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字的来历
历史由来: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本义为“头”,后引申为“天”(因为两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头”的意思很早就消失了,但我们仍能从一个词中找到它的影子,那便是“刑天”,它的意思就是被砍掉头。
天,读音tiān,汉语名词,会意字,“人”字上面顶着一个“口”字。造字本义是人的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最初指空间,与地相对,后引申为天空、太空。详见《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此处,天即空间;“天长”即“空间极其辽阔”。
(1)天蒙山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关于天字的中华文化:
天,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广泛意义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最高之神,称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即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玉皇上帝(玉皇大帝)。
又称苍天、上天、上苍、老天、老天爷等,如“天意”、“苍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运”、“天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天啦!”中的“天”。
《毛诗传》:“元气昊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则称苍天。此则天以苍昊为体,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
郑玄曰:“上帝者,天之别名也”;另一方面,有时又作了区分,如《汉书》记载:“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将天和上帝区分开来,上帝地位低于天。
Ⅱ 山东蒙阴的蒙山为什么叫蒙山名字的由来
只知道蒙阴是因蒙山而得名。蒙阴在蒙山北边,古代称山北为阴,所以为蒙阴。
蒙山的由来有待考究。
Ⅲ 蒙顶山名字的由来
蒙顶山的名字是老祖传下来的,因为山在蒙顶,所以叫蒙顶出,你可以到挡密馆去看的,希望蒙顶的人民天天幸福快乐,祝蒙顶每天都有自己的发展壮大。
Ⅳ 天字的来历是什么
由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本义为“头”,后引申为“天”(因为两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头”的意思很早就消失了,但我们仍能从一个词中找到它的影子,那便是“刑天”,他的名字就是被砍掉头的意思。
有种说法,说古人认为''青气为天'',所以天的异体字是''青气''二字并在,然而至于这个字存不存在难于考证。
Ⅳ 蒙阴的名字是怎么由来的
地理上以向阳为阳,背阳为阴,简单来讲在中国,山的北面叫阴坡,南面叫阳坡
山东有个沂蒙山区,蒙山就在其中,蒙阴县得名于蒙山北面,在西汉时就已经得名
Ⅵ 应天的名称由来
说明人们思想进步的表现,从一切顺天发展到应天,应天的意思是响天,人们心里很虔诚没有违背天的想法,只为生活需要而已。例如,最初人们生活在山上,山上没有房子认为是天意,不可私造怕天怪罪,人们遮风避雨只有找自然形成的山洞。地上原有的东西不敢乱动,后来人们动了没有事,就敢在地上兴建工程了这个时期为应天时期。
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进攻“集庆”(当时南京的名字),用了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并改集庆为“应天”。
明初建国后,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将集庆路改为应天府,定为首都,1378年改称京师。
1421年明成祖北迁,以北京为京师,恢复南京之名,作为留都。
清初顺治二年(1645),改南京(南直隶)为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
Ⅶ 天这个字的来历
“天”字的下面是一个“大”字,就是一个站立的人。
上边的一横是指头顶。所以就是头上有片天之意。甲骨文中天字象形为月亮下的人,远古人类意识中的天就是月,那时可能月地距离很近,盘古开天后月地距离才变大。
Ⅷ 谁知道关于蒙山的神话传说
蒙山美丽的神话传说
神话是人们在不认识大自然之前,根据自己的客观感受和联想敷衍出来的虚幻故事,是人的意识的主观反映,是人对自然的人性化解释。它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因此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
地质演化历史形成的典型的地貌特征,披上美丽的神话光环,构成亦奇亦幻的迷人景观,更提高和外延了地貌景观的美学价值。云蒙山诸多地质奇观,人们都赋予了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使景点更加人性化,从而具备了更加深刻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传说上古时代,茫茫宇宙本是混沌一团。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清淡为气者冉冉升腾,慢慢聚成蓝天、白云、日月星辰;浑浊为物者沉沉下落,慢慢凝成大地,丛生万物。时有黑、白、青、黄、赤五龙,在大地形成之初,因布设山河功业卓著,被玉皇大帝封于以云蒙山山下一处极其幽静的山间休养。天长日久,它们化作五条山脉,围云蒙山而卧,它们各有名字:牡丹峰、刀刃峰、北峰、南峰、莲花峰。于是云蒙山便有了五龙朝拜云蒙山之说。
赤龙谷的来历:五龙齐聚云蒙山时,有黑、白、青、黄、赤五位龙爷,众龙之中,惟有赤龙(就是人们常说的火龙)脾气最为暴躁,一天兄弟间因点小事发生口角,赤龙一赌气,腾身跃起,一直飞到云蒙山南好几十里的老龙湾的地方择地另居,独自生活去了。现在云蒙山脚下彭杖子村那里还有座龙王庙,就是它的家。赤龙腾身飞走后,在它原来卧伏的身下,留下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深沟,就是我们今天的赤龙谷(现在也叫杏花谷)。
小白龙的故事:五位龙爷中数白龙最小,大家都叫它小白龙。它生性活泼,喜欢异想天开,弄奇作怪。一日,它在云蒙山下深水潭中戏耍,突发奇想,一跃而跳上悬崖,摇身化作一个英俊少年,自称“龙娃”,连蹦带跳地走进云蒙山谷里。他左瞅瞅,右看看,突然发现:满沟的暴马丁香鲜艳夺目,而山谷两边的片石流上却是光溜溜的,没有一丝绿意。于是他就把地上的暴马丁香轻轻拔下,趁着根上带的那一点点泥土,一棵一棵地沾在山谷的片石流上。不知是他龙的神力,还是山谷里石头有灵气,这暴马丁香一沾上石壁就活了,而且活得那么旺盛,那么有精神,原来光溜溜的片石流,一下变成了锦峡绣谷,充满了生气。龙娃一看,觉得自己为人间办了一桩好事,心里非常高兴。
龙娃在山谷内一路走过青龙谷、黑龙谷和飞龙谷,如同身在画中游,心里好不自在。当他走进一段窄若胡同,长约百米,宽不过10米,岩壁陡峭,谷底平直的山谷之中,忽然碰到一群游方和尚,就急忙上前搭话,问:“各位师傅不在佛堂念经,来到这深山山谷干什么?”
和尚答道:“我们周游四方,是为了广布佛事,圆满功德。”
龙娃说:“既然这样,这里风景多好,你们为什么不在这里打坐,为百姓做点功德呢?”
和尚指指山谷上方道:“那里一片佛光,我们正打算呢。”
龙娃仰脸看看,窄窄的胡同,暗淡无光,便说:“黑洞洞的,哪来的佛光?”
和尚道:“诚心佛事的人,往那里一站,佛光就显现了。”
龙娃摇摇头不信。和尚看他小孩子好玩儿,便逗趣说:“敢打赌么?”
龙娃一想,顺手指指脚下的朵朵白云说:“你能在这山顶上发出佛光,我就叫这云蒙山上飞云成瀑,紫气东来!”
谁料龙娃的话音刚落,只见这群和尚一跃而上,整整齐齐地站在了高崖上,霎那间金光闪闪,一片辉煌。龙娃愣了一下,拔腿就跑。他顺着山谷往里跑了好一阵,刚要停下来喘口气,就听到后面远远传来和尚的声音:“小孩童,你跑什么?”
龙娃说:“师傅,是我一时唐突,我哪能叫云朵像水那样往上流呢!” 那和尚的声音又道:“你不是也在这里做好事么,凡事只要诚心,说出去的话就一定能变成现实。你现在就往你的脚下看看…… 龙娃往脚下一看,果然紫气东来,飞云成瀑,云彩却是从低处往高处流淌……。
于是这山谷之内便有了紫气东来、飞云成瀑的离奇景观。
_ 龙娃走进山谷,见林茂草盛,阳光明媚,童心雀跃,心里特别高兴,就随手折下一些茶树枝、梨树枝、草药枝、核桃枝、榛子枝、杏树枝、苹果树树枝插在石头上。令人称奇的是,像移栽“幽谷暴马丁香”那样,那些树枝霎那间就变成了一丛绿树,而且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尤其是那棵高高的山梨树,傲然生长在光亮亮的巨石上,潇洒临风,卓然不群。龙娃有意无意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个茶园、山梨园、中草药园、核桃园、榛子园、杏园、苹果园。
_ 当年龙娃在云蒙山上,任兴致所至,随手创造了幽谷暴马丁香、流云飞瀑、紫气东来、山中八园等离奇景观,受到事事成功的鼓舞,最后竟然冒险到天上为人间偷来了十部“天书”,因此触怒了玉皇大帝,惹下大祸。玉皇大帝派二郎神来抓他归案,在莲花峰上,他手拿“天书”和二郎神奋力相争,把天书抖落了一地。二郎神一怒之下杀害了小白龙,弃刀于地,慌忙中把散落的天书收拾起来,提着小白龙的龙头回天庭复命去了,不曾想却留下了三部天书景观:每部石书高三米,长四米书厚三十厘米,达数十页。三部天书有序的排列着,这三部天书石,是二郎神疏忽大意,遗落在人间的。
后来,造人圣母女娲娘娘到各地视察她的子民,来到云蒙山,听说小白龙冒死为她的子民而身首异处,大为感动。于是,就去玉皇大帝处收了龙娃魂魄,封他为神界爱心大使。
女娲娘娘为了给小白龙净身洗冤,特意从凌河岸边引来一脉地水,在云蒙山的半山腰溢出,如一条飘逸的飞练,人们叫它洗冤一线瀑。
圣母女娲娘娘在安置了小白龙神位之后,又把二郎神擒拿小白龙后丢下的大刀竖在三部天书的对面,日久年深,大刀幻化成一块高两米,长四米的一块雨墨石,在大刀的一旁,又生出一方砚台,如今,书、墨、砚相映成趣,成了云蒙山风景中的一绝。
小白龙的故事未必是真的,多少年来人们一直颂扬的小白龙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多少年后人们赞颂的赵尚志将军保家卫国的精神更是可贵的,赵尚志将军的故事却是真实的!
Ⅸ 天山名字的由来是
...据传,这雪中之莲花,是瑶池王母到天池洗澡时由仙女们撒下来的,对面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峰则是一面漂亮的镜子。
Ⅹ 蒙山的山名由来
蒙山,又名东山、东蒙。蒙山在古代曾是一座宗教文化名山,有“岱宗之亚”的称号,近代又因是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而闻名遐迩。
大凡山川的得名,多由来于本身的主要特征,如东岳泰山,古时作“大山”,“大”字读“太”音,即大山的意思;西岳华山,因其形似莲花,华与花通;东北的长白山,因石色多白;新疆的火焰山,因石为红色;黄河因其水浊色黄;长江因其源远流长等等。也有因历史人物或物产得名的。或象形,或状体,或表色,或传史,莫不名实相符。那么蒙山的“蒙”字,其确切的涵义是什么呢?这在我国古典名著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中可以找到答案。《易经》六十四卦中第四卦是“蒙卦”,其卦体符号是艮上坎下,艮代表山,坎代表水,艮上坎下的卦象,即象征山下有水;另外,坎又象征凶险,艮又代表停止,因此,解释蒙卦卦象和卦义的彖辞说:“山下有险,险而止,蒙。”“山下出泉,蒙。”对此,三国魏王弼注解说:“退则困险,进则阂(阻隔之意)山,不知所适,蒙之义也。”又说:“山下出泉,未知所适,蒙之象也。”再看蒙山的形势,它绵亘于鲁中南大地,跨平邑、蒙阴、费县、沂南等县,层峦叠嶂,云雾弥漫,给人以深邃莫测、晦冥难辨之感;千峰耸峙,万壑争流,常陷人于山重水复、进退无路之境地。蒙山的形势,不正是蒙卦卦象的标本吗?反过来,蒙卦卦义也正是蒙山形势的写照。再者,上古时期的蒙山,被洪水包围着(《尚书·夏书》:“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当比以后的蒙山险恶得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蒙山的“蒙”字有山水相连,形峻势险,深邃莫测,使人迷茫之义,简言之,蒙山即险峻莫测之山。
八卦符号“是先人对天地万物的一种抽象,是先人们关于自然界中各种认识对象其中包括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概括抽象”。(周山《易经新论》1992年辽宁出版社)八卦符号的抽象过程,战国时期的学者有此描述:“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后来重叠推演成六十四卦,其表现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六十四卦卦名的产生也是先人望形生义,寓意于形,取诸自然的结果。由此推知,蒙卦或因蒙山而得名,蒙山则因蒙卦而名义得彰。
蒙山与蒙卦的关系,前人已经有所论及。光绪《费县志》载,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在蒙山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玉虚观(今万寿宫)石碑碑文《蒙山祈雨记》中,引道书《灵宝经》、《岳渎洞天图》描述蒙山形势说:“东蒙,靖庐福地,东浮云气口接于蓬莱,西根连于三宫空洞之天,南隶衡岳为佐命,北重艮坎为蒙卦,中有靖庐仙宫,神仙僚佐万众,主校罪福生死之籍……”。这里谈到“北重艮坎为蒙卦”,按文王后天八卦图。坎代表北方,艮代表东北方,如果登上龟蒙顶,放眼向北及东北方望去,陵谷千重,一望无际,正是蒙卦卦象的实际反映。
其后,清乾隆皇帝在诗中也谈到蒙山与蒙卦的关系。乾隆多次下江南巡视途中,有六次驻跸于蒙山脚下,写了多首咏蒙山的诗,其中乾隆十六年(1751)写的《望蒙山雪色》:“崇峦积雪昔年同,圣祖巡踪景仰中。奄有海邦为鲁镇,果然山下出泉蒙。逢年民鲜饥寒色,敦俗户多淳朴风。百岁熙和九州晏,自维奚以继鸿功。”其中第四句,用“果然”二字肯定了蒙山真是像蒙卦彖辞说的那样“山下出泉蒙”。
蒙山见于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书经》和《诗经》,《书·禹贡》载“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意思是说淮沂二水经过大禹的治理,蒙山和羽山地区已能种植作物了。但据考据家考证,《书经》内容多系后人伪托,《禹贡》一篇也是后人追述之作,成书时间不能肯定。《诗经·鲁颂·閟宫》有“奄有龟蒙,遂荒大东”的诗句。据袁梅《诗经译注引言》,《诗》的创作年代基本在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閟宫》一诗是歌颂鲁僖公(公元前659年~前627年)政绩的,其创作时间当在公元前七世纪或者更晚一些。由此知道,蒙山之名见于《诗经》迄今至少已有2600多年了。
东蒙一名,见于《论语·季氏》孔子和学生冉有的一段对话:“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论语·邢疏》:“蒙山在东,故曰东蒙”。蒙山在东的“东”字,当指鲁国国境的东部,鲁国境内只有一个蒙山,且颛臾城就在蒙山脚下,毫无疑义,孔子说的东蒙,就是《诗经》上说的“蒙”,在“蒙”字上加一“东”字,意在指明其方位,因此说“东蒙”不过是当时的俗称而已。
至于“东山”的称呼。见诸《孟子·尽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载。孟子说的这个东山指的是哪个山呢?据《孟子·孙奭疏》载:“孟子言孔子登鲁国之东山而览者大,故小其鲁国,以鲁国莫大于东山也。”这里孙奭虽未明指“东山”即蒙山,但已圈定是鲁国之东山,非他国之东山,进而推之,鲁国东境有龟山和蒙山,但龟山高度面积与蒙山相比,犹如小巫见大巫,联系孔子说的“东蒙”可以断定孟子说的“东山”,即今临沂市境内之蒙山,“东山”只是蒙山当时的俗称而已。这犹如过去的城门,都有一个雅名。可是人们在交谈中,往往不呼其名,而以“东门”、“西门”称之,听者不会误解。蒙山西麓的人们,还经常以“东山”代称蒙山,此种情况恐怕是古今相通的。杨伯峻《孟子译注》(1960年中华书局版)注释:“东出――当即蒙山,在今山东平邑县北。”这是很有见地的。平邑县境内有传为孔子登东山途中住过宿的“子宿村”,纪念孔子与老莱子门徒相迂的“迂圣桥”,以及龟蒙顶上“孔子小鲁处”、“圣憩石”等遗迹,可谓事出有据,不为无因。
蒙山旧称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之胜景。有名的山头就有1076座,他们的名号有的俗,有的雅;有的载入地方志书,有的仅流传于群众口碑。就其大者,俗分在东者称东蒙,中间者称云蒙,在西者称龟蒙。清《一统志》:“蒙山高峰数处,云蒙,龟蒙,东蒙,其实一山,未尝中断。”由此得知,俗分的“龟蒙”、“东蒙”等,只是蒙山山脉某一山峰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