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辽宁省火神庙起源于什么年代
辽宁省火神庙起源明代。
火 神 庙 简 介
火神庙由戴家先祖戴尚信 (原籍为安徽合肥人氏)于明朝末年创建。庙址就是现沈阳市大北火神庙所在地。火神庙有文献记载的是1645年创建,创建人为戴尚信(见《沈阳市志》314页道教宫观),还有记载为康熙三十年建[见《沈阳县志》(二)592页]。关于文献所记载的建庙年限是否准确,还有待查证,如康熙三十年,距离先祖戴尚信所在年代较为遥远。
先祖为道教太上门下正一派教徒,俗称伙居道。火神庙为正一派道教庙,是戴氏家庙,道士均为家族人,住在庙院内。最初由四块较大的青石板累积而成,经先祖重修,扩建为方八尺庙堂;再到二坡三庙堂;又到三间大殿、三间中殿、东西配房、前有山门的庙宇。
道光二十七年火神庙再次重修,这次重修规模空前。原三间大殿改为三间带卷棚的大殿;三间中殿改为东西厢房各五间。大殿内的泥塑神像均改为木制雕刻神像,木工工艺精湛,当时被誉为辽东木工第一家。正位供俸火德真君,神像前有火神法像,是檀香木雕刻而成;八仙神像站于殿中,东西两侧各四位,由南沙木雕刻而成;东吊阁上供俸吕祖、文武财神;西吊阁上供俸胡家三太;下面供俸施公、黄大将军。神阁都是木制三层刀制活,上有二龙戏珠。卷棚内:东面悬挂一口大钟,有上千公斤;西面悬放着一面直径约五六尺的大鼓;卷棚上悬挂十几块横匾,为历次开光圣会居士们赠献的。
下大殿三节台阶便到了院中心。离大殿七八尺远有两座驼石碑,高约一丈。两碑之间有一座重约千公斤的铁铸香鼎,火神圣诞(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大会焚香所用。院中青砖铺地,石子铺成的雨路通向殿山门。山门左右有便门,便门东西有倒座门房。山门前有石廊杆;再前面有押杆挟着两根大旗杆,高三四丈,白锡杆顶,红银珠油,上挂两面黄旗,旗幡上八个大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两旗中间有两座大石狮子高约七八尺;再往前,左右各有一眼井;井前五六丈远有三间戏楼。另外,庙正殿东西跨院有房屋为道士住宅。庙后至后墙还有五六丈宽。庙方圆东西约二十丈宽,南北约四十丈长。
大修竣工后,清道光皇帝老师为开光圣会提写了横匾,挂于戏楼之上。(前有乾隆游本庙,与先祖对弈三日未分胜负,皇帝邀先祖上朝为官,先祖回答:贫道只愿看守家庙,无德无能为官。而婉谢)。戴家高祖为庆贺圣会铸匾一块,落名是四位高祖(戴永礼、戴永禧、戴永福、戴永祯)。此匾与历代十几块献匾一并悬挂于卷棚之上。稍晚时期的献匾中包括:民国年间张学良的夫人赠献的匾,落名张于氏,另有伪满时北市场中央大戏院遭受火灾后还愿者献的匾等。
伪满时期火神庙第十四代传人戴汉武(现名戴亦文)代表沈阳十五家伙居道庙(有十家庙为代表)参加了在新京(今长春)召开的道教总会的成立仪式。
火神庙在风雨中矗立了四百余年,堪称道教文化遗产。它从创建,到翻修、扩建、重修,乃至于看管、守护,倾注了先祖戴尚信及以下数代戴氏人的心血。
1958年(此时本庙拥有房产共64间),公私合营后被改作幼儿宫,后又为工厂。2000年拆迁,经戴家人多方奔走,后又修为现在的庙。道教文化渊源流长,它的传承,道教文化正一派的研究还有待发掘。
㈡ 北京八大胡同名字来历
八大胡同"是老字号城遗留下来的一个地理名词。它的具体位置在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以南一片地区,娼寮丛处,所谓 "八大埠"是也。
旧时那里是被侮辱的妇女含泪卖笑的地方,是官僚政客、公子王孙的销金窟。高阳的小说《八大胡同》就是 以此为背景写出曹锟贿选总统的丑剧的。从前北京的妓院分多 少等,一二等为高级妓院,又叫"堂"和"大地方"。"八大胡 同"头等和二等妓院较为集中,每家门前有块小金字招牌,上 书堂名如"春福堂"、"盛安堂"或者再加上姓氏于堂名之下。
然而"八大胡同"究竟是哪八条胡同!恐怕说不全的居多。 八大胡同又名"八埠",是哪八条历来说法不一。确切地说,应 该是指:石头胡同、陕西巷、王广福斜街、韩家潭、胭脂胡同、 百顺胡同、皮条营、纱帽胡同。
在中国文化里历来有用数字表示人、物、景等的习惯。比如在人的方面有"八仙"、"扬州八怪"、"天桥八大怪"、"唐宋 八大家"。物的方面有"八旗"、"八家铁帽子王府"、北京商业 中的"八大祥"。景的方面多了,"燕京八景"、"杭州八景"、 "西安八景",过去全国市县差不多都有"八景"。其实,"八"字 在这里是个虚数,只是表示其多,真正计算起来岂止"八"呢?
以"八旗"为例,"八旗"有"正"和"镶"之别,还有满、蒙、 汉等族八旗之别,远不止"八"了。"八大胡同"也是如此。我 所说的大条胡同只是主要的胡同而已,但不限于八条。在这方 面《顺天时报丛谈》一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透彻,是这样写的: "……八大埠者,如王广福斜街、石头胡同、陕西巷、韩家 潭、朱茅胡同、朱家胡同、胭脂胡同、燕家胡同、柏兴胡同、留 守卫、小李纱帽胡同、火神庙、青风巷等,是以数计之,实不 止八,且在煤市街迄东尚有王皮胡同(俗谓之王八胡同、蔡家 胡同两处,虽为少下等级之娼寮,然均俗所谓之大街北之娱乐 处所,此盖以西珠市口大街为径,用以区别雅俗耳。
由王广福斜街迄西,大半为少有声色之小班,其东则多为二三等茶室下 处,至该处地名如火神庙本名街,现庙已败陋而名犹存。留守 卫则辽金时之禁兵营卫故址,至今仍红楼碧户,舞扇歌衫,未 可谓非该地之佳运。
"八大胡同"早已成为北京历史的陈迹,如今变成普通的居 民住宅区,若要仔细寻觅,尚能依稀辨出昔日的格局风貌来。
㈢ 介绍一个武汉地名的来历
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
市郊黄陂境内的张西湾古城遗址为4300年前古人类生活的重要遗存。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
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㈣ 商丘的起源历史,为什么叫商丘
据史载,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
起源历史:
1、契封商丘
四千年前,帝喾高辛氏出生并封于高辛(今商丘 高辛镇),成为天下共主后,定都亳(今商丘 谷熟镇)。帝喾死后,长子帝挚受禅接帝位,在位九年,挚禅位于唐尧,帝尧封挚于高辛。帝尧时代,商丘为后羿的封地。
帝舜时代,帝喾之子契( 阏伯)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于商(今睢阳区)做火正,为商族人的始祖,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人们尊他为“ 火神”。阏伯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 商”,他的墓冢被称为“商丘”。
2,汤王兴商
夏朝末年,商族部落首领商汤在商丘一代活动。商汤以伊尹为相,励精图治,国力日渐昌盛,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灭掉了残暴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亳(今商丘 谷熟镇西南),从先王居。至第十任君主仲丁元年,因洪水淹没亳都,商朝都城开始西迁。
3,葵丘之盟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大国纷纷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在葵丘盟会诸侯,在此写下了和好息战的盟书,使得各国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这场盟会历史称“葵丘之盟”。
4,泓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郑。楚庄王率兵攻击宋救郑,两军在宋国境内的泓水(今商丘市柘城县)遭遇,宋襄公以强调“仁义”治军,不听谋士的劝告,两次错失了灭楚的良机,致使自己全军覆灭,自己也身负重伤,不治而亡。
从此,宋国降为了二等诸侯国。“宋襄公之仁”就典出于这场战争。
5,秦置郡县
时间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六国,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商丘也就属于了砀郡(郡治睢阳县,今天的商丘市睢阳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攻占了鄼县(今永城鄼城一带);九月刘邦在沛县起兵,次年攻占了砀郡郡治。
6,梁孝王守睢阳
公元前154年,西汉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率大军进攻睢阳(今商丘),企图打通西进京都长安的通道。此时,镇守商丘的梁孝王以10万军队,死守睢阳城3个月,给西汉王朝赢得了宝贵的重整旗鼓的机会。
最终七国之乱被平定,梁孝王因为守睢阳有功,深得汉景帝的厚爱,并赐给他天子旌旗可以和皇帝车同辇,梁孝王所在的梁国也成为了汉王朝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7、睢阳之战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757年正月,叛军安禄山部下尹子奇率领10万大军攻打睢阳(今商丘),睢阳守军5000余人依靠睢阳城坚固的城池,与敌人激战数百次,坚持了半年之久。
最后,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靠捕捉雀鼠为食,在这种情况系仍无一人投降。城破后,张巡、许远皆被杀掉。
8、建立应天书院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人曹诚在戚同文讲学的旧址建立书馆,皇上赐名为“应天书院”,从此应天书院文闻名天下,成为了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9、更名南京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五月二十八日,真宗赵桓到应天府,二十九日就升了应天府为南京。
10、赵构登基南京
宋钦宗靖康二年,康王赵构在金兵的威逼下,逃之陪都南京(今商丘市睢阳区),在南门外举行登基大典,继皇帝位。
11、始名归德
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金把南京改为归德府,归德府之名自此开始。
12、黄河在商丘北徙
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夏,黄河在今商丘市梁园区李口乡南岸决口,河水泛滥,水灌归德府城,一直到十九年冬城内水才干。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水向北迁徙,以后商丘黄河一带才少有黄河水灾。
13、明代建制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六月,归德州复升为府,开始置商丘县,府领一州八县。(睢州,商丘县。宁陵县、鹿邑县、永城县、虞城县、考城县、柘城县、夏邑县)
14、淮海战役之商永战斗
1948年11月30日,淮海战役进入了第三阶段,战斗十分激烈。国民党军的三个兵团和地方党政机关共30万人沿徐永公路向永城、商丘撤退。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永城市陈官庄一带截击敌军,和国民党军激战了四昼夜,全歼国民党26万余人,活捉了“剿共”副司令杜律明,击毙了第三兵团司令邱清泉等人,淮海战役就此结束。
15、京九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通车
1915年,陇海铁路修竣工,穿越商丘境内124公里。1996年9月1日,北京至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在商丘站与陇海铁路交汇,形成了“黄金十字架”,使得商丘成为了中原地区一个新的特大型交通枢纽。
16、商丘撤地设市
1997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商丘撤地设市。1998年1月6日,商丘市召开成立大会。
17、沧桑巨变
如今的商丘已是一个人口众多,正在蓬勃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今日商丘的巨大变化,让每一个商丘人都自豪无比。
(4)火神营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文化传说
商丘是许多美丽故事传说的发源地:相思鸟吟唱千年一曲、大小乔醉曹千口一传、花木兰忠贞千古一人、月下老人牵情千里一线、李太白娶妻千金一壁、李香君贞烈千古一扇,这里有“相思树”的悲剧,有“月下老人”的喜剧。
有“闹龙街”的幽默,有“葫芦诗”的戏谑;有“桃花扇”、“追鱼”等凄美爱情故事;有“高祖斩蛇”的威武神勇传说。可谓包罗万象,不胜枚举。“庄周梦蝶”、“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朝三暮四”、“江郎才尽”等成语的发源地均在商丘。
姓氏之根
商丘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据考证,仅帝喾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个,其中单姓789个、复姓460个,遍布海内外。除帝喾后裔外,有据可查的姓氏在商丘的,还有葛、虞、陶、陈、田、桑、甾、犬、火、睢等。汉民族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氏中,帝喾之后占59个。
在《百家姓》438个姓氏中,有242个源于商丘。台湾省的“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10大姓氏中,有7个姓氏“根”就在商丘。姓氏中,朱、傅、宋、葛、汤、虞、华、龙等千余个姓氏的“根”在商丘。
名胜古迹
商丘共有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百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
㈤ 火的来历
勇敢而又极富同情心的普罗米修斯为了我们人类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不惜触犯天规,把火带到人间,这世上才有了火。这只是传说而已。其实,火是由原始人发现的,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大都以生肉、生的植物为食,从不知道火是什么东西。
一次雷雨过后,人们到着过火的地方去寻找食物,发现被火烧死的野羊吃进来味道非常鲜美,就想把未熄灭的火种带回山洞,但由于他们不知道怎样保护火种,火很快就熄灭了。人们要想再吃烧熟的野味,就得等下次再有雷电产生火种的时候。
不过,有一个原始在用两根木头制造工具时,发现两块木头磨擦后,发出了浓浓的烟,并燃着了周围的干草。他高兴极了,连忙把这种方法保存了下来。从此以后,每当火种熄灭时,原始人便用两根木头磨擦,制造火种,人们慢慢地也就开始吃熟食了。
以后,点火工具又不断得到创新。有了火石打火,随后聪明的人类又发明了火柴,进而又发明了电子打火,人们用火越来越方便了。
㈥ 关于火的神话故事
大家都知道我国拥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也诞生了非常多的神话故事,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每一个神话故事都有着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既可以说是一种象征,又可以说是一种文化,都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而在神话故事中提起火神祝融这一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他造火让人类逃离了黑暗,关于火神祝融的神话版本非常多,那么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具体都有哪些呢?接下来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还有一种说法是北水神王与火神祝融发生了战斗,这一场战斗最终的赢家是祝融,祝融的真火非常厉害,此战过后便成了水火之神,一直守护着人间大地,给世间的人们带来了光明,用火帮助了人们生活。其实关于祝融的版本还有很多,每一个版本都有着不一样的说法,不知道大家还知道哪些?
㈦ 有意思的地名的来历
1、鹿泉
相传在楚汉战争期间,韩信在此地一清泉处射死一只白鹿而得名。
2、介休
春秋时期,介子推与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介子推竟与母亲抱树而死,介休即因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
3、侯马
古称新田。明末,李自成率军经过此地,由于李自成睡不着觉,他索性让马卧下,自己则靠着马背歇息,士兵们也都学李自成的样子过了一夜。次日,李自成对大家说:“我们伺候了一夜马啊”。侯马由此而得名。
4、舒兰
旧时舒兰境内的霍伦川、四合川一带盛产山果,舒兰就是满语果实的意思。
5、图们
名称来自图们江。图们江满语原为“图们色禽”,就是万水之源的意思。
6、文登
秦始皇曾东巡至此召文人学士登山吟诗作赋,文登即“文人登山”之意。
7、荣成
因境内有荣山和成山而得名。
8、高邮
因秦始皇在此地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
9、仪征
西周时期一个叫“蚁”的太子封地在此。到了北宋,传说境内的二亭山发现了王气,皇帝便命人在此塑真武像,因仪容逼真而赐名仪真。清代为避雍正皇帝胤的讳,改名仪征。
10、句容
境内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如“已”字,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因古代勾句二字相通,勾容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句容。
11、金坛
因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而得名。
12、义乌
古称乌伤。传说秦时有个叫颜乌的人,父死后负土筑坟,一群乌鸦衔土相助,结果乌鸦嘴喙皆伤,乌伤由此得名。唐代乌伤改称义乌。
13、石狮
相传隋代此处建有一石亭,亭外立有一对石狮,商旅往来都以石狮为标记。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原来的名字就没有人知晓了,石狮就顺理成章变成了地名。
14、樟树
因盛产樟树而得名,樟树市是著名的南国药都,自古以来就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美誉。
15、登封
因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故名登封。
16、仙桃
古称沔阳。相传一仙女手捧仙桃前去为王母娘娘祝寿,蓦然之间发现一片绿洲,仙女向这片绿洲撒桃祝福。转眼之间,此地桃花灼灼、仙桃累累,仙桃由此得名。
地名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及代表性等特性:
1、社会性
地名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没有航海知识的积累和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像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的名称。地名由少数人称说到为广大社会成员所公认,要经过一定的传播和筛选过程。
2、时代性
恢复有历史文化内涵地名,体现一定区域地名序列化,调整更新重名名称不雅,有歧义道路名称保持与周边道路名称协调性增强地名命名的指位性以时代特征为主题创意地名的命名通常反映命名时代的特征。
3、民族性
不同民族分布区域内的地名,一般总是由生息在当地的居民以其语言命名。地名的命名依据还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和其他文化特征。
4、地域性
地名是地方的指称,它的命名常反映当地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
㈧ 带火的名字
男孩名字带火的字有振、佰、泰、皑等。
1、振宇
振——五行属火,为左右结构,字型非常好看;意指发奋图强,兴国安邦,振兴事业等涵义。
宇,指美好,有风度,此名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响亮动力,凸显了男人独特的魅力。
2、佰涛
佰——属火,读:bǎi,为上声,咬字读音很清晰有力;用作人名指男孩子心胸广大,财源广进,有义气。
涛字,是男孩名字常用字,代表着不惧危险,勇于奋斗,勇敢拼搏的男子汉气概,是男孩取名字一个内涵非常好的字。
3、泰安
泰——五行八字属火,能让人瞬间联想到五岳之首泰山,表示男孩有一定的威望,且胸有大志。
安字寄托了父母希望男孩一生平安富贵的心愿,寓指吉祥如意、幸福安乐。
4、毅皑
皑——五行属性为火,是一个寓意吉祥的字,意指高洁,单纯,明亮,善良。
毅,指意志坚定、行事果断,是男孩所必须具有的一种品德,蕴含着家长希望男孩性格坚强,自信坚韧的愿望。
(8)火神营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起名的禁忌:
1、 少用生僻字
很多家长怕名字相同,会想取不一样的名字,其中用的字是生僻字,少见、不被人了解,也容易叫错,名字的气场就不佳了,容易引发习惯、想法的怪异特别,除非命局十分特别,否则不太好。
2、 少用长辈圣人名字
给客人起名的时候,都会问到长辈的名字,是为了避开重复,不冒犯不影响家族上下传承,而圣人的名字,一般人的命局受不起,使用了会压力过大,反而不利自身的运势。
㈨ 豫剧的由来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 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已流行梆子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业豫剧表演团体在大陆相继成立,新编曲目、剧目大量出现。河南梆子被官方正式命名为“豫剧”
19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职业演出团体,使豫剧已成为中国境内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2000年,台湾豫剧团首次以意大利著名歌剧《杜兰朵公主》开创豫剧跨文化剧目,演出造成空前轰动。
(9)火神营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