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字寓意 > 晁衡名字由来

晁衡名字由来

发布时间:2021-03-30 06:12:19

A. 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汉名朝衡,后改晁衡

叫阿倍仲麻吕
天宝十二年(753)秋冬之际,日本第九次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宿祢胡磨等离唐返国,顺道扬州邀请鉴真作第六次东渡。随行归国并同时谒见鉴真的,还有两位长期在唐留学和任职的日本使者:吉备真备和汉名晁衡的阿倍仲麻吕。真备回国后在接待鉴真和以唐制推进日本社会改革方面起过很大作用;仲麻吕却因海上遇难,归国未成,最后客死唐土。他们都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仲麻吕与中国的关系尤深。
阿倍仲麻吕(日本音读,阿安、部倍、麻满皆同音,故有称安部仲麻吕或仲满吕的,麻吕又可写作磨,二音读一字。《新唐书·东吏日本传》简称仲满),生于日本文武帝二年,即唐中宗嗣圣十五年(698)。出身于中等贵族家庭。他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唐、日间往来频繁,日本大量汲取盛唐文化奈良时代初期。元正天空灵龟二年(唐玄宗开元四年·716),仲麻吕随第七次遣唐使多治比县守等作为留学生入唐,翌年抵达,时仲麻吕19岁。开元六年(718)遣唐使归国,仲麻吕则留唐不去,继续学习,改汉名晁衡(朝)衡。起初在国子监太学学习儒家经典,结业后以进士科及弟,被任命为春宫坊司经局校书,后擢为左拾遗。开元二十一年(733),第八次遣唐使多治比广成等归国,时仲麻吕在唐已有17年,奏请随同遣唐使归国,出于对仲麻吕的器重,玄宗未于允许。此后又任秘书监兼卫尉卿。开元十二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归国,仲麻吕再次请归,得到玄宗的应允,并命为唐朝的使臣护送日本使臣回国,应该说这是一种殊荣。这时他56岁。晁衡在唐期间,以他的学识和才能,结识了不少当时负有盛名的诗人文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离唐之际,诗人王维、包佶等皆有送别之作。也就是这一次,他们于十月十五日在扬州延光寺会见了鉴真,实现了第六次东渡计划。
沧海淼漫,风险很大。为了不使重要人员有同遭复没之险,乃分舟乘坐。鉴真及其随从与副使宿称胡磨同船,大使藤在清河与仲麻吕等同船,普照与吉备真备同船,其他人另乘一船,于十一月十五日同时出发。鉴真与副使的船只于十二月二十日抵达日本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儿岛川边郡西南方村大字秋目浦),吉备真备与普照的船只也先后抵日。而大使清河和仲麻吕一船遭遇飓风,漂至安南,得以保全生命历经艰险再回长安,此时已是天宝十四年(755)的夏季了。

B.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也曾去过兴庆宫,那么他的的中国名字叫什么

晁衡chaoheng
说他是日本留学生 不如说是半移民 这哥们来中国之后就在没回去 还做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的高官 好不容易遣唐使来了可以回日本了 结果被大风吹到越南了 李白听说这哥们丢了 还做诗《哭晁卿衡》

C. 法显和晁衡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人贡献是什么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流了一百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晋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作八十二岁。他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芨多王朝(320年-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大旅行的惊人壮举,以及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名僧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 路。”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把《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称为“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D. 阿倍仲麻吕是谁

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698—770) 一作阿倍仲麻吕。日本奈良时代入唐留学生。汉名朝衡、晁衡。开元五年(717,养老元年)随遣唐使使舶赴唐,同行有玄昉、吉备真备等。同年九月到达长安入太学学习。后中进士第,在唐,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兼卫尉卿。工诗文,与大诗人王维、储光羲、李白等友善。玄宗喜其才,赐名朝衡。二十一年,请东归,玄宗未许。天宝十二载(753),随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东归,途中遇暴风,漂流至安南。十四载,辗转再返长安。时误传其遇难,李白曾有《哭晁卿诗》以悼之。后历官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客死长安。有《古今集》。

E. 阿倍仲麻吕 在中国生活的怎么样

阿倍仲麻吕,是中日文化交流先驱者之一,公元717年,他作为遣唐留学生来到长安。在长安,他看到唐朝京城辉煌的宫殿,热闹的街市,文化的昌盛,心中非常高兴。很快,他进了“太学”(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开始了学习生活。先识字,继而学诗作文,并通读儒学经典,研习各种专门知识。五六年的苦学,阿倍仲麻吕完成了全部学业,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在日本人中能顺利通过进士考试的,阿倍仲麻吕是唯一的一个。考中进士以后,阿倍仲麻吕担任司经局校书(图书管理员),陪同皇太子研习学问;公元731年,担任左拾遗(谏官);后又破格提升4级,任命为左补阙。左补阙是皇帝的侍从官,阿倍仲麻吕任职后,经常在兴庆宫见到唐玄宗,唐玄宗对阿倍仲麻吕的才华很常识,特地给他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叫“晁衡”。称他为“晁卿”、“晁巨卿”、“晁监”、“晁校书”、“日本聘贺使”,评价很高。仲麻吕早年已能做和歌和汉诗,到中国后,经过盛唐文化的熏陶,诗歌技巧更成熟。当时长安诗坛正是名家云集,盛极一时,仲麻吕性格豪爽,与大诗人李白,储光羲、包佶、赵骅、王维、魏万等人交情很深。他们经常荡舟于曲江芙蓉园,寻觅汉鸿门故址,谈古论今,商讨诗文。他曾把自己的一件日本布裘赠给李白,为此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这样写道:“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关于“日本裘”,李白自注:“裘则晁卿所赠,日本布为之”。公元752年10月阿倍仲麻吕起程回国。唐朝廷及阿倍仲麻吕的长安诗友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这时李白已离开长安出游,未能赴会。王维、储光羲以及各国使节都来为他送行。唐玄宗为送别阿倍仲麻吕,专门作了一首五言诗:“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
阿倍仲麻吕对于唐玄宗和众友的盛情,心中十分感激,也挥笔作诗回赠,还把自己心爱的宝剑从身上摘下,赠给中国诗友留作纪念。他在诗里写道:“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非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一行四船驶入茫茫大海,当航行到阿尔奈波(冲绳岛)时,遭到大风暴的袭击,其他三船后来各自回到了日本,唯独阿倍仲麻吕的船杳无音信。误认为阿倍仲麻吕海上遭难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唐朝。此时,诗人李白正在苏州漫游。听到此消息,心情极为悲痛,便写了一首《哭晁卿衡》的悼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意思是日本的晁卿辞别了都城长安,乘船驶向大海中的故乡。我那像明月一样皎洁的朋友,再也不会回来了,他沉到了碧海深处,带着愁色的白云遮满了苍梧山,悼念我这位友人去世。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深厚。
其实阿倍仲麻吕并没有遇难,原来他乘的那只船漂流到了现今越南的海岸。公元755年6月,他历尽艰险,又回到了长安。
公元755年冬,唐朝发生安禄山叛乱,阿倍仲麻吕也跟随着玄宗辗转奔波,直到安禄山被杀后,于公元757年12月再度回到长安。后来阿倍仲麻吕又担任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公元766年,阿倍仲麻吕被唐代宗李豫任命为安南节度使,上任不久,便患重病,公元770年1月,阿倍仲麻吕在长安病逝。并埋葬在长安,唐代宗追赠他“璐州大都督”的称号,阿倍仲麻吕以毕生精力为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日友好往来的先驱者。为了纪念这位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日本现代作家依田义贤创作了话剧《望乡诗》,热情歌颂了仲麻吕的历史功绩和他与中国诗人的深情厚谊。现在日本和中国分别在奈良和西安建造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西安的纪念碑座落在当年阿倍仲麻吕经常出入的兴庆宫遗址(今兴庆宫公园内)上。这是一座用汉白玉制作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李白的《哭晁卿衡》和仲麻吕的《望乡诗》,还有记述仲麻吕生平的碑文,供来自各地的游客瞻仰。

F. 晁衡怎么死的

楼主他活了七十二岁啊,这在古代可是长寿啊,应该是寿终正寝吧,最多就是年老多病,病死的。他是个日本人,客死在中国了,哎还是中国吸引力强啊。生是日本人,死是中国鬼啊
不过,他曾经被李白误认为回国时,船翻人亡了,所以李白为他写了一道载入中日友好史的句诗。

阿倍仲麻吕(698—770),日本奈良时代入唐留学生。名一作“仲麿”,入唐后始称官服像汉名“仲满”,后改朝衡、晁衡。一说生于701年。开元五年(717,养老元年)随遣唐使使舶从奈良(平安京)出发经福冈,取道南路西航,从中国扬州登陆,同行有玄昉、吉备真备、大和长冈、井真成等557人。同年九月到达长安入太学学习。后中进士第,在唐,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秘书监兼卫尉卿。工诗文,与大诗人王维、储光羲、李白等友善。玄宗喜其才,赐名晁衡。二十一年,请东归,玄宗未许。天宝十二载(753),随遣唐使藤原清河使舶东归,途中遇暴风,漂流至安南。十四载,辗转再返长安。时误传其遇难,李白曾有《哭晁卿诗》以悼之。后历官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官终潞州大都督(从二品)。滞留唐朝五十四年,七十三岁客死长安。诗作存于《全唐诗》中。《古今集》载其和歌一首,为在唐思乡之作,后被选入《百人一首》。《大日本史》卷116有传。

晁衡是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生活在日本古代文化繁荣的奈良时代,家乡又正好在文化中心奈良市附近。日本的奈良朝和平安朝,和中国的隋唐王朝关系至为密切。奈良朝(710年一794年)的上层人物十分仰慕中国文化,经常不断地派遣遣唐使、学问僧和留学生到唐都长安,这些人都经过精心挑选,对中国文化有较深的研究。

晁衡在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其时他刚满二十岁。入唐以后,他的学识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学界的赞赏,唐政府先后任命他为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之职。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左散骑常侍位至从三品,仅次于各部尚书,可见他很受唐朝的重用。他可能是在开元十九年(731年)以后,把阿倍仲麻吕改为汉名晁衡。这一年他的朋友储光羲给他的一首诗,已经称之为“朝校书衡(古字朝、晁通用)”。

晁衡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赵铧、包佶等都有过亲密交往。储光羲对这位日本诗友十分赞赏,曾写诗称他:“吾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春坊称晁衡任校书时的工作地点左春坊)”。晁衡和李白交为好友约在玄宗天宝元年至四年(742—745年),晁衡送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感动,曾在诗中提到:“裘则朝卿(晁衡)所赠,日本布为之”。天宝十三年,李白误闻晁衡在归日本时翻船遇难,甚为悲痛,曾写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首诗已成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名作。王维同晁衡也早就交为好友,天宝十二年晁衡归国时,王维曾为之题诗一首《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祝他一路顺风。晁衡也为中国朋友留下惜别诗和宝剑一柄:“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晁衡这次东渡未能成行,遇风受阻,辗转漂泊后又回到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直至大历五年(770年)才以七十三岁高龄在长安逝世。晁衡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五十四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日本人民十分怀念这位中日友好的杰出代表,在东京的护国寺建了雕像和纪念堂。近年来,中日两国又在西安和奈良分别建立了纪念碑,纪念这位友好使者。

G. 法显和晁衡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人贡献是什么

留唐学生晁衡(即阿陪仲麻吕)是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善诗文,任唐御史中丞。与李白关系密切。回国时误传遇难,李白作《哭晁卿衡》,后返回长安。晁衡:留唐任职,一住54年阿倍仲麻吕(698—770)是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中国名字叫晁衡。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晁衡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当时他还不满20岁。入唐以后,他的学识和品行,很快受到唐朝皇帝和学界的赞赏,先后任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和镇南都护等职。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左散骑常侍是从三品,可见他很受唐朝的重用。晁衡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等都有过亲密交往。储光羲对他十分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相赠。晁衡曾经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动。天宝十三年(753年),晁衡想随“遣唐使”回国探亲,唐玄宗许之,并且命他为回访使者。他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共乘一舟回国,途中遭遇风暴,李白误闻晁衡在归日本时翻船遇难,非常悲痛,写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一首,情意深厚:“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成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名作。晁衡后来东渡失败,辗转漂泊后又回到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直至大历五年(770年)以73岁高龄在长安逝世。晁衡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54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日本人民为其在东京的护国寺建了雕像和纪念堂。
法显是我国最早去印度取经的僧人。东晋人,俗姓龚,平阳人,有兄三人,均在幼年夭亡。他生下后,父担心他亦难留世,在他三岁时,寄一老和尚度为沙弥。谁知回家后得病,延医无效,命在垂危。父急忙将他再送寺院,在老和尚的细心照料下,病竟好了!从此其父不敢领回。母亲思儿殷切,常至寺院探望。

法显十岁丧父。叔父悯其母寡独无依,强令他还俗。他说:“我是父亲一再送到寺院的,现在我正在学道稍有长进之时,怎可半途而废呢?以后我常回家探望母亲就是了。”叔父拗不过他,只得作罢。几年后,母亲也死了,他回家料理好丧事,即归寺院。

他的师父农禅并重,全寺僧人种了百十亩稻田。一次与同修数十人在田间割稻,突然来了不少饥民抢夺稻谷,众沙弥阻止,惟有法显和颜悦色地对饥民道:“你们大概是外地逃荒来的吧?想必饿极了,你们尽管取吧。”众饥民对这小沙弥感激不尽。

沙弥们傍晚回去禀告,师父非但没有责备法显,反而嘉奖他做得对。师父说:“出家人应以慈悲喜舍为本,急人所急。”

法显在二十岁时受具足戒。由于他修学精勤,已深解不少经论,行为举止,也十分严肃。那时佛教初传东土,佛教经律论还非常缺少,他深感不足,他想:西域僧人既能千山万水来我国传道,难道我们就不能去天竺求法吗?他将想法告明师父,师父极为鼓励,说:“一个年轻比丘应该有一番大作为,要为弘法利生作出贡献。”法显异常高兴,就说服了同学多人,立下誓愿,于晋朝隆安三年,在长安出发了。师父为他们亲自送行,激动地说:“我很羡慕你们,遗憾的是我年纪老了,不能与你们同行;愿你们一路保重,不到灵山,决不归返!”

法显一行肩背干粮、水囊,往西进发。横渡流沙河时,他们跋涉在无边无际的荒漠上,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有时不知所处方向。他们饿了,稍稍吃些干粮;渴了,寻找有积水的地方喝个饱,并灌满水皮囊晚上不能赶路,便躺在沙地上,仰望星星。每天看着日出日落辨别方向,一路上循着人骸、兽骨作为路标,时常遇到热风扑面,飞沙袭人,把半个身子埋在沙里;但他们不怕苦,不退缩,终于渡过了大沙漠。

到了葱岭,只见白皑皑一片高低起伏的山峰。原来这里冬夏积雪,成了银色的冰雪世界。尤其是山高路滑,极难行走;有时峭壁千仞,连鹰隼也难飞过。幸亏山上还有前人凿的梯道小路,还可勉强通行。遇到两峰之间,更有艰险的索桥,要大胆地攀着悬索过去。若不小心,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底下是冰雪融化的滚滚激流。一路上梯道不计其数,索桥也有数十处。至此,法显的四、五个同伴,有的在过沙漠时畏难地回去了,有的在大荒漠得病死了,有一个在过索桥时跌入万丈深谷了,只有一个名叫慧景的师弟还跟着他。但是慧景这时也累病了。

H. 日本文字是谁发明的

日本的文字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之上演变由来的。

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两种字体: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个。前者假借汉字的草书造成,用于日常书写和印刷;后者假借汉字楷书的偏旁冠盖造成,用于标记外来词、象声词以及特殊的词语。

自汉字输入日本后,历经岁月,迨至八世纪中叶,日人始用汉字楷书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汉字草书的偏旁造为平假名,以为注汉字音,及标注日本语音之用。当时称汉字为男文字,而称假名为女文字。

(8)晁衡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日本在汉字未传入之前本无文字,此一观点早为公元九世纪时的一部份日本学者所主张。虽然也有人主张「固有文字存在说」-即所谓「神代文字说」,如德川时代后期的国学者平田笃胤(1776-1843)从国粹主义立场着有「神字日文传」一书,力陈日本早在神代便有文字。

惟事实上,这是留传于对马阿比留家者,为朝鲜谚文的窜改,是故所谓固有文字说不足凭信,而日本古代,现在已为一般学者所承认。不宁惟是,多数日本学者咸主张日本之有文字是在汉人渡日之后。

从公元前后开始,汉字作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冶金、纺织、农耕等文明,以强大的辐射力量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由此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汉字文化区。据史志文献以及日本的考古发现,公元前1世纪,汉字就经由辽东、朝鲜传入日本的九州、福冈等地。

汉字的小篆体和隶书体多以铭刻在铜镜上的形式传入日本,这些文字符号和铜镜上的其他图案一样,被日本人视为庄严、神圣、吉祥的象征符号。此后日本在仿制铜镜时,也开始仿制汉字铭文。在日本福冈志贺岛出土的汉代蛇纽印章,上有隶书“汉委奴国王”字样,当为汉光武帝所赐印章。

据日本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等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公元年,《论语》、《千字文》等汉文书籍传入日本。尤其是在公元世纪,有大批懂汉文的朝鲜人渡海到达日本,大大推动了汉字在日本的传播。

日本保存至今的一些金石文献,如公元世纪中期的纪伊隅田八蟠神社铜镜铭文、船山古坟大刀铭文,以及武藏稻荷山古坟铁剑铭文等,都是日本使用汉文的早期材料。汉字的输人和传播,是日本化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

I. 论坛"灌水"的由来

“灌水”的由来
虽然至今没有人能给灌水给出一个准确地定义,但似乎大多数人都形成了这样一种默契:在论坛上,漫无目的发表没有实质意义的帖子或者和主题不着边际的回复,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灌水”。

然而,为什么把发帖说成是灌水呢?考究起来“灌水”的出处居然有三种版本:

神话版:寄托了妃子对舜的哀思

相传上古时代,舜去世以后,他的两个妃子非常悲痛,所以经常跑到湘水上去灌水,以抒发哀思。悲痛到极致难免痛哭,泪洒到青竹上,留下了斑斑的痕迹,后人们就把这种竹子叫做湘妃竹,也叫做斑竹。

科学版:物理学沉浮条件原理

出自小学课本:几个小孩在玩球,不小心把球弄到树洞里去了。好深,够不到,怎么办?其中有个聪明的小孩,去河边打来水,把水灌进洞里,球就浮上来了。

在论坛上的“主题帖子”就好比是一个皮球,不管内容是否精彩,如果你不回复,那么帖子自然就“沉”下去,然而,你一旦跟帖,那么这个帖子又会“浮”上来。所以回帖的过程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就是灌水。

官方版:里根总统的“化名”演化

据说里根执政时期,为了掌握民情,他常用“Addwater”这个网名上论坛。在和人们的交流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网友。不过当时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卸任后,在与朋友聊天的时候,不经意之间他透露了自己的秘密。没多久,这个秘密就在网上传开了。于是,发给“Addwater”的帖子如雪花片般满天飞舞。论坛的版主又不敢删除人们写给总统的帖子。最后,论坛服务器终于不堪重负,被这些信件挤爆了。人们才意识到“Addwater”实在太可怕了。后来人们就把那些没有内容,乱七八糟的发贴的行为统称为“Addwater”,中文译作“灌水”。

以上就是灌水一词的三大来源

J. 阿倍仲麻吕和阿倍内亲王有什么关系

阿倍内亲王是孝谦天皇的乳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日本女天皇,在中日友好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是晁衡 ,是日本著名的遣唐留学生,唐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 他归国时遇海盗死了的假消息传到中原,李白还特意写了《哭晁卿衡》来纪念他,结果是虚惊一场。
阿倍仲麻吕和孝谦天皇几乎没有直接关系,但有一些间接关系。
(1)阿倍仲麻吕生活在孝谦天皇和她父亲统治的时代,阿倍仲麻吕是孝谦天皇的父亲派出的唐留学生,因为其学识非常出色,受到到唐玄宗的赏识,多次挽留不允他归国,最后割爱允求,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让他回日本探亲(公元755年)。
(2)阿倍仲麻吕在公元753年引荐鉴真和尚给日本使团,使得鉴真和尚随日本使团的船成功渡。鉴真和尚到日本后受到朝野盛大的欢迎。公元754年为孝谦天皇、圣武天皇及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440余人授戒;为80们僧舍旧戒授新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756年孝谦天皇任命他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僧佛事务。

阅读全文

与晁衡名字由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怎么改马的名字好听 浏览:355
谢梓汐名字打分 浏览:793
最好听的陈字开头的名字 浏览:879
不错的英文名字男孩 浏览: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浏览:372
大众名字男孩 浏览:628
杨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吗 浏览:862
吕子开头三个字的名字 浏览:311
黄乐琪的名字五行属性 浏览:132
园区起名 浏览:767
水配什么名字好听 浏览:406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名字大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428
跟妆工作室名字英文 浏览:537
叶艳华名字如何打分 浏览:198
赵姓绍字辈男孩名字鼠年 浏览:751
姓李字五行属什么名字好 浏览:150
测试你在古代叫什么名字游戏 浏览: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宝宝大名 浏览:420
两个字好听的名字女生带陌字 浏览:99
五行喜火缺水怎么起名字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