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垣县为什么叫长垣还有宏力大道为什么叫宏力大道
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与长罗候国。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至长垣候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候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候国废。三国时属魏,隶兖州陈留国。长垣县
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兖州于滑台,辖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东魏、北齐时隶不变。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冶皆在今陈墙村。 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详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长垣县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苗寨乡柳冢一带。 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一带。 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 清属直隶省大名府。民国18年改隶属河北省,长垣属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伪、搞日民主政府并存。1941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将长垣县河东部分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1943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销,归长垣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1947年解放长垣城。1947年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长垣县
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又复归安阳;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至今。
宏力大道属企业冠名权
以后这样的问题就不要问了,多没意思
2. 长垣县如意园的来历
《裨史类编》有记载:“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意。”由此可见“如意”的来源就是今天的所谓“老头乐”或者“不求人”,也就是挠痒用的。因为能够在背脊痒时,可用它来帮助解痒,因此故古人形象地称它为“如意”。
据说在魏晋时期,“如意”已经受到士大夫贵族的青睐,“如意”的功能主要还是实用的工具,但是它不仅是搔痒,人们还将如意拿在手中当作防身的武器,又是一种地位身份权威的代表,朋友见面又是表示恭谦心意的物品,就象西藏人用的哈达一样。
宋代的“如意”上越来越多地出现祥瑞图案,工艺也越来越复杂,材料贵重,金质、玉、水晶、珊瑚、玛瑙、沉香木、骨角、奇竹等制作的“如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并镶嵌珠宝,长度也逐渐缩短。如意头上雕刻的图案大都是借“如意”二字顺意发挥而成的吉祥图案。有的“如意”头被雕成两个柿子状。“柿”同“事” 同音,因而叫作“事事如意”。有的“如意”头上刻上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大寿字飞翔“蝠”“福”同音,名为“五福捧寿”。这时的“如意”已变成了高雅的陈列品。
清代的“如意”一直被视为宫廷贵重礼品。其工艺水平达到了顶峰。在清宫中,每逢新重大喜庆佳日,皇帝后妃大臣之间要互相赠送“如意”。外国使者来朝,也常常能得到皇帝馈赠的“如意”。
“如意”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上的价格主要依据其材质和工艺,一件软玉与一件翡翠“如意”的价格自然无法比较。现在工艺品市场上有一些新生产的低劣“如意”,几十元就能买到,与其原本高贵的身份实在相差太远。
3. 河南省长垣乡镇名字有哪些
长垣县辖4个街道、8个镇、6个乡:蒲西街道、蒲东街道、南蒲街道、蒲北街道、丁栾镇、樊相镇、魏庄镇、恼里镇、常村镇、赵堤镇;芦岗乡、孟岗乡、苗寨乡、方里乡、武邱乡、佘家乡、张三寨乡、满村镇。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望采纳
4. 河南省长垣县南蒲翟寨村名字由来
潦小巧讣久大姐恋
5. 长垣古代有多少名人了,具体名字叫什么
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与长罗候国。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至长垣候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候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候国废。三国时属魏,隶兖州陈留国。 长垣县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兖州于滑台,辖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东魏、北齐时隶不变。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冶皆在今陈墙村。 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详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长垣县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苗寨乡柳冢一带。 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一带。 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 清属直隶省大名府。民国18年改隶属河北省,长垣属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伪、抗日民主政府并存。1941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将长垣县河东部分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1943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销,归长垣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1947年解放长垣城。1947年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长垣县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又复归安阳;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开展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长垣为河南省十个省直管县试点县之一,成为省政府直管县。 改革开放后,长垣人自力更生,努力奋斗,紧跟国家政策变化与时代要求,在摸索与先进中获得了加大的经济进步,并形成特殊的“长垣模式”。但县域内,城乡贫富差距巨大,有待改善
6. 河南长垣村落起源
你去图书馆找一本叫长垣县地名考的书,上面有全县村庄的介绍
7. 封丘县的来历
封丘县古为兖州或豫州地。公元前21世纪,夏启立国,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并建立封父侯国。西周,封丘为康叔封地。
春秋时期为卫国封地,战国初期属韩。公元前254年,赵伐卫,攻占卫国的戚城,此时,封丘归宋、卫、赵共同管辖。公元前242年,秦攻下韩的平丘等12城,建立东郡,封丘属秦。
公元前207年,楚汉相争,汉高祖刘邦兵败西逃,途经延乡(今封丘县城内),遇翟母赠饭解危,得免于难。汉立国,刘邦为感翟母进饭之德,将延乡建制改为封丘县,不久又在封丘县东南部置平丘县。汉武帝元狩五年,划全国为13部,封丘属兖州部陈留郡。“封丘”由此而来。
(7)长垣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封丘县在河南省的东北部。东经114°14′至114°46′,北纬34°53′至35°14′。东临长垣县,南隔黄河与开封市相望,西靠延津县北接安阳市滑县。县境南北长38.2公里,东西宽48.7公里。
面积122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6万亩。辖3个镇22个乡,60个村民委员会,627个自然村,69.39万人。除汉族外,有回、满、朝鲜、蒙古、苗族等,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
地处黄河的故道,地貌复杂,沙岗、平原、洼地兼有,黄河大堤以南滩地较高,其余地势低洼。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65-72.5米。黄河从县南和县东流过,境内流长56公里。
最枯水位与堤背地面高低达3米左右,引黄灌溉非常便利。过境渠有天然渠、文岩渠,两渠水资源每年平均1.13亿立方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1.0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27.2摄氏度。年平均气温13.9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615.1毫米。无霜期214天。
8. 大名府的名字由来
大名府人杰地灵,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为发展大名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五代唐曰兴唐付,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汉改为大名府,周因之,宋仍为大名府,建为北京,金曰大名府路,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民国废,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
9. 长垣县地名由来的调查报告200字左右
近代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伪、抗日民主政府并存。
1941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将长垣县河东部分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
1942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撤销,归长垣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
1947年解放长垣城。
1947年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新中国时期
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
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
2014年1月,长垣县正式成为河南省直管县。
10. 新乡地名由来
在新乡市下辖的八个县中,新乡置县是比较晚的。 新乡首次得名是在隋朝,虽然至今也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但和秦汉时期就置县的长垣、封丘、获嘉以及辉县的前身共县、卫辉的前身汲县和原阳的前身原武和阳武相比,它还是晚得多。 史书记载,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取汲县的新中乡头尾二字作县名,割获嘉、汲县二地部分土地置县,即新乡县,此为以新乡命名之始。县治所就在新乐城,也就是现在新乡县老县城。 在新乡置县之前,这一地区的区划状况又如何呢? 尧舜时期,天下分为九州,新乡地属冀州。 夏朝时新乡境时称宁邑,地属夏土。殷商晚期,商迁都至沫(今淇县)后,新乡地属畿内(也就是京都直辖区)。 周朝武王灭商后,将京都畿内分为邶、鄘、卫三国,新乡地属鄘国。据民国12年《新乡续志》记载,鄘国都城位于现新乡县代店店后营村周围。 春秋时属卫,“践土之会”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新乡地属晋。 战国时,韩赵魏三国分晋,新乡地属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个郡,新乡地属三川郡。 汉高祖二年,置河内郡,新乡地属河内。汉武帝时,在汲县之新中乡(今新乡县张固城村附近)置获嘉县,为今新乡县境建县级治所之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新中乡在当时虽然只是汲县的乡邑,但是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新中”这个地方早在殷商时期就是一个相对繁华的城市聚落。这也是汉武帝能在此设置获嘉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为此后隋代设置新乡县打下了基础。 自此以后,新乡一直地属获嘉,随着获嘉归属的变化而变化。 至隋开皇六年,开始以新乡命名。 自唐以后,新乡县的区划和地名时有变动,大致的情况有: 唐武德元年(618),新乡县始筑土城,属义州。四年,废义州改属殷州。贞观元年(627),废殷州,改属河北道卫州汲郡,为望(三等)县。五代时期,以州统县,新乡县属卫州。 宋代,新乡属河北西路卫州,为紧(四等)县。熙宁六年(1073),废县为镇,地属汲县。元佑二年(1087),复置新乡县,属卫州。 明、清时期,新乡属卫辉府。 这就是新乡地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