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驴打滚”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的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是由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或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Ⅱ 驴打滚的名称来由
驴打滚的由来是用一黄豆面像地上的黄土,红豆馅看着像驴子的颜色,驴子身上黄土,所以叫“驴打滚”,
Ⅲ 驴打滚的由来
就我知道的驴打滚是:从前人很穷买不起糖的时候,在吃汤圆的时候都是蘸着糖吃的,有一天有一人在吃汤圆的时候,把这个汤圆放在糖碗里滚了一圈,这就是驴打滚的由来。这只是我知道的版本,仅供参考啊!
还有一种:
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和软、蒸熟。另将黄豆炒熟后,碾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粘上黄豆粉面,再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以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黏,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是,为什么又称为驴打滚呢?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将黄米面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驴打滚时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了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当时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在北京的许多小吃店一年四季都会供应驴打滚,但大多数已经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但外面仍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北京人一直喜爱的一种小吃。
Ⅳ 驴打滚名字怎么来的,
驴打滚”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驴打滚”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
“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Ⅳ 为什么叫驴打滚
驴打滚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由来: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啊,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
新菜刚一做好,便有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
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
Ⅵ 北京小吃驴打滚的来历
驴打滚的来历:
相传是当年清朝的御膳房里,御厨本来为皇上做了一道蒸年糕,小太监刚刚端起来准备给皇上送去时,不小心将年糕掉进了一个盛满豆面的桶
当拿出年糕后发现上面已经沾满了豆面,怎么也弄不干净,这时再重新做一道新的已经来不及了。这个小太监只好硬着头皮将这个沾满豆面的年糕呈给了皇上。皇上看到后很惊讶,就问他这是什么菜。
小太监急中生智编出了一个名字,说这道菜叫做驴打滚,因为很像驴在黄土上打滚后浑身沾满黄土的样子。
皇上吃后,觉得年糕沾上豆面口感很好,就问小太监是怎么做的。这时小太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皇上,皇上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称赞了他。从此驴打滚这道小吃就成了北京地道的当地小吃。
Ⅶ 驴打滚的历史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南方地区却喜欢称之为马打滚),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源于满洲。缘起于承德,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爱吃粘食,“驴打滚”很快就传到了北京,成为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盛行于北京。自古以来承德地区就盛产一种黍米,据《热河志·物产》记载:“黍,土人称为黄米”。这种黍米,性粘,承德叫黄米,可闷干饭,或碾成粉用来做粘豆包、年糕和“驴打滚”。喜吃粘食本来是满族人的传统,因为满族的狩猎生活,经常是早出晚归,吃粘食耐饿。“驴打滚”就是在200多年前从粘食中演变出来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驴打滚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1]
编辑本段制作做法一
原料:
江米粉、红豆沙、黄豆面
1。把江米粉倒到一个小盆里(量根据吃的人数定,人多的话就多一点,要是有小馋猫在的话,也要多一点),用温水和成面团,拿一个空盘子,在盘底抹一层香油,这样蒸完的面不会粘盘子。将面放在盘中,上锅蒸,大概20分钟左右,前5~10分钟大火,后面改小火。
2。在蒸面的时候炒黄豆面,直接把黄豆面倒到锅中翻炒,炒成金黄色,并有一点点糊味(注:有糊味不=炒成黑色!)大概炒五分钟左右,出锅
3。把红豆沙倒出来,放半小碗水,搅拌均匀,待用 驴打滚
4。待面蒸好(要摊在盘子中,且要蒸熟),拿出,在案板上洒一层黄豆面,把江米面放在上面擀成一个大片,将红豆沙均匀抹在上面(最边上要留一段不要抹),然后从头卷成卷,再在最外层多撒点黄豆面5。用刀切成小段(切粘面的时候在刀上沾上清水,就不会粘刀了),在每个小段上在糊一层黄豆面,然后放在盘子里,这样,一盘好吃的驴打滚就出锅啦~~~!!
做法二
小吃配料:
糯米粉100克,玉米淀粉25克,糖30克,色拉油3大勺,水150毫升,细沙若干,黄豆粉、椰丝各适量。特写(20张)制作过程:
1.糯米粉、淀粉、糖粉、色拉油、水等,混合搅拌成浆的样子;
2.准备一个方形的微波饭盒,微波食品袋一个,将食品袋放入饭盒中,把浆倒入食品袋,并且把食品袋整理好,不要有褶子,微波5分钟
3.取出食品袋,在案板上放平,然后用擀面杖轻轻擀一下,擀的稍微薄一点,长一点,然后隔着食品袋切成两块
4.剪开食品袋,揭去上面的薄膜,把细沙袋剪掉一个约两厘米的口子,口子的大小关系到挤出的细沙的多少,挤到中间,然后把下层食品袋剪开,这样变成两块了
5.拎着食品袋把糯米片包着细纱卷起来,捏合;制作方法(11张)
6.案板上垫保鲜膜,撒上黄豆粉,把糯米卷放上去,揭掉食品袋,滚满粉,这样就不沾手了
7.快速切断,用同样的方法滚上椰丝。 工艺要点:
1.炒黄豆面要有糊味,但是千万不要炒成黑色。
2.蒸熟的江米粉要摊在盘子中。
3.切粘面的时候在刀上沾上清水,就不会粘刀了。
做法三
食物原料:
糯米粉100克、豆馅750克、黄豆粉150克。白糖水150克、桂花5克。
制作方法:
1、糯米粉用水和成面团,蒸锅上火烧开,笼上铺湿布,将和好的面团放在蒸布上,盖上锅盖,上笼大火蒸40分钟。
2、黄豆粉炒熟。白糖水、桂花对成糖桂花汁。
3、将糯米面裹上黄豆粉,擀成片,抹上豆馅,卷成筒形,再切成小块,浇上糖桂花汁即可。
食谱类别:
2岁宝宝食谱
编辑本段传说
传说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乱后,把新疆的一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抢到宫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抢到北京后,日夜茶饭不思,乾隆急坏了,传旨给御膳房,说:如果谁能做出香妃爱吃的东西,不但升官,还赏银千两。这一来御厨们大显身手,使出了看家本领,山珍海味,风味名吃,做了数千样,但香妃连看也不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营的人给香妃做家乡吃食送进宫.而香妃的丈夫自从香妃被抢进宫后,也跋山涉水从新疆来到北京,藏身在白帽营里,想方设法打听香妃的下落。当他听说皇帝下旨让白帽营的人做一样最好吃的东西送进宫去给香妃吃,觉得这是个联系的好机会。于是就做了一盘他家祖传的自制点心江米团子,香妃见到这江米团子,就会知道是她丈夫来了。 江米团子送到宫中,太监问这食物的名字,于是就叫它驴打滚。宫女把驴打滚端到香妃面前,香妃一见,眼睛一亮,知道丈夫来了,便强打精神,夹起一个,轻轻咬了一口 驴打滚。
乾隆听说香妃吃东西了,高兴得手舞足蹈。下旨让白帽营的艾买提天天做驴打滚送进宫来。从此,艾买提就天天做驴打滚送进宫来,驴打滚也就出了名。后来又流传到了民间。
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啊,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刚一做好,便有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从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2]
编辑本段文化
一首黄河大合唱,在中国是经典,但到了国外的大剧院,就显得格外寒碜,呕哑啁喳难为听。因为黄河大合唱是中国人刚刚学习西方时创作的歌曲,总是有些隔阂。中国传统文化除了主流学术思想之外,在外国人的印象中,吸引人的地方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民风民俗,其中,吃是中国文化的强项。 驴打滚中国的吃,胜在味道够足,其次是式样。文人、雅士、乡绅是远离庖厨的,但是对菜名的叫法却非常感兴趣,以此表现自己的学问。但外国人对这些“文化”并不清楚。所以,如何翻译这些菜名,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成了一道难题。例如,“驴打滚”这道小吃,北方人可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南方人却不一定知道,更别说老外了。我第一次看,还以为是什么“活叫驴”之类的残忍菜,那是一道将驴子捆绑起来,一块肉一块肉地活剐,在火锅上涮熟着吃的传统“名菜”。一些餐馆将它翻译为“RollingDonkey”,也有这种残忍的意味在内,好象驴子痛得打滚一样。最后,才知道这道菜是小吃,是“带有甜豆粉的由粘性的大米作成的卷”(英语翻译为“glutinous rice roll switch sweet bean flour”),我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大概也就是过年时吃的糍粑之类。
“驴打滚”的做法、叫法、吃法,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中国人很有想象力,如此简单的一道小吃,却跟驴子挂上了钩,大概借助驴子在地上打滚时一身灰尘的模样,来形容这种糍粑。形象是形象,但如果你不在这种区域文化之中,你就没有办法感受到。在一些宰客的地方,你可能就因为这个叫法而上当受骗,店主会让你付吃驴肉的钱,而不是糍粑,因为你点的就是“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不宰你才怪。
驴打滚
俗话说,人饿了,石头蘸点油盐也是好吃的。中国的很多“菜系”做法其实并不难,不过就是加糖、撒盐、放辣椒、浸酱油、用烟熏等。只要有耐心,味道自然就出来了。
驴打滚当吃的东西足够多起来后,就吃新鲜的,包括海参、燕窝等,更刺激的吃法就是吃活的、叫的,例如生吃猴脑、炖煮胎盘等。这种文化口味是很难改变的。于是全国人民花费在吃的方面用掉了最大的精力。一日三餐油烟滚滚,上班下班都在想着怎样安排一家人一天的吃喝,家庭主妇们则忙着买菜做饭,男人们则考虑今天应该在哪个馆子里和朋友们搓一顿,至于大小官员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已经吃腻,是吃喝新潮的制造者。据经济学家门说,这些家庭内外的体力投入和产出本来也应该算GDP的。那意味着中国更发达,人们的生活非常滋润,这是典型的有闲阶级生活。
编辑本段体验
驴打滚的制作配方不需要那么精细,只要把面团的柔软度和好就行了,白糖这些加多加少看你喜欢的甜度。水要慢慢加入,不要一次全部倒进去了,万一不小心倒的太多太软了,不要担心,可以再加些糯米粉进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黄豆粉我是买了熟的黄豆粉,刚好小区里摆着我就顺便买了一包,一般菜场里的黄豆粉是生的,生的只要在锅里稍稍炒一下,颜色变原来的加深点就可以,动作要快,很容易焦掉。火不要开的太大,面团蒸好取出的时候有点粘,满难擀开,只要在擀面仗上刷上 植物油就可以操作了,切的时候刀要粘上冷水。配方也没个明确只要是:豆沙是自己做的,自己做的豆沙比较纯正。糯米粉适量,白糖适量,水适量,黄豆粉适量,根据人数可增减糯米粉等量。
Ⅷ 北京小吃驴打滚的来历是什么
“驴打滚”就是在200多年前从粘食中演变出来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说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乱后,把新疆的一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抢到宫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抢到北京后,日夜茶饭不思,乾隆急坏了,传旨给御膳房,说:如果谁能做出香妃爱吃的东西,不但升官,还赏银千两。这一来御厨们大显身手,使出了看家本领,山珍海味,风味名吃,做了数千样,但香妃连看也不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营的人给香妃做家乡吃食送进宫.而香妃的丈夫自从香妃被抢进宫后,也跋山涉水从新疆来到北京,藏身在白帽营里,想方设法打听香妃的下落。当他听说皇帝下旨让白帽营的人做一样最好吃的东西送进宫去给香妃吃,觉得这是个联系的好机会。于是就做了一盘他家祖传的自制点心江米团子,香妃见到这江米团子,就会知道是她丈夫来了。
江米团子送到宫中,太监问这食物的名字,于是就叫它驴打滚。宫女把驴打滚端到香妃面前,香妃一见,眼睛一亮,知道丈夫来了,便强打精神,夹起一个,轻轻咬了一口。
乾隆听说香妃吃东西了,高兴得手舞足蹈。下旨让白帽营的艾买提天天做驴打滚送进宫来。从此,艾买提就天天做驴打滚送进宫来,驴打滚也就出了名。后来又流传到了民间。
Ⅸ 驴打滚的来历
驴打滚,是老北京和天津卫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
"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豆馅入口即化,香甜入心,黄豆面入嘴后可以不嚼,细细品,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拓展资料:
由来传说:
第一种由来
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烦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于是啊,御膳大厨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刚一做好,便有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从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
第二种由来
传说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乱后,把新疆的一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抢到宫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
香妃被抢到北京后,日夜茶饭不思,乾隆急坏了,传旨给御膳房,说:如果谁能做出香妃爱吃的东西,不但升官,还赏银千两。这一来御厨们大显身手,使出了看家本领,山珍海味,风味名吃,做了数千样,但香妃连看也不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营的人给香妃做家乡吃食送进宫。
话分两头说,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抢进宫后,也跋山涉水从新疆来到北京,藏身在白帽营里,想方设法打听香妃的下落。当他听说皇帝下旨让白帽营的人做一样好吃的东西送进宫去给香妃吃,觉得这是个联系的好机会。于是就做了一盘他家祖传的自制点心江米团子,香妃见到这江米团子,就会知道是她丈夫来了。
江米团子送到宫中,太监问这食物的名字,于是就叫它驴打滚。宫女把驴打滚端到香妃面前,香妃一见,睛睛一亮,知道丈夫来了,便强打精神,夹起一个,轻轻咬了一口。
乾隆听说香妃吃东西了,高兴地不得了。下旨让白帽营的艾买提天天做驴打滚送进宫来。从此,艾买提就天天做驴打滚送进宫来,驴打滚也就出了名。后来又流传到了民间。
Ⅹ 驴打滚的来由,以及驴打滚有几种意思
1、由来
据史书记载,一位马武的将领为了解决士兵的厌食症,突发奇想,以毛驴在休息时就地打滚,浑身沾满黄士为例,把大家天天吃的黄米面卷入红豆馅儿蒸熟滚上炒熟的黄豆粉,不仅治愈了大家的厌食症,还被世人所喜欢,流传至今。
2、意思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主要原料是黄米面,在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而得名“驴打滚”。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
不过驴打滚虽然美味,营养价值也不错,但是不要食用过量,因为里面含糖量多,吃太多会能量超标,还容易血糖升高。另外软糯的成分,摄入太多不容易消化。因此,驴打滚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在过节时,可以浅尝辄止,回味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