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获鹿的来历
河北省鹿泉市获鹿镇
获鹿镇来历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鹿泉县,县治在今获鹿镇。
天宝十五年(756年)因安史之乱,鹿泉县改名为获鹿县,“获”当地方言读作“怀”(huái
),“鹿”、“禄”谐音,意即擒获安禄山之意。
金元时代,获鹿曾升为州,州治所仍在获鹿镇。
明代以后复称获鹿县。
1948年9月该镇改为获鹿市(区级),1953年改为城关镇,1987年3月更名为获鹿镇。
获鹿镇旧时建有城墙,始建于隋代置县时,明代改为土石结构,全长2.5公里。城有三个城门:东门为迎恩门,南门为和薰门,西门为威远门,惟独没有北门,曾流传一句古语:“获鹿城样样全,就是没有北门和北关。”城中街道旧时以能通行 会让车轿为标准,小巷宽度也多在1米多,城圈外道路也不宽敞。解放后,县政府不断对旧城加以整修和改造,先后开通横贯南北的向阳大街、穿越东西的镇宁路,在县城形成“十字”结构。继而修建了龙泉路、翠屏大街、北斗路、威远大街等大小街道38条。1997年市区实施东移战略,开通了全宽50米的海山大街,使县城的面积由过去的不足1平方公里扩至10平方公里。各主要街道两旁,商业楼整齐排列。
『贰』 河北省石家庄名字的由来
石家庄市的名称来源于石家庄村。一百年前,石家庄是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面积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余户,六百多人。从1902年起随着京广、石太、石德铁路的兴建,逐渐发展为现代都市。现在石家庄市面积14164平方公里,人口九百多万,成为“天下第一庄”。
石家庄村名最早见诸于明代。现在上京毗卢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重修碑记中,有石家庄村名。清光绪四年本《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当时石家庄村的位置和范围,在今新华区东南部的北大街以西,大桥路以北,北后街以南,北于家胡同以东。石家庄由何而得名,传说颇多,有说因“石”姓而得名,有说由“十家庄”讹传而得名,还有说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但都无史籍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石家庄之所以从一个小村发展为大城市,关键是由于京汉(今京广)铁路与正太(今石太)铁路交汇点的确定。1897年4月,津海关道兼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受清廷委派兴建卢(沟桥)汉(口)铁路。同时,山西巡抚胡聘之筹划修建正太铁路。几经勘测,权衡利弊,决定将两条铁路交汇点选定在正定府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铺。因此,山西人将正太铁路称为“柳太铁路”。1901年,在八国联军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将卢汉铁路北端延伸到北京正阳门,从此改称京汉铁路。1902年,京汉铁路通至石家庄村东,并建站。因当时石家庄村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里外的大镇——振头作为站名。这一站的设置,对石家庄的发展起了历史性的决定作用。为了压缩开支,就将正太铁路东端起点由柳林铺向南移至振头站(今石家庄站)。正太铁路,1904年动工兴建,1907年全线竣工通车。从此,石家庄成了京汉、正太铁路的交汇点,成为晋冀间物资转运枢纽,有力的促进了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崛起的先导。
『叁』 石家庄鹿泉区的历史人物
1.乐毅(生卒年月不详),灵寿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曾受赵武灵王赏识,赵武灵王死后,到魏国,不受重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乐毅奔燕,拜为亚卿,率军伐齐,攻占齐国70余城,直下齐都临淄,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燕惠王时受人离间,乐毅回到赵国,卒于赵。
2.赵佗(?-前137),真定(治所在今长安区东古城)人,西汉南越王。秦汉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岭南建立政权的秦朝主将之一,是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亲和政策的政治家,是最早把中原先进的科学文化传播到岭南的文化先驱。
3.赵云(?-229),东汉时期常山郡真定(治所在今东古城)人,西蜀名将。东汉末年起兵投奔公孙瓒,后跟随刘备,在曹操围攻刘备战役中,赵云长坂坡救阿斗,成为刘备创建西蜀的重要将领。随着《三国演义》小说的流传,赵云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胜将军。
4.刘琨(271—318),无极人,西晋将领。晋惠帝时,封广武侯。后任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他忠于晋王朝,长期坚守并州。他经常枕戈待旦,与好友祖逖闻鸡起舞,立志收复失地。同时他还是一个文学家,在西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5.魏收(505—572),晋州人,北齐著名史学家。北魏时为太学博士。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诏册皆出自魏收之手,奉诏专撰《魏书》。卒于开封中书监任上,谥文贞,有文集《魏特进集》。
6.魏征(580-643),晋州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隋末投奔农民起义军。唐初主动归唐,为唐太子李建成的僚属。玄武门事变后,受到李世民重用。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提出许多诤言。主持编纂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书。被李世民奉为为人的一面镜子。
7.李峤(644-713),赞皇人,大唐名相。出身赵郡李氏名门士族,唐高宗时任监察御史,平息岭南叛乱有功。武则天时任凤阁舍人,专门负责起草诏命,后拜相兼修国史,以敢于直言闻名。后几经贬谪,几次复职。一生诗文众多,有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
8.李绛(762—829),字深之,赞皇人,唐代政治家。为官刚直清正,多次向皇帝奏谏宦官横肆及削藩等事,拜相,封高邑男。历数国内忧患,进言直谏。累封赵郡公。宝历四年(829年)被乱兵杀害。有《李相国论事集》传。
9.刘禹锡(772—842),祖籍无极,唐代著名诗人。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贞元进士,多次因作诗讥讽权贵被贬谪。出任苏州刺史,政绩显著。晚年与白居易交往密切,多有唱合诗作,人称“刘白”。诗存800余首,被称为“诗豪”,著作有《天论》三篇,以《陋室铭》最著名,有《刘梦得文集》40卷。
10.李德裕(787—850),赞皇人,唐大臣。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等,两次入相。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力主削藩,打击寺院地主势力,支持唐武宗在全国拆除寺院。著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11.曹彬(931—999),宋代灵寿人,北宋开国功臣。曾经率军大败契丹兵,在伐蜀过程中任监军。制止将士屠城,所到之处都心悦诚服。后率军灭南唐,因功拜相。雍熙三年(986年)率军伐辽,数战获胜,后攻涿州兵败。自请治罪,真宗即位,诏拜枢密使。
12.怀丙(生卒年月不详),真定僧人,北宋高僧、著名科学家。精于建筑工程技术。《宋史·方伎》记载他的科学成就有三:一是修复真定凌霄塔;二是修复即将倾覆的赵州安济桥;三是利用浮力原理,在河中府(今陕西永济县西)把重万斤的铁牛打捞上来。其中两尊铁牛,目前摆放在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内。
13.李杲(1180—1251),真定人,金代著名医学家。倡导辨证施治,敢于创新,被后世尊为“补土(脾胃)派(亦称温补派)”鼻祖,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用药法象》、《脉诀指掌病式图说》等书。
14.史天泽(1202—1275),原籍永清,后居获鹿岳村(今属新华区),元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左丞相。蒙古太宗受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伐金、伐宋有战功。向元世祖提出安抚汉民的建议,拜中书右丞相,执掌政务,后改左丞相,卒后赠太尉,谥忠武,葬于获鹿县太保庄。
15.李冶(1192—1279),栾城人,金元之际杰出数学家、教育家。其《测圆海镜》,是天元术的代表作,其解析高次方程的数学,比欧洲早300年。他在封龙山下建“封龙书院”,收徒教学,培养出大批人才。忽必烈曾向其征询治理天下之道。
16.白朴(1226—1307),字仁甫,著名元曲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等并称“元曲四大家”。祖籍山西河曲,少年时代随元好问居住真定府获鹿。博览群书。声誉卓著。著有词集《天籁集》2卷,作杂剧16种。代表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
17.韩山童(?—1351),栾城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他揭露蒙古贵族的残暴剥削,鼓励治河农民起义,在家乡杀白马黑牛,以红巾为号,宣誓起义,他被推奉为明王,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不久被捕牺牲。
18.梁梦龙(?—1592),真定(今正定)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任顺天府丞、河南副使。治理黄河决口有功。隆庆时巡抚山东,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明神宗初为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坚持抗清,加兵部尚书,后遭弹劾,去官,在真定家居19年卒。崇祯末年,追谥贞敏。著有《史要编》、《海运新考》。
19.赵南星(1550—1627),明代高邑人,明朝东林党领袖。清廉刚正,多次考核京官,遭到权贵陷害被贬。天启时考察京官,任吏部尚书。权奸魏忠贤欲结交遭其拒绝,便进行诬陷,终下狱受辱,发配代州,其子及外孙亦受株连。崇祯登基,下诏召还,但未见诏而卒。
20.梁清标(1620—1691),梁梦龙曾孙,号苍岩,清代著名鉴赏家、收藏家。清顺治初授编修官,累迁侍讲学士,兵、礼、刑、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一生著作颇丰。喜收藏典籍字画,积书多至数十万卷,所藏历代书法、名画尤为珍贵。
『肆』 河北获鹿县,获鹿名称的由来
鹿泉市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0余年,战国时称石邑县,隋朝改为鹿泉县,唐朝改称获鹿县,以后又称镇宁州、西宁州,明清又恢复获鹿县建制。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获鹿县,设立鹿泉市。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市。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改鹿泉县为获鹿县(鹿泉市获鹿镇),“鹿”、“禄”谐音,意即擒获安禄山之意,故名。属平山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平山郡为恒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恒州改名镇州;后唐初改镇州为真定府,不久又改为镇州;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又改镇州为恒州;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改镇州为真定府。获鹿县属之。金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改获鹿县为镇宁州。元代初改镇宁州为西宁州,属真定路。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改西宁州为获鹿县,属真定路。明代,获鹿县属真定府。清代初,获鹿县属真定府。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真定府改名正定府,获鹿县属正定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置范阳道,获鹿县属范阳道。民国三年,范阳道改名保定道,获鹿县属保定道。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废道,获鹿县直隶于河北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鹿县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12月20日撤销获鹿县,并入石家庄市。1962年3月27日以原辖区复置获鹿县,仍属石家庄专区。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辖获鹿县。1983年11月15日获鹿县划归石家庄市。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获鹿县,设立鹿泉县级市。仍属石家庄市
『伍』 石家庄名字由来
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命令直隶省建立“石家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实行市自治制;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又以1273号指令批准将石(家)庄、休门合并,取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组建石门市政公所,筹建市制。
民国28年(1939年)10月7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以秘字第1027号指令,正式批准设立石门市。民国36年(1947年)11月12日,石门市解放,12月26日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
(5)鹿泉的名字由来50扩展阅读:
石家庄的区划详情:
截至2018年,石家庄市下辖8区:(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井陉矿区、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13县(市):(井陉县、正定县、行唐县、灵寿县、高邑县、深泽县、赞皇县、无极县、平山县、元氏县、赵县、晋州市、新乐市)。
2个国家级开发区: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截至2018年末,石家庄市共有121个镇、84个乡、56个街道,642个居委会、4010个行政村。 石家庄市政府驻长安区中山东路216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石家庄
『陆』 石家庄名称的来历
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东、南、北三面为广阔的华北平原,是京广、石太、石德铁路交汇处。石家庄市现辖6区(桥东、长安、桥西、新华、裕华、井陉矿)5市(鹿泉、辛集、藁城、晋州、新乐)12县(井陉、栾城、正定、行唐、灵寿、深泽、高邑、无极、赞皇、元氏、赵县、平山),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石家庄市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素有“燕晋咽喉”之称,西扼进出山西要道,东接山东,南连鄂豫,北通京津。
石家庄市的名称来源于石家庄村。一百年前,石家庄是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面积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余户,六百多人。从1902年起随着京广、石太、石德铁路的兴建,逐渐发展为现代都市。现在石家庄市面积14164平方公里,人口九百多万,成为“天下第一庄”。
石家庄村名最早见诸于明代。现在上京毗卢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重修碑记中,有石家庄村名。清光绪四年本《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当时石家庄村的位置和范围,在今新华区东南部的北大街以西,大桥路以北,北后街以南,北于家胡同以东。石家庄由何而得名,传说颇多,有说因“石”姓而得名,有说由“十家庄”讹传而得名,还有说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但都无史籍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石家庄之所以从一个小村发展为大城市,关键是由于京汉(今京广)铁路与正太(今石太)铁路交汇点的确定。1897年4月,津海关道兼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受清廷委派兴建卢(沟桥)汉(口)铁路。同时,山西巡抚胡聘之筹划修建正太铁路。几经勘测,权衡利弊,决定将两条铁路交汇点选定在正定府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铺。因此,山西人将正太铁路称为“柳太铁路”。1901年,在八国联军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将卢汉铁路北端延伸到北京正阳门,从此改称京汉铁路。1902年,京汉铁路通至石家庄村东,并建站。因当时石家庄村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里外的大镇——振头作为站名。这一站的设置,对石家庄的发展起了历史性的决定作用。为了压缩开支,就将正太铁路东端起点由柳林铺向南移至振头站(今石家庄站)。正太铁路,1904年动工兴建,1907年全线竣工通车。从此,石家庄成了京汉、正太铁路的交汇点,成为晋冀间物资转运枢纽,有力的促进了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崛起的先导。
石门市是石家庄市的前身。在谈石门市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休门的情况。“休门”,在当地方言中读作Qiu men。休门位于今桥东区中部,北临中山东路,南临四中路,西至南、北人子街东段,东临建设大街。休门原是获鹿县的一个村镇。据村民介绍,约于1939年在小站村东南地内,曾出土一块古砖,上刻:“大隋大业七年石邑县休门乡赵氏”字样。由此可见,隋朝已有此村。名嘉靖本《获鹿县志》也有“休门乡”名。休门原为一较大集镇,每逢旧历四、九为集日。东西大街有店铺,一些街巷名称至今仍留下了集市的痕迹,今南、北、中花市街就是当年的棉花市。这个街市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才逐渐消失。
由于京汉、正太铁路通车,火车站建立,石家庄的工商业迅速发展。1925年初,石家庄商务会要求石家庄自治建市。同年6月24日,经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批准,筹建石家庄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由于人口不足等原因,临时执政又于8月29日指令,将休门、栗村并入,取石家庄、休门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同时建立了市政公所。“石门”之名,就始于此。1928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撤销市政公所,筹建中的石门市遂告搁浅。1938年1月15日,经伪中华民国临时执行委员会批准,成立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直属伪河北省公署领导。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呈文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称:“石门当地冲要,居京汉铁路中枢,正太路起点,物产集中,工商会萃,人口不足三十万,而政治、经济具有特殊情形,拟请准予设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签发《行政委员会指令》批准石门设市,并按照《普通市组织大纲》拟具市政公署办事细则。11月13日,伪石门市政公署举行成立庆祝大会。当时,石门市的行政区划是:
东北至北宋、尖岭;西至大马村、大郭村、西王村、西谈村、西岗头;南至五里庄、塔谈村、塔冢、东王村;北至大安舍、赵陵铺、董家庄、西古城、东古城。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仍称石门市。
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门。12月26日,《石家庄市政府通知》中说:“石门市自即日起改为石家庄市”。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石家庄。1978年3月11日,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1987年,石家庄市列为对外开放城市。这些都是石家庄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使石家庄成为大城市崛起的根基,则是修建了三条铁路交汇点的石家庄火车站。
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东、南、北三面为广阔的华北平原,是京广、石太、石德铁路交汇处。石家庄市现辖6区(桥东、长安、桥西、新华、裕华、井陉矿)5市(鹿泉、辛集、藁城、晋州、新乐)12县(井陉、栾城、正定、行唐、灵寿、深泽、高邑、无极、赞皇、元氏、赵县、平山),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石家庄市交通方便,四通八达,素有“燕晋咽喉”之称,西扼进出山西要道,东接山东,南连鄂豫,北通京津。
石家庄市的名称来源于石家庄村。一百年前,石家庄是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面积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余户,六百多人。从1902年起随着京广、石太、石德铁路的兴建,逐渐发展为现代都市。现在石家庄市面积14164平方公里,人口九百多万,成为“天下第一庄”。
石家庄村名最早见诸于明代。现在上京毗卢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重修碑记中,有石家庄村名。清光绪四年本《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当时石家庄村的位置和范围,在今新华区东南部的北大街以西,大桥路以北,北后街以南,北于家胡同以东。石家庄由何而得名,传说颇多,有说因“石”姓而得名,有说由“十家庄”讹传而得名,还有说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但都无史籍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石家庄之所以从一个小村发展为大城市,关键是由于京汉(今京广)铁路与正太(今石太)铁路交汇点的确定。1897年4月,津海关道兼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受清廷委派兴建卢(沟桥)汉(口)铁路。同时,山西巡抚胡聘之筹划修建正太铁路。几经勘测,权衡利弊,决定将两条铁路交汇点选定在正定府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铺。因此,山西人将正太铁路称为“柳太铁路”。1901年,在八国联军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将卢汉铁路北端延伸到北京正阳门,从此改称京汉铁路。1902年,京汉铁路通至石家庄村东,并建站。因当时石家庄村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里外的大镇——振头作为站名。这一站的设置,对石家庄的发展起了历史性的决定作用。为了压缩开支,就将正太铁路东端起点由柳林铺向南移至振头站(今石家庄站)。正太铁路,1904年动工兴建,1907年全线竣工通车。从此,石家庄成了京汉、正太铁路的交汇点,成为晋冀间物资转运枢纽,有力的促进了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崛起的先导。
石门市是石家庄市的前身。在谈石门市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休门的情况。“休门”,在当地方言中读作Qiu men。休门位于今桥东区中部,北临中山东路,南临四中路,西至南、北人子街东段,东临建设大街。休门原是获鹿县的一个村镇。据村民介绍,约于1939年在小站村东南地内,曾出土一块古砖,上刻:“大隋大业七年石邑县休门乡赵氏”字样。由此可见,隋朝已有此村。名嘉靖本《获鹿县志》也有“休门乡”名。休门原为一较大集镇,每逢旧历四、九为集日。东西大街有店铺,一些街巷名称至今仍留下了集市的痕迹,今南、北、中花市街就是当年的棉花市。这个街市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才逐渐消失。
由于京汉、正太铁路通车,火车站建立,石家庄的工商业迅速发展。1925年初,石家庄商务会要求石家庄自治建市。同年6月24日,经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批准,筹建石家庄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由于人口不足等原因,临时执政又于8月29日指令,将休门、栗村并入,取石家庄、休门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同时建立了市政公所。“石门”之名,就始于此。1928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撤销市政公所,筹建中的石门市遂告搁浅。1938年1月15日,经伪中华民国临时执行委员会批准,成立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直属伪河北省公署领导。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呈文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称:“石门当地冲要,居京汉铁路中枢,正太路起点,物产集中,工商会萃,人口不足三十万,而政治、经济具有特殊情形,拟请准予设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签发《行政委员会指令》批准石门设市,并按照《普通市组织大纲》拟具市政公署办事细则。11月13日,伪石门市政公署举行成立庆祝大会。当时,石门市的行政区划是:
东北至北宋、尖岭;西至大马村、大郭村、西王村、西谈村、西岗头;南至五里庄、塔谈村、塔冢、东王村;北至大安舍、赵陵铺、董家庄、西古城、东古城。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仍称石门市。
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门。12月26日,《石家庄市政府通知》中说:“石门市自即日起改为石家庄市”。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石家庄。1978年3月11日,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1987年,石家庄市列为对外开放城市。这些都是石家庄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使石家庄成为大城市崛起的根基,则是修建了三条铁路交汇点的石家庄火车站。
『柒』 鹿泉的介绍
鹿泉区,石家庄市辖区1,鹿泉的名字来自于韩信射鹿得泉的传说,1958年前叫获鹿,2014年9月撤市设区,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东麓。总面积60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3.3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辖9个镇、3个乡1个区。鹿泉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为13.3℃,1月份平均温度为-2.1℃,7月份为25.9℃。有大理石、石灰石等矿藏,农业以小麦、棉花、蔬菜种植为主。石太铁路和石家庄-太原高速公路贯穿该县,交通便利。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北省调整石家庄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县级鹿泉市,设立石家庄市鹿泉区,以原鹿泉市行政区域为鹿泉区行政区域。
『捌』 石家庄名字的来历
石家庄的由来石家庄市的名称来源于石家庄村。一百年前,石家庄是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面积不足半平方公里,只有百余户,六百多人。从1902年起随着京广、石太、石德铁路的兴建,逐渐发展为现代都市。现在石家庄市面积14164平方公里,人口九百多万,成为“天下第一庄”。
石家庄村名最早见诸于明代。现在上京毗卢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重修碑记中,有石家庄村名。清光绪四年本《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当时石家庄村的位置和范围,在今新华区东南部的北大街以西,大桥路以北,北后街以南,北于家胡同以东。石家庄由何而得名,传说颇多,有说因“石”姓而得名,有说由“十家庄”讹传而得名,还有说因村中多石匠而得名,但都无史籍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石家庄之所以从一个小村发展为大城市,关键是由于京汉(今京广)铁路与正太(今石太)铁路交汇点的确定。1897年4月,津海关道兼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受清廷委派兴建卢(沟桥)汉(口)铁路。同时,山西巡抚胡聘之筹划修建正太铁路。几经勘测,权衡利弊,决定将两条铁路交汇点选定在正定府南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铺。因此,山西人将正太铁路称为“柳太铁路”。1901年,在八国联军的威逼下,清王朝同意将卢汉铁路北端延伸到北京正阳门,从此改称京汉铁路。1902年,京汉铁路通至石家庄村东,并建站。因当时石家庄村小,知名度低,所以取七里外的大镇——振头作为站名。这一站的设置,对石家庄的发展起了历史性的决定作用。为了压缩开支,就将正太铁路东端起点由柳林铺向南移至振头站(今石家庄站)。正太铁路,1904年动工兴建,1907年全线竣工通车。从此,石家庄成了京汉、正太铁路的交汇点,成为晋冀间物资转运枢纽,有力的促进了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崛起的先导。
石门市是石家庄市的前身。在谈石门市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休门的情况。“休门”,在当地方言中读作Qiu men。休门位于今桥东区中部,北临中山东路,南临四中路,西至南、北人子街东段,东临建设大街。休门原是获鹿县的一个村镇。据村民介绍,约于1939年在小站村东南地内,曾出土一块古砖,上刻:“大隋大业七年石邑县休门乡赵氏”字样。由此可见,隋朝已有此村。名嘉靖本《获鹿县志》也有“休门乡”名。休门原为一较大集镇,每逢旧历四、九为集日。东西大街有店铺,一些街巷名称至今仍留下了集市的痕迹,今南、北、中花市街就是当年的棉花市。这个街市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才逐渐消失。
由于京汉、正太铁路通车,火车站建立,石家庄的工商业迅速发展。1925年初,石家庄商务会要求石家庄自治建市。同年6月24日,经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批准,筹建石家庄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由于人口不足等原因,临时执政又于8月29日指令,将休门、栗村并入,取石家庄、休门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同时建立了市政公所。“石门”之名,就始于此。1928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撤销市政公所,筹建中的石门市遂告搁浅。1938年1月15日,经伪中华民国临时执行委员会批准,成立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直属伪河北省公署领导。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呈文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称:“石门当地冲要,居京汉铁路中枢,正太路起点,物产集中,工商会萃,人口不足三十万,而政治、经济具有特殊情形,拟请准予设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签发《行政委员会指令》批准石门设市,并按照《普通市组织大纲》拟具市政公署办事细则。11月13日,伪石门市政公署举行成立庆祝大会。当时,石门市的行政区划是:
东北至北宋、尖岭;西至大马村、大郭村、西王村、西谈村、西岗头;南至五里庄、塔谈村、塔冢、东王村;北至大安舍、赵陵铺、董家庄、西古城、东古城。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仍称石门市。
1947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门。12月26日,《石家庄市政府通知》中说:“石门市自即日起改为石家庄市”。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石家庄。1978年3月11日,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1987年,石家庄市列为对外开放城市。这些都是石家庄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使石家庄成为大城市崛起的根基,则是修建了三条铁路交汇点的石家庄火车站。
最早这个村子是当时直隶省巡抚衙门(相当于现在河北省省会)正定道南20里,下属的一个小村子,是10户军官驻扎的一个营房,后来省会从正定搬迁到保定,10户军官没有随军搬迁,而是就地转业,因此,军营变成村民,当地人俗称为"十家庄",慢慢的讹传为"石家庄"
1901年,正太,正定--太原的铁路修建,当时是法国人修建的,修到石家庄这个位置的时候,要建设跨滹沱河的大铁桥,当时滹沱河水量很大,是一个浩大工程,建设铁桥所需要巨额资金,远远超过预算,正好法国筹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金融吃紧,这座桥就没有修....
再后来,一战爆发,法国人把铁路权卖给了比利时人,比利时人准备修完最后一个大桥,但是此时比利时也牵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此,正太铁路的终点就成了石家庄,慢慢的石家庄变得繁华起来,到现在,石家庄市中心还有很多法国,比利时的老房子.
石家庄开始了城市化之路,1937年,成立石家市(注意,没有庄)后来被日军占领,成立石门市,1947年解放后,毛主席亲自更名为石家庄....
原来的石家庄只是一个小村庄,明朝时就已经有了记载,清朝的地方志记得比较细一些,石家庄原属获鹿县,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200户人家,600口人,6眼水井。最早时只有十户人家,故称“十家庄”。后来因为这里靠近太行山,庄里的人除了日常耕作外,经常加工石头,出了许多石匠,于是就正式叫成了石家庄。清末修芦汉铁路时,在离原石家庄村十几里的振头建了个火车站。为什么是芦汉铁路而不是京汉铁路呢?因为,当时老佛爷慈喜太后不让把这种西洋的怪物通到天子门前,怕冲了大清王朝的地脉,只让把铁路通到芦沟桥,等慈喜死后,才通到前门,成了京汉铁路。山西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俄国人瞄上了这块肥肉,就申请修建正太铁路(正定至太原),后因山区筑路太难,又把筑路权转给了德国人。由于施工条件太差,德国人没有把铁路通到正定,只是通到了石家庄村,但并没有和京汉铁路接通,因为从山西过来的铁路是窄轨(便于在山区修筑),而京汉线是宽轨,所以山西运下来的煤碳等货物,只能卸在石家庄村。这就为石家庄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转车的乘客要住宿、购物,转运的货物要装卸、存储。于是石家庄很快就成了一个集散地和京汉铁路与石太铁路的交转中心,很多人瞅准了这里的无限商机,都纷纷在这里投资,有做生意的、有建工厂的,不到几年功夫就汇集许多商号,形成许多商会。商会的首领们开了几次会议,大家一致认为,石家庄已经比获鹿还繁华,不能再被这个小县管束了,就于1925年正式向当时的国民政府申请建市,市名为“石家市”。国民政府于1927年批复说,因为石家庄当时常住人口不足一万人,故不能设市。于是,石家庄又与其东南不到五公里的休门村商议联合建市,两个村子加起来就超过了一万人。休门村同意,但要把自己的村名也加进去,于是又重新申请成立“石门市”。这次国民政府虽然批复同意设“石门市”,但还没来得及正式宣告就发生了“七七事变”。1939年石家庄沦陷,日伪政府正式在此成立了“石门市”。1947年11月,石门解放,朱德总司令还写了一首诗叫《攻克石门》,同年12月26日,新的人民政府将石门市正式改回到“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