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蒹葭】(诗经) 的主题
大家都知道“露是液化形成的,霜是凝华形成的”
可是古人不知道啊,他们又没有学科学。,所以他们看来,美丽而晶莹的露珠在
漫漫的寒气中凝结成了霜。
这两句的大意: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
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其实就是环境渲染,达到表现等待之人的内心焦灼。
lz不必和这个较真。
说实话,个人觉得《诗经》比《论语》那些个典籍好看多了,比较简单的。
嘿嘿,因为里面很大部分都是讲古人开放的爱情啊、野合啊,求子风俗啊什么
的。很有趣。古人比我们开放多了。o(∩_∩)o哈哈~扯远了,当然也有很正经
的讲宗族啊,祭祀啊,国政啊等等。
读了以后你会发现,现在的小说灵感绝大多数源自《诗经》,尤其是金庸啊,琼
瑶奶奶啊,譬如《天龙八部》木婉清的名字:《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㈡ 葭在名字里是什么意思
葭本意是初生的芦苇,后引申可指荷叶,用在名字即采用引申义,形容女的品行犹如莲之高洁,后逐渐也形容女的美貌,经典莫过王维的青溪: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㈢ <原来是蒹葭啊>这是什么意思
蒹,没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蒹(jiān)葭(jiā):芦苇。
“蒹葭”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被用到。该词见于《诗经》中一首诗歌的名字,即《秦风·蒹葭》。
其原文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㈣ 蒹葭名称的由来
中国很早就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吃月饼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来源说法不一。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
㈤ 蒹葭主题"明志说"来源
你好, 考察先秦以降《蒹葭》的主题及其接受史,主要有这样一些代表性的观点:(一)“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情爱”说。余冠英说:“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诗经选》);林庚、冯沅君说:“这是寻访意中人而无所遇的诗。”(《中国历代诗歌选》)而傅斯年则认为:“此亦相爱之词。辛稼轩《元夕词》云:‘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此诗情景同。”(《诗经讲义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8页。)但这些从古及今的确定性解读中,一直存在着对《蒹葭》一诗不确定性的解读。就像有研究指出的:“诗的本事以及‘伊人’的性别都不确定,使诗中的意象具有较为广泛的象征性,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夏传才:《诗经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0页。)“伊人”的不确指可以追溯到朱熹。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蒹葭》主题的“不确定”说给这首诗带来更加丰富的阐释空间。如陈子展说:“《蒹葭》一诗是诗人思慕一个人而竟不得见的诗。他思慕的这个人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或者我们主观地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这诗是爱情诗,诗人思念他的爱人呢?《诗疑辩证》说: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又远矣。黄中松这话说得最通。”(《国风选译》)而“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份,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唯一呢。”(扬之水《诗经别裁》。)更进一步,钱钟书则结合东西方文学“企慕之情境”,指出:“抑世出世间法,莫不可以‘在水一方’寓慕悦之情,示向往之境。”(《管锥篇》第一册)
若帮到请采纳,谢谢
㈥ 有谁知到《诗经》的,《秦风·蒹葭》的意思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0。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1。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
【注释】:
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葭(音加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貌。《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为:此处指凝结成。
2、所谓:所念。伊:是、这人、那个彼。方:边。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从:就。阻:难。
4、游:水游。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
5、萋萋:犹“苍苍”。晞(西xī):干。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
7、跻(音积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迟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样子。一说鲜明的样子。
10、涘(似sì):水边。
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块沙洲。
【译文】: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历代诗评】:
《毛诗序》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崔述《读风偶识》
《蒹葭》,亦好贤诗也。……平王东迁,地没于戎,秦虽得而有之,而所听信者寺人,而经营者甲兵,征战而不复以崇礼乐敦教化为务。人材风俗,于是大变。然以地为周之旧也,故犹有守道之君子,能服习先王之教者;见其政变于上,俗移于下,是以深自韬晦,入山惟恐不深。诗人虽知其贤,而亦知其不适于当世之用,是以反复叹美而不胜其惋惜之情。
方玉润《诗经原始》
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时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迭,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特无心以求之,则其人倜乎远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钱钟书《管锥篇》
“企慕情境。”
【浅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㈦ "蒹葭"的全名是什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㈧ 大家帮忙想一个关于诗经《蒹葭》的相关故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起风了。
塘边,扑面而来的是弥漫的水雾,让眼前的一切变得难以捉摸。
薄阴的天气湿润的微风,让这个季节开始稍稍有些寒意。
时令一过白露,这寒意便不免日日加深,而我,却随了这扑面的雾迎面的风,蓦然想起那些似乎已经淡忘的往事,思绪便如了一道不曾上锁的藤箱,把曾经的过往慢慢翻腾出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该是宿命的安排吗?
家中那个大大的紫铜花瓶中,插着满满的芦苇,这芦苇已经一年多了,始终没有更换过。其实,仔细看了,那苇杆那芦花已经干枯得没有生机——然而却一直喜欢着它。
远古的时候,它是被称为蒹葭吗?那个在白露的季节与爱情有关的故事,它是主角吗?
在常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件极其普通的植物了,然而因了它的守望,因了它的执着,使这个飘逸的影子染上了几千年的美丽——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很多时候就想着,不看《诗经》也罢,那样也许会生活的更自在一些、更真实一些。那样也许就不会让自己的思绪里染上别人写下的记忆。
在这份记忆中,竟然向往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样的简单随性、从容自在。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满塘的芦苇迎着风摇曳着。这样的植物该是著名的,因了它的名字——蒹葭。
水田间的千里沃野上,秋风肆意地吹着,雾在风中弥散了,却始终笼罩着一汪深情。
放纵着自己的骄傲、自己的任性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点一盏银灯,翻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习惯了这样的宁静和安详,然而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随性了,天地间总是一片浮华和矫情,即便头顶洒落的那点阳光,也似乎冰冷无情。
闭上眼睛,一片无垠的芦苇荡若隐若现,我撑着一叶小舟,在这水中飘摇着,夕阳西下的时候,远处的清笛声让这片芦苇安静下来,让苇荡中所有的生灵都在倾听,天空被渲染成朦胧温柔的琥珀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那清笛该是我的归依吗?我微笑着,这微笑却真的是从心中而起,满目的荣华抵不过一个千年的呼唤。
我想,我该是这样一个女子,随着风,随着雾……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时光如白驹过隙,岁月如歌声流逝,古老的隽言妙语留给人们的除了美丽就是叹息。
记得你曾说过,喜欢遥远的南方,喜欢那一波婉转如碧的春水,喜欢江南风景的清秀风雅,喜欢江南女子的柔媚可人,喜欢轻柔的吴侬软语。
然而,江南没有雪。
即便在秋风里,那满塘满溪的似雪如霜的芦花也一样透着一种委婉,全没了你所习惯的刚强之态。
此时的北方,应该是秋风起兮云飞扬,那芦苇荡中层层叠叠的青纱,回荡着几十个世纪的想望——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毕竟是秋天了,迎面的风透着一阵阵的凉。
雾气越来越浓,慢慢的从水面上弥漫开来,远望让人感觉愈加的莽莽苍苍。
这样的一切,或许,仅仅是想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㈨ 关于蒹葭的故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起风了。
塘边,扑面而来的是弥漫的水雾,让眼前的一切变得难以捉摸。
薄阴的天气湿润的微风,让这个季节开始稍稍有些寒意。
时令一过白露,这寒意便不免日日加深,而我,却随了这扑面的雾迎面的风,蓦然想起那些似乎已经淡忘的往事,思绪便如了一道不曾上锁的藤箱,把曾经的过往慢慢翻腾出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该是宿命的安排吗?
家中那个大大的紫铜花瓶中,插着满满的芦苇,这芦苇已经一年多了,始终没有更换过。其实,仔细看了,那苇杆那芦花已经干枯得没有生机——然而却一直喜欢着它。
远古的时候,它是被称为蒹葭吗?那个在白露的季节与爱情有关的故事,它是主角吗?
在常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件极其普通的植物了,然而因了它的守望,因了它的执着,使这个飘逸的影子染上了几千年的美丽——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很多时候就想着,不看《诗经》也罢,那样也许会生活的更自在一些、更真实一些。那样也许就不会让自己的思绪里染上别人写下的记忆。
在这份记忆中,竟然向往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样的简单随性、从容自在。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满塘的芦苇迎着风摇曳着。这样的植物该是著名的,因了它的名字——蒹葭。
水田间的千里沃野上,秋风肆意地吹着,雾在风中弥散了,却始终笼罩着一汪深情。
放纵着自己的骄傲、自己的任性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点一盏银灯,翻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习惯了这样的宁静和安详,然而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随性了,天地间总是一片浮华和矫情,即便头顶洒落的那点阳光,也似乎冰冷无情。
闭上眼睛,一片无垠的芦苇荡若隐若现,我撑着一叶小舟,在这水中飘摇着,夕阳西下的时候,远处的清笛声让这片芦苇安静下来,让苇荡中所有的生灵都在倾听,天空被渲染成朦胧温柔的琥珀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那清笛该是我的归依吗?我微笑着,这微笑却真的是从心中而起,满目的荣华抵不过一个千年的呼唤。
我想,我该是这样一个女子,随着风,随着雾……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时光如白驹过隙,岁月如歌声流逝,古老的隽言妙语留给人们的除了美丽就是叹息。
记得你曾说过,喜欢遥远的南方,喜欢那一波婉转如碧的春水,喜欢江南风景的清秀风雅,喜欢江南女子的柔媚可人,喜欢轻柔的吴侬软语。
然而,江南没有雪。
即便在秋风里,那满塘满溪的似雪如霜的芦花也一样透着一种委婉,全没了你所习惯的刚强之态。
此时的北方,应该是秋风起兮云飞扬,那芦苇荡中层层叠叠的青纱,回荡着几十个世纪的想望——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毕竟是秋天了,迎面的风透着一阵阵的凉。
雾气越来越浓,慢慢的从水面上弥漫开来,远望让人感觉愈加的莽莽苍苍。
这样的一切,或许,仅仅是想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㈩ 蒹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寓意
就是芦苇,蒹葭,芦苇也,离爱情最近的草,比玫瑰平易,却更繁琐.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扩展资料:
意境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
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