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字寓意 > 响水县名字的由来

响水县名字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1-03-28 11:40:36

❶ 盐城市名的由来

因“环城皆盐场”更名盐城。

西周前为“淮夷”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始建盐渎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因“环城皆盐场”更名盐城。南北朝先设射阳郡,后改盐城郡。

唐武德七年(624年),废射州复盐城县,属楚州;乾元元年(758年),置盐城监以管楚州盐务。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划属泰州并设海陵监驻东台场,以监管南北盐场,东台名始见史书。

(1)响水县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1949年5月,苏皖边区一、五分区改为泰州行政区和盐城行政区,盐城行政区辖盐城、盐东、建阳、阜宁、阜东、射阳、滨海、淮安、涟东9县,东台、台北属泰州行政区;11月,盐东、阜东分别并入射阳、滨海。

1950年1月起,东台、台北划属盐城行政区;6月,涟东县划属淮阴行政区。1951年7月,台北县更名大丰县,建阳县更名建湖县。1953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盐城专区辖盐城、东台、大丰、建湖、射阳、阜宁、滨海和淮安8县。1954年10月,淮安县划归淮阴专区。

❷ 镇江名字由来

镇江是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古城。可见诸史籍记载或文物证明,镇江最早的地名称作“宜”。1954年,在丹徒县大港烟墩山发掘的西周初期宜侯夨墓,得到一件铜器“夨簋”,铭文有一句话“王令虔侯夨曰:繇,侯于宜。”据郭沫若、唐兰等学者考证,这个“虔侯”原本是虞侯,周良王改封他为宜侯。

到了春秋中叶,镇江有了“朱方”之名。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冬,齐相庆封在贵族政治斗争中失败后,举族“奔吴,吴句余予之朱方,聚其族居之,富于其旧”。这是朱方之名首见诸史籍。后来越灭吴,楚又灭越,于是改朱方为“谷阳”。

秦始皇灭六国后,巡游天下,到了谷阳,听信方士之言此地有“王者之气”,就近调来“劳改营”的三千红衣囚徒,凿通京砚山,改谷阳为“丹徒”以污之,看你还出皇帝不!

汉朝时,在丹徒筑京口埭,故又有“京口”之称。三国时代,孙吴曾在此筑城,名之“京城”,又称“铁瓮”,因为城像一个坛子。嘉禾三年孙权为了励其与中原曹魏争霸之志,又改为 “武进”。

东晋初,丹徒县治始迁京口。当时正当五胡乱华之际,北方人民大量涌入此地,朝廷在此专门安置北方“流民”和“衣冠之族”,京口也就大有名气,以致刘裕称之“京口兵可用,酒可饮”。

京口是刘裕的出生地,也是他长期经营并最后禅晋建宋的基地。所以他做了皇帝后予以特殊地位。他的三子义隆于元嘉二十六年下诏书说:“朕违北京,二十余载;虽云密迩,瞻涂莫从。”由于京口在首都建业的东北,故称“北京”,这是知者甚少的异名。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丹徒与延陵两县合并而称“延陵”县。开皇十五年置“注州”,这是镇江又一异名。又安史之乱后,注州又是权力很大的镇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因此又有“镇江”的异名。

直到宋政和三年(公元1139年),才正式称“镇江”,一直沿用至今,它最确切地标示其地理特征。

此外,还有“徐陵”、“晋陵”、“蒋州”等异名。

❸ 古诗云梯关名字的由来

“自古黄河十八弯,历史上有个云梯关,云梯关,真古老,相传周朝建,嘉庆重修好……”这首流传民间的童谣中所说的云梯关,位于今天的响水县黄圩镇云梯关村境内,据史书记载,自北宋到清代的近千年间,作为历代的海防重镇和著名的商贸集散地,云梯关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背靠黄河,雄视着浩瀚无边的黄海,史家称之为“江淮平原第一关”。
黄圩镇位于响水县的最西南端,距海约80公里。然而在我国古代,这里却曾经是淮河的入海口,古称“大海口”、“海要”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的云梯关就设置在这里。云梯关具体建于何时,现在已无从考证。据《阜宁县志》记载:“宋元以前,北沙即为海口,自黄河夺淮合流入海,淤沙渐涨,有土套(河湾)十余,形若云梯,故以名云梯关。”清河督靳辅在《开辟河口》一书中提及:“云梯关者,不知起自何时,乃黄淮二渎所由入海者也,往时关外即海。”由此可知“云梯”关名来源于关口地理形势。据《史记.东越列传》、《战国策》、《竹书纪年》、《晋书孙恩传》等古籍记载,云梯关当古淮河入海口北岸(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以前),淮河水势浩荡,舟楫便利,在这里建立关卡,征收关税,巩固国防,以便通商航运,因此云梯关是历代海防关卡国门之一,故当年繁华似锦,理所当然,沿用至今的“大关”、“钱码头”、“王码头”等村庄名称,就是历史的见证。

❹ 沭阳名字的由来

查《中国地名大辞典》沭阳县如下:汉厚丘建陵二县。梁置潼阳郡,东魏改曰沭阳郡,兼治怀文县,后周改曰沭阳,以在沭水之阳而得名。隋开皇初郡废,清属江苏海州,今属江苏徐海道。

以上解释,疑问有二:1.“沭”什么意思?2.为何东魏改名?

近日咨询网友书痴,得“沭”之意,我以为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说法,录如下:《说文·行部》注:“术,邑中道也。从行,术声。”五代时期的文字学家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说:“邑中道而术,大道之派也。”“术”字的本义是道路,“沭水”之名应该与道路有关。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记述:春秋时期,我国东部有一条南北交通要道,这条道路北至齐国都城临淄(现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南至徐国(现江苏省泗洪县附近),中间经穆陵关、莒国(今山东莒县)、郯国(现今山东郯城县北)。由于这条道路“僻在东方”,其重要性略逊于中原地区的主要道路。这个观点与徐锴所说“大道之派”相符,因此可以将这条道路称为“术”道。而从沭河的流经地域看,二者路线一致,相依相傍,古人便把这条“僻在东方”的交通要道一侧的河流称为“术水”。这就是沭河名称的由来。

其二,为何东魏时沭阳改名?沭阳古有厚丘、建陵、怀文、服武、临渣、潼阳等名称。厚丘现位于县境茆圩乡厚镇村,因建于丘陵地区得名;建陵得名于建陵山,现在新沂市境内;怀文、服武得名于古人愿景;临査得名于临近渣水;潼阳,顾名思义潼河之北。潼河是沭阳境内一条古老河流,发源于建陵山西麓,南向蜿蜒而流,经现新沂市的建陵、宿迁市的马陵山东,折而东流,过沭城镇西,分两股东北流入海,潼阳县因以得名。但沭阳县为何东魏改名呢?沭河发源于山东沂蒙山,经临沂、郯城进入江苏,过新沂、邳州、宿迁,西向流入泗水,简单的说,沭河是泗水的支流,不流经沭阳县域。南北朝东魏时,南梁北伐,进军山东,东魏在郯城南堰塞沭水,企图水淹梁军(确实起了作用),然而,从此沭水南流,经郯城、建陵山东进入沭阳境,夺取潼河水道。从此,沭水存而潼河灭,沭水也直接与沭阳发生了关系,沭阳县取代潼阳县名称,至今未改。

❺ 江苏省盐城市的来历谁知道

盐城由来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戚家团、南团、西团、新团、北团、卞团等。目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 灶、南沈灶等6个乡镇,另外还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市内还有6个村和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的。另外,煎盐用的盘铁,点卤成盐用的皂角等均在地名中有所反映,如滨海县有自然村铁盘洋、天盘,响水县有自然村皂角树、皂角等。

❻ 响水名字由来

水是人类生存的命脉。远古之人,依水而居,逐步繁衍。从历史地理发展可看出:两山之间有大川,两川之间有大山,有高山必有河流,有河流就有人居,有人居就有流通,有流通渐成城镇。许多城镇的名称由此而多带水字,江苏的苏北地区县(市)名带水情况尤为普遍。这正是地名学中和水利史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

苏北的县(市)名称由来一般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水直接命名的:

响水,1966年建县,因县城驻响水镇,滨临灌河,河床深阔,潮水涨落时水位落差大,支流汇入跌水声轰响,故名响水。

沛县,古代为沛泽,秦王政24年(公元前223年)置沛县。

新沂,1949年析置,名曰新安,治所位于总沭河右岸的新安镇。新沂河工程完成后,1952年9月更名新沂县。

灌云,1912年建县,因境内南有大川灌河,北有云台山,定名灌云。

灌南,全境属于灌河流域,且位于灌云县之南,故名灌南。

涟水,因水得名,汉元狩六年(前117年)设置淮浦县,因位于淮河之滨。隋开皇五年(585年)因县境有涟河(又名涟水,为沭水入淮的一支)而更名涟水。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升涟水县为安东州,后废州为县,因与辽宁省安东同名,1914年仍名涟水县。

淮阴,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置县,因其治所位于淮河南岸(今淮阴县码头镇附近)取古语水之南为阴命名淮阴。历史上行政区划几经变迁,名称也多有变更。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于淮阴北境置清河军,三年后地入元,改清河县,因其治所位于大清河(泗水过泗阳三岔分两支,一曰大清河,一曰小清河)口得名。此后数百年中,淮阴故城受洪水威胁,日益荒凉。清乾隆27年(1762年)县治迁清江浦。因与河北省清河县同名,1914年复改名淮阴。

沭阳,位于沭水北岸而得名。古有厚丘、建陵、阴平、下城、临查、怀文、服武等名,东魏武定7年(549年)设沭阳郡,北周建德7年(578年)改沭阳县沿用至今。

泗阳,古为 犹国地,汉元鼎元年(前116年)置泗阳县,因位于泗水北岸而得名。古泗水由成子洼入淮河,泗阳城位于今新袁乡东境于泗水北岸。北宋时,把这"夹岸桃花无杂树,良田桑竹果香湖"的地方改为桃源县,1914年,因与湖南桃源同名,复称泗阳县。

泗洪县,古为徐国地,又历经虹乡、虹县、虹州的变迁,1949年建县,因境内有古泗州城(今江苏淮河大桥西端,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和洪泽湖,县名取其首字为泗洪县。

洪泽县,1956年因湖置县,因水得名。古代没有洪泽湖,有破釜涧、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万家湖罗列淮河右侧,隋大业12年(616年)炀帝杨广游幸江都,道以破釜涧,久旱遇雨,改名洪泽浦,洪泽之名始见记载。

金湖县,1960年4月置县。境内湖泊众多,界首湖古名津湖,且境内有大、小金沟,取名金湖。

射阳县,1949年3月建射阳县,因其境内有射阳河并处于该河的海口而得名。亦说公元前201年刘邦曾于射阳湖(今宝应、淮安、建湖县境)北置射阳候国,惠帝3年(前192年)国除改射阳县,今沿用古名。

邗江县,1956年置县,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进中原与齐鲁争霸,"城邗、沟通江淮",自蜀岗脚下开邗沟至末口入淮,名邗沟(又名邗江、韩江)县,因水得名。

二是因地处江湖河海之滨而定名的:

东海,秦时名朐县,属郯郡,刘邦改郯郡为东海郡,因东临大海而得名。南北朝宋泰始7年(471年)始设东海县。

滨海,因县境滨临黄海而得名。滨海成陆较晚,黄河夺淮以前,海岸在响水县西境云梯关,滨海为水域,黄河夺河以后,海岸线向东延伸60多公里,1949年11月建县。

建湖:1941年9月建县,初名建阳县,因境内有镇名建阳而得名。后因与福建省建阳县重名,又因县治设在湖垛镇(今建湖镇),于1951年7月更名建湖县。湖垛镇因居射阳湖东部,西塘河西流淤积成一土垛,长约3里,故名湖垛,1966年改为建湖镇。

江都,公元前209年,项羽率江东八千弟子兵渡江至广陵,凭"江"而都,故名江都。

扬州,"州界多水,水扬波"故名扬州。

靖江,明成化7年(1471年)置县,因地处江海门户,"捍卫全吴,屹然重镇",故名靖江。

如皋,东晋义熙7年(411年)建如皋县。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如皋南临长江,为长江边的高地。

东台,建县于清乾隆33年(1768年)。古代,东台地区时陆时海,为一片泽地,范公堤建成后,堤西为里下河地区,以东在黄河夺淮后,泥沙沉积,自西向东看,为较高且平坦的地势,故名东台。

通州,南北朝时为长江口的一个沙洲,名壶豆洲,后改为胡豆洲。五代时取"海疆平静"之意,称静海镇,后周显德4年(958年)建城,称静海军,后改通州,意为水上交通方便。民国初废州立县,并为区别于河北(今属北京郊区)通州,称南通县。

海门,后周显德4年(958年)设县,意为江海门户。

启东,汉以前这里是江口海域,唐初江口涨出东洲和布洲,五代属海门县,元至正中至清熙初,又为大海风潮所毁,今通吕公路以南部分都沦为大海,雍正乾隆以后,又逐渐复为桑田,后沙洲渐涨,与大陆相连,并逐渐向东延伸,1928年设县,有"启吾东疆"之意,便名启东。

江浦:明洪武9年(1376年)置江浦县,浦,水边。"大江限其前,滁河控其后,崇山峻岭亘其中,为水陆要冲,金陵门户"。或谓"京都拱卫",朱洪武划置江浦就是为加强京城防卫。

三是因洪水常泛祈求安宁而定名的:

睢宁,古为取滤国地,公元前202年刘邦时置睢陵县。后几经变迁,曾名北陵、凌、晋陵、取滤等县。濉水古为泗水支流,经取滤至宿迁的小洋口入泗。汉初为黄河犯淮时所淤,群众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年无县,金兴定2年(1218年)恢复县制,定名"睢宁",祈求"濉水不再为患,生活安宁"。

淮安,秦为淮阴县地,汉元狩6年(前117年)析置射阳县,此为淮安建县之始,东晋义熙7年(411年)设山阳郡、山阳县,治所在今淮安城,位于淮河山阳湾的南岸,邗沟入淮口(古称末口),隋初废郡置楚州。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楚州军民不堪官府压迫,起义反抗,火烧州城。遂将山阳改名淮安,祈求淮地安宁之意。无代仍名山阳县,1912年因与陕西省山阳县同名,复称淮安县。

阜宁城原名庙湾,因地处射阳河湾道处,其北岸有真武庙,故名庙湾。明万历23年(1595年)筑庙湾城防倭寇侵犯,因城位于射阳河左(北)岸,据"左埠右邑"之说,称之谓埠,清雍正9年(1731年)取其土埠安宁之意,改庙湾为阜宁。

海安,东晋义熙7年(411年)设宁海县,唐景龙2年(708年)置海安县,取"大海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

四是县名虽不带水但与水有某种联系的:

盐城,始建于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因汉初这里已"煮海(盐)利兴,穿渠通运",故名盐渎(渎:水道;沟渎)东晋义熙7年(411年)改为盐城。

盱眙,秦置盱眙县,许慎《说文解字》:"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因县治所设在圣人山上(今盱眙城以北20里),登山临淮,可以登远眺淮河风光。

宿迁,春秋时为 犹、钟吾两个小国地,秦实施郡县制,分属下相、凌县,西汉时废凌县存下相,因治所在相水下游的相水傍(今宿迁双庄以东的古城),故名下相。后为水所淹。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改下相为宿豫,治所设置于今泗阳县郑楼乡古城村在泗水边。为管理泗水漕运,北周宣政元年(578年)设泗州,治所设于宿豫县城,据《无和郡县志》:唐开元23年(735年),州、县治为泗水所淹,且汴河漕运已渐渐代替了泗水,泗州治向南迁至汴河口的临淮县,与盱眙隔淮相望(在今盱眙县淮河乡城根村,江苏淮河大桥西端)。宿豫县也因之迁至今宿迁附近的泗水边,"界于徐、泗二洲距离相等之处"。20多年以后,于唐宝庆元年(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为宿迁。元陈孚有《古宿迁》诗二首:"淮水东流古宿迁,荒效千里绝人烟,征衫不脱夜无寐,舟在西风乱荻边"。"日落狐鸣野草黄,雁飞无数水茫茫,疏星野火寒沙上,知是何年古战场?"由是可知,宿迁的迁城,与水有关,并非附会之说。

❼ 江苏盐城名字由来

地名由来: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盐城”之名使用至今。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

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7)响水县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今天的盐城市,习惯上人们仍称“盐阜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戈宝权有一题词,对盐城的解释恰如其分:“盐城,盐城,顾名思义,是出产盐的名城。

春秋吴越争霸,夫差自中原退师南返之时,封其民于江淮之间,这是古盐城境有史记载的首次移民。伴随着沿海人口的不断增加,加之土著的盐阜先民在渔猎采贝藉以维持生计的同时,已经开始利用临海之利,汲海水而煮盐,海盐生产初具规模,遂于战国时期开始设置盐场。因此,古有“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之说。

❽ 盐城的来历

盐城的来历:

盐城西周前为淮夷地,战国时期,先民们利用近海之利煮海为盐。秦汉时代,境内煮海兴利、穿渠通运。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单独设县,因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故称盐渎县。

其时有县无治,由射阳丞代管。三国时,曹操令江淮民西迁,废盐渎县。西晋复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北齐时于盐城设射阳郡,陈时改为盐城郡。隋大业末年,江淮农民起义军领袖韦彻据盐城称王立射州,分为射阳、新安、安乐3县。

唐初,废射州,复置盐城县,属楚州。乾元元年,置盐城监以管楚州盐务。宋代,盐城属楚州。元末张士诚率盐民起义,建立大周政权,前后坚持了14年,是震撼和瓦解元朝腐朽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后在平江称吴王。

明朝,盐城属南京淮安府、扬州府。朱元璋洪武赶散,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4000余无田农户迁往江北,一部分落户盐城。清初,先属江南省,后划归江苏省。清雍正九年建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建东台县。

民国期间,民国年间先属淮扬道,后废道隶省,境内先后设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盐城行政督察区、江苏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盐城县,辖盐城、东台、兴化、阜宁4县。民国二十九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民国三十年9月,成立盐阜区行政公署。辖盐城、盐东、建阳、阜宁、阜东、淮安、涟水7县和涟灌阜边区办事处。次年,涟灌阜边区改建射阳、滨海2县。民国三十六年10月底,盐城获得解放。

1949年4月21日,盐城专区辖盐城、射阳、建阳、阜宁、淮安、滨海、涟东7县。专员公署驻盐城镇。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专区的东台、台北2县划归盐城专区。同年撤销涟东县,并入淮阴专区的涟水县。1951年7月11日,台北县改名为大丰县,建阳县改名为建湖县,盐城专区辖8县。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盐城专区。盐城专区辖盐城、淮安、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8县。1954年,将淮安县划归淮阴专区。盐城专区辖7县。1966年,以滨海县中山河以北地区设响水县,盐城专区辖8县。

1970年,盐城专区改称盐城地区,辖盐城、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8县。1983年,撤销盐城地区和盐城县,建立省辖盐城市。

(8)响水县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盐城市全境为平原地貌,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洼,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5米,最大相对高度不足8米。

分为3个平原区黄淮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黄淮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其地势大致以废黄河为中轴,向东北、东南逐步低落。

废黄河海拔最高处达8.5米,东南侧的射阳河沿岸最低处仅1米左右。里下河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西,属里下河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4000多平方千米。

该平原区四周高、中间低,海拔最低处仅0.7米。滨海平原区位于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东,总面积为700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

该平原区大致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东台境内地势较高,一般海拔为约4米到5米间,向北逐渐低落,到射阳河处为1米到1.5米。

❾ 江苏省名字的由来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江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江苏界于北纬30°45'-35°20',东经116°18'-121°57'之间,北接山东,东濒黄海,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西接安徽,江苏省总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

江苏跨江滨海,湖泊众多,地势平坦,地貌由平原、水域、低山丘陵构成;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江苏省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

(9)响水县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江苏地形地貌: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江苏陆地面积为103229.17平方千米,其中,平原面积占比86.89%,达89706.03平方千米,丘陵面积11916.16平方千米,山地面积1606.98平方千米,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主要由苏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

江苏是中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脉、云台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连云港云台山玉女峰为江苏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阅读全文

与响水县名字的由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怎么改马的名字好听 浏览:355
谢梓汐名字打分 浏览:793
最好听的陈字开头的名字 浏览:879
不错的英文名字男孩 浏览: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浏览:372
大众名字男孩 浏览:628
杨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吗 浏览:862
吕子开头三个字的名字 浏览:311
黄乐琪的名字五行属性 浏览:132
园区起名 浏览:767
水配什么名字好听 浏览:406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名字大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428
跟妆工作室名字英文 浏览:537
叶艳华名字如何打分 浏览:198
赵姓绍字辈男孩名字鼠年 浏览:751
姓李字五行属什么名字好 浏览:150
测试你在古代叫什么名字游戏 浏览: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宝宝大名 浏览:420
两个字好听的名字女生带陌字 浏览:99
五行喜火缺水怎么起名字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