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鲁迅姓名的由来
鲁迅(1881.9.25—1936.10.19),
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
鲁迅,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笔名“鲁迅”。理由和原因之一是母亲姓鲁,其二母亲平时称他为“迅儿”,所以起名“鲁迅”。
补充:“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谦之辞。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
据说侯外庐的这种解释,曾向鲁迅夫人许广平提起过,许广平连连称谢,表示首肯。
此外,鲁迅还有很多不同的笔名,写来麻烦,就鲁迅就够了吧。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㈡ 鲁迅名字的由来
鲁迅说:“因为我的母亲姓鲁,她小时候叫我‘阿迅’,所以就取了‘鲁迅’的笔名——”
这个说法和后来文学史说的有出入,也许是玩笑。
近有王长坤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鲁迅”笔名的索隐》一文(下略称“王文”),对“鲁迅”这一笔名的“深意”进行探赜索隐道:“‘鲁’取自母姓,‘迅’古意为浪子”,故该笔名可被“理解为牝狼的一个有大力的儿子”;而鲁迅之所以“以母为姓,以禽兽为名”、“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牝狼的儿子”,是在对“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一旧时代天经地义的命题进行否定,“无父无君的人既然是禽兽,那么我就是禽,我就无父无君,无纲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旧时代的束缚,我就可以迅猛奋起,顽强地向旧势力、旧思想、旧文化作坚决的攻击”,所以该笔名“反映了鲁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同旧时代决裂,与之作坚决斗争的决心,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抱负。”
王文从“鲁迅”二字“索”出的新谜底,奇则奇矣,然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
其实,“鲁迅”这一笔名本已无“隐”可“索”。该笔名于《狂人日记》发表时首次使用,其后不久,鲁迅曾就这一笔名当面对其好友许寿裳作过一番解释:“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许寿裳:《鲁迅的生活》)这段出自鲁迅之口的话,不仅明示了“鲁迅”二字是在别号“迅行”不便使用的情况下,“临时命名”的,而且还为何以使用“鲁迅”二字为笔名,提供了三条明明白白的“理由”。
笔者认为,凡存实事求是之心,去刻意求奇求怪之意者,已能得出“鲁迅先生对‘鲁迅’这一笔名的说明是真实可信的”结论;而有悖于鲁迅先生本意的种种奇谈怪论,则终是不可信的无稽之谈。
㈢ 鲁迅一名的由来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㈣ 鲁迅名字的由来
鲁迅学医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父亲被庸医给耽误了,想要通过学医来改变中国人的健康,在学习的过程中鲁迅发现当时中国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身体健康问题,而是思想问题,觉得文学更能唤醒中国人的家国天下情怀,所以才开始放弃了学医,希望通过文学作品的方式来激励和唤醒当时国人的麻痹思想,尤其是当他得知当时的民族围观革命志士被杀害的场面,甚至华老栓用革命烈士的血来治自己孩子的痨病,来借此比喻当时民众的麻痹思想和愚昧的行为。
之所以选择“鲁迅”作为笔名,有人曾这样猜测,“鲁”是他母亲的姓,而“讯”是他的乳名,他的作品《故乡》中频繁提到鲁镇,还有人们对他的称呼“讯哥”,依据是从这里来的,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鲁迅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我们能够记住就行了。
鲁迅的小说,需要多次阅读,仔细品味,才能理解透彻。
㈤ 鲁迅的笔名的来历和含义是什么
“鲁迅”这个笔名有很多层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好朋友
许寿裳
曾问过鲁迅为什么取这么个笔名,鲁迅当时的回答是:“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鲁迅自谦之词,不能完全当真的。
第二层含义:“鲁”是鲁迅母亲的姓氏,而他早年在家乡,经常被人叫做“迅
哥儿
”,算是一个乳名。所以,“鲁迅”这个笔名寄托了他对
母亲的爱
,以及对
少年时光
的怀念。
第三种含义:
先秦时期
,“鲁”是
周朝
的一个同姓诸侯国,
周鲁
同姓,周即是鲁,鲁即是周,而《
尔雅·释兽
》中又有“狼子绝有力者曰迅”之言,所以“鲁迅”二字可以理解为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观点的是
史学家
侯外庐
,他说鲁迅是一个封建社会的
叛逆者
,小说《
狂人日记
》的主旨是抨击“吃人”的封建社会制度,他取“鲁迅”二字为笔名,就是要以“狼子”自居,表明要与封建社会制度决裂。
(5)鲁迅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鲁迅,原名
周樟寿
,后改名
周树人
,字豫山,后改字豫才,至于最熟悉的“鲁迅”二字,其实是他的笔名。实际上,鲁迅曾用过很多笔名,仅已探知的就有180多个,从一字笔名到六字笔名均有,比如L、翁隼、华
约瑟
、宴之教者、
朝花社
同人
、上海三闲书屋,等等。
㈥ 鲁迅的由来
鲁迅名字的由来:
鲁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三),诞生于浙江绍兴,小名阿张。为什么叫“阿张”呢?据说,鲁迅出生那天,正好张之洞来访,于是祖父周介孚便用张之洞的姓为其孙取名“阿张”。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只能说明鲁迅的祖父追求功名,图慕吉利。事实上,鲁迅的小名“阿张”同他的生日有关,同当时浙江一带的民风民俗有关。原来,民间传说,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也诞生于八月初三,“乃一家司命之主”。为表示对灶王爷的敬重以及祈求灶王爷能保佑鲁迅平安成长,故取小名“阿张”。“阿”字,在江浙一带,是称呼人的流行语。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为前缀词,表示亲昵或敬重。由此可见,“阿张”这个小名,具有浓厚的地区色彩、民俗色彩,当然也倾尽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不久,鲁迅的祖父又以同音异义的字为鲁迅取大名“樟寿”,“樟”与“张”谐音,属化引,仍有敬重灶王、祈求降福佑护之意。“樟”为常绿乔木,香气浓郁,质地上乘。周家世代诗书,取此显然是为了暗喻鲁迅天资不凡,将来必成大器。“寿”,则是按家谱中排列的顺序而定。鲁迅属“寿”字辈,故曰“樟寿”。樟木树龄长,终年常绿,与“寿”搭配,有长命百岁之兆。“豫”与“樟”有内在联系。据古书记载,豫指樟树。“豫”即“樟”,“樟”即“豫”。从意义上分析,这两者都含有祝愿周家子孙兴旺、人才辈出、光宗耀祖之意。鲁迅7岁进私塾,跟随叔祖玉田读书。老师嫌其字“豫山”同“雨伞”谐音,有伤大雅,加之同学也常以“雨伞”取笑他,鲁迅很不喜欢,便请祖父为他改名。祖父乃将“山”字去掉,改为“豫才”,取“具有优异才能”之意。
鲁迅17岁时,因家道中落,经济拮据,遂去南京投考不收学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当时,鲁迅寄居在叔祖周椒生家。周椒生时任江南水师学堂管轮堂(即轮机科)监督,他深受封建观念影响,认为“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侄孙鲁迅报考水兵有辱门庭,不宜将家谱里表示辈分顺序的名字记入兵册,于是将“樟寿”改为“树人”,取“百年树人”之意。这样便有了“周树人”这个名字。为表示不忘祖辈之期望,鲁迅此后一直用“周树人”作正名,直到逝世。
“鲁迅”作为笔名首见于《狂人日记》。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从此,默默无闻的周树人成了赫赫有名的“鲁迅”。鲁迅在《自传》中曾说:“一九一八年‘文学革命’运动起,我始用‘鲁迅’的笔名作小说,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时时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一面也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讲师。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又说:“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
对于“鲁迅”这个笔名的含义,许寿棠先生曾向鲁迅做过询问,鲁迅的回答是:“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㈦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谦之辞。
第三种解释是认为“迅”字,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
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㈧ 鲁迅名字的由来听到一个英文翻译的由来,不知是也不是——revolution,革命,的后半部分,译作鲁迅
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乃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过“迅哥儿”一词。另一种解释是先生挚友许寿裳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谦之辞。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字面上解释,也切合鲁迅的生平,都说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发现了第三种解释。认为“迅”字,古义为狼。出处见《尔雅·释兽》:“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照这样注解引申出来,“鲁迅”是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持此一说的是历史学家侯外庐。他说,鲁迅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代表作《狂人日记》就是抨击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他取用这两个字为名,正是鲜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与封建社会制度彻底决裂之心声。据说侯外庐的这种解释,曾向鲁迅夫人许广平提起过,许广平连连称谢,表示首肯。
另:由于家道中落,鲁迅只好进公费的南京水师学堂。这里有一位本家叔祖,以举人资格担任“轮机科舍监”。虽是空虚差使,但总觉得子弟进学堂“当兵”不太好,至少不宜拿出家谱上的本名来,因此就给鲁迅改了名,典故出于“百年树人”的话,豫才的号仍旧使用。——摘自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