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阳和山阴分别在历史上指哪里
山阳在历史上指现今的山东省巨野县东南,山阴在历史上指现今的浙江绍兴城。
山阳:
山阳在古代时候叫做山阳郡,西汉始置,郡治昌邑也就是今山东省巨野县东南。故属秦朝砀郡。楚汉之际属楚国。汉高祖五年属汉,以属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
汉景帝中元六年,梁孝王刘武病逝,景帝分梁国北部置山阳国,封梁王武之子刘定为山阳王,国都今山东省巨野县。
汉武帝建元五年,刘定薨,山阳国除为郡,称山阳郡。之后,其名称或更为山阳国、山阳郡,或更为昌邑国。
山阴:
山阴县,是浙江绍兴古县名。秦朝始设,民国元年,并山阴、会稽为绍兴县。山阴县始设于秦代,得名于南部的会稽山,为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
(1)山阳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古代的山阴县境内山脉,有恒山山脉,洪涛山脉以及黄花岭,有较大的河道4条,桑干河、木瓜河、黄水河、元子河。
境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煤炭为主,煤田总面积355.2平方公里,总储量114亿吨,煤质品种以氯煤和弱粘煤为主,为优质烟煤。
铁矿石储量约4000万吨,系赤铁矿,铝矾土约900万吨;粘土粉砂岩预测储量达亿万;石灰石约3000万吨;方解石约40万吨。
㈡ 山阳县有什么名人
记好我这名字,以后就是传奇!
㈢ 响水名字由来
水是人类生存的命脉。远古之人,依水而居,逐步繁衍。从历史地理发展可看出:两山之间有大川,两川之间有大山,有高山必有河流,有河流就有人居,有人居就有流通,有流通渐成城镇。许多城镇的名称由此而多带水字,江苏的苏北地区县(市)名带水情况尤为普遍。这正是地名学中和水利史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
苏北的县(市)名称由来一般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水直接命名的:
响水,1966年建县,因县城驻响水镇,滨临灌河,河床深阔,潮水涨落时水位落差大,支流汇入跌水声轰响,故名响水。
沛县,古代为沛泽,秦王政24年(公元前223年)置沛县。
新沂,1949年析置,名曰新安,治所位于总沭河右岸的新安镇。新沂河工程完成后,1952年9月更名新沂县。
灌云,1912年建县,因境内南有大川灌河,北有云台山,定名灌云。
灌南,全境属于灌河流域,且位于灌云县之南,故名灌南。
涟水,因水得名,汉元狩六年(前117年)设置淮浦县,因位于淮河之滨。隋开皇五年(585年)因县境有涟河(又名涟水,为沭水入淮的一支)而更名涟水。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升涟水县为安东州,后废州为县,因与辽宁省安东同名,1914年仍名涟水县。
淮阴,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置县,因其治所位于淮河南岸(今淮阴县码头镇附近)取古语水之南为阴命名淮阴。历史上行政区划几经变迁,名称也多有变更。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于淮阴北境置清河军,三年后地入元,改清河县,因其治所位于大清河(泗水过泗阳三岔分两支,一曰大清河,一曰小清河)口得名。此后数百年中,淮阴故城受洪水威胁,日益荒凉。清乾隆27年(1762年)县治迁清江浦。因与河北省清河县同名,1914年复改名淮阴。
沭阳,位于沭水北岸而得名。古有厚丘、建陵、阴平、下城、临查、怀文、服武等名,东魏武定7年(549年)设沭阳郡,北周建德7年(578年)改沭阳县沿用至今。
泗阳,古为 犹国地,汉元鼎元年(前116年)置泗阳县,因位于泗水北岸而得名。古泗水由成子洼入淮河,泗阳城位于今新袁乡东境于泗水北岸。北宋时,把这"夹岸桃花无杂树,良田桑竹果香湖"的地方改为桃源县,1914年,因与湖南桃源同名,复称泗阳县。
泗洪县,古为徐国地,又历经虹乡、虹县、虹州的变迁,1949年建县,因境内有古泗州城(今江苏淮河大桥西端,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和洪泽湖,县名取其首字为泗洪县。
洪泽县,1956年因湖置县,因水得名。古代没有洪泽湖,有破釜涧、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万家湖罗列淮河右侧,隋大业12年(616年)炀帝杨广游幸江都,道以破釜涧,久旱遇雨,改名洪泽浦,洪泽之名始见记载。
金湖县,1960年4月置县。境内湖泊众多,界首湖古名津湖,且境内有大、小金沟,取名金湖。
射阳县,1949年3月建射阳县,因其境内有射阳河并处于该河的海口而得名。亦说公元前201年刘邦曾于射阳湖(今宝应、淮安、建湖县境)北置射阳候国,惠帝3年(前192年)国除改射阳县,今沿用古名。
邗江县,1956年置县,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进中原与齐鲁争霸,"城邗、沟通江淮",自蜀岗脚下开邗沟至末口入淮,名邗沟(又名邗江、韩江)县,因水得名。
二是因地处江湖河海之滨而定名的:
东海,秦时名朐县,属郯郡,刘邦改郯郡为东海郡,因东临大海而得名。南北朝宋泰始7年(471年)始设东海县。
滨海,因县境滨临黄海而得名。滨海成陆较晚,黄河夺淮以前,海岸在响水县西境云梯关,滨海为水域,黄河夺河以后,海岸线向东延伸60多公里,1949年11月建县。
建湖:1941年9月建县,初名建阳县,因境内有镇名建阳而得名。后因与福建省建阳县重名,又因县治设在湖垛镇(今建湖镇),于1951年7月更名建湖县。湖垛镇因居射阳湖东部,西塘河西流淤积成一土垛,长约3里,故名湖垛,1966年改为建湖镇。
江都,公元前209年,项羽率江东八千弟子兵渡江至广陵,凭"江"而都,故名江都。
扬州,"州界多水,水扬波"故名扬州。
靖江,明成化7年(1471年)置县,因地处江海门户,"捍卫全吴,屹然重镇",故名靖江。
如皋,东晋义熙7年(411年)建如皋县。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如皋南临长江,为长江边的高地。
东台,建县于清乾隆33年(1768年)。古代,东台地区时陆时海,为一片泽地,范公堤建成后,堤西为里下河地区,以东在黄河夺淮后,泥沙沉积,自西向东看,为较高且平坦的地势,故名东台。
通州,南北朝时为长江口的一个沙洲,名壶豆洲,后改为胡豆洲。五代时取"海疆平静"之意,称静海镇,后周显德4年(958年)建城,称静海军,后改通州,意为水上交通方便。民国初废州立县,并为区别于河北(今属北京郊区)通州,称南通县。
海门,后周显德4年(958年)设县,意为江海门户。
启东,汉以前这里是江口海域,唐初江口涨出东洲和布洲,五代属海门县,元至正中至清熙初,又为大海风潮所毁,今通吕公路以南部分都沦为大海,雍正乾隆以后,又逐渐复为桑田,后沙洲渐涨,与大陆相连,并逐渐向东延伸,1928年设县,有"启吾东疆"之意,便名启东。
江浦:明洪武9年(1376年)置江浦县,浦,水边。"大江限其前,滁河控其后,崇山峻岭亘其中,为水陆要冲,金陵门户"。或谓"京都拱卫",朱洪武划置江浦就是为加强京城防卫。
三是因洪水常泛祈求安宁而定名的:
睢宁,古为取滤国地,公元前202年刘邦时置睢陵县。后几经变迁,曾名北陵、凌、晋陵、取滤等县。濉水古为泗水支流,经取滤至宿迁的小洋口入泗。汉初为黄河犯淮时所淤,群众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年无县,金兴定2年(1218年)恢复县制,定名"睢宁",祈求"濉水不再为患,生活安宁"。
淮安,秦为淮阴县地,汉元狩6年(前117年)析置射阳县,此为淮安建县之始,东晋义熙7年(411年)设山阳郡、山阳县,治所在今淮安城,位于淮河山阳湾的南岸,邗沟入淮口(古称末口),隋初废郡置楚州。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楚州军民不堪官府压迫,起义反抗,火烧州城。遂将山阳改名淮安,祈求淮地安宁之意。无代仍名山阳县,1912年因与陕西省山阳县同名,复称淮安县。
阜宁城原名庙湾,因地处射阳河湾道处,其北岸有真武庙,故名庙湾。明万历23年(1595年)筑庙湾城防倭寇侵犯,因城位于射阳河左(北)岸,据"左埠右邑"之说,称之谓埠,清雍正9年(1731年)取其土埠安宁之意,改庙湾为阜宁。
海安,东晋义熙7年(411年)设宁海县,唐景龙2年(708年)置海安县,取"大海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
四是县名虽不带水但与水有某种联系的:
盐城,始建于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因汉初这里已"煮海(盐)利兴,穿渠通运",故名盐渎(渎:水道;沟渎)东晋义熙7年(411年)改为盐城。
盱眙,秦置盱眙县,许慎《说文解字》:"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因县治所设在圣人山上(今盱眙城以北20里),登山临淮,可以登远眺淮河风光。
宿迁,春秋时为 犹、钟吾两个小国地,秦实施郡县制,分属下相、凌县,西汉时废凌县存下相,因治所在相水下游的相水傍(今宿迁双庄以东的古城),故名下相。后为水所淹。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改下相为宿豫,治所设置于今泗阳县郑楼乡古城村在泗水边。为管理泗水漕运,北周宣政元年(578年)设泗州,治所设于宿豫县城,据《无和郡县志》:唐开元23年(735年),州、县治为泗水所淹,且汴河漕运已渐渐代替了泗水,泗州治向南迁至汴河口的临淮县,与盱眙隔淮相望(在今盱眙县淮河乡城根村,江苏淮河大桥西端)。宿豫县也因之迁至今宿迁附近的泗水边,"界于徐、泗二洲距离相等之处"。20多年以后,于唐宝庆元年(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为宿迁。元陈孚有《古宿迁》诗二首:"淮水东流古宿迁,荒效千里绝人烟,征衫不脱夜无寐,舟在西风乱荻边"。"日落狐鸣野草黄,雁飞无数水茫茫,疏星野火寒沙上,知是何年古战场?"由是可知,宿迁的迁城,与水有关,并非附会之说。
㈣ 陕西山阳九子冢的来历
九子冢相传是舜封子均于商,生九子,卒葬于此。据考证,出土残石碑"虞九子冢"为清朝著名金石学家结沅所书。
山阳九子冢位于县城东三里的北塬,九座坟茔参差罗列,若星宿之布,道旁有丰碑屹立。山阳县志有故事赞曰:“行行来东郊,去访九子冢。穿石泉细流,表道碑高耸。林丽森古木,榛莽余荒垄。世历千年多,名传九叠重。
㈤ 焦作名字的由来
焦作当年挖煤炼焦很兴旺。焦作由煤业作坊而得名。
焦作古称山阳、怀州,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现存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朱载堉、许衡及竹林七贤山涛、向秀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
焦作是中国太极拳发源地。拥有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等3个5A级景区,CCTV焦作影视城、圆融无碍禅寺等3个4A景区,韩愈陵园、群英湖、穆家寨生态农业观光园、蒙牛乳业工业旅游区4个3A景区,朱载堉纪念馆1个2A景区。
(5)山阳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焦作地貌:焦作市是一个天然的地下水汇集盆地,北部山区及晋东南山地约1400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均为焦作地下水的补给区,这些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和部分降水,在复杂的地质构造控制下,汇集到该市,形成较为丰富的岩溶水资源,已探明地下水储量35.4亿立方米。
在焦作北部太行山南麓分布着约500平方公里的山前岗地和砾石倾斜平地,地质坚硬稳固,地层耐力巨大,且近邻矿点、水源、交通干线和城镇,是极为理想的工业用地,同时也非常适宜建造高层建筑。
㈥ 焦作名字的来由、
焦作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夏朝属冀州,称覃怀地。商及西周属畿内地,分属雍、邗、温三国。东周为晋南阳地,战国时属魏、卫二国地。秦属三川郡,西汉属冀州河内郡。东汉属司隶部河内郡。三国属魏国冀州河内郡。晋分属司州河内郡、汲郡、荥阳郡。南北朝分属司州河内郡、荥阳郡。后魏分属怀州河内郡、武德郡、司州汲郡、东恒农郡。隋分属河内郡、汲郡、荥阳郡。唐分属河北道怀州河内郡、河阳三城使孟州、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郑州荥阳郡。五代分属怀州、孟州、郑州、开封府。北宋分属河北西路怀州河内郡、京西北路济源郡、京西路郑州奉宁军制、京畿开封府。元分属燕南河北道怀庆路、孟州、河南江北行省卞梁路。明分属河内布政使司怀庆路及开封府。清属河南省怀庆府。1913年,河内县改为沁阳县。1927年沁阳县东部划出,成立博爱县。1945年9 月8 日建立焦作市。1948年3 月改为焦作县。1949年10月15日,改为焦作矿区,划归平原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销,焦作矿区划归河南省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1956年7 月9 日,改为焦作市,由河南省直接领导。1959年12月1 日,修武、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领导。1960年8 月15日,撤销修武、博爱两县建置,并入焦作市;撤销温县建置并入沁阳县。1961年10月5 日,恢复修武、博爱、温县建置,归新乡行政专员公署领导。1974年1 月19日,焦作市属河南省和新乡地区双重领导。1982年3 月,焦作市划为省辖市。1983年9 月1 日,修武、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领导。1986年1 月,温县、武陟、孟县、济源、沁阳五县划归焦作市领导。1988年,济源县改为济源市。1989年,沁阳县改为沁阳市。1997年,孟县改为孟州市,济源市归河南省直接领导。2002,焦作市辖沁阳市、孟州市两市,修武县、武陟县、温县、博爱县四县和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四个城区,计116 个乡(镇)办事处。
http://www.jiaozuo.gov.cn/zoujinjiaozuo/lsyg.htm
怀川大地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名山秀水陶冶了世代英才豪杰,焦作地下文明积淀层层叠叠,地上文化布落洋洋洒洒。焦作山水是人文化的山水,焦作人文是山水化的人文,山人一体,不可分割。
这里是人类始祖的发源地,有盘古开天地、华夏祖先伏羲女娲成婚、女娲补天、轩辕黄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原始社会末期,位于黄河流域中游的怀川文明就吸引着四方百族,成为华夏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
这里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是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是“正始玄风”的策源地和以八封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国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脉地。
神农祭天处、尝百草处、药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显示着古代农业和医药的起源。出土众多的陶瓷文物及当阳峪陶瓷遗址,显示着怀川是发达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颁发的《夏小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根,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月山寺的八级拳和净影寺的猿拳,证明怀川是中华武术之根,这里还是道教中心和佛教圣地。
这里是诸多大师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韩愈等各类数不清的历史名人曾在此或游历、或隐逸、或葬归于此。魏晋时的“竹林七贤”曾在修武百家岩隐居游览,影响颇大。
焦作地处黄河中下游北畔,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早在七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种植粟等粮食作物。从焦作地区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除发现有大量的石铲、石斧、石镰、蚌刀等生产工具外,还有水井、房屋等原始农业生产迹象。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的农业已十分发达。焦作古代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以采矿、冶炼、制陶、编织和工艺美术为主。战国时期已有了煤炭开采业,至明清时期具有了相当的开采规模,延续至今,使焦作有“煤城”之称。从考古发掘的文物看,春秋时期这里已开始青铜器制作,东汉时山阳已成为全国较大的冶炼基地之一,宋代出现了以制作兵器、农具为主的作坊群。
据史志记载,全市有60座历史古城,其中城区有6座;祠庙335所,其中城区70多所,现在统计,全市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点83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44处,县级492处,城区内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点214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6处,市级81处。道清铁路、泽煤盛矿井、福公司办公房和钱庄等体现着近代煤城的历史;焦作工学院是河南省最早的高等院校。传统的历史文化在当今焦作仍熠熠闪光,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http://www.jzjs.com.cn/wenzhanglist.asp?id=357
㈦ 商洛名子的由来和渊源
商州,汉以名县,北周以名州。历代设州置县,或州县同设,交替沿革复杂。远古为虞司徒契所封之国,夏属梁、豫之交;周属雍、豫。春秋战国,先是分属秦、晋(魏),后统属于秦。
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地属内史南境。治所设咸阳,统辖境域相当于今关中平原及商洛地区,领42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商县,包括今商州市、丹风县、商南县、山阳4县,因商山而得名。 早在公元前351年,秦国就在这里修了城,地址在今丹凤县城西2.5公里古城岭子,系商洛最早之城池,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出土文物带有“商”字的瓦当,确认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给商鞅之封邑。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兴旺景象,秦孝公为表彰商鞅变法之功而封地15邑。但秦太子驷继位后,听信谗言,诬鞅诲法,并车裂商鞅于郑(今华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地属弘农郡,隶司隶校尉部,郡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其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貌略镇北),领11县,在陕西境内的上洛、商县两县,即大体相当于现今的商洛地域。上洛这一地名,因居洛河上游故名,战国时即有。汉朝忌水,
将上洛改为上雒,这是用“雒”字的开始。包括今商州市、洛南县两地。今丹风、山阳、商南3县时为商县。旬阳县北部(今镇安、柞水县东南部)是汉中郡辖区;杜陵县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是京兆尹辖区。
东汉(公元25——220年)地属京兆尹,仍隶司隶校尉部,辖区相当于今关中平原西安以东、渭南及商洛地区。尹治设在长安,仍领10城,其中上洛、商两县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区大体相当。
三国(公元220——265年)地属曹魏之京兆郡,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设,治所在长安,领11县。仍称上洛县,魏文帝曹还又将上洛的“雒”字改为“洛”字。辖今商州市、洛南两地。
西晋(公元265——316年)地属司州,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北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陕西省商洛地区。州治设在洛阳,领12郡。泰始二年,晋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上洛,领上洛、商、卢氏三县(卢氏今属河南省)。
南北朝(公元317——589年)南北朝时期,中国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乱。郡县朝设夕废,统属复杂。由东晋开始的南朝,在辖区的北部侨设了上格的州、县,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迁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这里不详叙。
北魏时属洛州。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于上洛城设荆州,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上洛县北部划设拒阳县,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将荆州迁往卢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迁往襄阳,撤上洛郡,于上洛城设立洛州,领5郡,其中3郡属今商洛:上洛郡,领上洛、拒阳2县;上庸郡,领商(今丹凤)、丰阳2县;苌和郡,领南商1县,即今商南。
西魏时属洛州和雍州管辖。洛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郡(今商州市)、拒阳郡(今洛南县)、上庸郡(今山阳县西北部、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商县(今丹凤)及山阳漫川、商南县。柞水西北部属雍州管辖。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洛州为商州;治所设上格(即今商州城)领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阳、丹凤;商南4县及镇柞部分地域);拒阳郡(今洛南地)。
隋代(公元589——618年)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上洛、上庸两郡,保留商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治所仍设上洛,领上洛县(今商州市)、商洛县(商洛即从前的商县,隋文帝改称商洛,这是“商洛”二字连用起来称呼地名的开始),洛南县、丰阳县(今山阳、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5县;大兴县东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仍属京兆郡管辖。
唐代(公元618——907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划归山南道,开元二十五年归山南西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今商州市)、商洛县(今丹凤、商南两县)、洛南县(今洛南)、丰阳县(今山阳)、乾元县(今镇安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今柞水县西北部属京兆府。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五代十国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于分裂割据,各国疆域均不辽阔,道一级遂废,为州(府)统县的二级制。当时陕南东部经历了后梁(公元907一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1—960年)等5个期代。后梁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乾元、上津5县;洛南县改属华州;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汉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上津4县;南县仍属华州;乾佑县(公元949年改乾元县为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周时,商州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
北宋、金、南宋(公元960——1279年)北宋时,商州初属陕西路,后属永兴军路,治所设上洛,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
金、南宋时,商州属金国京兆府路。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将商洛、丰阳两县降为镇,并入上洛、洛南两县;咸宁县东南部属京兆府;旬阳县西北部(今镇安县)属金州。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五月改属河南路。领上洛(今商州市、丹风、商南、山阳4县及柞水县南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废上洛县,以州代县,由州直辖,定名商州。辖地包括今商州、丹凤、商南、山阳及柞水县南部,并统领洛南县地。
元代(公元1279——1368年)商州先属安西路,后属奉元路管辖。元代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建制,商州下领洛南l县,原来的上洛为在郭,仍不另设县,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辖的地域和今天大体相当。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地属西安府,时称商州,辖今商州市、丹风县两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三月复升为州,领洛南、商南、山阳、镇安4县。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避明兴宗朱常洛名讳,又改“洛”为雒”。
商洛有闯王建立政权的记载。祟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闯王军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称永昌元年,派鲁大儒为商州牧,给山阳也派了县令(其它各县不详)。永昌二年正月,闯王政权结束。
清代(公元1644——1911年)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为直隶商州,直属陕西省,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4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析咸宁、蓝田、镇安3县之地置孝义厅,属西安府,这是柞水县的前身。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改设商县(辖今商州市、丹风县西南部)、洛南县(今洛南及丹风县东北部)、柞水县(今柞水县西部及镇安县东北部)3县,属关中道;山阳、商南、镇安3县,属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撤销道制,以省直接领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县城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镇安、柞水6县,一度还管过蓝田县。是年在龙驹寨成立设置局。1949年7月13日,商县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1949年5月,商洛地区各县陆续解放,在商县设置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主任分署第工分区,辖商县、雒南、商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7县。1950年,改名陕西省商洛分区专员公署,仍辖以上7县。1955年,将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1658年12月,撤销丹风、柞水两县(丹风分属商南和商县辖,柞水与镇安县合并),商洛地区辖商县、洛南、商南、山阳、镇安5县。1961年10月又恢复为7县。1964年9月,因“能”字生辟,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时称商洛专区,行政公署驻商县城。1968年,商洛专员公署改称为“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各县人民委员会易名为“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改名为“商洛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更地区名为商洛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元月,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商县为商州市。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商洛地区行政公署,设立商洛市人民政府。商州市更名为商州区。
㈧ 河南省焦作市名称的由来
焦作在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 焦作这个名字,据字义分析,“焦”姓也,“作”当取于“作坊”之意。古代各种手工业都称“作坊”。因该地在古代挖石取煤的窑业颇多。据《焦作市志》记载,早年英商福公司在10号井下,曾挖出过唐代“开元”铜钱。
就是说早在1200年前人们就在这里挖煤了。《修武县志》载,光绪年间这里有小煤窑100多家,这说明当年挖煤业很兴旺。除小煤窑以外,宋代烧制瓷器的窑业也很兴旺。又据明隆庆六年(1572年)吕涧寺中嘉蓝殿碑记有“焦家作……”。这说明是“焦家作坊”演变为“焦作”。
(8)山阳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焦作市原为“自然村落”,据《焦作市志》记载:“焦作,古为涧东、涧西。在古代夏、商、周时,属冀州覃怀雍城地;秦、汉、晋时,属司州河内郡山阳县治;隋、唐、宋时,归河北道怀州修武县辖,元朝属河北道怀庆路修武县辖;明、清属河南省怀庆府修武县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焦作地区就发现了煤炭。1898年,英商福公司在焦作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机械化煤炭开采,集聚了一批产业工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生活区域,成为焦作的雏形。
焦作地名的历史沿革:1910年,清政府置焦作镇;1945年置焦作市;1948年改焦作县;1949年改设焦作矿区;1956年国务院设焦作市。
㈨ 山阳公的由来
曹丕废汉献帝刘协后封刘协为山阳公。
㈩ 请问'山阴',山阳','河阴','河阳'指的是什么方位呢
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因此,山的北面,因其见不到阳光,称为“山阴”;山的南面,因其能够见到阳光,称为“山阳”。“河阳”应理解为河的北岸,“河阴”应理解为河的南岸。
如有些地名:陕西华阴在华山北面,湖南衡阳在衡山南面,江阴在长江南岸。
(10)山阳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有些地名里的“阴”无关东西南北,且大有历史渊源。
《左传》里记述有一故事:“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这里说的“阴”直接就是一个地名,“阴饴”是因“食采于阴”,“甥”是一个名字,即晋国大夫吕甥。
吕甥所在的“阴”是春秋时的晋国城邑,位于山西霍州;那时候周天子也有一个城邑叫“阴”的,就是今日河南省的平阴县。这两处叫“阴”的地方无关东西南北,仅跟地势高度有关。
霍州境内四周环山,中间低洼;平阴则因“古东原之阴”得名,即古东原的低洼之地。在我国的阴阳学说上,“阴阳”也指方位上的相对应概念,如果“高处”为阳,那么“低洼”就为阴了。
以上所说地名里的“阴阳”牵涉到了南北方位、高低地貌和祥瑞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