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定市各个县名字的由来
徐水县
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1990年人口53.32万。汉族为主,有回、满、壮、锡伯、瑶、苗、朝鲜、蒙古、藏等21个少数民族。面积735.8平方千米。西汉置北新成县。北魏称新城县,后又改称新昌县。隋开皇十八年(598) 改名遂城县。宋初置广信、安肃二军,宣和七年(1125)改安肃县。金天会七年(1129)广信军立为遂州,安肃县立为徐州。元至元二年(1265)遂州并入安肃州,后又复置遂州。明洪武元年(1368)遂州降为遂城县,二年安肃州改为安肃县,八年遂城县并入安肃县。1914年改名徐水县。1958年容城、安新两县及定兴县部分地区并入。1960年12月恢复安新县。1961、1962年定兴、容城恢复原建制。矿产有板岩、高岭土、石灰石、白云石、八厘石、硅石等。土特产主要有“刘伶醉”酒、大白菜等。
易县
位于中国河北省中偏西北部。1990年人口15.1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72万。汉族为主,有满、回、蒙古、壮、朝鲜、水、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共2.77万人。面积2534平方千米,耕地4.28万公顷。
隋开皇元年(581)置易州,因境内易水得名,十六年设易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析设五迥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涞水县并入。辽复析置。金大定六年(1166)析置定兴县 。元初省县入州,至元三年(1266)复置。明洪武初入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隶州。1913年2月易州降为易县。1940年7月析置龙华县。1942年2月与定兴、涞水组成定易涞联合县。1946年4月12日恢复原建制龙华,定易涞县撤销。1958年10月兴县和涞水县镇场、白涧、大河南三镇并入 。1961年5月恢复定兴县。1962年1月恢复涞水县。
金属矿有金、铁等,非金属矿有磷、膨润土、石灰石、煤、花岗石、石棉、蛭石等。药用动物有蝉蜕、全蝎、五灵脂等。药用植物有苦参、沙参、黄芩、知母、丹参、枣仁、柴胡等。土特产主要有京西大烟叶、易县水砚、易县豆腐干、易县大柿子。
名胜古迹主要有易州景区、紫荆关景区、清西陵景区、狼牙山景区、洪崖山景区。
满城县
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属保定市。1990年人口40.32万。
汉族为主,有回、蒙古、满、藏、壮、彝、苗、侗、瑶等19个少数民族。面积718平方千米。西汉置北平县 。东魏兴和二年 (540)析北平县西北境置永乐县。北齐北平县并入永乐县。唐天宝元年 ( 742 )永乐县更名满城县。宋省入保塞县。金大定二十八年 (1188)复置满城县。矿产有石灰石、粘土、大理石、石板矿等。野生动物有獾、鼬、兔、鹰、鹞、猫头鹰、蛇、蝎等。野生植物有酸枣、荆条等。土特产主要有雪桃、磨盘柿子、草莓。名胜古迹主要有陵山汉墓、元蔡国公墓、曹仙洞、龙门湖、抱阳山。
2. 长汀名字的由来
汀州古城墙长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至新石器时代,古闽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历史上为州、郡、路、府所在地,八闽客家首府,“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曾是闽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 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长汀县。“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向南,南,丁位也。”县名得自长汀村,因县治迁此,故名。长汀村以境内有长汀溪为名。[3] 公元282年(西晋太康三年)为新罗县境。 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福建经略使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于九龙水源长汀村置长汀县,属汀州。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改汀州为临汀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复名汀州,时县治已附于州郭,后随州治迁至东方口(宋名县基岭)县治仍附州郭。公元769年(大历四年)。又随州治迁白石村,即今县治所在。 公元893年(景福二年),王潮克福州,称留后,长汀县属王潮。公元909年(后梁开平三年),潮弟审之为闽王,公元933年(后唐长兴四年),闽王王延钩称帝,改元龙启,长汀县仍属闽。公元943年(闽永隆五年),闽富沙王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公元944年(天德二年),长汀县属殷,公元945年(天德三年),殷亡,长汀县属南唐。 公元975年(宋开宝八年),南唐亡。县人宋版图。公元985年(雍熙二年),长汀县属福建路。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汀州为汀州路,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为囊加真公主赐地。公元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福建、江西二行中书省合并,置福建宣慰使司,长汀县属福建宣慰使司。 公元1398年(明洪武元年),改汀州路为汀州府,公元1399年(明洪武二年),置福建行中书省,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公元1407年(明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长汀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长汀县始终为汀州、郡、路、府属县。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废府建置,长汀县属汀漳道,隶福建省。公元1919年八年(民国八年),闽军与护法军协议,长汀县属护法区。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复录福建省。 1929年3月,红军入长汀,建长汀县革命委员会,为闽西、赣南第一个红色县组政权,苏维埃政府于涂坊,属闽西苏维埃政府。1931年10月,建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于城关。12月,以南阳、才溪、通贤、畲心、涂坊、中屋村、水口、三洲、濯田等区建新汀县,县治设于濯田。以河田、四都、古城、长汀附城、汀东、童坊、张地等地为长汀县,县治设于河田。市、县均属西苏维埃政府。1932年3月,建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于汀州市;与此同时,撤销新汀县。才溪、通贤划归上杭县,南阳划归新泉县,其余各区并长汀县。10月,分长汀县东北部分地建立汀东县于馆前;1933年9月,分长汀县近汀州市部分地区建立兆征县,县治设省苏维埃政府内,均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红军作战略转移,撤离中央苏区。长汀复由国民政府统辖,改用民国纪年,仍合称长汀县,隶福建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驻汀。翌年改隶省第七区解放军接管长汀县。18日,成立长汀县人民政府,隶福建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至1997年,隶龙岩地区专员公署。1997年5月至2008年12月,隶属地级龙岩市。
3. 金湖名字的由来
金湖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山脉南端泰宁县境内,是金溪新湖的简称。名胜区总面积136.5平方公里,现有景点180多处,分为南会、城西、金湖、弋口、坝区等景观区。金溪是闽江上游富屯溪一大支流,迂回穿行于闽西北万山丛中。1980年夏,金溪芦庵兴建池潭水电站,金溪水被堵截后,上游形成一个全长60余公里、湖面26平方公里的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金溪新湖。湖周原是千姿百态、千岩万壑的丹霞地貌,高峡出平湖后更显得钟灵毓秀。湖面浩瀚坦荡,碧波潋滟。湖中绿岛罗列,湖畔峰岩竞秀,洞壑幽深。金湖融湖光山色于一体,流泉飞瀑、山环水绕,衬以翠绿蓊郁的浩浩林海,镶以久负盛名的古刹、府第、山寨等人文景观,形成“碧水丹山、人文相映,绚丽多姿,幽秀奇绝”的独具一格的风景。
十里金湖浩浩瀚瀚,水天一色,湖中岛绿水也绿,湖岸丹岩千奇百怪,北岸双乳峰生机勃勃;东岸金龟入海、雄柱峰等活灵活现;南岸“妙龄女郎”仰卧湖间;西岸虎头寨幽谷迷津,景象万千。湖中大赤壁巍然耸立,明人说:“黄州赤壁,浪得名尔!”,该赤壁倒映如画,与黄州赤壁相比又是一种风韵。大赤壁为大山中裂一隙,两边悬崖,犹如神工一斧劈就,石色赤红如霞,气势浩然。大赤壁右有一小湖,湖水漫漫,冬春时节有大群鸳鸯来此,故名“鸳鸯湖”;入口处一悬岩如慈祥老人,人称“月老石”。湖中悬崖如一对情人,名“情侣峰”,崖边有块小石如娃娃,构成一幸福的“三口之家”。
金湖胜景多不胜数,已发现的180多处名胜古迹,尽置于碧水丹山之中。其中有16处被称为“金湖十六佳”——水天一线、幽谷问津、盘斜云径、梵宇独支、金猫浴日、虎踞雄寨、鸳鸯情绵、尚书府第、水漈悬瀑、醴泉清风、剑峰夕照、赤壁映辉、珠洒花涧、十里平湖、天台灵境、擎天一柱;前八景又称为“金湖八绝”。
1.水天一线
此景为悬崖峭壁间开裂出的一条高百余米、宽不足两米、长半公里左右的狭窄水道,只容小船擦壁缓行驶入,称水上一线天。仰望悬岩顶端双壁拱合,仅留一缝,上有蓝天一线;下视水中一脉开光。岩壁上有兰花、翠竹、古藤等点缀其间,煞是好看。
2.幽谷问津
这是一条弯弯二十四曲、长达2公里的水上峭壁窄缝。划船左曲右弯至水上二线天,此处一峰突兀,水道两分;俯视水中,天亦分为两线。谷中老树古藤倒挂水面,棕榈修竹成林。在此游览清幽雅绝,凡尘顿清。
3.盘斜云径
登曲径而上,但见一峰高耸入云,中间呈斜曲面切开,沿此微裂的岩隙俯身贴壁摸索着往上攀登,又有“岩隙天梯”之称。
4.梵宇独支
甘露岩隐于形似神仙的钟山、鼓山中间。岩中依坎坎岩石顺势架造甘露寺,始筑于南宋初年。该寺重檐歇山式,重楼叠阁,木质结构,建造多处且奇特,仅靠一大木柱支撑,殿阁倚势呈“品”字形,且不假片瓦,凌空而起,气势雄伟,酷似山西悬空寺。
5.金猫浴日
“金猫”昂首倦伏于十里平湖畔猫儿山巅,从湖中望去,它正竖起“双耳”虎视东方,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旭日东升时,金猫倒影湖中,沐浴于灿烂阳光、粼粼碧波之中,构成一幅绝妙的“金猫浴日”图画。
6.虎踞雄寨
虎头岩酷似雄踞湖畔、俯视沧波的老虎,形势险要。相传宋元年间即有人于此占山筑寨,有巾帼寨主统寨的传说。附近有仙女池、石臼、古井、水牢等古迹。
7.鸳鸯情绵
鸳鸯湖为金湖的一部分。游船拐进鸳鸯湖时,即见湖口立一巨岩,形似手牵红线的月下老人,湖内的情侣峰更酷似一对情侣带一稚子亲密无间地依偎在一起。每年冬春之际,常有大批鸳鸯结伴栖居于此。
8.尚书府第
穿过泰宁尚书坊,沿具有明代风格的尚书巷东行,随路进入以条石铺砌的府第甬道,北为仪仗厅,“大司马”额匾高悬;府第并列五幢,一字排列,幢间以雕花门楼相隔;每幢门楼分别悬“四世一品”、“柱国少保”等匾。府第主体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尚书府第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请问三明市名字的由来
“三明”称谓缘由
三明名称的由来,有其特定的涵义。在广义上它泛指现今整个三明辖区范围;就狭义而言,则是市区所在地之名,市治所古称三元,历来是沙县境内的一方属地。民国29年(1940年)始置三元县建制。1956年7月,三元、明溪两县合并时,各取两县原名的首字,合为“三明”作为新建县名,并一直被沿用下来。
“三元”名称的由来及其变迁
三元原属沙县辖境,其地名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唐代,当地有一安氏产下三胞胎,长子取名龙元,次子取名狮元,末子取名豹元,三兄弟皆英杰有名于世,而取地名为三元。宋时,三元为沙县二十二都的一个小村庄,直至明代中叶才辟墟设镇,明清设三元里,民国后设三元镇。民国28年(1939年),三元镇从沙县划出设立三元特种区。民国29年,以三元镇为基础,增划毗邻的沙县、明溪、永安县部分地方设置三元县,三元镇改称三民镇。1950年解放时仍称三民镇,属三元县梅列区所辖。1954年,三民镇改称城关镇,仍属三元县梅列区。1959年2月,成立三明人民公社,下辖城关、中村、莘口、岩前、雪峰、盖洋、夏阳、胡坊8个农村人民公社。1961年8月,城关人民公社管委会改为城区办事处,下辖城关、列东、列西3个分社。1970年地辖三明市下属城区办事处与陈大、岩前、莘口、中村4个公社管委会和荆西镇政府。198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三明地区行政公署,原地辖三明市改为省辖市,设置市辖县级三元行政区。
5. 福建省名字的由来
很多人对福建为何称“七闽”“八闽”不甚了解,据我目前手头掌握的资料,对闽、七闽、八闽与福建的由来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福建始称“闽”。汉代许慎编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见福建古时是因多蛇,当地氏族以蛇作为图腾崇拜而被称为“闽”的。如今,我省的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和漳州、长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风俗。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上古时的网络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西汉的刘歆认为,《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为夏禹、伯益所作。东汉王充的《论衡》、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都是持这种看法。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也称:“禹平水土,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著《山海经》。”
也有人认为“闽”的出处见于《周礼》中的《夏官·职方氏》。
从“七闽”到“八闽”的演变
“七闽”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东汉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
“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如北宋年间,宋真宗赵恒赐给福州神童蔡伯唏的诗中就有“七闽山水多灵秀”之句,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一诗中写道:“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还在《处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八闽”之称始于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剑州和兴化、邵武两军,共六州两军。由于州、军同级,到南宋时便有人开始称福建为“八闽”。最早称福建为“八闽”的当属南宋状元、乐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学者朱熹。王十朋于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时,曾在州属衙门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郡”。朱熹也曾在闽清白岩山题刻了“八闽岳祖”四个大字。不过到南宋末,一些史书仍沿用旧称“七闽”,未称“八闽”。“八闽”尚未取代“七闽”,而是交叉使用。“八闽”完全取代“七闽”,应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始。
福建不是因闽江简称“闽”
旅游教育出版社一本介绍福建的书开篇第一句话便说,福建因闽江是省内最大河流,故简称“闽”。据我所知,持这种说法的人还不少,就连《辞海》对“闽”字的解释,也有福建“一说因境内最大河流闽江得名。”其实,福建是先有“闽”后有福建,先有福建后有闽江。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时就称“闽”,周朝时又称“七闽”。“闽”的出现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了。福建之称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在闽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相当军区长官),并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起初专管军事,后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辖福建各地的军事、民政、财政等,取代了道一级,变成了地方最高长官。福建之称至今已有1273年了。
闽江之称到宋代尚未见史书记载。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福州郡守程师孟建道山亭时,曾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了一篇《道山亭记》。曾巩在这篇记中说:“福州府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可见此时的闽江仍称“长江”。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晋江人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成书时,书中载:“今城东南地势崥平,潮上大江,自南台。”这时的闽江还是叫“大江”。
闽江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当属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出版的由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书中记载:“闽江源浙之龙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闽清、永福大小诸溪之水,至此入海。”此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晋江人何乔远编撰的《闽书》又原原本本引用了黄仲昭的记载。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黄仲昭和何乔远两人都误将浙江的龙泉作为闽江的源头。其实,闽江的源头是在今我省的建宁县均口镇张家山。闽江之称出现在史书上才500多年,比福建名称的最早记载迟了757年,比“闽”的记载至少迟了3000多年。
6. 吉林省靖宇县的名字的由来
因为抗日英雄杨靖宇在这里牺牲了,为了纪念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县
7. 福建龙岩市名字的由来
1,一种说法是,龙岩因龙岩山而得名。2,另一种说法是一个传说从前,这里是新罗县的苦草镇,唐天宝元年(742年),在这里建县时,因城南翠屏山上,有个著名的名胜古迹龙岩洞而取名龙岩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了。关于龙岩的来历,有个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有九个儿子。这九条小蛟龙生性残暴,仗势父王敖广是四海龙王头,便在东海沿岸为非作歹,兴风作浪,使这里的百姓经常灾难重重。老百姓对这九条小蛟龙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有一年,哪吒经过这里,听到老百姓的怨言,很是同情,便去东海找老龙王算账。因老龙王出差未返,九个龙太子出来应战。这九个龙太子平时骄横惯了,兴风作浪可以,法术却平平,根本不是哪吒的对手。它们交战不到三回合,九个龙太子有8个被哪吒抓去剥了皮,抽了筋,弃尸骨于沙滩上。
且说第九个龙太子见兄长已死,吓得战战兢兢,跑到海边向哪吒求饶。哪吒看在龙老九太小,便手下留情,把它抓来苦草镇关闭在翠屏山的一个溶洞里,用一块镇妖石镇住洞口,让它悔过自新,不让他再残害生灵,并把镇妖石的锁匙交给山下一位出家人看守后,便脚蹬风火轮腾云驾雾回天庭去了。
由于小九龙在洞里,慢慢长大成了大龙。它嫌洞太小,便经常翻身用龙角、龙身把溶洞撑高一点,顶大一点,让自己生活得自在一点。它撑呀撑呀,撑开了许多小石洞,上洞可通天,已有一缕阳光照射进来,下洞可通东海,却有小鱼虾送米送盐给它吃。原来,龙王敖广巡海回来,看海滩上一群龙子被害得悲惨景象,心中非常悲伤,马上叫虾兵蟹将去收尸厚葬。忽听乌龟将军来报,只有八具龙骨,少一个龙太子,估计它还没死,还活在人间。于是东海龙王马上派出鱼虾水卒登岸四处寻找。它们溯九龙江而上,一直查找到龙津河畔的翠屏山麓,才找到龙王九太子,因它们推不动镇妖石,只好通过各个小洞往里送米送盐,供龙太子享用,日子久了,这洞里已储藏很多很多的米粮和食盐。
有一天,正当龙太子把溶洞越撑越大的时候,看守镇妖石的和尚出去化缘了,鲎门前有一个孕妇,她一共生了三个千金,就是不会生麒麟儿,经常受婆婆的打骂和白眼。常言道,生男育女,天生自然,她实在无法做主。便跑到翠屏山来寻短见,她想用头撞镇妖石自尽,因镇妖石是圣洁的,非常怕恶露。当这孕妇用头去撞镇妖石时,才撞一下,镇妖石便倒掉了,洞里马上冒出一缕黄烟,当她晕头晕脑往里探视时,看见一条金龙正在溶洞的石壁上飞旋,她惊讶地说:“呀!金龙”,只见那条金龙从盘旋的洞顶,撑不住力气跌落下来,在洞里难受地滚了滚,便奄奄一息。那孕妇看了也吓了一跳,赶快跑到别处去了。从此,洞顶盘石上便留下“金龙”撑洞的痕迹。整条龙鳞都印在顶盘石壁上。当和尚化缘回来,发现镇妖石倒掉,知道大事不好,便马上重新封闭洞口,但他怎么封也封不住了。结果,便派了一群小和尚看守洞门,不让金龙跑掉。
再说这小金龙,经过三年的修炼,已悟出呼风唤雨的功能,便暗中许愿,过去八位龙兄降灾于苦草镇,祸害百姓,才有如此悲惨下场。如今,待它出得龙洞,一定要为苦草镇造福,使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才辈出,还要有真龙降世。但由于和尚不理解小金龙的美好愿望,还是搬来大石堵住洞口,生怕它出来降灾。就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小金龙再也闲不住了,因为这里遭受特大旱灾,便来个大翻身冲出洞口。这一冲可不得了,惊动苦草镇人,所有大小和尚及群众都跑来,有的抓龙头,有的抱龙尾,有的用绳子捆住龙的四爪,使金龙飞腾不得。结果,这好心的小金龙只翻腾到半山腰,就被烈日艳阳晒干了,死在山上。久而久之,山上的小金龙脱去龙鳞,烂了龙肉,只剩下一具龙的骨架,留在山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小金龙,把这山岭称为龙骨岭,而那几个和尚为困死小金龙,也被太阳晒干在山坡上,最后化为石头,被人称为和尚石,而那被小金龙撑起的龙洞至今犹存,被人们称为龙岩洞。洞里怪石嶙峋,洞顶龙鳞片片,清晰可辨。这事后来传到当时的官老爷耳里,官老爷去看了龙洞,果不虚传,在苦草镇升级设县时,便以此洞为名,取名龙岩县,奏请皇上批准,这就是龙岩的由来。
8. 三明市名字的由来
清明\文明\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