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宿迁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什么意思啊
宿迁原为宿豫县 唐朝时为避唐代宗李豫讳,宿豫改为宿迁。
宿迁是悠久的,早在5万年前的下草湾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点燃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关于宿迁在历史上有文字
记载以来的沧桑变革,本报“民生话题”栏目也曾刊登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但都不太具体详细,近日,记者从宿城
区博物馆搜集到《宿迁的历史沿革》一文,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宿迁,这块土地相传上古时候为少昊氏的领地。《禹贡》记载为当时九州之一的徐州之地。
宿迁历史悠久,文化层堆积深厚。旧石器时期因年代久远,有待进一步考证。最早发现的文化遗存为新石器时代,距
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在骆马湖以东地区随处可见层叠的文化层,上层为普遍存在的60厘米厚的汉文化层,下为
一米厚的西周文化层。其中著名的有属于龙山文化体系的黄泥滩遗址(关庙)、井儿头遗址、黄营遗址(来龙)。商
周时期有尖墩遗址(来龙)、青墩遗址(晓店),这些遗址表明,我们的祖先很早的时候就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
到了春秋时期,这里产生了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钟吾和犹国。北有钟吾,都城在今宿迁城北30公里的司吾山脚下,犹
国在南,都城在今宿城区郑楼附近。而后到战国,这里的属地不断变更,先后属过鲁、宋、楚、秦等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下相县,属临淮郡。下相古城遗址在今市经济开发区古城居委会。汉朝承
袭秦朝的郡县制,又在原钟吾国的土地上置司吾县。至两汉时,这里已具有高度的文化,徐州(彭城)地区的汉文化
向这儿辐射,我们能从侍岭的汉城遗址、洪武墩的汉墓群以及晓店的清凉院遗址看出当时商业发达、城市繁华、人口
集中。
西晋太康无年(公元305年),设立宿豫县、宿豫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宿豫这个名称。
北魏时属徐州,东魏时属东楚州,梁时改属泗州郡,宿豫为当时的州治所在地。
隋时,宿豫属泗州下邳郡。公元762年,为避唐代宗李豫讳,将宿豫改为宿迁,属河南道徐州彭城郡。
五代时与唐朝的隶属关系相同。宋时属河东路淮阴军邳州郡。北宋时,宿迁县境包括今新沂、泗阳、睢宁和淮阴县的
渔沟镇,为历史最大。
南宋时,宿迁为金、宋对峙之地,连年战争,城垣毁坏,1193年,黄河水患,宿迁县城迁到今城南项王故里处。
元、明、清时期宿迁属淮安府。1576年,黄河决口,今项王故里附近的宿迁县城地势低洼,受洪水威胁迁至城北马陵
山附近,筑土城,即今马陵公园南首。
清初,宿迁又改属徐州。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成立,废除州府制,宿迁先直属江苏省政府,后隶属淮阴专署。
在人民革命斗争中,成立的泗宿县、宿迁县归华中军区六分区领导,属淮海区。
解放后,泗宿县并入宿迁县,隶属淮阴专区,归仁地区划归泗洪县,洋河地区划归泗阳县,原宿迁北部沂河以北划归
宿北县(今新沂市),宿迁县的规模比以前缩小。
1987年12月,宿迁撤县建市(县级市)。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宿迁市,辖四县一区(即泗阳县、泗洪县、
沭阳县、宿豫县、宿城区),宿迁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B. 江苏淮安名称的由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建置紊乱,隶属多变,今市区码头镇、淮城镇其时均为军事要塞,多设州郡治所,为边帅驻节之地。
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南齐永明七年(489),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建置也较稳定,大抵淮北属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北淮河对岸),淮南属楚州(治今淮安区淮城),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楚州、泗州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全国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2)泗阳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淮安市位于“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和年轻的京沪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璀璨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这里共辉。
市境跨古淮河两岸,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澜之意。正象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历史源远流长。
淮安曾名淮阴,于2001年2月1日始改名为淮安。淮安市是江苏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古往今来一直是军事要地。2005年开始通了火车,告别了苏北一直没有火车的历史。
C. 为什么称泗阳为“阳光小城”
泗阳是我的家乡,近几年发展很好,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都有很明显的成果。明年高铁也将通车,感觉泗阳未来前景可期,就像洒满阳光的小城,让人倍感温暖,对它充满无限期待。
D. 为什么这么多城市名字中,有“阳”字
在古汉语中,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而人类最早的聚居处,多在河流或山岭附近,而以其与河流山岭的关系,即有,洛阳,丹阳等名称。还有许多地名中有“阴”,如,江阴,有兴趣可以收集。
E. 江苏宿迁市名称的由来
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秦置下相等县。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封常山宪王少子刘商为泗水王,王都设于凌县,辖2.5万多户11.9万人,传五代六王,历时132年。西汉时废凌县设下相。历经东汉、西晋,至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县为宿豫县。南北朝、隋朝仍为宿豫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境内先后设怀文县、潼阳县、桃源县和临淮郡。其后至宋、元、明、清时期各州屡有废替。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运河以东为宿豫县,运河西一度属泗宿县,今晓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镇为宿北县。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设宿迁市,属泗宿县。1946年6月,宿迁县(包括运东和运西)同宿北县新沂河以南地区,合为宿迁县,属淮阴专区。1970年属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1987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迁县,设立县级宿迁市。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市政府所在地为宿城区。
F. 江苏宿迁泗阳叫武子涵的名字有哪些
江苏宿迁泗阳叫吴子涵的名字有哪些有十几个吧
G. 宿迁名字由来
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淮水之阳。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秦置下相等县。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封常山宪王少子刘商为泗水王,王都设于凌县,辖2.5万多户11.9万人,传五代六王,历时132年。西汉时废凌县设下相。历经东汉、西晋,至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县为宿豫县。南北朝、隋朝仍为宿豫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境内先后设怀文县、潼阳县、桃源县和临淮郡。其后至宋、元、明、清时期各州屡有废替。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运河以东为宿豫县,运河西一度属泗宿县,今晓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镇为宿北县。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设宿迁市,属泗宿县。1946年6月,宿迁县(包括运东和运西)同宿北县新沂河以南地区,合为宿迁县,属淮阴专区。1970年属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1987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迁县,设立县级宿迁市。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市政府所在地为宿城区。
H. 泗阳县的由来
阳,山之南,水之北。泗水之北谓之泗阳,阳指水之北。
I. 泗阳的历史
泗阳的历史:
夏商分九州,泗阳地属徐州,建有厹犹国。西周属青州。
春秋则地属吴,吴亡属越,战国属楚。
秦置郯郡凌县和郯郡下相县(陵县置凌城,故治在今泗阳众兴镇)。秦汉之际,泗阳属东阳郡凌县。
西汉开国属东海郡凌县和厹犹县(县治在泗阳郑楼镇,2004年划入宿城区)。汉高帝五年,徙齐王韩信为楚王,凌县和厹犹县也因“韩信封楚”而地属之。汉武帝元鼎元年,析凌县东南境,泗水下游北侧地置泗阳县(治所在今泗阳新袁镇),属东海郡。泗阳县名由此开始。元鼎四年以东海郡三万户置泗水国,辖凌、于、泗阳三县,国都凌。泗水国历123年五代六王,是江苏地区三个诸侯国之一。
曹魏时期,改泗阳为魏阳。
西晋置凌县,属广陵郡。东晋立淮阳郡(今淮安、泗阳、宿迁等县市地),治角城县(今泗阳东南境)。东晋义熙元年,置宿预县(治所厹犹之古城),属淮阳郡。
隋置泗州宿豫郡宿豫县,后属泗州临淮郡。
唐朝行政区域多变,泗阳所属的行政区划也处于变动中。
北宋初属武宁军,后属淮阳军。南宋建炎元年,建吴城县(今泗阳东南境)。兴定三年,建淮滨县,治桃源镇(今泗阳城厢街道),属泗州。
元改称桃源县,属淮安路。
明延用桃源县,属淮安府,直属中书省。
清朝顺治二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泗阳属江南省淮安府。康熙六年改属江苏省,为淮安府桃源县。
民国三年,因与国民党元老宋教仁故乡湖南省桃源县名相重,复改称泗阳县,属江苏省淮扬道。国民政府成立,废道,直辖于江苏省政府。
民国二十年,江苏划分13个行政督察区,泗阳属11区。后划为9区,泗阳属于第七区淮阴区。
民国二十八年春,日军攻陷泗阳,县城被毁。民国二十九年,泗阳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为适应战争形势,泗阳与邻县部分地区分设泗沭、淮泗、泗阳、运河特区4个县级民主政权。民国三十三年,撤运河特区,民国三十七年裁淮泗入泗阳,民国三十八年五月泗沭与泗阳合并,基本恢复原泗阳建置,县政府设于众兴镇,隶属淮阴专区(今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