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年级关于地名的作文瓜州来历(300字)
举个例子:青岛
处黄河流域下游、黄海之滨的青岛,不仅以其秀丽的海光山色闻名于世,而且还以悠久的文化历史曾成为山东省的文化中心和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文化城市.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又称小青岛,别名琴岛,它既是青岛美的象征,又是青岛美的缩影.
青岛、小青岛、琴岛,都是指胶州湾入海处北侧的小岛.这个小岛和青岛历史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历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和文人墨客的歌咏.但由于这个小岛名称的起源及其与陆地上青岛名称的关系、发展变化、名称的涵义等确有着不同的解释,几十年来还说法各异.时至今日,在多种出版物中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看法.本文试就几十年间先后发见的历史资料,就以下诸问题琐考如下.
一
青岛本是指胶州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720公尺).清朝同治年版《即墨县志》卷一“岛屿”条目中记载,“青岛,县西南百里”.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脉络图”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个海中岛屿.《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关于青岛名称命名的年代,缺少具体的记载,从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籍来看,明朝中叶已有青岛名称的记载,嘉靖刊《郑开阳杂著》中已载有“青岛”一名.明万历六年(1578年)任即墨县知县的许铤在《地方事宜议·海防》一文中记有:“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按胶州湾自唐宋以来已成为北方重要港口,尤其是宋代“元三年(公元1088年)……乃置密州板桥市舶司”(见《宋史•食货志》),板桥镇即现在胶州湾畔的胶州市.“市舶司”类似现在的海关和港口管理机构,掌管检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等.板桥市舶司的建立,使胶州湾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唯一设有市舶司的贸易口岸,海运频繁,所有货船必经胶州湾海口方可到达板桥镇.而青岛位于胶州湾入海口重要航道的一侧,不可能没有“青岛”或青岛的其他名称,只是我们没有见到记载罢了.
在出现“青岛”名称的同时,也出现了“青岛口”的名称.胶州湾内女姑口所立《重整旧规》碑文中明确记载了:“我即邑自前明许公奏请青岛、女姑等口准行海运,于是百物鳞集、千艘云屯,南北之货即通,农商之利益普……”.许公就是许铤.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
“青岛口”泛指青岛左右的海湾,范围约从现鲁迅公园至团岛一带的海岬.是“青岛”这个地名,从海中向陆地过渡的名称,它的内涵既包括海口也包括海边的陆地.清同治版《即墨县志》的“海口图”中已将“青岛口”标注在陆地上.
青岛村是明朝初年建立的.明初,天下设立卫、所,青岛东部建有浮山所.据浮山所《苏氏族谱》载:“洪武定鼎,敕封世袭武德将军,赐爵千户授以御券,分封鳌山卫浮山所……,同封千户者九……,同封百户者四,丁、詹、侯、葛,共封十三户…….”另据《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其中一支由浮山所迁至青岛村定居,开始人口较少,所以称之为丁家庄.以后,一些军户和沿海渔民也来此安家,逐渐发展成为一大村庄,改名为青岛村(曾分别为青岛村和上青岛村).《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靠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初建之后的青岛村的居民多为渔民.随着青岛口海运的逐渐开放,南北船员也逐渐增多.渔民和船员出海多祈求海神保佑平安,遂于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在青岛村西侧修建了一座天后宫,用以祭祀“天后”.《胶澳志》云:“天后之祀,不见于正史,然渔航业奉祀维谨,故海岸恒有是庙.”前几年,《青岛晚报》上开展的“青岛原来是小渔村”的讨论中,就青岛在德国侵占前是不是小渔村的问题上出现了几种说法.就我们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德国侵占胶澳前,青岛早已不是小渔村了,而是一个繁荣的市镇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青岛村建立时谈起.前文谈到,青岛村建于明朝初期,开始为军户务农的地方,后一些渔民也来此定居,发展为一个大村庄.明万历年间,青岛村前的青岛口被辟为海上贸易港口,于是“百物鳞集、千艘云屯”
Ⅱ 酒泉这个名称的来历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酒泉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丝绸之路的重镇。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自东而西有祁连主峰、讨赖山、大雪山、野马山、阿尔金山、党河南山、赛什腾山,属大陆性干旱气候。
酒泉的命名也跟霍去病有关,在霍去病击败匈奴后,于此要夸兵庆功,在这种情况下,酒水是必不可少的。而当时甘肃地区远离统治中心关中千里之外,酒水极其匮乏,途中霍去病碰见一个泉水,于是霍去病就将所带酒水倒入泉水中,以便全军将士共同饮用,这就是“酒泉”名字的由来。
公元602年-605年,在今酒泉市区设置了【肃州】,随后直到唐初平定李轨(619年),今酒泉市区再度短暂地归属到甘州张掖郡辖下。公元619年以后,今酒泉市区也便稳定地处于【肃州】州治所在的地位。
唐末五代时期的【肃州】脱离了唐帝国及其后继中原王朝的统治,改归张氏归义军(敦煌国)、甘州回鹘、曹氏归义军、西夏等政权统治,【肃州】的称号一直比较稳定,没有被取代。
公元1227年蒙古灭西夏,并在西夏故地上设置了【宁夏行省】,此时的【肃州】作为西夏故地之一,也归属于【宁夏行省】辖下。
公元1287年【甘肃行省】被设置,取代了原【宁夏行省】,【肃州】之地从此便在【省】一级上归属于【甘肃】辖下,注:【甘肃】省名便是源自肃州(今酒泉市)、甘州(今张掖市)。
酒泉市区所在的肃州区,先后归属于酒泉郡、辅平郡、凉州、西凉州、甘州、肃州、宁夏行省、甘肃行省、陕西行都司、甘肃承宣布政使司、甘肃省等高级政区。
Ⅲ 瓜州有个地名叫“老师兔”城,请问它的来历是什么
老师兔城
老师兔城位于安西县东巴兔乡老师兔村西侧、截山子南麓,东北距安西县城33公里,西北至芦草沟出山口15公里,东距锁阳城遗址53公里,西距敦煌故城83公里(以上距离均为鸟道)(图2)。
该城坐落在一处高仅数米的花岗岩剥蚀残丘上,平面呈矩形,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33米。西、南二垣保存得较为完整,墙基残宽3.5米,残高4米至6米。东垣全部倒塌,仅见坍落的一道土垄;北垣部分倒塌。墙垣用粘土夯筑而成,夯层很薄,仅有6厘米至7厘米厚,墙体残留两排清晰的柱眼。四角筑有角墩,唯东北角墩特别高大,以兼作烽燧之用,覆斗状,底部方形,每边长5米,残高近10米。城内发现碎陶片、砖块、铁片等遗物。当地村民们说,他们还曾在这里捡到过唐代开元钱币等物。
老师兔城地处截山子南麓泉流汇集的一处洼地,泉眼多发,水草丰茂,绿树葱茏,与其周围干枯嶙峋的荒山秃岭和青石戈壁,恰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这里成为漫漫沙碛古道上的一处十分理想的中继站和补给地。这里有三个泉、五个泉、木头泉、直路泉等泉源,西行沙洲,东去瓜州的行旅均可在此处得到丰盈的水、草补给。我曾撰文认为,该城为唐代连接瓜、沙二州驿道上的黄谷驿,它曾为中西交通的繁荣作出过历史贡献,这是目前所知我国现存不多的一批唐代驿站遗址中的一座。
敦煌文书《沙洲都督府图经》记,黄谷驿在沙洲东85公里,西去空谷驿15公里,东去鱼泉驿12余公里。空谷驿址今已无存,其地仅留古烽燧一座;鱼泉驿址亦很残破,在今谢家圈滩北部土墩子一带。老师兔城的位置恰处在这两座古驿址之间,西距沙洲故城也恰好约170公里。又据唐代大历七年(772年)的一份《都游奕等请马状》文书记载,游奕在黄谷路上巡逻,配备有专门的巡奕马,除平时巡奕外,还要备“晨夜急疾警用”;其管界内还放牧有马群。可见这里为一处非常重要的通途大道和军防警备之地
Ⅳ 甘肃瓜州的历史由来
瓜州县,原名安西县。200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她东连中国石油城玉门,西接国际旅游名城敦煌,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连,西北与新疆哈密市接壤。现辖7乡5镇,总人口11.91万,总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境内盛产棉花、蜜瓜、小麦、葡萄,甘草,锁阳、苁蓉等,享有“中国蜜瓜之乡”、“中国锁阳之乡”和甘肃“棉花基地”、“河西粮仓”的美誉。
瓜州县在历史上因其生产蜜瓜独具特色,在春秋时期就谓之瓜州。初唐时期,瓜州被作为行政建制的名称正式沿用。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废瓜州。
安西之名,起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帝在安西布隆吉大败葛尔丹部属3000余人,始称“安西”,取义为“安定西域”,寄托了平定西域之乱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设置安西直隶厅,后改为安西府、安西直隶州,至民国二年(1913年),安西直隶州改为安西县,此县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2006年2月8日,民政部(民函[2006]31号)批准:同意将甘肃省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
2000年,安西县辖3个镇、10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9961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渊泉镇 21111 柳园镇 12131 三道沟镇 11428 河东乡 6262 布隆吉乡 4080 环城乡 9012 西湖乡 2581 瓜州乡 5846 南岔乡 10439 踏实乡 4422 桥子乡 1745 东巴兔乡 443 腰站子乡 3968 国营小宛农场虚拟乡4618 东乡县扎花移民工作站虚拟乡1130 积石山县疏勒河移民工作虚拟乡399.
2005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东巴兔乡、桥子乡、踏实乡合并为锁阳城镇;其他待查。
Ⅳ 地名酒泉的来历
地名酒泉的来历与西汉名将霍去病有关。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打到小月氏,大败匈奴,把匈奴残部驱逐到玉门关外,汉武帝龙颜大悦,赐酒一坛,犒赏有功将士,酒多人少,霍去病便将酒倒入泉水之中与大家共饮,这个地方便被后世称作“酒泉”。
(5)瓜州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酒泉”历史沿革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但统治范围尚未到达酒泉一带,占据酒泉一带的仍主要是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
西汉建立后,酒泉、敦煌一带仍被匈奴右贤王属下的浑邪王所控制,称匈奴右地,并不断袭击中原。汉武帝收复河西地区,建立酒泉郡后,在敦煌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两个军事关隘。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在酒泉西部设置了敦煌郡。公元8年,王莽称帝,沿用郡县制,设辅平郡(原酒泉郡)、敦德郡(原敦煌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酒泉先后属曹魏、西晋、前凉(汉族)、前秦(氐族)、后凉(氐族)、西凉(汉族)、北凉(匈奴族)、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统治。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酒泉镇长官称镇军,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起,撤郡,仅存州、县两级,改酒泉镇为肃州,州的长官为剌史。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酒泉地方属吐蕃,并建“肃州千户府”,至唐大中五年(公元852年)的88年中,均被吐蕃所据。
唐大中二年(848年),敦煌人张议潮归义军控制河西、陇右11州,河西重归唐朝。
唐朝灭亡前后,张承奉于唐天祐三年(906年),在敦煌建立西汉金山国,脱离唐朝控制。后逼降格为敦煌国。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十月,敦煌国灭亡。
五代宋夏时期,酒泉为甘州回鹘、曹氏归义军和西夏政权所统治。曹氏归义军政权依附甘州回鹘后,到11世纪初期,沙州已经被认同为回鹘所统治。
宋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大庆元年),元昊的西征彻底结束了曹氏归义军政权对河西的统治,宋熙宁六年(1073年),西夏占据沙州。李元昊攻占酒泉后,改肃州为蕃和郡,保留了瓜州、沙州的建置,酒泉地区全部纳入西夏统治范围。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军平定整个河西走廊,酒泉正式纳入明朝统治范围。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在酒泉境内置肃州卫、威远卫、威虏卫。
清朝定都北京后,清军继续追击陕西、甘肃及嘉峪关以东地区的李自成余部,酒泉东部的肃州、金塔纳入了清王朝的统治范围,酒泉西部地区仍被新疆的吐鲁番速檀所控制。顺治二年(1645年)4月,酒泉沿袭明代建置,在东部地区恢复建立肃州卫,实行军政合一的体制。
民国元年(1912年),酒泉废肃州直隶州和安西直隶州 ,设安肃道。
1949年9月25~28日,酒泉全境和平解放。10月1日,酒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酒泉、金塔、鼎新、玉门、安西、敦煌6县和肃北设治局,代管宁夏省额济纳旗。专署机关驻酒泉县城关。
Ⅵ 古代瓜州是哪里
古代的瓜州是在安西县。
早在四千年前,安西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秦以前为羌戎所据,秦时为大月氏占有,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为敦煌郡所辖,两晋沿袭汉制,隋置常乐郡。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称瓜州。宋元相沿,至清雍正年间设安西卫。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安西县。此县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
安西县于1949年9月28日解放,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三军八师接管,10月7日安西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酒泉专区行政公署。安西县县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
(6)瓜州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瓜州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东连玉门市,西接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
地处东经94度45分~97度00分,北纬39度52分~41度53分。东西宽185公里,南北长期20公里,总面积24130平方公里。瓜州县地处安敦盆地内,地形南北高,逐渐向盆地中央疏勒河谷地倾斜。
北部最高处的芨芨台子山,海拔2452米;南部为祁连山北麓山前地带,最高处的朱家大山,海拔3547米;中部走廊地带被北东向的截山子分为两部分;南端为踏实盆地,海拔1259~1750米;北部为疏勒河中下游干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由东北向西南微倾斜,海拔1060~1300米,县城所在地渊泉镇,海拔1177.8米。
Ⅶ 瓜州现在叫什么
瓜州县,原名安西县。200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
瓜州县
、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她东连石油城玉门市,西接旅游名城敦煌市,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邻,西北与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县境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220公里,面积2.4万平方公里。现辖5镇10乡73个行政村,其中整建制移民乡6个(民族乡4个)、移民村33个;总人口14.2万,其中移民人口8.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9.7%;有汉、回、蒙、藏、满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哈尼族、锡伯族、土族、白族、黎族、苗族、壮族、土家族、维吾尔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07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境内盛产棉花、蜜瓜、小麦、葡萄,甘草,锁阳、苁蓉等,享有“中国蜜瓜之乡”、“中国锁阳之乡”和甘肃“棉花基地”、“河西粮仓”的美誉。
Ⅷ “瓜州”一名的来历
1、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
瓜州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归酒泉市管辖,2006年2月8日前称安西县。安西县在历史上因其生产蜜瓜独具特色,在春秋时期就谓之瓜州。初唐时期,瓜州被作为行政建制的名称正式沿用。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废瓜州。安西之名,起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帝在安西布隆吉大败葛尔丹部属3000余人,始称“安西”,取义为“安定西域”,寄托了平定西域之乱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设置安西直隶厅,后改为安西府、安西直隶州,至民国二年(1913年),安西直隶州改为安西县,此县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2006年2月8日,民政部批准:同意将甘肃省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
2、古城
古瓜洲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希望能够帮到您!
Ⅸ 甘肃省酒泉市名字的来历
甘肃省酒泉市名字的来历: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酒泉一名最早源于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
该书《西荒经》有条言: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广一丈,长深三丈,酒美如肉,澄清如镜。上有玉樽、玉笾,取一樽,一樽复生焉,与天同休无干时。石边有脯焉,味如獐鹿脯。饮此酒,人不生死,一名遗酒。其脯名曰追复,食一片复一片。
(9)瓜州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民间故事说: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武帝赠御酒一坛,犒赏有功将士,酒少人多,霍去病倾酒于泉中,与众共饮,故称此泉为酒泉。这个故事美则美矣,却有违史实。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霍去病“少有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事多此类。”
霍去病因李夫人之故,很早在宫中为官,受武帝喜爱,根本不知道稼穑之艰,也不知道将士之苦,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宁可将武帝赐的吃不完的美肉好粮抛弃,都不愿意拿出来给饥肠辘辘的士卒,怎么可能将武帝赐的御酒倒到泉里让全军共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