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赣榆县村志,村庄村名的来历
赣榆城头官路村庄由来
2. 请问一下连云港的由来和历史背景
夏商时代:属徐州,称“人方东夷”“人方国”“隅夷”。
西周时代:属青州(一说兖州),称“人方国东夷”。
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后楚,叫“郯子国”。
秦代称东海郡,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缯、下邳、淮阴、盱眙、东阳、 堂邑、广陵、凌12个县。
西汉时称东海郡,属徐州刺史部。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缯、良城、下邳、平曲、戚、开阳、临沂、利城、海西、兰祺、南城、山乡、即邱、祝祺、费、厚丘、容邱、东安、合乡、丞、建阳、曲阳、司吾、于乡、都阳、阴平、?吾乡、武阳、新阳、建凌、昌虑、都平、建乡、平曲38个县。
东汉时期称东海郡,隶属于徐州刺史部。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乡、昌虑、赣榆、阴平13个县。
三国时期称东海国,属魏。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虑、合城11个县。
西晋时期称东海郡,隶属于徐州。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虑、合乡、赣榆12个县。
东晋时期称东海郡,隶属于后赵、前燕、南燕、东晋。辖朐县、郯城、利城、襄贲、祝祺、厚邱、赣榆7个县。
南朝前期称东海郡,辖齐郡、东莞、琅玡、西海、东海、北海郡;南朝后期辖青州、冀州(侨置)辖地同上。
南朝齐、梁称:(一)东莞郡、琅玡郡,辖即丘、南东莞、北东莞3个县;(二)北东海郡,辖襄贲、僮、下邳、厚丘、曲城5个县;(三)北海郡,辖都昌、广饶、赣榆、胶东、剧、下密、平寿7个县;(四)齐郡。辖临淄、齐安、宿豫、尉氏、平虑、昌国、益都、西安、泰9个县。
北朝东魏称琅玡郡(又称海州朐县)。(一)东彭城郡,辖龙沮、安东、勃海3个县。(二)东海郡,辖赣榆、安流、广饶、下密4个县;(三)海西郡,辖襄贲、海西、临海3个县;(四)沭阳郡,辖下邳、临渣、怀文、服武4个县;(五)琅玡郡,辖朐、海安、山宁3个县;(六)武陵郡,辖上鲜、浴安2个县。
北齐北周称海州。(一)东海郡,辖广饶、东海2个县。(二)朐山郡,辖朐山县;(三)武陵郡,辖上鲜、洛安2个县;(四)沭阳郡,辖沭阳县;(五)海安郡,辖襄贲县。
隋朝称海州,后称东海郡。辖朐山、东海、涟水、沭阳、怀仁5个县。
唐朝隶属于河南道。先称海州总管府,后称海州,又称东海郡。辖朐山、东海、沭阳、怀仁4个县。
五代时属吴、南唐、后周,称海州,辖朐山、东海、沭阳、怀仁4个县。
宋明帝泰豫元年(西元472)于郁洲岛(连云港东部)立青州、冀州,是为连云港独立设州郡之始。青州领齐、北海、西海三郡,其中齐郡辖临淄、华城、齐安、西安、宿豫、尉氏、平虏、昌国、泰、益都十县,北海领郁、广饶、赣榆、胶东、剧、下密、平寿七县,西海辖县不详,冀州无实领土,共计十七县,相当于今连云港市连云区和新浦区东部。同年,徐州移治朐县(今连云港市海州区),领东海郡,辖襄贲、僮、下邳、厚丘、曲城五县,相当于今新浦区西部、海州区、赣榆县南部、沭阳县、新沂县、涟水县、灌云县、灌南县、淮安市淮阴区。
宋后废帝元徽元年(西元473),徐州移治新昌(今安徽省滁州市),而所辖淮北领土不改。
齐高帝建元元年(西元479),东海郡转属冀州,改名北东海郡,领土不变,同时,青州无西海郡,改辖东莞琅邪二郡,领即丘、北东莞二县,此时连云港东西两部分才合一,作为一个完整的行政区,辖现连云区、新浦区、海州区、赣榆县南部、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沭阳县、新沂市、涟水县、淮安市淮阴区。同年,北海郡郁县易名都昌县。
齐武帝永明元年(西元483),废齐郡齐安县。
齐武帝永明二年(西元484),青州齐郡移治瓜步(今南京市六合县),同时废华城县入临淄县,青州因此增领今南京市六合地区。
梁武帝天监十年(西元512)之后,多析置州县,青冀二州分为东彭城、北海、东海、僮阳、琅邪、北谯、齐、武陵八郡,其中东彭城郡辖龙沮(梁武帝置)、彭城(梁武帝置)、清河(梁武帝置)三县,北海郡辖赣榆、都昌(梁武帝置)、广饶(齐武帝置)、下密(梁武帝置)四县,东海郡辖襄贲、临海(梁武帝置)二县,僮阳郡辖县不详,琅邪郡辖海安(梁武帝置)、招远(原朐县,梁武帝改名)二县,北谯郡辖县不详,齐郡辖县不详,武陵郡辖高密县,共计十二县。
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西元549),趁侯景之乱、梁朝无暇顾及江北地区的机会,东魏占领青、冀二州,并改名海州,辖东彭城、东海、海西、沭阳、琅邪、武陵六郡,其中东彭城郡辖龙沮、安乐(彭城县改)、渤海(清河县改)三县,东海郡辖赣榆、安流(都昌县改)、广饶、下密四县,海西郡辖襄贲、海西(分襄贲县置)、临海三县,沭阳郡辖下城(新置)、临渣(新置)、怀文(新置)、服武(新置)四县,琅邪郡辖海安、朐(招远县改),山宁(北谯郡改)三县,武陵郡辖上鲜(齐郡改)、洛要(高密县改)二县,共计十九县,相当于今连云区、新浦区、海州区、赣榆县南部、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沭阳县、涟水县。
北齐(550-574)分东海郡广饶县置东海县。
陈宣帝太建五年(西元574),陈收复海州。
陈宣帝太建十一年(西元580),海州为北周所占,改琅邪郡为朐山郡,朐县为朐山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西元583)废郡,同时废原南青州义塘郡为怀仁县,并入海州,至此,赣榆县北部始归入连云港地区。此时,海州辖朐山、广饶、涟水、沭阳、怀仁五县,相当于今连云区、新浦区、海州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沭阳县、涟水县。
隋文帝仁寿元年(西元601),改广饶为东海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西元607),改州为郡,海州改为东海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2),海州置总管府,领海、涟、环、东楚四州,海州领朐山、龙沮(新置)、新乐(新置)、曲阳(新置)、沭阳、厚丘(新置)、怀仁、利城(新置)八县,涟州辖涟水、金城(分涟水县置)二县,环州辖东海、青山、石城、赣榆四县,东楚州辖山阳、安宜、盐城三县,共计十七县,相当于今连云港市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沭阳县、涟水县、阜宁县西部、盐城市区、建湖县、盐都县、淮安市区、淮安市淮阴区、楚州区、洪泽县、金湖县、宝应县。是为连云港领域较大时期。
唐高祖武德六年(西元624),改海州新乐县为祝其县。
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625),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海州总管府改为海州都督府,同时东楚州改属扬州都督,而以沂州来属,沂州辖费、临沂、颛臾三县,此时海州总管仍辖四州十七县,相当于今、涟水县、山东省临沂市区、费县、平邑县、临沭县、莒南县。这也是连云港领域较大时期。
唐高祖武德八年(西元626),废龙沮、曲阳县入朐山县,利城、祝其县入怀仁县,厚丘县入沭阳县,又废环州为东海县,此时海州都督府辖海、涟、沂三州九县。
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627),废涟州为涟水县,改属泗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西元627),罢都督府,分天下为十道,海州属河南道。此时,海州辖朐山、沭阳、怀仁、东海四县,相当于今连云港市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沭阳县。
唐高宗总章元年(西元668),沭阳县改属泗州。 唐高宗咸亨五年(西元674),沭阳县复属海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西元742),改州为郡,海州改为东海郡。
唐肃宗乾元元年(西元758),改郡为州,东海郡复改为海州。
唐昭宗光化二年(西元899年),海州入吴国。
南唐元宗保大十三年(西元959),为后周所占。
宋太宗至道三年(西元998),分天下为十五路,海州属淮南路。
宋神宗熙宁五年(西元1073),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路,海州属淮南东路。
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1),海州为金侵占。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西元1162),海州复归南宋。
宋孝宗隆兴年间(1163-1165),海州再割让金国。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西元1220),海州再归南宋。
宋理宗端平二年(西元1235),海州徙治东海县。
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西元1253),海州复治朐山县。
宋理宗景定二年(西元1262),海州改为西海州。
宋恭帝德祐元年(西元1275),西海州为元所占,复改为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西元1279),升为海州路总管府,领朐山、沭阳、赣榆(怀仁县改)、东海县及录事司。后改为海宁府。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西元1284),海宁府改为海宁州,录事司与东海县均并入朐山县。海宁州改属淮安府路。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西元1292),设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海宁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淮东道宣慰司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淮安路。
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西元1367),海宁州归吴,属江南行中书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1368),海宁州复改名海州,属淮安府,废朐山县,沭阳县直属淮安府。海州至此保有州治和赣榆县,从唐贞观元年(西元627)以来的局面从此被打破,相当于今天连云港市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是连云港局域最小时期。同年,废江南行中书省,海州属中书省淮安府。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西元1381),废行中书省,淮安府归六部直辖。
明成祖永乐元年(西元1403),海州仍属南京淮安府。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海州为满清侵占。
清顺治二年(西元1645),设江南省,属江南省淮安府。
清康熙元年(西元1662),从江南省分出安徽省,海州属安徽省淮安府。
清康熙五年(西元1662),淮安府复归江南省。
清康熙六年(西元1662),江南省改名江苏省,海州属江苏省淮安府。
清雍正二年(西元1724),海州升为直隶州,统州治和赣榆、沭阳二县,脱离淮安府管辖,恢复唐初以来的局面。相当于今连云港市区、赣榆县、东海县、沭阳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
民国元年(西元1912)海州直隶州被废,东海县分成东海和灌云两县;
1935年由东海、灌云各划出一部分成立连云市,区域:临洪口以南,烧香河以北,东至东西连岛,西沿临洪河新浦、板浦以东为范围。为江苏省第三个省辖市和全国较早的省辖市。民国时期实行市县平级政策。
1946年4月1日,连云市第一任市长张振汉到任。(因爆发抗战,连云市筹备被迫中止,故1946年才出现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山东鲁中南行署。先称新海连特区后称新海连市,辖新海市、连云市、云台办事处(后又分前云台区、后云台区)两市一区。新海连市时,辖新华区、民主区、锦屏区、浦西区、云台区、连云区等7个区。1953年1月1日起划入江苏省,归徐州专署管辖,1961年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1962年为江苏省直辖市。1983年国家地市体改时,江苏省将原徐州地区的赣榆、东海、灌云3县划归连云港市;1996年江苏省又将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辖四县四区。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云台区,现辖东海县、赣榆县、灌云县、灌南县、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 “连云港”名子的来历
云台山座落在江苏北部,是全省最高的一座山峰。屹立在黄海之滨,对岸是连岛山,两山之间有个小港,可以停靠船员,人们就以两座山名的头一个字取名为连云港。很早以前,当地人又叫这小港为“老窑”,追其来历,其中有神奇的传说。
东海龙王敖广的小女儿——白龙公主,久居水晶宫,寂寞难熬。听说人间有座花果山福地,犹如仙境,她就私自偷出龙宫,跃出水面,看到山清水秀,奇花异草,高兴得摇头摆尾、翻滚跳跃。霎时,海面上飓风骤起,恶浪如山,海水咆哮,暴雨倾盆,刮得船翻人亡,浮尸满海。山上的大树东倒西歪,小树连根拔起、飘上天空,山上的民房被风雨摧毁,变成一片废墟,到处闻听凄凉的哭声,急得山神束手无策,急上天奏请玉皇大帝派清风大仙下山,镇锁孽龙。
小白龙来到花果山,饿了吃仙桃,渴了饮泉水,大小山头游玩一遍,窜入水帘洞里洗个澡,顿觉心旷神怡,饱览了人间仙境。正欲返回时,撞遇清风大仙骑白鹿,乘清风,驾祥云飘然而来,挡住了白龙归路。小白龙见势不妙,吐出一团白气,隐形逃遁。清风大仙放出一道金光,跟踪追拿,又对坐骑白鹿耳语几句,白鹿会意化作小僧而去。
小白龙被金光追得满山乱窜,无处躲藏,从南云台窜到北云台,想从鹰游门处入海,不料此处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小白龙双眼熏朦了,看不清东南西北,只好伏地就擒,头在海边西山坡,尾巴还在山顶上,虽有白气护身,但被大仙的金光团团围住。清风大仙怒指白龙说:“孽畜,你残害生灵,可知罪?”小白龙那能料到清风大仙派白鹿小僧在此掘土烧窑熏阻它,后悔莫及,连连点头哀求道:“大仙饶命,我只因羡慕花果山美景,出于好奇,玩得尽兴忘形,残害生灵本非我意。”清风大仙说:“念你幼稚,放你一条生路,必须做到一点:一要虔诚修善,二要改邪归正,三要重犯定斩不饶,若能做到,立即放你回龙宫。”小白龙一一答应。清风大仙收回金光,小白龙随着白气逃回龙宫。
后来当地人就用这个窑烧炭营生。一年是新窑,二年称旧窑,年代变了,本地人就把连云港称作“老窑”,但在新社会,政府仍把“老窑”改称“连云港”。
4. 连云港市赣榆县,赣榆地名是怎样由来的
历史很悠久,请问度娘
5. 和江西毫无关系的的江苏为什么会有一个“赣榆”
汉字中有这么一个情况,有些字很常见,但是基本是专用的,比如“赵”,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但这个字要么就是当姓氏用,要么就是当古地名或人名用;还有“刘”,也是一样,字很常见,但基本只是当姓氏使用,不怎么用于组词。
出现这种情况,也是由于我国文明悠久,所以出现了很多专用的姓氏,地名等。在地名上,中国很多地方会出现一些极有意思的现象,明明是专用地名却被别的地方抢用。
比如我举个例子:赣。这个字现在基本就一个地方会用:指江西(当然,江西的赣州,赣江等也包括在内)。可以说“赣及江西”是一个基本常识了,但是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江苏存在一个赣榆县(2014年7月赣榆县撤销,设立连云港市赣榆区)。
江西人民母亲河赣江
总之,这个“赣榆”目前完全没有可信的解释,只能这么说:赣这个字一开始虽然就和江西有缘分,但并不是指代江西的,也不会有人联想的江西(先秦时期江西可以说是一片蛮荒),而是有别的含义;而赣榆建立县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某些原因,使用了“赣”这个少有的字,而且一直延续了下来。但晚清时期,赣渐渐成了江西的代称,而赣榆又没有改名,所以就出现了这种极为少见的情况。
6. 赣榆的来由
赣榆县历史悠久。虞夏时地属东夷;殷商时地属人(夷)方;西周、春秋时为莒
[中国航海先驱:赣榆徐福]
中国航海先驱:赣榆徐福
国、祝其国、郯国境域;战国时,先后归属齐国、吴国、越国、楚国的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西汉时,赣榆县境内形成赣榆及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大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云台山)。公元198年,曹操废赣榆县,升利城县为郡。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移治艾不城,后复移治郁洲。南北朝时,赣榆兴废多变。公元470年,南朝刘宋置青、冀二州治于赣榆县(郁洲)。公元530年,梁置怀仁县,隶于北青州。公元549年,东魏分置郡县,置义塘郡治黄郭戍,领义塘、归义、怀仁三县;置东海郡,治赣榆(郁洲),领赣榆、安流、广饶、下密四县;置武陵郡治洛要(今沙河镇城子村),领洛要、上鲜二县。公元583年,隋废武陵、义塘二郡及上鲜、洛要、义塘、归义四县,以怀仁县隶于海州。自此,隋、唐、宋,赣榆均称怀仁县,隶于海州。公元1167年,金改怀仁县为赣榆,此后从元、明、清直至中华民国,均称赣榆县。先后隶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赣榆先后隶属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滨海专署。
民国元年(1912)废直隶州,赣榆县属江苏省,民国23年(1935)属东海专署。民国28年(1940)侵华日军置赣榆县伪政府隶伪淮海特别区(后改为省)。民国29年(1941)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山东省滨海专署。次年1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体,民国33(1945)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国34年1月,割赣榆、莒南、日照3县边区置芦山县。9月,日本投降,伪县政府解体;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青口镇,自此作为县治;芦山县撤消,属区归还原建制。11月26日,赣榆县改名竹庭县。民国36(1948)年2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次年6月14日流亡新浦,11月7日解体。
1950年10月,竹庭县复名为赣榆县,隶于临沂专署。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于徐州专署;1983年3月,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全县辖18个镇、2个省级开发区,424个行政村,110.34万人口,47万劳动力,87万亩耕地,总面积1363平方公里,境内沿海、平原、山区各占三分之一。赣榆县所辖18个镇:青口镇、柘汪镇、石桥镇、金山镇、黑林镇、厉庄镇、海头镇、塔山镇、赣马镇、班庄镇、城头镇、门河镇、城西镇、欢墩镇、宋庄镇、沙河镇、墩尚镇、罗阳镇;省赣榆经济开发区、省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1个园艺场(沙河子园艺场)。县城在青口镇。
7. 赣榆县的由来是什么
赣榆县名来源于山水
秦置赣榆县,现在史学界已无异议。《汉书·地理志》载有赣榆县,但在国家民政部辑录的全国市县历史沿革中,却在赣榆县后加了个“金复设”,表明赣榆县金时期是“复设”,却回避了“秦置”还是“汉置”的问题。据1979年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出土的两片瓦当,分别刻有“赣榆距”、“赣榆得”(榆从“扌”旁)字样,从而确证赣榆县为秦置。然而,由于赣榆县治所多次移迁,后南迁郁洲,唐武德八年(625)省赣榆县入东海,省祝其、利城入怀仁,现赣榆县称怀仁县长达552年。虽然金复名后一直沿用至今,但县名脱离故土时间太长,因而含义佚失。1997年版的《赣榆县志》,辑录了12篇关于赣榆县名来历的研究文章,实际上代表了从明清到现代七修赣榆县志(含讨论稿)的学者的观点。这些文章在研究地名的词源学方面旁征博引,煞费苦心,却忽略了地名的命名动机,忽略了特征名和特征名的起源,因而得出了不少错误的解释。
地名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它的指代意义包括指位义和指类义,音、形、义、位、类是地名的五个基本要素。地名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被称为人文地理学的“活化石”。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由来、语词的构成、含义、演变、分布规律、读写标准化和功能,以及地名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对地名进行语词分析,研究地名的语源、语音、含义、字形及其演变,有助于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
地名研究将地名分为住地名和特征名,特征名表示地面的自然特征,包括水文特征、地貌特征和自然植被特征。地名学研究地名的语言变化(词源学)和命名的动机(历史地理学)。地名分普通名和专有名,普通名表示地名的类,如河流、山脉和城镇,专有名则限定或修饰地名的含义,地名学偏重研究地名的专有名部分。
“中华”是“中条山、华山”的合称,这里是“丁村人”和“蓝田人”的居住地,《史记》已有“中国”之称谓。
秦统一中国后,中原人自然以秦人自居,因而秦国的发祥地“狄道”———天水市简称“秦”,这里曾是中国“人文初祖”伏羲的故乡。渭水号称八百里“秦川”,雍州南边的山被冠以“秦岭”,项籍分秦为雍、塞、翟三国,号称“三秦”。秦皇岛、徐福村、郑国渠是秦代以人命名的地名。汉灭秦,刘邦曾封为汉中王,于是有了汉水。刘邦为了孝敬他的父亲,在郦邑造了“新丰县”供他父亲居住,又把老家丰县的乡亲带过去陪他父亲聊天,还免去租税,今日的新丰镇已成为西安铁路枢纽。汉武帝以后,中原“秦人”改叫“汉人”,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的“汉族”,进一步有了汉语、汉字。明清时外国虽称中国为明国、清国,但汉人已经被固定了。
中国地名对于自然地理和方位的使用较多,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青海、黑龙江等等。河流发源地称源,山之南、水之北属阳,山之北、水之南属阴,例如济源、辽源,沭阳、淮阳、汉阳、襄阳,江阴、淮阴、蒙阴等等;在中国东部水网低地,高阜处被称为“丘”,寿丘、灵丘、顿丘、宛丘、商丘、章丘、封丘、安丘,成为早期部落形成或建都的理想场所;而天津、孟(盟)津、延津、河津、江津、宁津、夏津、盐津都是渡口;郯城、彭城、诸城、虞城、项城、邹城、薛城、夏邑、殷墟都是古国的首都、中国最早的城市;而坝、场、集、市、墟、店、庄、村、屯、堡等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命名集市、村庄的通用地名。
海州地区的地名反映了这一地区早期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岩海岛都被冠以“山”字,如前(中、后)云台山、秦山、开山、羊山、平山、达念山、车牛山、鹰游山、东陬山,并陆以后无需更名,似乎有先见之明;而山头以动物命名的特别多,白虎、青龙、狮子、牛首、羊石、黄牛、野鸡、鹌鹑、白鸽、马蜂、蜘蛛……应有尽有,仅云台山系,有五六十处之多。加上什么蔷薇河、竹岛、桃花涧、枫树湾等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就更加诗意盎然,反映这里不仅自然环境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赣榆县名弃用500多年后虽复名,但县名意义佚失,也在情理之中。《江苏省地名录》载,赣榆县名得之于山水。原淮阴市政府官员在某次省里会议时骄傲地说:“我们淮阴水资源丰富,有全国五大湖之一的洪泽湖,全市13个县区,除盱眙外,县(区)名全部带水。”而原山东临沂地区13个县市,就有8个县名直接取自山水。
公元前224年,秦灭楚,朐县入秦,属薛郡,后为东海郡。公元前221年,秦灭齐,裂齐地为六郡,赣榆地入琅琊郡。汉承秦制,《汉书》记录了朐县和赣榆分属两郡的史实。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赣榆县的左邻右舍县名的来源。
朐县之名,源于朐山,后来也曾一度改叫朐山县。朐,车轭两边叉马颈的曲木。《辞源》介绍“朐山”:“上有双峰如削,俗称马耳峰”,峰高416.9米,至今仍为俯视海州,西望蔷薇河、沭新河的最佳地点。可惜清康熙年间知州孙明忠因“山列州前,似锦屏然”,把一个好端端的和动物相关的山改成了抽象的文学名称,使本地人看历史典籍时竟不知朐山在哪里,外地人就更不用说了,此为当政者戒。同时应当指出的是,县得名于山,而不是山得名于县。
再看祝其。祝其国名源于祝其山,祝其为人名抑或地名无考。莒灭祝其,楚灭莒。秦置祝其县,属东海郡。“祝其”二字,东海尹湾西汉师饶墓出土之竹简为“况其”,一般认为祝其为误传,实际上“况”古时应读“Zhu”,“三打祝家庄”古版图书也为三打“况”家庄。由于民间口耳相传,为避免误读,后世才把“况”改“祝”。祝其国都和祝其县城就是今天的班庄镇古城村。祝其山海拔225米,发源于祝其山的祝其河东流入海,即为现在的老朱稽河。祝其河为何变成“朱稽”河?恐为从事水利、地名或续志方面的人误写。“朱堵”村是因庄前堵祝其河蓄水而得村名,应为祝堵村。
怀仁县源于境内的怀仁山。怀仁山海拔75.3米,现在山南边有怀仁山水库。《江南通志》载:“后魏置怀仁县以此”。《光绪赣榆县志》载:“东魏武定七年(549)置怀仁县,后梁大定七年(561)废义塘、归义二县并入怀仁,县治北迁,另立怀仁城”。因此原县治变成了“头城”,新县治从祝其河畔迁到了怀仁山麓。
东西连岛秦汉两代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为朐县和柜县的分界线,与《汉书》对照,朐县、祝其和赣榆县之间是柜县。这里要指出的是,秦汉时“木”旁和“扌”旁相通,而柜、拒、剧、莒为同音假借,所以柜县即为“莒县”,莒国国都在今赣榆县的大莒城、小莒城一带,而赣榆、祝其、海曲(日照)以及现在的莒南县、莒县都属莒国地域,所以莒县名源于莒国名。
《汉书》“柜”后注“根艾水东入海,莽曰祓同”。首先,水为古代河流的通称,江淮河济为古代四渎,“江水”因为长而变成了“长江”,“河水”因为水色黄变成了“黄河”,淮水也称淮河,只有济水不变。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所有河流均称水。“根艾水”在所有典籍中都查不到,当然是因为它小,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根艾的反切是“Gai”,因此,根艾水应为赣水,为什么注成了根艾水,就像我们现在学习汉语拼音一样把瓢(piao)听成了皮袄(pi’ao),也可能不会写“赣”这个字,同时赣榆应该读成Gai yu,而不应读Gan yu。在地名学中,不应该用普通话为地名正音,例如,六安、六合的六都读“Lu”,而浒墅关的浒则读“Xu”。赣榆之赣就应读Gai了。
赣水在哪里,自然不是鄱阳湖五水之一的赣江(水),而是现在的青口河。大小莒城为春秋时期的莒国的都城。秦设赣榆后至西汉,县城就正式夯土筑城了,现城墙仍在。县志中讨论的弇(读Gan或Yan)榆山无确切记载。但从这条河溯源而上,发现这条河的上源有二,一是发源于莒南县的洙溪河(洙水),两源分别发源于十字路镇草沟北岭和相沟乡杨岭箭北岭,在洙边村汇合后西折向南流。另一源为临沭县唐岭乡境内的镇武河,镇武河三条支流发源于玉山,在镇武庙汇合后入青口河(现为塔山水库)。《临沭县志》载:“玉山,在县城东北15公里处,因山顶西南部有一块洁白如玉的石头,故名。”唐岭乡古时属赣榆地,玉山不像古地名,是否是榆山之转?两千多年行政区划变动频繁,不无此种可能。因此,赣榆县名应来源于“赣水榆山”,当然,榆山尚需考证。赣榆建县于土城,其下游仍为柜县,东汉建初五年(80),由于赣榆县划归东海郡,因此柜县临海部分被划入赣榆和祝其县。
赣水是一条多沙河流,在土城建县后,河道淤积,河中出现“古河套”(现为村)。因此金代复设赣榆时,迁至宋怀仁县城城里,城里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历史时期,号称“六朝邑”。几百年后,河道中泥沙又淤积出东、西“古河套”村。因而民国34年(1945),抗日民主政府把县治迁到了青口。现莒县县治城阳镇历史上曾为青州驻地,青口镇也因青州海口而得镇名。
由于海州话和赣榆话方言的差异,金代在现赣榆县罗阳镇境内设置的盐务机构———临洪灶,因海州话临读Ling而被误写成岭洪灶,进而简称“岭灶”;而“鲁南城”海州话南读Lan而变成了鲁兰城,进而有了鲁兰河;而柘汪和罗阳境内古代河口的造船厂———“圬工”也由于不明原意而写成“吴公”,意义全失;宋庄镇境内的沙口村明明是河口积沙,像太平庄旧称“沙头”一样,却解释为沙、寇两姓合并取名沙寇村,纯属杜撰。因此对赣榆县地名进行严格地考证,应是地名管理机构认真考虑的问题。
朐县、赣榆、东海地名来源于山水也成为命名这一地区的惯例,灌云县取灌河、云台山首字命名;连云港因前有连岛后有云台山而得港名;连云市因港而得市名;灌南地处灌河之南;响水县则直接取自响水口,以至于后人还出了个“响水口桥口水响”的对联在全国征求下联。
8. 赣榆这个地名具有什么涵义
赣榆县名来源于山水
秦置赣榆县,现在史学界已无异议。《汉书·地理志》载有赣榆县,但在国家民政部辑录的全国市县历史沿革中,却在赣榆县后加了个“金复设”,表明赣榆县金时期是“复设”,却回避了“秦置”还是“汉置”的问题。据1979年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出土的两片瓦当,分别刻有“赣榆距”、“赣榆得”(榆从“扌”旁)字样,从而确证赣榆县为秦置。然而,由于赣榆县治所多次移迁,后南迁郁洲,唐武德八年(625)省赣榆县入东海,省祝其、利城入怀仁,现赣榆县称怀仁县长达552年。虽然金复名后一直沿用至今,但县名脱离故土时间太长,因而含义佚失。1997年版的《赣榆县志》,辑录了12篇关于赣榆县名来历的研究文章,实际上代表了从明清到现代七修赣榆县志(含讨论稿)的学者的观点。这些文章在研究地名的词源学方面旁征博引,煞费苦心,却忽略了地名的命名动机,忽略了特征名和特征名的起源,因而得出了不少错误的解释。
地名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它的指代意义包括指位义和指类义,音、形、义、位、类是地名的五个基本要素。地名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被称为人文地理学的“活化石”。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由来、语词的构成、含义、演变、分布规律、读写标准化和功能,以及地名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对地名进行语词分析,研究地名的语源、语音、含义、字形及其演变,有助于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
地名研究将地名分为住地名和特征名,特征名表示地面的自然特征,包括水文特征、地貌特征和自然植被特征。地名学研究地名的语言变化(词源学)和命名的动机(历史地理学)。地名分普通名和专有名,普通名表示地名的类,如河流、山脉和城镇,专有名则限定或修饰地名的含义,地名学偏重研究地名的专有名部分。
“中华”是“中条山、华山”的合称,这里是“丁村人”和“蓝田人”的居住地,《史记》已有“中国”之称谓。
秦统一中国后,中原人自然以秦人自居,因而秦国的发祥地“狄道”———天水市简称“秦”,这里曾是中国“人文初祖”伏羲的故乡。渭水号称八百里“秦川”,雍州南边的山被冠以“秦岭”,项籍分秦为雍、塞、翟三国,号称“三秦”。秦皇岛、徐福村、郑国渠是秦代以人命名的地名。汉灭秦,刘邦曾封为汉中王,于是有了汉水。刘邦为了孝敬他的父亲,在郦邑造了“新丰县”供他父亲居住,又把老家丰县的乡亲带过去陪他父亲聊天,还免去租税,今日的新丰镇已成为西安铁路枢纽。汉武帝以后,中原“秦人”改叫“汉人”,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的“汉族”,进一步有了汉语、汉字。明清时外国虽称中国为明国、清国,但汉人已经被固定了。
中国地名对于自然地理和方位的使用较多,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青海、黑龙江等等。河流发源地称源,山之南、水之北属阳,山之北、水之南属阴,例如济源、辽源,沭阳、淮阳、汉阳、襄阳,江阴、淮阴、蒙阴等等;在中国东部水网低地,高阜处被称为“丘”,寿丘、灵丘、顿丘、宛丘、商丘、章丘、封丘、安丘,成为早期部落形成或建都的理想场所;而天津、孟(盟)津、延津、河津、江津、宁津、夏津、盐津都是渡口;郯城、彭城、诸城、虞城、项城、邹城、薛城、夏邑、殷墟都是古国的首都、中国最早的城市;而坝、场、集、市、墟、店、庄、村、屯、堡等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命名集市、村庄的通用地名。
海州地区的地名反映了这一地区早期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岩海岛都被冠以“山”字,如前(中、后)云台山、秦山、开山、羊山、平山、达念山、车牛山、鹰游山、东陬山,并陆以后无需更名,似乎有先见之明;而山头以动物命名的特别多,白虎、青龙、狮子、牛首、羊石、黄牛、野鸡、鹌鹑、白鸽、马蜂、蜘蛛……应有尽有,仅云台山系,有五六十处之多。加上什么蔷薇河、竹岛、桃花涧、枫树湾等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就更加诗意盎然,反映这里不仅自然环境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赣榆县名弃用500多年后虽复名,但县名意义佚失,也在情理之中。《江苏省地名录》载,赣榆县名得之于山水。原淮阴市政府官员在某次省里会议时骄傲地说:“我们淮阴水资源丰富,有全国五大湖之一的洪泽湖,全市13个县区,除盱眙外,县(区)名全部带水。”而原山东临沂地区13个县市,就有8个县名直接取自山水。
公元前224年,秦灭楚,朐县入秦,属薛郡,后为东海郡。公元前221年,秦灭齐,裂齐地为六郡,赣榆地入琅琊郡。汉承秦制,《汉书》记录了朐县和赣榆分属两郡的史实。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赣榆县的左邻右舍县名的来源。
朐县之名,源于朐山,后来也曾一度改叫朐山县。朐,车轭两边叉马颈的曲木。《辞源》介绍“朐山”:“上有双峰如削,俗称马耳峰”,峰高416.9米,至今仍为俯视海州,西望蔷薇河、沭新河的最佳地点。可惜清康熙年间知州孙明忠因“山列州前,似锦屏然”,把一个好端端的和动物相关的山改成了抽象的文学名称,使本地人看历史典籍时竟不知朐山在哪里,外地人就更不用说了,此为当政者戒。同时应当指出的是,县得名于山,而不是山得名于县。
再看祝其。祝其国名源于祝其山,祝其为人名抑或地名无考。莒灭祝其,楚灭莒。秦置祝其县,属东海郡。“祝其”二字,东海尹湾西汉师饶墓出土之竹简为“况其”,一般认为祝其为误传,实际上“况”古时应读“Zhu”,“三打祝家庄”古版图书也为三打“况”家庄。由于民间口耳相传,为避免误读,后世才把“况”改“祝”。祝其国都和祝其县城就是今天的班庄镇古城村。祝其山海拔225米,发源于祝其山的祝其河东流入海,即为现在的老朱稽河。祝其河为何变成“朱稽”河?恐为从事水利、地名或续志方面的人误写。“朱堵”村是因庄前堵祝其河蓄水而得村名,应为祝堵村。
怀仁县源于境内的怀仁山。怀仁山海拔75.3米,现在山南边有怀仁山水库。《江南通志》载:“后魏置怀仁县以此”。《光绪赣榆县志》载:“东魏武定七年(549)置怀仁县,后梁大定七年(561)废义塘、归义二县并入怀仁,县治北迁,另立怀仁城”。因此原县治变成了“头城”,新县治从祝其河畔迁到了怀仁山麓。
东西连岛秦汉两代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为朐县和柜县的分界线,与《汉书》对照,朐县、祝其和赣榆县之间是柜县。这里要指出的是,秦汉时“木”旁和“扌”旁相通,而柜、拒、剧、莒为同音假借,所以柜县即为“莒县”,莒国国都在今赣榆县的大莒城、小莒城一带,而赣榆、祝其、海曲(日照)以及现在的莒南县、莒县都属莒国地域,所以莒县名源于莒国名。
《汉书》“柜”后注“根艾水东入海,莽曰祓同”。首先,水为古代河流的通称,江淮河济为古代四渎,“江水”因为长而变成了“长江”,“河水”因为水色黄变成了“黄河”,淮水也称淮河,只有济水不变。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所有河流均称水。“根艾水”在所有典籍中都查不到,当然是因为它小,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根艾的反切是“Gai”,因此,根艾水应为赣水,为什么注成了根艾水,就像我们现在学习汉语拼音一样把瓢(piao)听成了皮袄(pi’ao),也可能不会写“赣”这个字,同时赣榆应该读成Gai yu,而不应读Gan yu。在地名学中,不应该用普通话为地名正音,例如,六安、六合的六都读“Lu”,而浒墅关的浒则读“Xu”。赣榆之赣就应读Gai了。
赣水在哪里,自然不是鄱阳湖五水之一的赣江(水),而是现在的青口河。大小莒城为春秋时期的莒国的都城。秦设赣榆后至西汉,县城就正式夯土筑城了,现城墙仍在。县志中讨论的弇(读Gan或Yan)榆山无确切记载。但从这条河溯源而上,发现这条河的上源有二,一是发源于莒南县的洙溪河(洙水),两源分别发源于十字路镇草沟北岭和相沟乡杨岭箭北岭,在洙边村汇合后西折向南流。另一源为临沭县唐岭乡境内的镇武河,镇武河三条支流发源于玉山,在镇武庙汇合后入青口河(现为塔山水库)。《临沭县志》载:“玉山,在县城东北15公里处,因山顶西南部有一块洁白如玉的石头,故名。”唐岭乡古时属赣榆地,玉山不像古地名,是否是榆山之转?两千多年行政区划变动频繁,不无此种可能。因此,赣榆县名应来源于“赣水榆山”,当然,榆山尚需考证。赣榆建县于土城,其下游仍为柜县,东汉建初五年(80),由于赣榆县划归东海郡,因此柜县临海部分被划入赣榆和祝其县。
赣水是一条多沙河流,在土城建县后,河道淤积,河中出现“古河套”(现为村)。因此金代复设赣榆时,迁至宋怀仁县城城里,城里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历史时期,号称“六朝邑”。几百年后,河道中泥沙又淤积出东、西“古河套”村。因而民国34年(1945),抗日民主政府把县治迁到了青口。现莒县县治城阳镇历史上曾为青州驻地,青口镇也因青州海口而得镇名。
由于海州话和赣榆话方言的差异,金代在现赣榆县罗阳镇境内设置的盐务机构———临洪灶,因海州话临读Ling而被误写成岭洪灶,进而简称“岭灶”;而“鲁南城”海州话南读Lan而变成了鲁兰城,进而有了鲁兰河;而柘汪和罗阳境内古代河口的造船厂———“圬工”也由于不明原意而写成“吴公”,意义全失;宋庄镇境内的沙口村明明是河口积沙,像太平庄旧称“沙头”一样,却解释为沙、寇两姓合并取名沙寇村,纯属杜撰。因此对赣榆县地名进行严格地考证,应是地名管理机构认真考虑的问题。
朐县、赣榆、东海地名来源于山水也成为命名这一地区的惯例,灌云县取灌河、云台山首字命名;连云港因前有连岛后有云台山而得港名;连云市因港而得市名;灌南地处灌河之南;响水县则直接取自响水口,以至于后人还出了个“响水口桥口水响”的对联在全国征求下联。
9. 连云港这个地名的来历及内涵
连云港地名的民间传说:
云台山座落在江苏北部,是全省最高的一座山峰。屹立在黄海之滨,对岸是连岛山,两山之间有个小港,可以停靠船员,人们就以两座山名的头一个字取名为连云港。很早以前,当地人又叫这小港为“老窑”,追其来历,其中有神奇的传说。
东海龙王敖广的小女儿——白龙公主,久居水晶宫,寂寞难熬。听说人间有座花果山福地,犹如仙境,她就私自偷出龙宫,跃出水面,看到山清水秀,奇花异草,高兴得摇头摆尾、翻滚跳跃。霎时,海面上飓风骤起,恶浪如山,海水咆哮,暴雨倾盆,刮得船翻人亡,浮尸满海。山上的大树东倒西歪,小树连根拔起、飘上天空,山上的民房被风雨摧毁,变成一片废墟,到处闻听凄凉的哭声,急得山神束手无策,急上天奏请玉皇大帝派清风大仙下山,镇锁孽龙。
小白龙来到花果山,饿了吃仙桃,渴了饮泉水,大小山头游玩一遍,窜入水帘洞里洗个澡,顿觉心旷神怡,饱览了人间仙境。正欲返回时,撞遇清风大仙骑白鹿,乘清风,驾祥云飘然而来,挡住了白龙归路。小白龙见势不妙,吐出一团白气,隐形逃遁。清风大仙放出一道金光,跟踪追拿,又对坐骑白鹿耳语几句,白鹿会意化作小僧而去。
小白龙被金光追得满山乱窜,无处躲藏,从南云台窜到北云台,想从鹰游门处入海,不料此处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小白龙双眼熏朦了,看不清东南西北,只好伏地就擒,头在海边西山坡,尾巴还在山顶上,虽有白气护身,但被大仙的金光团团围住。清风大仙怒指白龙说:“孽畜,你残害生灵,可知罪?”小白龙那能料到清风大仙派白鹿小僧在此掘土烧窑熏阻它,后悔莫及,连连点头哀求道:“大仙饶命,我只因羡慕花果山美景,出于好奇,玩得尽兴忘形,残害生灵本非我意。”清风大仙说:“念你幼稚,放你一条生路,必须做到一点:一要虔诚修善,二要改邪归正,三要重犯定斩不饶,若能做到,立即放你回龙宫。”小白龙一一答应。清风大仙收回金光,小白龙随着白气逃回龙宫。
后来当地人就用这个窑烧炭营生。一年是新窑,二年称旧窑,年代变了,本地人就把连云港称作“老窑”,但在新社会,政府仍把“老窑”改称“连云港”。
连云港地名的由来:
连云港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可追溯到10万年前。马陵山的大贤庄遗址考证约在1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此狩猎、采集和生活。锦屏山(原称马耳山)桃花涧旧石器时代遗址、白鸽涧旧石器时代遗址证实,在距今一万至2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创造了被考古界称之为“小石片工业”的古代文化。华盖山遗址、二涧遗址及将军崖崖画,都说明4000至7000年前连云港地区就有了农业生产活动。
根据《史记》记载,将连云港历史沿革分述如下:
夏商时代:属徐州,称“人方东夷”、“人方国”、“隅夷”。
西周时代:属青州(一说兖州),称“人方国东夷”。
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后楚,叫“郯子国”。
秦代称东海郡,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缯、下邳、淮阴、盱眙、东阳、 堂邑、广陵、凌12个县。
西汉时称东海郡,属徐州刺史部。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缯、良城、下邳、平曲、戚、开阳、临沂、利城、海西、兰祺、南城、山乡、即邱、祝祺、费、厚丘、容邱、东安、合乡、丞、建阳、曲阳、司吾、于乡、都阳、阴平、?吾乡、武阳、新阳、建凌、昌虑、都平、建乡、平曲38个县。
东汉时期称东海郡,隶属于徐州刺史部。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乡、昌虑、赣榆、阴平13个县。
三国时期称东海国,属魏。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虑、合城11个县。
西晋时期称东海郡,隶属于徐州。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虑、合乡、赣榆12个县。
东晋时期称东海郡,隶属于后赵、前燕、南燕、东晋。辖朐县、郯城、利城、襄贲、祝祺、厚邱、赣榆7个县。
南朝前期称东海郡,辖齐郡、东莞、琅玡、西海、东海、北海郡;南朝后期辖青州、冀州(侨置)辖地同上。
南朝齐、梁称:(一)东莞郡、琅玡郡,辖即丘、南东莞、北东莞3个县;(二)北东海郡,辖襄贲、僮、下邳、厚丘、曲城5个县;(三)北海郡,辖都昌、广饶、赣榆、胶东、剧、下密、平寿7个县;(四)齐郡。辖临淄、齐安、宿豫、尉氏、平虑、昌国、益都、西安、泰9个县。
北朝东魏称琅玡郡(又称海州朐县)。(一)东彭城郡,辖龙沮、安东、勃海3个县。(二)东海郡,辖赣榆、安流、广饶、下密4个县;(三)海西郡,辖襄贲、海西、临海3个县;(四)沭阳郡,辖下邳、临渣、怀文、服武4个县;(五)琅玡郡,辖朐、海安、山宁3个县;(六)武陵郡,辖上鲜、浴安2个县。
北齐北周称海州。(一)东海郡,辖广饶、东海2个县。(二)朐山郡,辖朐山县;(三)武陵郡,辖上鲜、洛安2个县;(四)沭阳郡,辖沭阳县;(五)海安郡,辖襄贲县。
隋朝称海州,后称东海郡。辖朐山、东海、涟水、沭阳、怀仁5个县。
唐朝隶属于河南道。先称海州总管府,后称海州,又称东海郡。辖朐山、东海、沭阳、怀仁4个县。
五代时属吴、南唐、后周,称海州,辖朐山、东海、沭阳、怀仁4个县。
北宋时属淮南路,后淮南东路,称海州,辖朐山、东海、沭阳、怀仁4个县。
南宋时期属山东东路,称海州。辖朐山、东海、沭阳、赣榆、涟水5个县。
元朝属河南行省淮安路,先称海州路总管府,后称海宁府,又称海宁州。辖朐山、沭阳、赣榆3县。
明朝属南京淮安府,称海州。辖赣榆、朐山2县。
清朝属淮安府,徐州道,江苏布政司,江宁布政司,淮扬(海)道。称海州直隶州,辖赣榆、东海2县。
民国时期属江苏省淮海专署、江苏省徐州绥靖公署。先称徐海道,后称东海行政区,辖东海、灌云、沭阳、赣榆、连云市5个县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山东鲁中南行署。先称新海连特区后称新海连市,辖新海市、连云市、云台办事处(后又分前云台区、后云台区)两市一区。新海连市时,辖新华区、民主区、锦屏区、浦西区、云台区、连云区等7个区。
1953年1月1日起划入江苏省,归徐州专署管辖,1961年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1962年为江苏省直辖市。1983年国家地市体改时,江苏省将原徐州地区的赣榆、东海、灌云3县划归连云港市;1996年江苏省又将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辖四县四区。
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云台区,现辖东海县、赣榆县、灌云县、灌南县、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开发区。
10. 连云港名字的来源
连云港因为面向连岛、背面是云台山,又由于是一个海港,所以取名连云港。
连云港是江苏省下辖地级市,古称“海州”,位于中国沿海中部,东濒黄海,属温带季风气候,东部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西与徐州市、宿迁市相连,南部与淮安市和盐城市毗邻,北至西北与山东省日照市、临沂市相邻。
截止到2019年9月9日,连云港下辖3个市辖区、3个县级行政区:海州区、连云区、赣榆区、灌南县、东海县、灌云县,市人民政府驻海州区朝阳东路69号。全市陆域7615平方公里,海域6677平方公里。2017年末户籍人口532.53万人,其中,市区222.61万人。
(10)赣榆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连云港建国后行政区划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属山东鲁中南行政区。先称新海连特区后称新海连市(1949年11月建立),辖新海市、连云市、云台办事处(后又分前云台区、后云台区)两市一区。新海连市时,辖新华区、民主区、锦屏区、浦西区、云台区、连云区等7个区。
1950年5月,新海连市和东海县合并为新海县,年底恢复新海连市和东海县建制,隶属山东省临沂专区。
1953年1月1日起划入江苏省,属徐州专区管辖,1961年10月1日,新海连市面向连岛、背倚云台山,因港得名改连云港,1962年升为江苏省辖市。1983年国家地市体改时,江苏省将原徐州地区的赣榆、东海两县与原淮阴地区的灌云县划归连云港;1996年江苏省又将淮阴市的灌南县划归连云港,辖四县四区。
2001年10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云台区,将云台区的朝阳镇、徐圩镇、板桥镇和中云街道划归连云区管辖,南城镇、花果山乡、云台乡和猴嘴街道划归新浦区管辖。
201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赣榆县,设立连云港市赣榆区;撤销新浦区、海州区,设立新的连云港市海州区。
参考资料来源:连云港市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来源: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港城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