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安门为什么要叫天安门
在清明两朝代的时候,天安门是故宫的正门,开始修建的时候是明朝时期的永乐十五年,那时候它的名字为“承天门”,有着“承天启运,寿命朝天”的含义,是地位的象征,而它的建造也是受到南京的承天门的启发才有的灵感,所以这个建筑是皇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
而这个伟大的建筑命运也是多舛的,它在传承的历史中曾经遭受过好几次非常严重的破坏。
在明朝的天顺元年的时候,它的城楼受到了严重的雷击,被烧坏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并没有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没有人提出要去修复它,就这样到了成化元年,它终于被人想起,得到了重修的机会,这一次不仅重修了当时被损坏的部分,也在它的基础上做出了调整,在它原来的建筑上进行扩张,形成了宫殿的样式。
这座雄伟的建筑因为变得更庞大了,所以就改了名字,叫“天安门”,这个名字具有“受命于天,安邦定国”的美好寓意!
(1)天安门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天安门地位价值
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称为“金凤颁诏”,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都要启用天安门。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
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秋审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同时,还是“金殿传胪”的场所。
天安门城楼外观稳健持重,又不失美丽的曲线,实在是古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结构布局巧妙、建筑工艺精湛,凝聚了中国上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集中体现了他们高超的建筑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史上辉煌的杰作,也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
1949年以后,天安门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入国徽。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它还是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成为了世界和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② 天安门的由来
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穿过端门,直通皇宫正门的午门。御道两侧,按左宗庙、右社稷的传统建制排建。御道两侧增筑红墙,一直延伸到天安门外,与两道干步廊相连,成为一个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广场外围,左为文官官署,右为武官官署,充分显示了中央集权的浩浩声势。
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大楼,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红菱花门扉,60根通天圆柱,贴金的“双龙合玺”彩锦,团龙图案的天花藻井,由一个450公斤八角宫灯和16个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宫灯组成的众星捧月图案,使整个大殿庄严雄伟,金碧辉煌。门前开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飞架起七座精美的汉白玉桥,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桥南东西两侧,各有白玉石华表矗立,云绕龙盘,极富气势。面前是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庶民百姓不得入内,探头一看,即犯“私窥宫门”的重罪,格杀无赦。
明清五百年间,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对老百姓来说,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区。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宫廷广场两侧紧闭的大门自然而倒,东西长安街变成交通畅行的要道。自此以后,炳彪中国革命史册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此为舞台,威武雄壮地在这里演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成了伟大祖国的象征,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壮丽的人民广场。
天安门是人间的琼楼玉宇,集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级制的形象体现: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只许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叫“品级桥”;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桥”。
自1987年11月开始,天安门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在此之前,极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这样可以接近天安门,尽情瞻仰她的丰美雄姿,和像当年国家领导人一样,自由自在地扶栏远眺广场壮阔的全景。因而,自开放后,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竞相登楼畅游。天安门简介
③ 天安门城楼的名称由来
清朝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目的,除采用其它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着满清封建贵族的统治,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如清代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内宫平稳之意。“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意旨,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还有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
④ 天安门的由来是什么
天安门是明清皇城的正门,建于永乐十五年(1417),原名承天门。表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意思,总高337米,底座是汉白玉的须弥座(这是我国古建筑台基的一种形式,又名金刚座,原来是供佛像和神龛用的,后来也用于宫殿的墙基、柱脚、雕塑的基座等。形状为多层迭合式,上层和下层最宽,中间略有收束,座上刻有凹凸线脚及花纹)。座上是十多米高的红色砖台,用每块24千克重的大城砖砌成,砖台上建两层重楼大殿,顶上覆盖金灿灿的琉璃瓦。
天安门在明清两代的用处很多。每个新皇帝即位或册立皇后时,要在城楼上向人民宣读诏书。每当皇帝出征时,要在这里祭路,如果送大将军出征,便在这里送行并祭旗。皇帝出去举行祭天地、耕藉田等大典,都从天安门出入。皇帝的父母进宫,皇帝迎娶皇后,也从天安门进入。但任何人的丧礼,包括皇帝的丧礼也不许从天安门出入,连空棺材也不准从这里抬进去。每年五月,刑部衙门把各省判处了死刑的囚犯名册汇集起来,送皇帝过目。到八月中旬,皇帝诏令有关官员在天安门进行最后判决,这叫秋审。霜降前,对北京刑部监狱里判死刑的犯人进行审处,叫做朝审。秋审和朝审都在天安门举行。此外,明清两代皇帝亲自主持举人的考试,叫做殿试。殿试后两天,皇帝在天安门召见考中前三名的举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依次传呼他们的姓名,这叫金殿传胪。
天安门城楼下的金水桥是五座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桥,因横跨于金水河上而得名。
⑤ 天安门广场名称由来
清朝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目的,除采用其它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着满清封建贵族的统治,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如清代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内宫平稳之意。“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意旨,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还有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http://ke..com/view/65256.htm#3
⑥ “天安门”这个称呼的由来是什么
建在高耸的城楼之上,雄伟壮丽,增加了皇城大门的威严与神圣之感。由于当时天下已经渐渐安定,于是该门正式命名为天安门———比喻天下平安的意思。
⑦ 天安门来历
天安门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因仿建于南京的承天门,故亦命名承天门,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间,天安门成为每年“五一”、“十一”国家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的地方,是国家重大政治活动的中心,这里记录了新中国从艰难起步到奋发前进的历程。
天安门已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雨沧桑,从昔日的帝王宫禁到今天共和国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国谋求独立自强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标志。
(7)天安门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天安门建筑特点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 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7米。
天安门城楼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即由四个倾斜的顶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层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称。
⑧ 天安门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叫天安门呢
天安门是中国庄严地象征,中国1949年10月1日毛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地宣布了一件对中国人相当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那么,为什么叫天安门?它又是怎么来的?
原来,满清封建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的目的,除采用其他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着满清封建贵族的统治,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 策略,以求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如清代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内宫平稳之意。“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意旨,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
还有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 文字变迁 据考证,天安门匾额在清初刻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并按满语语法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不知何故又将匾额上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字改成用楷书书写的“天安门”三字,去掉了“之”字,字体也相应扩大。
民间传说 关于清改“承天门”为“天安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逸闻。传说李自成攻进京城后,在承天门前弯弓搭箭射向承天门匾额上的“天”字,可惜没有射中。其下属以宽慰他的口气说:“有天命者任自为。”意思是李闯王是有天命的,不必在乎这一箭准不准。李自成却误解了他的意思,以为是在说他没有天命,勃然大怒,要杀了这个下属,之后被人劝解开。清统治者入京后可能听说了这则逸闻,故而将“承天”改为“天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匾额上的满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门”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