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阳为什么叫德阳
名称由来
在中华大地上,有很多带“阳”字的地名,“德阳”,就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深度的名字,一个耐人寻味、令人羡慕的名字。
所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国人自古就把“德”作为做人立身之本。《左传》中讲,人生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和立言。立德被列为三不朽之首。世人评价一个人德高望重、德艺双馨、德才兼备,也都是把“德”放在第一位的。可见,在“阳”字之前冠之以“德”而取名德阳,在尊崇道德的古代,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说起德阳这个地名的来历,有一个故事在元代以后曾广为流传:西晋太康初年,道教仙人许逊任旌阳县令,因其能点石成金、救济贫困、画符水祛除瘟疫而有德于民,朝廷诏改旌阳县为德阳县。而据史料考证,自东汉起,江油小溪坝、遂宁龙凤场先后以德阳之名设县,后又撤消,到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 年)才“分雒县、绵竹地置德阳县”。德阳之名最终扎根此地,未再变迁。孝泉镇的“一门三孝”故事“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被誉为“二十四孝”之首,成为德孝文化的典范。德阳这个小县城的孔庙竟然位列西南之最,高镌在东西大门之上的 “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八个大字,似乎昭示着:道德,就是这块土地的“灵根”。 1300多年来,生活在钟鼓楼和龙护舍利宝塔下的人们,遵循着儒家的道德教义,延续着传统的德孝民风,在川西平原竖起了一座独特的“德”字纪念碑。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德阳壮大成为380万人的共同家园以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她的文化品位得到了新的升华,德孝文化已经成为德阳一张特殊的名片。
而今,大德阳度过28周岁生日,面向21世纪的朝阳,迈上了“共建大德阳,推进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德阳人有必要对“德阳”的文化内涵进行更深地挖掘,作出更新的诠释。笔者认为,“德阳”内涵的最好表述是:德政如阳、德行如阳。
德政如阳——何谓德政?《高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指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古人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政之所行,在顺民心”。“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愿我们德阳市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坚持“三个代表”,清正廉洁,勤政务实,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爱民之心像阳光一样温暖,为民执政像阳光一样透明,利民实事像阳光一样洒满四面八方。
德行如阳——德行,即道德品行。《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古人认为,一个地方“宜其德行,顺其宪政”,才能兴盛富强,“使越于诸侯”,超过其他地方。德阳人应以德立市,大力建设精神文明,树立社会公德,加强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使德阳成为文明之乡,让来德阳投资创业、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的人们如沐春晖,让全市人民在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照耀下,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㈡ 四川这个名字的由来谁知道
以前有四条河在这里
㈢ 德阳古代叫什么名字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古德阳、今德阳、古旌阳、今旌阳以及许旌阳(仙人许逊又名真君)等的来龙去脉和彼此间的关系。古德阳县,在东汉时就存在,但不在今德阳属地内,是在今江油县所辖的小溪坝;后又移治于今遂宁县龙凤场,古德阳县废于北周时期。今德阳是指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从广汉、绵竹分划出部分而建立的德阳县,直至现在,约有1300多年历史。古旌阳,据《晋书•地理志》载:旌阳古县,故址在今湖北枝江县北,汉文帝十八年(公元441年)废。查诸有关史志,德阳这个地方从未建置过旌阳县。今旌阳:元朝年间,道教盛行。有南昌许道人,在德阳县北街修建“许旌阳祠”,并借元代著名文人虞集之名作《许旌阳祠堂记》,说德阳即古旌阳。至明成化年间,时任知县吴淑因推崇名人虞集而重刻《许旌阳祠堂记》。经过道家宣扬,官员提倡,文人点染,德阳即古旌阳之说就盛传于民间了。然而官方并没有下文改德阳县为旌阳县,德阳之名仍沿用至今。至于今旌阳,实际应从民国29年(公元1940年)政府改联保制为乡镇制始设旌阳镇,后改为旌阳区,旌阳之名历时不足百年。
㈣ 四川这个名字的来历
公元前316年,秦来巴蜀后,四川地区就成为中国各朝代所管辖地区。而直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将川陕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
我记得内江师院教授上古代史时说过四川之前简成"川四路"而不是"有四条大河" 这里的"路"是一种行政名称 .中国古代有道\ 路\ 府等名称..这些名称在韩国\朝鲜\日本仍在沿用.
㈤ 四川的德阳在古代叫什么名称
德阳市于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省辖地级市,1998年辖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罗江县。据历史记载,两千多年来,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其地名和领属关系更迭繁复。
【三星堆都邑兴废】
今德阳地区为古蜀国地,现代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21世纪后的夏商时期,今广汉三星堆为古蜀国重要都邑。可能因洪灾或兵燹被毁于商末周初。
【周秦政区】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即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灭巴蜀二国建巴蜀二郡,今德阳地区属蜀郡。郡下设县,县下有乡亭。
【李冰治水绵雒 】 公元前276-251年,李冰任蜀郡太守,治水雒、绵(地名,今德阳石亭江、绵远河一带),除患兴利,自流灌溉,受益至今。古今什邡有李冰祠墓承祀。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为重建李冰陵题词立碑纪念。
【姜氏一门三孝子】
东汉初期,雒县汛乡(今旌阳区孝泉镇)有姜氏一门三孝子(姜诗、庞三春、姜石泉),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姜诗举孝廉,授江阳县令。时"赤眉"乱军至此皆敬畏孝子地。
【庞统攻雒阵亡】
建安十八年(213)刘备进围雒县(今广汉),军师庞统"中流矢"死亡,后封靖侯,葬今白马关,有祠墓历代承祀。
【秦宓谏阻下狱】
汉末蜀中学士绵竹人秦宓谏阻刘备兴兵伐吴,被下狱幽闭。备死后,放出,受诸葛亮重用,官至蜀国大司农,助亮治蜀有政绩。
【德阳建县】
唐武德三年(620),析雒绵建置德阳县,为德阳县名之始,至今历时1300余年,唐时德阳县上属益、汉州。
【玄宗驻跸万安驿】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避"安史乱"奔蜀,宿万安驿(今德阳罗江县),反感"万安"地名,曰"一安且不可,况万安乎"?乃移宿县城东外玉京山宝明寺。
【王建袭鹿关据蜀】
唐僖宗光启三年(887),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书召曾任利州(今广元),壁州(今通江)刺史的王建议事。王建亦谋不轨,率全军进逼鹿头关,瑄悔,力止之。王建大怒,破关而入,据德阳,进杀陈敬瑄据成都,后取东川,称王号帝,建国前蜀。
【德阳赵铎起义】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德阳赵铎于孝泉乡起义,聚众数千人,称赵王,设置将军、评事等官,联络川中多处义军,流动作战,成为著名首领,后被明军和绵竹地方武装杀死。
【德阳王的兴亡】
明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蜀王之下陆续封郡王16人,华阳王已传九代,德阳王仅传三代,有8个郡王仅传一代。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占成都称王时,德阳郡王朱至璇逃奔夔州(今重庆),部属幕僚7人死守德阳藩王城,被义军杀死,藩楼被毁。
【李调元藏书楼被毁】
嘉庆时(公元1800年前后),白莲教起义活动在德阳、罗江、中江一带盛行。罗江李调元的川西第一家万卷藏书楼毁于此次兵火之中。
【德阳工业区】
1958年10月25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视察德阳工业区东电和二重的建设工地。邓小平说:"德阳的工业是国家的大工业,拿制造冶金设备、电站设备的大工厂来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是机械工业之母,这里将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
【德阳建市】
1983年8月18日 国务院函安(1983)156号文批复:"同意设立德阳市。德阳市驻德阳城关,辖城区街道办事处、汉旺镇和旌阳、城区、八角三个公社。将绵阳地区的德阳、中江、绵竹三县和成都市的广汉、什邡两县划归德阳市管辖。"
【德阳县撤销】
1984年9月12日 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设德阳市市中区的请示》:"同意撤销德阳县建制,将德阳县的行政区域划归德阳市;德阳市设立市中区。" 1996年8月3日撤销市中区建旌阳区、复置罗江县。
㈥ 四川名字的由来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
㈦ 四川名字的由来是
四川是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
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7)德阳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位置境域: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介于东经97°21'~108°33'和北纬26°03'~34°19'之间,地处长江上游,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行政区划:
截止2019年9月,四川省下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个县级市,107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
㈧ 四川 名字的来历
楼主您好:麻烦的话就点击链接
名称由来
川峡四路
川峡四路,今名“四川”的源头,宋元时代行政区划名,包括益州路(成都府路)
四川省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梓州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共计四路。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军灭后蜀,设西川路,治益州(四川成都); 开宝六年 (973年),又设峡西路,治梁州(兴元府,陕西汉中); 太平兴国六年 (981年),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 至道三年(997年),又分设西川路、峡西路两路; 咸平四年(1001年),将西川路析置为益州路、梓州路两路;将峡西路析置为利州路、夔州路两路,故宋人合称其为“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 川峡四路的行政管辖区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重庆全境、陕西汉中,湖北恩施、贵州的安顺、贵阳、遵义、铜仁等区域,以及甘肃文县。 川峡四路(四川)与两浙路(江南)成为宋代最主要的两大经济区,是宋朝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地,尤其宋后期,成都已经取代扬州,成为宋代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四川行省
元置四川行省,并将自古与巴蜀一体的兴元府(梁州,今陕西汉中)划入陕西行省; 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为四川省。
㈨ 四川名称的来历
来历:
北宋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合并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问世。
1997年,原四川省计划单列市重庆市与地级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从四川省整体划出组建重庆直辖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9)德阳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工业、农业、军事、旅游大省,拥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等经济发展高地,是中国西部物资集散地,长江经济带组成部分,也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中的五粮液与剑南春原产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机关驻地。
参考资料
网络-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