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物传记
谁也不知道sakula的真名叫什么,那一年sakula出生的时候,哭起来的嗓门特大,几乎全村的人知道。而且这孩子特爱哭,只要一尿湿了就拼命的哭,孩子他娘时间长了也特闹心,就给孩子起了“撒哭啦”这个小名,就是撒了就哭的意思。村里的人都不明白,孩子他娘怎么给起了这么怪名字,她说这山沟沟里的孩子要起啥好名字,随便起个好养活就行。从此,撒哭拉的名字就被叫开了。撒哭啦小时侯人样长得小,在村里的一群孩子老被人欺负,孩子都喜欢拿他开玩笑说:“撒哭啦,撒一个哭一哭让我们听听。”撒哭啦每次遇到这事就哭着回家怪他娘干吗起这么个名字,他娘亲总是安慰他说这些孩子没教养,看你比他们聪明多了,甭理他们。每次听到他妈妈这么说,撒哭拉就开心了,真的认为自己是全村最聪明的孩子。
不过,这孩子还真争气,村子就一小学堂,撒哭拉在一群孩子中成绩总是第一,时间长了孩子们也对他刮目相看,也没人拿他名字取笑了。一晃14年过去了,终于有一天,撒哭拉回到家,他妈妈给了他一个包裹,对他说:“孩子,家里实在没钱再供你读书了,你拿上包裹去城里找点活干吧。”撒哭拉拿上包裹伤心地离开这个生他养他的妈妈和这个村庄。他一路南下来到了上海,在他谋生的几年里做过报童、学徒、木匠、店员等等,他把积攒下来的钱大部分都买了书看。撒哭啦看了许多鲁迅的文章,对鲁迅非常崇拜,于是他尝试着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信中他表达了对鲁迅的崇拜之情,还提出了一些自己对中国文学发展现状和前景的看法。没想到,几天后他就收到鲁迅的来信了,鲁迅在信中也对他非常欣赏,希望能有个时间大家见面互相讨论。从此,他就和鲁迅先生开始了书信往来,鲁迅对进步青年一向倍加关心,对他也是大加赞赏。在鲁迅先生的邀请下,撒哭拉终于有幸去鲁迅的住所会见他了。从此以后,撒哭拉和鲁迅先生建立了良师益友的密切关系,鲁迅建议撒哭拉去他当年的日本留学,并把自己的一些日本朋友,包括内山书店的老板都介绍给撒哭拉,同时还答应在留学上给撒哭拉一定的资助。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撒哭拉终于踏上东瀛这片土地。没想到,自己刚到日本就受到日本人的热情欢迎,每次听到他的名字,日本人就竖起大拇指说:“哟西,你的大大的好。”后来,撒哭拉才得知自己的名字原来碰巧跟日本的国花——樱花同音。这一年,撒哭拉看到了美丽的樱花,那纯洁的花瓣在风中飞舞闪耀,撒哭拉顿时觉得自己也要做一个像樱花那样纯洁的人。从此,撒哭拉以日语中的樱花做为自己的名字,并以这个名字在日本当地各大报纸发表文章,一时之间撒哭拉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日本。
没多久,鲁迅先生去世了,撒哭拉在日本得知后痛哭了一场,这是自从离开小山村来他第一次这么嚎啕大哭过。紧接着,日本向中国宣战,开始了侵略战争,由于日本在战前对在日中国进步青年进行封锁,撒哭拉没法回到自己的祖国,他虽然身在日本,却心系中国,时时刻刻关心着中国人民。他对日本侵略者万分痛恨,一怒之下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用英文写的sakula,他说做人不能失节,他还是要像樱花那样做一个纯洁的人,但他不能再用日文做自己的名字了。sakula又拿起自己的笔,用笔作为武器,以sakula的名字在日本各大报纸发表文章,和日本当局做着激烈的斗争。他写了大量反对日本当局发动侵略的文章,也拼命在当地报纸上发表大量动摇日本军心的短帖子,如中国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能随时威胁到整个东亚地区;中国非典型肺炎感染群有开始向日本方向扩散的趋势发展;珍珠港事件引起美国对打击恐怖分子的高度重视,并把日本列为头号恐怖分子基地,将施与严厉的打击。这些多而杂帖子被日本当局称为“灌水”,在日本军民中广泛散播大大动摇了军心和民心,日本当局将sakula列为通缉的恐怖分子黑名单头号人物(与今日本拉登齐名)。果然,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战争后期,屡屡遭受败仗,在1945年日本终于提出了投降。但从此以后,sakula这个名字销声匿迹,谁也不知道他的去处有人说他被日本当局抓起来了;也有人说他在美国投下的原子弹爆炸时不幸牺牲了;更有人说他还活得好好着,并已顺利回到了中国。
几十年后,在西祠的“阿福之家”里,人们突然发现sakula的名字又出现了,还是像那时一样“灌水”着,只是这次不再是为了斗争而灌水,而是为了无聊而灌水,人们猜想可能是sakula年纪真的大了,也可能是sakula那孙子用他的名字写的,也可能是哪个sakula的痴迷fans冒用他的名字。反正,正如当年鲁迅先生送给sakula的那句话那样:“这世上本没有河,灌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河……”
林氏三兄弟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黄冈县,是鄂东地区的大县,县城黄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历代州府的所在地,也是鄂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个地方的经济虽然不怎么繁荣,却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北宋文坛巨匠苏东坡在这里播下的文化种子,影响、教育了宋以后的黄冈历代知识分子,使这里兴学成风,人才济济,英杰辈出。
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英雄和太平天国军队在鄂东与统治阶级展开的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的事迹,也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有志报国救民的青年、学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离黄州城25公里的白羊山下的林家大、染铺的林氏家族,出现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彪(又名林育容)。
为使读者能更多地知道林氏三兄弟的情况,笔者先将他们的出生地及家族作一介绍。
白羊山在黄冈县中部,海拔300米。
在白羊山南部,坐落着两个村庄:林家大和染铺。两之间,隔着一道冲田,相距只有200米。
据林家大一些长者介绍,起初,白羊山下并没有这两个子。两的林氏家族,原住在黄冈县东北部山区的贾庙乡林家山村。到了清初,由于田地太少,加上经常干旱无收,林氏家族第三房和第四房的人难以生存,决定迁出一部分到回龙山的白羊山下落户。
第一次只搬了几家,后来又陆续搬了几户,并取名林家。
林育英、林育南、林彪是白羊山林氏家族的第八代。
林氏家族搬到林家大后,人口发展较快。不到一百年时间,全就达400余人,名也改成林家大。到了清末,林家大住不下,三房的一部分人搬到对面的一块空地上兴家,这几户人家在旁的路边开起了一个大染铺,故称染铺。
这样,林氏家族的人分住两。
尽管他们分开了,但仍然很团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送礼;农忙时节,也互相帮忙。
染铺有稻田90亩,林家大的水田只有56亩,两加起来也只140余亩。那时,每亩稻田只能产200多斤谷,如遇灾年,往往颗粒无收。因此,140余亩稻田很难养活400多人。
好在,林氏家族有纺纱、织布的传统,而且技艺在当地还很有名气。
他们在种田之余,办起了家庭织布厂,并在武汉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布行,专卖林氏家族生产的棉布。然后,再用卖布的钱买粮食吃。
当时,林家大、染铺流传着一首歌谣:
千头万绪,
一手整理;
花样翻新,
他人之衣。
到了民国初年,林氏家族的生活又发生了困难,其原因是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冲击了国内的市场。西方一些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纺织技术,在上海、武汉、九江等地开办了大批纱厂、织布厂。他们的纺织品挤占了中国大、中城市的市场,林氏家族生产的棉布在大、中城市难以卖出,只能降价销往附近的小城镇。因而,收入比过去大为减少。
林氏家族的织布业在帝、官、封的挤压下,惨淡经营,苦苦挣扎。
当然,织布为生,也使林氏家族的人时常走东奔西、南来北往,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
特别是他们在武汉建立了布行后,林氏家族的人知道了外地的许多信息和国家大事。
在林氏家族中,以林时朗和他的哥哥最为能干。林时朗住林家大,他的哥哥住染铺。
林时朗与他的哥哥在世时,对林家大和染铺的织布、染织业有很大的贡献。他们二人都是办布厂的能手,又会做生意,因而在两都有很高的威信。
林时朗哥哥的后代,现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北京等处,一部分仍在本地。
林时朗养育子女多人。他的大儿子叫林文卿,很能干,一生以织布为业,曾办过“林精益”、“林振兴”布厂,雇工一度达到200人。由于他是老大,又能说会道,曾当过较长时间的林姓户长,1930年病死。二子林俊卿,长期办布厂,也精明能干,林氏家族生产的棉布主要靠他在武汉销售。他一生多难,常年害病,青年时期又丧妻,1928年在老家病故。三子林协甫,青年时期离家跟随二哥林俊卿去汉口办布行,并办得很有名气,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生意场的高手,1937年在汉口去世。四子林明卿,生于1887年11月16日,幼时在家乡读书,成年跟林时朗学过织布,后又外出谋生多年,做过店员、账房先生,30岁后又回老家办布厂。林时朗的四个儿子中,数他的文化最高,1962年1月在北京病逝。
本书记述的林家三兄弟,就是这林氏家族的后代。林育英是林时朗的侄孙,林育南和林彪(林育容)都是林时朗的孙子。林家大和染铺也因为出了这林氏三兄弟,而闻名中外。
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英,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在堂弟林育南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为了革命事业,他干过很多工作,办学校、当工人、办工厂、领导工运。他很早便成为中共湖南、满洲省委的主要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历尽千难万险,曾用当和尚做掩护,也曾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林育英到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会议,肩负重任返国后,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以及抗日救亡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果不是因伤病早逝,他会有更多的传奇,也一定能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毛泽东一生惟一的一次给人抬棺,就是替林育英抬棺,足见他的贡献和影响之大。
Ⅱ 漳州市金竹子贸易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漳州市金竹子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29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预包装食品、日用百货批发兼零售等。
法定代表人:林文卿
成立时间:2014-10-29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5060310003630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浦东副食品批发市场12幢南04号2-4层
Ⅲ 广东金刚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团队
姓名 职务 出生年份 性别 学历 庄大建 总经理,董事长 1954 男 本科 郑鸿生 副总经理,董事 1966 男 本科 陈纯桂 财务总监,副总经理,董事 1950 男 本科 王荀 董事,董秘 1972 男 本科 龙炳坤 董事 1966 男 本科 李锦荣 董事 1963 男 EMBA 卢侠巍 独立董事 1959 女 博士研究生 王守仁 独立董事 1946 男 硕士及研究生 蒋毅刚 独立董事 1960 男 硕士及研究生 林文卿 总经理助理,监事会主席 1964 女 本科 叶方堂 监事 1982 男 本科 何伯昌 职工监事 1949 男 大专及其他 李慧庆 副总经理 1964 男 本科 林汉德 副总经理 1953 男 本科 张坚华 副总经理 1973 男 本科
Ⅳ 闺女 姓林 2009年4月1日13时出生,敬请高人指点 起名喜神是什么谢谢!!!!急啊
林一嫱 林素珍 林紫颖 林敏佳 林锦霞 林娅鑫 林亚蓓 林建萍 林校祎 林静英 林玲婷 林慧玺 林腾娟 林姗芳 林卉华 林思禹 林梓姿 林雨音 林笑昕 林明彤 林妍云 林芸恒 林馨泽 林洪霞 林煦然 林艳娟 林希婷 林思玲 林颖月 林妍平 林宇源 林为涵 林慧妹 林玟玫 林诗欣 林惠绣 林钰牧 林秉婼 林骋婷 林妍若 林偌懿 林梓囯 林佳爱 林绣培 林琴萍 林丽蓓 林艳英 林命筱 林文卿 林晓杰 林子梦 林冰彗 林宇然 林怡动 林惠瑶 林恩卜 林悦文 林卓汶 林鑫灿 林思希 林维莉 林红娟 林奕洁 林虹洋 林亚思 林红喜 林怡雁 林英婷 林芊多 林甜燕 林思敏 林景坤 林进薏 林丽谣 林树越 林雪婷 林雨娟 林育羽 林议玲 林佳媛 林明如 林航月 林曦婷 林诗婷 林骉瑶 林旭聪 林兰慧 林建欣 林依蔚 林子玲 林梦娜 林翠萌 林思周 林佳芳 林晋杰 林燕林 林雪仪 林欣媛 林羽月 林呈霆 林惠希 林思玲 林沁桦 林涵微 林忠梅 林一贤 林悦月 林熙芳 林若敦 林韵霞 林一玲 林佳珊 林承鲲 林艳书 林碧婷 林思慈 林艳凡 林阳琦 林艳涵 林劲欢 林璐霞 林崇风 林菲博 林彩琳 林佳兰 林计仪 林君霖 林静思 林雪晗 林惠易 林燕文 林婷宇 林红雪 林思静 林海娜 林欣玲 林依淼 林蔚娜 林泽妮 林心翊 林添懿 林羿希 林坤萱 林源梅 林琦容 林宇林 林载容 林文淼 林静天 林苏涵 林诗厉 林圣钏 林佳彩 林逢莉 林家鑫 林畅聪 林湘尹 林朝然 林瑞纤 林姝皓 林一瑞 林婷妤 林翔涵 林春心 林涵函 林奕钎 林文然 林玉明 林姝丽 林雨玉 林雅铃 林学萱 林红英 林茜丽 林若蓉 林宇亮 林筱轩 林语丹 林晓昕 林豆平 林云灵 林雨帆 林少平 林宇涵 林月宵 林桂阳 林美然 林雅楠 林雪华 林钰华 林雁香 林维存 林巧君 林冬铭 林安仪 林欣舒 林玲怡 林轩囡 林奕傲 林雨英
Ⅳ 急求人物传记作文 多篇~ 麻烦各位 要高中以上的谢谢 采用加分!
(一)
郁达夫是一位让人怀念的文人和作家。
某年,无意在电视上看见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春风沉醉的夜晚》,外景是在徽州的郡城歙县,油然而生亲切之感。郁达夫倒是真的来过徽州并留下一篇《屯溪夜泊记》。与郁达夫同行的还有林语堂。他们因不堪那声名遐迩的徽州府郡歙县城里旅店的龌龊,趁黑赶往屯溪——郁达夫在文中称之为“小上海”的地方,如此的“美称”不知从何年何月已从人们的传说中消失。小上海果真繁华,这一班大名鼎鼎的作家们竟然投宿无门,大小旅店都挂上客满的牌子,于是,只得求助当地的警察局,可这山沟里的“大盖帽”们并不买大作家的账。直折腾到午夜一点,也未落实住地,最后,林语堂提议租来一只大船,搬上行李,作一回“天随子陆龟蒙”的风雅来。
木船停泊新安江上,浮家泛宅,围灯夜话,船底江流有声,滔滔东去,一直流向郁达夫的老家富春江。离船一箭之地是那座明代的石拱桥。我在徽州的日子,也常常在江边散步,站在老桥上总会想到郁达夫的那些文字。屯溪虽是文化古城,出了很多的文人,自然也少不了文人的行迹,但在我的印象中恐怕只有郁达夫的这点文字让人怀念,并由此对小城产生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如今已无法想象当年小城的模样,不过这座建于明代的青石板老桥依然葆存着往昔的一些信息吧。桥头便是那条有名的闻说建于宋朝的“老街”。事实上,在郁达夫的笔下,对这个黄山脚下的小城似乎没什么好的印象,下面便是他的又一遭遇:“我在旧贷铺里,买了一部歙县吴殿麟的《柴石泉山房集》,语堂在那家假古董店里,买了些核船、翡翠、琥珀、以及许多碎了的磁。”可见,那时的这条老街已是“古董贩子”们活跃的场子了,用现在话来说,这些“古董鬼”那时就开始吃旅游的饭。不过那年头,尽管是“假古董店”也尚能买到一些旧货,现在的旅游店清一色的新产品,专吃那些揣着来掏宝拣漏心态的“聪明人”。要说屯溪人会经营的智慧那可是由来已久的,这是徽商末流的旧传统。郁达夫说,那天,屯溪下着雨,他们上岸在一家酒店里,要了一碟炒四件,一斤“杂有泥沙的绍兴酒”,被敲去了两块大洋。于是,郁达夫愤然写道:“这小上海的商家,别的上海样子倒还没有学好,只有这一个欺生敲诈的门径,都学得来青胜于蓝了,也无怪有人告诉我说,屯溪市上,无论哪一家大商店,都有讨价还价,就连一盒火柴,一封香烟,也有生人熟面的市价不同”。郁达夫的牢骚发得可谓“入木三分”。记得我初来屯溪,倒是特地找了一位熟悉的当地人,来老街买些木雕、砖雕之类的小什件。老徽州的古物已被后人们变卖殆尽,就连这些老房子上的零部件也成为稀罕的古董宝物了。店家同他讲着一口屯溪土话,谈到“草皮”(钞票),也是叽哩呱啦,神秘兮兮。包好了木雕,出了店口,朋友忽然递给我一些钱,说是店家给他的“回扣”,我这才知道,这屯浦的水真是深啊!文章的末了,“青衫憔悴的才子”,“遇着红粉飘零的美女”,吟哦了一首七言绝句:“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才子佳人,总算又回到风(流)雅(好)上了。
(二)
郁达夫有一首很著名的《钓台题壁》诗,其中有那著名的“曾经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之句。郁达夫是那一代作家中旧体诗做得最好的。刘大杰说,五四以来的旧体诗当推鲁迅和郁达夫。周知堂则认为郁达夫和沈尹默。近代诗中很难有什么传世的名句,要说有,确实也只郁达夫的“曾经醉酒”和鲁迅的“横眉冷对”了。据说郁达夫曾多次为人书作此联,如今传世可见的恐怕只有他送给青年学者郑子瑜的那幅对联了。近年,我竟好几处在朋友家中看到过此联的各种“克隆版本”,主人也不在意真真假假,倒是可见人们对郁达夫的诗书喜爱。据说,郁达夫的友人温梓川曾在南洋发现他自刻的一方印章,内容即是这句“生怕情多累美人”可见郁达夫也是很得意此句的。
郁达夫手书的《钓台题壁》今已刻成了碑石立在富春江畔。前岁谒严子陵钓台,见此石在钓台崖下,江水滔滔,松风作响,摩挲诗文,仿佛更能贴近诗人的境界。
富阳归来,作客西泠,在湖边的一家画店,无意发现一张郁达夫的书法小轴,写的唐人的诗。上款“大玠”,仿佛记得这是刘大杰早年的名字。主人又出示另一件郁达夫手书中堂,内容是其生前未曾发表过的七言绝句:“十日钱江水急流,满天梅雨压杭州。轻来丝米盘盘贱,我替耕夫织女愁。”(癸酉夏居杭十日,梅雨连朝)江南人最烦黄梅天气,郁达夫由此而想到耕夫织女的困苦,真是个细心的读书人。字也很洒脱,殊为难得。主人与郁氏同乡,对其十分珍爱。后来我们成为朋友,他还是割爱那幅 “唐诗书轴”与我。
此轴写于丙子秋(1936年),较另一幅稍晚,还是可以看出其点划已显得老到许多。录的是唐人郑谷《淮上别故人》四句,也是一派江南风怀。“扬子江头杨柳春,杨华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颇有几分“桃花潭水”之情谊在焉!
郁达夫的字自非书家之作,用笔率意,结字欹侧,可谓别具个性。旧时的文人并不像现在这些作家一见写字就不知所措,他们很乐意写,每到一地,总有许多慕名而来的“粉丝”,那时不时兴“签名”就了事,总得要研墨铺纸或写个便面册页什么的。郁达夫说他并没练过书法,只是信手写来。索书者越来越多,他也总是有求必应。他风趣地称自己喜欢为人写字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纸业不振,消费一些也未始不是一出有社会性的恶作剧;再一,求字的朋友总是有口饭吃吃的人,分一点钱出来惠及纸业和裱糊业工人,也是一种间接的租税。(《说写字》)这真是一种“古怪”的说法。不过那时的“写手”还是很多的,像郁达夫这样的文人毕竟“消费”不了多少纸墨。而岁月沧桑,留下的郁达夫书迹已是了了无几。
谁也不知道sakula的真名叫什么,那一年sakula出生的时候,哭起来的嗓门特大,几乎全村的人知道。而且这孩子特爱哭,只要一尿湿了就拼命的哭,孩子他娘时间长了也特闹心,就给孩子起了“撒哭啦”这个小名,就是撒了就哭的意思。村里的人都不明白,孩子他娘怎么给起了这么怪名字,她说这山沟沟里的孩子要起啥好名字,随便起个好养活就行。从此,撒哭拉的名字就被叫开了。撒哭啦小时侯人样长得小,在村里的一群孩子老被人欺负,孩子都喜欢拿他开玩笑说:“撒哭啦,撒一个哭一哭让我们听听。”撒哭啦每次遇到这事就哭着回家怪他娘干吗起这么个名字,他娘亲总是安慰他说这些孩子没教养,看你比他们聪明多了,甭理他们。每次听到他妈妈这么说,撒哭拉就开心了,真的认为自己是全村最聪明的孩子。
不过,这孩子还真争气,村子就一小学堂,撒哭拉在一群孩子中成绩总是第一,时间长了孩子们也对他刮目相看,也没人拿他名字取笑了。一晃14年过去了,终于有一天,撒哭拉回到家,他妈妈给了他一个包裹,对他说:“孩子,家里实在没钱再供你读书了,你拿上包裹去城里找点活干吧。”撒哭拉拿上包裹伤心地离开这个生他养他的妈妈和这个村庄。他一路南下来到了上海,在他谋生的几年里做过报童、学徒、木匠、店员等等,他把积攒下来的钱大部分都买了书看。撒哭啦看了许多鲁迅的文章,对鲁迅非常崇拜,于是他尝试着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信中他表达了对鲁迅的崇拜之情,还提出了一些自己对中国文学发展现状和前景的看法。没想到,几天后他就收到鲁迅的来信了,鲁迅在信中也对他非常欣赏,希望能有个时间大家见面互相讨论。从此,他就和鲁迅先生开始了书信往来,鲁迅对进步青年一向倍加关心,对他也是大加赞赏。在鲁迅先生的邀请下,撒哭拉终于有幸去鲁迅的住所会见他了。从此以后,撒哭拉和鲁迅先生建立了良师益友的密切关系,鲁迅建议撒哭拉去他当年的日本留学,并把自己的一些日本朋友,包括内山书店的老板都介绍给撒哭拉,同时还答应在留学上给撒哭拉一定的资助。
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撒哭拉终于踏上东瀛这片土地。没想到,自己刚到日本就受到日本人的热情欢迎,每次听到他的名字,日本人就竖起大拇指说:“哟西,你的大大的好。”后来,撒哭拉才得知自己的名字原来碰巧跟日本的国花——樱花同音。这一年,撒哭拉看到了美丽的樱花,那纯洁的花瓣在风中飞舞闪耀,撒哭拉顿时觉得自己也要做一个像樱花那样纯洁的人。从此,撒哭拉以日语中的樱花做为自己的名字,并以这个名字在日本当地各大报纸发表文章,一时之间撒哭拉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日本。
没多久,鲁迅先生去世了,撒哭拉在日本得知后痛哭了一场,这是自从离开小山村来他第一次这么嚎啕大哭过。紧接着,日本向中国宣战,开始了侵略战争,由于日本在战前对在日中国进步青年进行封锁,撒哭拉没法回到自己的祖国,他虽然身在日本,却心系中国,时时刻刻关心着中国人民。他对日本侵略者万分痛恨,一怒之下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用英文写的sakula,他说做人不能失节,他还是要像樱花那样做一个纯洁的人,但他不能再用日文做自己的名字了。sakula又拿起自己的笔,用笔作为武器,以sakula的名字在日本各大报纸发表文章,和日本当局做着激烈的斗争。他写了大量反对日本当局发动侵略的文章,也拼命在当地报纸上发表大量动摇日本军心的短帖子,如中国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能随时威胁到整个东亚地区;中国非典型肺炎感染群有开始向日本方向扩散的趋势发展;珍珠港事件引起美国对打击恐怖分子的高度重视,并把日本列为头号恐怖分子基地,将施与严厉的打击。这些多而杂帖子被日本当局称为“灌水”,在日本军民中广泛散播大大动摇了军心和民心,日本当局将sakula列为通缉的恐怖分子黑名单头号人物(与今日本拉登齐名)。果然,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战争后期,屡屡遭受败仗,在1945年日本终于提出了投降。但从此以后,sakula这个名字销声匿迹,谁也不知道他的去处有人说他被日本当局抓起来了;也有人说他在美国投下的原子弹爆炸时不幸牺牲了;更有人说他还活得好好着,并已顺利回到了中国。
几十年后,在西祠的“阿福之家”里,人们突然发现sakula的名字又出现了,还是像那时一样“灌水”着,只是这次不再是为了斗争而灌水,而是为了无聊而灌水,人们猜想可能是sakula年纪真的大了,也可能是sakula那孙子用他的名字写的,也可能是哪个sakula的痴迷fans冒用他的名字。反正,正如当年鲁迅先生送给sakula的那句话那样:“这世上本没有河,灌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河……”
林氏三兄弟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黄冈县,是鄂东地区的大县,县城黄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历代州府的所在地,也是鄂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个地方的经济虽然不怎么繁荣,却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北宋文坛巨匠苏东坡在这里播下的文化种子,影响、教育了宋以后的黄冈历代知识分子,使这里兴学成风,人才济济,英杰辈出。
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英雄和太平天国军队在鄂东与统治阶级展开的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的事迹,也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有志报国救民的青年、学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离黄州城25公里的白羊山下的林家大、染铺的林氏家族,出现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三兄弟——林育英、林育南、林彪(又名林育容)。
为使读者能更多地知道林氏三兄弟的情况,笔者先将他们的出生地及家族作一介绍。
白羊山在黄冈县中部,海拔300米。
在白羊山南部,坐落着两个村庄:林家大和染铺。两之间,隔着一道冲田,相距只有200米。
据林家大一些长者介绍,起初,白羊山下并没有这两个子。两的林氏家族,原住在黄冈县东北部山区的贾庙乡林家山村。到了清初,由于田地太少,加上经常干旱无收,林氏家族第三房和第四房的人难以生存,决定迁出一部分到回龙山的白羊山下落户。
第一次只搬了几家,后来又陆续搬了几户,并取名林家。
林育英、林育南、林彪是白羊山林氏家族的第八代。
林氏家族搬到林家大后,人口发展较快。不到一百年时间,全就达400余人,名也改成林家大。到了清末,林家大住不下,三房的一部分人搬到对面的一块空地上兴家,这几户人家在旁的路边开起了一个大染铺,故称染铺。
这样,林氏家族的人分住两。
尽管他们分开了,但仍然很团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送礼;农忙时节,也互相帮忙。
染铺有稻田90亩,林家大的水田只有56亩,两加起来也只140余亩。那时,每亩稻田只能产200多斤谷,如遇灾年,往往颗粒无收。因此,140余亩稻田很难养活400多人。
好在,林氏家族有纺纱、织布的传统,而且技艺在当地还很有名气。
他们在种田之余,办起了家庭织布厂,并在武汉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布行,专卖林氏家族生产的棉布。然后,再用卖布的钱买粮食吃。
当时,林家大、染铺流传着一首歌谣:
千头万绪,
一手整理;
花样翻新,
他人之衣。
到了民国初年,林氏家族的生活又发生了困难,其原因是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冲击了国内的市场。西方一些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纺织技术,在上海、武汉、九江等地开办了大批纱厂、织布厂。他们的纺织品挤占了中国大、中城市的市场,林氏家族生产的棉布在大、中城市难以卖出,只能降价销往附近的小城镇。因而,收入比过去大为减少。
林氏家族的织布业在帝、官、封的挤压下,惨淡经营,苦苦挣扎。
当然,织布为生,也使林氏家族的人时常走东奔西、南来北往,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
特别是他们在武汉建立了布行后,林氏家族的人知道了外地的许多信息和国家大事。
在林氏家族中,以林时朗和他的哥哥最为能干。林时朗住林家大,他的哥哥住染铺。
林时朗与他的哥哥在世时,对林家大和染铺的织布、染织业有很大的贡献。他们二人都是办布厂的能手,又会做生意,因而在两都有很高的威信。
林时朗哥哥的后代,现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北京等处,一部分仍在本地。
林时朗养育子女多人。他的大儿子叫林文卿,很能干,一生以织布为业,曾办过“林精益”、“林振兴”布厂,雇工一度达到200人。由于他是老大,又能说会道,曾当过较长时间的林姓户长,1930年病死。二子林俊卿,长期办布厂,也精明能干,林氏家族生产的棉布主要靠他在武汉销售。他一生多难,常年害病,青年时期又丧妻,1928年在老家病故。三子林协甫,青年时期离家跟随二哥林俊卿去汉口办布行,并办得很有名气,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生意场的高手,1937年在汉口去世。四子林明卿,生于1887年11月16日,幼时在家乡读书,成年跟林时朗学过织布,后又外出谋生多年,做过店员、账房先生,30岁后又回老家办布厂。林时朗的四个儿子中,数他的文化最高,1962年1月在北京病逝。
本书记述的林家三兄弟,就是这林氏家族的后代。林育英是林时朗的侄孙,林育南和林彪(林育容)都是林时朗的孙子。林家大和染铺也因为出了这林氏三兄弟,而闻名中外。
林氏三兄弟中的林育英,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在堂弟林育南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为了革命事业,他干过很多工作,办学校、当工人、办工厂、领导工运。他很早便成为中共湖南、满洲省委的主要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历尽千难万险,曾用当和尚做掩护,也曾被捕入狱受尽酷刑。林育英到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会议,肩负重任返国后,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以及抗日救亡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果不是因伤病早逝,他会有更多的传奇,也一定能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毛泽东一生惟一的一次给人抬棺,就是替林育英抬棺,足见他的贡献和影响之大。
Ⅵ 情煞txt全集下载
情煞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楔子
林文卿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冷清的女子,赛雪肌肤,如冰凌覆面,冷傲如霜。
桑情抬头看了眼眼前的斯文男子。
林文卿心惊,好一双眸子,直射出无数冰箭,怕是硬要在他人心坎里凝结成冰。
林文卿握紧手上温润的玉,周身似玉般温润的气质,饶是压得住桑情无边的冷寂。
“姑娘,这玉。。。。。。”林文卿有一时的踌躇,手心竟出了些微的凉汗.
桑情冷冷的看了眼林文卿手中的玉,薄唇竟绽放出鄙夷的轻笑。
林文卿再次心惊,这女子何等了得,仅是轻笑,便是如此倾国倾城,心竟有些失了规律,呆立着,忘记了正半抬着的手,忘记了手中正握着的玉,忘记了此行的目的。
桑情狐疑的凝视着林文卿,早已习惯他人惊见于自己绝代的容颜,只是这斯文的男子有些不同,眼前的男子太过斯文,太过儒雅,月白的长衫,上好的料子,俊朗的面容,周身的书卷气,不似会出现在这里的江湖人。
桑情瞧着他薄弱的身子,竟开了口“玉既然带来了,就搁着吧,这不是你们读书人待的地方,快些……
确认后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