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恐龙的起源是什么
溯其源,恐龙的名称,是英国地质学家欧文于1842年首先叫起来的,外文念作“塔爱纳素”,意为“可怕的蜥蜴”。后来,日本、中国等学者把它译为“恐龙”。中文的恐龙一词,源自日本的翻译“恐龙(恐竜)”,最初由中国地质学家章鸿钊提出,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晰蜴等就素有小龙、石龙子类的别称。斑龙是最早被正式命名的恐龙,也是“恐龙”一词出现的开端。后来恐龙一名便为人们所承认,并沿用至今。
❷ “恐龙”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最初人们对这些恐龙的化石并没一个统一的称呼,叫起来也相当的不方便,直到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里德·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专门起了一个名字——“dinosaur”。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动物)。从此,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就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恐怖的蜥蜴”。用我们汉语的概括下来,就是“恐龙”。
以当时欧文爵士的概念来讲,“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化石并不算多。而自从1989年南极洲也发现了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就都有了恐龙的遗迹。迄今为止世界上被发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700多种(生物学上的物种)。后来,中国、日本等一项有龙的传说的国家把它译为恐龙,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说起恐龙,就不得不提起一个故事,那就是普洛特-加龙省的故事。哈士尔特德,一位里丁大学的研究人员,根据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研究结果: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并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插图,指出这个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人类尚未发现的巨形动物的。
虽然在当时普洛特-加龙省并不知道这块化石是恐龙的,更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现名斑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又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禽龙早了将近145年。所以,哈士尔特德研究员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应该是有记录以来第一个发现并记录恐龙化石的人。
❸ 霸王龙名字的来历
1902年,美国一位恐龙化石采集家巴纳姆·布朗在美国蒙大拿州的黑尔溪发现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动物骨骼,当时他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之后的两个夏天,他相继从坚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于骨头相当沉重,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用马匹拖拉的专用雪橇,这才把骨头运到附近的公路。他所发现的是第一具霸王龙的骨骸。
1910年,巴纳姆·布朗率领的考察队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内的红鹿河峡谷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布朗在那里找到了保护得极为完好的戟龙、盔龙和尖角龙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龙皮肤化石。
在纽约博物馆中,布朗的老板奥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为霸王龙的动物公诸于世,意为“恐龙中的霸王”。
霸王龙,又名暴龙,属暴龙科中的一种,在晚白垩世称霸一时,名字的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龙和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们是肉食恐龙中出现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种,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强的食肉动物。身长约13米,肩高约5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後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
❹ 各种恐龙名字的由来
恐龙的由来:
曼特尔的发现迈出了人类科学地研究恐龙、认识恐龙的第一步。后来,禽龙化石在英国、比利时等地大量发现,证实了曼特尔的正确鉴定。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他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时,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随着这些令人恐怖而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❺ 恐龙的由来
恐龙究竟是如何灭绝的?
大约在距今2.3亿年前的三叠纪,恐龙首次出现在地球上。三叠纪末的大绝灭使恐龙逐渐成为生物界的主导。但这个主宰地球1.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却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交界时期突然覆灭了。为什么正处于极度繁盛状态的恐龙会在很短的时间里灭绝?好奇心促使中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科学家发现,在白垩纪末期地层的黏土层中微量元素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而铱元素在地壳中属罕见元素但却广泛存在于小行星之中。因而当前最为流行和最有影响的观点是:6500万年前,陨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引发气候剧变,植物大量死去,恐龙因食物匮乏而遭致灭顶之灾。
人们曾经以为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直径超过180公里的“奇科苏卢布”陨石坑就是这次撞击的明证。不过研究人员今年细查了从陨石坑正中部位钻孔取出的核心物质后却发现,它的年代距白垩纪的结束至少还有30万年,如果这一结论无误,科学家们就不得不去寻找更合适的陨石坑。
对恐龙灭绝之谜的解释与说法其实还有很多,公开发表的就有一百多种。
1.“氧气陡降论”。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问题是:如果如此,那当时氧气含量是如何陡降的呢?
2.“气温下降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不过,为什么蛙类、鳄鱼以及其它许多对气温同样很敏感的动物都得以幸存,惟独恐龙就不能呢?
3.“性别失调论”。由于天气寒冷,恐龙妈妈孵出的大多是雄性小恐龙,这使恐龙世界雌雄比例严重失调,随着雌性恐龙的逐渐减少,恐龙家族也就走向了灭亡。可是海龟的性别也受温度调控,为什么气候剧变却对它们表现出偏爱呢?
4.“酸雨论”。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但很难想象地球曾经历过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
5.“中毒论”。地球上曾经有一段被子植物时期,这些植物含有毒素,恐龙吃它们吃得太多了,体内毒素聚集过多,都被毒死了。但费解的是,植物不可能一下子毒死散布在各地的所有恐龙。尽管化石中有些恐龙的脖子向后拉出看似中毒的反应,但那其实可能是死后身体干燥收缩的缘故。
6.“种族老化论和哺乳类竞争论”。恐龙年代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哺乳类动物,这些动物属啮齿类,可能以恐龙蛋为食。这种小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可事实上哺乳类早就和恐龙并存着,没有理由到白垩纪末才突然把恐龙蛋吃光。
7.“臭氧层破坏论”。恐龙的屁中臭气只占所泄之气的1%,而无臭味的氮、二氧化碳、氢、甲烷则占了很大比重,部分重达80至100吨的恐龙,每天要吃130至260公斤食物。恐龙不断放屁,甲烷最终破坏了臭氧层,从而导致恐龙绝种。不过,如果甲烷是这样逐步累积的,那么环境的恶化也应该是逐步的,不太可能突然出现大绝灭。
8.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进而使陆地气候发生变化,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这其实是“气候变化论”的另一种版本。
9.“地球膨胀论”。地壳的强烈运动引起地球质量向外扩散、体积增大。恐龙等一大批生物因不适应地球表面引力场的减少而灭绝。缺乏说服力的地方是,引力的变化并不是在短期内出现的,恐龙等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应该具有相适应的机制。
10.“地磁移动论”。在过去的时代,地球磁极的极圈曾多次发生移动,而每一次移动都导致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如洪水、海啸、物种灭绝等,最严重的可能导致过文明的彻底终结,所以身体庞大的恐龙逃不过此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11.“疾病论”。在恐龙发展到最鼎盛的时候,一场类似于人类目前面临的艾滋病一样的神秘病毒或者瘟疫,突然席卷了整个地球,使称霸地球长达1.6亿年的物种彻底灭绝。
12.“超新星爆发论”。前苏联天文学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是太阳附近的超新星爆发使恐龙灭绝,超新星爆发时,强宇宙线的照射对生物是致命的。
其他还有“蛋壳变厚说”、“海洋收缩说”、“海底沼气喷发说”等等。但是这些推论单独来看似乎都难以解释恐龙和其它动物的突然消失。目前有不少科学家认为,恐龙和同时期其它一些物种的灭绝,很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说,在比白垩纪-第三纪交界时期更早的时期,地球上火山喷发活动就开始活跃,地球气候变暖,给生态系统带来压力。白垩纪-第三纪交界时期地球所受的外来天体撞击,与火山喷发活动一起,给了恐龙以致命的最后一击。
❻ 恐龙名字的由来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虽然恐龙化石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千万年,但直到19世纪,人们才知道地球上曾经有这么奇特的动物存在过。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尔的英国医师,而创立“恐龙”的这一名词的是英国古生物学家查德欧文。
(6)恐龙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恐龙的体型特征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
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❼ 恐龙名称的来历(50字)
“恐龙”一词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学家译为“恐竜”,后来流行于中国。古希腊语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类似蜥蜴的爬虫。
......
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时,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
.....
❽ 恐龙名字的来历
恐龙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动物)。恐龙(不包含鸟类)是群生存于陆地上的主龙类爬行动物,四肢直立于身体之下,而非往两旁撑开,它们出现于晚三叠纪卡尼阶,各种恐龙快速地演化出不同的特化特征,并发展出不同的体型大小,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并持续生存到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1]
有许多型态的爬行动物与恐龙生存在同一时期,例如:鱼龙目、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以及盘龙目,许多大众媒体常将它们也归类于恐龙,但它们在科学分类上并不属于恐龙。鱼龙类、沧龙类、蛇颈龙类都是海生爬行动物,并不生存于陆地上,也不属于主龙类;翼龙类属于主龙类,是在三叠纪时期与恐龙分开演化,但并非陆栖动物:盘龙类生存于二叠纪,亲缘关系较接近于哺乳类。
恐龙是中生代的优势陆栖脊椎动物,尤其是在侏罗纪与白垩纪。在恐龙占优势的侏罗纪与白垩纪期间,几乎所有身长超过1米的陆地动物皆为恐龙,同时代的其他动物因此受到体型发展与生态位上的限制。举哺乳类为例,它们的体型多接近现代的啮齿动物,不超过猫的大小,食性为肉食性,以小型动物为生。生存在白垩纪的三椎齿兽目(Triconodonta)的巨型爬兽(Repenomamus giganticus)是个少数例外,巨型爬兽体重12到14公斤,已知会以幼年鹦鹉嘴龙等小型恐龙为食。
恐龙家族极为庞大、多样性。截止到2006年的学术研究,已确定有超过500个属;根据估计,化石记录中曾出现的属总数约为1850个,当中有75%已被发现化石。一个早期的研究推测恐龙有将近3,400个属,但大部分无法在化石记录中保存下来。截至2008年9月17日为止,恐龙记有1,047个种。恐龙有草食性动物,也有肉食性、杂食性动物。有些恐龙以双足行走,或四足行走,或如砂龙和禽龙可以在双足和四足间自由转换。许多恐龙的身上具有鳞甲,或是头部长有角或头冠。尽管恐龙以其巨大体型而著称,但许多恐龙的体型只有人类大小,甚至更小。目前已在全球各大洲发现恐龙化石,包含南极洲在内。无论体型大小,恐龙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堪称卓越,但它们无法占据海生以及飞行动物的生态位。
名称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式)。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❾ 恐龙名字的来历(包括特征),就是名字的来历,特征在一起,我才四年级,用的是我妈手机,帮个忙!拜托!
霸王龙,特征是体型庞大,性情凶猛,是顶级掠食者,所以叫霸王龙。三角龙,因为有三支角,所以叫三角龙。蛇颈龙,因为脖子非常长,头部很小,所以脖子和头部连在一起像蛇的身子,所以叫蛇颈龙。
❿ 请问:恐龙一词的由来
恐龙 (Dinosaur) 这个词,最早是由英国解剖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 (Richard Owen) 在 1842 年提出的。根据西腊前缀 deinos (恐布的) 以及字尾 sauros (蜥蜴) 所订出的名词。
正因为如此,人们深信恐龙是一种巨大又恐怖的动物。人们当初发现恐龙的化石时,是一种巨大的恐龙化石,所以才取了恐龙这个名词;后来又陆续发现小巧且温驯的种类,但就没有再改名称,仍取之为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