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字寓意 > 清远名字的由来

清远名字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1-04-26 13:39:13

⑴ 清远为什么叫凤城

清远又称凤城,是由于清远的地图像一只凤凰。凤城之名还源自一传说:在清远市工人文化宫附近的一棵高大梧桐树上栖息了一窝凤凰,树下住一青年,名张易,靠泛舟为生。有一年,北江洪水泛滥,俗语云:“南雄落水洒湿石,去到韶关涨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远佬无地走。”可见洪水之汹猛,一下子清城水淹,张易撑着小艇到处救人,救到梧桐树下,听到凤凰吱吱喳喳,才发现水位快浸到树顶,大凤凰都出去找吃的,小凤凰翅膀还没长齐,眼看水已淹没梧桐树,张易赶紧游去树中心抱起窝里的小凤凰,但张易的脚被树的寄生藤缠住,无法脱身,只好将小凤凰放置艇中,自己却不幸被水淹没,母凤凰飞回来,见此感人一幕,觉得人为救凤凰也肯舍命相救,自己也应当完成年青人救人心愿,就伏在水面,让落水的人踩着它的背逃生,最后因体力不支,也牺牲了,化成清远两条街,所以清远看上去像一只凤凰,而凤凰牺牲的地方,称为起凤里,清城因此得名叫凤城。
另一种现代的说法,清远因清远鸡而出名,鸡亦称作凤,所以叫凤城。

⑵ “清”名字的由来

皇太极根据五行之说改金为清。 因为明王朝姓朱,朱是红色,红在五行之中属火;而清朝原称为后金,火克金,因此清朝就把自己朝代的名称改为了有三点水旁的“清”,水克火。

⑶ 清远是一座历史名城

一、政治概况:清远市现辖清新县、佛冈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和清城区等5县1区,并代管英德市(广东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连州市两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19152.8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0, 总人口403万人,是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中面积最大的和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
二、历史概况:在距今十万年前,清远市就已有人类活动。我市人文历史深厚,自古便有张九龄、苏东坡、杨万里、韩愈、海瑞等许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鸿踪和传世力作,与清远的秀丽河山交相辉映,引起历代清远人民的共鸣和自豪感。
1.建制年份: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清城区的前身清远县,是历史悠久的县份,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21年),开县至今已经2229年。
2.名字由来: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
3.成立时间:清远于1988年1月7号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1988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
三、地理概况:
1.气候特点:我市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广东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
2.地形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兼有平原、丘陵、山地和喀斯特地形的多样性地貌。
3.地理位置:全境位于东经111 °55'--113°55'、北纬23°31'--25°12'之间,即是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
4.区位优势:清远——珠三角的后花园,她南连广州、佛山,北接湖南、广西,东及东北和韶关市交界,西及西南与肇庆市为邻,乃“三省通衢”之地;是广东省重要的商品粮、用材林、反季节以及蔬菜生产基地,也是全国三大陶瓷原料产地之一。

⑷ 谁知道广东名字的由来

“广”是古越语中“讲”的意思,现在广东话和壮语仍然这称呼“讲话”。“广东”和“广西”之地秦朝开疆扩土时称岭南,也称广南,广东是广南东路的简写,而广西是广南西路的简写.
http://..com/question/1789393.html

⑸ 清远的来历

清远的来历

不是问清远的概况,而是说为什么要叫清远,是不是清远古时盛产香花,清香总是飘至远处,清香而至远,亦或是其他的原因.希望诸位不吝赐教.

清远,取清明广远之意。清远在古代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政府取此名字表示在此治理要眼光长远,政治开明,有法度。

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汉初,属赵佗称号的南越国。高祖年间(前206—195年)先后置桂阳县(今连州一带)、阳山县、浈阳县和含匡县(浈、含今为英德市境),均属桂阳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县(原清远县一带),属南海郡。三国时,各县隶属始兴郡。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辖中宿、威正、平、恩洽、浮护五县。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为清新县),并划广州市市属的佛冈县和韶关市属的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县为清远市所属(英德、连县1994年改为县级市)。

⑹ 广东省为什么叫做广东 广东、广西省名字的由来

自古,两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两广之分始于宋朝。以古广信划分(广信,是古代两汉时期的交州首府,位于现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经近年专家、学者考证确认,自公元前106年起,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广信以东谓之:广南东路,即广东。广信以西,谓之:广南西路,即广西。两广(广东、广西)是在北宋时期正式定名的,而岭南从此能够以两广来加以代称。

(6)清远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岭南地区远离中原地区,历史上在中原史籍记载中着墨极少,一直被后人以“化外之地,瘴疠之乡”一类词汇描述;不少人认为岭南文明的开始,是在被秦始皇五十万大军征服之后,当地土著“百越人”才从蒙昧的原始氏族部落阶段一跃跨入封建社会。考古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 广东博罗出土的大量文物实证表明,岭南地区于先秦时已存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岭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广东属岭南东道,广西属岭南西道。

⑺ 英德的名称来历

公元1195年(南宋庆元元年),升英州为英德府,属广南东路,辖真阳、浛洸2县,自始得英德之名。
英德历史悠久。从宝晶宫古河床胶结堆积层中发现的打制石器表明:英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10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今英红镇云岭狮石山牛栏洞里活着一群原始先民。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今青塘镇四周的石灰岩溶洞中居住着一群原始先民,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群先民从洞穴搬迁到靠近河岸的台地和山岗,开始刀耕农业和渔猎生活。
春秋时期,英德之地属百越地;战国时期,属楚地。秦时属南海郡。
两汉、三国、两晋时期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间,汉高祖在英德之地设置浈阳(今英德市英中、英东地区及翁源县和新丰、佛冈县部分地区)、含洭(今英德市英西地区)2县,属南越国。东汉沿西汉旧制,浈阳、含洭2县同属荆州桂阳郡。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省阳山县入含洭县。
公元265年(三国吴甘露元年),析含洭县桃乡复置阳山县;浈阳、含洭2县属荆州始兴郡。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广州始兴郡。公元307年(永嘉元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湘州始兴郡。公元328年(东晋咸和三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荆州始兴郡。
南北朝时期
公元452年(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九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广州始兴郡;三十年,复归湘州始兴郡。公元467年(刘宋泰始三年),改浈阳县为贞阳县,贞阳、含洭2县仍属湘州始兴郡;六年,在贞阳县西60里置冈溪县。公元472年(刘宋泰豫元年),贞阳、含洭2县属湘州广兴郡。公元479年(南齐建元元年),贞阳县复名浈阳县,与含洭县同属湘州始兴郡。公元507年(梁天监六年),在含洭县置衡州和阳山郡,治所均在含洭县;浈阳县属衡州始兴郡,含洭县属衡州阳山郡。公元553年(梁承圣二年),析浈阳县地置翁源县;浈阳县属东衡州始兴郡。公元560—566年(天嘉年间),改衡州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县,含洭县属西衡州阳山郡,浈阳县仍属东衡州始兴郡。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浈阳县属韶州;十年,含洭县属洭州,改浈阳县为贞阳县,改属循州;公元596年(十六年),贞阳县一部并入曲江县;公元599年(十九年),贞阳县改属广州;二十年,含洭县属广州。公元601年(仁寿元年),广州改称番州。公元607年(大业三年),含洭县属南海郡。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在含洭县地复置洭州,贞阳、含洭2县属之。公元627年(贞观元年),贞阳县复名浈阳县,含洭县改为浛洭县,2县属广州。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浈阳、浛洭2县属南海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浈阳、浛洭2县属广州。公元917年(五代十国南汉乾亨元年),升广州为兴王府,浈阳、浛洭2县属兴王府。公元920年(乾亨四年),在浈阳县置英州,领浈阳县。浛洭县仍属兴王府。
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浛洭县改属广南东路连州;五年,因浛洭县名之“洭”字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匡”字同音,改浛洭县为浛洸县;六年,改属英州。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因浈阳县名之“浈”字与宋仁宗赵祯的“祯”字同音,改浈阳县为真阳县,与浛洸县同属英州。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英州被赐郡名真阳郡。公元1195年(南宋庆元元年),升英州为英德府,属广南东路,辖真阳、浛洸2县,自始得英德之名。
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英德府为英德路总管府,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公元1286年(二十三年)降为散州。公元1301年(大德五年),复升为路,领真阳、浛洸、翁源3县。公元1308年(至大元年)复降为州,领真阳、浛洸、翁源3县。公元1314年(延佑元年),废真阳、浛洸2县并英德州,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公元1369年(明初洪武二年),改英德州为英德县,属广东行中书省韶州府。公元1569年(隆庆三年),划英德县象冈、甘棠2都(今英德市青塘、白沙2镇和新丰县交界的地方)以及河源、翁源2县一部分地方设长宁县(今新丰县)。清沿明制,英德县属广东省韶州府。公元1813年(嘉庆十八年),分英德县大陂都高台、白石、独石、迳头4图,岩下都虎山、观音2图及清远县一部分设立佛冈厅(今佛冈县)。
民国时期,英德县建置没有大的变化。1949年4月,英德县归属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英德,下辖英德、清远、佛冈、新丰、翁源5县。
1949年10月9日,英德县城解放。英德县初隶属北江临时人民行动委员会,后先后隶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专员公署、粤北行政公署、韶关专员公署、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方行政公署、韶关市。1988年1月,清远撤县设市,英德县从韶关市划归清远市管辖。1994年1月,英德撤县设市(县级),仍属清远市。

⑻ 清远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南连广州、佛山,北接湖南、广西,东及东北与韶关市相邻,西及西南与肇庆市为界,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10;清远市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2002年末有少数民族人口20.22万人,以瑶、壮族居多。
清远市是于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辖清城区、佛冈县、阳山县、清新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代管英德市、连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清城区。

清远史前已有人类栖息繁衍,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江南众多部族被统称为百越(又称"百粤"),清远先民为古百越中的南越族。

秦统一中国平定岭南,秦始皇为巩固帝业,强制征发大批中原人移民岭南。清远为中原进入岭南的必经之路,古曰"孔道",故其中部分中原人流入清远。此后,历代均有避战乱的中原移民徙居清远,经过长期的同化与融合,形成了清远汉民族的主体。中原移民南迁定居清远,带来了发达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的社会发展。

清远的瑶族、壮族,他们的祖先原为古百越的一部分。地处粤西北的清远同时也呈现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及独特的民俗民风。

秦朝,清远地属南海郡,西汉武帝鼎元六年设置中宿县,为清远建治之始,南朝梁天监年间(约公元500年)置清远郡,辖中宿、威正、廉平、恩洽、浮护五县。清远之名由此而始。

清城古邑,像一位历史老人,目睹清远在历史长河中的沧桑。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清远主簿白太平主持修筑土城以拒贼匪劫掠,这是历史最早的清远县城。至明朝洪武二十二年,清远指挥使李英将清城加固,改为砖城,置东西南北四大城门。

元朝天顺年间,官兵多次弹压少数民族,激起更大的反抗,致瑶族人三次攻陷清城,此后清城历代兵患不止。

千百年来,清城几经兴废,直至共和国成立,清城才得以长治久安。现古城遗址有两处,一在清城,残存城基;另一在龙头镇的城国村。

⑼ 北宋清远军的由来与消亡

清远军是个地名。就是从宋朝时才开始有的。是宋朝节度州的军额名。以前朝代不使用此种命名方法,自然就不叫此地为清远军了。
名称由来:宋初沿唐制,其所系州名,得与州格相应。节度使系州名,较特殊,即不用节度州之州名,而挂节度州之军额名。每个节度州,均有军额名(少数无军额名),若节度州苏州,其军额为平江军;节度州润州,其军额为镇江军;节度州鄂州,其军额为武昌军等等。如“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岳飞”,“清远军”为节度州融州之军额。
简介:清远军“据积石岭,在旱海中,去灵、环皆三四百里,素无水泉。文宝发民负水数百里外,留屯数千人”。②清远军处于旱海路中,是环州通向灵州的重要交通枢纽,
至于消亡,应是名称的不再使用。
其屯田活动还是比较出名的。在此屯田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为了向灵州提供粮食补给。但是,旱海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屯田活动归于失败,北宋政府虽付出很大努力,通过屯田以益军储的设想却没有实现。 清远失守后,向灵州运粮的通道西移至镇戎军,镇戎军则很快成为屯田的中心区域,北宋在这里屯田的目的仍然是解决灵州的粮食危机。咸平四年(1001年),陕西转运使刘综认为镇戎军“其川原甚广,土地甚良,厥利实博”,①因此请置镇戎军屯田务。镇戎军虽开田不少,但因灵州很快失陷,镇戎军的屯田也没有为解救灵州发挥太大的作用。

⑽ 历史上的清远名人及历史

清远名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清远人,清末民初法学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老一辈的清远市民在津津有味地回忆清远历史时,总免不了要提到朱汝珍。原来,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
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相反,慈禧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贵州人,便将他提升为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据史料记载,在考取榜眼前,朱汝珍发奋读书,曾以县试冠军入读清远县学,22岁时又凭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27岁考取拔贡,以朝考一等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开始了仕途生涯。朱汝珍中了榜眼后,授翰林院编修。他不同于清朝的遗老,安于现状,抱残守缺,而是能跟时代步伐前进,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1906年,他决心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回国后任京师法律学堂教授。第二年,任第一次法官考试贵州省主考。1930年南归,受聘为香港大学教习;1933年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兼附中校长。
朱汝珍不仅是一个科举生,他还是一个抗日爱国者。抗日战争爆发时,朱汝珍早已是68岁的老人家,他由于受爱国思想驱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在香港主持清远公会,组织募捐、义演为抗战筹款。香港沦陷后,他不惧日本人和汉奸的威逼利诱,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这期间,年事已高的朱汝珍还发动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极力帮助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疏散回乡。抗战期间,有3万多清远人在香港谋生。他们大都是从乡间逃荒走难流落到香港的农民。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离港返回内地谋生,一些有实力的社会社团也积极协助乡人回乡。当时在香港的清远人,要回乡又缺路费,许多人只好流落街头乞食,病倒街头。朱汝珍主持的清远公会想方设法帮助难民回乡。1942年,同乡会要组织3万多清远难民疏散回乡,但由于这时日本人已有所察觉,将公会的账号冻结了,一时筹措不到经费,难民的处境异常艰难。后来幸经朱汝珍斡旋,同乡会才解决了全部疏散经费。1942年2月、3月间,第一批几百名难民从九龙步行经过深圳到达东莞虎门乘船返回广州,再坐车回清远。到三月底,最后一批难民也顺利启程了。三万清远难民得救了!
我还了解到,朱汝珍写得一手好诗文,又擅长书法艺术,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有晋唐遗风。他知道刘春霖、商衍鎏、张启后也有书画作品,便将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为“四屏”,成为当时极享盛名的书画作品。朱汝珍著作颇多,主要有《词林辑略》、《词林姓氏韵编》、《清远县志》、《阳山县志》等。在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学发公祠里还保留着多副由朱汝珍所撰并书的石刻对联。
家乡出了这样一个榜眼。毋用置疑,朱汝珍是清远人的骄傲!
清远市博物馆记载着朱汝珍的史实

阅读全文

与清远名字的由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的世界怎么改马的名字好听 浏览:355
谢梓汐名字打分 浏览:793
最好听的陈字开头的名字 浏览:879
不错的英文名字男孩 浏览: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浏览:372
大众名字男孩 浏览:628
杨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吗 浏览:862
吕子开头三个字的名字 浏览:311
黄乐琪的名字五行属性 浏览:132
园区起名 浏览:767
水配什么名字好听 浏览:406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名字大全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428
跟妆工作室名字英文 浏览:537
叶艳华名字如何打分 浏览:198
赵姓绍字辈男孩名字鼠年 浏览:751
姓李字五行属什么名字好 浏览:150
测试你在古代叫什么名字游戏 浏览: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宝宝大名 浏览:420
两个字好听的名字女生带陌字 浏览:99
五行喜火缺水怎么起名字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