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熙路的由来
历史沿革:
春熙路是1924年被命名的,距今87年,号称百年金街。由当时的四川省督办杨森提议兴建,杨森下令把旧衙门全部拆除,在此修建了从南到北一条街,其后又修建了东西两条街,名叫春熙路东段、西段、南段和北段。据有关历史资料查证,春熙路的前世肇始于商贾,发命于官府,完成于军阀时期。
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清代的按察使衙门,衙门坐北朝南,占地极广,门前有一条深长巷道,右与南新街为邻,左与城守街、科甲巷接壤,对面是走马街。民国以后,衙门废弃了,走马街前的这深巷子里,入住了许多棚户人家及小商店。旧衙门旧址里,办起了一所中学。昔日的官场,转瞬之间变成了市场,小商贩们的叫卖声,店铺的字号旗幌,交易买卖的讨价还价,人声嘈杂,声声入耳,小商品市场便这样形成了。
1924年春,当上了四川督理的军阀杨森,入主成都,上台伊始,便将昔日按察使衙门周围的房屋拆除,仿照西欧,改进市政,修建马路,如是,一条分东、西、南、北四段的新马路建起来了,十字交叉路口,还特地辟了一个街心花园。
新马路修筑好后,杨森敦请双流县的一位前清举人江子渔给它命名。江子渔深知杨森好大喜功,于是给这条新马路取名为“森威路”。这街名看似有点倒洋不土的,其实内含寓意,意在捧场,当时的北洋政府授予杨森以“森威”将军头衔。
杨森在“统一四川”之战中被撵出成都,“森威路”随之才改为了“春熙路”。为啥改名?为何名春熙路?改名当然是去却杨森之痕迹。而春熙路一名,却有几种说法。一说杨森兵败后,江子渔向有关当政者建议,将“森威路”改为“春熙路”。一说曾做过成都市政长官王缵绪秘书、著名书法家、诗人陈月舫先生,给这条马路取的名,其意旨在“春风和煦,民子熙熙而来”,故街名就叫“春熙路”。
春熙路街心花园,建有一座纪念碑,上面鉴有孙中山先生的站立铜像,系1928年初落成。1943年,佘中英任成都市长时,认为铜像有些失真,特请名雕塑家刘开渠重塑了一尊,今天花园处的那尊孙中山坐像,就是刘开渠的杰作。
“文革”运动开始后,1966年8月24日,春熙路被改为“反帝路”,由于其在成都的特殊地位,这里成为了成都红卫兵活动的主要地点,最后改回了“春熙路”。
② 成都春熙路以前的名字
看看春熙路的由来
成都春熙路为繁华商业街区,这里原有一座被废置的满清时的按察使衙门,占地很广,右边与南新街为邻,左边到城守街、科甲巷一带,座北朝南,对面走马街。1924年时,杨森被北洋政府委任为四川督理(变相的督军),便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条便是修建马路。杨森决定把东大街拓宽成马路,下令把这座衙门全部拆除,所有商店住户锯去屋檐,缩进门面。成都市民本来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推成都极有名望的“五老七贤”徐子休、方鹤斋、曾鉴、尹仲锡、刘豫波等人为民意代表,到督理署向杨森陈述利弊。杨森不为所动,对这些守旧思想当即毫不客气进行了斥责,弄得这几位自恃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灰头土脸,再也不敢出头露面。这条马路分东、南、西、北四段,十字交叉,中间还辟了个街心花园,在当时可算得是布局新颖。马路修成后是请的双流县的一位前清举人江子渔先生为其命名的,“春熙路”的“春”字寓意杨森,“熙”字表示升平气象的意思。
③ 春熙路的名称由来
虽然有“百年春熙”一说,但春熙路是由军阀杨森于1924年建成。最初,成都市春熙路因杨森头衔“森威将军”而命名为“森威路”,后取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典故,改名为春熙路,以描述这里商业繁华、百姓熙来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
春熙路本打算修成直线,但当时的总府街馥记药房老板郑少馥是法国领事馆的翻译,并借此拒不拆迁,杨森也只好妥协。所以在中山广场处,春熙东路和春熙西路,春熙南路和春熙北路都相互错开。
④ 春熙路的来历
成都春熙路为繁华商业街区,这里原有一座被废置的满清时的按察使衙门,占地很广,右边与南新街为邻,左边到城守街、科甲巷一带,座北朝南,对面走马街。1924年时,杨森被北洋政府委任为四川督理(变相的督军),便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条便是修建马路。杨森决定把东大街拓宽成马路,下令把这座衙门全部拆除,所有商店住户锯去屋檐,缩进门面。成都市民本来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推成都极有名望的“五老七贤”徐子休、方鹤斋、曾鉴、尹仲锡、刘豫波等人为民意代表,到督理署向杨森陈述利弊。杨森不为所动,对这些守旧思想当即毫不客气进行了斥责,弄得这几位自恃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灰头土脸,再也不敢出头露面。这条马路分东、南、西、北四段,十字交叉,中间还辟了个街心花园,在当时可算得是布局新颖。马路修成后是请的双流县的一位前清举人江子渔先生为其命名的,“春熙路”的“春”字寓意杨森,“熙”字表示升平气象的意思。
成都人守旧,反对修马路,反对新事物,可以通过当时成都的尖酸文人刘师亮的一副双关语对联反映出来:“民房早拆尽,问将军何日才滚”(“滚”指压路机辗压,又指杨森“滚开”);“马路已捶平,看督理那天开车”(“车”在四川俗语中有溜走的意思)。杨森推行新政,受尽成都守旧派的责难,现在的成都人当感谢杨森,如无杨森的大胆推行新政,斥责保守势力,可能就没有现在成都人引以为荣的春熙路商业中心。
⑤ 成都最有名的路是谁,它有什么来历
春熙路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街道,覆盖北 新街以东、总府路以南、红星路以西、东大街 以北、南新街、中新街以及临街区域,面积大 约20公顷。春熙路热闹繁华,现大约有商业网 点700家,网点面积大约220000㎡,被业内誉 为中国特色商业街。
虽然有“百年春熙”一说,但春熙路是由军阀杨 森于1924年建成。最初,成都市春熙路因杨森 头衔“森威将军”而命名为“森威路”,后取老子 《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 台”的典故,改名为春熙路,以描述这里商业繁 华、百姓熙来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
春熙路本打算修成直线,但当时的总府街馥记 药房老板郑少馥是法国领事馆的翻译,并借此 拒不拆迁,杨森也只好妥协。所以在中山广 场处,春熙东路和春熙西路,春熙南路和春熙 北路都相互错开。 [
⑥ 成都春熙路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成都的春熙路是1924年被命名的,距今85年,号称百年金街。据有关历史资料查证,春熙路的前世肇始于商贾,发命于官府,完成于军阀时期。
春熙路的前身,本是一条窄街小巷,与走马街相连,形成一条南北直线,横贯其中的东大街是出东门下川东的必经之路,来往行人特别多。东大街是老成都最为富庶的一条街,绸缎铺,首饰铺,皮货铺,最大最豪华的都在东大街。这条街还是出东门下重庆至川东的必经之路,来往行人车辆络绎不绝。当时城中心已有一个商业场,是商业中心,从东门上来的客商,经东大街去商业场,中间要经过九弯十八拐的羊肠小道,实在不便。羊肠小道周围,是清朝时代的按察使衙门。民国后,衙门废置,空地上胡乱搭建的店铺不少。
春熙路始建于1924年,因由当时的四川省督办杨森提议兴建,杨森下令把旧衙门全部拆除,在此修建了从南到北一条街,其后又修建了东西两条街,名叫春熙路东段、西段、南段和北段。最初根据他“森威将军”的头衔将其命名为“森威路”。后来人们取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登春台”的句子,改名为春熙路,以描述这里商业繁华、百姓熙来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
“文革”运动开始后,1966年8月24日,春熙路被改为“反帝路”,由于其在成都的特殊地位,这里成为了成都红卫兵活动的主要地点,最后改成了“春熙路”。
春熙路,就是由此得名的。
⑦ 春熙路的特有标识
在春熙路的名声越来越大的时候,有人提出百年金街应该有它的特有标识,即街标。该街标由来自杭州的设计者刘国元设计,采用书法艺术,通过共用手法,将“春熙”两字组合成一个整体,“春”字下面的“日”和“熙”字左边的“臣”相重叠,简化为一个方形,方形内有“1924”字样。整个设计以红、黄色为主色调。标识中的方孔代表古钱币,是财富的象征。1924则是春熙路被命名的年代,标识下的四点则象征着熙来攘往的人群,寓意步行街上人气兴旺。
在标识背面,则写有“春熙”来源的典故———“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字样。整个设计,既体现了春熙路悠久的商业历史,又体现了春熙路作为全国知名的商业街的特质。
⑧ 成都哪些路最有名,还有他的由来。除了春熙路。
报恩寺街(静居寺路):即宋公桥街,又名茗粥街。[明代]初年的大文学家宋濂(字潜
溪),曾经教过太子和诸王读书,他是宰相李善长的亲家。后因李善长出了祸事,宋受
株连,判为死罪,后得到马皇后的解救,谪贬四川夔州,不久遂死。蜀王是他的学生,
将宋濂的尸体迎来成都,葬于静居寺侧,并改静居寺为报恩寺(又称潜溪祠)祭祀宋
濂,以表学生报答师恩的诚意。[清代],为华阳县的书院。号潜溪书院。有小桥,称宋
公桥。桥头有不少慈善人家施茶,施稀饭,故人们又称之为茗粥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