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是怎样得名的
上海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从古至今,上海的发展与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大约从宋代开始,随着商贸的日益兴盛,上海一跃成为东南名城,尤其在清道光年间更是商贾云集、城内外无隙地。
不过,上海名称的出现和上海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并不是很久以前,在唐代它还仅仅是华亭县的一部分。关于上海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这句话;另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当时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宋代开始设置上海镇,至元代改称上海县,1928年设置上海特别市,两年后改称上海市,一直到现在。上海还简称沪。
B. 谁知道上海这些地名的由来~~~
上海路名由来
上海的街道名称的命名,有如下几种来由:
一、来自租界影响。
英租界开辟之初,路名随意而取。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最后双方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1862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第一批命名了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绝外国人定下的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马路,而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则被依次唤做二、三、四、五马路,后又把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马路。直到1949年后,才统一接受外国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个例外。广东路是东西向,却取了省名。因为当初起名时都用英文,这条路改为“CantanRoad”,此词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为“广东路”,也可理解为“广州路”。初命名时本意是“广州路”,中国人则译成了“广东路”。
二、辛亥革命的产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区,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1912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
三、民族资本兴旺时期的产物。
民国初期,上海的民族资本发展很快,又较多地聚集在闸北地区,为了表达振兴中华、民族昌盛的愿望,则把新辟道路命名为中心路、永兴路、中华新路、鸿兴路、华盛路、华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四、“大上海计划”的产物。
现在上海五角厂和江湾一带的路多以“民”、“国”两字当头。因为民国时期有一个“大上海计划”,在道路建设上规划以五角厂为中心,成放射状向四周修建五条主干道,各干道间有支路相通。其中凡与淞沪路、黄兴路平行的,均用“民”和“国”字为路名第一字,如:民庆路、民约路、民彝路、民壮路、民府路、国和路、国京路、国济路等;凡与翔殷路平行的,用“政”和“府”取路名第一字,如:政纪路、政法路、政本路、政熙路等。后因日本人入侵上海,“大上海计划”停止了,“府”字头的路一条也未修成。
五、国民党市政府的少量调整和更改。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把“复兴”、“建国”、“中正”等名用于路名:为了纪念民国功臣,还以“林森”、“其美”、“英士”等人名命名了一些道路。
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政府仅对少数道路名称作了更改,仍沿用以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的准则。
1979年,上海建立了市和区县两级地名管理机构,进行了地名普查和命名工作,作了很大的修改。主要是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把原来的一些路取消了,又增加了一些新路;同时,由于浦东新区和其他开发区的建设,新增加了几百个居民区,道路数量迅速增加。这些道路都以有新时代气息的名称命名。
综观上海地名命名历史,可见四条经验:1、尊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让地名成为各时期的鲜明纪念;2、尊重“洋人”的参与,不完全否定外国人留下的地名;3、以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为主,也不排斥适当用一些人名做地名;4、改革时期一定要有体现改革精神的新地名。
随着上海城市的不断发展,市区面积扩大速度惊人。路名需求更加丰富,相应的规则就只能以一个大概的原则而行。这个原则就是尽量以国内的地名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应该大致相当于这条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时不影响原有的主要道路。这也许是一种表达举国融融、四海一家的方式,并附带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识。只是,在这份表达欲过于强烈时,地名应有的地域色彩也会剥离。东西向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延安路或福建路、山东路云云,不见得比纽约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个性。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上海市区边缘出现了地区路名集群这样一个有趣状况,同省的地名在地图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现“钦州路”、“柳州路”等(分别都是广西地名),东北角则出现“鞍山路”、“双阳路”(东北地名),正北方则有“呼玛路”、“呼兰路”(黑龙江地名)。
事实上这一规则在上海沿用时间很长,但是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该规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时新的命名又要考虑到不影响原有路名,因此有些地区在地图上离得很近,而在上海又离得很远,出现了多个东北集群等有趣状况。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区的赤峰路、多伦路等原上海市区的东北角,现在基本处于应该叫“上海路”或者“连云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
有安徽的好事者以此为据向上海市图书馆提问:为什么在上海没有一条安徽路呢?振振有词的。
这个问题让上海图书馆的同志有些为难,我的主观臆测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没有出现一条需要命名的马路。要知道考证为什么没有“安徽路”,比考证为什么有条路叫“安徽路”更难。
实际上,起名字总是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哪条马路是生来就一定要叫某个名字不可的,而用来命名马路的省名,也不是只缺了安徽一个。
浦东开发后最受益的当属陆家嘴一带(陆家嘴相传为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的原籍所在),一些并不出名,经济也不很发达的山东地名成了上海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比如博山、乳山等。
1990年代以后的发展突然让人们发现路名原来可以是一种无形财富。上海市地名办的负责人说,上海本没有宁夏路,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动申请命名的,宁夏的广夏集团、宁夏枸杞等著名品牌企业和特色产品也就顺理成章的进驻了宁夏路,为在上海市场大展手脚打开突破口。
在云南开远市的要求下,又有了开远路。市地名办的人士说,现在一套崭新的路名命名办法正在实施之中。一些路名开始披上炫目的时代色彩:如世纪大道、五洲大道等;而张江高科技园区出现了一批李时珍路、牛顿路等科学家的纪念路,似乎标志着这个地区的高科技含量。
路名无言,却几乎是我们政治、社会生活演变过程的显示卡。而任何一项试图穷尽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难免成为美丽的愚蠢。地名标识出一个个个体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车站,不管我们曾作过逗留还是呼啸而过,我们都已进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缠结之中。
上海浦东的路名规律
今天中午买了一份新版的上海地图,好好研究了一下,发现上海的地名,就像每个城市的地名一样,很能代表一个地方的特点。尤其是浦东新区的地名,很明显的看出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个地方的命名规律,也就代表了这个地方的特点。
碧云国际社区
我最喜欢碧云社区在杨高路罗山路西的西南角,路的名字好象一幅油画:
东西方向三条小路:
蓝——天——路
碧——云——路
明——月——路
南北方向,是四种树:
黑 白 蓝 红
| | | |
松 桦 桉 枫
| | | |
路 路 路 路
整个碧云国际社区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夜景图了。
外高桥富特新村
富特新村在上海最东北角,并不显眼。
东西方向四条路:
春——晖——路
夏——碧——路
秋——霞——路
冬——融——路
南北方向,一条横批一样的路呈"丰"形状贯穿着四条路:
季
|
景
|
路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景就在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角落悄悄展现。
张江高科技园区
至于张江,显然就不像那些居住为主的地区那么有诗情画意,全都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牛 居 哈 高
| | | |
顿 里 雷 斯
| | | |
路 路 路 路
东西方向就用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命名:
李——时——珍——路
郭——守——敬——路
祖——冲——之——路
张——衡——路
这个张江的大学气氛倒是非常相符。软件,微电子,制药,生物等产业就在这里安家。张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举动就是,在我还在交大读书的时候,同一天开出了两条公交线路:大桥五线通往复旦大学校门口,大桥六线通往交通大学门口。。。
金桥出口加工区
碧云社区的东边,金桥路以东,就是制造企业云集的金桥加工区。这里的路太多,结果就用了简单的办法,南北路一概叫做"金X路",东西就叫"X桥路"。X就是一个中国省份的简称。比如: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 | | | | | | | | | | |
藏 新 沪 滇 湘 港 豫 皖 京 吉 苏 穗
| | | | | | | | | | | |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东西路就有:
秦——桥——路
榕——桥——路
冀——桥——路
宁——桥——路
鲁——桥——路
云——桥——路
川——桥——路
桂——桥——路
好在中国的省份多,这区区十几条路还是排得出来的。而且,大概的分布也和中国地图上的相差不多。
外高桥保税区
如果其他的新区还是以居住和工业为主,路的数量还不是很多,像外高桥这样的大型港口,横平竖直的在同一时间建成的路就显然多得多了。比如港区里面可能还有网格一样的二三十条路,到现在还没有名字。因为在港区里面,估计大家都会用集装箱泊位的名字直接标记地点,不需要名字。如果真的要起名字,估计也用A1, A2, B1, B2这样的方式了。而港区外面的路,就必须无论如何起个名字,以便非港区的人们可以找得到方向。于是,就用国家和城市和城市的名字命名。
马——吉——路 马来西亚吉隆坡
菲——拉——路 菲律宾马尼拉
奥——纳——路 奥地利维也纳
日——京——路 日本东京
华——申——路 中国上海
美——盛——路 美国华盛顿
泰——谷——路 泰国曼谷
加——太——路 加拿大渥太华
荷——丹——路 荷兰阿姆斯特丹
德——林——路 德国柏林
华——京——路 中国北京
爱——都——路 爱尔兰都柏林
希——雅——路 希腊雅典
新——灵——路 新西兰威灵顿
法——赛——路 法国马赛
英——伦——路 英国伦敦
德——堡——路 德国汉堡
澳——尼——路 澳大利亚悉尼
加 美 日 芬
| | | |
枫 桂 樱 菊
| | | |
路 路 路 路
如果教小学生学世界地理,拿着这一小片的地图,也就能背个八九不离十。载满集装箱的货车在这样用世界地名来命名道路上川流不息,把货物运到外高桥港区准备从长江口驶入太平洋的巨轮上去。。。
--------------------------------------------------------------------------------
写的不错,补充一点:
花木地区是以花卉名字命名的:
牡丹路 梅花路 樱花路
玉兰路 海桐路
由由新村都是以"严"字开头命名路:
严杨路
严丰路
严镇路
严民路
还有在浦东开发前,浦东的路名是跟随浦西的命名原则的, 浦东处于上海的东面,和山东在中国的位置接近,所以很多路名都是以山东的城市命名的:
蓝村路 文登路(现为东方路) 济阳路 崂山路 乳山路 福山路 峨山路 潍坊路 栖霞路 即墨路 昌邑路 巨野路 羽山路 崮山路 临沂路 沂南路 胶南路 兰陵路 南泉路 成山路 德州路 东明路 齐河路 等
C. 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横滨桥名字由来
虹口是日本人的聚居区,很早以前就有了,这就跟美国的唐人街是一样的
D. 普陀区是怎样得名的
黄浦:“黄浦”的地名得名于“黄浦江”:黄浦江,南宋名“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淀山湖,流经十一区,至北部吴淞口注入长江,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45年建区时,以境东河名命名为“黄浦区”。
卢湾:“卢湾”的地名得名于“卢家湾”:旧时肇家浜自西向东,折向北流,转弯处浜畔有罗姓居住,故名“罗家湾”(约今鲁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国中路一带),后谐称“卢家湾”。1945年建区时,以境内地名“卢家湾”命名。1950年改称“卢湾区”。
静安:相传静安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从松江(今苏州河)北岸迁来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华山路、愚园路间),香火甚旺,为江南名刹。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寺名命名为“静安区”。
长宁:“长宁”的地名得名于“长宁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泾间越界筑路,以英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名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县名改称“长宁路”。1945年置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长宁区”。
徐汇:徐家汇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于此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枞泾两水会合处,故称“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
普陀:“普陀”的地名得名于“普陀路”: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陕西北路间筑路,以浙江省佛教胜地“普陀山”之名命名为“普陀路”(1949年后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普陀区”。
虹口:“虹口”的地名得名于“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区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泾浦,东纳沙泾港,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虹口区”。
闸北: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就是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称为新闸。嘉庆年间,因吴淞江上船来船往,贸易兴旺,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新闸市集为吴淞江下游航运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市面较盛,而市集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1927年置区时,称“闸北区”。
杨浦:“杨树浦港”原名“杨树浦”,在今杨浦区西南部,北接走马塘,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杨树浦区”。1949年改称“杨浦区”。 杨浦”的地名得名于“杨树浦港”
浦东:浦东新区地处上海市东大门、黄浦江以东,“浦东”之名即由此而来。浦东新区最早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时设有昆山县,隶属于信义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属华亭县;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归属于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隶南汇和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开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1993年1月浦东新区成立。1993年3月,杨浦区歇浦路街道、南市区浦东地区的周家渡、塘桥、南码头、上钢新村4个街道及杨思镇、原上海县的三林乡及黄浦区的浦东部分正式划归浦东新区。
宝山:宝山,因山得名,明永乐十年(1412年),境内海滨,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永乐皇帝定山名为宝山。
闵行:“闵行”的地名得名于“闵行镇”:闵行镇原名敏行市,在今闵行区南部,明弘治时形成集市(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卒后葬此,故名)。1930年置镇,1960年置区时,取境内镇名命名为“闵行区”。“闵行”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约500年。该志卷二《山川志·镇市》中称:“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位于市区东南部,东、南濒黄浦江。辖境主要为原上海县老城区,鸦片战争以后,县城的城河浜(相当今人民路)以北先后被占为租界。原上海县城区和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老市,因与北面租界商业区“北市“相对,所以称为南市。
嘉定: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县,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号得名,1992年撤县设区。境域东邻宝山区,东南接普陀区,南滨吴淞江与闵行区、青浦县相望,西、北两面与江苏省接壤。
奉贤:位于上海市南部,南濒杭州湾。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华亭县东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县。因河流奉贤泾得名,一说相传孔子高徒吴国人言偃(子游)曾来此,故取奉先贤之意为名。县驻地初设在南桥,雍正九年迁青村堡(今奉城),民国元年(1912年)复迁南桥。民国废松江府直属江苏省,日伪时期隶上海特别市,曾改为区。1949年5月后,隶苏南行署松江专区,1952年属江苏省松江专区,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民国22年将金汇桥和萧塘以北东西长约10余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的南汇县插花地带划入,民国31年原属松江县的柘林镇划入。1950年阮巷乡划归松江县,松江县 缺地区划入。
松江: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宝十载(751年)设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设华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属县陆续析置上海、青浦、娄县、金山、奉贤、南汇6县及川沙抚民厅。民国元年(1912年)废松江府存县,同年娄县并入华亭县,民国3年因与甘肃省华亭县同名,改名松江县。民国期间,曾在此设江苏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专区,属苏南行署,1950年划入奉贤县阮巷乡,划出 缺归奉贤县。1954年划入青浦县杜寅、佘山、辰山、陈坊4乡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联等乡的6个村,划出天心乡及新石乡的3个村归青浦县。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县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1966年划入金山县泖港公社,划出枫泾、亭林2镇及枫围、亭新、朱行、漕泾、山阳5个公社和张泽公社部分归金山县。
金山: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杭州湾北岸,西邻浙江省。是上海市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县境东南部漕泾镇沙积村的“高宅基”,即6400年前上海地区第一条沙冈的仅剩遗址。秦代设置的海盐县,南北朝时先后设置的前京、胥浦两县,县驻地都位于境内。明置金山卫,清初属娄县,雍正二年(1724年)分娄县置金山县,雍正四年正式建县,因金山得名。县驻地初设在朱泾,雍正九年移治金山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复迁朱泾,属松江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直隶江苏省,1949年5月后隶苏南行署松江专区,同年,横潦泾以北、竖潦泾以西的潦北乡划归松江县,松江县潘泾以西的后冈乡、湾楼乡、亭林镇、张泽乡的部分地域归入金山县。1958年划归上海市。1966年松江县的亭林、枫泾2镇和朱行、山阳、漕泾、亭新、枫围5个公社划入,泖港公社划归松江县。
青浦:位于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华亭县的修竹、华亭2乡和上海县的新江、北亭、海隅3乡建青浦县,驻地青龙镇(今旧青浦),因附近青龙江、浦家江得名,属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销青浦县,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移驻地唐行镇(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县东北境的新江、北亭2乡置福泉县,乾隆八年(1743年)撤销福泉县,辖地复入青浦县。宣统二年(1910年)原属元和(今苏州市)、吴江2县的插花地章练塘,归并青浦县。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江苏省。1949年隶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同年黄渡乡划归嘉定县,昆山县井亭镇、嘉定县西胜乡划入县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陈坊等乡划归松江县,划入松江县天心乡。1956年,昆山县叶荡乡划入青浦县,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乡划归昆山县,次年仍回县境。1958年改隶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
崇明: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崇明岛上。五代杨吴于顾俊沙设崇明镇、崇明之称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赐盐场于姚刘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隶属扬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崇明县,隶属苏州府,后隶属苏州府太仓州,民国期间隶属江苏省,1958年11月改属上海市。现县境东有佘山岛,南邻江苏省和宝山区、浦东新区,西、北与江苏省海门、启东接界。
南汇:大约2千多年前,由“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故称“南汇嘴”,曾称“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为御倭寇,在南汇嘴(今惠南镇)筑城设守御所。南汇成陆于唐代前后,1726年建县,建县时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县名“南汇”。
1949年5月16日,南汇解放后归苏南松江公署管辖,1958年11月,国务院决定将其改为上海市辖。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曾先后三次进入年财政收入超亿元(双亿元)的全国十大富县行列。2001年8月,正式撤县建区。
E. 上海的各个区的名字有什么来历
黄浦的地名得名于“黄浦江”:黄浦江,南宋名“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淀山湖,流经十一区,至北部吴淞口注入长江,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45年建区时,以境东河名命名为“黄浦区”。
卢湾的地名得名于“卢家湾”:旧时肇家浜自西向东,折向北流,转弯处浜畔有罗姓居住,故名“罗家湾”(约今鲁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国中路一带),后谐称“卢家湾”。1945年建区时,以境内地名“卢家湾”命名。1950年改称“卢湾区”。
“静安”静安相传静安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从松江(今苏州河)北岸迁来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华山路、愚园路间),香火甚旺,为江南名刹。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寺名命名为“静安区”。
长宁的地名得名于“长宁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泾间越界筑路,以英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名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县名改称“长宁路”。1945年置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长宁区”。
徐家汇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于此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枞泾两水会合处,故称“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
普陀的地名得名于“普陀路”: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陕西北路间筑路,以浙江省佛教胜地“普陀山”之名命名为“普陀路”(1949年后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普陀区”
虹口的地名得名于“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区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泾浦,东纳沙泾港,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虹口区”。
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就是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称为新闸。嘉庆年间,因吴淞江上船来船往,贸易兴旺,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新闸市集为吴淞江下游航运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市面较盛,而市集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1927年置区时,称“闸北区”。
杨浦“杨树浦港”原名“杨树浦”,在今杨浦区西南部,北接走马塘,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杨树浦区”。1949年改称“杨浦区”。 杨浦”的地名得名于“杨树浦港”
浦东新区地处上海市东大门、黄浦江以东,“浦东”之名即由此而来。浦东新区最早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时设有昆山县,隶属于信义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属华亭县;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归属于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隶南汇和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开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1993年1月浦东新区成立。1993年3月,杨浦区歇浦路街道、南市区浦东地区的周家渡、塘桥、南码头、上钢新村4个街道及杨思镇、原上海县的三林乡及黄浦区的浦东部分正式划归浦东新区。
宝山,因山得名,明永乐十年(1412年),境内海滨,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永乐皇帝定山名为宝山。
闵行的地名得名于“闵行镇”:闵行镇原名敏行市,在今闵行区南部,明弘治时形成集市(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卒后葬此,故名)。1930年置镇,1960年置区时,取境内镇名命名为“闵行区”。“闵行”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约500年。该志卷二《山川志·镇市》中称:“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位于市区东南部,东、南濒黄浦江。辖境主要为原上海县老城区,鸦片战争以后,县城的城河浜(相当今人民路)以北先后被占为租界。原上海县城区和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老市,因与北面租界商业区“北市“相对,所以称为南市。
嘉定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县,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号得名,1992年撤县设区。境域东邻宝山区,东南接普陀区,南滨吴淞江与闵行区、青浦县相望,西、北两面与江苏省接壤。
奉贤位于上海市南部,南濒杭州湾。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华亭县东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县。因河流奉贤泾得名,一说相传孔子高徒吴国人言偃(子游)曾来此,故取奉先贤之意为名。县驻地初设在南桥,雍正九年迁青村堡(今奉城),民国元年(1912年)复迁南桥。民国废松江府直属江苏省,日伪时期隶上海特别市,曾改为区。1949年5月后,隶苏南行署松江专区,1952年属江苏省松江专区,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民国22年将金汇桥和萧塘以北东西长约10余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的南汇县插花地带划入,民国31年原属松江县的柘林镇划入。1950年阮巷乡划归松江县,松江县 缺地区划入。
松江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宝十载(751年)设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设华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属县陆续析置上海、青浦、娄县、金山、奉贤、南汇6县及川沙抚民厅。民国元年(1912年)废松江府存县,同年娄县并入华亭县,民国3年因与甘肃省华亭县同名,改名松江县。民国期间,曾在此设江苏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专区,属苏南行署,1950年划入奉贤县阮巷乡,划出 缺归奉贤县。1954年划入青浦县杜寅、佘山、辰山、陈坊4乡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联等乡的6个村,划出天心乡及新石乡的3个村归青浦县。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县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1966年划入金山县泖港公社,划出枫泾、亭林2镇及枫围、亭新、朱行、漕泾、山阳5个公社和张泽公社部分归金山县。
青浦位于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华亭县的修竹、华亭2乡和上海县的新江、北亭、海隅3乡建青浦县,驻地青龙镇(今旧青浦),因附近青龙江、浦家江得名,属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销青浦县,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移驻地唐行镇(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县东北境的新江、北亭2乡置福泉县,乾隆八年(1743年)撤销福泉县,辖地复入青浦县。宣统二年(1910年)原属元和(今苏州市)、吴江2县的插花地章练塘,归并青浦县。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江苏省。1949年隶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同年黄渡乡划归嘉定县,昆山县井亭镇、嘉定县西胜乡划入县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陈坊等乡划归松江县,划入松江县天心乡。1956年,昆山县叶荡乡划入青浦县,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乡划归昆山县,次年仍回县境。1958年改隶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
南汇大约2千多年前,由“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故称“南汇嘴”,曾称“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为御倭寇,在南汇嘴(今惠南镇)筑城设守御所。南汇成陆于唐代前后,1726年建县,建县时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县名“南汇”。
崇明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崇明岛上。五代杨吴于顾俊沙设崇明镇、崇明之称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赐盐场于姚刘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隶属扬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崇明县,隶属苏州府,后隶属苏州府太仓州,民国期间隶属江苏省,1958年11月改属上海市。现县境东有佘山岛,南邻江苏省和宝山区、浦东新区,西、北与江苏省海门、启东接界。
“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F. 上海名称的由来
北宋之前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的记载,那时上海地区还只有一些小渔村。
两千多年前的人们把吴淞江的上游称为“上海浦”,下游称“下海浦”,其中“下海浦”随着岁月流逝,至今只有虹口区提篮桥附近昆明路海门路口还有一座“下海庙”旧址。“上海浦”却沿用下来,后来省去了“浦”,留下“上海”。
有传说称战国春申君黄歇曾开凿黄浦江,就把黄浦江称为“黄歇浦”、“歇浦”或“春申江”,进而把上海称为“申”。其实战国春申君的时代黄浦江还只有源头,海岸尚在自北向南的嘉定、南翔、诸翟、闵行、马桥、柘林一带,那时的陆地边缘叫“冈身”。冈身东面,现在黄浦江流过的大部分地区还在海里。只是在南宋开始才有关于黄浦江的记载。然而这“申”的别称竟也沿袭下来。
最早的“上海人”定居在哪里?上海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古“冈身”以西青浦县崧泽的马家浜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经年代测定距今五千九百年左右,证明那时人类已在崧泽一带从事生产活动了。所以崧泽人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最早的上海人。
自古江苏南部太湖一带有三江五湖之称。五湖是分布在太湖周围的小湖泊,而上海地区有松江、东江、娄江,时称“三江”,三江东流入海,上海地区正处于三江海陆交界之地,所以又叫“三江口”。
晋代上海地区居民打鱼时用竹栅插在入海口的河床里,用绳结成网络扣住竹栅向两岸拉开,涨潮时放倒,退潮时竖起挡住随潮而入的鱼群,以此捕鱼,这种工具叫“沪”(这里只能用简体字)。后来松江下游便称“沪渎”,而“渎”是指流入大海的水。
上面是民间沿袭下来的上海地区的地名。官方的呢,秦朝在嘉定、昆山、太仓一带设立liu(第二声,“缪”字的丝字旁换成田字旁)县,这个liu字的意思是火耕水耨,用火烧光地面上的野草杂树,再蓄水把草根浸烂肥田,然后播种。秦还在青浦、松江一带设立由拳县,在金山、奉贤一带设立海盐县。liu县、由拳、海盐三县当时隶属于会稽郡。至王莽时代,改liu县为娄县,改海盐为展武,仍属会稽郡。三国时上海地区属吴,孙权改由拳为嘉兴县,并在青浦青龙镇建造战舰、训练水师,据说其船队曾抵台湾。孙权还将上海地区作为封邑赐给烧连营破荆州的华亭侯陆逊和尚书令顾雍。
两晋时上海地区属吴郡,南朝时属信义县,隋朝属昆山县。唐朝天宝十年在上海地区设立了一个完整的县--华亭县。直至北宋,升格为“上海镇”,从此正式使用“上海”这个地名。南宋设嘉定县。元朝设置上海县,归松江府管辖。明朝设青浦县,清朝增设宝山、南汇、金山、奉贤及川沙五县。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江海大关,管理征税事务,开放上海的海禁。这时上海的人口是二十万。
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签订后,1842年,上海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一起列为通商口岸。从此,外国侵略者在上海辟租界,占海关,驻扎军队,设立捕房,取得领事裁判权。在特权保护下倾销商品,开设银行、洋行、工厂,经营各种公共事业,并以上海为据点沿长江深入内地。在这个过程中,上海逐渐由一个东南重镇变成一个工商业畸形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城市。
到1948年,上海人口增至520万。两极分化极端严重,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贫民窟。
我有一本亚光舆地学社1950年9月第9版的《袖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精图普及本》,对上海是如此介绍的:“上海简称曰沪,别名申江,位长江下游,当黄浦江与吴凇江之合流点,现设为直辖市,人口五百三十五万余人。握中外贸易之总枢,经我国收回之旧公共租界及旧法租界,为全市精华所萃;次为南市与闸北。但自一二八与八一三两次变乱后,南市、闸北均大半毁于炮火,昔日繁荣,又须重建。工业发达,新式工厂,无不具备,繁盛冠于全国。”
解放后,1960年重新划分了上海市,市区十一区,郊区十县,总面积6185平方公里。到2000年统计时,由于泥沙淤积和人工围海造田,上海总面积已是6340.5平方公里,人口比49年翻了一番多,1304.4万了。(
那么上海那么多人口增长从哪里来?各位不妨看看深圳。1953年前,深圳还只是一个小村镇叫深圳墟。53年宝安县迁到深圳墟。79年成立深圳市,成为广东省直辖市之一,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我手边有本中国旅游出版社的《深圳》(奇怪的是它不标出版年月,从内容看是1987年的吧),称1985年时深圳20万常住人口,17万暂住人口。现在呢?
一个城市具备了发展的条件后,各地的人就会怀抱着各种理想和抱负蜂拥而至,一旦站稳了脚跟便会定居下来。只是在深圳这个过程短,在上海这个过程长罢了。
各地的人各自带来了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也就是各地的文化,在上海汇聚,又与大规模输入的西方文化融会,“海派”文化由此衍生
G. 上海的由来
上海,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今松江区)。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7)虹口区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上海市,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界于东经120°52′-122°12′,北纬30°40′-31°53′之间,地处长江入海口,东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
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岸,长江三角洲前缘,中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米。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陆境海拔最高点。上海地跨长江口、淀山湖、黄浦江、吴淞江四大水系,境内江、河、湖、塘相间。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上海
H. 请问上海各个区县的由来
黄浦的地名得名于“黄浦江”:黄浦江,南宋名“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淀山湖,流经十一区,至北部吴淞口注入长江,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45年建区时,以境东河名命名为“黄浦区”。
卢湾的地名得名于“卢家湾”:旧时肇家浜自西向东,折向北流,转弯处浜畔有罗姓居住,故名“罗家湾”(约今鲁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国中路一带),后谐称“卢家湾”。1945年建区时,以境内地名“卢家湾”命名。1950年改称“卢湾区”。
“静安”静安相传静安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从松江(今苏州河)北岸迁来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华山路、愚园路间),香火甚旺,为江南名刹。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寺名命名为“静安区”。
长宁的地名得名于“长宁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泾间越界筑路,以英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名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县名改称“长宁路”。1945年置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长宁区”。
徐家汇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于此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枞泾两水会合处,故称“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
普陀的地名得名于“普陀路”: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陕西北路间筑路,以浙江省佛教胜地“普陀山”之名命名为“普陀路”(1949年后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普陀区”
虹口的地名得名于“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区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泾浦,东纳沙泾港,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虹口区”。
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就是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称为新闸。嘉庆年间,因吴淞江上船来船往,贸易兴旺,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新闸市集为吴淞江下游航运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市面较盛,而市集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1927年置区时,称“闸北区”。
杨浦“杨树浦港”原名“杨树浦”,在今杨浦区西南部,北接走马塘,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杨树浦区”。1949年改称“杨浦区”。 杨浦”的地名得名于“杨树浦港”
浦东新区地处上海市东大门、黄浦江以东,“浦东”之名即由此而来。浦东新区最早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时设有昆山县,隶属于信义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属华亭县;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归属于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隶南汇和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开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1993年1月浦东新区成立。1993年3月,杨浦区歇浦路街道、南市区浦东地区的周家渡、塘桥、南码头、上钢新村4个街道及杨思镇、原上海县的三林乡及黄浦区的浦东部分正式划归浦东新区。
宝山,因山得名,明永乐十年(1412年),境内海滨,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永乐皇帝定山名为宝山。
闵行的地名得名于“闵行镇”:闵行镇原名敏行市,在今闵行区南部,明弘治时形成集市(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卒后葬此,故名)。1930年置镇,1960年置区时,取境内镇名命名为“闵行区”。“闵行”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约500年。该志卷二《山川志·镇市》中称:“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位于市区东南部,东、南濒黄浦江。辖境主要为原上海县老城区,鸦片战争以后,县城的城河浜(相当今人民路)以北先后被占为租界。原上海县城区和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老市,因与北面租界商业区“北市“相对,所以称为南市。
嘉定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县,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号得名,1992年撤县设区。境域东邻宝山区,东南接普陀区,南滨吴淞江与闵行区、青浦县相望,西、北两面与江苏省接壤。
奉贤位于上海市南部,南濒杭州湾。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华亭县东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县。因河流奉贤泾得名,一说相传孔子高徒吴国人言偃(子游)曾来此,故取奉先贤之意为名。县驻地初设在南桥,雍正九年迁青村堡(今奉城),民国元年(1912年)复迁南桥。民国废松江府直属江苏省,日伪时期隶上海特别市,曾改为区。1949年5月后,隶苏南行署松江专区,1952年属江苏省松江专区,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民国22年将金汇桥和萧塘以北东西长约10余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的南汇县插花地带划入,民国31年原属松江县的柘林镇划入。1950年阮巷乡划归松江县,松江县 缺地区划入。
松江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宝十载(751年)设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设华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属县陆续析置上海、青浦、娄县、金山、奉贤、南汇6县及川沙抚民厅。民国元年(1912年)废松江府存县,同年娄县并入华亭县,民国3年因与甘肃省华亭县同名,改名松江县。民国期间,曾在此设江苏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专区,属苏南行署,1950年划入奉贤县阮巷乡,划出 缺归奉贤县。1954年划入青浦县杜寅、佘山、辰山、陈坊4乡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联等乡的6个村,划出天心乡及新石乡的3个村归青浦县。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县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1966年划入金山县泖港公社,划出枫泾、亭林2镇及枫围、亭新、朱行、漕泾、山阳5个公社和张泽公社部分归金山县。
青浦位于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华亭县的修竹、华亭2乡和上海县的新江、北亭、海隅3乡建青浦县,驻地青龙镇(今旧青浦),因附近青龙江、浦家江得名,属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销青浦县,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移驻地唐行镇(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县东北境的新江、北亭2乡置福泉县,乾隆八年(1743年)撤销福泉县,辖地复入青浦县。宣统二年(1910年)原属元和(今苏州市)、吴江2县的插花地章练塘,归并青浦县。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江苏省。1949年隶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同年黄渡乡划归嘉定县,昆山县井亭镇、嘉定县西胜乡划入县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陈坊等乡划归松江县,划入松江县天心乡。1956年,昆山县叶荡乡划入青浦县,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乡划归昆山县,次年仍回县境。1958年改隶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
南汇大约2千多年前,由“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故称“南汇嘴”,曾称“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为御倭寇,在南汇嘴(今惠南镇)筑城设守御所。南汇成陆于唐代前后,1726年建县,建县时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县名“南汇”。
崇明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崇明岛上。五代杨吴于顾俊沙设崇明镇、崇明之称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赐盐场于姚刘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隶属扬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崇明县,隶属苏州府,后隶属苏州府太仓州,民国期间隶属江苏省,1958年11月改属上海市。现县境东有佘山岛,南邻江苏省和宝山区、浦东新区,西、北与江苏省海门、启东接界。
“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I. 谁知道上海市名字的由来
黄浦的地名得名于“黄浦江”:黄浦江,南宋名“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淀山湖,流经十一区,至北部吴淞口注入长江,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45年建区时,以境东河名命名为“黄浦区”。 卢湾的地名得名于“卢家湾”:旧时肇家浜自西向东,折向北流,转弯处浜畔有罗姓居住,故名“罗家湾”(约今鲁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国中路一带),后谐称“卢家湾”。1945年建区时,以境内地名“卢家湾”命名。1950年改称“卢湾区”。 “静安”静安相传静安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从松江(今苏州河)北岸迁来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华山路、愚园路间),香火甚旺,为江南名刹。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寺名命名为“静安区”。 长宁的地名得名于“长宁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泾间越界筑路,以英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名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县名改称“长宁路”。1945年置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长宁区”。徐家汇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于此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枞泾两水会合处,故称“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普陀的地名得名于“普陀路”: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陕西北路间筑路,以浙江省佛教胜地“普陀山”之名命名为“普陀路”(1949年后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普陀区” 虹口的地名得名于“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区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泾浦,东纳沙泾港,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虹口区”。 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就是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称为新闸。嘉庆年间,因吴淞江上船来船往,贸易兴旺,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新闸市集为吴淞江下游航运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市面较盛,而市集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1927年置区时,称“闸北区”。 杨浦“杨树浦港”原名“杨树浦”,在今杨浦区西南部,北接走马塘,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杨树浦区”。1949年改称“杨浦区”。杨浦”的地名得名于“杨树浦港” 浦东新区地处上海市东大门、黄浦江以东,“浦东”之名即由此而来。浦东新区最早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时设有昆山县,隶属于信义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属华亭县;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归属于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隶南汇和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开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1993年1月浦东新区成立。1993年3月,杨浦区歇浦路街道、南市区浦东地区的周家渡、塘桥、南码头、上钢新村4个街道及杨思镇、原上海县的三林乡及黄浦区的浦东部分正式划归浦东新区。 宝山,因山得名,明永乐十年(1412年),境内海滨,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永乐皇帝定山名为宝山。 闵行的地名得名于“闵行镇”:闵行镇原名敏行市,在今闵行区南部,明弘治时形成集市(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卒后葬此,故名)。1930年置镇,1960年置区时,取境内镇名命名为“闵行区”。“闵行”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约500年。该志卷二《山川志·镇市》中称:“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位于市区东南部,东、南濒黄浦江。辖境主要为原上海县老城区,鸦片战争以后,县城的城河浜(相当今人民路)以北先后被占为租界。原上海县城区和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老市,因与北面租界商业区“北市“相对,所以称为南市。 嘉定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县,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号得名,1992年撤县设区。境域东邻宝山区,东南接普陀区,南滨吴淞江与闵行区、青浦县相望,西、北两面与江苏省接壤。 奉贤位于上海市南部,南濒杭州湾。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华亭县东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县。因河流奉贤泾得名,一说相传孔子高徒吴国人言偃(子游)曾来此,故取奉先贤之意为名。县驻地初设在南桥,雍正九年迁青村堡(今奉城),民国元年(1912年)复迁南桥。民国废松江府直属江苏省,日伪时期隶上海特别市,曾改为区。1949年5月后,隶苏南行署松江专区,1952年属江苏省松江专区,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民国22年将金汇桥和萧塘以北东西长约10余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的南汇县插花地带划入,民国31年原属松江县的柘林镇划入。1950年阮巷乡划归松江县,松江县缺地区划入。 松江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宝十载(751年)设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设华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属县陆续析置上海、青浦、娄县、金山、奉贤、南汇6县及川沙抚民厅。民国元年(1912年)废松江府存县,同年娄县并入华亭县,民国3年因与甘肃省华亭县同名,改名松江县。民国期间,曾在此设江苏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专区,属苏南行署,1950年划入奉贤县阮巷乡,划出缺归奉贤县。1954年划入青浦县杜寅、佘山、辰山、陈坊4乡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联等乡的6个村,划出天心乡及新石乡的3个村归青浦县。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县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1966年划入金山县泖港公社,划出枫泾、亭林2镇及枫围、亭新、朱行、漕泾、山阳5个公社和张泽公社部分归金山县。 青浦位于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华亭县的修竹、华亭2乡和上海县的新江、北亭、海隅3乡建青浦县,驻地青龙镇(今旧青浦),因附近青龙江、浦家江得名,属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销青浦县,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移驻地唐行镇(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县东北境的新江、北亭2乡置福泉县,乾隆八年(1743年)撤销福泉县,辖地复入青浦县。宣统二年(1910年)原属元和(今苏州市)、吴江2县的插花地章练塘,归并青浦县。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江苏省。1949年隶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同年黄渡乡划归嘉定县,昆山县井亭镇、嘉定县西胜乡划入县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陈坊等乡划归松江县,划入松江县天心乡。1956年,昆山县叶荡乡划入青浦县,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乡划归昆山县,次年仍回县境。1958年改隶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 南汇大约2千多年前,由“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故称“南汇嘴”,曾称“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为御倭寇,在南汇嘴(今惠南镇)筑城设守御所。南汇成陆于唐代前后,1726年建县,建县时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县名“南汇”。 崇明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崇明岛上。五代杨吴于顾俊沙设崇明镇、崇明之称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赐盐场于姚刘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隶属扬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崇明县,隶属苏州府,后隶属苏州府太仓州,民国期间隶属江苏省,1958年11月改属上海市。现县境东有佘山岛,南邻江苏省和宝山区、浦东新区,西、北与江苏省海门、启东接界。 “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