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山名字由来佛山为什么叫佛山
佛山名字由来:
根据碑文记载,东晋曾有剡宾国僧人达毗耶舍,在此讲经及建过经堂。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名为佛山。
佛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其市区历史上是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有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粤剧之乡之称, 是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 粤剧的发源地,岭南文化分支粤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以及传承地之一。
(1)佛山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佛山文化语言:
1、禅城区境内通用粤方言。
2、南海区境内除和顺镇(已并入里水镇)、松岗镇(已并入狮山镇)个别村的极少数人操客家方言外,主要使用粤方言 。
3、三水区境内绝大部分地区讲广州方言,大塘镇六和片多数村落讲客家方言,南山镇也是客家人聚居点 ,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这些客家大部分是清代从嘉应州等地迁来六和镇 。
4、高明区境内主要使用粤方言,少数使用客家方言。
5、顺德区境内通用粤方言。
2. 佛山为什么叫佛山与佛有关吗
佛山的得名确实是跟佛有关的,佛山得名来由: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 。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岗上异彩四射,乡人奔走相告。于是人们便齐聚起来,在塔坡岗上发掘,竟掘出三尊铜佛,搬开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
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东晋曾有剡宾国僧人达毗耶舍,在此讲经及建过经堂。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
(2)佛山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佛山佛教初地溯源
塔坡庙是传说中的佛山初地,塔坡庙是东晋一名僧人在塔坡岗讲经的“经堂”旧址,相传塔坡岗在唐贞观二年曾出土经堂的铜佛三尊,遂得名“佛山”,故此地与佛山得名有关。
唐朝以后建有经堂寺,至明初洪武间大毁寺观时被拆,明朝天启七年拟重建时,塔坡岗已被开辟为普君墟,于是迁址到万寿坊重建塔坡禅寺,即如今的经堂古寺。而该旧址则建为东岳庙,又称塔坡庙,于清嘉庆元年重修。
在井台旁的屋墙上,原镶嵌有“佛山初地”石匾等遗物。塔坡庙虽小,却是佛山得名的重要物证。
3. 佛山的由来
佛山得名的由来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昆耶舍尊者航海东来,在境内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寺传授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至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乡人在塔坡出上掘地,得铜佛三等,就在岗上重建寺,供奉三尊铜佛。从此把季华乡改名为佛山,这是佛山得名的由来,所以佛山有这样一句传统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到元末,这寺毁于战火。
明洪武二十四年,乡人再重建寺宇,但这时塔坡岗附近,已逐渐有居民建筑房舍聚居,不便于建筑佛寺,击择地于郊重建(旧名石阁,现郊区环市公社朝东生产大队所属范围,即佛山地委党校现址的一部分),命名为塔坡古寺。到清光绪年间,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为慈德太后祝寿,得御赐佛经一批,勤安又在京募捐扩建佛寺,在寺内增建藏经楼贮藏这批佛经,所以塔坡古寺又称为经堂古寺。至于原来的塔坡寺,由乡人在此改建为古庙。供奉东岳大帝神象,改名为塔坡庙。
后来年代久远,经过多次返修,为纪念这一佛山初地,在重修时,乡人特别在底前状卜,嵌上两块石块, 一块刻着“佛山初地”,另一块刻着“牧唱遗风” (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另外,在庙前的水井上安上一块石牓,刻有“佛山、贞观二年”等字样。
这些石刻的历史文物,在解放后已被佛山市博物馆拆去祖庙保存起来了。
4. 佛山没有山为什么叫佛山啊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
到唐朝时,这里又变成了一片岗地。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岗上异彩四射,乡人奔走相告。于是人们便齐聚起来,在塔坡岗上发掘,竟掘出三尊铜佛,搬开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
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来。后来,世人传诵着这样一句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塔坡庙和古井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诏毁寺观,塔坡寺未能幸免。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乡人商议重建寺宇。但这时塔坡岗附近,已逐渐有居民建房聚居,已经没有大块空地修建佛寺。于是,寺庙被迁往万寿坊(现佛山地委党校校址的一部分)重建,名为“塔坡禅寺”。而该旧址则建为“塔坡庙”,供奉东岳大帝神像。
清光绪年间,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得御赐佛经一批,勤安于是在京募捐,扩建佛寺。寺内增建了藏经楼,用以贮藏御赐佛经。因此,“塔坡禅寺”又称为“经堂古寺”。
年代日久,塔坡庙渐渐破败,人们也渐渐忘记了这片佛山初地。为了保存先民记忆,乡人重修塔坡庙,并在庙前嵌上两块石块,一块刻着“佛山初地”,另一块刻着“牧唱遗风”。
而庙前的水井,泉水清洌,永不枯竭。乡人在水井边上,安下一块石碑,刻上“佛山、贞观二年”等字样,以此纪念佛山的诞生。
这些石刻的历史文物,解放后被佛山市博物馆移去祖庙,妥善保存下来。
塔坡牧唱
“塔坡岗上,塔坡牧唱”。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
相传,明洪武二十四年,塔坡寺被毁,僧众逃散。后来,山冈荒芜,草木丛生,成为附近乡村牧童放牛的场所。每当有余闲的时候,牧童们就吹起了笛子,唱起当地的民谣山歌。牧笛悠扬,歌声清越,远近相闻,吸引了不少过路的人们。久而久之,附近村民都知道了这件事,并给它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就是“塔坡牧唱”。后来,“塔坡牧唱”被列为佛山古八景之一。
5. 为什么广东省的佛山市会叫成佛山市呢
年轻的佛山人,可能有很多不知道佛山为什么叫佛山。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
到唐朝时,这里又变成了一片岗地。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岗上异彩四射,乡人奔走相告。于是人们便齐聚起来,在塔坡岗上发掘,竟掘出三尊铜佛,搬开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
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来。后来,世人传诵着这样一句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塔坡庙和古井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诏毁寺观,塔坡寺未能幸免。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乡人商议重建寺宇。但这时塔坡岗附近,已逐渐有居民建房聚居,已经没有大块空地修建佛寺。于是,寺庙被迁往万寿坊(现佛山地委党校校址的一部分)重建,名为“塔坡禅寺”。而该旧址则建为“塔坡庙”,供奉东岳大帝神像。
清光绪年间,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得御赐佛经一批,勤安于是在京募捐,扩建佛寺。寺内增建了藏经楼,用以贮藏御赐佛经。因此,“塔坡禅寺”又称为“经堂古寺”。
年代日久,塔坡庙渐渐破败,人们也渐渐忘记了这片佛山初地。为了保存先民记忆,乡人重修塔坡庙,并在庙前嵌上两块石块,一块刻着“佛山初地”,另一块刻着“牧唱遗风”。
而庙前的水井,泉水清洌,永不枯竭。乡人在水井边上,安下一块石碑,刻上“佛山、贞观二年”等字样,以此纪念佛山的诞生。
这些石刻的历史文物,解放后被佛山市博物馆移去祖庙,妥善保存下来。
塔坡牧唱
“塔坡岗上,塔坡牧唱”。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
相传,明洪武二十四年,塔坡寺被毁,僧众逃散。后来,山冈荒芜,草木丛生,成为附近乡村牧童放牛的场所。每当有余闲的时候,牧童们就吹起了笛子,唱起当地的民谣山歌。牧笛悠扬,歌声清越,远近相闻,吸引了不少过路的人们。久而久之,附近村民都知道了这件事,并给它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就是“塔坡牧唱”。后来,“塔坡牧唱”被列为佛山古八景之一。
庙·井·人
我们来到禅城区普君街道办京果街1号。塔坡庙和井就在这里,像一枚古代钱币,铜锈渐深,却愈显珍贵。
墙上一块石牌写着: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井边一块半米高的石碑,刻着“民国三十七年”等字样。这是最近一次修缮的记录。
塔坡庙和塔坡井的小,在不曾亲见之前,我们想象不到。井口直径仅40厘米左右,井腹呈瓮形。这样的设置,据说可以防止外界污物雨水流入井中。而塔坡庙大门深锁,朱漆剥落,香断火灭,只有两扇门上的门神,双眼历经风霜依然炯炯。
以庙和井为中心,是两条青石铺路的长街。长街两旁,屋舍相对,青砖墙、陶制瓦,几处檐墙上累积着苔藓的暗绿。我们不知道,是否一切已经改变,历史只保存于典籍。昔日的生活可能已被时间带走。
黄昏时,我们走进那条窄巷。头顶的天光,被两边屋檐遮住,喧嚣突然消失。眼前是紧闭着的朱红大门,我们站在原地不知该敲哪一扇门,好向他打听。
最年长的邻居已80多岁
想了个办法。在庙和井旁边有一家小卖铺,铺主是一位头发灰白的老人。我们买了两根冰棍,装作是顺便的样子,问她。她不但回答了,还一直在笑。
“您在这住了多少年了?”
“60多年了。”
她知无不言。可能上了年纪记性不好,有时一件年代久远一点的事情,她要偏头想上很久。
她告诉我们,远亲不如近邻。小卖铺门前紧挨庙和井的塔坡公园,四五年前,还住着30几户人家,后来统一拆迁,栽种树木花草。留在这里的30来户人家,入夜后在公园散步、聊家常,还会说起多年前的老邻居。他们曾在这里住过,就有人记得他们。
这里依然保存着串门的老习惯,邻居之间,互知家世,互问寒暖。老人跟我们说起邻里的种种旧闻趣事。紧挨着塔坡井的那栋小楼,住着她最老的邻居,一位80多岁的阿婆。
“这位阿婆小时候也住在井水边,和她丈夫喝同一口井的水长大,后来就嫁给了他。”老人又笑了。原来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并白头偕老,并不是小说里、电影中才有的事。
井水和人一样清澈
为老人的热情和慈祥所鼓舞,我们去敲那家阿婆的门。
透过门栏,我们看到阿婆坐在老式木椅上看电视。开门的应该是她的儿子。我们说明来意后,他一个劲地比划,指着自己的嘴巴、不停地摆手。怎么回事?过了一会儿,他开门出来了,走到离我们差不多10米的地方,大声地说,我不方便说话。他指着自己的嘴巴。我们有点明白了,猜测他大概是刚好患病。他又指着先前我们去过的那家小卖铺,一边笑一边点头,意思是:她知道!呵呵。我们说:“谢谢。”谢谢他的指引,也谢谢他让我们又一次遇见了真正的善良人。
我们向他借了水桶,打了一桶井水,装了一瓶在矿泉水瓶子里,看不到一丝杂质,喝一口,确实很甜。
老军人天天用井水冲凉
恰好这时有一位大伯过来打水。我们追上他,他站在门槛上和我们说话,竟然有点害羞。他说,他姓邱,家中虽然有自来水,但他更愿意喝塔坡井水,用井水洗菜、做饭、冲凉,“从小就喝这水,老习惯了,改不掉”。
他说,没有装自来水的时候,这附近几十户人家喝的用的水都靠这口井。由于人多水少,往往要排队等到下午才能打上一担水,但却从来没有谁因为这而起过口角。
现在,这里几户上年纪的人,还是天天喝井水。斜对面的那家,是个60多岁的退伍军人,他每天晚上会到井里打水,天黑的时候,在公园冲凉,长年不断。“不知今天怎么没来”。而平时,谁家里有个装修,也可以从井里抽水使用。邻里之间和睦礼让的习惯,和井水一样千年不断。
正在说话的时候,他的邻居回家了,打开大门,大家笑着打了个招呼。
天已经黑了。巷道里亮起路灯。是黄色的灯光,隔很远才有一盏。走过塔坡公园,走过几十米的距离,世界突然亮堂堂:商铺前人们在忙碌,电视屏幕变换莫测,车辆川流不息。这似乎是另一个佛山,更年轻、更生动。塔坡庙、塔坡井,连同周围善良真诚的人们,他们在闹市中心的安然生活,如同“塔坡牧唱”一般,日渐远去,但不会消失。
市民期盼再见昔日风采
塔坡庙和井,历过几次修理,一晃就是上千年历史。在庙和井的周围,不知换了多少代人?从昔日的“塔坡牧唱”,到今日模样,在一些热爱文化和古迹的老前辈眼里,是个可惜。就如一位老文艺工作者所形容:“一张历史悠久的古董凳缺了一只脚,如果用块好的木料接上去,它还是一张可以用的好古董,以后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但如果把它丢掉,或许它曾经存在的价值也逐渐会消失。”
我们在小店铺吃冰棍的时候,记得一位老人曾提过,早在几年前,就说要把塔坡街重新修理过,把塔坡庙、井、塔坡公园、洪胜馆和兆祥公园整合成一个旅游区,这里的居民可能都要搬迁。老人说:“当时我们都在想,是不是我们也要搬出来。在这我都住了60多年了,叫我搬哪呀?”再问老人听到搬迁的消息具体是什么时候时,她侧着脸回忆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以“记不起来”作回答。塔坡街的重修问题再次冷静了下来。
后来是佛山市书画家协会前主席何汉廉告诉我们,大约在4年前,他和一批同样热爱塔坡、热爱普君、热爱佛山的人,曾在饭后闲谈时共商过重修塔坡的方案。和我们谈起塔坡的历史和将来,66岁的何老热血沸腾。他拿出厚厚的一个本子,里面记录的全是他写的有关塔坡的资料。给我们讲完塔坡的历史后,他又走进画房拿出铅笔和纸,之前我们还不了解他的用意,后来见他的手指熟练地在纸上勾勾勒勒,白纸上出现了一个山岗、牌匾、石碑和一排排的绿树……
何老说,这是我们一帮朋友几年前就画过的方案图。当然,这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能否实现,却是涉及到很大范围的一件事情,有居民的搬迁、景点的设计和投入等等问题。这些我们是不能提出什么要求的,但作为土生土长的佛山人,我们还是希望能再次看到往日“塔坡牧唱”的生活情形,让后来人都知道,这佛山初地为何物!
6. 广东佛山为什么又叫“禅城”
不是啦,佛山是一个市的名称。而禅城是佛山市的一个区。以前禅城叫佛山,是一个市,但后来改了,把禅城,顺德,南海,高明,三水这五区划分为佛山市。
7. 广东的佛山名字的由来跟佛教有关系吗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昆耶舍尊者航海东来,在境内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寺传授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至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乡人在塔坡出上掘地,得铜佛三等,就在岗上重建寺,供奉三尊铜佛。从此把季华乡改名为佛山,这是佛山得名的由来,所以佛山有这样一句传统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到元末,这寺毁于战火。
明洪武二十四年,乡人再重建寺宇,但这时塔坡岗附近,已逐渐有居民建筑房舍聚居,不便于建筑佛寺,击择地于郊重建(旧名石阁,现郊区环市公社朝东生产大队所属范围,即佛山地委党校现址的一部分),命名为塔坡古寺。到清光绪年间,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为慈德太后祝寿,得御赐佛经一批,勤安又在京募捐扩建佛寺,在寺内增建藏经楼贮藏这批佛经,所以塔坡古寺又称为经堂古寺。至于原来的塔坡寺,由乡人在此改建为古庙。供奉东岳大帝神象,改名为塔坡庙。
后来年代久远,经过多次返修,为纪念这一佛山初地,在重修时,乡人特别在底前状卜,嵌上两块石块, 一块刻着“佛山初地”,另一块刻着“牧唱遗风” (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另外,在庙前的水井上安上一块石牓,刻有“佛山、贞观二年”等字样。
这些石刻的历史文物,在解放后已被佛山市博物馆拆去祖庙保存起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黄飞鸿的佛山无影脚。
你看黄飞鸿的电影,就是说黄飞鸿是在佛山的。
因此的来这个名字。
8. 佛山地名的来历
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佛山的历史起源于现禅城区澜石街道区域,距今约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来此繁衍生息,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
9. 佛山的历史沿革
佛山古称忠义乡、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据考证,佛山的历史起源于现禅城区澜石街道区域,距今约4500-5500年。
春秋战国时期,佛山属于百越地。
秦、汉时期,现禅城、顺德、南海、三水属南海郡番禺县;高明属高要县。
晋代,禅城称“季华乡”。
590年(隋开皇十年),从番禺县分置南海县,因旧置南海郡得名。
628年(唐贞观二年),季华乡称“佛山”,意为“佛家之山”,简称“禅”。
五代十国时佛山、顺德属咸宁县,宋初重新并入南海县。
1452年(明景泰三年),敕封佛山为“忠义乡”,属南海县。同年,置顺德县,意为“顺天威德”。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置高明县,因原有高明巡检司而得名。
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置三水县,意为“三水合流”。
1912年(民国初期)设立南海县府于佛山镇。
1924年(民国十三年)设立佛山市政厅,三年后因贪污腐败而撤销。
1934年(民国廿三年)改名佛山特别区,属下六个乡公所。
1938年(民国廿七年)佛山沦陷后伪日时期。
1945年(民国卅四年)抗日胜利,撤销佛山特别区,改六乡为三镇。
1946年(民国卅五年)设南海县府,撤三镇为佛山镇,直至1949年10月佛山解放。
1949年10月19日,高明县全境解放,高明县人民政府由合水移至明城。10月29日,佛山军管会成立,并接管南海县;顺德县、三水县、高明县也分别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军事管制。10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成立。 地名由来 “佛山”来源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 。
到唐朝时,这里又变成了一片岗地。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岗上异彩四射,乡人奔走相告。于是人们便齐聚起来,在塔坡岗上发掘,竟掘出三尊铜佛,搬开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涌出。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东晋曾有剡宾国僧人达毗耶舍,在此讲经及建过经堂。乡人于是建井取水,并在岗上重建塔坡庙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 。
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来。后来,世人传诵着这样一句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
“忠义乡”来源
明代正统年间,广东洪水为患,农田失收,朝廷赋税不减,终于酿成1449年爆发的黄萧养起义。景泰元年(1450)二月,明将董兴率军队至,黄萧养兵败被擒,起义失败,佛山城围立解。景泰二年(1451),皇帝论功赏赐,封冼灏通等二十二人为“忠义官”,建“忠义流芳祠”,佛山赐名“忠义乡”,祖庙敕封为“灵应祠”,永享春秋崇祀 。
10. 佛山地名的由来
佛山地名由来
佛山古称季华乡。东晋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昆耶舍尊者航海东来,在境内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寺传授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至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乡人在塔坡出上掘地,得铜佛三等,就在岗上重建寺,供奉三尊铜佛。从此把季华乡改名为佛山,这是佛山得名的由来,所以佛山有这样一句传统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到元末,这寺毁于战火。
明洪武二十四年,乡人再重建寺宇,但这时塔坡岗附近,已逐渐有居民建筑房舍聚居,不便于建筑佛寺,击择地于郊重建(旧名石阁,现郊区环市公社朝东生产大队所属范围,即佛山地委党校现址的一部分),命名为塔坡古寺。到清光绪年间,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为慈德太后祝寿,得御赐佛经一批,勤安又在京募捐扩建佛寺,在寺内增建藏经楼贮藏这批佛经,所以塔坡古寺又称为经堂古寺。至于原来的塔坡寺,由乡人在此改建为古庙。供奉东岳大帝神象,改名为塔坡庙。
后来年代久远,经过多次返修,为纪念这一佛山初地,在重修时,乡人特别在底前状卜,嵌上两块石块, 一块刻着“佛山初地”,另一块刻着“牧唱遗风” (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另外,在庙前的水井上安上一块石牓,刻有“佛山、贞观二年”等字样。
这些石刻的历史文物,在解放后已被佛山市博物馆拆去祖庙保存起来了。