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马占山生平简介
马占山(1885—1950),字秀芳,满族,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1885年11月30日生于吉林,祖籍河北省丰润县。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世人称“抗日英雄”。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江桥抗战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1937年“七·七”事变后,马占山重上抗日前线,坚持武装抗日。
1946~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他又为和平而奔走,对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立下了功劳。
1950年11月29日,马占山病逝于北京寓所,终年65岁。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他当众宣布:“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除之,以属我保卫地方之责”。
1932年2月,日军攻占哈尔滨后,马占山曾投降日本,就任伪黑龙江省省长,后又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同年4月摆脱日军监视,在黑河举兵反正,通电继续抗日,并揭露伪满内幕,任东北救国抗日联军总司令。
B. 小英雄的故事
林浩的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
“那个同学压在我背上,我怎么都动不了。当时,垮下来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我就告诉她,不要哭,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歌,是老师教的《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后来,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
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而是去救还压在里面的同学,“爬出来后,我看到一个男同学压在下面,我就爬过去,使劲扯,把他扯了出来,然后交给校长,校长又把他交给他妈妈背走了。后来,我又爬回去,把一个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她也被父母背走了。”
说起自己救人时的情景,林浩显得很镇定,稚嫩的童声中,还带有几许乡音。
连续救了两个同学的林浩,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时,遇到垮塌的楼板,又被埋在了下面,“我使劲挣扎,后来,是老师把我拉出来的。”
说起自己身上的伤,林浩说:“我开始爬出来的时候,身上没伤,后来爬进去背他们的时候才受伤的。”
林浩所在的班级,共有32名学生,在地震中有10多人逃生。这其中,就包括林浩背出来的两个同学。
被问到为什么去救人时,林浩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你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
C. 蒋大鸿与蒋介石的关系
蒋姓是江南大姓,也是常州大姓,是常州人口最多的十大姓之一。目前,常州有蒋姓人口6.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13%,按人口计算,位列第9。全国现有蒋姓人口56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47%,排列第43位,可见常州地区蒋姓人口密度要高出全国许多倍。
蒋姓的姓源比较纯正,据古籍《姓纂》记载,蒋氏出自姬姓,“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宋改为乐安。”周公是周朝初年武王之弟,辅佐幼年的周成王,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贤相。期思县,即今河南淮滨县期思集镇。因此,蒋姓的祖根在淮滨,自周公至今已有3000年之久。历史上仅有清代满族八旗姓蒋佳氏改姓蒋,而蒋佳氏原为满化的汉人。除此,历代史籍尚未发现有外族改蒋姓的记录,因此可以认为,天下蒋姓都具有相同的血统,都是3000年前周公的后代。
常州蒋姓,可以远溯到汉代。据浙江奉化溪口《武岭蒋氏宗谱》(蒋介石宗谱)卷一《蒋氏先系考序》记载,武岭蒋氏由常州宜兴县迁来。谱载汉代光武帝时,有蒋横者,字承先,杜陵人,“文武兼材,从汉光武讨赤眉有功,封大将军,九江大尉,加封逡遒侯,后遭司隶校尉羌路之谗遇害。”横生九子,“一子奔楚,八子渡江。后帝悟,族灭羌路,而录公后诏九子各随地封侯”。其中第八子蒋默,避居江南阳羡湖之东柯山,封云阳侯。第九子蒋澄,避难湖之西亭乡湖墅里,封亭侯。今宜兴都山亭侯墓尚存。武岭蒋氏历代旧谱及旧《宜兴县志》、《常州府志》均有记载。昔年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曾往祭拜。1948年5月17日,蒋介石偕宋美龄一行专程去宜兴祭祀亭侯蒋澄墓,并留下许多相片和报道。蒋澄之后传至晋代,有裔孙秀星自宜兴县迁往浙东台州。五代时有蒋显,任四明盐吏,其子蒋光定居明州(宁波)鄞县采莲桥。光子宗霸,任四明评事,传至宋神宗时有裔孙浚明,官建康曹户,《宋史》有传,始迁奉化禽孝乡三岭。浚明次子蒋琉,官朝议大夫。其孙蒋岘,宋宁宗时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蒋岘之后蒋仕杰在元末始迁溪口武岭,即蒋介石先祖。1948年续修《武岭蒋氏宗谱》时由武进人吴稚晖任总纂,蒋介石手书《先系考略》中也认定先世来自常州宜兴县,自称是“迁四明第二十八世孙”。现存的多部《毗陵蒋氏宗谱》在1000年前即有裔孙秀星自晋时迁居浙东台州的记载。
常州现存的府县志及蒋氏谱牒资料中,关于汉代蒋澄、蒋默的记载较多。《常州府志》卷22:“蒋默,字秀芳,阳羡人。弟澄,字少明。父横,仕光武为大将,从军讨赤眉有功,封侯,以司隶羌路谮死,九子皆渡江散处,七寓广陵,二栖阳羡,默居湖之东,澄居湖之西。帝悟其诬,而录横之后就居封之,湖东者封云阳亭侯,西者封亭侯”。此两支蒋氏徙居湖之滨,至今已达2000年,后世子孙蕃盛,人丁极兴,所以东汉以后,江南蒋氏多出自常州,其后蒋姓主要繁衍地区在苏、浙、皖、闽、粤等地。由此而言,蒋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经查阅多种府县志、数十种蒋氏谱牒,常州蒋姓,皆出于汉代蒋默、蒋澄之后,尤以蒋澄后裔更为兴盛。据《毗陵蒋氏宗谱》记载,至元末明初,蒋澄兄弟后世迁往江南各地支派已达170余支。明清两朝以来,更是播迁大江南北,闽、台、琼、粤,远徙海外数十国。由于常州地区蒋姓人口多,迁居地也很多,单冠以蒋为首字的村、巷、塘、桥、湾为村名的多达120余处,仅湖塘周围有“十八个半蒋家村”之说。常州民间有“江南无二蒋”、“无蒋不成村”的民谚,可见蒋姓之盛。
关于常州蒋姓的迁移,现择数支介绍如下。据《毗陵墅村蒋氏宗谱》(追远堂藏版)记载,该族始祖为汉蒋澄。至宋末有蒋汝楫,官兖州教授,宋亡隐居茅山。其孙蒋箕,明初举贤良方正,为一乡之贤者。箕携子务本、孙蒋绍始居常州城南墅村,旧名茶山路(即今茶山浦前镇)。从前丫叉浦有蒋邓两大姓,蒋姓即蒋箕后裔。该族最后一次续谱在民国甲子年(1924),由常州名士钱振作序,该谱记述了自汉代蒋澄始迁湖之西以来,至民国期间已延续七十五世、1920余年来的世系世表。该谱记载了唐代天宝年间有蒋将明,官集贤殿大学士,自亭乡天芳湖墅蒋宅庄迁居从善乡五牧里,因其五子皆官至州牧因名“五牧”(今宜兴邮堂五牧村)。北宋时蒋天和率次子蒋鹗迁居湖之西黄土岸(今武进村前黄土岸村),其长子蒋鹏迁居金坛朱林镇。蒋鹗之孙汝楫由茅山居湖之西岗角(今村前岗角村)。汝楫弟汝霖复迁祖居地山。汝楫四孙中次孙箕为迁墅村(今茶山浦前)一世祖,其他三孙仍居岗角。后世中,第八世孙玉盛迁郡城德安桥,后世又分居城内诸地。第十一世道圣迁怀南乡朱夏墅下坝村(今属永红乡)。第十三世席梅迁城西三宝里钱家村(今属五星),君华居茶山路徐家村,大盛居桃源里潘家村。第十四世志仁迁对河王家村,长庆因官入籍河南内黄县西门。第十六世明源迁长兴县泗安镇小湖村。第十七世兆亿居城南闵黄(今鸣凰),兆桂因商迁居宣城县,兆明迁居苏州府长洲县,兆琛居惠化乡北洋桥(今属南夏墅),兆涌居寨桥街。第十八世家诒迁升东乡坂上。
《毗陵蒋氏宗谱》26卷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径堂藏版另有一支“毗陵牛塘三径堂蒋氏”,世居武进牛塘上田(今青云村),世称“上田蒋家”,为常州城南望族。该族始祖蒋澄,至北宋时有第九十世孙蒋子奇,字颖叔,与苏东坡同榜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与东坡为挚友,曾邀东坡校修“阳羡蒋氏宗谱”,因此上田蒋氏谱还保存东坡撰写的序和传各一篇(《苏轼文集》未收)。子奇配常州双桂坊秘阁丁宝臣公女,生三子,长子祖兴,任山东阳武知县,在抗金作战中战死,《宋史》有传。次子绍祖,在宋大观三年(1109)自湖墅徙居晋陵后桥(今属武进寨桥凤凰村)。他的夫人邹氏,是常州籍大学士邹浩之女。其长子蒋芾,登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一甲第二名(榜眼),他是主战派人士,秦桧欲罗致门下,他坚拒不就,及秦桧败,始起用,官至右仆射同平章事,观文殿大学士。子奇三子益祖,于宋政和元年(1111),自西湖墅迁蒋舍(今宜兴宜丰),他的后裔中,有蒋伯瑞,于明初迁居常州城南牛塘上田,是为迁常始祖,至今已有600余年,此族蒋氏后世迁居有:溱泗居武进东安蒋巷,宏德居赤岸村(今属嘉泽),绍平居西堰下塘水东村,君时居霍庄(今属牛塘),君瑞居塘湾里,文年居金坛大云桥落袖村,年麟居长汀路(今属礼河),居正居芦荡里鹭鸶墩(今属九里),绍源居青山门外小新桥街(今新北区小新桥镇),钦臣居定西乡四河口,蒋理迁居丹阳蒋墅,祯一迁佘泽(今嘉泽),放迁居从政乡运村里(今运村),光周迁戚墅堰,廷魁迁居宜兴丰义。
另据《毗陵新安蒋氏宗谱》(三径堂藏版)记载,该族始迁祖蒋天伦,系蒋澄四十四世孙,生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世居西湖墅,“公为人端谨,博学通天文地理,宋元鼎革时不可为,避迹于晋陵丰北乡,其里名新安,见其山水环绕,顾而乐之,遂卜居焉。”享年74岁,开山葬秦望山北蒋墩山,是为迁晋陵新安(今武进新安镇)始祖。此支蒋氏迁常已770余年,后世迁居常州郡城及郡东数十处。现居地主要有新安镇及东、西柳荡、红菱荡、巴斗桥、朱巷、姚蒋村、承家桥、麻皮桥、泗堡桥、贺家村、南闸蒋家村、奔牛、龙尾坝村、葫桥、东恒村、白荡里、江家村、蒋茅柴沿村、岳家荡、东洲、三里桥、汉公村等。迁常州郡城有马园巷、太平里、小南门、吴家场、吊桥巷、西仓桥宣家弄、陶家村、西门直街。其中,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因是子静座法”创始人蒋维乔即出迁郡城支。
据《晋陵厚泽蒋氏宗谱》(三径堂藏版)载,始迁祖蒋理,字德涵,世居宜兴杨巷。父蒋贤,因避元末乱徙居晋陵青阳。蒋理在明洪武间任绍兴教授,晚岁由青阳迁居城南厚泽(其地即今武进政平大路蒋家村)。关于厚泽之名由来,明初开国大将军、时镇守常州的汤和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撰写的《厚泽亭记》可知其由来:“毗陵之南,去城五十里曰永安庄,青阳蒋公之花圃在焉。公讳理,亭侯之裔也”。“蒋公驾车至永安庄采访风情,知其地蝗旱交殃,寸土不毛,米珠薪桂,民不聊生。公见鸠形鹄面之民,不觉攒眉痛心,即发仓赈饥。近者施粥,远者给米。妻儿之鬻者,为之收赎。饥殍之暴者,为之殡葬,远近存亡妇人孺子靡不被其厚泽也。明年,禾丰岁稔,公复游其地,左以迎见,昔之鹑衣百结者,皆有衣冠矣。昔之鸠形鹄面者,皆礼貌雍容矣。因其风俗尚礼,崇文,好义,务耕,公遂卜居于此”。“顾斯亭不朽,令后人慕公仁厚,颂公德泽,永矢弗忘也。”自此,其地遂名厚泽里。该地已为蒋姓大族。
常州蒋氏,历史久远,古今名人辈出:蒋绍谨,明武进人,万历举人,官国学助教。曾上疏劾奸相魏忠贤,不畏强势,辞文激烈,为朝中上下敬重。后官刑曹,出为汉阳太守,有古循吏之风。蒋炳,字晴涯,清阳湖人,雍正举人,授军机中书舍人。随征军经略边陲。迁顺天知府,河南、湖南巡抚,甘肃布政使,户部右侍郎。历官30余年,为官肃廉,谙达事务,多所成就。蒋骥,清郡城人,少颖悟好学,与四兄俱擅文誉,邑人称“里中五蒋,后来居上”。雍正元年游学京师,怡亲王重之,设馆教徒,因拒入豪门,仍南归常州,以经学教后进,一生困厄不遇,乃发愤注《楚辞》,为世所重,《四库全书》收之。蒋君稼(1900—1966),城区人,爱好京剧,从名师学戏,学有所成,名声迭起,与梅兰芳、王瑶卿结为师兄弟。二三十年代并称京剧票界“四大名旦”。
常州蒋姓在中国革命中有许多人献出生命。蒋文杰(1915—1945),丁堰人,1940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新四军,1944年任中共溧阳县区委书记、区长,1945年我军北撤时牺牲;蒋富生(1921—1944),万绥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武进三区副书记,他是中国共产党武进留守处主要负责人,1946年2月不幸被捕,坚贞不屈,遭敌杀害,年仅25岁。
现代常州蒋姓人士多书画、文史、科技、军事界英才:蒋风白,武进人,潘天寿入室弟子,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著名国画家;蒋华棠,嘉泽人,海军工程学院院长,少将军衔;蒋尚信,武进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教授,上海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著名化工合成专家;蒋荫安,礼河人,《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曾撰写许多重要社论、评论员文章达百万字,获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蒋如柏,溧阳人,白求恩医科大学著名教授;蒋维崧,常州人,山东大学著名教授,也是我国著名书法家;蒋浩泉,新闸人,我国著名武术家、拳击家,曾被誉为“中国拳王”;蒋亦元,城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农机专家;蒋吟秋,厚余人,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教授,陕西省科协副主席,著名动力学家。
与蒋姓有关的地名、遗迹有:状元桥,原在北大街红壁弄北口,系宋崇宁二年常州郡守朱彦以褒奖蒋重珍(常州府无锡县人)高中状元而建。梅堂,村名在雪堰桥,宋张焘延请蒋重珍在此讲学,题匾名“一梅讲堂”,村以此得名。城区有蒋家弄,安家有东蒋,龙虎塘有西蒋,马杭有南蒋、北蒋、上蒋、中蒋、下蒋村,湖塘有大蒋村,龙虎塘有蒋台上村,夏蒋家舍头村,西林有树棵蒋家村,邹区有前墅蒋家村,礼河有石担头蒋家村。
跟据以上名字,叫作:蒋纬铭
望采纳
D. 寻找内江师范学院02或01届张优仙。廖礼建及成都体院01届蒋秀芳
建议你通过QQ同学录、校友录去找
那样的几率大些
E. 抗日英雄名字和故事
大刀将军赵登禹”———1933年长城抗日,亲率大刀敢死队,“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古有关羽刮骨疗伤,抗日中,晋察冀军区独立4团副团长田同春,为杀敌不让截肢,也硬是裸着臂膀,让白求恩一刀一刀地刮去长蛆腐肉。
古有神农亲尝百草,抗日中,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杜伯华,为自制紧缺药物,也总是亲自试服,终至因此中毒,在新婚前一天倒下。
还有1935年冬,为着当局的不抵抗,爱国志士续范亭在南京中山陵前,用匕首剖腹明志……
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八路军主力转移而英勇跳崖;“八女投江”,为掩护抗联大部队突围而壮烈牺牲;
杨靖宇,忍饥受冻孤身战斗至死,当敌人剖开他的胃,里面全是树皮草根与棉絮;
赵一曼,鞭打竹签昼夜提审逾月,当严刑拷打得连敌人都战栗了,始终坚口不吐一字……
董存瑞献身炸碉堡
黄继光用胸口堵枪
F. 妈妈姓费爸爸姓蒋宝宝取什么名字
蒋费费
G. 蒋捷的蒋捷家世
毛晋汲古阁本《竹山词》卷首,有元湖滨散人至正乙巳岁(二三八五年)所作《题竹山词》云:竹山先生出义兴巨族。宋南渡后,有名璨字宣卿者“璨”应为“璨”,善书,仕亦通显,子孙俊秀,所居擅溪山之胜。故先生貌不扬,长于乐府。此稿得之于唐士牧家藏本,虽无诠次,庶几无遗逸云。今人均据以考知蒋捷系出“义兴巨族”蒋氏,为南宋绍兴年间曾任户部侍郎、敷文阁待制、知扬州、临安府的著名书家蒋璨的后人。
以下为另一个版本:
蒋捷是南宋末年的著名词人,宜兴人。其人品、词品对于后世尤其是清代的词坛影响很大,但其身世却不为后世词坛及宋词爱好者所详知。
改革开放以来,束之高阁的地方志和宗谱家乘,陆续上架,我们有机会阅览到前所末涉及的资料。本文详述的《蒋氏家乘》就是存世不多的蒋氏宗谱之一。该谱所载的蒋捷身世,远较方志充实。笔者以此谱为主要依据,参照其他志书谱牒以及今人的著作,试图描绘出蒋捷的生活轨迹。蒋捷留给后人的悬念,列举其大端提出管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宜兴的蒋氏始祖为东汉初年的蒋默、蒋澄。据各蒋氏宗谱记载,西周时周公旦第三子姓姬名伯龄的受封于蒋(今河南省始因县境内)。楚灭蒋国后,子孙改姓蒋,共尊伯龄为第一世始祖,至蒋默、蒋澄时是第四十八世。
蒋默的生平,各谱记载不多。在宜兴《茗岭蒋氏宗谱》卷四中收载的《云阳亭侯碑》,较详细地叙述其为人和从政之道。有助于我们对蒋默的理解。碑文的作者是唐代赐进士第给事中蒋涣。以蒋默为始迁祖第一世,蒋涣是第二十世。他于天宝十五年(742)时撰写此碑:“(蒋横)所生九子,皆散徙。公即大将军第八子也,讳默,字秀芳。以建武二年(公元26年)渡江来居阳羡隔湖之东,今为宜兴人也。公幼而慷慨,壮而雄伟,洞知稼穑,材兼文武,……终负朝廷之誉,故复振家声,平雪冤耻。以公封为云阳准岱二郡侯,仕终谏议大夫。正色立朝,振威独坐。贵戚敛手,豪右侧目。可谓令闻长世而克笃先献者也。卒,与夫人班氏葬于封内之柯山。”接着又历数各代祖先之名及所受封号,他们都是“卒,葬先茔”,直到蒋涣的祖父蒋缯。他总结性地说:“自祖缯以上皆葬隔湖之东,自考(指蒋涣的亡父)挺而下归葬洛阳。”其他蒋氏宗谱也有持此说者。
据南宋时刊刻的《咸淳毗陵志》记载,柯山在从前有蒋默墓、蒋默墓碑。到南宋,柯山已成平地,那仅存的小丘阜上还有个竹林,还有个祀蒋默的云阳古社(1)。到了清代,柯山一带只有一座柯山桥,没有山,也没有蒋默墓(2)。
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面对着世事的巨大变化,后来的人们在吊古思贤时,竞把蒋默墓说成在沙塘港竹山上了。这当然是张冠李戴,但也事出有因。《宜兴荆溪县新志》卷末有定讹之文指明原因。文章说:“竹山有二,皆宜兴境。一在太湖滨沙塘港口,一在古隔湖乡,亦名柯山,即今之柯山桥。”该文又指出,因为柯山又称竹山,沙塘港又有个竹山,人们就把云阳竹山上的蒋默墓说成在沙塘竹山上了。至于今,仍有文章持此观点,并且,他们把云阳侯所领有的封地也搬了家。例如,宜 闵先生曾撰文说:“蒋默,字秀芳,封为云阳侯,封地在今宜兴周铁、芳桥一带,官至谏议大夫,卒后葬在宜兴竺山。”(3)封地既指周铁一带,所云竺山,当然是指沙塘竹山了。
1990年版《宜兴县志》的政区图中,有一个地名叫云阳,位置是和桥西南的南新乡辖区内的北侧,一条长河(烧香港)的南岸。笔者以为,若能深入调研,或许可以证实那地即为汉代云阳地区。
《蒋氏家乘》尊蒋捷为始迁祖,属蒋默湖东支,蒋默为四十八世,蒋捷为九十六世。
康熙年间蒋氏后裔阳羡词派蒋景祁为《荆溪词初集》撰写的序文中提到蒋捷:“竹山先生恬淡寡营,居隔湖之滨,日以吟咏自乐。”(4)文中的“恬淡寡营”、“吟咏自乐”,分明是隐逸之士的风度。可见蒋捷在宋亡后有一段时间是隐居在隔湖之滨的,之后,他搬了家。
《蒋氏家乘》说:宜兴蒋氏“至竹山以德佑进士由义兴(今宜兴)徙晋陵(今武进)之前馀,是为我邑蒋氏之始。”今将该谱所载的蒋捷身世情况缕述如下:
蒋捷的祖父是蒋亿(第九十四世),生二子:蒋惟晃、蒋惟晓。
蒋捷的父亲是蒋惟晃(第九十五世),生三子。
蒋捷:“九十六世捷,字胜欲,号竹山。治《易经》。宋恭宗德佑丙子(1276)进士。元初自了(读“呕”)亭迁居晋陵,遁迹不仕。元大德六年(1302)宪使臧梦解、陆厚(读“厚”)交章荐之,卒不就。隐居著述,一以义理为主。其《小学详断》,发明旨趣尤多,学者咸称为竹山先生。生卒失传,葬傅村前馀永思墓。配晋陵学士佘安裕公女名素玉。生三子:献明、伟明、陟明。”
“九十七世献明,字馀睿。与弟伟明并举茂异。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随父迁居晋陵西乡分迁傅村之南地名前馀,号前馀先生。配氏。生一子:文。”
“(九十七世)伟明,字馀智。与兄并举茂异。成宗元贞二年,随父徙居晋陵西乡分迁傅村之北地名后馀,号后馀先生。”
“(九十七世)陡明。徙居延政乡地名堰下(后改蒋渡,即今蒋沙滩)。配 氏,生一子:伯玉。”
献明之子:“(九十八世)文,字章甫,号养奎,绳祖志,不仕元,至明洪武革命,遂以老隐。配傅氏,生二子:舰、盘。
卷之二还刊有祖先像及像赞。蒋捷的赞辞是:“前馀晦迹,荐札留名。不事二主,永矢一贞。竹方节劲,山高风情。仰(5)兹遗像,卓哉如生。”赞辞概括了蒋捷一生的思想精粹。
卷十二“传”这一章有一篇《宋进士捷公传》。全文抄录如下:“公字胜欲,徙居武进,宋德佑二年(1276)进士。元初遁迹不仕。大德间,宪使臧梦解、陆厚交章荐其才,卒不就,不臣二主。盖天植其操云:公受业于陈肖梅,肖梅尝从良贵公游,得伊洛之传,其渊源有自,故所学纯正,平生著述,一以义理为主。时游戏作小词,亦清丽胜人。而《小学详断》,发明尤多。尝于(6)植干竹,取虚心坚节之意,后成竹山,学者因称为竹山先生。”
“古迹”这一章,载前馀的古迹,有:
一、竹山。“竹山在武进西乡,地名前馀。宋竹山公讳捷居此。手植干竹,取虚心坚节之意,故称竹山先生。”
二、墓地。在傅村前馀的永思墓。这是蒋捷及其后人的墓地。
三、家祠。“竹山先生祠,在武进县西乡前馀,明洪武间建。首祀胜欲公讳捷。昭穆以馀睿公献明、馀智公伟明配享。”
此外,笔者又从《晋陵蒋氏家谱》卷八中发现“竹山公,遗墨”。计有:碑记一首(《常州路通判袁公治行碑记》)、诗两首(《竹山东坡田》、《铜官山》)诗馀(即词)八首。《竹山东坡田》不多见,八首词也载《竹山词》中。
蒋捷曾在宜兴、武进、无锡三个县的四个竹山生活过。这在文人骚客中是少有的雅事。在成书于蒋捷中进士前后的《咸淳毗陵志》中已载沙塘、南泉两地之竹山。可见竹山之名不是蒋捷自己取的,更不是后人 纪念蒋捷而取的。竹中空而节坚,蒋捷取以喻人之虚心纳物、砥砺节操。他爱竹,更喜在以竹命名的山上种竹。名实相符,含义深远,更见他品格之高雅。云阳竹山是蒋捷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前馀竹山是他的迁居地和定居地,自然也是隐居地。这是无可争议的史实。而他在南泉和沙塘竹山的生活,史籍语焉不详,有时甚至朴朔迷离,真相难辨。连同他的生卒失传之迷、中进士年份之迷,成了他留给人们的几个悬念。
无锡南方泉(一称南泉)竹山在太湖之滨,旧属开化乡,今隶南泉镇。康熙时王抱承修纂的《开化乡志》。较详细地记载了竹山和蒋捷。王抱承没有把蒋捷看成山居遁世的“隐逸”,也没有看成是“流寓”的外来户,而是把他列入“儒林”,分明看成是祖籍宜兴(“本阳羡人”)而定居竹山(家竹山)的无锡南泉的知识分子。
该乡志记录一首明人邵宝游竹山的诗和八首明清诗人的和诗。末一首王抱承自己作的和诗提到蒋捷。该诗首联云:“胜欲先生首倡游,得名四百有余秋。”这表明蒋捷曾到过南泉,游览过此山。这九首诗都未见其提示蒋捷特有的亡国之痛和归隐之情。
歌咏无锡地区山水美景、前贤名流的诗词很多,若能深入探索,或许可发现蒋捷新的活动。
宜兴沙塘港(也称沙塘)竹山也在太湖之滨,旧属洞山乡,今隶周铁镇。
“竹山”这个称呼,现今已改写为“竺山”。明朝史懋锦的《竹山》诗自注云:“竹山,一名竺山,以其似天竺也。或曰足山,山之奇在足云。”可见竹山与竺山、足山匀指同一座山。该诗首联说:“岿然足山当湖冲,上有古刹凌空蒙。”这古刹称做福善寺。明人已唤该寺为古刹,可见建寺之早。人们说蒋捷隐居竹山,就是说蒋捷隐居在竹山福善寺。根据下列资料笔者认为蒋捷曾经隐居于此。
其一、根据《竹山词》中多首词的描述,可以推想,他曾经在这一带生活过。那首脍炙人口的“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的《虞美人·听雨》词,我们可以推想,就是福善寺这个”僧庐“的雨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而吟咏成的。
其二、寺里现今珍藏一个陶质的缸,唤做镜水如意凤缸,高约八十公分,直径约一百公分。据传是蒋捷居此时带来用以盛水的缸。内壁会长青苔,即使盛放混浊之水,也能澄清明净。蒋捷送给寺里,寺僧称为仙水缸。一度散落民间,今已回归寺里。若能经过鉴定考证而予肯定,当是镇寺之宝。
其三、福善寺饱经沧桑,初毁于1937年侵华日机之轰炸,继毁于六十年代开始的挖山采石。历次修建时所立之碑石也散失民间。此次复建这净土宗的寺院后,又收集到部分碑石碎片。若能拼排复原,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其四、笔者从宜兴芳桥后村《周氏宗谱》的序文中读到一段文字,是蒋捷的自叙:“邑先辈蒋捷隐居竹山,尝题简惠公谱牒曰:‘予摈处湖滨与公同壤。公有孙祖儒者,好文墨,工于词。时相过从,同抱黍离之悲。’盖竹山、阳山,俱滨震泽(7),相距数里许,故云同壤。(8)
简惠公是周葵(1098—1174),宋徽宗宣和年间进士。为官直言敢谏,于民有善政。周葵卒后百年,蒋捷中了进士。“槟”,抛弃,此句有离开之意。蒋捷不臣二主,故离开故土,来到异地沙塘竹山,以便隐姓埋名,了此一生。但若有处境相同、志趣相合者,亦愿引为知已,与之往来。这就把周葵引为同乡,在其谱牒上作序吟咏,并与其孙诗文为友,共抒黍离之悲。
这段文字充分表明,蒋捷是在沙塘竹山上隐居过的。但人们对蒋捷的生活、行踪、发现得仍很少。若以与周氏的往来为线索,旁及各有关谱牒,或可有新的发现。
蒋捷留给我们的另一个县念是生卒失传。
蒋捷于1296年迁徙到武进前馀。《重修毗陵志》把他列入《人物·文学》这一章。看来,修纂先生一眼就看出蒋捷在理学研究、诗词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归入这章,表露了后人对他的怀念与尊敬之情。按理说,蒋捷身后是不会寂寞的。
蒋捷卒后葬于永思墓,据世系表记载,自第九十六世蒋捷起到一百世为止的一百三十来年中,陆续有后人葬于此。这里和云阳竹山一样,也是聚族而葬的墓地。显然,蒋捷这个始迁祖是赢得合族的尊敬和拥戴的。他的身后是不会寂寞的。
但是,事实并不如此,他身后竟寂寞得生卒失传,似乎后人都忘了这个先祖。这对于后之词坛及研究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人们不禁要问:蒋捷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在那里度过的?是怎样度过的?
有的谱牒或研究文章也提到他的生卒年份,或说享年六十岁(9)、六十五岁(10)、或说八十九岁(11)。诸家只举数字而没有论证,只能引发议论的混乱,于事无补。
笔者以为,蒋捷生卒失传之迷,应当从他自身心态和身后门庭来解析。
蒋捷愤于亡国,又无力回天,遂致隐居。滨湖一舟,或南泉,或沙塘。植干竹以寄志,借诗词而抒情。随遇而安,何计身后。怪不得前馀有永思墓,沙塘又见蒋捷坟,南泉又留竹山魂。哪真哪假?也可不必究实。留作谈助。让这位隐者增添些神秘而飘逸的色彩,让众多旅客尝一份湖滨竹山的“美餐”。
再看他身后,“绳祖志,不仕元”终元朝一代当然门庭冷落,家业萧条,直到明初,才有家祠之建,欲光宗耀祖,家史有缺,徒唤奈何!
蒋捷何年考中进士?这也是一个悬念。诸家见解,约有以下几说:一、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二、德佑元年(1275),三、德佑二年(1276)。诸说纷纭,究系何年?苏州大学杨海明教授前几年曾于《中华文史论丛》发表《关于蒋捷的家世和事迹》一文,独持新论。他指出:“检《宜兴县志》卷七‘进士’项,蒋捷中‘德佑二年丙子龙泽榜’进士,又卷八隐逸传称他为‘宋德佑进士’,是为德佑说之本,然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五《宋朝登科记总目》,宋代进士科末科为度宗咸淳十年,省元李大同,状元王龙泽。则知‘龙泽榜’应在咸淳十年。德佑二年三月,临安已被元人占领,以此知《全宋词》咸淳十年说之正确。”杨教授列举史料分析,去伪存真,当是确论。蒋捷中进士之年,应是1274年。
综上所述,得知蒋捷祖籍宜兴,元初迁居武进,他在1274年中进士。如果那时是三十岁,在1296迁居武进时该是五十多岁。这二十来年的生活中的黄金时代是在隔湖的云阳竹山渡过的。在1302年荐他为官时,他已定居武进,大约是五十五岁了。
他的一生是在国家危亡民生多艰的日子里度过的。他有志报国、无力回天,不羡“摇金宝辔,织翠华裾”的生活。径自过种菊陶潜、栽蔬杜甫的隐居生活。他不想给那个社会留下些什么。所幸的是他也有境遇相同、志趣相合的人共往来,或诗词、或题作,留下了生活的蛛丝马迹。我们若能耐心翻阅,广泛搜索,细心寻觅,定能进入更深层次,取得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