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川名的由来以及成都、绵阳名的由来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
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
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
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
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
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
省名至今未变
成都,这座西南重镇,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和文化积淀雄厚而知名于世。然而,成都含义为何?古今学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兹将诸家之说简述于下,以明关于此问题的学术渊源。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乐史认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路郡名条认为“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影响较大。今人王文才先生就赞同其说。他在《成都城坊考》中认为“史称: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宋人因古语以释成都之义,亦无不可。”任乃强先生在《成都》一文中认为:“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因为杜宇“认为建国功成,可垂久远,这个都城可以一成不变了,所以命名为成都。”李金彝、王家祐先生根据《山海经》有“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记载,认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国名,其字形为戊与丁的合体,戊是斧钺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落酋王的权力的象征。”“都”字在藏语中指两条河的交汇处 。按照他们的解释,成都二字的含义就应是成侯居住的(两河交汇的)地方温少峰先生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然后根据读音推论“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称,其义为高原人”,“成”字是“蒲卑”二字的对译。又根据氐羌系统的普米族“很可能是古代蜀族先民的直接后裔”,在普米语中,地名末尾的“都”音是表示“地方”、“地域”,从而推测成都之“都”字也应是这个意思。由此得出结论:“‘成都’的蜀语含义是成族人的地方,换言之,即蜀族人的地方,或蒲卑人的地方刘冠群先生对于成都得名的由来提出了一种新看法。他认为:成都二字是蜀语音译的中原文字,“成都”的古蜀语读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而蜀族的“蜀”字古代也读如现代汉语的“”音,那么,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西禾先生在《蜀族的演进与成都聚落的形成》一文中,也对成都的得名作了考察。西文通过对古代西南地区民居形式和名称的分析,提出了成都古代的居住形式是一种称作“笼”的巢居,成都的“成”字就是重叠的“笼”,“都”字本意是水泽汇聚之地,古成都地势低洼,池沼密布,故称为“都”的新看法 沈仲常、黄家祥先生通过对考古材料的分析,特别是根据先秦至秦汉时期四川漆器铭文演变序列: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从而推测“‘成都’一名,在周秦以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极大,而且也发生过变更,它是在秦汉之际出现,并在秦以后才普遍流行起来的。”至于“成都”二字的含义,沈、黄二先生未予明确的解释,只是说《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蜀王开明迁居成都的记载,“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秦汉之际人们遂将开明氏建都这个地方称之为成都了
㈡ 四川18个地级市名称的来历
成都的来历:《蜀王本纪》:“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自贡市的来历:自流井和贡井的合称攀枝花市:1965年2月5日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4月改称渡口市。渡口市区内到处生长着高大挺拔的攀枝花树(攀枝花又称木棉花、英雄花),开花时娇艳粗犷,无一片绿叶,气质卓越,深受市民喜爱。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攀枝花市,成为中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泸州市:西汉景帝时,赵国丞相苏嘉因协助削藩有功,位封江阳侯。《水经注》云:“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洛会也。汉景帝六年,封赵相苏嘉为侯国。” 汉景帝六年(前151年),这是泸州有确切历史纪年的开始,也是泸州有确切政历域名的开始。江,指今长江,阳,指长江之北,洛,指今沱江。说明古江阳治地位于长江北岸与沱江交汇处,也即今泸州城区中心半岛。泸州称江阳,就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封侯故地。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537),从统治需要出发,设置泸州。段玉裁说:“梁置泸州,治马湖江口,以马湖江即泸水,故曰‘泸州’也。”马湖江概指今三峡至金沙江一段长江河道,别称泸水。泸州建置于江阳,从此相沿成名。南朝泸州管辖范围,大体相当于今日泸州市四县三区和江安、富顺及贵州习水、赤水、仁怀、毕节、大方诸县一带,是控扼三江两河(长江、沱江、岷江、永宁河、赤水河),柔治川滇黔结合部的西南会要之地。当时泸州的管辖重点是长江以南的广大滇黔地区,确立了以后历代泸州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向,即拓殖疆土、化育边民是主要目的。在历史上,州,主要设置在汉人与少数民族聚居交错生活的边地,兼有军事弹压、行政管理、镇边防御、文明教化多重功能,如幽州、凉州。泸州正好位于西南苗彝族与汉人交错生活的结合部地区,它的设置符合政历惯例和统治需要,符合泸州历史实际和地缘状况。梁武帝建置的泸州,其辖地范围大体相当于现在省一级行政区。泸州有此建制历史距今已有1469年,说明泸州在历史上设置独特,政历深厚,政功卓有。
㈢ 谁知道绵阳的来历
绵阳的来历:
绵阳,别称中国科技城,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东邻广元市的青川县、剑阁县和南充市的南部县、西充县。
自汉高祖二年,西汉设置涪县以来,绵阳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历来为州郡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
(3)青川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绵阳市受地貌影响,降水丰沛,径流量大,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及溪沟3000余条。所有河流、溪沟都分别注入嘉陵江支流涪江、白龙江与西河,全属嘉陵江水系。
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市境最主要的河流,它在市境的流域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97.2%,对市境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涪江支流较多,市境内的主要一级支流有涪江右岸的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凯江;涪江左岸有火溪河、芙蓉溪、梓江等,构成不对称的羽状水系。
市境多发洪灾,洪灾的区域分布以安昌江和涪江上游出现的频率最高,特别是涪江右岸及以西沿龙门山前缘一线的北川、安县、江油最为频繁。
㈣ 四川名称的来历
来历:
北宋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合并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问世。
1997年,原四川省计划单列市重庆市与地级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从四川省整体划出组建重庆直辖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4)青川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工业、农业、军事、旅游大省,拥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等经济发展高地,是中国西部物资集散地,长江经济带组成部分,也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中的五粮液与剑南春原产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机关驻地。
参考资料
网络-四川
㈤ 由那四川组成四川-北川、青川、汶川、和
四川不是指北川、青川、汶川
四川的由来:
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
㈥ “微凉青川薄日浓,江淮几渡两岸流”的全诗内容及作者,出处。
出自左瞳的小说季凉川,爱了你这么多年,这句是是她本人写的
我气冲冲地就往楼上走,推开季凉川卧室的门,一股淡淡的Gucci味瞬间扑鼻而来,让我恍惚以为他就站在了身边,这种淡淡的味道是他身上特有的,优雅,清凉带着浓浓的潇洒,像他的名字一样--微凉青川薄日浓,江淮几渡两岸流。(出自网络版第26章)
㈦ 四川名字的由来是
四川是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
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7)青川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位置境域: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介于东经97°21'~108°33'和北纬26°03'~34°19'之间,地处长江上游,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与7个省(区、市)接壤,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行政区划:
截止2019年9月,四川省下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个县级市,107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
㈧ 青川鱼是什么鱼
青川鱼就是鲐鱼,鲐鱼,鲈形目,鲭科,鲐属。又名:青花鱼、油胴鱼、鲭鱼、花池鱼、花巴、花鳀、青占、花鲱、巴浪、鲐鲅鱼。体粗壮,呈纺锤形,尾柄结实;尾鳍基部每侧有纵隆起嵴两个。
头大,前端尖细,呈圆锥形。眼大,位高,有发达的脂眼睑。上下颌等长;牙细小,上下颌齿各一行。侧线明显。背鳍两个。体背呈青蓝色。有不规则深蓝色横纹或斑纹。斑纹延伸到侧线下方。为海洋洄游性上层鱼类,游泳力强,速度大。
(8)青川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鲐鱼生活习性:鲐鱼是一种远洋的温水鱼类,不进入淡水。它每年游泳很长一段距离。它有很强的游泳能力和速度。
春季和夏季栖息在中上,活动在温跃层以上,在繁殖季节往往形成一大群活动到地表。最佳捕捞温度在8至24摄氏度之间,最高捕捞温度在14至16摄氏度之间。它们有趋光性繁殖习性。
㈨ 四川的由来是不是指青川,汶川,北川,宜川四个县么
我见过两种说法:1、上古时我们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创造了四川文化的那个区划,在秦时置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区划,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唐玄宗时,他又对此区划作了调整,有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设置(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汗中)。这样,便有了“三川”的简称。由于宋真宗这一调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在宋代便被称为“川峡四路”,后来就简称为“四川”。这就是我们“四川”的来源。 2、四川之所以叫四川,是因为其境内有嘉陵江、岷江、涪江和沱江四条长江支流。因这四条河而得名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