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家姓里孙姓的由来
孙姓起源的头绪很多。由于在先秦时期,孙姓就出现“兵家祖”孙武,大军事家孙膑,“吏者师”孙叔敖,先秦时期,中国孙姓出现,不断有华夏子孙加入孙姓行列,使得孙姓源头特多,同时孙姓人口也越来越多。
2. 孙姓的由来
孙
孙起源于 卫辉市
分布:河南、山东、台湾、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
一 孙姓主要由五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 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贾,?贾之子?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 600年的历史。
第三支系自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 5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血缘子姓。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孙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少数民族使用孙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 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孙姓人口由119万激增到1 848万,增长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 000年中孙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这六省又集中了42。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16.9,占省总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3.5)和吉林(3.4)。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姓分布带。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
二 孙氏祖先文王 历代事迹辉煌
孙姓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姓氏,历代的伟人名士辈出。
这个著名的姓氏,根据《姓纂》的记载,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朝是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周文王的第8个儿子康叔,就被封于卫。传到卫武公的时候,武公的儿子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惠孙的这一支,主拿孙字当作了他们的姓氏。当时的卫国,就是现在山西太原一带。《姓纂》的这一段考据,已被后世所共认——孙姓的祖先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不过,到了汉唐之际,却又有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唐宰相世系表》写道:“又出毕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汉孙根碑》说:“先出自殷比干。”
《汉书》:“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汉书》:“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
以上的这些说法,说明了三点:
第一,孙氏姓源,后世仍不敢真正确定,所以才有源于比干,孙叔敖等不同的说法。
第二,由于各种因素,或因功赐姓、或随外家改姓,或避帝讳,曾有多人放弃原来的姓氏,改以孙为姓,而使孙姓日益增多。
第三,现在姓孙的人,有一部分在血缘上很可能是陈、荀、夏、侯等姓的后代。
历来对于孙氏姓源的考据,既然是如此的众说纷纭,现在孙姓之人想要追溯血缘上的正确出处,也就较为费事了。
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孙姓名人中,孙阳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阳这个名称,大家也许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伯乐”,大家一定熟悉万分了。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伯乐是他的字,以善于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了。
其次,便是鼎鼎大名,被全世界军事学家奉为军学泰斗的孙武了,他所著的《兵法十三篇》,一直到今天,都被奉为军事上的最高法则。孙武的后代,也出了一位以兵法见长的著名人物——孙膑。
翻开《尚友录》上历代孙姓名人的事迹,却没有一位是可以比得上孙中山先生的,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每一个中国人都深铭五内。大家都公认他的丰功伟绩,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中,无人能及。孙姓人的杰出与卓越,真是在他的身上登峰造极了。
这也是我在网上转的,呵呵,
3. 孙姓的由来和历史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
4. 孙姓的由来和来源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4)孙姓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孙姓名人
1、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2、孙阳
孙阳是春秋中期伯乐。伯乐,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后来,伯乐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后人就用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来比喻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或集体。
3、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5. "孙"姓氏的由来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台湾的孙氏,人数也不算少,名列五十,多散居在台湾各地,较多的是嘉义县。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福建泉州的孙氏又来自河南光州。迁居台湾的孙氏先人,是唐朝末年五胡乱华时,由世居河南光州的孙姓,南徙迁闽,移居福建泉州东涑门。以后,孙氏子孙一部分迁居艮邑的嘉禾,一部移居台湾。目前,台湾的孙姓,皆是这支河南光州孙氏的后代。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仲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以善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
6. 孙姓的起源及祖先是谁
孙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 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一、起源
1、源于子姓
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
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3、源于妫姓和姚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
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 惠民县,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
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
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
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二、得姓始祖
1、孙书
孙书,妫满-----田完后裔,出生于齐,为齐桓子无宇次子。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乐安,赐姓孙氏,成为妫姓孙氏之受姓始祖。
今孙氏乐安堂、富春堂、兵法堂、映雪堂等皆为其后裔。该支在孙氏最主要的三大支、五小支中人口最为鼎盛,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安徽、江苏、上海、东三省、湖南、福建、江西、山西、河南、河北、广东等地。
兵圣孙武、吴主孙权、国父中山先生等皆为其裔。而这其中最为主要的一支则为后魏孙方嗣八世孙、唐末新安伯金吾上将军孙万登由山东北迁安徽一支,其人口繁衍几涵盖全国,总人口超过孙氏各支子孙,而孙万登也因其子孙鼎盛而名动古今,成为孙书后裔中的姣姣者。
孙书在军事理论上颇有建树,虽有著作却没有留传,但年过八旬仍能挂帅出征。其孙长卿武子之所以成为一代兵圣,家学渊源也是重要因素。
2、孙乙
武仲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
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国。康叔逝世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
春秋初期,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的最主要一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书
7. 孙姓氏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 姓、妫 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义排行第12位,名义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姬姓孙氏)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拼音:sūn
释义:
1、儿子的儿子:孙子。孙女。
2、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孙。侄孙(侄儿的子女)。
3、孙子以后的各代:曾(zēng)孙(孙子的子女)。玄孙(曾孙的子女)。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孙(贵族的子孙后代)。
4、植物再生成孳生地:孙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
5、姓。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子孙[zǐ sūn]
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
2、孙子[sūn zǐ]
〈名〉即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
[sūn zi]
〈名〉儿子的儿子。
3、孙女[sūn nǚ]
儿子的女儿。
4、徒孙[tú sūn]
徒弟的徒弟。
5、王孙[wáng sūn]
封王者的子孙,也泛指一般贵族的子孙。
8. 孙氏由来
孙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惠孙任卫国上卿,他的儿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
二 ; 楚国有贤臣为敖,字孙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为氏。
三 ; 齐国卿士书(敬仲的五世孙,字子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他到乐安,赐姓孙氏。
家族名人
兵圣,是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人,著兵法「十三章」。孙子被推崇为兵法的鼻祖,「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学圣典。
孙权 (182-252)
孙中山 (1866-1925)字逸仙,别号中山樵,世称中山先生,广东香山县人。清末,因见国势日衰,民族危亡,乃唤起同志,共组兴中会,为革命救国的团体;后递改为中国国民党,被推为总理。致力革命数十年,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终於辛亥一役,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改国体为民主共和。手创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手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为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民国十四年逝世於北京,二十九年国民政府颁令,尊为中华民国国父。
地望分布:山东乐安郡
孙姓起源参考之二:富阳孙姓
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姓。在北宋初年编撰的《百家姓》里,赵钱孙李,孙姓排在第三位。孙姓是一个姓源较多的姓氏,仅《新唐书·宰相世系》即记有“出自姬姓”、“出自芈姓”和“出自妫姓”三支。
春秋时,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生了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武仲为纪念祖父惠孙,以“孙”字为姓氏。
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他是楚国著名贤臣,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形成了又一支孙氏。
另外一支孙姓的来源是出自齐国的田完之后。
原浙江省富阳市市志办主任、副研究员王文治说:“公元前123年,那时候,一个田姓,名叫田书, 他任齐国大夫,因讨伐当时一个诸候国有功,那么,齐景公赐他一个姓,姓孙。所以,孙姓是从公元前123年开始,到现在2000年,就是2123年历史。 从孙书到孙权为止,一共出现了29世,也就是29代。孙权以后,到现在为57代,加上孙权以前的代系,一共为84到86代之间。”
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阳市,这里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故里,也是孙氏后裔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孙姓作为富阳市的大姓氏,主要分布于龙门、王洲五保、化竹、孙家溪等四十多个自然村中。
古镇龙门,是富阳市最大的自然村。全村2000多户,6000多人,90%以上是孙姓村民,是孙权后裔的聚居地。孙氏家族成员,世系辈份清楚,按各自的派系厅堂聚族而居。自北宋年代起,孙权的后裔们就开始定居在这里,到现在已有1050多年了。
孙权51世后裔孙北强说:“ 从北宋年代第一世祖定居龙门起,到现在已经繁衍成39世,6000多人口,下面已经分成七个房,七个房有三个房已经迁到兰溪、诸暨,四个房定居在龙门。那么现在村子里辈份最大的是孙权的49世,那么孙权的最晚的一代是58世。所以,现在是十代同村,四房同居。”
孙权,字仲谋,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他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后来又在吴蜀之战中,击败刘备。黄龙元年,即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国号吴, 建都于南京。
王文治说:“富春孙氏,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吴大帝孙权。孙权他在位52年,称帝24年,他最大的功绩,除了发展长江中下游的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发展以外,还派遣人员开发台湾,派遣大将开发海南,疏通东南亚各国跟中国做生意,以及搞友好往来。”
千百年来,孙氏后裔不断繁衍发展,子孙遍及海内外,并逐渐形成100多个支派。
孙姓在台湾名列第50大姓。据史料记载,台湾的孙姓,主要来自福建泉州,而福建泉州的孙氏又主要来自于浙江富阳。孙氏后裔大多散居在台湾各地。
中国历史上的孙氏名人,可谓是举不胜举。春秋时军事家孙武、孙膑,唐代药王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清朝朴学宗师孙诒让等。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是声名远播世界的一代伟人。
孙姓起源参考之三
孙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四十七。『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孙姓最主要起源有三种。第一种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叔被封于康,周成王时,被改封到卫,史称卫康叔。卫康叔的第八世孙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武仲,为纪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因此姓孙。第二种是出自芈姓,是孙叔敖的后代。孙叔敖名敖,字孙叔,因为他在担任楚国令尹的时候,政绩显著,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有因为楚国祖先季连姓芈,所以说孙姓出自芈姓。第三种是出自妫姓,是齐国田完之后。田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因为避难而到齐国,他的儿子田书,因为作战有功,被齐景公赐姓为孙,因为陈姓出自妫姓,所以这支孙姓也出自妫姓。 发展和演变:孙书的孙子孙武,因为齐国发生内乱,逃到吴国,并做了将军,他的后代因此而成为大族。到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孙权,于二二二年在江东建业建立吴国,是孙姓的影响达到顶峰。到唐代,孙姓又两次向福建移民,明朝时进入广东。孙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太原,乐安,东莞,吴郡,富阳,清河,洛阳,涉郡,清州,昌黎等。
9. 孙姓的来历。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 姓、妫 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姓氏起源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孙姓图腾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 “ 《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 。 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 《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尚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可见舜文化、虞舜文化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世界舜裔联谊会),
《古今姓氏书辩证》:“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孙为 须无 ,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 惠民县,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孙姓渊源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7、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①属于以王侯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
②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⑴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记载,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一元,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与甘肃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曾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事后,朱一元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
③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晋书》记载前燕孙氏,鲜卑族。羯族有孙氏。
⑴新 罗初期,高丽汉文学家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
⑵唐朝时期,安禄 山的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为契丹族人。五代时期契丹和大贺氏结盟时候,契丹审密氏被赐姓孙。
⑶元代时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 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 胡姓多为复姓,如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
⑸清朝时期,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仿汉姓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
⑹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孙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部分得姓始祖
孙乙。孙乙字武仲,又称武仲乙,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孙乙是姬姓孙氏得姓始祖。
比干摘心处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
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妫姓和姚姓孙氏得始祖。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田完后代田无宇有二子,分别为田恒、田书,其中田书由于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而孙武则为田书之孙。
孙姓的部分得姓始祖还有孙乙(即武仲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