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汉市东西湖区“东西湖”这个名称的来历
东西湖区地处长江左岸,武汉市的西北近郊,汉江、汉北河及府环河汇合之处。位于北纬30°34′--30°47′,东经113°53′--114°30′之间,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境域自姑嫂树向西沿张公堤至舵落口接汉江干堤至新沟,再接旧府河堤至辛安渡,东北沿沦河、府河(又名捷泾河)经北泾嘴、黄花涝、大李家墩至戴家山,全境东西长38公里,南北宽22.5公里。总面积499.71平方公里(勘界后的幅员面积)。
全境三面环水,一面紧靠张公堤。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汉江(又名襄河)从新沟镇入境,流经西南侧,在境内全长35.3公里,年平均过境水量557亿立方米(湖北省水文总站1984年资料),盛涨时每年由新沟倒灌经辛安渡入湖区。发源于随州大洪山北麓的府河(又名?水)1959年改道前,其主流向南流至辛安渡后分两支,一支向东北流,称沦河,一支向南流仍称府河,至新沟入汉江转注长江。?水俗称县河,与沦河相会后入捷泾河,经东西湖境由谌家矶入长江。府河改道后流经区境东北侧,过境长度38.5公里。经谌家矶流入长江,年平均过境水量为47.1亿立方米。起自天门万家台的汉北河(1969--1970年原天门河下游改道后的一条人工河),流域总面积为6304平方公里,在新沟镇过境,长7公里,通过新沟闸入汉江。其支流流经汉川民乐闸,经过区境15公里,通过东山头大闸下泄府河,泄洪量分别是1200m3/s、800m3/s,共2000m3/s。
1957年东西湖围垦前,长江在五月份高涨时,由谌家矶沿捷泾河倒灌入东西湖,其顶托的范围可达朱湖和?水的李家窑,倒灌止于十月或十一月。??二水,山洪下注受长江顶托,宣泄不畅,亦停蓄湖区,故每年高水位时除部分丘陵、高地、吴家山(海拔71.1米),柏泉山(海拔67.6米)、睡虎山(海拔56米)及原汉宜公路(现汉渝铁路)以南至汉江干堤52.8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区以外,其余446平方公里的地区全是一片汪洋泽国,并与东北部之杨马湖、朱湖、野猪湖及东部之童家湖连成汪洋一片,面积约达570平方公里。
1958年围垦工程,在三面围以大堤,全长94公里(其中新修围堤53.57公里,加高培40.43公里),改变了原来的地理状况,形成了独立的内湖水系。区境内原来较多湖泊和纵横沟渠,经过多年改造治理,西湖已不复见,东湖大部分老河旧港也已先后改造为精养鱼池。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东西湖地区在历史上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北距黄陂区滠口?龙湖至今有3500多年的商代方国城址--盘龙城近约5公里。南与东晋建兴元年(313年)荆州刺史兼江夏太守陶侃,修筑在今蔡甸区城头山作为郡县治所的临嶂城仅一河之隔。据三店、柏泉、径河地区的马投潭、钥匙墩、龙王台、余家嘴、曹房墩、下湾、凤凰岭、张家墩、塔尔头、北赛湖等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商、周的文化遗址,发掘数量可观的文化标本,及陆续挖掘出上自汉、唐,下至宋、元、明的古墓,证明迄今五千年之前就有人群聚居,从事渔猎和耕耘。
据《汉阳县志》和《夏口县志》记载,东西湖地区在殷周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属豫州,春秋战国时属楚,后期属安?石阳县。战国时秦昭襄王29年(公元前278年)置南郡,东西湖地区属南郡。西汉时高帝6年(公元前201年)属江夏郡沙羡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沌阳县,东汉末复为安?县,均属荆州江夏郡,东西湖地区先属沙羡,后属沌阳县。三国时置石阳县,前属吴,后入魏,东西湖地区属石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石阳为曲阳县,复置沌阳县。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沌阳县迁治临嶂山(今蔡甸区城头山),属江夏郡,东西湖地区属沌阳县。南朝宋、齐、梁、陈割据时期,沌阳迭为藩封。废藩封后,并入后周,县名依旧。东西湖大部分地区属之。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沌阳县属沔州(后更名为复州)。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沌阳县改称汉津县。据《汉阳县志》批露隋代汉津即汉津县,系汉阳县前身,东西湖地区在辖境内。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因汉津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旧例,改汉津为汉阳。此后县名一直沿用。历时一千三百余年。据《汉阳县志》记载,东西湖大部分地区属汉阳县管辖。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县属沔州汉阳郡,县治郡治州治由蔡甸临嶂山迁到鲁山(今汉阳区龟山西头南侧)。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沔州改称汉阳郡,仍治汉阳。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沔州。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沔州一度撤废,建中四年恢复。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废沔州,汉阳县改隶鄂州,东西湖大部分地区仍属汉阳县。
五代十国时,汉阳县先后属吴和南唐,仍隶鄂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汉阳县属汉阳军,军治汉阳城。
宋初,汉阳县属荆湖北路汉阳军。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废汉阳军,汉阳县属荆湖北路鄂州。哲宗元右元年(公元1086年)复置汉阳军。元代改汉阳军为汉阳府,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汉阳府,汉阳县属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洪武十三年恢复汉阳府,汉阳县改归汉阳府管辖,东西湖大部分地区属之。
光绪廿五年(公元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庭,将汉口镇与汉阳县分治,改汉口镇为夏口厅,与县地位相等,且属汉阳府,并拨出原汉阳县所辖汉水以北,北到滠口(今黄陂区),西到?口(今新沟镇)横约一百二十余里,纵约卅里的地方,划归夏口厅管辖,准奏后改旧制。东西湖地区南自?口北自巨龙以下属夏口厅所辖。辛安渡的20多个村湾分属孝感县的广阳乡。县河口曾为汉川县下设区的治所、县河口、港口、潘家垴、沙湖港等地区属之。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夏口厅改称夏口县,辖区仍旧。据《夏口县志》记载,是时东西湖一带属夏口县管辖的有三个区,即五区,七区,九区。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汉口改市,原夏口县所辖之张公堤以西汉水以北的地区,又全部划归汉阳县管辖。东西湖地区又隶属汉阳县。
民国廿七年(公元1938年)十月,汉阳、汉川、孝感等县沦陷,原县政府流亡。民国廿九年(1940年)恢复县治,属伪湖北省政府,是时东西湖地区,除新沟镇驻有日军,辛安渡驻有黄卫军直接统治外,所有乡村都隶属于中国共产党汉(汉川与汉阳),孝(孝感),陂(黄陂)边区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伪政府在本地区所设置的区、乡及保、甲等政权组织,只不过是虚设而已。
民国卅四年(1945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东西湖地区分属汉阳县之新沟乡、安乐乡、巨泉乡;孝感县之辛安渡乡;汉川县之县河乡(后改为灵河乡)黄陂县捷泾乡管辖。
1949年5月,武汉及周边地区解放,东西湖地区仍分属汉阳、汉川、孝感、黄陂管辖。1951年7月,东西湖地区之巨龙岗、柏泉、三店、李家墩、汉水北岸胡家台以下地带,划入武汉市三店区公所管辖。1952年7月,武汉市三店区撤消,原地区除李家墩交黄陂外,全部交归汉阳县。
1958年3月,经过省和国务院批准,湖北省编制委员会正式行文批准成立武汉市国营农场管理局。9月22日,根据(1958年)鄂农林字第548号电示,武汉市人民委员会作出,关于迅即办理接交东西湖新扩展区域的决定,将汉阳县的柏泉、三店、巨龙三个乡及鸦渡乡的东风、先锋、前锋三个农业社,以及黄陂、孝感、汉川三县在东西湖农场垦区内的一些土地、农民归划市区建制,9月办妥接交手续。1958年10月,武汉市增设东西湖区行政建制,实行区局合一体制,对外挂两块牌子。1959年3月26日,经中央、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批准,东西湖垦区内和长丰南北垸境内,全部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东西湖区。计有7个乡,90个农业合作社,15426户,66564人,22422个正副劳动力。
从此东西湖全境,东西长38.65公里,南北宽22.6公里,辐员面积499.71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单独建制的行政区隶属武汉市管辖。
鱼类资源:
据调查:围垦初有短颌、鲚、鳗鲡、沙鳅、黄颡鱼、鲶、黄鳝、鳜、乌鳢、刺鳅、青鱼、草鱼、鲢、鳙、鱿、团头鲂、长春鳊、蒙古红、、银鱼、鲴条、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银鱼骨 、花鱼骨 、鲤、鲫、后又陆续引进了红鲫、银鲫、兴国红鲤、散鳞镜鲤及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福寿鱼、团草杂交鱼和丰鲤异育银鲫等41个品种和养殖对象。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是鲢、鳙、草鱼、鲤、鲫、鳊等。
本区属“武、鄂、黄市郊池塘精养湖泊增养区”,位于特大中心城市近郊,有一定的水面资源,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物物资丰富,发展渔业生产的条件十分优越。
2. 东湖由来的传说作文
这一天,天气十分凉爽,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东湖荷园看荷花。东湖荷园的荷花会有什么不同呢?我期待着。
在东湖里散步,似乎是一种使心平静下来的方式,湖里,偶尔会有几只小鱼“腾”的一声翻起来,路边过往的人们好像都是来看荷花的,跟着人流走就对了。果然,走到一个地方,一个大池子映入眼帘,一大群荷花亭亭玉立,正如古人诗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同梦幻般的荷花有红、黄、粉等几种颜色,应接不暇。一大片绿色中有零落的颜色,似乎是在点缀着绿,其中还有喷泉在喷水柱呢!我走上木桥,盯着水中的荷花,上面有只蜻蜓呢,红色的,扇动着翅膀,突然,“扑”的一声飞走了。不远处,有座石拱桥,我兴奋地跑了上去,放眼望去,竟然有一片水仙花群,黄色的水仙花配衬着荷花,精美绝伦。草地上还有几块大石头。我蹲在荷花边的草地上,观察着一朵荷花。那朵荷花是红色睡莲,中间有黄色的花蕊,红色的花瓣一层一层,一片一片,红中又透着一点白,十分漂亮。一阵风儿吹来,柳树的树枝轻轻摇动,在水中荡漾着,风儿又吹来几只蜻蜓在上空盘旋。爸爸妈妈过来说:“再看一会儿就回去吧。”“好吧。”我极不情愿的点点头,这里多凉快啊。突然,我看见了一个长相奇特的小石头,我把它捡起来用衣服擦了擦,它长得像一个爱心,十分相似。我不禁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
果然,下午,我们就要回去了,我把我的小石头带着,准备在上面用水粉写几个字:“东湖荷园之石”,作为我到东湖荷园的纪念品吧。
3. 武汉地名的来历
武汉名称的来历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从此定名为“武汉”。武汉即为武昌、汉口、汉阳的统称,武昌、汉口、汉阳又被称为武汉三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汉三镇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
截至2017年末,武汉市下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汉南区等13个行政区 。武汉市人民政府驻江岸区沿江大道188号。
(3)东湖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武汉地区的历史沿革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
吴黄武二年(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此后经宋以迄明、清,均为历代州府治所。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兴师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地理基础。
明末清初,汉口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又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
咸丰十一年(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政府管辖之外,在界内分别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庭)等迥异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分汉水以北地置夏口厅,治所即今汉口。至此,汉口与汉阳城区、武昌城区统称“三镇”。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民国元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民国三年(1914年),同属江汉道。民国十三年(1924年),湖北省在武昌设立市政筹备处。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12月成立市政厅),夏口县与汉阳县城区并为汉口市。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4. 东西湖名字的来历
一楼答得很详尽.但我还是没搞清楚.我猜是不是当初这儿有很多小湖,其中最大的有东湖和西湖.后来行政区划调整,就叫东西湖了.第二个可能是 当初这有一个大湖叫西湖,而西湖又分两部分--东西湖与西西湖,西西湖湮没了,只剩东西湖了.我也想知道准确的答案.
5. 浙江东湖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东湖有哪些景点
谈到浙江省的景点,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名气超级大的西湖,很多人对西湖再熟悉不过了。但是,浙江除了有西湖之外,还有东湖,东湖坐落于临海市,很少人知道它的存在。
临海东湖对当地人进行免费开放,很多当地人喜欢在假期,或者是其他空暇时间来这里赏赏风景。在这里,在看风景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临海浓厚无比的历史底蕴,也可以体验到当地人特有的生活气息。之所以对旅游痴迷,是因为我们能够邂逅很多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东湖在等你,朋友们,你有来过东湖吗?对这里的风景是否满意,如果有机会,愿意来东湖看看吗?
旅游地点:东湖,位于绍兴城东箬篑山麓
浙江“最低调”的景点:风景不比西湖差,距今也有千年历史
6. 武汉的“东湖”为什么叫东湖
县城的东湖,乡人称“东罐”。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清源(今清徐县)县城西面篙泊村(现高白村)一带,是一片汪洋沼泽,杂草丛生,水漫四方,碱化农田十分严重,官府虽然每年逼迫农民修坝筑埝,但也无济于事。每到雨季,山洪爆发,湖水四溢,便堤垮埝塌,淹没周围万亩粮田,农民颗粒无收,怨声载道。这是为什么?传说,水中有个千年老龟,每到雨季便翻身打滚伸懒腰,致使湖水泛滥成灾,民不聊生。为了求得平安,每到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水边,烧香磕头,供献食品,祭祀祈祷,年复一年,仍然无济于事,邻近的居民只好携儿带女,背井离乡,外出逃荒,死难者不计其数。
人们的苦难遭遇,触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于是便派王母娘娘下凡处理。王母娘娘化作一老媪下凡,手提石罐,来到篙泊村水泽旁边,施展法术,将千年龟装入罐里,准备送交东海龙王管制,当老媪行到清源县城时,遇到一位老汉口渴难忍,求水解渴。老媪动了侧隐之心,一边将石罐交与老汉,一边嘱咐说:“只准闭眼喝,不准睁眼看”。老汉喝了一口,又甜又爽,好生痛快,可心里却一直在嘀咕:为什么不让看呢?他乘老媪不备偷看了一眼,只见一只龟儿在罐中晃动,心一怕,手一松,石罐掉在地上。霎时,眼前出现一片汪洋。因水在清源县城东面,又是罐破而成,人们就称之为东罐,经过多年的演变便成了现在的东湖。
至于那千年龟呢,看见罐破水流,想乘机逃跑,老媪眼急手快,顺手拣起半个破罐将龟压住。这样传到后世立碑时,多要压龟以示平安。那另一半破罐淹没水中,变成一座庙——玉皇阁。传说,遇到天大早时,人们还可以看到湖中的庙顶
7. 山西 清徐 东湖的来历.
“东湖”牌老陈醋始创于明洪武1368年“美和居”醋坊,“美和居”醋坊被业内称为中国酿醋第一坊。产品以优质高梁、大麦、豌豆为原料,经过液态酒精与固态醋酸天然发酵而成基醋,再经过“夏伏晒,冬捞冰”陈酿至少一年后才出厂,该口绵、酸、香、甜、鲜、素有“华夏第一醋”之称。
1981、1985、1990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经委银质奖,2002年、2003年分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颁发的山西老陈醋“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产品质量免检证”“中国名牌产品”等殊荣。
2004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针对山西部分制醋企业存在的粗制滥造问题的报道,反映了山西醋业准入秩序、竞争秩序混乱的现状。作为山西醋的正宗传人与真正代表,“东湖”醋业深感愤怒,严厉谴责这种“砸祖宗牌、断子孙碗”的犯罪行径。“东湖”醋业作为“承启传统精艺、实现健康理念”的山西老陈醋排头兵,我们将与广大消费者一起抵制假冒伪劣,开展维权行为。
8. 武汉东湖的前称叫什么
就叫做东湖啊
9. 你没有进入正文武汉东湖的来历,而是偏题了。
东湖,位于中国武汉市武昌区东部,故得此名。东湖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曾为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东湖由长江淤塞而成,100多年前曾和武昌其他湖泊相通并与长江相连,水患频繁。1899年至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下令在长江与东湖之间修建了武金堤和武青堤,并在堤防上修建了武泰闸和武丰闸,至此,东湖及其周边的湖泊与长江分离。
东湖历史底蕴深厚。东湖西岸放鹰台出土的遗物表明,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同时这里也流传着李白放鹰题诗的故事。此外,屈原曾在东湖“泽畔行吟”,楚庄王曾在东湖“清河桥”附近击鼓督战,刘备也曾在东湖磨山东峰设坛祭天。南宋诗人袁说友用“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美文赞美东湖。近代以来,随着武汉逐渐登上近代世界城市之林,东湖也逐步进入中国历史视野,成为一度关于国家命运的地方。抗日战争初期的1937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将武汉定为“战时首都”,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等国民政府要员来到武汉指挥全国抗战,期间,蒋宋二人曾居住于东湖之畔的武汉大学“半山庐”长达一年。一时之间,武汉东湖作为云集着国民政府及各方政治势力和众多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各界名流。建国后直到1974年,毛泽东曾48次下榻武汉东湖宾馆并主持国家政务,期间在东湖接待了64个国家的94批外国政要,使武汉东湖成为他在1949年以后除了中南海以外居住最长的地方,也使武汉东湖成为北京之外的另一个国家政治中心。为了歌颂东湖的迤逦风光,朱德元帅还曾在50多年前写下“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的诗句。目前,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是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藏文物20余万件,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荟萃了湖北地区的文化遗珍。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为镇馆之宝。
近年来,武汉市以全国最长的湖泊隧道——东湖隧道的修建为契机,对东湖湖中路及各个子景区的道路进行了重新整合、完善,于2016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了世界级绿道的东湖绿道。该观景绿道全部位于东湖风景区内,是国内首条城区内5A级旅游景区绿道,目前已开发的一期工程全长28.7公里,宽6米,串联起东湖磨山、听涛、落雁、渔光、喻家湖五大景区,由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4段主题绿道组成。未来,整个大东湖区域的绿道体系将达到124公里,由4条63.5公里主干线、9条22.5公里次干线,以及若干条支线组成,打造“世界级绿道”。
10. 湖北名字的由来
Hubei Province
湖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截止2000年11月,全省人口6027.82万人。全省设有武汉、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12个省辖市,仙桃、天门、潜江3个省直管市,1个恩施自治州和1个神农架林区;市辖区(县级)35个,市辖县(市)63个,其中22个县级市,39个县,2个自治县。省会城市为武汉市。
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区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举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北伐战争、黄麻起义、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以及将军县——红安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1947年后,刘邓大军南下,相继在鄂北、豫南一带建立江汉、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6日,武汉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