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字寓意 > 贵阳九门四阁名字由来

贵阳九门四阁名字由来

发布时间:2021-03-22 23:54:43

『壹』 你知道贵阳“九门四阁十三关”中的大关在哪里吗

作为一名地道的贵州人当然知道,贵阳“九门四阁十三关”中的大关指的是我们贵阳的“凤凰关”。也就是现在的“凤凰古城”。而“大关”是俗称,也就是我们说的小名。老辈人常说凤凰关在清朝以前是贵阳至四川必经之路上的一个落脚点(驿站)。发展到现在高速公路不经过凤凰关而逐渐被人们冷落。历经了时间的洗礼,从而被人们忘却。现在的它的地址为‘贵阳市乌当区野鸭乡大关村’。

据说:以前大关有一道城门,但是从清朝发展到现在城门已经倒塌了,只留下了石基还可以辨认出当年城墙的位置。现在我们这一辈很少有人知道大关的遗址的具体位置了,根据现有的记载:现在存有的大关遗址地点就在‘观山东路小关特大桥西头的大关村’里,在关口下的斜坡上,还留存有一小段古道遗迹……这些在已出版的《贵阳地名故事》、《贵阳市乌当区地名志》、书中都有记载。

历史上留下的每一个遗迹都是国家宝贵的遗产。我们不要因为现在不顺路而冷落的他它们,相反,我们要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认识他它们、保护的它们,、发展它们。让他它们在我们历史长河的足迹中得以留存。

『贰』 贵阳名的由来

贵阳因为在贵山的南面所以得名。因贵阳古代盛产竹子而闻名,故用“竹”的谐音“筑”来作为贵阳的简称。

贵阳之名较早见于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元代始建顺元城,明永乐年间,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贵州通志》则注明贵山为城北五里,相应的地图亦标注贵山在贵阳城东北外,即茶店北面杨柳井的玉马山。

(2)贵阳九门四阁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贵阳位于贵州省中部,东南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瓮安、龙里、惠水、长顺4县接壤,西靠安顺地区的平坝县和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北邻毕节地区的黔西、金沙2县和遵义市的遵义县。

截至2017年,贵阳市下辖6个市辖区: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3个县: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代管1个县级市:清镇市。有32乡(其中民族乡18个)、45个镇、90个社区,1054个行政村。市政府驻观山湖区市级行政中心。

『叁』 谁知道贵阳的9门4阁是哪些

北门,就是喷水池那里,北门桥那里。
还有威西门、新东门(友谊路卷烟二厂对面)、洪边门。
四阁的话还有皇经阁(在省府路小学内)、灵官阁(在普陀路建国巷)、玉皇阁(在城基路),这三个阁楼现在都已经不在了,只剩下哦文昌阁。另外华家阁楼不是四阁之一。

『肆』 谁能解释一下贵阳有“九门四阁十三关”之称

准确的说是九门四阁十四关

对于我们长期生活的城市,我们早晚都在与它打交道,所以我们最了解它、最熟悉它,其街道的走向,商场的位置,基本上都能一一说出。但是,对于它的过去,它的历史,它有多少城门,有几座楼阁,周围有哪些关隘,我们并不一定了解,并不一定都清楚。尽管有些名称至今还在延用,但大多“名存实亡”,如果还有那么一点“实”,也仅是些残垣断壁,败楼朽阁,碎砖旧石而已。

“贵阳”一名,人们习惯地以为源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建置的贵阳府。但查阅史料,我们发现,贵阳一名早在贵阳府之前就已经存在,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曾有两处就提到“贵阳”二字,曾有“贵阳八景”记载。为什么叫“贵阳”,有“贵山之阳”之说,也有贵阳是贵州的别称之说,至于哪种更科学更准确更符合历史,这个问题还有待考证。
旧时的城,由于防御的需要,都筑有围墙,有墙就有门,有门一般就有楼。城内是官府办公和居民生活的场所,因此就有衙门、民房和楼阁。阁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而城在通往四面八方的驿道上都设有关卡,用于防止敌人入侵、控制人员往来,查验货物进出等。旧时的贵阳城,就有“九门四阁十四关”之说。
贵阳城垣,修建的确切年代因历史久远,资料缺乏无从稽考。可查的最早关于贵阳城的记载,是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宣慰史范汇写的《八番顺元宣慰使题名碑记》,“我军到其地,诸部悉归顺,始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改贵州为顺元,屯住城中”。文中虽提及“城”,但过粗略只能想象。明郭子璋《黔记》说:“国初建贵州省城,率因元旧城址狭隘,城垣卑薄。”清《贵阳府志》载“贵阳府城,即元顺元城也。顺元旧设土城,东、南、西三面与今城同。北面仅至今钟鼓楼。”由此可见,贵阳在元代就有城,只不过是土城而已。

明清两代,先后曾两次对贵阳城进行了扩建。随历史的推移,明朝在贵州的行政机构曾几次易名,时间的流逝人口也逐年增多,原来城池当然拥挤,不敷所用。因此在元城基础上,洪武十五年(1382年),镇远侯顾成、都指挥马烨建进行了第一次扩建。甃以石,门五:东曰武胜,南曰朝京,次南曰德化,北曰柔远,西曰圣泉。清《贵州通志》对贵阳城的记载,除了马烨建将北门由钟楼拓展至今喷水池外,城门名称也有所变化,但其格局基本上与明朝大体相同。此次扩建,土城墙改为石墙,比之以前更加规模和完整,俗称贵阳老城或旧城。
明万历年间,播州杨应龙起事,多次扬言渡乌江逼贵阳。天启初,贵州发生奢(奢崇明)安(安邦彦)事变,贵阳城被困十月余,城内粮道断绝,居民饿死无数。于是明中央政府决定修筑贵阳外城。天启六年(1626年),贵州总督张鹤鸣、巡抚王瑊于北门外增砌外城六百余丈,设威清、六广、洪边、小东四门。至此,经过多次维修和两次大规模的扩建,贵阳城垣全部建成。包括内城(老城)和外城(新城)两大部分,中间以北门连接,共九个城门,即老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北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和新东门。它的形状南北长,东西狭。它的范围,包括了今贵阳市环城路以内的地区。

老东门:明代称武胜门,清代称昭文门。在今文昌巷,文昌阁就建在老东门的月城上,尚存一段古城墙,墙高二丈七尺,城门曾被毁,前几年修复。城门有联:“楼伫蟾光先人座,山随龙势远穿城”。
大南门:明代称朝京门,清代称迎恩门,这是通往贵州南部惠水、长顺、罗甸等地古驿道必经之地。在今大南门南明桥北转盘处,旧境不见,前几年改建为大南街心花园,塑兰花城雕。
次南门:明代称德化门,清代称广济门。城门在今都司路西端,原古城墙上建有回龙寺、关帝庙,解放后寺庙改建,墙长杂草,一片荒凉。因居南偏西,名曰次南。次南门有联:“排闼双峰青对峙,绕城二水翠交流”。
大西门:明代称圣泉门,清代称振武门。在今交通街与瑞金中路交汇处。旧时门外多为菜地,市西一带只有几户人家,河岸皆为稻田,城门不很热闹,但到市西的桂月寺、华家松山、后期的慈母园等都要由此经过。有门联:“近听河声宜洗马,远窥山意欲搏狮”。
北门:明代称柔远门,明代称布德门。在今喷水池,是旧城与新城的分界线,也是连接旧城和新城的通道。1927年周西成主政贵州,修城内马路,城门被拆除,南北遂贯通。1929年毛光翔在此筑台塑周西成铜像一座,俗称“铜像台”,解放后改建为街心花园,如今成为各民族节日的庆典场所。有联曰:“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
威清门:俗称威西门,在今威清路,即黔灵西路上端。因此门可通威清卫(即今之清镇县。清镇系由威清卫、镇西卫各取一字合称得名),有门联:“蜂挺狮形争巽位,岭穿龙脉演乾爻”。
六广门:在今中华北路与白鹭巷交汇处。此路是明代贵阳通水西的要道,由此出门可通龙场(今修文)六广河,城门因此得名。
洪边门:也称红边门,在今普陀路与豆腐巷交汇处,因此门可通洪边十二码头(即今开阳)而得名。城门联为:“隔岭田耕乌党近,插云山拥鹿疃高”。
小东门:也称新东门,在今黔灵东路与余家巷交汇处,因次于城内之东门而得名。城门有联:“谷播元辰农待雨,花探上巳女如云”。写出了城门的田园景色。

贵阳的“四阁”,现存在的只有文冒阁。其余的皇经阁、灵官阁、玉皇阁均已消失,而其遗址今在何处,即便是土生土长的 “老贵阳”,知者已不是很多。
文昌阁:贵阳原有两个文昌阁,一个是原建在城内府桥上的文昌阁,已不存在,早被人们遗忘。另一个就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建于老东门月城上的文昌阁,该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取文昌名,寓文化繁荣人才昌盛之意。阁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木结构阁楼,风格独特,巍巍耸立。立于阁上,可览在半个贵阳城景。
皇经阁:在今省府路小学内,从字面看好似皇家藏经处所。此地解放前为志道小学,并存有古建筑遗痕,后经过多次翻修重建,现已完全消失。
灵官阁:在今普陀路建国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是二进四院大庵,拆毁时间不详,地基上现建立幢幢大楼。
玉皇阁:在今城基路,现为城基路小学校址。玉皇阁应为道有修身之所,原古建筑于1958年全部拆除,改建教室。
贵阳城外的“关”,大抵皆建于山道峡口处,多位于古代交通要道上,筑有拱门和相应的房屋,派士兵把守,承担着进入城池的重要防卫的任务。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贵阳又设南北二关,为征收杂税之所,与旧时的关作用和意义有所不同。明清时期,贵阳城外大体设有十四关。

新添关:明《贵州图经新志》说:“新添关,在治城东南三里,贵州站在其下。”新添关因其通新添卫(今贵定县)而得名,贵州站在今油榨街,据此可知,新添关应该在今油榨街附近,因无足迹可寻,地点待考。
图云关:原名油柞关、图宁关。《贵阳府志》说:“图云关,在治城少南五里,旧名油柞关。”康熙四十年改图宁,道光元年改图云。油柞关,古名贵阳站,位于今油榨街东端森林公园,附近有图云桥,石壁上存留的几帧石刻,使得关口尚存古韵。
鸦关:俗名小关。明《贵州图经新志》说:“鸦关,在治城北三里,群山环叠,中惟一可守。”原为贵阳通四川的驿道必经之处,旧有拱门一座,其旁有店铺供往来客商食宿,在公路修通前,此处是贵阳北面门户。拱门额嵌“北门锁钥”四字。
凤凰关:俗称大关。《贵阳府志》说:“凤凰关,在城北十里,旧名大鹏关。”原为贵阳至四川驿道所经之处,后来公路不经过此地,才冷落下来。现为贵阳市乌当区野鸭乡大关村。
蔡家关:清爱必答《黔志识略》说:“蔡家关,在治城西北五里,亦谓之响水关。”蔡家关今位于贵阳市西面,1958年于此建贵州工学院,现为贵州大学之一学区,贵黄公路由此经过。
打铁关:《贵阳府志》说:“打铁关,在府南百纳副司打铁寨,去府六十里,有塘。”由此推断,打铁关在今花溪区黔陶乡打铁寨,东靠黔陶,西邻青岩,青岩至黔陶的公路由此经过。
白沙关:《贵阳府志》说:“白沙关,在府西二十八里麦西里刘家庄。西达清镇,东通扎佐。”白沙关在古代贵阳通往修文的要道上,今属白云区艳山红乡所辖。
百达关:《贵阳府志》说:“百达关,在浑水屯。去城十七里,高入云表。”百达关在今之贵阳西面,其北为阳关农场,南为野鸭塘,属于野鸭乡浑水屯村。
六冲关:《贵阳市志未成稿》记载,“城东五里曰六冲关,贵开公路经其下。”六冲关原名鹿疃关,在今茶店北面,属云岩区黔灵乡。因上有童文献修建的天主教小修院,后改精神病院而闻名,其侧为贵州省植物园。
汤粑关:《贵阳市志未成稿》说:“城东三里曰汤粑关,为通黄平旧州之路。”汤粑关在今贵阳东南面,属南明区云关乡,南接油榨街,东靠冒沙井,为贵阳东出口,贵新公路机场段由此经过,每日车流如潮,甚是热闹。
土地关:俗名大土地关,即(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所说的梯岭,旧时为省城贵阳通中曹司的要道,在贵阳东南部,今属南明区后巢乡。
小土地关:位于土地关南面一里之处,旧时系省城贵阳通中遭遇司的必经之地,今属南明区后巢乡。
北关: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在普定路(即今之云岩区黔灵西路基督教教堂处)设北关,为征收杂税之所。
南关: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在太平路(即今南明区新华路南明医院处)设南关,亦为征收杂税之所。
老贵阳的九门四阁十四关,有的由于保护得当,遗迹可寻,尚存当年之风貌。而多数由于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失却踪影。但至今还延用着过去的名字,这些名字也许只是某种符号,人们一般也不会去考究它的历史和内容,只有那些怀古思旧、刨根问底的人才会去关心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伍』 九门四阁的简介

贵阳有句俗话:没有走遍‘九门’、‘四阁’,讲不出‘十八个狮子对面笑’、‘过桥不见桥’、‘过庙不见庙’这些所在,就不够称为‘老贵阳人’
贵阳九门:老东门、新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北门(在今喷水池一带)。
“十八个狮子对面笑”:指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贵阳电影院门口,两边各耸立着九个大狮子相对而笑。
“过庙不见庙”:指旧式贵阳有个叫孔子庙的地方,但其实并非真正的孔子庙,据传“文革”后该地名就没有再使用。
“过桥不见桥”:指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贵阳小十字一带,沿贵阳电影院往大十字方向20多米处的一条侧巷。
云岩十街:一品泉(今龙井路)、二浪坡(在今小十字一带)、三道坎(省府北路一带)、四眼井(四川巷)、五显庙、六座碑(民生路一带)、齐(谐音七)家湾(今延安东路一带)、八角岩(六广门一带)、九华宫(在东门外莲花坡一带)、大十字(今中华中路)。
南明十街:余家坝(贵阳方言将“余”读成“一”,在今箭道街一带)、二戈寨、三板桥、四方河、五里关(今五里冲一带)、六洞桥(今博爱路一带)、七里冲(与五里关对街相邻)、八里屯(今云关乡一带)、九架炉(今二医旁一条小巷)、石(谐音十)岭街。

『陆』 九门四阁的介绍

贵阳四阁:玉皇阁(今新华路一带)、灵官阁(在建国巷)、皇经阁(省府路一带)、文昌阁(在文昌路)。

『柒』 “山水之城”贵阳,包裹着多少令人神往的市井气

贵阳有着西南城市常见的享乐精神,市井之间永远浮动着一种活泼气氛。来到这里的人很难不受到其感召。街头行人商贩的嘈杂声,像是在大声宣示着这是一座属于市井的城市。
与城里喷鼻的生活香气截然相反。如果你驱车向城外走去,不管是哪个方向,半个小时之内总能看到好风景。山水景与烟火气的有机统一,使人错愕,摸不准这座城市的脉搏。
贵阳确乎就是这样一座山水幻城。
1.贵阳,生气扑面而来
贵阳人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吃喝玩乐,凌晨两三点还在堵车。夜宵落幕的时候,早餐铺子也开张了。
画家董重在一篇博客里写道:“这是我的城市,贵阳。多阴雨,夏天凉爽,冬天湿冷,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吃辣椒的天才,善饮酒,什么都敢吃。这座城市不大,嘈杂,各类闲杂人等常无名头地聚集在一起,理由当然是喝酒、玩耍。”
贵阳人爱消费、讲时髦似是一种共识。这种感觉并非毫无依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17年,贵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6元,首破3万大关,虽然增速高于全国水准,但是数额仍比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低将近12%;同年,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26063元,比全国平均水准还要多出1618元。
关于贵阳人的消费心理我听到多种解释,作家戴明贤推测这是抗战时期“下江人”大量流入带来的影响——“下江人”是对抗战时期逃难而来的内地人的统称,因其中有大量江浙难民,他们带来的海派生活方式对贵阳以及贵州影响深远。
还有人说这是因为贵阳集中了省内依靠资源发家的富有家族,可以类比太原,因而拉高了平均消费水准。还有人认为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对贵阳的影响,相对于积攒财富,人们更看重当下的快感。也有人则直接把它归因于虚荣与庸俗的观念作祟。
贵阳街头的餐饮小食店之多,流动商贩之多,在中国的城市里是排在前列的。最能感受贵阳气氛的大概是清晨的肠旺面馆,人们从窗口接来一碗撒着红油、香臭并举的劲道汤面,自助加满一碟各家馆子特制的酸辣泡菜,左右腾挪出位置挤挤挨挨坐下,呼噜吃完之后各奔前程。
跟早餐店里的食客一样,贵阳的山山水水、楼屋街道也是那么挤挤挨挨的。贵阳的生气,也在于山地里的故事。
2.这里的每座山都有故事
站在黔灵山顶上向南望,收进眼底的是多半个贵阳城。山顶的亭子叫“瞰筑亭”,“筑”是贵阳古称,原因有多种推测,大部分解释为同“竹”,念二声;贵阳还有“林城”的别号,总之,这里曾是茂林修竹之地。现在的视野里,可见的是破旧与簇新的建筑密密麻麻,城市替代丛林,向上、向四边努力生长,直到在另一座山前碰壁。
贵阳主城区位于百花山、黔灵山、南岳山三条纵向山系之间,是两块不规则形状的坝子,被群山锁扣,被错综的水系切割。
黔灵山所俯瞰的云岩区和南明区是贵阳最早的两个城区。云岩的名字来自山,南明取自河,自有诗意。南明河自南向东北方向流淌,包含了贵阳大半城区。城内常见山丘,突兀地间插在楼宇之间,造成视觉上的惊异效果,好像它们才是后来到达的不速之客,见缝插针地在城市中抢占一席之地。喀斯特地形让贵阳与山川自然紧密交错,在中国的省会都市里罕有,就像天神把握于股掌间的盆景。
作为省会的贵阳城市规模不大,人口数量也不多。但贵阳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其实非常高。2014年的贵阳市“疏老城建新城布局规划”提到,贵阳一环以内(包括云岩和南明两区核心范围)的人口密度将近每平方公里5万人。同一年,香港人口分布最密集的观塘,是每平方公里5.7万人。都说贵阳曾经被叫作“小香港”,在这一点上,倒真是有点相似。
这样你就能理解,紧贴一环北沿的黔灵山为什么受到贵阳市民的钟爱,就像是香港中环边上的太平山,它们都与都市短兵相接,就算人们要规划它、修整它、建筑它,它们还是顽强地留存在那里,连同树、草、花和鸟,最终成为人们的依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摧枯拉朽式的城市建设对地方文脉和生活肌理的改变是巨大的,贵州省建筑规划院的总工程师刘兆丰说:“贵阳以山水定城,不像很多平原上的城市以街巷定城,街巷没有了,城市就死亡了。贵阳只要山水骨架还在,就可以有依托,实现城市的复兴。”
贵阳不仅是被山系合围,在城区之中也或分散或聚合着许多山丘,“每座山都有故事”。
东南方向的森林公园,受周恩来的指示成立于1960年。园区内有古迹“图云关”,始建于宋,曾是环绕贵阳的14个古关口之一,也是“从湖南达至贵阳的最主要通道,当时(1939—1946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及陆军167后方医院、美军第27野战医院全部迁到图云关,有3000多名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救治了数百万伤病员”。
1508年,王阳明流放于现属贵阳市修文县下的龙场担任驿丞,进而“龙场悟道”,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这是贵阳跟中国传统道统走得最近的一次。清嘉庆年间在贵阳市扶风山南麓修阳明祠,与民国时期修建、纪念东汉学者尹珍的道真祠,以及始于乾隆年间的扶风寺连为一体。
3.贵阳历史的片段
贵阳的故事很多,但留下详实记录的却很少。
贵州是古人类遗址分布丰富的省份,迄今已经发现的遗址中,旧石器时代最多,以贵州北部、西部和贵阳所在的中部最为密集,通常沿河流分布;到新石器时代减少,至商周变得零星。有学者推测贵州古时温暖,植被动物众多,方便采撷捕猎,喀斯特地形又为穴居提供了方便。当人类的生产方式向农业过渡时,这些便利条件却成为劣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牂牁大姓”就是汉代移入的三蜀大姓、汉代将领与当地土酋的结合。更具体的例子是,以暴力平定苗疆的顾成,其第六代后人顾良相因不忍带领明军进剿黔东南、屠戮无辜,而逃入苗疆,改苗名“邦迪”,取苗女文氏,按照父子连名的方式传承至今。
1282年,元朝建“顺元城”为贵阳建城起始。顺元城筑有土墙,面积仅有一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关卡。
贵阳真正作为一个城市发展还是在明代。
此前,关于贵阳的记述大多见于文献,真正的实物很少,大量物证还是明清之后的遗存。明初明军平定云南,需要借道贵州,于是修建驿路,沿途屯军,大量移民。贵阳因为地理位置居中,成为驿路的枢纽,形成现在贵阳城的雏形,自此贵阳和贵州真正并入中国历史的主流。
明清以来贵阳中心城区的相对地理位置和范围几乎没有大的变动。老贵阳府城有九门四阁,奠基于明代。紫林庵、大十字与喷水池大致以老城的西门、城中心和北门为坐标。
贵阳曾有“黑羊箐”的古称,据说来自彝语。而在贵阳、花溪附近苗族的诗歌中,“格洛格桑”是反复出现的词汇,“格洛”指花溪,“格桑”指贵阳,“格洛格桑”是苗族人对贵阳地区的命名。
贵州是百越、百濮、苗瑶与氐羌先民融合分化之地,只是要寻找他们在贵阳留下的痕迹,所得的零星证据都很模糊。元代以前一直到夜郎和牂牁,贵阳本地的历史大段留白,无法勾连出连续的画面。
一直到清朝中叶以后,贵阳的汉族人口才超过少数民族人口,渐渐成为汉族占据主流的城市。就像所有的人类历史一样,这一过程既有自发流动,也有文治武功。贵阳名胜甲秀楼前曾立有铁柱两根,分别为清雍正时期的云贵总督鄂尔泰平定苗民起义,以及嘉庆年间云贵总督勒保平定布依族起义后,用收缴的兵器铸成。
4.被“统一”的移民
近百年来,对贵阳影响最为深刻的大变动都跟人口迁徙有关:一是抗战时期躲避战乱的人口;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建设迁入的人口;三是“三线建设”迁入大批企业。
根据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云岩、南明两区的人口仅27万人,是同期北京的10%、上海的4%。而1953—1960年迁入人口达25万人,仅1958年大招工就迁入18万人。1964—1978年“三线建设”净迁入人口也达20万人以上。到了1982年,贵阳全市人口增至132万人(云岩、南明两区合计为79万人)。
2010年之后,贵阳曾经以几个超大楼盘——城市综合体引起舆论瞩目,其中规模最庞大的花果园,根据《贵阳晚报》报道:入住人口50余万人,日均人流量100万人次,日均车流量31万辆次。从那里经过,如同鸽笼的摩天高楼毗连成片,游弋其中如同体验AR版的科幻电影。仅花果园一个楼盘的吞吐量就可以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大移民相提并论。
贵阳经济的生机受惠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举目皆是生态文明、大数据的蓝图与成就。贵州省大数据中心管理局副局长景亚萍在2017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说:贵州省大学生的回流指数名列全国第七,回省创业的大学生要比出省创业的多217%;而贵阳是仅次于深圳、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2017年,贵州GDP增长10.2%,增速连续7年全国前三。曾经以穷困闻名的省份,现在似乎要打翻身仗了。
历史总有回响。
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建设对比当年驿路的铺设;城市化大量吸纳人口对比历史上的移民潮;当富士康挖空了三座山,把数据中心建在贵安新区的山洞里时,不由让人联想到“三线建设”时那些迁移到贵阳山区的军工厂——在工业文明朝互联网转向时,贵阳天然的地理环境再次发挥出优势,仿佛是对旧石器时代的呼应。
一地人有一种特点是过度简化的描述,接近于偏见,离谬误不远。但环境对人的塑造又是显见的,会埋伏在你的体内,随着年岁彰显。戴明贤讲贵阳人——可以说所有贵州人——具有山民性格:他们不事张扬,所以好山好水好人才不为外界所知;他们耿直倔强,用方言讲是“牯”,当这个为牛分类的名词被用作形容词时,其意涵有了微妙的变化,包含了丰富与生动的形象。
如今的贵阳人,向上追溯一至两代,有不少人都可被称为移民。但是把时间轴线放长,哪座城市又不是移民构成的呢?那些从几万年前到现在持续流动至贵阳的人们,最终被酸汤、辣椒和好酒统一了口径,被低调湿润的气候改造了面貌,被包围着的山川塑造了个性。
如果以明代建城作为现代贵阳的起始,那么这座“牯”而“有骨”的城市正迎来600年以来的大变局。
本文取自《地道风物·贵州》,原文有增减、改动。

『捌』 贵阳大南门是古迹吗

大南门也叫老南门,是过去九门四阁之一的门,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九门已消失,只剩下地名而已。所以大南门现在不是古迹,但附近有甲秀楼古建筑群

『玖』 贵阳有几个塔几个阁几个门

东门城墙一段

城墙在中国至少有

5000年的历史,贵阳老城墙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先后建有“九门四阁”。随着历史的变迁,贵阳老城墙和“九门”已淹没在时光的尘埃之中,不复存在。“四阁”仅余文昌阁,静卧于东门一段残垣之上。
历史上的贵阳城,据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贵阳府城,即元顺元城,顺元旧设土城,东、西、南三面与今城同,北面仅至钟鼓楼(今王家巷口)。
真正形成贵阳老城基本格局的是明朝两次修筑的贵阳石城。第一次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修建贵阳的内城,周围九里七分,共建五座城门,东称武胜门,南称朝京门,西称圣泉门,北称柔远门,次南称德化门。第二次是明天启六年(1626年),云贵总督张鹤鸣、贵州巡抚王瑊在北门外增砌外城600 多丈,设威清门、六广门 、洪边门 、小东门四门。清初,为了抹掉前朝痕迹,树立清王朝正宗思想,地方政府将明朝的城门名称进行了更改。康熙《贵州通志》记载:门五:东曰昭文,南曰迎恩,西南曰广济,西曰振武;北曰布德。水关二:东北有池,西南一带滨河。
东门称为昭文门,城墙上又有文昌阁,城外风景极佳,所以成为人们踏青游览,享受春光的好去处。(清)王覆升《春日同人集饮文昌阁看桃李》一诗写道:“花气袭衣裙,晴光透林壑。郊原浮青葱,桃李遍城郭。”描绘的就是东门的美好景色。
南门称为迎恩门,在今新华路上的南明桥头处。
西南为广济门,对广济门所处的地势,有诗描绘:“排闼双峰青对峙,绕城二水翠交流。”
“近听河声宜洗马,远窥山意欲搏狮。”写的就是西门了。西门为振武门,就在现在的大西门。
北门为布德门,今喷水池。在修筑外城后,北门已起不到什么作用,逐渐成了集市的场地。“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对联点出了当时北门的场景。

威清门内正阳街街景

威清门俗称威西门,是外城的西门,从此门出可通威清卫(今清镇)。
六广门,从此门出可通六广(今修文)。“关雄北控三巴远,江险西围六广深。” 这条路是明代通水西的要道。到后来,六广门变为贵阳一个集中卖水场所。城门外原是一大片桑树林,杨森任贵州省主席时,把桑树砍了,建起了体育场,就是现在的六广门体育场。
洪边门,从此门出可通洪边十二码头(今开阳),《黔诗纪略》载有一首题为《出洪边门》诗:“重来下马叩荆扉,半亩荒园蝶乱飞。桥北数家留过客,青山如旧主人非。”
小东门,是因为次于内城之东门,由于外城建筑时间较晚,小东门俗称新东门。
经过洪武和天启年间两次兴建,贵阳城垣已全部建成,它的形状,南北长,东西短,犹如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
贵阳城在以后的岁月里数毁数修。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云贵总督赵廷臣、贵州巡抚卞三元重建内城,并将内城城墙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高了三尺,使之高达二丈五尺。乾隆六年(1741年),总督张广泗改建外城。在这之前,云贵总督甘文焜已经重修了外城,外城城墙高二丈,顶厚八尺,底厚一丈。
嘉庆十四年(1809年),贵阳地震,东城墙被震裂四十多丈,不久即修复。
辛亥革命后,由于现代武器的广泛使用,城堡在军事防守上的意义不大,反而有碍于城市交通,贵阳城垣进入了拆弃的时期。
民国16年(1927年),老北门城楼西南角由于年久失修,受雨水冲刷而倾塌。当时正值周西成修建城内马路,嫌北门横亘不便,遂命将内城北门一带隔离外城的城墙一律拆去,辟广场布置绿地,这是贵阳拆城之始。周西成死后,在此树立周西成铜像,称为铜像台。贵阳解放后,人民政府拆除铜像,并将广场拓宽,装置喷泉以点缀街景,地名改称喷水池。
民国25年(1936年),当时政府修建大西、威清、六广门穹洞,拆去各城门上谯楼,改修碉堡。同年,又在大西门侧另辟一门,称中山门。于是,由城内之中山公园前可过此门直达金锁桥。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内迁机关、厂矿甚多,贵阳人口骤增,市面繁荣,遂拆除大南门月城,辟为广场,以利交通,封闭原大南门,在其侧另辟一门,名为中正门。民国27年(1938年),今中山路东段,从小十字起修建马路,在原老东门侧墙拆开一口,直对东山,使中山路延伸,接通环城马路。至此老城之西门、南门、东门虽仍有门,但已非原来的城门。
民国28年(1939年)2月4日,日本飞机轰炸贵阳,炸毁市街十余条,死伤数千人。以后,为便于老百姓疏散,在老东门与中正门之间,增辟禹门、指月、会文三门;老东门与新东门之间增辟忠烈、三民二门;新东门与洪边门间增辟虎门;六广门与威清门间增辟霁云、乐群二门;威清门至大西门间增辟世杰、飞山二门。并筑路以通城外,使城内的出口通道增多。
民国35年(1946年),省主席杨森兼贵阳市长,以拓展市区,便利交通为由,下令拆除全部城墙,城基路即当时北门至威清门城墙拆除后在其基础上修建马路而得名。贵阳老城墙现仅在东门、都司路等处有残留痕迹,近年作了修复,由此可窥其一斑。
贵阳的城墙,自元顺帝至正年间(约公元1349年前后)的土城算起,至民国35年(1946年)拆除为止,经历了元、明、清三个王朝和民国共四个历史时期,巍然屹立近600年。
贵阳城里,有许多楼阁,由阁来讲,以文昌阁、玉皇阁、灵官阁、皇经阁“四阁”较为著名。
文昌阁在贵阳东门月城内,地处文昌街。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目的是为了倡文教、培风水。文昌阁分为三层,上层祭祀奎星,中层祭祀文昌,下层祭祀武安王(关羽)。
“文昌”原是指天文历法中星官的名称,后衍生为主管功名、禄位的神,在封建社会,成为读书人崇祀的神。清朝康熙八年(1667年)、三十一年(1692年),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乾隆六年(1741年),嘉庆四年(1799年),道光元年(1821年)、二十二年(1842年)多次对文昌阁重建维修,以培养文风、鼓励读书人走科举取士之路。
除了供奉文昌魁神,贵阳百姓认为建文昌阁也是为培风水。清贵州巡抚冯光熊撰《重修东门文昌阁碑记 》中一开始便说:“会城诸山来自修文之木阁箐,绵亘数十里,至扶风山而一峰矗立,形家所谓木笔文星者也。南拱栖霞,北环相宝,若张两翼,蟮蜒而赴东门 ,脊起平冈,实扼全黔之盛,昔人相阴阳,建阁三层……培地脉,意良善也。”其意为将文昌阁建东门的月城上是因龙脉由修文来到贵阳东门,地势就逐渐下降,由东向西倾斜,为了不使龙脉在东门断气,所以建文昌阁于东门月城上。城高又加阁三层,就可以帮助龙势“耸拔”起来。
今文昌阁还保存有道光年间刊刻的一块《美盛相传碑》,碑中说:“窃思东隅乃黔人脉总处,风水攸关。”所以修建文昌阁有“培地脉”的意思。
玉皇阁在贵阳城里有两座,一座在现今新华路,另一座在城基巷现城基路小学。城基巷的玉皇阁又名永福观,是在清康熙时候建造的,原来有文昌殿在里面。
灵官阁在普陀路侧建国巷,清代建,祀王善,俗称王灵官。
皇经阁在现在的省府路上,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宣统三年(1911年)、民国2年(1913年)、民国12年(1923年)都对其进行了改造,现在它已成为省府路小学。

民国时期的文昌阁

塔只知道纪念塔

『拾』 你知道贵阳“九门四阁十三关”中的大关在哪里吗

大关又称凤凰关、大鹏关,在古代是从六广门出了贵阳城经过小关城门洞之后,通往遵义、四川方向上的官道所必经的第二道关卡,因此也是一处非常有名的关隘,属于贵阳盆地周围的“十三关”之一。贵阳“十三关”中的大多数关隘,都只是两山夹一峡口,没有什么建筑遗迹,但是小关与大关至晚在清代都建有像城门一样的关城与城墙,小关城门洞至今尚在,可惜大关的城门却已经倒塌了,仅有石基还可辨认。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大关遗址,其实位置并不偏僻,就在观山东路小关特大桥西头的大关村里,关口下的斜坡上,还有一小段古驿道遗迹尚可辨认。

改哥经常乘车经过大关村,之前却一直不知道这处古迹居然留存了下来,直到前几年在《贵阳地名故事》丛书上看到相关照片,才专门前往实地寻访这处古迹。在大关村里问路时,刚巧有位坐在家门口歇息的老伯知道大关关口的所在。老伯怕改哥找不到具体位,指过路之后,过了一会儿又急急忙忙追来,亲自确认路两边的残墙就是大关的关城。

那位胖胖的老伯,还非常热心地进行了解说,从前古驿道的走向,现在已修成了大关美食村的排污沟,一直通往位于半山腰的污水处理厂。排污沟旁依稀可见一些磨得圆滑的石板,想来一定就是古驿道上的旧物了。

老伯又说,大关的关城之上,以前是有城楼的;关口这里,左边曾经有一口古井,原址已经被覆盖了,现在成了某家饭馆的地基;关口右边的房子处,以前是一座不大的三王庙(或山王庙)。有井有庙,想必大关这里在古代应该就住有不少居民了。

老伯说,离这里不远之外,因为修贵阳高铁北站而搬迁的那个村庄,以前叫做太平哨,寨子后面的苍翠山峰名为翠峰山,曾有一座古庙叫翠峰寺,这跟改哥在《贵阳市乌当区地名志》上查到的资料完全吻合。老伯还讲了当地的传说:清朝康熙年间,赤松和尚在黔灵山修建弘福寺的时候,就是从相距不远的翠峰寺搬取过去的建材,这可是在任何文史资料上都没有记载的哟。没想到前来寻访大关遗址,还意外收获了这么一段闻所未闻的民间口头历史。

关口石垣下面的排污沟旁,尚有一段残存的古驿道依稀可辨。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大关遗址引起重视,这处文物点离大关美食村和寻梦谷山庄都不远(那位老伯还说了,有不少在村里餐馆吃饭的游客,饭后会选择走近路去寻梦谷玩,也会经过大关遗址),如果能够把大关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一块解说石碑,就能够让来此游玩消费的客人顺便也了解一点贵阳的历史,感受大关村深厚的历史底蕴。

《贵阳地名故事4》这本书上,有一篇赵修朝先生的文章提及了大关的历史,说这里是明代建立的老鸦关堡,隶属于贵州卫左千户,怪不得曾经有井又有庙呢。文中附带的那幅照片应该是前些年拍摄的,时间刚好在大关村发展美食产业之前,还没有修建排污管道,所以关楼遗址前的那段古驿道还比较完好。

可以跟改哥拍的照片对比一下变化

下面附上大关遗址附近的卫星地图

如果乘坐公交车前往,可在48路、58路、70路、262路、281路大关站下车,然后从车站旁的路口进入大关村,遇到岔路向右往山下走几步在路的尽头就可以看到大关残墙了。

想要自驾前往的朋友,也可把车停在寻梦谷山庄门口的停车场,然后沿着旁边的排水沟即古驿道走向往山上走几十米,就能看到大关遗址了。

其实乘车从贵阳老城区到观山湖区经过小关特大桥时,在西北侧桥头上就能俯瞰到这两堵石墙,只是来来往往的匆匆过客,可能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吧。

阅读全文

与贵阳九门四阁名字由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怎么改马的名字好听 浏览:355
谢梓汐名字打分 浏览:793
最好听的陈字开头的名字 浏览:879
不错的英文名字男孩 浏览: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浏览:372
大众名字男孩 浏览:628
杨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吗 浏览:862
吕子开头三个字的名字 浏览:311
黄乐琪的名字五行属性 浏览:132
园区起名 浏览:767
水配什么名字好听 浏览:406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名字大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428
跟妆工作室名字英文 浏览:537
叶艳华名字如何打分 浏览:198
赵姓绍字辈男孩名字鼠年 浏览:751
姓李字五行属什么名字好 浏览:150
测试你在古代叫什么名字游戏 浏览: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宝宝大名 浏览:420
两个字好听的名字女生带陌字 浏览:99
五行喜火缺水怎么起名字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