生悲剧。
后人对荀彧之死作诗表示感叹:
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
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
20、荀攸(157-214)
157年出生。214年病逝。荀攸,字公达,豫州颍川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荀彧的从子。荀攸祖父昙,官至广陵太守。外戚何进总政时,征拜攸黄门侍郎。董卓乱起,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等谋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系狱。董卓被诛后,获释归乡。后被曹操征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以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岁。魏正始年间,追谥敬侯。
21、郭嘉(170-207)
郭嘉,字奉孝, 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少有远量”,自20岁起便隐形匿迹,不与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结英雄豪杰,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为了成就功业,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他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遂受荀彧的推荐,归向曹操。曹操本对颍川贤达怀有特殊感情,他认定“汝、颍固多奇士”,所以对郭嘉也就格外器重。
⑦ 三国演义中著名人物所发生的故事名字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 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 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刘备,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后来杜甫作诗说: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公元200年其兄孙策遇害,孙权承父兄之业,保有江东。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公元203、205年,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即秦汉时的百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公元208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公元211年,移治于秣陵,次年改为建业(今南京市)。公元21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蜀军。公元229年,曹丕死,孙权即正式建立吴国,称帝,都建业。公元252年病逝。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备的英雄。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丁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曹操一样,孙权也很重视农业的生产。大约在建安七、八年间,他就开始推行屯田。东吴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种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孙权还采纳陆逊的建议,扩大屯田面积,并将自己驾车的牛由八头减为四头,用于耕地。他还身为士卒先,亲自耕田,“与众均等其劳”,这些作为大大鼓励了士农的情绪。孙权还注意兴修水利。他在建业开凿东渠,宽五丈深八尺, 把玄武湖水倾泻入秦淮河里。他又在句容开凿破岗渎运河,通往云阳(今江苏丹徒)。这些水利工程,既便于内河航运,又可供灌溉农田。为了长江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孙权还大力发展造船业。他设置官员,监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后,为了扩大势力,东吴的对外联系也扩大了范围。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土万人,浮海求夷州、禀州。”吴军达夷州(即今台湾岛),开始书写大陆与台湾岛交往的历史。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谙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联系。同时,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还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他曾下令诸将,“尽除荆州民租税”,并加强武备,崇尚节俭。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诏,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不要再征租赋。这些措施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东吴的综合国力,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农民生活的稳定和逐步改善。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后人有诗叹道: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张飞,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巴西大战张飞,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后人有诗叹道:
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
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
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飞定中州。
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赵云,蜀国五虎大将第三位。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原为公孙瓒的部下,后归刘备。刘备被曹军打败于当阳长坂坡,赵云六进六出曹操百万军中,救出了甘夫人与阿斗。刘备东吴招亲,赵云领军护卫,后拦江截救阿斗,一杆长枪,神出鬼没,浑身是胆,一生征战无数,屡建奇功,后拜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公元二二七年随诸葛亮进攻关中,失利于箕谷,退回汉中,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三岁。 后人有诗赞赵云说: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出身于东汉以来累世为二千石的豪强家庭,其父司马防官至京兆尹。司马懿早年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辟为文学掾。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为太子,司马懿任太子中庶子,与陈群、吴质、朱铄同列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司马懿任丞相府长史,又为督军御史中丞。黄初七年(226年)曹睿继位,司马懿以顾命大臣迁抚军大将军,统领禁军。又任骠骑大将军,都督荆豫二州军事,坐镇宛城,主持荆州对吴攻战。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曹爽辅政。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夷三族。次年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辅政。公元265年,其孙司马炎以晋代魏,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庞统,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外号“凤雏”先生,与诸葛亮齐名。庞统其貌不扬,却胸怀韬略,素有大志,他是东汉末年、三国之初可遇而不可求的怪才。庞统平日和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是要好的朋友。庞统和诸葛亮在这些朋友中是出类拔萃的大才。世人称:“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领荆州时,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在县官位上不理县事,后经诸葛亮、鲁肃再三推荐,被刘备任为副军师中良将。在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与刘备进取川中时,在卉县(今四川省广汉北)落凤坡被刘璋手下名将张任用伏兵乱箭射死,当时只有三十六岁。死后追爵为关内侯。后人对庞统之死作诗叹息: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量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逊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年十岁丧父,十五、六岁时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公元204年,被孙权征召为掾属,历任东西曹令史,后出为海昌县屯田都尉,并代理县令职务。后,又因讨伐山越暴动、讨平鄱阳地区尤突等人的暴乱,被授予定威校尉。公元219年,受吕蒙举荐为荆州督。因巧夺荆州有功,升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发动了夷陵之战。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率兵五万西击刘备。次年六月,陆逊用火攻获胜。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将军、大都护,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城)。公元244年,代顾雍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讨伐山越暴乱时,他巧设疑兵,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有干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然后一鼓作气勇猛进击,终于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几万人的山越暴乱。巧夺荆州一战,他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对付曹操。这样,吕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轻取荆州。夷陵之战时,陆逊则又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诱敌深入、疲敌师志的战略方钎。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陆逊虽置身行伍,却还有一套治国安民的谋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他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贫民,一方面“劝课农桑,鼓励生产”,“百姓蒙赖”,称他为“神君”(《世说新语.方正》注引《吴书》)。他还曾上书孙权,对国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指出:“峻法严刑,非常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他建议孙权要象西汉刘邦那样轻刑便民,用黄老之法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务以养本保民为要,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这些主张说明陆逊并非“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
郭嘉,字奉孝, 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少有远量”,自20岁起便隐形匿迹,不与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结英雄豪杰,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为了成就功业,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他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遂受荀彧的推荐,归向曹操。曹操本对颍川贤达怀有特殊感情,他认定“汝、颍固多奇士”,所以对郭嘉也就格外器重。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无怪乎曹操听后赞不绝口,“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遂“表为司空军祭酒”。郭嘉英年早逝,给曹操的统一大业以很大影响——至少是曹操认为这样。次年曹操赤壁失利,还深情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后人有诗赞叹郭嘉说: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父姜炯,天水郡功曹,后死于战场,姜维任参军。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夺取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镇守天水的魏将姜维归附蜀汉,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代。从文字上看,古代“羌”、“姜”字形相近,一音之转。《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可证,姜维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干部”之一。姜维的一生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归附蜀汉后曾先后四次随诸葛亮出师北伐,立下了许多战功。诸葛亮逝世后,他从容镇定,有条不紊地整顿军马安全撤退。费祎死后,他总揽军权,曾先后多次出兵北伐,决心完成前人未竟事业统一天下。直到刘禅投降,西蜀灭亡后,他还想利用钟会复兴蜀汉,可见出他忠于蜀汉的坚定信念。另外,姜维在继承相贯彻诸葛亮的“和夷”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方面,也作了许多努力,有一定贡献。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凉州刺史。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变乱,姜维率兵前往平定。随后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大战魏将郭淮、夏侯霸于洮西。这两次出兵,他都注意贯彻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抚了少数民族,调整了民族关系,实现了民族团结的愿望。
⑧ 刘姓女孩取好听的名字
刘梦琪
刘惜文
刘若薇
刘静珊
刘思菱
刘心蕊
刘雨薇
刘婉婷
(婉寓意“和顺、温和”“婷“寓意“美好”)
刘 妍琦(美丽且快乐的女孩)
刘菲絮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
春运
》:“菲菲红素轻,肃肃花絮晚”)
⑨ 中国历史帝王的名字及他们所统治朝代名字的具体排序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桀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汤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已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纣
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成王(姬诵)
康王(姬钊)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满)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鞯)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厉王(姬胡)
共和
宣王(姬静)
幽王(姬宫星)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庄王(姬佗)
禧王(姬胡齐)
惠王(姬阆)
襄王(姬郑)
顷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简王(姬夷)
灵王(姬泄心)
景王(姬贵)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骄)
烈王(姬喜)
显王(姬扁)
慎靓王(姬定)
赧王(姬延)
秦 (秦代帝王无谥号,以世代作为帝号)
始皇帝 赢氏 讳政
二世皇帝 讳胡亥
汉
太祖高皇帝 刘氏 讳邦
孝惠皇帝 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恒
孝景皇帝 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 讳彻
孝昭皇帝 讳拂陵
中宗孝宣皇帝 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奭
孝成皇帝 讳骜
孝哀皇帝 讳欣
孝平皇帝 讳衡
世祖光武皇帝 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 讳炟
孝和皇帝 讳肇
孝殇皇帝 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 讳祜
孝顺皇帝 讳保
孝冲皇帝 讳炳
孝质皇帝 讳缵
孝桓皇帝 讳志
孝灵皇帝 讳宏
弘农王 讳辩
孝愍皇帝 讳协
三国
魏
太祖武皇帝 曹氏 讳操
世祖文皇帝 讳丕
烈祖明皇帝 讳睿
蜀
昭烈皇帝 刘氏 讳备
后主 讳禅
吴
武烈皇帝 孙氏 讳坚
大皇帝 讳权
晋
高祖宣皇帝 司马氏 讳懿
景皇帝 讳师
文皇帝 讳昭
武皇帝 讳炎
孝惠皇帝 讳衷
孝怀皇帝 讳炽
孝愍皇帝 讳邺
元皇帝 讳睿
明皇帝 讳绍
显宗成皇帝 讳衍
康皇帝 讳岳
孝宗穆皇帝 讳聃
哀皇帝 讳丕
废帝 讳奕
太宗简文皇帝 讳昱
孝武皇帝 讳曜
安皇帝 讳德宗
恭皇帝 讳德文
南北朝
宋
高祖武皇帝 刘氏讳裕
少皇帝 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 讳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骏
前废帝 讳子业
太宗明皇帝 讳彧
废帝 讳昱
顺皇帝 讳准
齐
太祖高皇帝 萧氏 讳道成
世祖武皇帝 讳赜
郁林王 讳昭业
海陵恭王 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 讳鸾
东昏侯 讳宝卷
和皇帝 讳宝融
梁
高祖武皇帝 萧氏 讳衍
太宗简文皇帝 讳纲
世祖孝元皇帝 讳绎
敬皇帝 讳方智
陈
高祖武皇帝 陈氏 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蒨
废帝 讳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 讳顼
后主 讳叔宝
魏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氏 讳珪
太宗明元皇帝 讳嗣
世祖太武皇帝 讳焘
高宗文成皇帝 讳浚
显祖献文皇帝 讳弘
高祖孝文皇帝 讳宏
世宗宣武皇帝 讳恪
肃宗孝明皇帝 讳诩
孝庄皇帝 讳子攸
前废帝广陵王 讳恭
孝静皇帝 讳善见
北齐
齐高祖神武皇帝 高氏 讳欢
世宗文襄皇帝 讳澄
显祖文宣皇帝 讳洋
废帝 讳殷
孝昭皇帝 讳演
世祖武成皇帝 讳湛
后主 讳纬
幼主 讳恒
周
太祖文皇帝 宇文氏 讳泰
孝闵皇帝 讳觉
世宗明皇帝 讳毓
高祖武皇帝 讳邕
宣皇帝 讳赟
静皇帝 讳衍
隋
高祖文皇帝 杨氏 讳坚
炀皇帝 讳广
恭皇帝 讳侑
唐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氏 讳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世民
文德顺圣皇后 长孙氏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 武氏 讳曌
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 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讳适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诵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 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恒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 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炎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 讳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讳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晔
哀皇帝 讳柷
五代
梁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氏 讳温
末帝 讳友贞
唐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氏 讳存勖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讳嗣源
愍皇帝 讳从厚
晋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氏 讳敬瑭
出帝 讳重贵
汉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氏 讳知远
隐皇帝 讳承佑
周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氏 讳威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 柴氏 讳荣
十国-南唐
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李氏 讳昪
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讳景
后主 讳煜
宋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氏 讳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讳炅,初名匡乂,改赐光义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慎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敦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祺
瀛国公 显
建国公 是
永国公 昺
辽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
金
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讳旻,本讳阿骨打
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讳晟
景宣帝 讳宗峻
睿宗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 讳宗尧
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 讳亶
废帝海陵庶人亮 字元功 本讳迪古乃
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 讳雍
显宗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 讳允恭
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 讳璟
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 讳珣
卫绍王 讳永济
哀宗 讳守绪
元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讳铁木真
太宗英文皇帝 讳窝阔台
宪宗桓肃皇帝 讳蒙哥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讳忽必烈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 讳铁穆耳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讳海山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 讳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 讳硕德八剌
泰定皇帝 讳也孙铁木儿
明宗翼献景孝皇帝 讳和世束
文宗圣明元孝皇帝 讳图帖睦尔
宁宗冲圣嗣孝皇帝 讳懿璘质班
顺帝 讳妥欢帖睦尔
明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氏 讳元璋
恭闵惠皇帝 讳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祁镇
恭仁康定景皇帝 讳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佑堂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翊钧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讳由校
庄烈愍皇帝 讳由检
清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氏 讳努尔哈齐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讳皇太极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讳福临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讳玄烨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讳胤禛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讳弘历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讳颙琰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讳旻宁
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讳奕蟭
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讳载淳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讳载湉
圣祖母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叶赫那拉氏
宣统皇帝 讳溥仪(末代皇帝无尊号谥号.宣统为年号)
⑩ 中国所有朝代皇帝列表(包括姓名,谥号,庙号,出生日期,在位时间,使用过的年号)
周(约前11世纪——前256)[西周、东周]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成王(姬诵)
康王(姬钊)
昭王(姬瑕)
穆王(姬满)
共王(姬翳扈)
懿王(姬鞯)
孝王(姬辟方)
夷王(姬燮)
厉王(姬胡)
共和
宣王(姬静)
幽王(姬宫星)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桓王(姬林)
庄王(姬佗)
禧王(姬胡齐)
惠王(姬阆)
襄王(姬郑)
顷王(姬壬臣)
匡王(姬班)
定王(姬瑜)
简王(姬夷)
灵王(姬泄心)
景王(姬贵)
悼王(姬猛)
敬王(姬丐)
元王(姬仁)
贞定王(姬介)
哀王(姬去疾)
思王(姬叔)
考王(姬嵬)
威烈王(姬午)
安王(姬骄)
烈王(姬喜)
显王(姬扁)
慎靓王(姬定)
赧王(姬延)
秦[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己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孝文王(嬴柱)
庄襄王(嬴子楚)
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汉(前206——公元220)[西汉、东汉]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惠帝(刘盈)
高后(吕雉)
文帝(刘恒)——后元
景帝(刘启)——中元、后元
武帝(刘彻)——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
宣帝(刘询)——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元帝(刘示)——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成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哀帝(刘欣)——建平、元寿
平帝(刘侃)——元始
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初始
[新]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
更始帝(刘玄)——更始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建武、建武中元
明帝(刘庄)——永平
章帝(刘怛)——建初、元和、章和
和帝(刘肇)——永元、元兴
殇帝(刘隆)——延平
安帝(刘祜)——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顺帝(刘保)——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冲帝(刘炳)——永嘉
质帝(刘缵)——本初
桓帝(刘志)——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
灵帝(刘宏)——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献帝(刘协)——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三国(220——280)[魏、蜀汉、吴]
魏(220——265)
文帝(曹丕)——黄初
明帝(曹壑)——太和、青龙、景初
齐王(曹芳)——正始、嘉平
高贵乡公(曹髦)——正元、甘露
勃帝[曹奂(陈留王)]——景元、咸熙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章武
后主(刘禅)——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吴(222——280)
大帝(孙权)——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会稽王(孙亮)——建兴、五凤、太平、
景帝(孙休)——永安
乌程侯(孙皓)——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
晋(265——420)[东晋、西晋]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惠帝(司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
怀帝(司马炽)——永嘉
愍帝(司马邺)——建兴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建武、大兴、永昌
明帝(司马绍)——永昌、太宁
成帝(司马衍)——太宁、咸和、咸康
康帝(司马岳)——建元
穆帝(司马聃)——永和、升平
哀帝(司马丕)——隆和、兴宁
海西公(司马奕)——太和
简文帝(司马昱)——咸安
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太元
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兴、义熙
恭帝(司马德文)——元熙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齐、梁、陈)
宋(420——479)
武帝(刘裕)——永初
少帝(刘义符)——景平
文帝(刘义隆)——元嘉
孝武帝(刘骏)——孝建、大明
前废帝(刘子业)——永光、景和
明帝(刘彧)——泰始、泰豫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元徽
顺帝(刘淮)——升明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建元
武帝(萧赜)——永明
郁林王(萧昭业)——隆昌
海陵王(萧昭文)——延兴
明帝(萧鸾)——建武、永泰
东昏侯(萧宝卷)——永元
和帝(萧宝融)——中兴
梁(502——557)
武帝(萧衍)——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简文帝(萧纲)——大宝
元帝(萧绎)——承圣
敬帝(萧方智)——绍泰、太平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永定
文帝(陈倩)——天嘉、天康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光大
宣帝(陈顼)——太建
后主(陈叔宝)——至德、祯明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圭)——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明元帝(拓跋嗣)——永兴、神瑞、泰常
太武帝(拓跋焘)——始光、神珈、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南安王(拓跋余)——永(承)平
文成帝(拓跋睿)——兴安、兴光、太安、和平
献文帝(拓跋弘)——天安、皇兴
孝文帝(元宏)——延兴、承明、太和
宣武帝(元恪)——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孝明帝(元诩)——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
孝庄帝(元子攸)——建义、永安
长广王(元晔)——建明
节闵帝(元恭)——普泰
安定王(元朗)——中兴
孝武帝(元攸)——太昌、永兴、永熙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元象、兴和、武定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天保
废帝(高殷)——乾明
孝昭帝(高演)——皇建
武成帝(高湛)——太宁、河清
后主(高纬)——天统、武平、隆化
幼主(高恒)——承光
西魏(536——556)
文帝(元宝炬)——大统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武成
武帝(宇文邕)——保定、建德、宣政
宣帝(宇文赟)——大成
静帝(宇文阐)——大象、大定
隋(581——618)
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文帝(杨坚)——开皇、仁寿
炀帝(杨广)——大业
恭帝(杨侑)——义宁
唐(618——907)
高祖(李渊)——武德
太宗(李世民)——贞观
高宗(李治)——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中宗(李显,又名哲)——嗣圣
睿宗(李旦)——文明
武后(武曌)——光宅、垂拱、永昌、载初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中宗(李显,又名哲),复唐国号——神龙、景龙
睿宗(李旦)——景云、太极、延和
玄宗(李隆基)——先天、开元、天宝
肃宗(李亨)——至德、乾元、上元
代宗(李豫)——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德宗(李适)——建中、兴元、贞元
顺宗(李诵)——永贞
宪宗(李纯)——元和
穆宗(李恒)——长庆
敬宗(李湛)——宝历
文宗(李昂)——宝历、大(太)和、开成
武宗(李炎)——会昌
宣宗(李忱)——大中
懿宗(李崔)——大中、咸通
僖宗(李儇)——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昭宗(李晔)——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佑
哀帝(李柷)——天佑
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开平、乾化
末帝(朱真)——乾化、贞明、龙德
后唐(923——936)
庄宗(李存勖)——同光
明宗(李亶)——天成、长兴
闵帝(李从厚)——应顺
末帝(李从珂)——清泰
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瑭)——天福
出帝(石重贵)——天福、开运
后汉(947——950)
高祖(刘皓,本名知远)——天福、乾佑
隐帝(刘承佑)——乾佑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广顺、显德
世宗(柴荣)——显德
恭帝(柴宗训)——显德
宋(960——1279)[北宋、南宋]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建隆、乾德、开宝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真宗(赵恒)——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仁宗(赵祯)——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英宗(赵曙)——治平
神宗(赵顼)——熙宁、元丰
哲宗(赵煦)——元佑、绍圣、元符
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钦宗(赵桓)——靖康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建炎、绍兴
孝宗(赵慎)——隆兴、乾道、淳熙
光宗(赵敦)——绍熙
宁宗(赵扩)——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理宗(赵昀)——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度宗(赵祺)——咸淳
恭宗(赵显)——德佑
端宗(赵是)——景炎
帝丙(赵丙)——祥兴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天赞、天显
太宗(耶律德光)——天显、会同、大同
世宗(耶律阮)——天禄
穆宗(耶律璟)——应历
景宗(耶律贤)——保宁、乾亨
圣宗(耶律隆绪)——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兴宗(耶律宗真)——景福、重熙
道宗(耶律洪基)——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隆)
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天庆、保大
金[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文,本名阿骨打)——收国、天辅
太宗(完颜晟)——天会
熙宗(完颜亶)——天会、天眷、皇统
海陵王(完颜亮)——天德、贞元、正隆
世宗(完颜雍)——大定
章宗(完颜璟)——明昌、承安、泰和
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崇庆、至宁
宣宗(完颜珣)——贞佑、兴定、元光
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开兴、天兴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监国)
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乃马真后(称制)
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至元
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元贞、大德
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至大
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延佑
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至治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泰定、致和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天顺
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天历
明宗(孛儿只斤和世剌)——至顺
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至顺
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洪武
惠帝(朱允文)——建文
成祖(朱棣)——永乐
仁宗(朱高炽)——洪熙
宣宗(朱瞻基)——宣德
英宗(朱祁镇)——正统
代宗(朱祁钰)[景帝]——景泰
英宗(朱祁镇)——天顺
宪宗(朱见深)——成化
孝宗(朱佑樘)——弘治
武宗(朱厚照)——正德
世宗(朱厚璁)——嘉靖
穆宗(朱载后)——隆庆
神宗(朱翊钧)——万历
光宗(朱常洛)——泰昌
熹宗(朱由校)——天启
思宗(朱由检)——崇祯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1)
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世宗(爱新觉罗胤祯)——雍正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仁宗(爱新觉罗顒琰)——嘉庆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宣统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月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