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湖南益阳的原名是什么啊!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区境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出土文物证明,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安化县马路口、江南,南县北河口,赫山区邓石桥和沅江市漉湖等地,就已形成村落。进入青铜器时代后,在今桃江县马迹塘、灰山港,沅江市莲子塘以及赫山区赫山庙、龙光桥、笔架山一带,聚居村落已趋密集[5]。东周以前,区境属《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荆州管辖。战国时期为楚国黔中郡属地。秦属长沙郡。
益阳之得名,据东汉时应劭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清人周树荣有“益阳赋”云:“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看来,经流益阳之大江资水,古或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称益阳。有趣的是,益阳的名字,几千年来无论辖地怎么变异频繁,它一直没有改易过名称,这在我国地名中是比较少见的。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益阳邓石桥、舞岭、莲子塘、灰山港一带,均有密集的聚居群体。
据《禹贡》载,今益阳地区远古属荆州。春秋时为楚地,战国时隶楚黔中郡,公元前221年秦灭楚,立长沙郡,下设益阳等九县。初置益阳县包括今日之桃江、益阳、安化、新化各县和益阳市、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宁乡、湘阴、涟源、新邵和沅江市的部分土方,范围广达18000平方公里。今益阳地区所辖县、市,除沅江部分和南县外,均在古益阳版图之内。
西汉,郡县与封国两制并行。今益阳地区分属长沙国,武陵郡,统隶荆州刺史部。东汉,沿袭西汉州、郡、县制,废长沙国为郡。今益阳地区分属长沙国,武陵郡、统隶荆州刺史部。
三国鼎力,吴、蜀分荆州。这一时期,荆州处于魏、蜀、吴逐鹿争雄的疆场。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出南方,吴、蜀为争夺荆州展开了一场错综复杂的争斗。公元207年先为蜀刘备夺取。孙权索取荆州未成时,乃派吕蒙夺取长沙。刘备为救长沙,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令关羽屯兵益阳与吕蒙相拒。《吴志?甘宁传》载:“宁随鲁肃益阳拒关侯,侯择精锐五千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渡。肃选兵益宁,宁乃夜住,侯闻之,住不渡而结寨营。”鲁肃则则率程普、甘宁据城东南龟山屯驻,于陆贾山溪口约会关羽。这次约会,便是名震千古的“单刀会”。而益阳城垣,即为肃筑土城屯兵所建。
三国吴太二年(公元357)分长沙西部都尉设置衡阳郡。益阳属于衡阳郡。这时分置南部地方设新阳县(即今宁乡),公元266年又从西部地方分设高平县(今新化和新邵县的一部分),益阳县疆域开始缩小。公元280年,晋灭吴后,分全国为20州,益阳属荆州。南朝宋时(公元420年),改衡阳郡为国,益阳属于衡阳国。又划给湘阴一部分土地。南朝齐时(公元479年)复改为衡阳为郡,直到梁时仍属于衡阳郡、药山郡、武陵郡、巴陵郡、南平郡。隋朝时分属潭州、岳州、朗州和澧州。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公全国为10道,开元中分为15道,道下州郡并称。益阳随潭州、长沙郡时更所属,变迁不定四次之多。
五代,十国割据,湖南属楚国。后梁(公元479年)益阳属潭州。后唐(公元923年)马殷为楚国,益阳属长沙府。后周(公元951~959)益阳属潭州府。
宋朝,初分天下为15路,后分23路,南宋为16路,路高安抚司,直隶京师,路以下置府、州郡、军。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益阳属湖南路潭州长沙郡。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以益阳梅山等地方分置新化、安化等县。宋史神宗本纪载:五年章惇开梅山,置安化县,取名为“归安德化”之意。
公元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建元朝,置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6年)以益阳县有万户升为益阳州,属潭州路。天历二年(公元329年)随潭州路改为天临路属。
明朝分全国为13省,省高布政使司(后改改承布政使司),省下置府、州、司,益阳属湖广行省,即湖广布政使司(江夏,今武汉市)长沙府 。明代洪武初(公元1368年)复降益阳州为益阳县。
公元1636年,爱新觉罗氏改国号为清。采用“省”、“道”、“府和直隶厅、直隶州”、“县和散厅、散州”四级制,初分全国18省,后为23省,省高总督、巡抚、驻布政使司。益阳属湖南省长宝道长沙郡。
公元1852年10月20日,洪秀全统率太平军经长沙转战益阳,改益阳县为“得胜县”。这是益阳历史上仅有的一次短暂更名。
民国初,分全国22省、4特区,后增至35省及西藏。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湖南废府、厅、州,长宝道改为湘江道,辖益阳。民国十一年废道,益阳属于省。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全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益阳属第1区;后又调整为10个区。
民国29年(1940),湖南省府以原9个行政督察区辖境过广和督察不便,将之调整为10个。同年4月,划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组成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是为区境地区一级行政建置之始。南县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常德)。
民国33年(1944),侵华日军大举进犯,湖南部分地域沦陷,各行政督察区的建置名存实亡。省政府遂设安化、沅陵、洪江3个行署,作为非常时期省政府临时派出机关,分领各县。安化行署是年10月18日于安化县梅城建立。原第五行政督察区所属各县均为安化县行署领辖。翌年7月31日,安化行署撤销,恢复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湖南各地相继解放,国民党政府在湖南的统治宣告结束,各行政督察区的建置随之瓦解。是年8月,成立新的湖南省临时政府(1950年4月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后,全省设1个省辖市、10个专区。专区设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关。益阳专区于1949年8月成立,专员公署驻益阳县城关区,辖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沅江、汉寿6县。
1950年3月,益阳县城关区改为益阳城关区,升为县级;同年9月,建立益阳市,直属益阳专署领导。1951年4月,省政府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在100万人口左右的大县,领导困难,可以划小”的指示,析湘乡县第九、十区,安化县第三、四区和兰田镇,以及邵阳、新化县部分地域,置兰田县;析湘乡县第三、六、七区,置永峰县。同年七月,析益阳县第六、七、八、九、十一区,置桃江县,均属益阳专区管辖。当时,全区共辖9县、1市。南县则属常德专区。
1952年11月,益阳专区建置撤销,原辖宁乡县划属湘潭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划归邵阳专区,益阳、桃江、安化、汉寿、沅江5县及益阳市划归常德专区,历时10年。其间,益阳市于1953年4月改为省辖市,授权常德专署领导,1958年7月改为益阳县领导,但1961年复改专区辖市,仍由常德专署领导。
1962年12月,恢复益阳专区建置,专员公署驻益阳市桃花仑,辖南县、沅江、华容、益阳、宁乡、桃江、安化7县和益阳市。大通湖、千山红、金盆、北洲子、茶盘洲、钱粮湖6个国营农场,同时划归益阳专区管辖。
1964年9月,华容县及钱粮湖农场划归岳阳专区。
1968年,益阳专区改称益阳地区。
1983年7月,宁乡县划属长沙市。至此,全区辖益阳、桃江、安化、沅江、南县和益阳市,及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茶盘洲5个国营农场和大通湖渔场。
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益阳地区,设立地级益阳市;5月,新的中共益阳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益阳市第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原益阳县、益阳市分别以资水为界,以南改为赫山区,以北改为资阳区。7月1日,“益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益阳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益阳市委员会”正式挂牌。从此标志着地级益阳市的成立。全市辖3县(南县、桃江、安化)、1市(沅江市)、2区(赫山、资阳)、5大国营农场(大通湖、北洲子、金盘、千山红、茶盘洲)和大通湖渔场。
2000年12月18日,中共大通湖区委员会、大通湖区管委会成立。5大国营农场撤销。场部所在地改设建置镇。大通湖区由大通湖、北洲子、金盘、千山红4大国营农场合并而成;茶盘洲农场改茶盘洲镇划归沅江市管辖。市辖境包括3县、1市、3区(赫山、资阳、大通湖)。
『贰』 寻找姓氏来源。贵州省的古地名安化(花)县,是否今为思南县,有个地方叫李子湾
一、为共氏所改。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其时约在战国末年秦汉之际。 二、唐《元和姓纂》云:共工后有共、龚二氏。关于龚氏的来源,所有古籍的记载都异口同声,看法一致。譬如,《古今姓氏书辨证》指出:“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汉有龚遂”;《姓纂》则指出:“共工后有共、龚二氏”;《万姓统谱》也指出:“龚氏之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望出武陵。”一说,黄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龙继其职,其后为龚氏。据此,龚氏是以祖先的官职及名的一字组成的。 龚氏源自上古共工氏,由上述的文献看来,是丝毫不容置疑的。同时,在过去漫长的好几千年时间里,也一直未曾发现他们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因此,龚氏可以说是一个一脉相传,血统单纯的大家族,所有姓龚的人,不管身处天南地北,统统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当然,龚姓男女之间的论婚娶,也是一向不被允许的。 共工氏是上古时期一个几乎与黄帝的姬氏之族分庭抗礼的显赫家族。4000多年前,他们被列为所谓“四凶”之一,被圣君虞舜流放到现在的河北和辽宁,山东一带,并且开始以单字的“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然后,经过了若干年代,他们为了避仇,又分别巧妙地改变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原来姓氏“共”的左旁加上三点水,变成了洪氏;有的则在共字的上面加上一个龙字,成为了龚氏。两个姓氏尽管在外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全都包括有“共”字在内,十足显示了他们的不忘本源,更明白表露了他们的所自来,真是妙不可言。 由此看来,长久以来在中国各地一直都是族大人众,很有名气的龚、洪二姓,实际上根本就是系出一源的同一家人,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异常呢!
徧考史乘,溯源追远,海内“龚”姓,渊源有八: 其一·源自共工。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系,姜姓),因治水有功,被奉为社神。其后以单字“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后又加龙成“龚”氏。 其二·源自共国。据《通志·氏族略》载,共国(今河南省共城,一说今甘肃省泾川县北),亦作恭国,为商代诸侯国。以侵周而受文王姬昌之讨伐,为周所灭。共国灭亡后,其子孙以国为氏,即共氏。后演变为龚姓。 其三·源自共伯和。西周后期,有王室贵族姬和,封於共(今河南省辉县),为伯爵,史称共伯和。时周厉王於“国人暴动”中被逐出国都,诸侯共举共伯和行天子政,史称“共和行政”, 是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肇始。伯和之后氏共,后演变为龚姓。 其四·源自晋世子申生。据《尚友录》所载,春秋时,晋献公(晋国为姬姓诸侯国)之子奚齐即位后,諡申生曰“恭”。史称恭世子或恭君,其后代因諡为氏,后演变为龚姓。 其五·源自共叔段。据《元和姓纂》、《史记·郑世家》所载,春秋时,郑庄公即位,察知其弟叔段欲篡政,将图之,母后请封,封之共,史称共叔段。其后代氏段,或氏共叔,或氏共。氏共后裔演为龚姓。 其六·源自周昭王支庶孙翁氏。据《六桂堂业刊》所载,周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其后以邑为氏,称“翁”氏。宋初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龚。洪氏后为避仇,改氏龚。 其七·源自周室。周文王第十四子曰叔绣,叔绣之后裔际远封於滕国之共邱,亦作龚邱,因地赐姓为龚。际远子讳坚,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其后裔龚选、龚遂著称於汉。龚遂於汉宣帝地节四年任渤海大守,继任水衡都尉,卒於位。配王氏,生二子:奇英、奇杰。奇英於汉元帝时为武陵守令(今湖南省常德市),辞官后定居武陵,遂开“武陵龚氏”之源。配耿氏,生一子名胜,汉哀帝时为谏议大夫,后因王莽篡政而归隐武陵。龚胜配郭氏,生二子:龚苍、龚苔。龚苍避兵去楚而徒居福建汀州府上杭瓦子街,弟龚苔仍居武陵。 其八·源自少数民族汉姓。 一 贵州黎平三龙乡兜房族吴姓有改龚姓者。 二 土族龚塔氏汉姓龚。 ③ 京、瑶、彝、白等族均有龚姓。 综上八源,其八乃少数民族之汉姓不计,括约之为三: 一曰:源出炎帝系之姜姓。其一是也; 再曰:源自黄帝系之子姓。其二是也。 三曰:源自黄帝系之姬姓。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均是也。
『叁』 古代的安化叫什么名字
古代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按自然区域把天下划为九州,以“荆及衡阳惟荆州”,今安化自在荆州之域。
春秋时期,湘境之群蛮与鄂境之荆楚常相争战。至春秋中期,楚国势力扩张至今湘北,战国吴起相楚悼王,始并蛮、越,取得洞庭、苍梧之地,此时湘境大部分并入楚国疆域,今安化当属之。
唐溪茶园
秦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并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安化属长沙郡。
西汉初,置益阳县(一说秦置),属长沙郡。高祖五年(前202),改长沙郡为国,东汉光武时期改为郡。今安化属荆州长沙郡益阳县。
东汉建安年间,刘备借荆州,长沙郡一度为刘所据,今安化地当属之。三国时期,今安化属吴长沙郡益阳县。太平二年(257),吴分长沙郡为湘东、衡阳二郡,今安化属吴衡阳郡益阳县。
西晋因旧制,今安化属荆州衡阳郡益阳县。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析荆、广二州地置湘州,今安化属湘州衡阳郡益阳县。
南北朝仍沿用晋制,安化隶属关系无变。
隋初,废郡为州,长沙郡改为潭州,隶属荆州,今安化隶荆州潭州益阳县。大业三年(607),复改州为郡,今安化属长沙郡益阳县,仍隶荆州。
唐代,州郡并称,一地二名,长沙郡即潭州,史称潭州长沙郡。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10道,潭州长沙郡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今安化属江南西道潭州长沙郡益阳县。
晚唐时,藩镇割据,梅山土著民族起而攻州县,反统治。光启(885—888)年间,梅山“为蛮所据”,不听朝命,不服州统、不为县辖,“不与中国通”。今安化县境史称“梅山蛮地”,经五代至北宋中期无变。
北宋熙宁五年(1072),朝廷遣章惇开梅山置县,六年敕名安化(取归安德化之义),隶荆湖南路潭州长沙郡[5] 。县治初设伊溪东启安坪(今东华启安坪),南宋建炎四年(1130),毁于战火,县治迁伊溪西,即今梅城镇。
元世祖分华夏为1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大德(1297—1307)初年,又分全国为22道,道下置若干路。今安化属湖广行省湖南道潭州路。文宗天历二年(1329),改潭州路为天临路。今安化随之改属湖南道天临路。
明初,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洪武五年(1372),改为长沙府。九年,改湖广行省为湖广布政使司(即湖南省),省下分设四道,今安化县隶湖南省长宝道长沙府。
民国初年,废府保留道,改长宝道为湘江道,今安化属湖南省湘江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撤销道,保留省、县两级,今安化直隶湖南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湖南划分9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今安化隶第六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划10个行政督察区,安化改隶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6月28日,中共安化县工委率人民武装进入县城,宣布安化解放,8月,湖南成立益阳专区,安化属益阳专区。
1951年8月,安化划出部分区、乡归新建的蓝田县(今涟源市),并随县域变动,将县治迁至东坪。
1952年12月,撤销益阳专区,安化改隶常德专区。
1962年底,重建益阳专区(后改称地区),安化复隶益阳专(地)区。
199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益阳地区,建立地级益阳市,安化属之。
请采纳
『肆』 上海市安化路命名由来
上海市安化路属于上海浦西老城区,其命名是依据解放后上海市政府对于原来的市区、部分浦东老城区的命名办法进行的。
其具体的命名方法如下:
1、方位:上海的路名(主要是浦西和浦东老城区)很多以中国各地地名来命名的。其中也是颇有根据的,大致方式是按照中国版图中各地的方位来命名的。例如,松花江路、长白路、敦化路、延吉路、图们路等在城市的东北面;天山路、长宁路、茅台路、武威路等在城市的西面,延长路、宜川路、洛川路等在城市的北面,桂林路、合川路、钦州路等在城市的西南面。
2、纵向:老城区主要道路纵向(南北向)基本上以省名来命名。如浦西地区由外滩东向西主要道路名分布是,四川路-江西路-山西路-河南路-山东路-福建路-浙江路,同时以上这些命名规则符合第一条。当然中间是有特例的,如,云南路、西藏路、新疆路就反而在浙江路的西边了。又如,湖南路就反而到了淮海路沿线了,但是基本走向还是南北纵向的。
3、横向:老城区的道路横向(东西向)基本以地名来命名。如由北向南分布的,北京路-天津路-南京路-九江路-福州路。另一组,汶水路-灵石路-广中路-大宁路-延长路-洛川路。
4、特别地区(五角场)是沿用解放前的旧政府规划、已经建设好的命名;通常就是以“国”“政”命名的:比如国权路、国和路、政通路、政治路等。
『伍』 您知道湖南人的由来吗
谢南斗 看到此标题,肯定会有朋友说:我祖宗三代都是湖南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哪会不知道呢?可事实上呢,您的祖先究竟是何许人也,您还真未必知道!那就且听我简单说说。 我们湖南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原住民不到6%,也就是说94%的湖南人都是从外省移过来的。所以您查查您的族谱,是湖南的可能性恐怕不到10%。谭其骧先生在他的《湖南人由来考》这样说,湖南人来自天下,江 浙 皖 闽 赣 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江西一省又居东方之什九。也就是说,湖南人来自天下,90%是来自外省,其中这个90%的外省人,江西人又占了90%。湖南人大约有四次大的迁徙,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650年,炎帝部落从河北涿鹿迁到湖南的郴州,也就是衡山以南,他就成为我们湖南的第一批移民;第二批移民,也发生在公元前2650年左右,就是蚩尤的部落,就迁移到洞庭以南衡山以北大约就在安化新化这一带.但是后来他们又遍及三湘四水;第三次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就是淮河流域的扬越人,从淮河流域沿着长江慢慢地迁移到了我们湖南;第四次,就是朱元璋搞的1364年的四省填湘,这一次填的移民人口特别多,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安徽四个省,大约填了湖南人一千万左右,所以,现在的湖南人,恐怕90%都是这一次四省填湘的后代。 如果您想全面了解自己的祖先,想了解自己的由来,想知道咱们的祖先炎帝,这个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为何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湖南?
『陆』 湖南安化龙塘黄姓的由来及派号顺序
湖南安化龙塘黄氏概述
始迁祖扬名,名昭,字贞利,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圳上迁居安化龙塘。
龙塘乡80%以上的人口为黄贞利公之后裔,安化县约有10多万黄氏后裔。黄贞利的后裔古典文风极其浓厚,有清代榜眼书法家黄自元、清代武术家黄凤歧(谭嗣同的武术教师)、黄德廉等。
字派:始祖元贞利,族绪吉州分;文守永宗友,应梦万元承;仕思福如海,孝义永安宁;明时崇德力,正学一维兴;厚泽开贤嗣,成才尚景行;俊英宜世用,忠顺庆朝升。
『柒』 新化县名字得由来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在梅山设上、下两邑。上邑为“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邑为“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
『捌』 安化县茶马古道是怎样得名的
一、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可以概括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根据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结合安化茶马古道位于湖南安化县的事实,为方便学术交流,特命名为”安化茶马古道“。
二、详解:
1、
基本情形简介:
【在湖南省安化县(主要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就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悠远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印仍然历历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桥仍屹立在风雨中,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2、
安化茶马古道的起源:
马帮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马帮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水古称益水,又叫蚩尤江。据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协会考证,与安化相邻的大熊山区域为蚩尤出生地及与黄帝等北方部落征战的大本营根据地。安化县梅山文化专家陈首涛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游区域留下了部分与蚩尤有关的史料、遗存和风俗,该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后来,因避讳而改成谐音“思游”,一直沿用至今。蚩尤部落联盟为了战争的需要引进优良马种并大量繁殖,以供运输和骑兵作战之需。此为安化及古梅山地区养马的起始阶段。在安化置县(1072年)以前,这里地域荒野,人丁横蛮,不服当时朝廷的管制,分庭抗礼,谑称“梅山峒蛮”。
梅山主要包括安化、新化、冷水江、邵阳、隆回等地,其中安化为梅山中心。土著居民多为苗、瑶、侗族,他们为了自身生存和生活所需,不得不与外界尤其是生产力发达的中原地区通商贸易,用本地的茶叶、桐油、茶油等特产与中原及沿海地区交换食盐、布匹等生活日用品。而当时商品最便利的运输工具是马匹。宋神宗年间,朝廷派军镇压梅山南蛮,大小战事数百起。梅山人民一次次用步兵和骑兵粉碎了朝廷的镇压,马匹在战时大多服务于战事。朝廷最后一次杀梅山人5000余众,血流成河,梅山土著居民几乎全迁湘西、贵州等地,马匹也随之迁移。明朝初期,洪武帝“血洗湖广”,省内繁华地区的居民纷纷迁往深山老林的梅山地区,而迁来者鲜用马匹工具,致使梅山马匹的数量日渐减少,马帮进入低谷时期。后来,随着茶马古道的形成,马帮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玖』 茯砖茶名字的由来
我们从历史记载上面可以看到,茯砖茶名字很多种叫法,如湖茶、官茶、副茶、府茶等等,但是唯独没有“茯茶”这种称呼。
现在看来,“茯砖茶”这个名字的由来,突然变得扑朔迷离了。那么,是不是因为近现代(1950后),安化黑茶在工艺和技术上的改进,使得茯砖可以在三伏天压制而得名的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茶叶公司希望扩大边销,所以希望能在安化本地直接生产茯砖(那时候称之为边销茶),并且几经试验,效果都不好,那时候的产量也非常低,只有区区一千担到两千担,后来经过几年的长时间摸索钻研,到1955年之后才初步掌握正确的发花环境,产量开始大量提升。
只要是湖南本土人,可能都知道,湖南普通话和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湖”字的发音很多人都发不准,为什么呢?
因为湖南人吐字很难分清“F”和“H”,而茯茶以前的名字叫湖茶,用带有本地方言的普通话说出来,'湖茶'那就是fu(二声)茶 ,又因为茶叶本草木,所以取“茯”字。
『拾』 常德这个名字的由来
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一支古老部族,一直活动在湘西北(今常德)一带。这支部落,史藉中统称为“百濮”和“群蛮”。常德处于沅水下游,古代为出入滇黔必经之地。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史记》和《资治通鉴》载:“秦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六国……,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楚人拥有“黔中”相当于战国中期偏早。屈原《离骚》云:“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以陈辞。”诗人言“济沅湘以南征”,当是追忆楚自文王以来对南方夷越、百濮的征伐事业。《史记》载:“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蜀中郡守张若伐楚,取得巫郡和江南,设为黔中郡。”《后汉书·南蛮》说:“汉兴改为武陵。”可见,传说张若伐楚,夺取“黔中”地后,在此筑城是可信的。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常德人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考证:常德地下有三个文化堆积层。第一文化层(上层)器物以明清砖瓦和碗、碟为主。第二文化层(中层)有唐开元通宝、宋崇宁通宝钱、双凤纹铜镜及陶瓷器。第三文化层(下层)出土物有:陶罐、陶豆、铜矛,为春秋战国时期之物。可见,这第三文化层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无疑。常德城就是在此基础上堆积起来的。据此,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推断:常德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迄今已是2290年左右。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