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一种鱼,大家说说是什么
是七鳃鳗!
七鳃鳗外形与蛇、黄鳝相似,头的两侧在眼睛后面各有一行7个分离的鳃孔,鳃孔与眼睛排成一直行,故俗称八目鳗。头前腹面有陷入呈漏斗状的吸盘,张开时呈圆形,周围边缘的皱皮上有许多细软的乳状突起。口在漏斗的底部,口的两侧有许多黄色角质齿,口内有肉质呈活塞形的舌,舌上有角质齿。
七鳃鳗为肉食性鱼类,它的觅食方式与别的鱼类不同。它用吸盘状的口吸附在其它鱼体上,用吸盘内口两侧的角质齿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其血和肉,有时被吸食之鱼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
七鳃鳗是一种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它的寿命为7年。幼鱼在江河里生活4年后,经变态下海,在海里生活2年后又溯江进行产卵洄游。在洄游途中,常常依赖吸盘状口抓持与它们同一方向行进的大鱼,由其带着前进,并吸食其血和肉。到了产卵场,雌雄亲鱼共同合作挖巢、交尾、产卵排精,掩埋受精卵。经多次反复进行,直至雌鱼把卵全部排完,两亲鱼离巢而去。不久,亲鱼全部寿尽而死亡。
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属圆口纲,七鳃鳗目,七鳃鳗科,七鳃鳗属。俗称:八目鳗,七星子。英文名:Arctic lamprey 。
濒危等级:易危。
体呈圆柱形,尾部侧扁。头的两侧各在眼睛之后有一行7个分离的鳃孔,鳃孔与眼睛排成一直行共8个象眼睛的点,故通称八目鳃。鼻孔单个,位于头背面两眼的中间;鼻孔后方有一个白色的皮斑,为感光皮。头前腹面有陷入呈漏斗状的吸盘,张开时呈圆形,周缘的皱皮上有许多细软的乳状突起。口在漏斗的底部,口的两侧有许多黄色角质齿,口内有肉质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亦有角质齿。皮肤柔软光滑,无鳞,侧线不发达。无胸鳍和腹鳍。背鳍2个,其长约相等,后面的背鳍与尾鳍相连,鳍条软而细密。生活时背呈青色带绿,腹部灰白色略带淡黄,尾鳍及后背鳍的边缘黑色。
七鳃鳗为典型的洄游性鱼类,部分时期在海中生活。秋季由海进入江河,在江河下游越冬,翌年5-6月,当水温达15℃左右时溯至上游繁殖。七鳃鳗选择水浅、流快、砂砾底的水域进行挖坑筑巢产卵,雄鱼以吸盘吸着雌鱼头部,同时排卵、授精。卵极小,每次产卵8-10万粒,卵粘在巢中砂砾上。产卵后亲鱼全部死亡。卵孵化后不久即成为仔鳗。仔鳗营泥砂中生活,白天埋藏在泥砂下边,夜晚出来摄食。此阶段的仔鱼与成鱼很不相象,口吸盘不发达,呈三角形,称为沙隐幼鱼,过自由生活。七鳃鳗的寿命约为7年,幼鱼在江河里生活4年后,第5年变态下海,在海水中生活2年后又溯江进行产卵洄游。
七鳃鳗为肉食性鱼类。既营独立生活,又营寄生生活,经常用吸盘附在其它鱼体上,用吸盘内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其血与肉,有时被吸食之鱼最后只剩骨架。营独立生活时,则以浮游动物为食。仔鳗期以腐植碎片和丝状藻类为食。生殖时期的成鱼停止摄食。
七鳃鳗分布于东北地区各江河。除本种个体较大之外,另有2种陆封性七鳃鳗,即东北七鳃鳗(L. morii , 英文名:Yalu River Lamprey)和溪七鳃鳗(L. reissneri ,英文名:Asiatic brook lamprey),但个体均较小,终生栖息于江河内,无洄游习性,数量也很少,均处于易危状况。
七鳃鳗的成鱼个体大者可达60厘米以上,重约0.25公斤左右,可供食用。它含脂量高,为名贵食用鱼类。鱼体还含莙荙碱(befaine)、肌氨酸(creafine)等,此外,蛋白质、维生素A、D的含量都较高。七鳃鳗鱼体可入药。药性味甘温,有滋补强身的功效;多用以治疗口眼歪斜、夜盲症、角膜干燥等症。
日本七鳃鳗的资源量相当少,处于易危状态。致危原因主要是受水土流失的影响,产卵场和幼鱼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加上水质污染影响了生存环境。目前尚无有效的保护措施。
『贰』 什么是七鳃鳗
七鳃鳗(学名:Lampetra japonicum),又名八目鳗、七星子,小脆骨,是圆口纲、七鳃鳗目的一种古老动物,与鱼纲的鱼类动物并不属于一类,并不是鱼。一般所说的七鳃鳗指的是七鳃鳗目,下仅有七鳃鳗科,包括日本七鳃鳗、东北七鳃鳗、雷氏七鳃鳗等。
它的眼睛后面身体两侧各有7个鳃孔,这就是它叫做“七鳃鳗”的原因。七鳃鳗样子很像一般的鳗鱼,身体细长,呈鳗形,表皮裸露无鳞,背上有一条长长的背鳍,向后一直延伸到尾端并环绕尾部形成尾鳍,除此之外它的身上再也没有其它的鳍存在。
(2)说说七鳃鳗名字的由来它还有其他名字吗扩展阅读
无颌类脊椎动物七鳃鳗
七鳃鳗和盲鳗是仅存的无颌类脊椎动物。地质历史上,无颌类在古生代曾经十分繁盛,后来被有颌类代替,它们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阶段。虽然现生七鳃鳗的许多成体特征在泥盆纪晚期(约3.6亿年前)即已出现,但由于缺乏幼体和变态期的化石材料,人们对远古时期七鳃鳗的生命史知之甚少。
2006年《自然》杂志刊登了张弥曼等对内蒙古宁城早白垩世孟氏中生鳗的研究成果。孟氏中生鳗是迄今全世界淡水沉积物中七鳃鳗的唯一记录,且呈现出相似于现代海生七鳃鳗成体的诸多解剖结构和寄生习性,为了解古代七鳃鳗的形态特征和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叁』 七鳃鳗被叫作“七鳃鳗”的原因是什么
在鳗鱼中,七鳃鳗最为著名,它们没有鳞片,细长的体型圆圆的,很像鳗鱼。七鳃鳗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顶两眼之间,它的眼睛后面身体两侧各有7个鳃孔,这就是它叫作“七鳃鳗”的原因。七鳃鳗通过带吸盘的嘴附在别的鱼身上,以吸食寄主的血液为生。有时,七鳃鳗在宿主尚未死亡之前就放弃了它并另寻新的受害者;也有的时候,七鳃鳗会一直寄生在这条鱼体内直到它血枯身亡为止。
『肆』 哪些动物长大后有两个名字
1、青蛙小时候叫蝌蚪,长大后叫青蛙。
2、蝴蝶小时候的名字叫毛毛虫,长大了叫蝴蝶。
3、飞蛾小时候的名字叫蚕,长大了叫飞蛾。
4、蚊子小时候的名字叫孑孓,长大了叫蚊子。
5、苍蝇小时候的名字叫蛆,长大了叫苍蝇。
6、八目鳗小时候的名字叫七鳃鳗,长大了叫八目鳗。
『伍』 自然界动植物都有两个名字,填一填。( )小时候的名字叫( ),长大了叫( )
1、青蛙小时候叫蝌蚪,长大后叫青蛙。
2、蝴蝶小时候的名字叫毛毛虫,长大了叫蝴蝶。
3、竹小时候的名字叫笋,长大了叫竹。
4、蝗虫小时候的名字叫跳蝻,长大了叫蝗虫。
5、水稻小时候的名字叫禾苗,长大了叫稻谷。
6、蜻蜓小时候的名字叫水虿,长大叫蜻蜓。
『陆』 七鳃鳗有哪些介绍
在我国黑龙江流域以及朝鲜和日本等国海域,生活着一种古老的鱼类——七鳃鳗。它是现代脊椎动物中最古老的种类之一,骨骼为软骨,没有鳞片,没有偶鳍,鼻孔与口腔不通,开口在头部背面。
七鳃鳗过着半寄生生活。它有一个“口漏斗”,像吸盘一样,内面生有许多角质齿。它的舌肌很发达,适应吸血生活,起到唧筒作用,使口漏斗吸附于其他鱼身上,吸收寄主的营养。它们头部鳃下肌中有一个特殊的“唾液腺”包在有色囊中,能分泌一种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还能制造蛋白水解酶。
七鳃鳗白天隐藏在水底,晚上出来觅食,它用吸盘吸在其他鱼身上,用牙齿及舌上的齿锉破鱼体,然后吸食寄主血肉。直到被害鱼体只剩皮囊和骨骼。它的行为就像传说中的“吸血鬼”一样。
七鳃鳗成长需经过变态,幼鱼期长达3~4年。成鱼产卵量大,产卵后亲鱼就死亡了。所以七鳃鳗妈妈是见不到孩子们成长的。
七鳃鳗肉味美,多脂肪,烤后蘸醋吃,据说可以滋补健身。
七鳃鳗是现存的两种无颌类的一种,另一种是在海洋里过营生生活的盲鳗。它们同为最古老的鱼类,嘴像一个圆洞洞,所以也称为圆口类。
盲鳗常袭击病鱼或已落网的鱼类,刮穿其体壁,通常是从鳃部钻入寄主体腔,先食内脏再食肌肉。盲鳗的皮肤有大量黏液,受刺激则分泌加强,如果粘到鱼网上,则不易清洗。所以盲鳗多的地方,对渔业会造成一定危害。
『柒』 八目鳗鱼的名字由来
它只有一对眼睛,其余七对所谓的小眼睛是鳃孔。早在一九五六年程佩仪观察七星鱼后,确认为生物讲义中描述的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的七鳃鳗,是脊椎动物亚门六个纲(鱼纲、两栖纲、鸟纲、爬行纲、哺乳纲、圆口纲)中最低的。这个圆口纲有七鳃鳗和盲鳗目,迄今未发现圆口纲动物的化石。因此,七鳃鳗的发现对研究动物进化的课题有着重要的价值。
『捌』 说说七鲤鳗名字的由来它还有其他的名字吗为什么人们又给它起了这样的名字呢
七鲤鳗又称长江鲴🐟。
『玖』 广西北海海里有一种很贵的小鱼叫什么名字,偶见一钓翁钓到大鱼不要,只要这小鱼,说这鱼很贵
这个你还是得照一张照片上来帮你判断,因为很多小鱼儿品类也有很多,所以你说的这种是不太够好判断的。
鱼类(学名:Piscium),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的统称,
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1]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质等,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在脊椎动物5大类中,鱼类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也最早。我们对现生鱼类都较熟悉,但对地质史上的早期鱼类,以及它们如何进化为现生鱼类,就比较生疏了。让我们顺着时间的长河,向前追溯。
16张
鱼
现知最早的鱼类化石,发现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地层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鳞片,未能给我们一个有关鱼类身态的轮廓。
到距今4亿年至3亿5千万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时,才有大量鱼化石被发现。这些鱼化石,有的在构造特征上彼此已很不一样,说明当时已有多类鱼类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记录之前,它们业已分道扬镳,在各自进化途径上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程。
最早出现的鱼类是无颌鱼类。顾名思义,它们还没有上、下颌,只有一个漏斗式的口位于身体前端。这种口,不能主动摄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带进口内。再者是它们没有腹鳍,但有膜质的外骨骼,
包裹在身体外边。所以无颌鱼类又有甲胄鱼类之称。由于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关学者的一番争论:到底是软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总是先出现软骨,然后由软骨形成硬骨。一般认为,个体发生反映系统发生。
据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应该是软骨在先,硬骨在后,可最早的脊椎动物先出现的却是硬骨,这怎么解释?有人说,还是软骨在先,只是软骨不能保存为化石而已。到底怎样,未有定论。
无颌鱼类包括迥然不同两大类:头甲类和鳍甲类,每类又各有分支,有不同类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时。但好景不长,到泥盆纪中期(距今约3亿5千万年前),它们绝大多数绝灭了。只因现生的七鳃鳗和盲鳗的某些特征与头甲类的一致,学者揣测,前者有可能是后者的现生代表。按此,头甲类应还没最后绝灭。
可是,从头甲类到七鳃鳗和盲鳗之间,从泥盆纪到现代3亿多年里,都没发现它们的中间环节(图14)。究竟这些营寄生生活的现代无颌鱼类是如何从身披甲胄的祖先进化来的,还不确定。
鳍甲类无现生代表,被认为是一绝灭的类别。但是,由于鳍甲类中的异甲类的某些特征与后期有颌鱼类的近似,有人说,异甲类可能是有颌鱼类的远祖。是否这样,尚需更多的论证。
最早的有颌鱼类是盾皮鱼类,它不仅已有上、下颌,并还有了偶鳍。这样,它便有可能主动摄食了。盾皮鱼类通常分节甲类和胴甲类,它们都披有甲,在泥盆纪晚期最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鱼为代表,后者可以沟鳞鱼为代表。
有人认为,盾皮鱼类可能与现代鲨类有亲缘关系,但另一些人认为可能与硬骨鱼类的关系更密切。
『拾』 七鳃鳗是怎么吸血的
你听说过“七鳃鳗”这个名字吗?
“七鳃鳗”是一种鱼,它的身体呈长条形状,就像蛇、黄鳝一样。
因为在它的头部两侧,眼睛的后面,各有一行七个,彼此分离的“鳃孔”,这些“鳃孔”,与眼睛并排成一条直线,所以,人们称作“七鳃鳗”,也叫“八目鳗”。
这种鱼,寻找食物的方式非常特别,它的口就像是一个吸盘。当它饥饿的时候,就把这一张吸盘一样的口,吸附在其他的鱼的身上,然后,吸盘内两侧的尖锐的牙齿以及舌头上的刺,刺破那些被它吸附的鱼,再慢慢地吞食它们的血和肉,直到这些被吃的鱼最后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
所以,它们也被人叫做“水中的吸血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